《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题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 、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 A 、自然朴素 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关于辞赋的观点。
A 、司马迁 B、杨雄 C、班固 D、刘安 3 、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 、疾虚妄 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 C 、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 、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 A 、《文赋》 B、《文心雕龙》 C、《毛诗序》 D、《诗品序》5 、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A 诗品 B文心雕龙 C原诗 D文赋6 、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 A 王充 B陆机 C沈约 D刘勰7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 A 、文学创作过程 B、文学鉴赏过程 C 、文学活动的全过程 D、观察事物的过程 8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A 、传为王昌龄的《诗格》 B、皎然《诗式》 C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A 、《与李生论诗书》 B、《与王驾评诗书》 C 、《二十四诗品》 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 、文与道俱 B、文道合一 C、文以贯道 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 、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A 、《答谢民师书》 B、《论诗绝句三十首》 C、《与李生论诗书》 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 A 、前后七子 B、公安派 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 A 、陆游 B 、袁宏道C 、梁启超D 、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1 一填空题1,论语诗教2,兴怨3,美善4,知言浩然之气5,论其世也尚友也6,自然人为7,意意8,报任少卿书发愤著书9,古今之变一家之言10,比兴二名词解释1 P导1 22 P导8 15 163 P导6 104 P导13 2三单项选择题1B2A3D4A四翻译题1 P导103《万章下》2 P导105《天道》第一段五问答题1 P导1 12 P导1 23 P导2 34 P导11 195 P导14 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2 一填空题1才能2实丽3诗赋4道文5体裁才性学养6补假直寻7兴寄风骨8气盛不平则鸣9时事10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名词解释1P导24 52P导29 173P导35-36 2 34P导47 215P导48 22三单项选择题1C2D3D4C5C四翻译题1P导140 “——”2P导163 “——”五问答题1P导24 52P导29 173P导32 224P导35-37 2 3 45P教202 中-末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3一填空题1梅圣俞诗集序诗穷而后工2简古淡泊3论词别是一家4妙悟禅5别材别趣6论诗三十首劝为兴绝句7清空意趣8气韵9童心性灵二名词解释1P导50 22P导55 103P导59 184P导69 6三单项选择题1B2B3A4B5C四翻译题1P导176“——”2P导195“——“五问答题1P导50 22P导58 163P导58 174P导67 35P导69 6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作业4一填空题1运事生事2人物情书3现在现成4景中情情中景5在物在我6不着一字尽得风流7体裁音节8格调性灵9诗界小说界10有我无我二名词解释1P导78 82P导82 133P导87 184P导91 3三单项选择题1A2A3B4C5D四翻译题1P导206“——”2P导247“——”五问答题1P导71 12P导74 23P导78 74P导90 25P导91 3注:“导”是《学习指导》,“教”是教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A.“怨而怒”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5、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6、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A.曹丕和钟嵘B.陆机和刘勰C.曹丕和陆机D.钟嵘和刘勰7、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8、《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9、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直寻”B.“诗赋欲丽”C.“诗缘情而绮靡”D.“滋味”说10、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 )A.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B.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C.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D.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1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12、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陈子昂B.司空图C.皎然D.白居易1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A.韩愈B.陈子昂C.皎然D.白居易14、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15、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 )A.司空图B.欧阳修C.白居易D.苏轼1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 )A.“清空雅正”B.“点铁成金”C.“别是一家”D.“脱胎换骨”17、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情景适会”B.“情主景附”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D.“为情寻景”18、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 )A.王夫之B.沈德潜C.袁枚D.王士禛19、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 )A.《原诗》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D.《带经堂诗话》20、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境界”说B.“神韵”说C.“性灵”说D.“格调”说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写出以下文论名句所出课文篇名和作者〔每个空格1 分,共20 分〕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课文篇名 1 《文赋》作者陆机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
2 《诗品序》钟嵘3.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3 《文心雕龙》刘勰4.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 《戏为六绝句》杜甫5.诗者:根情,苗言,華声,实义。
5 《与元九书》白居易6.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6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7.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7 《论诗诗》〔或:《题庐陵箫彦毓秀才诗卷后》〕陆游8.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8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9.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9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10.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10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二.解释以下名词的文论内容〔每题 5 分,共 15 分〕1.文质彬彬说〔孔子〕1.孔子这段语录,本意是在争论君子的道德修养。
后人受到启发,将其引申到文学批判的标准问题。
质,即质朴,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文,即文采,指人的外在文饰。
孔子认为,缺乏文饰,就显得粗俗;缺乏道德修养,则显得浮华。
所以,孔子认为,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
从文学理论角度看,文质关系也就是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文质彬彬即要求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2.发愤著书说的主要观点为:一是“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
指的是文学作者在患病不幸或挫折后,往往转而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
二是“述往事,思来者”。
文学作者往往目光远大,把期望寄予于将来。
三是“欲遂其志之思”。
即对自己的抱负追求有猛烈的自信念,这是他们坚持写作的强大动力。
发愤著书说的意义,一是实质上是提倡文学要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
二是司马迁把文学写作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冲突联系起来,扩大了情感表现的社会意义。
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 "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 ___________是其内容, 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的批评中。
2、《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与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说。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历史上以“”论文的悠久传统。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是为得之。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
是尚友也。
”6、教材指出,《庄子》崇尚,反对,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之的核心。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的精神状态。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得而忘言。
”提出了“”说。
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教材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主义主义一边的,均与《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教材认为,《庄子》的“”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1答案《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1.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篇名《史记》作者司马迁2.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
篇名《文心雕龙·神思》作者刘勰3.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
篇名《诗品序》作者钟嵘“4.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篇名”《答吴充秀才书》,“作者欧阳修5.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篇名《与李生论诗书》作者司空图6.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篇名《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作者陆游7.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篇名《十隐词》,作者苏轼8.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篇名《姜斋诗话》作者王夫之,9.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篇名《人境庐诗草自序》“作者黄遵宪10.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篇名《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作者梁启超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每小题5分,共15分)1.文质彬彬说(孔子):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2.妙悟说(严羽)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
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写出下列文论名句所出课文篇名和作者(每个空格1分,共20分)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课文篇名作者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
课文篇名作者3.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课文篇名作者4.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课文篇名作者5.诗者:根情,苗言,華声,实义。
课文篇名作者6.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课文篇名作者7.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课文篇名作者8.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课文篇名作者9.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课文篇名作者10.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课文篇名作者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每小题5分,共15分)1.文质彬彬说(孔子)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3.境界说(王国维)第1页共2页三.论述题(第一小题25分,第二、三小题各20分,共65分)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1)这段文字出于哪一篇课文?(2)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文论观点?它的具体内容和在文学批评史的意义是什么?2.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1)这段文字出于哪一篇课文?作者是谁?(2)请分析这段文字提出的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清代文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又说:“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还说:“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
请以这些论述为主,结合他的其他论述,谈谈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说?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前为课文篇名,后为作者)1 《文赋》陆机2 《诗品序》钟嵘3 《文心雕龙》刘勰4 《戏为六绝句》杜甫5 《与元九书》白居易6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7 《论诗诗》(或:《题庐陵箫彦毓秀才诗卷后》)陆游8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9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10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二.名词解释1.孔子这段语录,本意是在讨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这段话的作者是()A.梁启超B.李渔C.金圣叹D.刘熙载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
2、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3、《庄子》崇尚、反对,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毛诗大序》提出了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5、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这也是建立在其自然论的基础上。
6、《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7、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是指具体,“遣言”是指,“音声迭代”指语言的美。
8、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9、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
10、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
”11、“,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12、韩愈的《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3、白居易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卒章”,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会直白浅露。
14、“”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
15、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人物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
16、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7、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说。
18、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中提倡“”说,以与沈德潜的“”说相抗衡。
二、名词解释: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3、(钟嵘)的“滋味”说4、(王国维)的“境界”说三、单项选择题:1、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2、《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王充《论衡》的主旨是():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4、最早提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5、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的是():A、钟嵘《诗品》B、陆机《文赋》C、刘勰《文心雕龙》D、曹丕《典论·论文》6、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直寻”B、“诗赋欲丽”C、“诗缘情而绮靡”D、“滋味”说7、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A、陈子昂B、司空图C、皎然D、韩愈8、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B、指诗应在平淡中包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C、批评宋代一些诗的淡乎寡味D、批评宋代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9、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谢榛10、沈德潜的诗歌理论提出了():A、“格调”说B、“性灵”说C、“神韵”说D、“肌理”说四、翻译题: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选择题第一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6、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A )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7、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 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C )A、“仁政”和人性论B、“虚静”和“物化”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9、《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B、《庄子》较深的影响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第二章:两汉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A、卫宏B、刘安C、孔子D、毛公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A、“劝百而讽一”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023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081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古代文论偏重的文学观念。
A.典型说B.摹仿说C.抒情言志D.意境说2.将评点批评推向理论高峰的是A.金圣叹B.毛宗岗C.张竹坡D.脂砚斋3.先秦时期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的命题是A.诗言志B.诗缘情C.采诗观风D.歌咏言4.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是A.《论语》B.《礼记》C.《诗经》D.《尚书》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文学思想的是A.庄子B.孟子C.孔子D.荀子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于A.《道德经》B.《论语》C.《尚书》D.《非乐》7.提出“尚质”与“尚用”文学思想的是A.庄子B.孟子C.孔子D.墨子8.建立“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体系的时期是A.先秦B.两汉C.魏晋D.唐朝9.《史记》所著:“左丘失明,厥有”。
A.《国语》B.《周易》C.《吕览》D.《孤愤》10.被誉为西汉著名辞赋家的是A.司马迁B.扬雄C.刘安D.王充11.强调为文应有感而发,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的是A.疾虚妄B.发愤著书C.以“情”辅“志”D.主文谲谏12.文学史上最为体大思深的著作是A.《典论》B.《文赋》C.《文心雕龙》D.《诗品》13.钟嵘“物感说”观点阐述的是A.文学的自然创作论问题B.文学的政治内容C.文学的创作冲动问题D.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14.提出“诗穷而后工”理论的是A.白居易B.韩愈C.欧阳修D.王昌龄15.清代散文理论影响最大的是A.桐城派B.神韵派C.格调派D.阳美派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凰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两汉文论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文学与学术渐趋分离B.文学批评专著相继出现C.对文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D.文学已摆脱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E.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高潮时期17.西汉王充的文学观点包括A.提倡真美,反对虚妄B.强调著述应该劝善惩恶C.提倡复古,反对创新D.语言文辞方面应该浅白易懂E.外内表里,自相副称18.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是A.《文赋》B.《典论》C.《文心雕龙》D.《诗品》E.《毛诗序》19.《文心雕龙》的文学观点有A.神思B.情采C.六观D.心物交融E.声律论20.陆机阐述文学形式美的观点有A.诗缘情而绮摩B.意须称物C.遗言贵妍D.音声迭代E.会意尚巧21.《金楼子》中的文笔观包含A.“文”具有情感性B.“文”具有辞藻华美艳丽的特点C.“文”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D.在理论上丰富了“文笔说”的内涵E.“文”具有情、采、韵22.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关于写作的道理和经验包括A.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在于“文以明道”B.主张写作态度要严肃认真C.主张不平则鸣D.主张陈言务去E.要“旁推交通”,广泛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23.明清复古流派的代表人物有A.李梦阳B.何景明C.李攀龙D.王世贞E.沈德潜24.李渔认为戏曲作品结构需要遵循的原则是A.立主脑B.减头绪C.密针线D.戒荒唐E.勿落套25.黄遵宪的诗歌创新理论包括A.强调诗歌跟上时代B.强调诗歌反映现实C.主张诗歌的创新D.主张诗歌的复古E.主张诗歌广泛继承传统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填题 1 分,共 20 分)一、 空(每空对艺发贡献与乐艺学知人1 、孟子儒家文思想展的突出在于他的“民同”的文美思想,以及“学评论与以意逆志”的文批方法。
世论”“说这发愤书__,是2 、司在《任安》中,根据史上多人的事迹,括出“马迁报书历许伟概_著种进学一步的文思想。
则评现实,3 、《毛大序》歌作要合乎“乎情,诗认为诗创发止乎礼义”的原,而在批黑暗方面艺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思想。
缘 _ 而绮陆赋为类并概风诗__情4 、机《文》把文体分十,具体括了其格特征,其中提出了“浏对学艺术两个与极为靡”,“赋__体物 _ 而亮”。
可以看出他文的重要特征:感情形象有了深刻的。
认识别为头5 、《品》把五言人分大的系,以《钟嵘诗诗为两个统_诗经_》和《_楚辞_ 》分其源,风骚并举评极为、,探源溯流,价深刻。
论继马迁发愤6 、愈承了孟子的“”,提出了“韩继养气说_ 气盛言宜_ ”之,又承了司的“著书说_不平则鸣 ”。
论”,提出了“为时诗为这论断诗学论评7 、“文章合而著,歌合事而作”一著名出自唐代的大人、文理批家与书 》。
__白居易 _的著名信体文《书论元九论词清严区诗与词词__是一家别_”的著名观8 、在《》中,照力主要格分的界限,提出了“这较诗词发实际况点,是比符合展的情的。
审清_ ”和“ 意趣_ ”的美词审标_空9 、炎在《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美准,又提出了“并别专节对进论要求,分列二者行了述。
号独灵_,不拘格套”的口,因为击拟复风抒性10 、袁宏道了抨七子派的模古之,提出了“说诗学而提出了“ _性灵”的主。
诗创临现对问题清祯说对审对现11 、歌作都面如何表其象的,代王士的“神韵”主美象的表风”。
尽_流应_一字,得做到“不着国维继来许学论评关论观并华12 、王承了唐代以多文理批家的有理点,受到康德、叔本的理影,在贯学论境界”说,使有意境的理关间词话里提出了穿其文思想的理核心“论响《人》论达为统到了最完善、系、深刻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题
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3、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4、《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5、《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6、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7、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B)
A.“疾虚妄”说 B.“发愤著书”说C.“养气”说 D.“讽谏”说
8、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9、“《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D.司马迁《报任安书》
10、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B )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11、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答:1、“诗赋欲丽”是指诗歌、赋体应该(文辞)华美。
曹丕以前还没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论”,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如《诗经》是“经”,并被看作文学作品。
与以前的文论相比,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即“丽”),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2、这与以前“诗言志”的文论观点是不一样的。
“诗言志”中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所谓“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左传》里常出现的“志”多指政治态度、理想抱负。
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譬如《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弥节”中“志”的内容除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还包括了这种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以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
12、《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答:1、曹丕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风气,认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他在举例说明"文人相轻"的文坛事例后,分析这种风气的产生原因时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可以说,曹丕对"文人相轻"的风气的批评是相当深刻和实事求是的。
2、曹丕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在于失之于考察和盲目的迷信。
他通过批评,实际上肯定了今胜于古,肯定了文学的进步和进化,是一种文学进化论的思想。
肯定了今胜于古,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难得的见解。
13、如何理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一论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1、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地肯定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发展的方向,比曹丕“诗赋欲丽”的提法更进了一步,更成为千古名言。
陆机只讲抒情不讲言志,实际上是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到“止乎礼义”的束缚的巨大作用,它使得诗歌突破了经学的控制,使得诗歌真正回到了它本来的审美面貌,使得诗真正为诗,文学真正为文学。
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2、“绮靡”并非“淫艳”、“侈丽”之意,而是指“精妙之言”,是没有贬义的。
刘勰《文心雕龙》讲“《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以及西晋文学“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等,都没有贬斥含义。
可以说陆机重视语言表达的形式问题,儒家只说文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可是陆机第一个明确提出形式的重要性,这一首创对于整个六朝文学重视语言艺术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答:1、《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在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2、构思准备:“伫中区以玄览”。
指老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
3、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构思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而这种想象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
这是高度活跃的、无定规的一连串想象与联想,可上重天,可下九泉,
绝不是枯燥的理性思索。
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感情的逐渐鲜明与艺术形象的逐渐构成,是同步进行
15、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
答: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
结构应当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
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