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b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7b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7b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7b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亮点教育英语学科导学案(第 4 次课)

教师: 肖志君学生: 年级7 日期: 3.15 星期: 六时段:

A. to watches

B. watching

C. to watching

D. watch ( )4. Don't worry_______ your English. I can help you.

A. on

B. in

C. about

D. with

( )5. How many books can you_______ on the chair?

A. look

B. look at

C. see

D. watch

课内练习与训练

完成《课时作业》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生对本次课的小结及评价

1、本次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对老师下次上课的建议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

课后小结

教务主任审阅签字: 时间: 亮点教育教务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507 501B 倛z39984 9C30 鰰25057 61E1 懡z23102 5A3E 娾22209 56C1 囁37836 93CC 鏌22378 576A 坪36412 8E3C 踼34711 8797 螗6A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试题一、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8=11-4=14-9=13-7=11-2= 13-9=12-3=11-7=16-9=12-6= 8+4-9=9+9-8=19-10+8= 16-8-6=3+8-7=12-4+5= 二、填一填。 1. 在○里填上“+”或“-” 。 8○5=13 17○8=9 18○8=10 14○6=8 14○8=6 7○8=15 13○6=19 5○10=15 2. 在○里填上“>” “<”或“=” 。 8+9○18 17-8○10 16○9+8 16-6○10 12-7○6 15-9○14-7 17-9○16-8 3.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5 ()+7=12 16-()=8 ()+9=18-5 12-()=()+() 4.我会用“破十法”来算。 三、开火车。 1. +6 -7 +9 -10 +9 -8 +5 +6 2. 7 四、找朋友。 12-7 13-4 12-9 3+4 15-9 7+8 14-7 11-8

4+5 11-6 10+7 19-8 9+6 13-7 5+6 9+8 五、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 9 5 8 3 6 六、请你在“8、7、13、15”这几个数中选三个数,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七、填表。 体育器材原有借出还剩 排球17个9个()个 足球()个8个7个 篮球13个()个4个 八、、解决问题。 1. 雯雯比兰兰少算了多少道? 2. 停车场原来有17辆汽车,还剩9辆,开走了几辆? 3. 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第一队有12人,第二队有9人,要使比赛公平,需要第一队去掉几人? □○□=□ (人) 4.红红买了15本课外书和13个笔记本,课外书中有7本故事书,其它课外书有几本? □○□=□ (本) 5.3号收款台现在有18人排队结账,队伍中聪聪妈妈前面有8人,她后面有多少人?

BS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套第二单元 比例

第二单元比例 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6~18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二、思考并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 (2)400:1是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小学语文第八册一二单元备课辅导文稿教案完整版

小学语文第八册一二单元备课辅导文稿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单元备课(八册1、2单元) 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郁侃蓉各位老师,上午好! 大家一定已经留意到大屏幕上的八个大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我的班级座右铭。今天我拿它来自勉。对于此时此景的我来说,能与在座的老师一起分享我对四下年级一、二单元教材的理解和感悟,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成长机会。谢谢大家! 应该说,“多元解读”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孩子们对文本多元解读。事实上,我们老师拿到教材又何尝不是多元解读呢教学时间该选择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该选择如何穿插整合,语文实践活动又该选择如何灵活组织……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等着我们老师去捉摸。 从大方向来说,针对新教材以“生活主题”组织单元的编排方式,我们的教学视野也应该从以一篇课文为单位转向以一个单元为单位。改变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集体单元备课法”。下面我就以第一、二单元的教材为例,谈几点个人看法,有偏颇、失误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单元简介 每个单元四篇课文,就编排顺序来看,属于精讲课文带略读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语言精美,如何在教学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作者生动准确的描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认为应特别注意朗读、积累。第二单元的课文思想性强。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认为应注重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思想碰撞思想。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脑又动手,既动心又动情。 由于时间关系,我从每个单元里挑选了一个案例,重点讲讲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柳斌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教师对词法、语法、学法的讲解,讲解出来,也不能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学生在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曾指出:“按汉字、汉语的特点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通过领悟来掌握语言规律。”“要把语言的规律与语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融合为一体让学生感受、认识、发现,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和有效性。我们要把说话、朗读、默读、背诵等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而并不只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要把感悟、体会、欣赏、想象等融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当中;要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四年级是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阅读教学。教材的选文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内涵和语言上开始变得深奥,教学要求也要随之而提高。授以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要本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

第二单元: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题。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一比组词

第五课 怒(怒放)(发怒)(怒吼)吼(吼叫)(吼声)(狂风怒吼)脂(脂肪)(油脂)(脂粉) 努(努力)恕(饶恕)孔(面孔)扎(包扎)指(指挥)蜡(蜡烛)腊(腊月) 拭(擦拭)(拭泪)(拭目以待)餐(餐具)(餐巾)(餐厅)划huá(划船)(划拳)(划算) 试(考试)(测试)式(公式)食(食品)(食物)huà (计划)(规划) 晌(晌午)(半晌)辣(辣椒)(狠辣)(火辣辣)渗(渗透)(渗出)(渗入) 响(响声)(响动)赖(赖皮)(无赖)惨(悲惨)(惨淡)(惨痛) 挣zhēng (挣扎)番(一番)(番茄)(番号)埋mái(埋没)(埋伏)(埋藏)Zhèng(挣钱)(挣脱)翻(翻身)(翻地)(翻书)mán (埋怨) 刷(刷洗)(刷子)(粉刷)测(测试)(推测)(检测)详(详细)(详实)(详尽) 据(根据)(依据)(据说)侧(侧面)(侧身)(旁侧)祥(吉祥)(祥福) 1/ 6

琥(琥珀)珀(琥珀)嗡(嗡嗡)俯(俯身)(俯冲)(俯视)扎zhá(挣扎)zhā(扎根)(扎实)虎(老虎)柏(柏树)翁(老翁)附(附近)府(官府)zā(包扎)(扎辫子)(扎紧) 澎(澎湃)湃(澎湃) 膨(膨胀)拜(拜年) 第六课 笨(笨重)(笨鸟先飞)(笨手笨脚)钝(迟钝)(愚钝)(钝角)谈(谈话)(交谈)(谈心)(谈天说地)本(本来)(本事)纯(纯净)(纯洁)淡(淡水)(冷淡)(淡漠) 鸽(鸽子)(白鸽)(信鸽)毫(毫毛)(毫厘)(丝毫)(明察秋毫)末(末尾)(末梢)(细枝末节) 鸣(鸣叫)(鸟鸣)(长鸣)豪(自豪)(豪华)(豪宅)抹(涂抹)(抹杀) 2/ 6

描(描写)(描画)(描述)隧(隧道)(隧洞)态(态度)(体态)(仪态)(心态)瞄(瞄见)(瞄准)随(随便)(跟随)念(想念)(思念)(怀念) 吨(吨位)(一吨)斤(斤两)(斤斤计较)膨(膨胀)(膨大)(膨化) 顿(停顿)(顿时)斥(斥责)(训斥)澎(澎湃) 肢(四肢)(肢体)(上肢)翼(羽翼)(机翼)(小心翼翼)辟(开辟)(精辟)(辟谣) 技(技术)(科技)(技艺)暴(暴躁)(暴雨)僻(偏僻)(僻静)避(避免) 仅(不仅)(仅有)(仅仅)衍(衍变)(衍生)(繁衍)颅(头颅)(颅骨) 叹(叹气)(惊叹)衡(平衡)(衡量)庐(茅庐)(庐山) 捷(敏捷)(迅捷)(捷报)(捷足先登)栖(栖息)(栖身)(两栖)崭(崭新)(崭露头角) 睫(睫毛)(迫在眉睫)牺(牺牲)渐(逐渐)(渐渐) 3/ 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比例 第2课时 比例的应用

第二单元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 (1)1:800是什么意思? (2)400:1是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比例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长?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并讲解,集体订正。)

三、能力提升 (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量得某小学长方形阅览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个阅览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2)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3)一种机器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是8.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2)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 五、作业 练习二第5、6、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8月31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位置》第_1_课时总计_59_节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及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11第1题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小兵在小玉的()面,小玉在小兵的()面。 ②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小玉的位置关系(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完成练习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P11第三题。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教学板书: 上、下、前、后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教后思考: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优秀教案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比例》优秀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延伸。本章节涉及较多数学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教材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之中,并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章所学知识综合性较强,与已学过的比、除法、分数、方向与位置联系紧密,教材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这一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像6∶3,1 5 ∶ 3 4 这样的式子,你还记得这样的式子叫 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比。 师:什么叫作比?你能说说这两个比中各数的名称是什么吗? 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在比中,6和1 5 叫前项,3和 3 4 叫后项。 师出示题目,学生化简并求出比值。 16∶201 4 ∶ 15 48 0.24∶0.3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强调比的化简与求比值的区别与联系。 师:同学们根据上面化简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比化简后的结果都是4∶5,它们是相等的比。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比值相等的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等的比。(板书课题:比例的认识) 【探究新知】 1.比例的认识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一幅图和第一个问题。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A与图D像,图B与图D像…… 师:你是怎样判断出哪些图片像,哪些图片不像的呢?能说出方法吗? (2)小组合作探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案

8﹡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驱、践、党、施、懈、碑”8个生字。 2.利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倡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同学们,2003年10月15 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播放视频),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2.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前导读,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指名学生回答)。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PPT出示自读要求) (1)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教师引导: (1)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为什么古时候飞天梦实现不了? (3)万户的试验失败了,为什么大家依然记得他? (4)你想对万户说什么? 预设二: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教师引导: (1)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2)大家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再试着读一读。 (3)教师指导朗读。 (4)在“神舟五号”飞船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国人停止前进的步伐了吗? (5)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我国正式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这是完全自主创新的伟大工程。 ②“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预设三:数百年来,坚定而执着的炎黄子孙,在实现飞天梦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教师引导: (1)指导朗读,抓住“坚定”、“执着”、“始终”等重点词语。 (2)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炎黄子孙的精神?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2新人教版

比一比(2)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3)课时星期(三)(9)月(6 )日 此类题目侧 重于考察孩 子是不能 区分判断的 符号 课题比一比(2) 授课 类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 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 品质。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知道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会表达比较后的 结果。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 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时 安排 1 教学 过程 一、基本辨析题: 1.大的画√,小的画〇 2.长的画√,短的画〇 ()()()() 3.高的画√,矮的画〇 4.长的画√,短的画〇 ()()()() 5.高的画√,矮的画〇 6.多的画√,少的画〇

( )( )()() 7.大的画√,小的画〇 8.粗的画√,细的画〇 ()()()() 9.高的画√,小的画〇 10.粗的画√,细的画〇 ()()()()()() 11.高的画√。 12.粗的画√。 二、综合实践题: 1.两个小朋友比一比: 你能比什么?比高矮、比体重等 操作方法:先目测猜谁会高些,谁矮些。谁体重重些 三个物品来 比较时使孩 子明白三选 二的原则

谁轻些。 2.比跳远。 猜谁跳得会是最远的,再实践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的。 作业 布置 《补》页。 板书 设计 比一比 高矮轻重长短 教后 反思 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 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 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 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练习题多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给孩 子直观的感受。 后记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比一比,再组词。(4分) 伴( ) 栗( ) 句( ) 拌( ) 粟( ) 旬( ) 校( ) 饺( )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模(mó)样正(zhēng)月载(zài)歌载舞分(fèn)外 B.藏(zàng)戏不禁(jìn) 哄(hōng)堂大笑活佛(fó) C.空(kòng)地通宵(xiāo) 迎风引吭(h áng) 香喷喷(pèn) 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张灯结彩万像更新零七八碎美不胜收 B. 赞叹不已别无所求随心所欲安然无恙 C. 和睦相处喜气洋洋肃然起敬遮天盖地 D. 万不得已能歌善舞行善积德两面三刀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是词语。(2分) ( )的姑娘 ( )的歌声 ( )的舞姿( )的江水 五、按要求写句子。(7分) l.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1分) 2.维吾尔姑娘很漂亮。(写一个比喻句)(2分) 3. 和田维吾尔人生活很苦。和田维吾尔人感觉很甜。(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2分) 4.这学期,我们班同学普遍地阅读能力提高了。(修改病句)(2分) 六、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是按时间先后序排列的。 ( ) 2.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 3.“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这句话没有语句毛病。 ( ) 4.“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与“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意思相反。 ( ) 七、请你默写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并在题目旁边写出朝代和作者。(6分) 八、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空。(2分) 我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如族的节;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民居如:九、语文实践。(2分) 新学期到了,我们将要改选班长,假如你要参与竞选班长,你会说: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12分)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新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 事,火红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1.“逛”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用音序查字法应查。(1分) 2.请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熟练——( ) 漂亮——( ) 3.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4.这个片段按的顺序写,详写 ,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3分)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比和比例》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比的过程。 2、了解比和比值的含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比的知识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1页,书中就有一幅工人搅拌水泥沙的情境图,大家观察情景图并读一读两个工人的对话。 师:从两个工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水泥沙是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混合搅拌而成的。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还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 二、认识比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1)就是1千克的水泥加3千克沙子。2千克水泥加6千克沙子。 (2)就是每1千克水泥就配3千克沙子。 (3)水泥沙里面,是水泥,是沙子。

(4)水泥沙里水泥占1份,沙子占3份。 师:同学们说的意思都对。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就是有1千克水泥就加3千克沙子。也就是说,水泥沙里水泥占1份,沙子占3份。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比3。 边说边在前面板书的基础上,板书1:3。 师: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比 师:(指着1:3)这个式子读作1比3、1和3中间的这个像冒号的符号叫做比号。请同学们读一遍。 学生读式子。 师:在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为了区分谁和谁比,比中的两个数还有自己的名字。在1:3中,1叫比的前项,3叫比的后项。边说边板书。 师:我们知道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于还可以说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怎样表示呢?把3作比的前项,先写3,中间写比号,把1作比的后项,最后写1。教师边说边完成板书。 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1:3 3千克水泥对1千克沙子:3:1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比。 生:3比1。 师:搅拌水泥沙问题中,沙子和水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比,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调制涂料的问题。环卫工人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成比较前的蓝色涂料。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一、单元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二)P13——P16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用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解决问题 6、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力 7、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四、单元教学安排 观察物体(二)……………………………………………………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 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

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 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 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NO: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2016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

2016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反思(苏教版)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 较出来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 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 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 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

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一比1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轻重)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正确进行三个量的比较。 主题图,投影,天平等。 1.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认数,教师拿着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 3.教师说数,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出示主题图。 师生谈话:请仔细观察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通过观察,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往比较长短、轻重、高矮等方面想) 1.学习比较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正在跳绳的两个小朋友。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集体交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整理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整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单元导语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到图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从例题到练习,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等不同活动的组合为师生有序开展数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例1呈现了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一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教学例1时让学生依次从前面、上面、左面认真看一看,还可以用手摸摸看到的面;说说看到面的形状;闭眼想一想刚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动手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并与伙伴儿交流。通过看、说、想、画帮助学生建立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表象。“做一做”是例1的延续。教材给出了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与例1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去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呈现了用正方体拼搭的3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发现从上面观察看到的3个几何体的图形相同,从左面看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图形不相同。从而认识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做一做”是用5个正方体拼搭的3个物体。通过观察比较,说明从哪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图形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具,每个学生准备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课堂上小组合作用正方体搭出几何组合体,学生手中有“物”才能实实在在的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能根据物体的个数和不同的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单元备课 杨寨中心学校四年级数学备课组 一、单元内容简析: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画角”、“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也是学生今后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的基石。首先,教材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如手电筒的光线,探照灯等)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从一点画射线、直线可以画多少条,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测量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操作活动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专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角的度量 四、教学难点:角的度量(特别是量开口向左的角) 五、教学对策:小组研讨测量 六、课时安排:共7课时 认识直线、射线和角(P39 1、2题) 1课时 角的度量(P39 3、4) 1课时 练习(练习四5-8题) 1课时 角的分类(P43 4题) 1课时 画角(P43 2题) 1课时 练习(练习五1、3、5-7题) 1课时 单元复习课 1课时 七、学情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原第八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第一部分。“角的认识”在本套教材中的三个阶段:二上: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画直角。二下:认识锐角、钝角,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四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课时:1 备课人:杨寨中心小学卢爱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35、36及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射线、角等知识的原型,使学生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理解角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