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一)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一)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一)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一)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一)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扼要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即便身处逆境困于陈蔡之间,还不时也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是不是我们的道义不行了?)他也直接表达过对社会的不满,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

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篇》)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所以当时光飞逝,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同学物质生活已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时,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着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的心里。

《论语》对当代人的启示

杨玺 内容摘要: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中国古代地位极其重要的经典著作,其虽然里当然有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其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对当代人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从《论语》对孝道、对学习、对中庸之道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对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孝道中庸之道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从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孔子是中华名族家喻户晓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在古时的很多朝代都奉之为圣人,他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的很多名言,例如“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等”都是孔子的至理名言。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论语》这部著作,虽然很简短,甚至有些内容只有数个字,但是这本著作里所阐述的内容是非常深刻,影响极其深远的,所以有句名言说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评价相当之高。自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时至今日,我们在各个的成长阶段,都会学习到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论语都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可以说是我们的终身教师。但是,时至今日,要想完全读懂论语之中所有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只能尽力去理解孔子的深刻的内涵思想,来使得我们按照正确思想方式去引导我们。 因此,笔者主要从《论语》对孝道、对学习以及对于“中庸之道”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一.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孝的启示 百善孝为先。孔子非常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的人们对于孝道却在褪色,甚至不以为然。对当代人来说,讲孝理应是和古代一样,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学习论语,要让现代人真正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所以,论语中有提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现代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让父母衣食无忧,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尽孝之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从古到今,都讲究“道德”,即道德比物质更加重要。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努力让父母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但在社会上做违反道德的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样使父母担心、忧心,甚至是自责,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能够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父母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本本分分做人,不做违反道德之事,即使生活并不丰裕,但是有高尚的品德,一生平安,这样才是对于父母最大的欣慰与孝道。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做一个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对于父母真正的孝。所以,对于父母物质丰裕是次要的,父母真正想要的是子女本分的做人,不要惹是生非,触犯法律底线,让他们看着自己平安健康的生活下去是孔子所说的最大的孝。这也是论语所对于孝道来说最深刻的启示。 二.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学习的启示 对于学习部分,在《论语》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在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以为如何去学习。孔子对于学习在《论语》之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孔子魅力做人处世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现代社会得启示 作者:高远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以“仁、礼”为核心,涉及政治、教育、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多方面得内容,并没有严格得分类。但就是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会从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道德与品德修养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与现代社会得关系及给予我们了哪些启示。(由于能力有限,在这里我仅研究前五篇得部分章节) 一、政治主张 关于政治主张,《论语》中有很多描述,在这里我简要分析一下其中得几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 “子曰:‘道之以刑,齐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两章说得都就是治国得方略,第一章侧重于道德感化;第三章侧重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与我国现在实行得治国方略有很大得相似之处,即依法治国个以德治国相结合。但仔细分析一下,它们还就是有区别得,《论语》中得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中,孔子更加注重德治,她主张以道德教化为主,很多情况下,如果德治能达到治国安邦得目地,那法治就没有存在得必要得了。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实行得就是依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得治国方略,单从这一方面来瞧,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代社会得确就是退步了,法治得最终

目地就就是让其慢慢淡化出历史舞台,天下太平,仅依靠德治就能使社会安定。所以,与孔子描述得相比,现代社会得却就是退步了。因此,孔子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其奋斗得目标,如果有一天中国社会真得能够实现“以德为主,法治为辅”得目标,那我们离共产主义社会就真得不远了。 二、教育原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从这里我们就能瞧出来,《论语》中就是很注重学习方法得,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得学习方法:学习要经常复习;经常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新发现;学习不思考就会容易受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危险,学习要有实事求就是得态度,知道就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就是不知道,等等,这些学习方法不仅仅只适用于那个时代,对现在得我们也就是很实用得。我们都知道,中国当前得教育现状就是令人担忧得,只就是机械得学习、考试,学习只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自己所学习过得内容,这样得学习方式就是很难有所收获得。当然了,虽然目前中国教育这个大现状我们无法改变,但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勤于思考,及时温习、巩固所学习得知识,做到学

论语诵读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王凤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电影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

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魅力《论语》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我们刚看完《孔子》这部电影,请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年级:《论语》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论语》教案 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 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教学过程: % 一、简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个平凡的老头儿,除多读了些书、多带了些弟子以外,我看和我们家邻居张大爷、李大爷的面孔差不了多少。说孔子是个老头儿,决无不敬之意。正是有了这些普通老头儿的一面,孔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孔子。假如能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春天邀请他一块儿去河里游泳,然后一块儿躺在岸上晒晒太阳。只要手头没有急事,这个小老头儿肯定会欣然同行。 二、简介《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习“学而篇七章”其中一则。(P4第三篇) ? 1、根据拼音读正确: (媒体出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学生自读,正音。特别对“悌”的读音强调。 2)学生互相读,做到读通顺、读连贯。 3)指名反馈,教师评价。 2、了解大意。 1)指名读大意。 2)提供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郭卉艳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药学2012012111 《论语》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共知的,堪称世界名著的人生哲学书。小小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充满了为人处事的智慧、经世致用的哲理,对人的启迪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不少关于从政的格言警句,至今对我们大有裨益,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和探究的。这也真正的体现了《论语》中的春秋末期的孔子的伟大和睿智。古人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每一则的含义都是引人深思的。其中每则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十分具有魅力。 《论语》主要从十一个方面:修身、君子论、处世、治国、师道、治学、识人、交友、论仁、礼说、论孝进行了讲述。对还是学生的我,处世不深,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单纯,没有太多的烦恼,《论语》中关于处世方面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没有太多的体会;治国之道对我来说又比较大,这是我更不能体会的,但是在治学、识人、交友、论仁、礼说、论孝、修身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初中时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十则》其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温习学习过的旧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也可以做老师了,在学习生活中我就深深体会了这一点。《论语》还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第二境界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生齐诵。 3 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 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 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 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之‘文’也。” 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1、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 学生出声朗读孔子关于学习的这些论述,边读边思:孔子是怎样学习的?他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互相启发。 三、浅释理解 (一)理解“学习”的含义。 1引导:开篇中孔子说学习应该怎样? 预设:学而时习之。 (1)引导:我们平时说“学习”,总是连在一起说,而孔子却把“学”和“习”拆开在句子前后,你能从他的话中知道什么是学?什么是习吗? 〔课件出示〕 不知不能而求知求能,谓之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谓之习。 讲解:不知道、不会的,而去探求、寻求,就是学,简单说,没有见过的、不会的、新知识是要“学”的;已经知道、已经会的,不断进行重温,是“习”。(2)学习“习”字,渗透复习习惯。 那么这个“习”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 小鸟练习飞翔图。文字: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习习”就是小鸟扇动翅膀,练习飞翔的样子。课件中的这句话是说笼中的小鸟扇动翅膀想要飞翔,举起翅膀却碰到四周的笼壁。 讲解:习,表明学了新知识、新本领以后,要像小鸟练习飞翔一样,不断进行重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 它那简明扼耍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 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 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 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 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 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 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 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 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 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 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向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姓名:吴智慧班级:文院3班学号:2013013333 孔子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 孔子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都会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在此就只立足于论语当中的天命问题。通过学习孔子论语,我对天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识到了何为天命。“天命”在《论语》①出现将近三十次,单言“天”字也有十八次,其中孔子自言十二次。天可分为有无意志两方面。当天具有无意识,纯客观的意味时,有以下两种含义: 1.天代表自然界、宇宙、客观世界。 2.天命即客观规律,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孔子一方面在困惑时在寻求天命的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表现对天命的不信任。 我从孔子那里学会了如何对待天命。孔子对待天命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第一,对其中的客观的必然因素,孔子认为要尊重天命、认识天命,即“畏天命”和“知天命”。(这使我知道“存而不论”) 孔子的“畏”,不是认为人的渺小,相反是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世界,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孔子强调对天命的认识,即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治理,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的知命、知礼、知言,采用逻辑的逆向推演方式是知人,行伦理,认识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孔子再一次强调把握、利用天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天命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然后才能逐渐认识天命和理解天命,掌握天命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孔子的天命观领域内,天命不是不可认识的,神秘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去认知和把握。 第二,对待世界中的偶然因素,强调尽可能的调动人的主体地位。 孔子对天命不信任,但却承认各种不可抵抗、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对于一意外发生的偶然性,孔子的态度是这样的: 鲁域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急行。左右曰:“久已。”孔子曰:“恶其久也”(《论衡.幸偶》)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内容摘要】人非生而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贵在有良好的方法和端正的态度,以及学以致其道的目的。良好的方法就是勤学、善思,端正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犹恐失之。而学习的目的,永远要让自己真正能问心无愧。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关键词】论语;人生启示;学习;兴趣 万世师表的孔子,其做学问的态度有如他的德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当今世界,知识是人一生受用的东西,而善于学习又是我们一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先贤大哲,是如何从学习的方法、态度、目的这三个方面告诫后生们的,今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在孔子的眼里,学习是有方法可寻的。《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论语通译》:学了知识后,而能按时地复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见愉快的事吗?此言颇令人费解,孔老先生真不愧是圣人,现在的人谈到学习,哪有多少乐趣可言啊!若说“不亦苦乎,”倒觉得老先生很通人情。但是翻卷阅典,《论语·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杨树达《论语疏证》:学而时习,温故也,温故能知新,故说也。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时习之,关键在于“时,”这是一个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让我想起,我求学已十年有余,因为是农村的孩子,所以特别重视和珍惜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未敢抱怨学习压力大学习无聊学习无用。在我觉得,学习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灵感上的激发和情感上的交融,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书是你的朋友是你的老师,你会与它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它会启发你创造生活的灵感,它会交融在你饱受挫折的情感里。读书,深读书,犹如伯牙子期,乐本就在其中,而若能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你想起你的故友或你的恩师的时候,终于又见它一面,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孔子一生以学为友,他正是因为对学习有种深刻的体会,故学习之乐油然而生心中。《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2)。”《论语通译》: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言外之意,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3)矣夫(《论语·雍也篇》)。孔子他自己确实也做到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皆精。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孔子样样都行却无一专长,如果他不是学广如天、学深似海,怎能教育并影响了一个民族乃至世界达千年至今而不衰?试想当今社会,所谓专家如云,却没有多少能海纳百家的集大成者,令人唏嘘不已。所以,孔子屹立千年而不到!关于学与思,《论语·卫灵公》: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

1、《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语录体《论语》的相关情况;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诵训练,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诵读能力;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的感知《论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孔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面前有一座金山和一根能点石成佥的手指,谁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坐吃山空,金山迟早会用完,而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黄金自然会源源不断。在学习中,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就像点石成金的手指,运用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很注意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就讲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用相关资料对孔子和《论语》进行简要的介绍 1、出示孔子的图片及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出示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3、出示孔子讲学图

4、出示《论语》的封面照片并介绍:《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诵读训练 1、配乐诵读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地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由阅读 朗朗上口的文句配上凝重古朴的古曲确实带给我们一种不同于现代文的全新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年代。我希望同学们不仅仅是这种古韵之美的欣赏者,更应是这种美的创造者。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阅读《论语》,当然在读的过程中依然要注意模仿范读的停顿、语调、节奏。 3、学生齐声阅读 好,同学们读得非常的热烈也非常的投入,那么下面请同学们齐声的朗诵文章,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对照课件注意节奏、语速、语调。 4、学生分小组阅读 看来同学们对于这种短小的文言文的朗诵还是掌握得很快的,读得相当不错。下面我们来比一比哪一小组读得更好。

说说孔子论语十则对我们的影响

说说孔子论语十则对我们的影响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做人的标准,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标准有颇多不足之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稍加挑选取其精髓依道而行即便不能成为圣人,至少也不会被人唾弃,我就比较认同儒家的人格标准-->智、仁、勇,可惜现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对孔老人家不感兴趣了,那些染着黄毛打着耳丁听着MP3穿的像狗撕的一样的人我们又怎么指望他会在论语上花心思呢,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哀哉痛哉。 回答者:沉沙某人- 试用期一级3-27 16:39 时代在进步吗。。什么叫世风日下呢? 回答者:ljx527 - 童生一级3-27 16:52 子曰有教无类,可现在的老师都成了眼镜蛇!把孩子们按其父母的官衔大小分成三六九等!! 回答者:沧浪天黄口儿- 秀才二级3-27 16:58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经典诵读教案之《论语》

《论语》经典诵读教案 北盛镇大桥小学周赛兰 执教班级:六年级1班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论语》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论语》书 2、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孔子 1、多媒体出示: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伟人?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2、多媒体出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与孟子合称“孔孟”。 3、介绍孔庙、孔林、孔府等地方。 4、介绍《论语》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帮助宋太祖治理天下,可谓功不可没,在他死后,人们在他宅子里,发现了半本书,原来他就是靠这半本书治理天下的,大家知道是哪本书吗?

出示:《论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 (二)诵读《论语》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就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插入(《王羲之练字》的故事)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论语学习心得_关于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学习心得_关于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范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

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

论语启示作文

论语启示作文 【篇一:《论语》启示我们如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论语》启示我们如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先看他做什么,再观他行为的动机,再考察他内心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怎么隐藏的住呢?” 【小感】 透视人的内心,实在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时下人人戴着面具生活。 然而要想大到任用人才,小到交到 挚友,密切到找找自己的另一半,无不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 人的内心世界。听其言显然不可全信。观其行还不够本质。考察他 行为的动机就接近了。看看他内心安于什么就再也无所遁形了!连 我也要感慨了: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这个人的内心 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礼”“义”“仁”“智”的思想,其 内容广泛,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道德行为、做人准则等。作为 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必读书 目。流传至今,下至5、6岁的孩童,上至70、80岁的老人,也几 乎人人知晓此书。我也毫不例外是看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语》名言长大的。小时候看的 是只言片语,也只靠生硬的翻译去浅显地理解《论语》。而今已为 大学生的我,终于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联系现实,对它也有 了很多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许有偏差也或许不够深刻,但还 是让我一一道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可能是《论语》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一句话了,小时候对此的理解 更多是在学习的层面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2019年文档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语》集合了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它主要记录了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日常经典的言语评论,孔子以“‘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1]。其中有许多涉及学习和教学的经典?Z句,如《论语?述而第七》篇中记载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都与当代教育学提倡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不谋而合。尽管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出现盲目的推崇儒家思想和疯狂的打压批判,但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属“过犹不及”,偏离了孔子最原始本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辩证视角品读《论语》能够从中发现它对当今语文教学仍具有启示意义,笔者从语文阅读教学角度,系统阐述从《论语》中受到的“真阅读”的启示。 一、何为“真阅读” “真阅读”这里指从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角度看,它在融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内化知识和提升阅读量,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故称之为“真阅读”。《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本意是指审视一个人时应分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看他直观呈现的行为;2.浅层:从远处观察他先前的生平经历,找寻原因;3.深层:从源头考察他事后的秉性习惯,明确他的本意。引申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划分阅读教学层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个理念可将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阅读教材;2.浅层:从远处阅读他人的品鉴;3:深层: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学生从表层阅读到深层阅读逐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建构,深层次的从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即是指学生进行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直接翻译意思是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 解”[2]。孔子强调学习应做到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有依据地答疑解惑,从根本上实现有所学习、有所进步。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技能,完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学审美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