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第17卷第2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7No.22000年4月Journal of Shenzhen U niversit 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 p r.2000

收稿日期:2000-03-01

作者简介:钱超英(1958—

),广东广州人,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文学研究。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钱超英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

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

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关键词:身份;身份意识;文化;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C 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00)02-0089-06

“身份”(identit y ,在我国文献中有时被译为“认同”

)是近年我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如果说“五四”以来我国人文话语的历史基本上是西方概念引进史并不为过的话,那么,这种引进同时也充满了对自身“身份”的关切。这一点使得近期流行的“身份”话语,较之其他话语,在带来理论启迪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反讽和反思意味。

根据西语词源资料,今日英语identit y 一词在历史上的意义,较完整地保留在其衍生的释

义词组“t he same ”(相同的东西)之中,它最初来源于拉丁词idem ,由词根id -(意为“它,那一

个”)和后缀dem 组成。早在17世纪,它已经应用于英语文献中。作为一个代词,它表示文章在先前引用过的作者或文本,具有“同前所引”的标注意义。从这种标注用词发展为后来的一个拉丁词identitas ,字面上的意思是“同一性”。当它转变为英语的identit y 时,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构成identit y 的主要词义是“整一性”、“个体性”、“个别性”、“独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1]

一般用语中,identit y 可以指称统一的状态,绝对的一致,人的个性,两种表达之间的完全等值,或这种等值的表达式等等。其动词形式identif y 则指对标志对象的确证或意义解释的认定,这又衍生出“证明”等语义。在关于人的表达中,它可以表示某种具有连续性的属性,如英语中有用old identit y 表示“老居民”的例子。[2](P676)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2000年第17卷可见,“身份”的原有语义首先是指向内在的统一、协调及其持续。就人来说,强调的是人格、心理品质的确定性、统一性和稳定性。“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3](P87)

“身份”是与“差异”相对而相关的概念。马克思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4]弗洛伊德曾用Identification的概念来解释人对他人的归属。例如,儿童一出生就有归属于父母的需求,成人在潜意识层面可以把这种需求指向某种群体、领袖,从而获取自身的生存意义。西方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这是社会“激情”的源泉之一。而“身份”一旦被“认同”于某种属性,则其他属性的差异便被确认。人据此就他自身和一定社会群体的关系实施界定。

使用“认同”这个中文译词,就其给人一种“有求于外”或“向外求同”的印象而言,需要在至少两个意义上解释其恰当性:第一,人只有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辨别中,才能使自己的身份即自我特性的意识得以形成,并使这种意识所参与塑造的特性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有效的标识。第二,对人来说,特性的确定性和统一状态不是一种固有的本质,而是通过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和他身外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经验相遇,并把某些经验选择、转化为属于自身的东西,因此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只有在成功实现对内的守持和对外的“同化”的时候,身份才能达到自恰与稳定。对这种辩证的二重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顺化—同化”学说可以移用为某种理解上的参照。

身份概念也可以在早些时候的社会学研究,尤其是关于角色的理论中找到某种端倪。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Jonat han H.Torner)在介绍另一个也叫特纳(拉尔夫?H?特纳)的角色理论(过程角色理论)时,提到“自我概念和角色”的关系,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需要借助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来见证的,但“角色”并不就是身份(自我认同),因为“自我附着于角色的程度”并非总是一致。例如,一个在讲台上的发言人可能因为迫于一定的情境压力说出他内心本不认为如此的话,以符合某种角色的规范[5]。因此,只有当人意识到和表达出其一致性的时候,他的“身份”才能获得完整的“证明”。对身份研究来说,角色理论的意义在于提示了人对自我的理解和表达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出现的复杂性。

身份问题在有关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心理研究中则直接成为重要的概念:“根据艾力?艾力克逊(Eric Erikson)的解释,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稳定的身份感,这种身份感将在这个人面临不同的情景转换时仍相对长期地维持。无法取得一种确定的身份就造成身份弥散,它将使青年成人因恐惧被他人取代而不能作出承诺或进入(与他人的)紧密的关系。”[3](P87)但是,只有随着当代西方各国“身份政治”(表达和争取与一定特性相适应的权利的策略和社会实践)日趋盛行,身份才作为文化研究的特定议题脱颖而出。由于当代社会结构的急剧调整,信息传播增多和文化参照频繁,人类关系分化重组、再构造、再确认的要求大大强化,使得“我(们)是谁”的疑问,不仅作为抽象的哲学问题,而且作为直接关系到社会文化的中心结构和边缘成分、主流和支流的重新定位,多数和少数、群体和个人权力再分配的实际问题,而对各国的政策思维和决策过程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的文化研究学者保罗?吉尔特(Paul Gilto y)认为,“作为一个概念,‘身份’已被置于一系列急迫的理论论争和政治问题的核心地位。”[6](P301)他还论证道,身份既不是某种客观条件的天然限定,也不是某种主观幻觉支配下的随意构设,它是一种被环境

?91?第2期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所激发的认识和被认识所促动而表达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行为。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身份这一个概念是“一种在我们对世界的主体性的经验与这种微妙的主体性由以构成的文化历史设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6](P301)

“身份”概念尤其便于用来考察和研究那些在明显不同的“文化历史设定”的裂缝之间漂移运动的“主体”———移民、“问题群体”、在全球化中经历急剧社会转型的民族———所必然面临的生活重建经验。一个人从原居国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或者从乡村迁往城市,所面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工作、用品和食物的变化等实际问题,而且更是关于“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为什么如此生活”的问题,他需要有一种令其满意的完整解释,以便接受和平衡转变所带来的风险,使自我和变化着的环境的有效联系得以重建,以免生活意义的失落和虚空。

这样的研究关注人的“文化的”方面,身份于此常常就是“文化身份”。它可以指一个社群(区域居民、性别群体、兴趣团体、种族共同体)的内在特性和其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变,也可以指个体水平上表现的“文化”问题。而对于“文化”的含义,为了不致陷入概念的漫游,我们只需认同于克利福德?格尔兹对马克斯?韦伯见解的沿用:文化就是人这种动物悬挂其上的那张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并且,对这张“网”的研究,即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7]

据此,我们可以把“身份”理解为人和他所生存的世界作为文化环境(即“文化历史设定”)之间的被意识到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他得以作出关于其生活意义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身份问题的急迫化,又恰恰是以身份危机即身份的内在统一性、稳定性的破坏为前提的。只有在身份出了问题的地方,身份的建构才成为被强烈意识到的问题。“身份危机”,这种被心理学称为“一种因无法调和分裂的元素而在某些人格中造成的心理混乱”[2](P10)的命题,被移用于指称文化身份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人对自己寄生其上的那张“意义之网”进行编织、修补、“悬挂”的不安和定位的失效,人和其生活的世界联系的被意识到的障碍和有关生活意义解释的困难,以及随之产生的观念、行为和心理的冲突体验,它常常导致“焦虑”。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这是现代性发展的代价之一:“在晚期现代性①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8](P9)根据他的陈述,自我身份(自我认同,self-identit y)的研究可以从“个体心理构造的完整图景”中找到起点,“成其为人,就是指总是依据某种描述去确知自身当下的行为及其原因。”人作为在其生活情景中“正在上演的角色”的能动者,“反思性(地)监控”着社会习俗的生产和再生产。[8](P39)“自我认同(即身份———引者按)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拥有合理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的个人,会感受到能反思性地掌握的其个人经历的连续性,并且能在某种意义上和他人沟通。”[8](P58-60)而现代生活和个体决策所经历的“转换的每一个片段都倾向于变成一种认同危机(an identit y crisis)”[8](P174)。这种危机常常伴随焦虑:“由于与客体世界的建构性的特征相关的自我知觉变得模糊不清,正在发展的焦虑会威胁自我认同的知觉。”[8](P50)身份问题因而在当代进程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区别于西方主流社会以“生存的孤立”体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2?2000年第17卷现的身份危机与焦虑,我国环境下的身份问题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紧张性和历史累积的深重性。一个重要区别是,西方学界虽然也谈论身份问题的普遍性,但经常把身份问题落实在一些较小的边缘群体的分析上,而我国的有关表达则常常涉及到一些被赋予了巨大历史感的意义单元,如种族文化、民族、国家。这反映了全球化冲击对于“第三世界”社会的整体性。

这一点可以部分解释近期身份问题在我国学人中引起注意的方式。有趣的是,这种注意正是和对“认同”这一译词的疑虑相伴随的。

身份概念的一位积极的引用者王宁在解说这一身份概念时表露了一种不易觉察的犹豫:文化身份(cult ural identit 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在比较两种不具有任何事实上影响的文

学文本时,学者们完全可以侧重于比较这两种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的根本差异,并透过

这两种本质的差异而寻找某种具有共性和本质特征的相同点,当然这种认同主要是审

美上的认同。[9](P49)

这番论述,在把文化身份界定为“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把差异对象之间的“共性”“认同”限制于“审美”方面。这未必是有力的,但却是微妙的。

而有影响的《读书》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作者则批评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中文译本把亨廷顿的“cult ural identit y"译作“文化认同”。这位批评者认为,正确的译法应是“文化个性”:首先,中译本把原著全力强调的“文化个性“,都误译成“文化认同”,英文identit y 意思很明确,是指一个人一事物区别于他人他事的内在属性:“个性”,“己性”,“特性”,“身份”等,无论如何都与“认同”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认同”是人们对外在事物表示“认

可赞同”。译者之所以把“文化个性”都译作“文化认同”,与学术界眼下正时髦“认同”一

词有关。什么叫“自我认同”(self-identit y)?其实不过是“自我确认”,“自我定

性”,自我搞清楚“我是谁?”自我验明正身而已。……《(文明的)冲突》一著的主题就是

讨论文化和“文化个性”,中译本如此将“个性”译作“认同”,将给中国学术界带来

严重的误解。[10](P100-101)

他把cult ural identit y作“(文化上)自我验明正身”的理解无疑与本文前述身份概念首先指向“内在的意义自恰”的理解相吻合,但译为“文化个性”恐怕并不如“文化身份”更少歧义。不过值得注意的还是该文从此出发,又就翻译问题提到亨廷顿的另一个概念“撕裂的国家”:所谓“撕裂”,是指一种“文化撕裂”,“文化精神分裂”:一个具有特定文化个性(即身份———引者按)的国家,忽然有一天对自己的文化感到不满与自卑,开始崇尚另一种

文化,并竭力抛弃自己的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转变。然而,这种努力从来没有成功过,于

是变成一个文化上“撕裂的国家”……中国何尝不是一个“文化撕裂”的国家?中国有大

量的知识“精英”何尝不是“文化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国现代所经历的各种社会“革命”

和“运动”,何尝不是西方文化精神与深层的中国文化精神之间的阵阵“撕裂”?[10]

(P101-102)

通过identit y,从对内部自恰、验明正身的正名,到对“有求于外”的“认可赞同”的拒绝,这是在谈论翻译问题,但也很难说只与翻译有关。

这里暗含一种转换———从身份概念到身份意识之间的难以阻遏的滑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

?93?第2期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个观察“身份问题”对于当前我国人文学界的重要性的直接入口。

研究者杨乃乔在完成其比较诗学博士后论著之后,谈论其研究体会时,指责了某种隔靴搔痒附会西方思维“强装深刻”的研究,认为“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者的国别和文化身份……我的国别与文化身份已确定我是栖居于东方大陆本土之上的比较诗学研究者。”强调东西方学者都有“各自看重的、本土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因而那种“充其量也就是在小学或初中的水平上假东方学者的身份向西方学界贩卖中国文学知识,又假西方学者的身份向东方大陆学界兜售西方的文学术语”的学术掮客,“既不是地道的东方学者,也不是地道的西方学者”。[11]王宁则从一个较为自审的角度,且以较为审慎的语气谈到同一个问题,认为那些作为“两种文化交织一体的代表”的研究者面对的是“难以克服的两难”,因而“我们的文化身份也就是双重的:为了学好西方文学,我们不得不尽可能暂时认同一些西方文化的观念(主要是语言表达上的习惯),另一方面,为了体现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文化之特征,我们又不得不在我们的研究成果中打上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标记,这无疑是我们与西方学者进行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不可缺少的‘资本’。”这样,如何能够超越局限“真正进入西方人的视角”获取西方的知识而又不失去“我们的中国文化身份”,就成为“无法回避”也无法究诘的难题。[9](P50)

笔者认为,这里可有两点值得思考。第一,这种不断为身份的稳定性、同一性能否持存的焦虑,正是身份最终无法自恰的表征和“演示”;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国学者身份问题的真正深刻之处,还不在于他们意识到了有辨明作为其研究背景的身份立场的必要,而是这样一个悖论:这样的身份意识本身,正是由“文化身份”作为理论概念从西方引进,才在我们的视野中生成、或强烈地显化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的。这不是说中国没有身份问题。从它走上作为一个“撕裂的文明”的途程开始,身份问题即已深深存在。但是,身份问题在学术话语的层面上直接的主题化,却

“中国身份”的严正宣示,是不是离不开(西方)文化研究的概念引导。那些关于自身“民族特性”、

出于一种更为内在的“西方”尺度?

从西方获取的资源提供了我们自身特性的认知方式,因此也成为这种特性挥之不去的焦虑的源泉。这个挥之不去、充满挣扎的主题,在身份的话语中依然有效,甚至更加有效。

这样,笔者似乎可以作出结论:对于“西方的”身份意义,“我们的”身份意识也是一种认可,一如它的挑战,无论我们怎样动摇这堵围墙,或者有时看起来它正在被动摇,这不过说明它已被建构得多么坚固。这是因为,身份意识的澄明,即身份立场的确定,正如身份的概念已经表明的,无法脱离和“他者”的关联———既然“他者”已经成为我们赖以建构身份的、世界性的“社会文化设定”的一部分。

最后,由于身份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意义方案,这就毫不奇怪:身份问题在那些从事意义生产的社会集团中会产生巨大的魅力。在“一种文化的身份”这种整体涵义的掩盖下,当代文人集团无疑可以使自身作为社会结构一个部分的处境变化的思索,获得普遍性的抽象外观,并借以维持自身作为文化代表的象征—表达—演示功能。笔者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要对身份问题有足够的省察,对从事这种省察的主体的警觉,即知识者的自我批判就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就两方面的意义而言,身份问题都是重要的。第一,对它的关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自我隐喻;第二,它为我们译解自我、自我所属的社会集团、民族和世界之间的多重关系,暗示了充满魅力的可能性。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4?2000年第17卷

注:

①“晚期现代性”是吉登斯使用的专门概念,用以指称当下生活,以示他对“后现代”概念的异议。

参考文献:

[1]John A y to.Bloomsbur y Dictionar y of Word Ori g ins[Z].London,1990.292-293.

[2]The Cassell Concise En g lish Dictionar y(new edition)[Z].London,1992.

[3]Peter St raffon&Nick y Ha y es.A St udent′s Dictionar y of Ps y cholo gy[Z].Edward Arnold,198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

[5]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4.

[6]Paul Gilro y.Dias p ora and t he Detours of Identit y[A].Identit y and Difference[C].Ed.Kat hr y n Wood2

ward:Sa g e Publications and O p en Universit y,1997.301.

[7]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8]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9]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4).

[10]河清.文化个性与文化认同[J].读书,1999,(9).

[11]杨乃乔.人,究竟在哪里可以诗意地栖居[J].东方丛刊,1999,(2):140-141.

【责任编辑:张西山】On the Conce p t and Aw areness of Identit y

Q IAN Chao2y in g

(Colle g e of Art s,Shenzhen U niv.,Shenzhen518060)

Abstract:The issue of identit y in q uestion in t he current accademic circles is discussed in t he p resent p a p er b y dividin g it into such t wo p art s as conce p t of identit y and awareness of identit y.On t he basis of a semantic anal y sis of t he conce p t of“identit y”,t he p a p er investi g ates t he various ex2 p ressions and t he cult ural si g nificance of t his conce p t in China′s academic circles of t he humanities. The issue of identit y has been amon g t he for ms of Chinese intellect uals′p robe into t heir selves, nation and t he relations bet ween count ries in t his cent ur y.

K e y words:identit y;awareness of identit y;cult ure;cult ural identit y

26.儿童的自我意识

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自我意识是指有机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对自己和自已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因素,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性。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渐渐可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甚至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最初主要表现在儿童对自己性别姓名、年龄等的认识上。其次,儿童可以逐渐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理解自己的动作能力,发现自己的喜好等。最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自己与他人,主要包括父母和伙伴的关系。自我体验是指儿童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自尊作为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有机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评价。自我控制是指有机体在目标受到阻碍时,控制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伴随着个体大脑的成熟,通过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岁以前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还不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区分开来,尚且处于物我不分的阶段。他们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玩具去摆弄,放在自己的嘴里进行吮吸,此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到了1岁左右,婴儿逐渐可以区分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到了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能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与他人区分开来。比如,当他们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姓名时,会做出明显的反应,这正是说明他们已经可以区分自己与他人了。 到了2岁左右,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理解“我的”与“我”的含义,开始学会使用“我的”与“我”这表明了儿童开始把自己当成主体来认识,标志着自我意识的真正形成。渐渐地儿童也开始出现了自尊心,表现为当儿童遭到戏弄、嘲笑或者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会造成儿童的愤怒与苦恼,甚至反抗行为到了幼儿期,儿童开始了对自己性别与年龄的认识,可以观察到自己身体的特征,动作能力,以及有了自己的喜好。大约从2~3岁期间,儿童开始出现自我评价。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主要依靠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也只是对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这个时期的自我评价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才会渐渐趋于比较客观的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和自己相对照来认识自己,比如当别人因做某件事情而受到批评时,就会通过别人的行为对照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经过多次对比,就会增强对自我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会受到别人的评价的影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会接收到很多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正是来自这些不同的他人的评价,完善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使个体能够逐渐地、全面地认识自我。个体也会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效果来认识自己。例如,当一个儿童可以从高高的滑梯上独立滑下来的时候,他从体验中体会到了自信,他就会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含义、发展及特点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3.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学案例] 教材案例2-1 “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思考:看完这个案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启发?如果你是案中主角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助他?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课堂练习:p34 专栏2-9请你完成以下句子,然后大家分享。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观察、分析外部活动与情景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种类: (一)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 (二)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阶段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从青春期一直到成年。自我意识经过这个阶段的分化、矛盾、统一而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 (三)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这阶段大致从3岁到青年期(3~14岁)逐步形成。在此阶段,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

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使命感是师德的思想基础教师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广大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注重言传身教,注重为人为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3、做师表是师德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身正为范,时时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之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

公民身份证号码18位数字含义

公民身份证号码18位数字含义2010.07 目前我国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检验码分别是“0、1、2、……10”共11个数字,当检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公民身份证号码18位,所以用“X”表示。虽然校验码为“X”不能更换,但若需全用数字表示,只需将18位公民身份号码转换成15位居民身份证号码,去掉第7至8位和最后1位3个数码。 当今的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1985年我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当时签发的身份证号码是15位的,1999年签发的身份证由于年份的扩展(由两位变为四位)和末尾加了效验码,就成了18位。这两种身份证号码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存。两种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如下: 18位的身份证号码如:130429####%%%%0078 1~6位为地区代码,其中1、2位数为各省级政府的代码,3、4位数为地、市级政府的代码,5、6位数为县、区级政府代码。如13(河北省)04(邯郸市)29(永年县) 7~14位为出生年月日 15~17位为顺序号,是县、区级政府所辖派出所的分配码,每个派出所分配码为10个连续号码,例如“000-009”或“060-069”,其中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如遇同年同月同日有两人以上时顺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分配码。如:007的就是个男生而且和他同年月日生的男生至少有两个他们的后四位是001* 和003* 18位为效验位(识别码),通过复杂公式算出,普遍采用计算机自动生成。是前面17位的一种检验代码,如果你改变了前面某个数字而后面的效验代码不响应改变就会被计算软件判断为非法身份正号码。X也是效验代码的一中 15位的身份证号码: (1)1~6位为地区代码 (2)7~8位为出生年份(2位),9~10位为出生月份,11~12位为出生日期 (3)第13~15位为顺序号,并能够判断性别,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2260-1995)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高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出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象的转移,从研究本原,探索自然,转向探索社会和研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然而“自我意识”学说的提出应当主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根据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在这里心灵中的原则虽然只是“神谕”,还不具有近代认识论的含义,但这一立场实为康德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先声。 西方哲学发展到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人类的“自我”之光在上帝中黯然失色了。直至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时为新时期的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近代欧洲开启了一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自我意识”是在以上两派的争论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自我”的学说。 二、康德对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批判及其“自我意识”的含义 我们知道,尽管“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甚至康德自认为“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整个范围的最高原理”,但是“我思”和“统觉”这两个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并不是由康德首先提出。 首先是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和继承。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时代,他为了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对现有的一切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策略。这些知识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因为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论自我意识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 论自我意识 武彩鸿 [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 程。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 ? 1 2 8

客户关系管理基本理念

客户关系管理中得基本理念 客户关系管理(CRM)已成为很多企业得基本商务战略,它与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一起,就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得三大法宝。CRM 不只就是一个软件,管理思想就是CRM得灵魂。那么,CRM软件中到底包括了或应该包含哪些管理思想呢? 下面就是根据国内外多年得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就是作者陈明亮近年来得研究成果),试着提炼出来得八大CRM基本理念与观点,它们就是对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得抽象与概括,构成了CRM得管理思想(但不一定完全),这些思想一小部分已经融入到了当前得CRM软件中,更多得将融入到新一代CRM软件中。 1.客户资源就是公司最重要得资产 客户资源就是一个企业最终实现交易并获得现金流入得唯一入口,就是实现企业利润得唯一来源。企业如果没有客户资源,其产品就不能实现交换,那么企业得一切活动都将就是无效活动。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户就是企业得衣食父母。 2.以客户为中心就是CRM得最高原则 以客户为中心既就是一种战略,也就是CRM得核心思想与最高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一个与以产品为中心相对得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得

角度瞧两者得区别。 (1)从营销理念得发展历程瞧两者得区别 生产导向:产品供给不足,企业只要有生产能力,不管生产出来得产品质量如何,都不愁没有销路。企业关注得焦点: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客户得市场控制力:无选择。 产品导向:市场欢迎性能好、质量高得产品。企业关注得焦点: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但往往忽略产品得实用性(功能、性能冗余)。客户得市场控制力:选择余地不大。 销售导向:产品就是被“卖”出去得,而不就是被“买”走得。企业关注得焦点:各种销售技巧,千方百计将产品“推销”给客户。客户得市场控制力:有一定得选择余地。 市场导向:如果产品没有人买,生产便没有价值,企业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获利,信奉“客户至上”得经营哲学。企业关注得焦点:客户需要什么。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前提组织、协调企业得一切活动,通过满足客户需要实现赢利。客户得市场控制力:产品极度过剩,客户有极大得选择余地,买方市场形成。 社会导向:当客户得需求与社会得甚至客户得利益不一致时(如吸烟),兼顾客户、企业与社会得长远利益。企业关注得焦点:企业与社会协调

居民身份证编号含义

居民身份证编号含义 我国现行居民身份证是全国统一编号,由十五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每个公民是一人一号,同年、同月、同日所出生的按地区人数,按县固定次序进行合理分配顺序号代码。做到不重、不漏、不错。编号排列的含义是: 1、第l一6位数为行政区划代码; 2、第7—12位数为出生日期代码; 3、第13---15位数为分配顺序代码; (1)、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公民第一次申领居民身份证时的常住户口所在地的行政地区。 (2)、出生日期代码,第7—8位数代表年份(年份前面二位数省略),第9—10位数代表月份(月份为l位数的前面加零)。第11一12位数代表日期(日期为1位数的前面加零)。 (3)、分配顺序代码,是按人口数统一合理分配以固定顺序给予每个人的顺序号,最末一位数是奇数的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 新式身份证号码是否还和旧式身份证号码一样,男的尾号为单数,女的尾号为双数? 国务院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公民身份证号码按照GB11643—1999《公民身份证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分代码,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位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第18位号码是校验码,目的在于检测身份证号码的正确性,是由计算机随机产生的,所以不再是男性为单数,女性为双数。 公民身份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代表公民常住 户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表 示公民出生的公历年月日;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 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奇数分 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自我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并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五、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四、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 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 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

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断自己讲话很得体,评价自己态度很真诚,预感自己会入选。 由于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且形成了对自己自身的态度如自爱,自尊,自信等。 (一)自我的含义 “我”分为主观的“e”和客观的“me” 我(e)觉得我(me)非常有信心。 (二)自我意识的特性 1、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发育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认识。所以说,一个人通过社会化就形成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等。一个婴儿时是没有“自我”概念的。如照镜子时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经常玩弄自己的手脚,以为是玩具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例:①“狼孩”终未能形成正常的“人的自我”意识。 ②一个人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进入到大学中,会意识到自己是大学生,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如下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倡导如下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

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身份证号码构成

号码构成1 地址码 (身份证号码前六位)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镇、区)的行政区划代码。1-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3-4位地级市、盟、自治州代码;5-6位县、县级市、区代码。 2 生日期码 (身份证号码第七位到第十四位)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之间不用分隔符。例如:1981年05月11日就用19810511表示。 3 顺序码 (身份证号码第十五位到十七位)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其中第十七位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 4 校验码 (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是根据前面十七位数字码,按照ISO 7064:1983.MOD 11-2校验码计算出来的检验码。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而19位的号码违反了国家标准,并且中国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也不承认19位的身份证号码。Ⅹ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身份证符合国家标准。编辑本段号码含义居民身份证是国家法定的证明公民个人身份的证件。为了堵塞和制止假居民身份证的流通和使用,在查验和核查居民身份证时可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有效期限 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限分为10年、20年、长期三种。16周岁至25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为10年的居民身份证;26周岁至45周岁的,发给有效期为20年的居民身份证;46周岁以上的,发给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证件有效期限从签发之日起计算。如某人1949年9月20日出生,1984年35周岁时申领居民身份证,签发日期为1984年12月31日,他属于26至45周岁这一年龄段,证件有效期限属于20年这一档次,到2004年12月30日有效期满。查验或检查时,应对照检查证件有效期限与持证人年龄,签发日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编号识别 1、身份证编码规则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643-1999〗中有关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定,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地址码(身份证前六位)表示编码对象第一次申领居民身份证时的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所有区域的编码可以到网站查询到最新的县及县以上的行政编码资料。)生日期码(身份证第七位到第十四位)表示编码对象出生的年、月、日,其中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年、月、日之间不用分隔符。例如:1981年05月11日就用19810511表示。顺序码(身份证第十五位到十七位)是县、区级政府所辖派出所的分配码,每个派出所分配码为10个连续号码,例如“000-009”或“060-069”,其中单数为男性分配码,双数为女性分配码,如遇同年同月同日有两人以上时顺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分配码。如:007的就是个男生,而且和他同年月日生的男生至少有两个,他们的后四位是001*和003*。分配顺序码中“999、998、997、996”四个顺序号分别为男女性百岁以上老人专用的特定编号。校验码(身份证最后一位)是根据前面十七位数字码,按照ISO7064:1983.MOD11-2校验码计算出来的检验码。 2、从1999年10月1日起,全国实行公民身份证号码制度,居民身份证编号由原15位升至18位。前6位为地址码;第七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此码由6位数改为8位数,其中年份用4位数表示;第

推荐-“三个理念”是安全工作的“三大法宝”

“三个理念”是安全工作的“三大法宝” 随着油田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细化,安全隐患和风险也在不断凸现,安全与生产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部分陈旧老化设备和一些传统落伍的安全意识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日新月异的管理和高速发展的生产状态很不协调。“三个理念”是克隐除患的利器,是我们每个从业者特别是一线生产者的护身符!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三个理念”更应该是指导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三大法宝”。 首先,“人人都是安全员”是抓安全工作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人人负起安全的责,才能使安全措施安全意识遍及每个角落,不留死角,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几个月以前,当我第一次以一名最基层员工身份佩带红袖标,行使值周安全员职责时,心里真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身上的责任自然而然地使我认真履行职责:查找隐患,监督操作,提出建议,做好记录~~前所未有的认真细致。可想而知,若每一名员工都能担起一份安全职责,那么,在隐患和事故的大敌前,就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氛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其次,“隐患就是最大的事故”是我们岗位员工永远的座右铭。它应该时刻提醒我们,安全工作不应该有半点松懈和马虎,不应该有丝毫侥幸心理。这一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或者说是长久坚持的。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带着危险或隐患工作,以前我们管这叫做勇敢、大无畏,那时候我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可现在我们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即使原油一百美金一桶也不能和人的安全生产的安全相比较!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隐患排除隐患,只要我们人人担起安全职责,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智慧战胜它。

最后,“有效的安全投入就是最高的利息储备”是解决安全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想一想吧,那些接二连三的矿难,那一起不是存在着安全隐患,那一起不是可以避免,那一起不是付出惨重代价。如果那些当事者的眼光能放长远些,对隐患进行有效的经济投入达到整改,就不会使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遭受远比投入更大的损失了。那么,一定的安全投入将换来永久的安全生产和最高的利息储备;再想一想,我们的老井,老站,老设备,甚至是老意识有多少需要安全投入和整改,又会换来多大的效益。一条腐蚀的螺丝可以毁掉价值几十万的设备,更换它的成本不过几十元。我们手里不缺安全投入的资金,缺的是头脑中的安全意识。 这三个理念是互为作用的有机整体,人人参与安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隐患排除隐患,而对隐患进行有效的投入可以换来持久的安全和最大的效益。所以说,“三个理念”是我们安全工作的“三大法宝”。

身份证号码前6位的代表意义

身份证号码前6位代表的意义(全国版) 110000 北京市 110100 市辖区110101 东城区110102 西城区110103 崇文区110104 宣武区110105 朝阳区110106 丰台区110107 石景山区110108 海淀区110109 门头沟区110111 房山区110112 通州区110113 顺义区110114 昌平区110115 大兴区110116 怀柔区110117 平谷区110200 县110228 密云县110229 延庆县 120000 天津市 120100 市辖区120101 和平区120102 河东区120103 河西区120104 南开区120105 河北区120106 红桥区120107 塘沽区120108 汉沽区120109 大港区120110 东丽区120111 西青区120112 津南区120113 北辰区120114 武清区120115 宝坻区120200 县120221 宁河县120223 静海县120225 蓟县 130000 河北省 130100 石家庄市130101 市辖区130102 长安区130103 桥东区130104 桥西区130105 新华区130107 井陉矿区130108 裕华区130121 井陉县130123 正定县130124 栾城县130125 行唐县130126 灵寿县130127 高邑县130128 深泽县130129 赞皇县130130 无极县130131 平山县130132 元氏县130133 赵县130181 辛集市130182 藁城市130183 晋州市130184 新乐市130185 鹿泉市130200 唐山市130201 市辖区130202 路南区130203 路北区130204 古冶区130205 开平区130207 丰南区130208 丰润区130223 滦县130224 滦南县130225 乐亭县130227 迁西县130229 玉田县130230 唐海县130281 遵化市130283 迁安市130300 秦皇岛市130301 市辖区130302 海港区130303 山海关区130304 北戴河区130321 青龙满族自治县130322 昌黎县130323 抚宁县130324 卢龙县130400 邯郸市130401 市辖区130402 邯山区130403 丛台区130404 复兴区130406 峰峰矿区130421 邯郸县130423 临漳县130424 成安县130425 大名县130426 涉县130427 磁县130428 肥乡县130429 永年县130430 邱县130431 鸡泽县130432 广平县130433 馆陶县130434 魏县130435 曲周县130481 武安市130500 邢台市130501 市辖区130502 桥东区130503 桥西区130521 邢台县130522 临城县130523 内丘县130524 柏乡县130525 隆尧县130526 任县130527 南和县130528 宁晋县130529 巨鹿县130530 新河县130531 广宗县130532 平乡县130533 威县130534 清河县130535 临西县130581 南宫市130582 沙河市130600 保定市130601 市辖区130602 新市区130603 北市区130604 南市区130621 满城县130622 清苑县130623 涞水县130624 阜平县130625 徐水县130626 定兴县130627 唐县130628 高阳县130629 容城县130630 涞源县130631 望都县130632 安新县130634 曲阳县130635 蠡县130636 顺平县130637 博野县130638 雄县130681 涿州市130682 定州市130683 安国市

证券法修订聚焦三大理念

证券法修订聚焦三大理念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今天在上海表示,正在修订中的《证券法》聚焦于三大理念问题:扩大“证券”定义范畴,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以及证券机构综合经营。这三大理念都服务于一个核心,即扩大市场主体投融资自主权。 吴晓灵是在参加中欧陆家嘴金融研究院和财新传媒主办的“2014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时作上述表示的。她说,长期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没有建立正常的利益引导机制,社会资金的配置缺乏效率。《证券法》在修订过程中,拟从三个理念问题着手,既提高筹资和市场运行效率,又强调股东回报和筹资企业的经济责任。 在《基金法》修订过程中,扩大“证券”定义曾经被提上日程,但未达成共识。此番修订《证券法》时,上述议题成为一个争议焦点。吴晓灵表示,“证券”定义的核心是一种财产权利的证明,是一种可均分、可转让、可交易的权利或者投资合同。 扩大“证券”定义,旨在建立一套基本的法则,规范投资合同的行为。这种基本法则将区分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以及公开交易或者非公开交易。通过定义的扩展,符合条件的财产权利都可以证券化,从而提高财产的流动性和拓展市场功能。此举也将为打击披着证券外衣的非法融资行为提供依据。 针对修法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吴晓灵表示共同的法律规范并不排斥特殊类型证券的特殊规则,以及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

吴晓灵强调的第二个修法理念,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她表示,注册制并不是稀奇的事物,不过是要求信息披露真实、完整,在此基础上亏损的企业也可以融资。信息披露的欺诈行为,不但要负民事责任,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实行注册制时,监管介入也要根据普通投资者和合格投资者的不同,有所区分。对于合格投资者参与的非公开发行,可以豁免注册。从平衡风险外部性与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小额发行也可以豁免注册。 第三个理念集中在证券机构经营行为的规范。吴晓灵表示,在法制完善的基础之上,从满足多样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可以在法人层面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但是在集团层面综合经营。 她认为,证券经营机构应实行牌照管理。证券承销等核心牌照仍然要求是独立法人,但是对于单项的非核心牌照,可以考虑向其他机构发放,允许兼业经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