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直接入户式公寓的风险性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60.89 KB
- 文档页数:3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引言概述:电梯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然而,电梯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因此,进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对于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1 设备故障风险1.1.1 电梯主要部件的老化问题1.1.2 电梯电气系统故障1.1.3 电梯机房内的设备故障1.2 人为操作风险1.2.1 乘客恶意按错按钮1.2.2 乘客在电梯内不当行为引发事故1.2.3 电梯维护人员操作失误1.3 火灾风险1.3.1 电梯机房内火灾引发的安全问题1.3.2 电梯井道内火灾对乘客的威胁1.3.3 电梯井道内烟雾蔓延导致的逃生困难二、风险控制策略2.1 定期维护保养2.1.1 制定维护保养计划2.1.2 定期检查电梯主要部件2.1.3 及时更换老化的零部件2.2 强化安全管理2.2.1 提供明确的使用规则和操作指南2.2.2 加强乘客的安全意识教育2.2.3 增加监控设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2.3 加强火灾防控措施2.3.1 安装火灾报警设备2.3.2 加强电梯机房和井道的防火措施2.3.3 提供逃生通道和灭火设备三、风险控制策略的实施3.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3.1.1 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3.1.2 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检查机制3.1.3 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演练3.2 加强监督和检查3.2.1 建立监督机构,加强对电梯安全的监管3.2.2 定期进行电梯安全检查和评估3.2.3 加强对电梯维护公司的监督3.3 加强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3.3.1 建立电梯安全信息数据库3.3.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3.3.3 建立健全的电梯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四、总结电梯安全风险分析是确保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包括定期维护保养、强化安全管理和加强火灾防控措施等,可以有效降低电梯安全风险。
同时,风险控制策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检查,以及加强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电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如电梯故障、意外事故等。
为了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进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 风险源识别根据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我们可以识别出以下电梯安全风险源:a) 电梯机械故障:如电梯门无法关闭、电梯停留在错误的楼层等。
b) 电梯电气故障:如电梯控制系统故障、电梯电路短路等。
c) 电梯使用不当:如超载、恶意按动紧急停止按钮等。
d) 天气因素:如雷电、地震等极端天气情况。
e) 维护保养不到位:如未按时进行维护保养、维修人员技术不过关等。
2. 风险评估根据风险源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各风险源的优先级。
a) 可能性评估: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评估各风险源发生的概率,如高、中、低等级。
b) 影响程度评估:评估各风险源发生时可能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的影响程度,如重大、一般、轻微等级。
3. 风险控制策略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减少或消除电梯安全风险。
a) 技术措施:- 定期维护保养:制定严格的维护保养计划,确保电梯设备的正常运行。
- 强化检修管理:加强对电梯检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
- 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b) 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电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
- 加强用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乘客对电梯安全的意识和正确使用方法。
-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电梯生产、安装、维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合规操作。
c) 应急措施:- 建立应急预案:制定电梯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方责任和处置流程。
- 安装紧急通信装置:在电梯内安装紧急通信装置,方便乘客与外界联系。
- 增加逃生设备:在电梯内增加逃生门或其他逃生设备,提供紧急逃生通道。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者缺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垂直交通方式。
然而,电梯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对电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 人为操作失误风险:人员在进出电梯时,可能因为不当的操作或者行为而导致事故发生,如强行进入电梯、超载等。
2. 机械故障风险:电梯机械部件的老化、损坏或者不当维护,可能导致电梯故障,如电梯停在中途、开关门故障等。
3. 火灾风险:电梯中的电气设备故障、电线短路等原因,可能引起火灾,给乘客和电梯造成严重威胁。
4. 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电梯受损,甚至倾覆,增加人员伤亡的风险。
三、风险控制策略1. 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教育乘客正确操作电梯,避免人为操作失误。
2. 定期维护和检修:制定严格的电梯维护计划,定期对电梯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机械部件的正常运行,减少机械故障的风险。
3. 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在电梯内安装火灾报警器,并与消防系统联动,及时发现并报警火灾风险,以便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灭火和疏散。
4. 强化建造结构抗震能力:在电梯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加强建造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电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风险评估和监控1. 风险评估:通过对电梯现有风险的评估,确定各项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为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 风险监控:建立电梯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五、结论通过对电梯安全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风险控制策略,从而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定期维护和检修、安装火灾报警系统以及强化建造结构抗震能力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电梯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电梯的整体安全水平。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引言概述:电梯是现代建造中不可或者缺的设施,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因此,对电梯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电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1 电梯故障风险电梯可能存在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等问题,导致电梯住手运行或者发生意外。
1.2 电梯超载风险电梯超载可能导致电梯运行不稳定、过载保护装置失效等情况,增加了安全风险。
1.3 电梯困人风险乘客在电梯内被困可能导致恐慌、氧气不足等情况,增加了安全风险。
二、风险控制策略2.1 定期维护保养定期对电梯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故障,降低机械、电气故障风险。
2.2 安装超载保护装置在电梯内安装超载保护装置,一旦超载即可住手运行,有效降低电梯超载风险。
2.3 加强应急救援措施建立完善的电梯困人应急救援措施,包括定期演练、提供应急呼叫设备等,降低电梯困人风险。
三、电梯安全管理3.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电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操作流程,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3.2 加强员工培训对电梯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3 定期安全检查定期对电梯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四、技术创新应用4.1 智能监控系统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4.2 电梯远程监控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对电梯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应用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梯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潜在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应急预案制定5.1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电梯故障、困人等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救援措施等。
5.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电梯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和乘客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舒适。
然而,电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旨在对电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 人为操作不当风险人为操作不当是导致电梯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乘客超载、恶意按下紧急停止按钮等行为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 电梯机械故障风险电梯机械故障是导致电梯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电梯钢丝绳断裂、电路故障等都可能导致电梯运行异常或停止运行。
3. 电梯维护不及时风险电梯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如果维护不及时或不到位,可能导致电梯设备老化、故障增多,进而增加了安全风险。
三、风险控制策略1. 加强用户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用户教育和宣传,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避免人为操作不当。
可以通过宣传栏、电视广告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电梯安全知识,并提醒乘客正确使用电梯。
2. 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载重情况等的监测。
3. 定期维护和保养建立完善的电梯维护和保养体系,确保定期对电梯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维护人员应定期检查电梯的各项功能和安全装置,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
4. 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对电梯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机制和标准。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电梯的安全检查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进行整改,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5. 提高电梯质量标准制定更加严格的电梯质量标准,确保电梯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加强对电梯生产企业的监管,提高电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结论通过对电梯安全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提高电梯的安全性。
加强用户教育、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定期维护和保养、强化安全监管以及提高电梯质量标准等措施都能有效降低电梯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电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对电梯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确保乘客和维护人员的安全。
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 梯厢失控风险梯厢失控是电梯安全的重要风险之一。
可能导致梯厢失控的原因包括电梯系统故障、电力供应中断等。
失控后,梯厢可能以高速运行,造成乘客伤亡。
2. 机械故障风险电梯机械故障是另一个重要的安全风险。
机械故障可能导致梯厢无法正常启动、停止或打开门等。
这可能会导致乘客被困或受伤。
3. 电力故障风险电力故障是电梯安全的常见风险之一。
电力故障可能导致电梯停电或无法正常运行。
这可能会导致乘客被困在梯厢中。
4. 火灾风险电梯内的火灾是电梯安全的严重威胁之一。
火灾可能由电梯电路故障、电线老化等原因引起。
火灾发生后,乘客可能无法逃生,造成严重伤亡。
5. 人为操作风险人为操作不当也是电梯安全的一个重要风险。
例如,乘客在电梯运行时乱动控制按钮,或维护人员在维修时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三、电梯安全风险控制策略1. 定期维护保养定期维护保养是保障电梯安全的基本措施。
电梯的制造商和运营商应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设备。
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确保电梯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引入安全监控系统安装安全监控系统是减少电梯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
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控系统可以包括视频监控、温度传感器、烟雾探测器等设备。
3. 电梯应急救援措施为了应对电梯事故和紧急情况,应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措施。
这包括设置应急电话、灭火器、灭火器等设备,并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乘客和维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安全标识和宣传教育在电梯内外设置安全标识,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事项和操作规程。
此外,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电梯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引言概述电梯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者缺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电梯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电梯故障、意外事故等。
本文将对电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确保乘坐电梯的安全。
一、电梯故障风险1.1 电梯机械故障电梯机械故障是电梯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主要原因包括电梯部件老化、电梯维护不及时等。
这些故障可能导致电梯停运、卡人等严重后果。
1.2 电梯电气故障电梯电气故障是电梯使用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风险。
电梯电气故障可能导致电梯失控、电梯门无法正常关闭等情况,给乘坐者的安全带来威胁。
1.3 电梯安全装置故障电梯安全装置故障是电梯安全风险中的关键问题。
电梯安全装置故障可能导致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二、电梯意外事故风险2.1 电梯坠落事故电梯坠落事故是电梯使用过程中最严重的事故之一。
主要原因包括电梯电气故障、电梯维护不当等。
为了避免电梯坠落事故,应加强电梯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2.2 电梯夹人事故电梯夹人事故是电梯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
夹人事故可能由于电梯门关闭过快、传感器故障等原因引起。
为了避免夹人事故,应加强对电梯门的安全控制和监测。
2.3 电梯火灾事故电梯火灾事故是电梯使用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事故之一。
火灾可能由于电梯电气故障、电梯机房设备老化等原因引起。
为了避免电梯火灾事故,应加强电梯的消防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
三、电梯安全风险控制策略3.1 加强电梯维护管理定期对电梯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电梯故障,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
3.2 强化电梯安全装置的监测和维护加强对电梯安全装置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
3.3 提高电梯安全意识加强对电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乘坐者的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紧急情况应对能力。
四、加强电梯安全监管4.1 完善电梯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电梯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明确电梯生产、使用和维护的责任和义务。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垂直交通方式。
然而,电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乘客和维护人员的安全,进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 人为操作错误风险人为操作错误是导致电梯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乘客在电梯门关闭前进入或者离开电梯,或者恶意按下紧急住手按钮等。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在电梯内设置明确的操作指南,提醒乘客正确操作;- 加强对电梯乘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 安装监控摄像头,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操作。
2. 电梯机械故障风险电梯机械故障是导致电梯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电梯电路故障、电梯驱动系统故障等。
为了降低这一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对电梯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电梯设备的正常运行;- 安装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机械故障;- 设立电梯故障报警装置,一旦发生故障能够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3. 火灾风险电梯火灾是一种严重的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乘客和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为了降低电梯火灾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安装烟雾探测器和火灾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报警;- 定期对电梯进行消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加强对电梯乘客的火灾逃生教育,提高其自救能力。
三、风险控制策略1. 加强电梯维护管理建立健全的电梯维护管理制度,确保电梯设备的正常运行。
包括:- 制定维护计划,定期对电梯进行检查和保养;- 建立电梯维护档案,记录维护情况和维护人员的资质;- 建立维护人员培训制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维护意识。
2. 安全设施的完善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包括:- 安装紧急住手按钮和火灾报警装置,方便乘客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 安装烟雾探测器和灭火装置,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
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乘客和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包括:- 定期组织电梯安全培训,教育乘客正确操作和逃生知识;- 对维护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一、引言电梯作为现代化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垂直交通方式。
然而,电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故障、意外事故等。
为了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本文将对电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 故障风险电梯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如电路故障、机械故障等。
这些故障可能导致电梯停运或运行不稳定,增加了乘客被困的风险。
2. 意外事故风险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如乘客摔倒、电梯失控等。
这些意外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 火灾风险电梯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发生火灾,乘客逃生困难,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火灾风险是电梯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风险控制策略1. 定期检查和维护为了降低故障风险,电梯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检查包括对电梯的电路、机械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
维护包括对电梯的润滑、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
2. 安全设备更新为了减少意外事故风险,电梯应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如紧急制动系统、防坠落装置等。
这些安全设备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保障乘客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火灾预防措施为了防范火灾风险,电梯应配备火灾报警系统和灭火设备。
火灾报警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乘客和工作人员采取逃生措施。
灭火设备包括灭火器和自动灭火系统,能够在火灾初期进行扑灭,防止火势蔓延。
4. 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为了提高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电梯管理单位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
培训内容包括电梯安全知识、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逃生方法等。
通过培训和演练,能够提高乘客和工作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减少事故发生时的伤害。
四、结论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是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安全设备更新、火灾预防措施以及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电梯安全风险,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电梯安全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策略引言概述: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然而,电梯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对电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一、电梯安全风险分析1.1 设备故障风险电梯运行中,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电梯停运、突发故障等情况,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
1.2 人为操作风险人为操作不当、恶意破坏等行为可能导致电梯故障,甚至引起意外事故。
1.3 自然灾害风险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可能破坏电梯设备,威胁乘客的安全。
二、风险控制策略2.1 设备维护与检修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与检修,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故障,确保电梯设备的正常运行。
2.2 强化安全培训加强电梯操作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减少人为操作风险。
2.3 安全监控系统安装高效的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
三、应急预案制定3.1 灾害应急预案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种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确保电梯乘客的安全撤离。
3.2 事故处理流程建立事故处理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应对电梯事故,降低损失。
3.3 乘客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电梯,减少人为操作风险。
四、技术创新与应用4.1 智能化电梯技术采用智能化电梯技术,实现自动监测、预警和故障诊断,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4.2 电梯防火技术应用先进的电梯防火技术,增加电梯的防火阻隔能力,减少火灾对电梯的影响。
4.3 安全紧急救援系统引入安全紧急救援系统,提供紧急救援服务,确保电梯故障时乘客的安全。
五、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定5.1 完善电梯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电梯安全法律法规,明确电梯生产、安装、运行等各方责任,保障电梯安全。
5.2 电梯安全标准制定制定电梯安全标准,规范电梯的设计、创造和维护,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5.3 安全监管与检查加强对电梯安全的监管与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电梯直接入户式公寓的风险性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近期,各地安全事故频发,火灾、交通事故以及电梯事故频频敲响安全警钟。
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在我国特别是城市有限土地资源的大背景下,在城市日益长高的今天,在国民经济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从市民出行使用电梯的频率来看,要远高于使用水平交通工具。
电梯的安全运行状况,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百姓的关注,电梯的安全乘用与科学管理关乎社会和谐与民生发展。
近两年来,笔者在进行电梯检验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开发商为了制造公寓住宅楼的“新卖点”,设计、开发的房产采用电梯直接入户(刷卡直接进户)的房屋结构,其中不少电梯停靠层站只通往住户的进户门厅而不直接连通消防通道(或建筑物楼道)。
救援人员或维修人员要到达电梯停靠层站,无法借助消防通道(或楼道)实施救援,只有在有住户在家的情况下,借助住户的房间,才能到达施救的层站。
从电梯服务的生命周期来看,作为一种固定于建筑物中长期使用的机电设备,电梯预期的工作周期较长,在15甚至20年以上。
随着电梯利用率的不断提升、设备的老化,电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相应的故障。
上述房屋设计结构将导致电梯在出现故障后,救援(或维修)通道不畅,受困人员无法被及时解救,存在安全隐患。
二、布置形式
电梯不经过建筑物的楼道而直接入户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图1:“一梯一户”形式电梯不经过建筑物楼道直接入户示意图
图2:“两梯两户”形式电梯不经过建筑物楼道直接入户示意图
国内不少大城市如上海、南京、成都、石家庄也遭遇类似救援通道不畅问题。
这说明电梯制造商、房产开发商都对此问题解决缺少关注,在建筑物完工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三、风险分析
由于该类电梯存在救援通道不畅通的安全隐患,当建筑物设计建造完工后,难以通过二次施工的方式改变其结构形式。
居民入住后,电梯在日常使用、维护保养、定期检验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使用缺陷与安全隐患:
1. 电梯故障困人后,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困人层站。
特别是对于“一梯一户”形式的电梯,进入电梯故障困人的楼层,必须要经过该层住户的房间,一旦住户家中无人,将无法到达救援层站。
通常境况下,由于轿厢内乘客数量较少,轿厢总重小于对重重量,救援人员无法采用单一的“松闸”方式进行向下溜梯操作。
由于对重、轿厢质量差距较大,松闸盘车操作实施困难,救援人员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松闸并盘动盘车手轮装置,方能将电梯轿厢放至基站,并开门放人,此过程耗时较长。
而且长时间的对曳引机进行松闸操作存在安全隐患。
(电梯盘车移动轿厢的原理简述:电梯轿厢的拖动是利用轿厢载重与平衡对重在曳引机上的正压力,进而利用正压力产生的摩擦力来实现。
救援放人工作中,电梯断电,轿厢与对重就像挂在滑轮两端的重物一样,哪边重些,往哪边盘车就相对省力些。
)
笔者对某地区高档国际社区20层20站电梯进行现场的救援模拟试验,4名专业维保人员全力进行松闸、手动盘车操作,电梯下行一个楼层耗时10分钟,若电
梯在顶层出现故障,盘车下行至1楼门厅的时间将在3小时以上。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条例》第六十四条的规定,若救援时间超过2小时,此次故障即属于一般事故的规定。
(乘客被困数小时极易产生焦躁情绪,风险性很高。
)
2.电梯故障停梯、就近平层后,轿内乘客迅速撤离轿厢。
此时若电梯厅门关闭,乘客进入候梯厅后,不经过该层住户的房间,将无法离开建筑物,若该层住户不在家中,乘客无法有效撤离候梯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小区内发生电力故障时,(如供电变压器故障),小区内双回路供电失效,此时服务于高层建筑的电梯将出现集体停梯现象。
即使“两梯两户”形式的电梯也无法为救援与逃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乘客长时间被困轿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 建筑物出现火灾的情况时,电梯的安全保护装置由于受热容易发生误动作。
而且电梯的供电线路、信号传输线路容易被烧坏,电梯故障后将停止运行。
若此时乘客被困轿厢,救援人员若不能及时到达机房、施救层站,火势蔓延后,火场上烟气涌入电梯井道,极易造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死亡。
即使乘客能够撤离电梯,到达候梯厅,若不能及时经过住户房间,亦无法脱离火灾现场,仍将导致葬身火场的悲剧。
5.该类电梯在维护保养以及定期检验中,维保人员、检验人员无法通过搭乘电梯方式便捷的到达机房,为维修、检验工作带了不便。
随着该类电梯台量的增加,通过“爬楼梯”的方式逐台的从基站登上上端站,势必会为维修保养及定期检验工作带来大量屏障。
由此可见,该类救援通道不畅通电梯在日常使用、维护保养、定期检验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服务缺陷与安全隐患。
四、法规依据
现行的电梯安全技术规范与国家标准中对电梯救援通道的规定有明确规定。
综上所述,该类救援通道不畅通电梯其形式虽未违背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但由于救援通道不畅,在发生停电、电梯设备故障、建筑物火险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被困人员无法被及时救出,进一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该布置形式的电梯存在较大的隐患与风险,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电梯应急救援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势必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此类电梯不应投入使用。
建议由城建部门牵头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在房屋建筑设计环节予以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笔者在此呼吁广大购房者,购房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图纸,不能被开发商所谓的“电梯直接入户”,体现尊贵身份,乘用便捷的幌子迷惑,盲目消费。
最后,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关注电梯安全,科学文明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