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本2(业余))

学习中心合肥中心

指导教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

2015 年11 月8 日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5 年11 月8 日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

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叠加产生这种效应,将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城市热岛;温差;人体影响;

I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国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国内研究现状 (2)

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研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与概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研究的方法与概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1.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热岛现象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城市地表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使得城市局部大气和地表温度比周围的郊区温度高出好几度。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出现并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Howard的观测到伦敦城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 1.1℃,城区与郊区温差最高值出现在晚上,温差最高值为2.l℃,总体上,城市热岛效应在冬季最明显,而在春季最不明显。城市热岛在世界很多城市都已形成并被研究,大部分作者的结果与Howard的观测结果一致。Duckworth和Sandberg在San Francisco的大公园与市中心之间观测到10℃的温差。城市热岛的产生原因各不一样。大部分城市在夏季出现最明显的城市热岛,而不是冬季。分析了影响城市热岛的气象条件,发现风速是影响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风速越大,城市与郊区的温差越小,城市热岛的强度与城市的大小正相关。

Rao首先利用热红外遥感来研究城市热岛,他利用ITOS一1热红外数据(10.2~12.5)研究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地表温度分布模式。Carlson利用AVHRR热红外(10.5一12.5um)白天和夜间的数据研究了Los Angeles地区地表温度分布模式,城市工业和商业区日夜温差大于植被覆盖度高的郊区。Price 利用HCMM(Heat Capacity Mapping Mission)数据(10.5~12.5m)估算了美国西北部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和强度。Byrne训发现气候相似区域的平均最小气温与HCMM估算出的夜间地表温度线性相关。Kidder利用AVHRR研究了St.Louis 地区雪分布模式。Bailing&Braze利用AVHRR热红外数据(10.3— 11.3p,m)研究了美国Phoenix地区的地表辐射温度,发现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类型相关,重工业区的地表温度比空地地表温度高5度,Carnahan&Larsonu副利用TM热红外数据(10.4~12.5p,m)发现印第安纳波利斯城市地表温度比周围的乡村地表温度低。

Roth利用AVHRR热红外数据(10.5一11.5pLm)评估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城市热岛强度,并发现白天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工业区地表温度高于植被覆盖地区,而夜间城市与郊区的地表温度差异小。利用热红外遥感观测到的西班牙Valencia夜间地表温度分布模式与汽车观测到的气温剖面相似。

3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Gallo利用卫星数据计算了美国西雅图地区夏季植被指数和地表辐射温度,并与最小气温做了对比,发现NDVI与地表温度呈反比关系,尽管NDVI与地表辐射温度都与最小气温显著相关,但NDVI鸯最小气温相关性更好。,Gallo进一步对比了37个城市及其周围乡村地区的NDVI、地表辐射温度和最小气温,发现NDVI与观测到的城乡温度差异线性相关,地表辐射温度与城乡温差相关性略小些。NDVI指示了城乡地表性质的差异(蒸发量和热容量),地表性质差异导致了城乡间最小气温的不同。但在冬季NDVI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地表性质,因为冬季植被叶子不一定是绿色的,而且光合作用活动弱。

1.1.2国内研究现状

近20多年来各国学者围绕风速、云量、天气背景、城市规模等影响城市热岛的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还对城市热岛的垂直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城市热岛研究的区域也有一定拓展:早期城市热岛的研究多侧重于温带地区,现在对热带、副热带以及高纬寒带地区的城市也有了细致的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外学者还对城市热岛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在诸多人类活动研究中,城市热岛效应就成为气候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例如Peterson等研究了全球农村气温变化趋势,以区别城市热岛效应对全球增温的影响。Hughes等研究了城市对南非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Jones等评估了城市化对大陆气温序列的影响。Weng等根据城郊温度历史性的差异,分析了城市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认为城市下垫面的扩张对城市热岛强度和地表温度变化具有巨大的影响。以Duckworth F S.等的城市上空出现郊外气温高于城区的“交叉效应”(Cross-over effect)为代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另外,Lee于1992年运用遥测技术进行韩国主要都会区汉城(先首尔)及其邻近卫星城市的都市热岛研究。日本学者Fukuoka于1983年针对日本都市人口与热岛强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我国对热岛效应的研究早已开始,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城市气候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已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从大气环境角度先后开展了城市热岛强度、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和影响因子的试验研究。我国学者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太原、沈阳、昆明等大中城市对城市热岛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迄今至少已有20多个城市开展过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到80年代后对国内城市气候立体构造和数值模式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但所模拟的垂直高度都在数百米至数千米,而对城市气候环境影响程度较大的、高度在100m以下的城市覆盖层和城市边界层下部的分析研究较少。另外,由于可供模拟起始边界条件和模拟验证的实际观测资料较少,给数值模拟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城市大气立体分布

4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进行了实际观测,但在观测方法上却存在一些不足。如观测大多采用温度低空探空、小球测风,且测点较少。由于探空仪在近地面层(高度100m以下)观测精度较差,测点较少(如1-2个测点),使数据的代表性减弱,为正确分析城市近地层气候的立体特征带来影响。

5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2/5.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这就是常说的热岛效应。

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如目前美国1/6的电力消费用于降温目的,为此每年需付电费400亿美元。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2.1.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6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1.1.1城市污染物增加

正常的空气中含21%氧气和78%氮气,还有1%是其他物质。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区大气中CO2、SO2、NO x等有毒气体浓度大,总悬浮颗粒物密集,温室气体的含量高。其中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显著的是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温室气体的影响。来自工业生产的废气、汽车尾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有效增加了城市空气中CO2、NO x、SO2、气溶胶粒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这些污染物善于吸收长波辐射能,尤以CO2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更强;且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层如同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有效阻止长波辐射的逸出,增加大气逆辐射,使热岛效应在夜间尤为突出。

2.1.1.2 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

市区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远比郊区高,建筑物、构筑物和铺砌的道路等所占的面积约在70%~80%以上,绿地相对较少,而郊区则农田密布,其中80%以上为水田,城乡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十分明显,这就导致城市与郊区在热量平衡各分量上差异,首先表现在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其次是城区下垫面温度在晴天都显著高于郊区,城区的绿地和水域面积小,蒸发蒸腾所消耗的热能比郊区小,下垫面温度又比郊区高,因此,通过湍流交换而提供给空气的显热比郊区大,使城市空气的增温大于郊区。城市热岛的形成还与天穹可见度有关,城市建筑物鳞次栉比,天穹可见度远小于郊区,这对地面长波辐射散热影响很大,使城市覆盖层内气温不易降低。从而促使热岛形成。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样的路面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然后再将其中的大部分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使空气得到过多的热量,气温急剧升高。白天,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对太阳光的吸收率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高,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到了晚上,大气又发挥其保温的效应,使得城市与郊区的温差更加明显(见图1)。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塑胶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反应最快且最剧烈,地表温度最高。其余各材质的下垫面,都有明显的延迟作用。水体的热容量大,蓄热效果好,测试期间温度波动小于3℃,并且平均温度也明显低于塑胶地面。对太阳辐射影响反应由弱到强依次是:水体、草地、泥地、混凝。

2.1.1.3人工热源的增加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消耗各种燃料,把大量的废热排放到城市大气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内燃机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时,废热排放增多,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输入。而大城市里面高楼鳞次栉比,商业建筑与日增多,

7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些地方热量不易于散发,人口集中,风扇,空调的耗能更是惊人。据调查,城市内人为释放的热量,在美国一般相当于地表所吸收的太阳净辐射热的10%~15%。城市内大量的人为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从而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出现一个个高温中心。据1984年统计。上海城区耗煤量为36874 6t/a km,是近郊的1 704倍,市区的耗油量为11533 6t/a km,相当于郊区的1 .508倍。仅就此两项而论,市区每平方公里上空所获得的人为热相当于郊区的3.2倍强,如果再加上空凋排热等其他的人为热,市区与郊区人为热的差异更大。都市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热岛效应就越明显。可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物。

2.1.1.4城市建筑规模膨胀

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内建筑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的高层建筑减低了风速,增加了热量水平交换难度。城市建筑密度越大,热岛强度愈大[3]。建筑物高度对地表温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高大建筑物的巨大阴影可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每一个表面都能吸收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且高大建筑物有效阻止了太阳热辐射的逸出。研究者通过对城市表层气温的空间分区特点分析了热岛效应的成因,认为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区域不同的建筑结构(几何结构)和建筑材料所引起,城市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往往与最深的城市街谷相对应,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

2.2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度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产生这种效应,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8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与概要

3.1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3.1.1加强城市绿化,构建“森林城市”

城市绿化对减低城市热岛强度,改善城市气候条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绿化具有遮阳蔽荫、蒸发蒸腾和减低温室效应的作用:绿地的面积大小、分布及植物配置直接影响绿化的效果,所以在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每年的扩绿面积,还应着重考虑绿地的合理分布和植物配置在旧城改造的规划中要舍得拿出“黄金地块”“黄金地段”来发展绿地.同时利用有限的空间,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增加绿化总量,以逐步改善城市大量建筑物等下垫面的辐射吸收和散热状况,达到减少热岛的效果。研究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当覆盖率大于50%,削弱作用极其明显。绿化覆盖率增加除了能削弱热岛效应,还能在城市种形成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另外还可以增加人工湿地面积。人工湿地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增加氧气、净化空气、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进而缓解热岛效应。

以“绿岛效应”抑制热岛效应。大力推动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3.1.2研究和应用“环境友好”路面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的几种“环境友好”路面主要包括路用热反射涂层、透水式路面、保水式路面和热阻式路面。路面使用热反射涂层降低路面温度是由日本道路工作者最先提出的。由于这种特殊材料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因此

9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这种材料涂在路面上后,路面积蓄的热量较少。在道路上应用热反射涂层一定要考虑涂层的颜色,以免造成眩光而影响行车安全。而在太阳光谱组成中,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近红外区和可见光区,其中红外区的比例最大。因而提高红外区的反射率会使总体的反射率较高。对于透水式路面,有研究表明该路面相对于SMA路面的表面温度并无差异,而在中面层处温度差异比较大,这说明整个路面结构内部聚集的热量少。这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由于中面层温度较低,可以降低对沥青的要求,节约公路建设资金。保水式路面也是由日本道路工作者近年来提出的。众所周知,土的温度比沥青路面的表面更难升高的理由之一,是土中的水分蒸发时的“气化热”。保水性路面中的保水材料能吸收并保存降雨或高温季节在路表面洒的水。利用这些保存的水分蒸发时的气化热降低路面温度。保水式路面是在原有透水式路面的空隙中填充有保水功能的材料。目前,保水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具有连续空隙的矿物质粉末;另一种是添加吸水性聚合物的水泥灌浆。另外,保水性路面也有降低噪音的作用。使用保水性路面对于路表面温度效果十分明显。热阻式路面材料是国内的道路工作者提出的一种解决路面车辙病害和城市热岛效应的路面材料。在混合料中掺加陶瓷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合料的导热系数,同时试件上下表面的温度差变大,说明隔热效果明显。有研究结果表明:热阻式路面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热和路用性能。但是这种热阻式路面材料目前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需要进行试验路的实体工程验证。

3.1.3控制大气污染

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管理。在全市公交汽车和出租小汽车推广液化石油气,全面安装尾气净化器,减轻汽车尾气污染。依法加强对新生产机动车出厂排气达标管理。强化在用机动车监督管理。对于排气不达标的车辆,强制治理。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发展清洁能源(电能、天然气、液化气)的机动车,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使用。

10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减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严格控制高硫高灰份煤炭的开采和推行煤炭洗选,禁止在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艺和设备,超过限期的,要坚决取缔。要继续取缔、关停小造纸、土法炼铅铸、土法炼焦、土法炼钵、炼硫磺等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用静电除尘或袋式除尘器取代旋风除尘器、水膜,使水泥厂、电厂等企业粉尘除尘效率达到80%。

3.1.4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并减少人为排热量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热岛强度的关系有可能不同,但同城市热岛的强度有直接关系。因此控制工业生产中废热的排放,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集中供热面积,控制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以减少废热排放的同时,采取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3.1.5规划城市格局,因地制宜

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注意留足城市的“通风道”,如市内道路要宽畅、建筑低层化、高层楼房不能集中等。完善城市道路网,构建大容量、无污染、全立交快速交通系统。首先,更新城市交通观念,积极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地铁,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输效率,合理地规划设置公交线路、站点,布局交通枢纽站,使站、车、人流合理衔接;其次,研究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技术,建立交通中心控制指挥系统,在全市各主要道路路口建立自动监测网点,设立智能化的交通信号,提高交通容量。再次,加快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拓宽道路,疏通瓶颈,实现交通运输快捷,畅通无阻。最后,搞好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发挥植物吸收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净化环境空气的功能。

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比较有效缓解措施,如日本东京用大型无污染的人工冷却的方法来给城市降温,投巨资在城市地下铺设专用管道,引入循环流动的冰冷的海底之水给城市降温。武汉就根据自身的气候特点采用“穿堂风”来缓解热岛效应。

11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2研究结果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极度恶化了人们生活所在的建筑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建筑环境温度因热岛效应升高,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3.2.1城市下垫面的影响

3.2.1.1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下垫面在对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城市下垫面特征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城市地表对于辐射的吸收、发射、反射,能量的转化,空气污染物和降水的截获,风速等都有影响。因此,研究城市下垫面特征变化对气象环境的影响不可缺少。在城市,自然的地表被人为地表所替代,使得其具有低反照率、高粗糙度,对地表热通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城区的近地面温度比郊区的温度高出2—10℃,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3.2.1.2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都会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3.2.1.3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消耗各种燃料,把大量的废热排放到城市大气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内燃机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时,废热排放增多,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输入。

3.2.1.4水汽的影响

除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之外,水面、风等也是造成城市热岛的因素。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在风速小于 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

岛效应不太明显。

水的热容量大,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温值最小,表现出比其他下垫面

12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的温度低;水面蒸发吸热,也可降低水体的温度。风能带走城市中的热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因此在城市建筑物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风向,不要把楼房全部建设成为东西走向的,要建设成为便于空气流通的模式;同时,最好将一些单位的高院墙拆掉,建成栅栏式,增加空气流通。

3.2.1.5绿地减少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

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

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

少。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环境

空气的温度。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

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园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

公顷绿地,每天平均可以吸收 1.8吨的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此外,园林

植物能够滞留空气中的粉尘,每公顷绿地可以黏滞留粉尘 2.2吨,降低环境大

气含尘量50%左右,进一步抑制大气升温。

3.2.1.6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缓解城市热导对人们的影响:

(一)城市绿地与森林

大量研究表明,城市植被、水体及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它们可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减轻热岛效应,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城市植被通过蒸腾作用,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环境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同时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抑制温室效应。另外,植物还能滞留大气中的粉尘,减少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当一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达到30%时,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即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相反,植被减少则是城市热岛形成的首要贡献因子。因此,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城市下垫面的热属性是缓解热岛效应的关键措施。研究还发现城市森林在调节城市小气候中具有明显的效果,而草地则效果不明显。因此,城市合理的乔、灌、草比率是十分重要的,时下风行的草坪热不宜提倡,至少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上没有起到最佳的效果。屋顶绿化是增加绿化面积或者总体绿量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城市用地紧张,建筑密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

屋顶绿化或屋顶花园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其作用已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屋顶花园具有如下功能:

(1)缓解城市热岛效应;(2)贮藏降雨;(3)增加休闲或其它经济价值的空间;(4)空气和水质净化。屋顶花园自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基于对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担忧,对屋顶花园的重要意义开始重新认

13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识。2004年10月22日在瑞典的Malm?城召开主题为国际绿色屋顶研究的学术研讨会,来自瑞典、瑞士、德国和英国的学者就屋顶绿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讨。美国芝加哥市政府启动屋顶绿化工程来降低城市温度,日本对新建筑或重新翻新的旧建筑强制进行屋顶绿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采用新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

启用生态合理的能源规划、城市开发模式、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调节城市产业结构;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对太阳光的反射率[29];使用能降温节能,缓解热岛强度的户外建筑材料[30];提倡渗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31]。据估计,综合采用这些措施可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每年降低大约100亿美元的能耗投入[13]。

(三)人为热的降低

需要向城市居民灌输环保生活理念,提倡每个人、每户家庭都要将环保的生活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自觉行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是一件长期而又很有意义的工作,可直接大量降低交通运输、空调、烹饪及工业生产过程的废热。另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行清洁生产,或者开发利用新型高效环保能源。

(四)城市湿地与水体的保护

受城市化的影响,城市湿地形成了分布不均匀、面积较小、孤岛一样的湿地斑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下降,湿地内部生境破碎化。即便是这种业已破碎化的斑块,也可能会因城市土地开发而被侵占,挪作他用。事实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湿地与水体的面积急剧下降,其调节城市气候与热量收支平衡的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很大的削弱。城市湿地与水体的保护需要城市管理当局拿出很大的勇气与坚决的措施,对不能动用的城市湿地与水体坚决予以保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在城市进行人工湿地的构建,这是降低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

3.3研究结论

城市热岛可以单独影响城市的气候,但大气因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独立的起作用。因此,城市热岛与城市污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共同对城市气候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是未来城市热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外对如何降低热岛效应的具体措施作过很好的研究,如使用提高对太阳光反射率的表面材料、使用能降温节能,缓解热岛强度的户外建筑材料、改用渗透性的地面铺装材料、城市建筑形状的设计、清洁生产的工艺等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但是国内的研究还很欠缺,需要及时跟进,这也是城市热岛研究的最终目标。

前已述及,城市热岛的缓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活和工作在这个城市的居民,他们环保生活理念的养成,尚需政府及科研机构等大力协同,其中科研机构责任重大。科研院所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市民如何从自己身边的小事

14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起,将城市热岛的危害降到最低。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建设真正的绿化生态城市,营造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15

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3章总结

我们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规划城市未来建设与发展方向,应把对人类的影响降到最小,缓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6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 宋艳玲,张尚印.北京市近40年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126-129.

[2] 陈瑞闪,等.论城市热岛效应[J].福建地理,1996,11(2):1-5.

[3] 魏真真,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9

(3):232-235.

[4] 黄逸生,王霞斐,陈明森等.昆明城市热岛及大气质量探测报告[R].滇池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报告,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131-149.

[5] 孙奕敏,边海.天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综合性研究[J].气象学报,1988,46

(3):341-348.

[6] 桑建国,刘万军.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1990,48(4):459-468.

[7] 苏红兵,洪钟祥.北京城郊近地层湍流实验观测[J].大气科学,1994,18

(6):739-750.

[8] 徐涵秋,陈本清.不同时相的遥感热红外图像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变化中的处理方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3):129-133.

[9] 邓莲堂,束炯,李朝颐.上海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273-280.

[10] 吴万友,吕小明.南昌市热岛效应及其与SO 2浓度关系研究[J].江西气象科

技,1988,21(4):44-47.

[11] 黄大田.全球变暖、热岛效应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2,26(9):77-79.

[12] 徐涵秋,陈本清.城市热岛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2):65-70.

[13] 肖荣波.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5,25(8):2058-2059.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致谢

致谢

18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基本简介 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1]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

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及措施 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二、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2.1.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 由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同时也改变原有的自然地面的面积比例。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材料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和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吸收大量热辐射,致使夜晚红外辐射的热量相应增多,如果这种建筑物贯穿于整个城市则可使城市上空温度升高。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 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定义: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简介 英文名称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结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 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成果: ①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②定义 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幅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③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弛等将人为热源分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现实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一.十班 Ⅰ. 组长:李泽颢成员:李泽颢 相关学科:地理指导老师:吴新亚 Ⅱ. 背景:随着世界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座座新城市不断被建起,人类文明因此高速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扩建也产生了恶果。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于周围郊区温度明显偏高,如同露出水面的岛屿。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了解一下,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一效应,并充分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Ⅲ.目的: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实质,表现形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效应,起因以及郑州本地的城市热岛状况。从中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意义:有利于加深对热岛效应的了解,增加对科学的热爱,加强实践能力和对学科的认识。同时对论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多的经验。 Ⅳ.分工:由一个人分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 Ⅴ.研究方法:观察,采访,网络搜索,搜寻,研究,问卷调查 Ⅵ.计划: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①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城市热岛效应。 ②随机采访几位市民,询问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了解,及对其日常生 活的影响。 ③试图采访当地气象局,查看郑州近年来气温变化。 ④观察周围生活环境,试图寻找热岛效应的痕迹,可以做适当摄像。 ⑤可做一些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热岛效应的熟悉程度,及对其看法。 第二阶段:整理资料: ①整理采访内容,分类置放。 ②整合搜索资料,加以修改。 ③把数字数据集合起来,尽量以图表格式直观地体现。 ④筛选有用图片,整合。 ⑤意见整合,综合归纳。 第三阶段:分析资料 ①从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 ②寻求老师指导完成分析。 ③资料分析中试图找出新信息。 ④同时分析到热岛效应的好处和坏处。 ⑤加入适当专业人士评语看法。 ⑥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办法。 第四阶段:写成论文 ①布局分配 ②资料引用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专业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 基于遥感的京津冀城市热岛效应联动效应初探 指导教师 霍红元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邢晓瑞 学号 1130080208 一、研究目的(选题的意义和预期应用价值)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e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产生这种效应,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预期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策、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人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布局与合理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方面(文献综述)(一)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城市热岛的形状 自从1972年,R a o首先证实了城市区域可以通过分析卫星热红外数据而区分出来,并使用ITOS-1卫星数据制作了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的地面热场分布图[6]。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Carlson等分析了美国洛杉矶地区昼夜热场分布情况[22],Matson等利用NOAA数据研究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夜间城乡辐射温度差异[23],Price等利用热红外制图仪数据评估了美国西北部地区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24] 。 接着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NOAA/AVHRR数据研究了北京、上海、苏州[27]、沈阳[28]等多个城市的热岛现象。虽然研究区域各不相同,但是却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城市热岛的形状、走向和位置都与建成区基本一致;在城市内部,城市热场的分布结构同土地覆盖特征密切相关,低植被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高温中心,植被覆盖度大的乡村则显示为低温区域。然而,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1. 1 km的地面分辨率只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及有效应对措施 (原创)

1.城市建筑蓄热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原理 以建筑连片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某大城市为例,有1000万人口、400万辆汽车,汽油的燃烧值是3.45*10^7J/L,按每辆轿车每天行驶50公里,每天耗油量4升计算,每辆轿车每天的燃烧值为38kwh,400万辆,总散热量为15200万kwh=1.52亿kwh。 人体散热功率以100w计算,1000万人,一天的散热量为: 100W×24h×1000万=2400万kwh=0.24亿kwh。 太阳辐照地面,每平方米功率高达0.8-1kw,辐照1平方公里地面的太阳能功率为100万kw,10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功率为10亿kw,一天晒10小时,可形成100亿kwh热量。 从总热量来说,人体和汽车释放的热量加在一起,也仅相当于太阳辐照热量的1/50,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远高于城市汽车、人体释放的热量。 一般认为是城市下垫面变化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是如何因城市下垫面变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呢? 本课题人员在进行建筑隔热等建筑热工学原理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一般日照每天所能达到的传热厚度计算,不同材料单位面积的蓄热量相差几十倍、上百倍。

首先通过在BEED建筑热工节能软件的传热延迟时间计算,得到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不同材料的传热厚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到的传热系数,计算同样时间内的传热量,就可以得到不同材料在达到同样传热量时的各自厚度,在此基础上计算蓄热量,见下表: 材料在日光照射下的传热时间和传热厚度计算 日光照射墙体,按表面升温20℃计算传热,在延迟时间之前,传热被墙体吸收形成为蓄热,墙体传热量计作零。超过延迟时间后,并且达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本2(业余)) 学习中心合肥中心 指导教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 2015 年11 月8 日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5 年11 月8 日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 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叠加产生这种效应,将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城市热岛;温差;人体影响; I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及改善措施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健词:城市热岛效应成因措施 0 引言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1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1城市污染物增加 正常的空气中含21%氧气和78%氮气,还有1%是其他物质。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区大气中CO、SO2、NO x等有毒气体浓度大,总悬浮颗粒物密集,温室气体的含量高。其

热岛效应有什么危害

热岛效应有什么危害.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本文由MuMaの特さい‰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请问热岛效应有什么危害? 请问热岛效应有什么危害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 2 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枣郊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啬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 28 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 34 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热岛效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地方莫过于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以及各种机动车辆及大楼空调设备所排出的热气,而且都市中大多是钢筋水泥等构造物,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具有阻挡或减弱作用,使得温度往往比邻近地区高,造成使都市微气候改变的所谓「热岛效应」(heat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分会场编号:S10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季 嬿1,朱 焱1,张宁2 (1. 苏州市气象局,苏州,215131 2.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市户籍在册人口约661.08万人,流动人口达到690万左右,随着城市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显著地加快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这可能导致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凸显。因此,利用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估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的要求,选择苏州市范围内53个城市热岛代表站(其中城区站点19个,郊区站点34个)观测得到的4968组气温数据(共计119232个气温记录),对苏州市2013年夏季热岛强度值进行了整体评估。其次,利用1986至2010年美国宇航局(NASA)Landsat/TM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地表气温数据对五种不同下垫面(城镇、裸地、水体、农田、林地)条件下的热岛效应强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估计。具体方法是:以太湖平均温度作为本底温度,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与太湖平均温度的差值得到相对温度,按照相对温度差值大小分为6级来表征热岛效应强度,从而得到苏州热岛强度等级分布。除了观测资料分析,本研究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不同绿化率、绿化方式对苏州市气象环境、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具体数值试验方案包括一组参考试验和五组敏感性试验,即:苏州市区实际绿化率(参考试验)、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无植被覆盖(敏感性试验1)、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2)、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4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3)、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草地覆盖(敏感性试验4)、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人为热为0(敏感性试验5)。 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度6-8月苏州城市热岛强度值为0.47℃,满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三星级”(≤2℃)考核要求;2)1986至2010年的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随着苏州城市化的进程,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有缓慢增强的趋势。从分布特征来看,苏州城市热岛效应呈明显的放射型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植树绿化和草地绿化都可以使局地空气温度有所下降,植树绿化的降温效果要优于草地绿化。苏州现有绿化水平(以树木绿

热岛效应的形成

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热岛的形成,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延明将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比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 二是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三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四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气象专家、南京大学余志豪教授说,受热面的大小,受热材料的差异,是造成城郊温差的主要原因。“同样一万平方米的地面,在郊区,可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吸热慢,温度上升慢;而在市区,高楼密集,建筑物顶面和侧面都成受热面,受热面积要远远大于郊外。而钢筋、水泥等建材,热容量小,一旦受热,温度上升很快,并向四周大量散热,带动周边气温升高……” 现在气象学家在城市规划中暂时缺位。城市建设常常缺乏基本的生态设计常识,给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城市大面积的“水泥化”就是最典型的一种。“水泥化”是泛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来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这种硬化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水体的清洁度等。然而,这类硬化设计带来的真实效果却是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粉尘治理的难度,使水体水质恶化,使雨水资源流失,使城市植被不健康,使城市的噪音污染加剧,使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变差。 与其他因素相比,“水泥化”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所涉及的方面是最广、最为多样的: (1)水泥化建材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的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比气温高8℃,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因此,水泥化会使城市热岛效应重,悬浮颗粒物沉降难,使空气质量难以改善。 (2)水泥化表面会反射辐射热和噪音,进而加重城市的热效应和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健康。 (3)水泥化衬砌河道、河岸和湖体会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水体因此而丧失自净功能,其结果是水质下降,水体出现发绿发臭,甚至病菌和蚊蝇大量滋生等问题,使水体污染加重。 (4)水泥化铺路会使城市地面吸收雨水和雪水的机会被阻,城市的地下水位回升难。这样的地面不下雨时极为干燥、尘土飞扬,而一遇下雨就满地积水,地表径流污染严重,进入雨水排放口后,这些污染的径流会直接进入河道或湖体,从而污染河水、湖水。在冬季,水泥化地面易结冰,引发行路和行车的安全问题。为化雪需要大量使用融雪剂,使雪水受到污染。因此水泥化会严重危害城市的水资源。 (5)水泥化铺路还会减少土地中微生物的生存机会,因而毁灭地表生态,减少地面土层补充有机质的机会,从而加重城市土地的沙化。 (6)水泥化铺路还阻断了城市地面的生物通道,对城市的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十分有害。硬化的铺地方式会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的根系发育。在栽种了树木的地面进行水泥化铺设会使树木最终因树根不能呼吸而死亡或倒伏。 (7)水泥化城市难以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 热岛效应的危害 环保专家余志豪说:“城区温度高,就容易造成空气上升,而郊区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市区。如果郊区有工厂,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一.什么是热岛效应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二.热岛效应的原因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