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标准模板完整版)

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标准模板完整版)

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标准模板完整版)
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报告(标准模板完整版)

水处理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及资料 (4)

1.1设计任务 (4)

1.2设计目的及意义 (4)

1.2.1设计目的 (4)

1.2.2设计意义 (4)

1.3设计要求 (4)

1.3.1污水处理厂设计原则 (4)

1.3.2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5)

1.4设计资料 (5)

1.4.1项目概况 (5)

1.4.2水质情况 (5)

1.4.3环境条件状况 (6)

1.4.4排水系统 (6)

1.5设计依据 (6)

第二章设计方案论证 (6)

2.1厂址选择 (6)

2.2污水厂处理流程的选择 (7)

2.2.1确定处理流程的原则 (7)

2.2.2污水处理流程的选择 (7)

2.2.3污水处理流程方案的介绍与比较 (7)

2.3设计污水水量 (7)

2.4污水处理程度计算 (8)

2.4.1污水的COD处理程度计算 (8)

2.4.2污水的BOD5处理程度计算 (8)

2.4.3污水的SS处理程度计算 (8)

2.4.4污水的氨氮处理程度计算 (8)

第三章污水的一级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8)

3.1格栅 (8)

3.1.1格栅的设计 (8)

3.1.2设计参数 (9)

3.1.3中格栅设计计算 (9)

3.1.4细格栅设计计算 (10)

3.2提升泵站 (10)

3.2.1泵站设计的原则 (11)

3.2.2泵房形式及工艺布置 (11)

3.2.3泵房设计计算 (11)

3.3沉砂池 (12)

3.3.1曝气沉砂池 (13)

3.3.2设计参数 (13)

3.3.3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13)

3.3.4曝气沉砂池曝气计算 (14)

第四章污水的二级处理设计计算 (15)

4.1厌氧池+DE型氧化沟工艺计算 (15)

4.1.1设计参数 (16)

4.1.2厌氧池计算 (16)

4.1.3 DE型氧化沟计算 (17)

4.1.4设计参数的校核 (17)

4.1.5进出水系统计算 (18)

4.1.6剩余污泥量计算 (18)

4.1.7需氧量计算 (18)

4.1.8供气量计算 (18)

4.2辐流式沉淀池 (19)

4.2.1设计原则设计参数 (19)

4.2.2设计计算 (20)

4.3消毒设施计算 (22)

4.3.1消毒剂的选择 (22)

4.3.2消毒剂的投加 (22)

4.3.3平流式消毒接触池 (23)

4.4计量设备 (24)

4.4.1计量设备的选择 (24)

4.4.2设计参数 (24)

4.4.3巴氏计量槽 (24)

第五章污泥处理设计计算 (25)

5.1污泥处理的目的与处理方法 (25)

5.1.1污泥处理的目的 (25)

5.1.2污泥处理的原则 (26)

5.1.3 污泥处理方法的选择 (26)

5.2污泥泵房设计 (26)

5.2.1 集泥池计算 (26)

5.2.2回流污泥泵的选择 (26)

5.2.3剩余污泥泵的选择 (26)

5.3污泥浓缩池 (26)

5.3.1设计参数及原则 (26)

5.3.2竖流浓缩池 (27)

5.4贮泥池 (28)

5.4.1贮泥池的作用 (28)

5.4.2贮泥池的计算 (28)

5.5污泥脱水 (29)

5.5.1设计参数及原则 (29)

5.5.2污泥设计计算 (29)

5.5.3附属设施计算 (29)

第六章污水处理厂的布置 (30)

6.1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 (30)

6.1.1平面布置原则 (30)

6.1.2平面布置 (31)

6.2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32)

6.2.1主要任务 (32)

6.2.2高程布置原则 (32)

6.2.3污水处理厂构筑物高程布置计算 (33)

6.2.4污泥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 (34)

第七章供电仪表与供热系统设计 (35)

7.1变配电系统 (35)

7.2监测仪表的设计 (35)

7.2.1设计原则 (35)

7.2.2监测内容 (35)

7.2.3供热系统的设计 (35)

第八章劳动定员 (35)

8.1定员原则 (35)

8.2污水厂人数定员 (35)

参考文献 (36)

附录 (36)

第一章设计任务及资料

1.1设计任务

此次课程设计题目为“某市卫星城(A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即根据规划和所给的其他原始资料,设计污水处理厂,具体内容包括:

1. 选择污水厂的厂址;

2. 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选择处理构筑物并通过计算确定其尺寸(附必要草图);

3. 污水厂的工艺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标出水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1#图);

4. 污水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表示远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污水厂排放口的标高(1#图);

5. 按施工图标准画出曝气池的平面、剖面图(1#图);

6. 按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画出二沉池的工艺设计图,包括平面图、纵剖面以及横剖面图(1#图);

7. 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1.2设计目的及意义

1.2.1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目的主要包括:

1. 学习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培养独立进行工艺设计的能力;

3. 学会使用计算机绘图,掌握CAD绘制工程设计图纸的技能;

4. 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系统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1.2.2设计意义

课程设计是《水处理工程》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在设计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目前根据已有资料,我们可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如初步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计算各单体处理构筑物的尺寸,布置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图和高程图等,从而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设计要求

1.3.1污水处理厂设计原则

1. 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执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和标准。

2. 统筹考虑整个城市或地区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优化和完善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方案。

3. 工程设计中注重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适应能力。

4. 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污水处理厂本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气味、噪音、固体废弃物等,并妥善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沉砂和污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5. 在污水处理厂高程设计及平面布置中,考虑近期、远期的结合,避免重复工程和废弃工程,平面布置上按功能分区,保证厂区内环境质量。

6. 根据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求,选择先进有效的处理工艺,并结合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特点,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使管理方便、运行稳定。

7. 污水处理厂内设置必要的监控仪表,采用先进的监控设备,使原水、污泥处理过程能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先进的监控仪表须运行稳定、维修方便。

8. 污水处理厂处理专用设备,须选用质量好、效率高的设备,并在国内外都有成功应用实例的产品,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9. 污水处理厂的远期工程的建设将不影响近期的正常运行。

10.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便于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工程措施。

1.3.2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正确处理城市、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用水关系,合理安排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用地,节约劳动力,考虑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前景,尽量采用处理效果好的先进工艺,同时合理设计、合理布局,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1.4设计资料

1.4.1项目概况

图1 某市卫星城(A区)地形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某市卫星城(A区)将在近期内建成以轻工、科研和文教事业为主的小城镇,其中:工业以五个工厂为主体,人口为22万人。地形图如图1所示。

1.4.2水质情况

污水处理厂需处理污水的进水情况如表1-1:表1-1 A区需处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情况

注:

1. 表中数值为日平均值;

2. 工业废水的时变化系数为1.3,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为1.4;

3. 污水平均温度为25oC(夏季),15oC(冬季);

4. 工业废水的水质不影响生物处理。

5. A区地面由北向南坡度为1%,污水处理厂拟用场地选在A区南段。此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坡度为0.5%,进入污水厂的A区排水管端点的地面标高为220.00 m。

污水厂的处理水量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污水厂的日处理量为:该厂按远期5.0万吨/天建设完成。

经当地环保部门商定,拟建设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处理后污水排入水体。据1960-2008年连续观测,拟接纳污水排水河流河道的最高洪水位标高为214.00 m,常水位标高位211 m,枯水位标高为209 m。有:COD ≤60 mg/L;

BOD5≤20 mg/L;

SS ≤20 mg/L;

水温>12℃时,NH4+-N≤8mg/L,水温≤12℃时,NH4+-N≤15 mg/L;

pH在6-9范围内。

1.4.3环境条件状况

1. 气象条件

A区气象条件如表1-2所示:

表1-2 A区基本气象资料

风向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

年平均风速 3.3 m/s

降雨量

年平均900-1200 mm,其中2/3集中在夏季,7月

15日至8月10日为暴雨集中期

温度年平均11oC,极端温度:最高37.3oC,最低-20oC

土壤冰冻深度0.7~0.83 m

地基承载力各层均在120 Kpa以上

地下水位地面下2.0 m

2. 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钻探结果表明,A区沿河地质结构(由上而下)有表土层、亚粘土层、细砂中砂层、卵石层以及基岩层构成。其中表土层2 m以下,亚粘土层3.5~6.5 m。基岩层最浅7 m以下,最深12 m 以下,地基计算强度建议采用2.1 kg/cm2,地下水质对各类水泥均无侵蚀作用,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1.4.4排水系统

A区雨水与污水采用分流制,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为合流制,污水处理厂只考虑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输入污水厂的污水干管直径为900 mm,管底埋深为地面以下5.3 m,充满度为0.5。

1.5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主要包括: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5、6、7、9、11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全国通用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第二章设计方案论证

2.1厂址选择

从管道系统、泵站、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考虑,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与最优化分析,遵循与工艺相适应、少占农田和不占良田、厂址位于集中给水水源下游,并设在主风向的下风向,靠近处理水的受纳水体、设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以防止洪涝灾害、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并考虑远期发展的可能性,有扩建的余地等因素后,考虑将将厂址设为A区南段(图中黄色标记处)。此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坡度为0.5%,进入污水厂的A区排水管端点的地面标高为220.00 m。

2.2污水厂处理流程的选择

2.2.1确定处理流程的原则

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出水要求、污水厂规模,污泥处置方法及当地温度、工程地质、征地费用、电价等因素作慎重考虑。具体工艺的选择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和要求:(1)技术合理。技术先进而成熟,对水质变化适应性强;出水达标且稳定性高,满足受纳水体对排水水质要求,污泥易于处理。选择的处理工艺应确保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规定,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要求。

(2)经济节能。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占地少。

(3)易于管理。工艺流程须简捷流畅,以降低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操作管理方便,设备可靠。要求管理简单、运行稳定、维修方便。

(4)重视环境。总平面布置力求流程顺畅,合理紧凑,减少占地,土方平衡并考虑防洪、预留远期处理用地。厂区平面布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注意厂内噪声控制和臭气的治理,绿化、道路与分期建设结合好。

(4)采用以生物方法为主体的处理工艺,在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去除大部分的污染物。

(5)除磷、脱氮效果好,运行稳定。

2.2.2污水处理流程的选择2.2.3污水处理流程方案的介绍与比较

本方案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一级处理(物理法)。一级处理包括粗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四个部分,利用物理截留沉降进行处理。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合流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利用粗格栅对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进行截流,防止较大物体堵塞构筑物的孔道、闸门和管道或损坏水泵等机械设备,使后续的泵房和管道能正常稳定运行,并对所拦截的栅渣进行打包外运。污水经泵房提升后经细格栅进行固液分离,进行初步筛分。随后污水到达曝气沉砂池,在曝气沉砂池中能有效去除砂粒上附着的有机污染物,有利于取得较为纯净的砂粒。并且在旋流的离心力作用下,将密度较大的砂粒甩向外部随之沉入集砂槽,而密度较小的有机物随水流向前流动被带入初沉池。经过曝气沉砂池,污水可被有效脱臭,并起到预曝气作用。普通沉砂池截留的沉砂中夹杂有15%的有机物,使沉砂的后续处理难度增加,采用曝气沉砂池,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此缺点。

2. 二级处理(生物法)。二级处理包括厌氧池+DE型氧化沟,二沉池,接触池,计量池四个部分,利用改良的活性污泥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完成有机物的净化过程,以降低污水COD,BOD5。通过二沉池使在曝气池中混合废水进一步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最后通过接触池加氯对废水进行消毒,通过巴氏计量槽计量后排入水体。

3. 污泥处理。本设计采用对污泥进行浓缩和脱水后进行外运的方法对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理。

2.3设计污水水量

(1)平均日流量

Qa=25000+3000+3000+1000+1000+4800=37800m3/d (2)最大日流量

Kd =

Kz

Kh

=1.4÷1.3=1.08

Qd=Kd×Qa=1.08×37800=40824 m3/d

(3)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设计污水厂处理水量)

Qh=Kh×

Qd

24

=1.3×

40824

24

=2211.3 m3/h

2.4污水处理程度计算

2.4.1污水的COD处理程度计算

进水水质

COD=(25000×400+3000×600+3000×1200+1000×800+1000×700+4800×450)/37800=504.2mg/L

出水水质

COD ≤ 60 mg/L

处理程度:C0 ?C

C0

×100%=88.1%

2.4.2污水的BOD5处理程度计算

进水水质

BOD5=(25000×200+3000×300+3000×500+1000×250+1000×350+4800×180)/37800=234.5mg/L

出水水质

BOD5 ≤ 20 mg/L

处理程度:C0 ?C

C0

×100%=91.5%

2.4.3污水的SS处理程度计算

进水水质

SS=(25000×200+3000×400+3000×200+1000×100+1000×100+4800×100)/ 37800=197.9mg/L

出水水质

SS ≤ 20 mg/L

处理程度:C0 ?C

C0×100%=89.9%

2.4.4污水的氨氮处理程度计算

进水水质

NH4+?N=(25000×60+3000×50+3000×140+1000×0+1000×280+4800×0)/

37800=62.2mg/L

出水水质

水温>12℃时,NH4+-N≤8mg/L,水温≤12℃时,NH4+-N≤15 mg/L

处理程度:水温>12℃时C0 ?C

C0

×100%=87.1%

水温≤12℃时C0 ?C

C0

×100%=75.9%

第三章污水的一级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3.1格栅

格栅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或筛网制成,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污水处理厂

的端部,用以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如纤维、碎皮、毛发、木屑、果皮、蔬菜、塑料制品等,

以便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并使之正常运行。被截留的物质称为栅渣。栅渣的含水率约

为70%~80%,容重约为750 mg/m3。

3.1.1格栅的设计

城市的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城市污水主干管由东北方向流入污水处理厂厂区,主干

管进水水量为Q=2211.3 m3/h=0.61425 m3/s,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的管径为900 mm,管道水面标

高为-4.85 m。

本设计中采用矩形断面并设计两道格栅(中格栅一道和细格栅一道),采用机械清渣。其中,

中格栅设在污水泵站前,细格栅设在污水泵站后。中细两道格栅都设置两组即N=2组,每组的设

计流量为0.308 m3/s。

3.1.2设计参数

1. 格栅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粗格栅:机械清除时宜为16~25 mm;人工清除时宜为25~40 mm。特殊情况下,最大间隙可为100 mm。

b. 细格栅:宜为1.5~10 mm。

c. 水泵前,应根据水泵要求确定。

2. 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1.0 m/s。除转鼓式格栅除污机外,机械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60°~90°。人工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30°~60°。

3. 当格栅间隙为16~25 mm时,栅渣量取0.10~0.05 m3/103m3污水;当格栅间隙为30~50 mm 时,栅渣量取0.03~0.01 m3/103m3污水。

4. 格栅除污机,底部前端距井壁尺寸,钢丝绳牵引除污机或移动悬吊葫芦抓斗式除污机应大于1.5m;链动刮板除污机或回转式固液分离机应大于1.0m。

5. 格栅上部必须设置工作平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平台上应有安全和冲洗设施。

6. 格栅工作平台两侧边道宽度宜采用0.7~1.0m。工作平台正面过道宽度,采用机械清除时不应小于1.5m,采用人工清除时不应小于1.2m。

7. 粗格栅栅渣宜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细格栅栅渣宜采用螺旋输送机输送。

8. 格栅除污机、输送机和压榨脱水机的进出料口宜采用密封形式,根据周围环境情况,可设置除臭处理装置。

9. 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装置。

10. 沉砂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3.1.3中格栅设计计算

1. 进水渠道宽度计算

根据最优水力断面公式Q=B1hv=B1B1

2v=B12

2

v计算

设计中取污水过栅流速v=0.8 m/s 则B1=√2Q

v

=√2×0.308

0.8

m=0.88m

则栅前水深:h=B1

2

=0.44m

2. 格栅的间隙数

n=

Q√sinα

Nbhv

式中:n——格栅栅条间隙数,个;

Q——设计流量,m3/s;

α——格栅倾角,°;

N——设计的格栅组数,组;

b——格栅栅条间隙宽度,m。

设计中取α=60°,b=0.02m

则n=0.308√sin60°

0.02×0.44×0.8

=41个

3. 格栅栅槽宽度

B=S(n?1)+bn

式中B——格栅栅槽宽度,m;

S——每根格栅条宽度,m。

设计中取S=0.015m

则B=0.015×(41?1)+0.02×41=1.42m

4.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计算

L1=

B?B1

2tanα1

式中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m;

α1——渐宽处角度,°。

设计中取α1=20°

L1=

1.42?0.88

2tan20°

=0.74m 5. 进水渠道渐窄部分的长度计算

L2=

L1

2

=

0.74

2

=0.37m 6.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h 1=kβ(S b )43v 2

2g

sin α

式中h 1——水头损失,m ;

β——格栅条的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当为矩形断面时形状系数β=2.42; k ——格栅受污物堵塞时的水头损失增大系数,一般取k=0.3。 则h 1=3×2.42×(0.0150.02)43

×

0.822g

×sin 60°=0.14m

7. 栅后槽总高度 设栅前渠道超高h 2=0.3m

则栅前槽总高度H 1=h+h 2=0.44+0.3=0.74m 栅后槽总高度H=h+h 1+h 2=0.44+0.14+0.3=0.88m 8. 格栅总长度

L=L 1+L 2+0.5+1.0+H 1/tanα=0.74+0.37+0.5+1.0+0.74÷tan60°=3.04m 中格栅示意图如图3-1。

图3-1 中格栅示意草图

9. 每日栅渣量

W =Q max W 1×86400Z =Q

?W 1

式中W ——每日栅渣量,m 3/d ;

W 1——每日每1000m 3污水的栅渣量,m 3/103m 3污水。

设计中取W 1=0.05 m 3/103m 3污水

W =5×104×0.05

1000

=2.5m 3/d >0.2m 3/d

故应采用机械除渣及皮带输送机或无轴输送机输送栅渣,采用机械栅渣打包机将栅渣打包,汽车运走。

10. 进水与出水渠道

城市污水通过DN1250mm 的管道送入进水渠道,然后,就由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细格栅。

3.1.4细格栅设计计算

设计中取格栅栅条间隙宽度b=0.006m ,格栅栅前水深h=0.9m ,污水过栅流速v=1.0m/s ,每根格栅条宽度s=0.01m ,进水渠道宽度B 1=0.8m ,栅前渠道超高h 2=0.3m ,每日每1000m 3污水的栅渣量W 1=0.04m 3/103m 3。

则格栅的间隙数:

n =Q √sin α=0.308√sin 60°

=53个

格栅栅槽宽度:

B =S (n ?1)+bn =0.01×(53?1)+0.006×53=0.84m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L 1=B ?B 11=0.84?0.8=0.06m

进水渠道渐窄部分的长度计算:

L 2=L 12=0.062

=0.03m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h1=kβ(S

b

)

4

3

v2

2g

sinα=3×2.42×(

0.01

0.006

)

4

1.02

2g

×sin60°=0.63m

栅后槽总高度:H=h+h1+h2=0.9+0.63+0.3=1.83m

栅槽总长度:L=L1+L2+0.5+1.0+H1/tanα=0.06+0.03+0.5+1.0+1.2÷tan60°=2.28m 每日栅渣量:

W=Q max W1×86400

K Z×1000

=

Q?W1

1000

=

5×104×0.05

1000

=2.5m3/d>0.2m3/d

应采用机械除渣及皮带输送机或无轴输送机输送栅渣,采用机械栅渣打包机将栅渣打包,汽车运走。

细格栅示意图如图3-2。

3.2提升泵站

污水总泵站接纳来自整个城市排水管网来的所有污水,其任务是将这些污水抽送到污水处理厂,以利于处理厂各构筑物的设置。因采用城市污水与雨水分流制,故本设计仅对城市污水排水系统的泵站进行设计。

排水泵站的基本组成包括:机器间、集水池、格栅和辅助间。

3.2.1泵站设计的原则

1. 污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的出水量;如水泵机组为自动控制时,每小时开动水泵不得超过6次。

2. 集水池池底应设集水坑,倾向坑的坡度不宜小于10%。

3. 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宜为0.7~1.5 m/s。出水管流速宜为0.8~2.5 m/s。

其他规定见GB50014—2006《室外排水规范》。

3.2.2泵房形式及工艺布置

本设计采用地下湿式矩形合建式泵房,设计流量选用最高日最高时流量Q=2211.3m3/h=54000m3/d。

1. 泵房形式

为运行方便,采用自灌式泵房。自灌式水泵多用于常年运转的污水泵站,它的优点是:启动及时可靠,管理方便。该泵站流量小于2 m3/s,且鉴于其设计和施工均有一定经验可供利用,故选用矩形泵房。由于自灌式启动,故采用集水池与机器间合建,前后设置。大开槽施工。

2. 工艺布置

本设计采用来水为一根污水干管,无滞留、涡流等不利现象,故不设进水井,来水管直接经进水闸门、格栅流入集水池,经机器间的泵提升污水进入出水井,然后依靠重力自流输送至各处理构筑物。

3.2.3泵房设计计算

1. 设计参数

设计流量为Q=2211.3m3/h=54000m3/d=614.25 L/s,出水管提升至细格栅,出水管长度为5m,泵站设在处理厂内。

2. 泵房的设计计算

(1)集水池的设计计算

设计中选用5台污水泵(4用1备),则每台污水泵的设计流量为:

Q1=Q

4

=614.25

4

=153.6 L/s,按一台泵最大流量时5min的出水量设计,则集水池的容积为:V=Q1t=153.6×5×60=46080L=46.08m3

取集水池的有效水深为h=2.0m

集水池的面积为:F=V

h

=46.08

2

=23.04m2

集水池保护水深0.71m,实际水深为2.0+0.71=2.71m。

(2)水泵总扬程估算

1)集水池最低工作水位与所需提升最高水位之间的高差

经过格栅的水头损失为0.77m,进水管渠内水面标高(以地面为基准)为-4.85m,则格栅后的水面标高为:-4.85-0.77=-5.62m,设集水池的有效水深为2m,则集水池的最低工作水位为-5.62-2=-7.62m,所需提升的最高水位为-4.4m,集水池最低工作水位与所需提升最高水位之间的高

差为:-4.4-(-7.62)=3.22m

2)出水管管线水头损失

每一台泵单用一根出水管,其流量为Q1=153.6 L/s,选用的管径为DN450mm的铸铁管,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常用资料得流速0.97m/s(介于0.8~2.5m/s之间),1000i=2.94。出水管出水进入一进水渠,然后再均匀流入细格栅。

设局部损失为沿程损失的30%,则总水头损失为:

h=5×2.94

1000

×1.3=0.019m

泵站内的管线水头损失假设为1.5m,考虑自由水头为1.0,则水泵总扬程为:

H=1.5+0.019+3.22+1.0=5.739m

(3)选泵

本设计单泵流量为Q1=153.6 L/s,扬程5.739m。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1册常用设备,选用250TLW-400ⅡA型的立式污水泵。该泵的规格性能见表3-1。

表3-1 250TLW-400ⅡA型的立式污水泵的规格性能

3.泵站总扬程的校核

水泵的平面布置形式可直接影响机器间的面积大小,同时,也关系到养护管理的方便与否。机组间距以不妨碍操作和维修的需要为原则。机组的布置应保持运行安全、装卸、维修和管理方便,管道总长度最短,接头配件最少,水头损失最小,并应考虑泵站有扩建的余地。

(1)吸水管路的水头损失

每根吸水管的流量为Q1=153.6 L/s,选用的管径为DN450mm,流速为v=0.97m/s,坡度为1000i=2.94。吸水管路的直管部分的长度为1.0m,设有喇叭口(ζ=0.01),DN450mm的90°弯头1个(ζ=0.67),DN450mm的闸阀1个(ζ=0.06),DN450×DN350渐缩管1个(ζ=0.20)。

①喇叭口

喇叭口一般取吸水管的1.3~1.5倍,设计中取1.3

则喇叭口直径为:

D=1.3×450=585mm,取600mm

L=0.8D=0.8×600=480mm<530mm

②闸阀

DN600mm,L=600mm。

③渐缩管

选用DN450×DN350

L=2(D-d)+150=2×(450-350)+150=350mm

其中v

,

v

=4502

3502

得v,=1.61m/s。

④直管部分为1.0m,管道总长为:

L=1.0+0.64+0.6+0.65=2.89m

i=2.94‰

则沿程损失为:

h1,=Li=2.89×0.00294=0.0085m

局部损失为:h1,,=ξ1v12

2g

=(0.1+0.06+0.67)×0.972

2×9.81

+0.2× 1.612

2×9.81

=0.067m 吸水管路水头损失为:

h1=h1,+h1,,=0.0085+0.067=0.0755m

(2)出水管路水头损失

出水管直管部分长为5m,设有渐扩管1个(ζ=0.20),闸阀1个(ζ=0.06),单向止回阀(ζ=1.7,L=800mm)。

沿程水头损失:h2,=Li=(5+0.65+0.6+0.8)×0.00294=0.021m

局部水头损失:h2,,=ξ2v22

2g =0.06× 1.612

2×9.81

+(1.7+0.2)×0.972

2×9.81

=0.0991m

总出水水头损失:h2=h2,+h2,,=0.121m

(3)水泵总扬程

水泵总扬程用下式计算:

H≥h1+h2+h3+h4

式中h1——吸水管水头损失,m;

h2——出水管水头损失,m;

h3——集水池最低工作水位与所提升最高水位之差,m;

h4——自由水头,一般取h4=1.0m。

H=0.0755+0.121+3.22+1.0=4.417m

故选用5台250TLW-400ⅡA型的立式污水泵是合适的。

3.3沉砂池

沉砂池是借助污水中的颗粒与水的比重不同,使大颗粒的砂粒、石子、煤渣等无机颗粒沉降,以去除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常用的沉砂池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竖流式沉砂池、涡流式沉砂池和多尔沉砂池。这几种沉砂池各有其优点,但是在实际工程中一般多采用曝气沉砂池。本设计中采用曝气沉砂池,其优点是:通过调节曝气量可控制污水旋转流速,使之作旋流运动,产生离心力,去除泥砂,排除的泥砂较为清洁,处理起来比较方便;且它受流量变化影响小,除砂率稳定。同时,对污水也起到预曝气作用。

3.3.1曝气沉砂池

本设计中选择两组曝气沉砂池,N=2组。每组沉砂池的设计流量为0.308 m3/s。

3.3.2设计参数

1. 水平流速宜为0.1m/s。

2. 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应大于2min。

3. 有效水深宜为2.0~3.0m,宽深比宜为1~1.5。

4. 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曝气量宜为0.1~0.2m3空气。

5. 进水方向应与池中旋流方向一致,出水方向应与进水方向垂直,并宜设置挡板。

6. 污水的沉砂量,可按每立方米污水0.03L计算;合流制污水的沉砂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7. 砂斗容积不应大于2d的沉砂量,采用重力排砂时,砂斗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55°。

8. 池底坡度一般取为0.1~0.5。

9. 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排砂管应考虑防堵塞措施。

3.3.3曝气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1. 沉砂池有效容积

V=60Qt

式中V——沉砂池有效容积,m3;

t——停留时间,min。

本设计中取t=3min

V=60×0.308×3=55.44m3

2. 水流断面面积

A=

Q

1

式中A——水流断面面积,m2;

V1——水平流速,m/s。

设计中取V1=0.1m/s

A=Q

v1

=0.308

0.1

=3.08m2

3. 池总宽度

B=

A

h

式中B——沉砂池宽度,m;

h——沉砂池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h=2m

B=A

h

=

3.08

2

=1.54m

B h =1.54

2

=0.77,接近1.0~1.5。

4. 池长

L=V

A

=60vt=60×0.1×3=18m

5. 每小时所需的空气量

q=3600Qd

式中q——每小时所需的空气量,m3/h;

d——1m3的污水所需要的空气量,m3/m3污水。设计中d=0.2m3/m3污水

Q=3600×0.308×0.2=221.76m3/h

6. 沉砂室所需容积

V=86400Q?XT

106

式中X——城市污水沉砂量(m3/106污水),设计中取X=30 m3/106污水;

T——清除沉砂的间隔时间,设计中取T=2d。

V=5×104×30×2

6

=3m3

从而可计算得每个沉砂斗的容积为:V0=V

N =3

2

=1.5m3

7. 沉砂斗几何尺寸计算

设计中取沉砂斗底宽为a1=0.5m,沉砂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α=60°,沉砂斗高度h2=1.3m,

则沉砂斗的上口宽度为:a=2h2

tan60°+a1=2×1.2

tan60°

+0.5=2.0m

沉砂斗的有效容积:V=h2

3(a2+aa1+a12)=1.3

3

(2.02+2.0×0.5+0.52)=2.275m2>1.5m2

8. 池子总高

设池底坡度为0.4,破向沉砂斗,池子超高h1=0.3m,

则池底斜坡部分的高度:h3=0.4×b?B

2=0.4×2.0?1.54

2

=0.23m

池子总高:H=h+h1+h2+h3=2+0.3+1.3+0.23=3.83m

9. 验算流速

当有一格池子出故障,仅有一格池子工作时:

V min=

Q max

nhB

=

0.616

1×2×1.54

0.2m/s>0.10m/s

10. 进水渠道

格栅的出水通过DN1250mm的管道送入沉砂池的进水渠道,然后进入沉砂池,进水渠道的水流流速

v1=

Q

11

式中v1——进水渠道水流流速,m/s;

B1——进水渠道宽度,m;

H1——进水渠道水深,m。

设计中取B1=1.2m,H1=0.8m。

v1=

0.308

=0.32m/s

水流经过进水渠道再分别由进水口进入沉砂池,进水口尺寸900×900,流速校核:

v=

Q max

A

=

0.616

0.9×0.9×2

=0.38m/s

进水口水头损失h=ξv

2

2g

(ξ=1.06)

代入数值得:h=1.06×0.38

2

2×9.81

=0.008m

进水口采用方形闸板,SFZ型明杆或镶钢铸铁方形闸门SFZ—900,沉砂斗采用H46Z-2.5旋启式底阀,公称直径200mm。

11. 出水堰计算

出水采用沉砂池末端薄壁出水堰跌落出水,出水堰可保证沉砂池内水位标高恒定,堰上水头为

H2=(

Q

mb22g

)

2

3

式中H2——堰上水头,m;

m——流量系数,一般取0.4~0.5,设计中取m=0.4;

b2——堰宽,m,等于沉砂池的宽度。

H 2=(

0.308

0.4×1.54×√2×9.81

)2

3

=0.23m

出水堰后自由跌落高度0.12m ,出水流入出水槽,出水槽宽度B 2=1.0m ,出水槽水深h 2=0.6m ,水流流速v 2=0.84m/s 。采用出水管道在出水槽中部与出水槽连接,出水槽用钢混管,管径DN=800mm ,管内流速v 3=1.34m/s ,水利坡度i=2.39‰,水流经出水槽流入集配水井。

12. 排砂装置

采用吸砂泵排砂,吸砂泵设置在沉砂斗内,借助空气提升将沉砂排出沉砂池,吸砂泵管径DN=200mm 。

3.3.4曝气沉砂池曝气计算

1. 空气干管设计

干管中空气流速一般为10~15m/s,取空气流速12m/s,则

d =√4q πv =√4×2×221.763.14×12×3600

=0.12m 2. 支管设计

干管上设10根配气管,则每根竖管上的供气量为:

q 10=221.7610

=22.176m 3/h/根 沉砂池总平面面积为:L×B = 3.08×2=6.16m 2

,取6m 2

选用YBM-2型号的膜式扩散器,每个扩散器的服务面积为1.5m 2

,直径为500mm ,则需空气扩散器总数为:6

1.5=4个,为使分配均匀取5个空气扩散器。

则每两根配气管有1个空气扩散器,每个扩散器的配气量为:

221.765

=44.35m 3/h 。

第四章 污水的二级处理设计计算

污水经过一级处理后会处理掉一部分的悬浮物(SS )和BOD 5,处理程度按表4-1取值,而氮磷按不变计算。

表4-1 处理厂的处理效果

设计中取处理效果为:SS=40%,BOD 5 =20%

则进入曝气池中污水的BOD 5浓度: Sa=Sy ×(1-20%)=234.5×0.8=187.6mg/L 进入曝气池中污水的SS 浓度: La=Ly ×(1-40%)=197.9×0.6=118.7 mg/L

4.1厌氧池+DE 型氧化沟工艺计算

DE 型氧化沟为双沟半交替工作式氧化沟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除氮功能。它与D 型、T 型氧化沟的不同之处是二沉池与氧化沟分开,并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而T 型氧化沟的两侧沟轮流作为沉淀池。DE 氧化沟内两个氧化沟相互连通,串联运行,交替进水。沟内设双速曝气转刷,高速工作时曝气充氧,低速工作时只推动水流,基本不充氧,使两沟交替处于厌氧和好氧状态,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若在DE 氧化沟前增设一个缺氧段,可实现生物除磷,形成脱氮除磷的DE 型氧化沟工艺。该工艺的运行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阶段A :污水与二沉池回流污泥均流入缺氧池,经池中的搅拌器作用使其充分混合,避免污泥沉淀,混合液经配水井进入第一沟。第一沟在前一阶段已进行了充分的曝气和硝化作用,微生物已

吸收了大量的磷,在该阶段,第一沟内转刷以低转速运转,仅维持沟内污泥悬浮状态下环流,所供氧量不足,此系统处于厌氧状态,反硝化菌将上阶段产生的硝态氮还原成氮气逸出。第二沟的出水堰自动降低,处理后的污水由第二沟流入二沉池。在阶段A 的末了时,由于第一沟处于缺氧状态,吸收的磷将释放到水中,因此此沟中磷的浓度将会升高。而第二沟内转刷在整个阶段均以高速运行,污水污泥混合液在沟内保持恒定环流,转刷所供氧量足以氧化有机物并使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微生

物吸收水中的磷,因此该沟中磷的浓度将下降。

阶段B:污水与二沉池回流污泥、配水后进入第一沟,此时第一沟与第二沟的转刷均高速运转充氧,进水中的磷与阶段A第一沟释放的磷进入好氧条件的第二沟中,第二沟中混合液磷含量低,处理后污水由第二沟进入二沉池。

阶段C:阶段C与阶段A相似,第一沟和第二沟的工艺条件互换,功能刚好相反。

阶段D:阶段D与阶段B相似,阶段B与阶段D是短暂的中间阶段。第一沟和第二沟的工艺条件相同。两个沟中转刷均高速运转充氧,使吸收磷的微生物和硝化菌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但第一沟和第二沟的进出水条件相反。

从上述的运行过程来看,通过适当调节处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则可以得到低浓度的TP和TN 的出水。

DE型氧化沟的优点:

(1)由于两沟交替硝化与反硝化,缺氧区和好氧区完全分开,污水始终从缺氧区进入,因此可保持较好的脱氮效果,且不需要混合液内回流系统。

(2)单独设置二沉池,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池体容积的利用率。

(3)同时两沟池体和转刷设备的交替运转均可通过自控程序进行控制运行。

DE型氧化沟的缺点:

(2)DE氧化沟存在氧化沟的沟深较浅,因此占地面积较大。

(3)由于工艺为了满足两沟交替硝化与反硝化的功能需要,曝气设备按照双电机配置,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并且增加了设备投资和运行检修的复杂性。

本设计中选用厌氧池+DE型氧化沟工艺。取两组厌氧池+DE型氧化沟,则每组的设计流量为0.307m3/s。

4.1.1设计参数

(1)厌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0.5-1.0h。

(2)氧化沟的处理能力取决于污水温度和沟内活性生物固体(MLVSS)的浓度。工艺设计通常是依据进水中污染物负荷、污泥龄、污泥负荷F/M和污水温度等。设计污泥龄、F/M和水温者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表4-2 污泥龄、F/M和水温者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DE型氧化沟设计F/M=0.05~0.1kgBOD5/(kgVSS·d),相应的污泥龄为12~30d,而MLSS浓度通常设计为3500~5500mg/L,其取值是依据污泥的沉淀性能和污泥在沟中的贮存量。

(3)污泥负荷0.03-0.08KgBOD5/(KgMLVSS·d)。

(4)进水和回流污泥点宜设在缺氧区首端,出水点宜设在充氧器后的好氧区。氧化沟的超高与选用的曝气设备类型有关,当采用转刷、转碟时,宜为0.5m;当采用竖轴表曝机时,宜为0.6~0.8m,其设备平台宜该出设计水面0.8~1.2m。

(5)氧化沟的有效水深与曝气、混合和推流设备的性能有关,宜采用3.5~4.5m。

(6)根据氧化沟渠宽度,弯道处可设置一道或多道导流墙:氧化沟的隔流墙和导流墙宜高出设计水位0.2~0.3m。

(7)延时曝气氧化沟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下表4—3的规定取值。

表4-3 DE氧化沟的主要设计参数

(8)氧化沟内的平均流速宜大于0.25m/s,混合液在渠内流v=0.4~0.5m/s。

4.1.2厌氧池计算

设计流量Q= 0.614 m3/s。

(1)厌氧池容积:

V=60Qt

式中V——厌氧池容积(m3);

t——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h)。

设计中取t =60min

V=60×0.307×60=1105.2m3(2)厌氧池尺寸:水深取为h=3.0m

则厌氧池面积:

A=V

?=1105.2

3

=368.4m2

取池宽为17m,则池长为21.7m,取长为22m。

厌氧池实际面积为:A=17×22=374m2

(3)池总高度为:

H=h+h2=3.0+0.3=3.3m 式中:h2——超高,取0.3m。

(4)污泥回流量计算:

设计中取污泥回流比为R=80%

则Q1=RQ=0.8×0.614=0.4912m3/s=42440 m3/d

(5)搅拌机的选择

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1册常用设备,设计选用DQT型低速潜水推流器BQT055,叶轮直径180mm,电机功率5.5kw。

4.1.3 DE型氧化沟计算

1. 好氧区有效容积

V1=

YQ(S0?S e)Θc

X(1+K dΘc)

=

0.6×42000×(187.6?20)×20

2×4000×(1+0.055×20)

=5028m3式中:

V1——好氧区有效容积,m3;

Y——污泥净产率系数,KgMLSS/KgBOD5,本设计取Y=0.6 KgMLSS/KgBOD5;

Q——设计污水流量,m3/d;

S0、S e——进、出水BOD5浓度,mg/L;

Θc——污泥龄,d,本设计中取Θc=20天;

X——污泥浓度,本设计取X=4000mg/L(MLSS);

K d——污泥自身氧化率,L/d,对于城市污水一般采用0.05-0.1,本设计取0.055。

2. 缺氧区有效容积

反消化区脱氮量:

W=Q(N0-N e)-0.124YQ(S0-S e)

式中,

W——反硝化区脱氮量,Kg/d;

N0、N e——进、出水TN浓度,g/L;

Q——设计污水流量,m3/d;

Y——污泥净产率系数,KgMLSS/KgBOD5,本设计取Y=0.6 KgMLSS/KgBOD5;

W=42000÷2×(62.2-8)×0.001-0.124×0.6×42000÷2×(187.6?20) ×0.001=876.3Kg/d 缺氧区有效容积:

V2=

W

V dn X

式中

V2——缺氧区有效容积,m3;

V dn——反消化速率,设计中取V dn=0.025 [KgNO3-N/KgMLSS·d]。

V2=

876.3

0.025×4

=8763.4m3

3. 氧化沟总有效容积

V=V1+V2 K

式中K ——具有活性作用的污泥占总污泥量的比例,一般采用0.55左右。设计中取K=0.55

V=5028.0+8763.4

0.55

=25075.3m3

4. 氧化沟平面尺寸

设计中取氧化沟的有效水深为h=4m 氧化沟的面积为:

A=V

=

25075.3

=6268m2

每组沟道单沟宽度B=8m

则主体尺寸为:

B×L×H=40×160×4

图4-1 氧化沟结构示意图4.1.4设计参数的校核

1. 水力停留时间较核

t=

24V

=

24×24912×2

=22.5h

大于16h,符合要求。

2. BOD—污泥负荷率

NS=

Q(S0?S e)

VX v

=

53071.2×(187.6?20)

2×24912×0.7×4000

=0.063 KgBOD5/KgMLSS·d 介于0.03~0.08之间,符合要求。

4.1.5进出水系统计算

1. 厌氧池+DE型氧化沟的进水出水设计

根据设计,进水管流量Q=0.307m3/d。由于沉砂池出水采用沟渠输水,进入氧化沟前需转化为管道输水,为了防止管道内发生淤积,流速应该大于0.6 m/s。

取管道流速v=1.4 m/s,则管道过水断面

A=

Q

=

0.307

=0.219 m2

管径:

D=√

4A

π

=√

4×0.219

3.14

=0.528 m

取管径0.6m。

沉砂池的出水通过2根DN600mm的管道进入集配水井,然后用2条管道送入每组的厌氧池+DE 型氧化沟,送水的管径为DN800mm,管内的流速为v=1.23m/s。

2. 氧化沟的出水设计

氧化沟的出水采用矩形堰跌落出水,则堰上水头

H=(

Q

mb2g

)

2

3

式中H——堰上水头,m;

Q——

每组氧化沟的出水量,指污水的最大流量与回流污泥量之和,m3/s;

m——流量系数,一般取0.4~0.5;

b——堰宽,m。

设计中取m=0.4,b=5 m

H=(

0.4×5×√2×9.81)

2

3=0.157m

出水总管管径采2根DN800mm管道把水送入配水井,管内的污水流速为1.23m/s。

4.1.6剩余污泥量计算

W=YQ(S0?S e)

1+K dTΘ

c

=

0.6×53071.2×167.6

1000×(1+0.037×20)

=3067.2kg/d

湿污泥量:本设计取污泥含水率P=99.3%

Q S=W

=

3067.2

=438.2m3/d

4.1.7需氧量计算

设生物污泥中大约有12.4%的氮,用于细胞的合成,则每天用于合成的总氮为:0.124×3067.2=380.3kg/d 即TN中有7.2mg/L用于合成细胞。按最不利情况,设出水中NO3-N量和NH3-N 量各为4mg/L,

则需要氧化的NO3-N量为:62.2-7.2-4=51mg/L

需要还原的NH3-N量为:51-4=47mg/L

需氧量(同时去除BOD和脱氮)计算:设计中取k=0.23,f=VSS

SS

=0.7

则平均需氧量:

R=Q·

S r

(1?e?kt)

?1.42W·f+4.6Q·N r?0.56W·f?2.6Q·ΔNO3

R=53071.2×0.1676

1?e?0.23×5

?1.42×3067.2×0.7+4.6×53071.2×0.051?0.56×3067.2×0.7?2.6×53071.2×0.047=14730.2kg/d=613.8kg/h

最大需氧量为:

R′=53071.2×0.1676×1.3

1?e?0.23×5?1.42×3067.2×0.7+4.6×53071.2×1.3×0.051?0.56×

3067.2×0.7?2.6×53071.2×1.3×0.047=20424.6kg/d=851.0kg/h

4.1.8供气量计算

1. 厌氧反应池供气量计算:

采用鼓风曝气,微孔曝气器。曝气器敷设于池底0.2m处,淹没深度为H=3.0-0.2=2.8m,氧转

移效率E A=18%,计算温度为T=30℃。

空气扩散器出口处的绝对压力计算:

P b=1.013×105+9800H=1.013×105+9800×2.8=128740Pa

空气离开好氧反应池池面时,氧的百分数为:

Q t=

21(1?E A)

79+21(1?E A)

×100%=1

好氧反应池中平均溶解氧饱和度计算(按最不利的温度考虑):

C sb(30)=C s(30)(

p b

2.026×105

+

O t

42

)

式中C s(30)——标准大气压下,30℃时清水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查表得C sb(30)=7.63mg/L

C

sb(30)

=7.63×(

128740

202600

+

17.9

42

)=8.10mg/L

标准需氧量(换算为20℃时的脱氧清水的充氧量):

R0=

R′C s(20)

α[βρC s(T)?C]×1.024(T?20)

式中C s(20)——标准大气压下,20℃时清水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查表得C s(20)=9.17mg/L;

C s(T)——标准大气压下,T℃时清水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C——曝气池内溶解氧浓度,mg/L;

α——污水传氧速率与清水传速率之比,一般采用0.5~0.95;

β——污水中饱和溶解氧与清水中饱和溶解氧浓度值比,一般采用0.90~0.97

ρ——压力修正系数。

设计中取α=0.9,β=0.95,C=2mg/L,ρ=1.0

R0=20789.4kg/d=866.2kg/h

最大标准需氧量:

R0′=R′C S(20°)

α[βρC s(T)?C]×1.02430?20

=28826.2 kg/d=1201.1kg/h 2. 好氧反应池供气量计算:

平均时供气量为:

G S=

R0

0.3E A

=

866.2

0.3×0.18

=16040.8m3/?

最大时供气量为:

G S′=

R0′

0.3E A

=

1201.1

0.3×0.18

=22244.5m3/?

3. 曝气机数量计算(以单组反应池计算)

鼓风微孔曝气器计算:

按供氧能力计算所需要的曝气机数量,计算公式为:

n=R0 3q c

式中q c——曝气器标准状态下,与好氧反应池工作条件接近时的供氧能力kgO2/h·个。

设计中采用鼓风曝气,微孔曝气器,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常用设备知:每个曝气头通气量按1-3m3/h·个时,服务面积为0.3-0.75m3/h·个,曝气器氧利用率为E A=18%,充氧能力为q c=0.14 kgO2/h·个.

则n=1201.1

3×0.14

=2860个

4.2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以圆形方形为主。直径(或边长)6-60m,最大可达100m,池周水深1.5-3.0m,池底坡度不宜小于0.05.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为了刮泥机的排泥要求,辐流式沉淀池的池底坡度平缓。

辐流式沉淀池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过程中沉淀池的理想配套设备适用于一沉池或二沉池,主要功能是为去除沉淀池中沉淀的污泥以及水面表层的漂浮物。一般适用于大中池径沉淀池。周边传动,传动力矩大,而且相对节能;中心支座与旋转桁架以铰接的形式连接,刮泥时产生的扭矩作用于中心支座时即转化为中心旋转轴承的圆周摩擦力,因而受力条件较好;中心进水、排泥,周边出水,对水体的搅动力小,有利于污泥的去除。

4.2.1设计原则设计参数

(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宜为6-12。

(2)池径,不宜小于16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

(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

1)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2)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7)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池径大于20米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及,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版的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1.5m/min.

(8)在进水口的周围应设置整流板,刮渣板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9)浮渣用浮渣刮板手机,刮渣板装在刮泥机桁架的一侧,在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

据以上原则,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2组辐流沉淀池,每组设计流量为0.307m3/s。

4.2.2设计计算

(1)沉淀池表面积

F=Q

nq′

=0.614×3600

2×1.5

=736.8m2

式中Q——污水最大时流量,m3/s;

q′——表面负荷,取1.5m3/m2·h;

n——沉淀池个数,取2组。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电压报警器实验报告

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书 课题名: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xxx

目录 1.设计目的 (2) 2.设计内容 (2) 3.设计要求 (2) 4.设计原理 (3) 5.硬件电路图 (3) 6.程序代码 (5) 7.程序及硬件系统调试情况 (19) 8.设计总结与体会 (19)

一、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具有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培养在校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使学生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让学生独立或集体讨论设计题目的总体设计方案、编程、软件硬件调试、编写设计报告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初步过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微机系统与接口扩展电路的设计方法,熟练应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和实际设计中的硬软件调试方法和步骤,熟悉微机系统的硬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查阅资料,撰写设计报告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电压报警器,要求采集实验箱提供的0~5V的电压,当输入电压在3V以内,显示电压值,如2.42。当输入电压超过3V,显示ERR,并报警。电压值可在七段数码管显示,点阵广告屏显示或液晶屏显示。报警形式自行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课题: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姓名: 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1.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1) 2.方案论证与选择 (1) 3.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元器件的选择 (5) 3.1 六进制电路的设计 (6) 3.2 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6) 3.3 六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6) 3.4双六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7) 3.5时间计数电路的设计 (8) 3.6 校正电路的设计 (8) 3.7 时钟电路的设计 (8) 3.8 整点报时电路的设计 (9) 3.9 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10) 4.系统电路总图及原理 (10) 5.经验体会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A:系统电路原理图 (12) 附录B:元器件清单 (13)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1. 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字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因此,我们此次设计数字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钟。而且通过数字钟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实用方法。且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叙电路。通过它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1.1设计指标 1. 时间以12小时为一个周期; 2. 显示时、分、秒; 3. 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4. 计时过程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进行蜂鸣报时; 5. 为了保证计时的稳定及准确须由晶体振荡器提供表针时间基准信号。1.2 设计要求 1. 画出电路原理图(或仿真电路图); 2. 元器件及参数选择; 3. 编写设计报告写出设计的全过程,附上有关资料和图纸,有心得体会。 2. 方案论证与选择 2.1 数字钟的系统方案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 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同时标准的1H Z时间信号必须做到准确稳定。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构成数字钟。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 计实验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带秒表)的设计 设计人员:张保江江润洲 学号: 班级:自动化1211 指导老师:阮海容 目录 1.题目与主要功能要求 (2) 2.整体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3) 3.各硬件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及原理说明 (3) 4.软件流程图和流程说明 (4) 5.总结设计及调试的体会 (10) 附录 1.图一:系统电路原理图 (11) 2.图二:系统电路 PCB (12) 3.表一:元器件清单 (13) 4.时钟程序源码 (14)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利用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电子时钟。 主要功能要求 最基本要求 1)使用MCS-51单片机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具有6位LED显示、3个按键输入。 2)完成硬件实物制作或使用Pruteus仿真(注意位驱动应能提供足够的电流)。 3)6位LED数码管从左到右分别显示时、分、秒(各占用2位),采用24小时标准计时制。开始计时时为000000,到235959后又变成000000。 4)使用3个键分别作为小时、分、秒的调校键。每按一次键,对应的显示值便加1。分、秒加到59后再按键即变为00;小时加到23后再按键即变为00。在调校时均不向上一单位进位 (例如分加到59后变为00,但小时不发生改变)。 5) 软件设计必须使用MCS-51片内定时器,采用定时中断结构,不得使用软件延时法,也不得使用其他时钟芯片。 6)设计八段数码管显示电路并编写驱动程序,输入并调试拆字程序和数码显示程序。7)掌握硬件和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 8)完成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9)完成系统程序的设计。 10)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调试和制作。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作者: ————————————————————————————————日期: ?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软件+电商专业09级(2)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1年6月 20 日起至2011年 6月 2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5#301)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机 概念。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认真查阅资料; (2)实验前准备好实验程序及调试时所需的输入数据; (3)实验独立认真完成; (4)对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按照书稿的规格撰写打印课设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正文中要有问题描述、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调试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和讨论等 (4)课设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3)课设考核 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

(1)出勤情况和课设态度; (2)设计思路; (3)代码实现; (4)动手调试能力; (5)论文的层次性、条理性、格式的规范性。 4)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爱英.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详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 实验与调试 3 实验室 撰写论文 1 图书馆 6)任务及具体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该模型机包含若干条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其中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寄存器访问指令,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学生须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出这些机器指令对应的微指令代码,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并利用机器指令设计一段简单机器指令程序。将实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通过联机软件将机器指令程序和编写的微指令程序存入主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通过联机软件显示和观察该段程序的运行,验证编写的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情况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并对程序运行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 学生签名: 亲笔签名 2011年6月20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设计思路:优( )、良()、中( )、一般()、差( ); (2)代码实现:优()、良()、中()、一般()、差();

电路课程设计报告分析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MF-47指针式万用电表组装实验 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班级建智141班 学号 201402050104 学生姓名张子涵 指导教师郭芳 设计时间2014-2015学年下学期 教师评分 2015年 6月 28日

目录 1.概述 (2) 1.1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 万用表组装实验设计的内容 (2) 3.总结 (2) 3.1课程设计进行过程及步骤 (2) 3.2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7)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7)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7) 4. 教师评语 (7) 5.成绩 (7)

1.概述 1.1目的 (1)通过万用表组装实验,进一步熟悉万用表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了解电路理论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学会分析电路,提高自身的能力。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学习认识万能表 2.组装与检测万能表 3.讨论总结 2.万用表组装实验设计的内容 1.万用表套件材料 2.二极管极性的判断 3.色环的认识 4.元件引脚的弯制成型 5.焊接元器件的插放 6.元器件参数的检测和元器件的焊接 7. 线路板安装程序 3.总结 3.1课程设计进行过程及步骤 1.万用表套件材料

2.二极管极性的判断 判断二极管极性时可用实习室提供的万用表,将红表棒插在“+”,黑表棒插在“-”,将二极管搭接在表棒两端,观察万用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果指针偏向右边,显示阻值很小,表示二极管与黑表棒连接的为正极,与红表棒连接的为负极,与实物相对照,黑色的一头为正极,白色的一头为负极,也就是说阻值很小时,与黑表棒搭接的时二极管的黑头,反之,如果显示阻值很大,那么与红表棒搭接的时二极管的正极。 3.色环的认识 黄电阻有4条色环,其中有一条色环与别的色环间相距较大,且色环较粗,读数时应将其放在右边。每条色环表示的意义,色环表格左边第一条色环表示第一位数字,第2个色环表示第2个数字,第3个色环表示乘数,第4个色环也就是离开较远并且较粗的色环,表示误差。由此可知,图3-3-1中的色环为红、紫、绿、棕,阻值为27×105Ω=2.7MΩ,其误差为±0.5%。将所取电阻对照表格进行读数,比如说,第一个色环为绿色,表示5,第2个色环为蓝色表示6,第3个色环为黑色表示乘100,第4个色环为红色,那么表示它的阻值是56×100=56Ω误差为±2%,对照材料配套清单电阻栏目R19=56Ω。蓝色或绿色的电阻,与黄电阻相似,首先找出表示误差的,比较粗的,而且间距较远的色环将它放在右边。从左向右,前三条色环分别表示三个数字,第4条色环表示乘数,第5条表示误差。比如:蓝紫绿黄棕表示675×104=6.75MΩ,误差为±1%。从上可知,金色和银色只能是乘数和允许误差,一定放在右边;表示允许误差的色环比别的色环稍宽,离别的色环稍远;本次实习使用的电阻大多数允许误差是±1%的,用棕色色环表示,因此棕色一般都在最右边。 4.元件引脚的弯制成形 左手用镊子紧靠电阻的本体,夹紧元件的引脚,使引脚的弯折处,

vf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vf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09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系统,它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好帮手。 此软件功能齐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适合各种学校对繁杂的学生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严格的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强大的查询功能。它可以融入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我们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 计、表单的设计、表单与数据库的连接、SQL语言的使用和了解它的功能:数据定 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以及简单VF程序的编写。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 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并对Visual FoxPro6.0 的各种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今社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 1 -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 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系统 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界面 登录 管理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信信信信信 息息息息息 录查浏修删 入询览改除 三、系统设计内容及步骤 3.1创建项目管理文件 1.启动foxpro 系统,建一个项目管理器,命名为“学生管理”。 哑 目f ■ 也 电 岂同左 矣 氏H. 0 存 JI 蛋誤曾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微机课设实验报告

微机课程设计 数字温度计实验报告

一、题目: 上位机:完成界面设计与通讯程序 1、能够显示两个温度值,温度精度0.5度,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 值后又提示字幕。 2、能够设定报警温度阈值 3、每隔一秒将温度值保存至文件存档。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值后 面有提示。 4、可以对串口进行设置。 下位机:完成电路设计与控制程序 1、用两个DS18B20测温。 2、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并传输温度值,接受阈值设置。 3、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有相应指示灯提示。 4、将当前温度显示LCD1602液晶屏上,当超出报警温度阈值时,温度值后 有提示。 二、原理 DS18B20是DALLS公司推出的“1—wire”接口的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将温度转换为9~12串行信号供单片机处理。由于这种传感器只有一个IO口,是单总线串行接口,单片机可以利用串行通信将数据读出并按照LCD 的协议显示在1602液晶屏上。同时,通过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可以用PC机控制温度的警戒值以及记录不同时间测量的温度。 三、原理图 图3.1 LCD、18B20以及串口与单片机最小系统连接图

图3.2电源模块 四、流程图 1、上位机流程图 图4.1.1发送数据流程图图4.1.2 接受数据流程图

2、下位机流程图 图4.2.2读出温度子程序流程图 图4.2.1总流程图 图4.2.4计算温度子程序流程图

图4.2.3 温度转换流程图 图4.2.6温度值显示在LCD1602上 图4.2.5 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 五、源程序 1、上位机程序:见附录1; 2、下位机程序:见附录2; 3、实验结果显示(上位机):见附录3。

《电子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册格式(本页不打印) 一、设计任务(四号、黑体,不加粗) 例如: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正文全部为宋体、小四,下同) 二、设计要求 教师下达的设计基本要求……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思想(宋体、小四、加粗) 对题目的理解,计划采用的实现方法 2.设计说明 对设计方案的简单综述,建议增加方案对比内容; 3.系统方案或者电路结构框图 包含对各个单元电路的详细分析; 保留详细的参数计算、卡诺图、状态转换图等设计内容; 4.设计方案 一个模块电路结构对应一个仿真波形和一段文字说明; 仿真及分析时,请捕捉关键点的波形数据,以确保设计结果具有良好的说服力; 5.电路原理总图 A4纸整张打印,打印出图纸边框 绘制原理图时,应注意加入电源、信号输入与输出端口; 芯片内部具有多个相同功能单元时,注意充分利用; 元器件在电路原理图中的布局应规范、紧凑; 6.PCB分层打印图 按照相同比例分别打印出顶层、底层、丝印层,并尽可能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中; 在保证布通率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大的线宽、安全间距; 四、设计总结 个人真实的总结体会,不低于100字。 五、参考资料 包括网站、网页的资料;从网站上下载资料过多将被视为抄袭,一定要强调自己的设计思路,创新理念。 注: ——课程设计论文用A4纸打印,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实验报告采用A4纸双面打印,实验报告的内容全部手写,所有的打印图请牢固粘贴在实验报告上,不要使用QQ截图等低像素的截图工具。 ——封面与任务书双面打印在同一张A4纸;

1、设计题目 数字钟 2、设计内容和要求: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设计要求采用中小规模集成器件完成具有以下技术指标的数字钟: (1)显示时、分、秒; (2)24小时制计数; (3)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对小时和分单独校时,对分校时的时候,停止分向小时进位。校时时钟源可以手动输入或借用电路中的时钟; (4)具有正点报时功能; (5)要求计时准确、稳定。 3、设计目的 (1)进一步熟悉各种进制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 (2)掌握译码器显示电路的应用; (3)熟悉集成芯片的内部结构及应用; (4)掌握数字电子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提升对实际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 4、设计原理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一般由秒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单元组成。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时候,可选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振荡器加分频器来实现,但精度要求高的电路中多采用晶体振荡器电路加分频器实现,在本设计中要求精度高,所以选用的是后者。将标准秒脉冲信号送入“秒计数器”,该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可采用12进制也可采用24进制计数器,本实验采用24进制。最终完成一天的计数过程。译码显示电路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经七段显示译码器译码,通过六位LED 显示器显示出来。整点报时电路是根据计时系统的输出状态产生一个脉冲信号,去触发音频发生器实现报时。校时电路是对“时、分”显示数字进行校正和调整。其数字电子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专业、学号授课班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课程设计任务书 Ⅰ、课程设计题目: Ⅱ、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一、课程设计目标1、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开展实践创新的能力; 2、……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应用 1、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分模块调试和完成任务; 2、…… 三、课程设计预期效果 1、完成实验环境搭建; 2、……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 目录空一行。空一个中文字符行。“目录”,分页,居中,加黑宋体二号。前言………………………………………………………………………………………………1 第一章系统设计………………………………………………………………

…………………2 第一节课题目标及总体方案…………………………………………………………………..2 ……………… 目录正文,宋体小四号,倍行距。第二节…………………………….. ………………… 第二章实验结果及讨论 (5) ……………… 第三章结论 (10) ……………… 心得体会 (42)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1、移动台 MS 二级标题“1、”,左对齐,加黑宋体小三号。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 NMCDPPSPCSSEMC OSSOMCMBTSSBTSBSCHLR/ MSC/VLRAUC BSSEIR NSSPSTNISDNPDN 图 GSM系统

组成 2、基站子系统 BSS 图编号及图名“图”,位于图下,居中。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实现无线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通信,进行无线发送、无线接收及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它通过与网络子系统NSS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⑴、基站收发信台 BTS 三级标题“⑴、”,左对齐,加黑宋体四号。基站收发信台BTS属于基站子系统BSS的无线部分,………………。①收发信台组成四级标题“①”,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 BTS包含有若干个收发信息单元TRX,而一个TRX有八个时隙,………………。●收发信息单元 五级标题“●”,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收发信息单元是………………。●其它辅助单元 辅助单元包括………………。②收发信台作用 收发信台的主要作用有………………。 ⑵、基站控制器 BSC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 3、网络交换子系统 NSS - 4 -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内序号: 课设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一、课程设计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设计所需器材与工具 (3) 五、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设计步骤(含流程图和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课程设计小结 (36)

一、课程设计题目:点阵显示系统电路及程序设计 利用《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中所学的可编程接口芯片8253、8255A、8259设计一个基于微机控制的点阵显示系统。 二、设计目的 1.通过本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汇编语言与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从事计算机检测与控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掌握接口芯片8253、8255A、8259等可编程器件、译码器74LS138、8路同相三态双向总线收发器74LS245、点阵显示器件的使用。 3.学会用汇编语言编写一个较完整的实用程序。 4.掌握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原理图设计、元器件选用、布线、编程、调试、撰写报告等步骤。 三、设计内容 1.点阵显示系统启动后的初始状态 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出现菜单: dot matrix display system 1.←left shift display 2.↑up shift display 3.s stop 4.Esc Exit 2.点阵显示系统运行状态 按计算机光标←键,点阵逐列向左移动并显示:“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点阵显示系统,计科11302班,陈嘉敏,彭晓”。 按计算机光标↑键,点阵逐行向上移动并显示:“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点阵显示系统,计科11302班,陈嘉敏,彭晓”。 按计算机光标s键,点阵停止移动并显示当前字符。 3.结束程序运行状态 按计算机Esc键,结束点阵显示系统运行状态并显示“停”。 四.设计所需器材与工具 1.一块实验面包板(内含时钟信号1MHz或2MHz)。 2.可编程芯片8253、8255、74LS245、74LS138各一片,16×16点阵显示器件一片。

【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 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城市排水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系别:城市建设系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60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段泽琪 (课程设计时间: 6月15日—— 6月19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 3.1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3) 3.2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选型 (6) 3.3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 (7) 3.4污水处理辅助构筑物设计 (8) 3.5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设计 (8) 3.6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设计 (9) 3.7 设计计算………………………………………………………………………

10 4.总结……………………………………………………………………………页码 参考文献…………………………………………………………………………页码 (要求: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书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级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1. 课程设计目的 (1) 经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水污染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2) 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污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 (3) 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 设计题目描述 (1) 设计题目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2) 设计内容 根据任务书所给定的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①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②选择各种处理构筑物形式,并进行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书中要附计算草图); ③估算各辅助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④进行污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微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最少拍控制算法研究专业班级:自动化1401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朱琳琳 2017年5月21日

目录 1. 实验目的 (3) 2. 控制任务及要求 (3) 3. 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3) 4. 硬件设计 (5) 5. 软件设计 (5) 无纹波 (5) 有纹波 (7) 6. 结果分析 (9) 7. 课程设计体会 (10)

1.实验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系统总体控制方案的设计方法、控制算法的设计、硬件设计的方法。学习并熟悉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和算法;研究最少拍控制系统输出采样点间纹波的形成;熟悉最少拍无纹波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复习单片机及其他控制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控制任务及要求 1.设计并实现具有一个积分环节的二阶系统的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和无纹波控制。 对象特性G (s )= 采用零阶保持器H 0(s ),采样周期T =,试设计单位阶跃,单位速度输入时的有限拍调节器。 2.用Protel 、Altium Designer 等软件绘制原理图。 3.分别编写有纹波控制的算法程序和无纹波控制的算法程序。 4.绘制最少拍有纹波、无纹波控制时系统输出响应曲线,并分析。 3.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在离散控制系统中,通常把一个采样周期称作一拍。最少拍系统,也称为最小调整时间系统或最快响应系统。它是指系统对应于典型的输入具有最快的响应速度,被控量能经过最少采样周期达到设定值,且稳态误差为定值。显然,这样对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z φ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即其极点应位于Z 平面的坐标原点处。 1最少拍控制算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为: 图7-1 最少拍计算机控制原理方框图 根据上述方框图可知,有限拍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 ()(1)()()()()(z HG z D z HG z D z R z C z +==φ (1) )(1)()(11)()()(1z z HG z D z R z E z e φφ-=+== (2) 由(1) 、(2)解得:

南邮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I报告 题目:课程设计 班级:44 姓名:范海霞 指导教师:黄双颖 职称: 成绩: 通达学院 2015 年 1 月 4 日

一:SPSS的安装和使用 在PC机上安装SPSS软件,打开软件: 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描述统计和行列计算,还包括在基本分析中最受欢迎的常见统计功能,如汇总、计数、交叉分析、分类比较、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等。具体如下: 1.数据访问、数据准备、数据管理与输出管理; 2.描述统计和探索分析:频数、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分布分析与查看、正态性检验与正态转换、均值的置信区间估计; 3.交叉表:计数;行、列和总计百分比;独立性检验;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的相关性测度; 4.二元统计:均值比较、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5.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6.线性回归分析:自动线性建模、线性回归、Ordinal回归—PLUM、曲线估计; 7.非参数检验:单一样本检验、双重相关样本检验、K重相关样本检验、双重独立样本检验、K重独立样本检验; 8.多重响应分析:交叉表、频数表; 9.预测数值结果和区分群体:K-means聚类分析、分级聚类分析、两步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最近邻元素分析; 10. 判别分析; 11.尺度分析; 12. 报告:各种报告、记录摘要、图表功能(分类图表、条型图、线型图、面积图、高低图、箱线图、散点图、质量控制图、诊断和探测图等); 13.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文件管理; 二.数据文件的处理 SPSS数据文件是一种结构性数据文件,由数据的结构和数据的内容两部分构成,也可以说由变量和观测两部分构成。定义一个变量至少要定义它的两个属性,即变量名和变量类型其他属性可以暂时采用系统默认值,待以后分析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再对其进行设置。在spss数据编辑窗口中单击“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窗界面,即可对变量的各个属性进行设置。 1.创建一个数据文件数据 (1)选择菜单【文件】→【新建】→【数据】新建一个数据文件,进入数据编辑窗口。窗口顶部标题为“PASW Statistics数据编辑器”。 (2)单击左下角【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图界面,根据试验的设计定义每个变量类型。

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c语言程序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统计学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江俊君 日期 2016/6/11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1.课程论文题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程序设计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3.功能模块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数据结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5.算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6.程序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7.程序运行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8.编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9.总结心得及良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1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微机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模拟指示系统[13页].docx

微机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题: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模拟指示系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掌握CPU与各芯片管脚连接方法,提高借口扩展硬件电路 的连接能力。 2.加深对定时器、计数器和并行借口芯片的工作方式和编程 方法的理解。 3.掌握交通信号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二、课程设计内容 设计并实现十字路口通信号自动控制模拟指示系统。设该路口由A、B两条通行相交而成,四个路口各设一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用两位数码管作倒计时显示。 三、应用系统设计方案 交通信号灯的亮灭时间及数码管显示时间可以通过8253来控制,8253的时钟源采用时钟信号发生器与分频电路提供,通过计算获得计数初值为1000。按照需要设定工作在方式3. 交通信号灯及数码管可以采用系统提供的相应模块,控制可以通过8255可编程并行借口,PA口控制红黄绿交通灯的亮灭,PB口和PC口控制时间显示数码管的段和位。PC0作为OUT1的输入。

四、系统测试结果 1.基本功能实现 (1)以秒为计时单位,两位数码管以十进制递减计数显示通行剩余时间,在递减计数为零瞬间转换。即南 北的绿灯、东西的红灯同时亮30秒,同时南北路口 数码管递减显示绿灯剩余时间;为0时,南北的黄 灯闪烁5秒钟,同时东西的红灯继续亮;南北的红 灯、东西的绿灯同时亮30秒,同时东西路口数码管 递减显示绿灯剩余时间;为0时,南北红灯继续亮, 同时东西的黄灯闪烁5秒;若不结束,则开始循环。 (2)通过键盘可以对红、黄、绿三色信号灯所亮时间再0~99内任意设定。 (3)十字路口的通行气势状态可自行设定,系统启动后自动运行,按“Q”退出。 2、发挥部分实现 (1)增加人工干预模式,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人工干预,手动控制A、B交通灯的切换时间,并可以随时切 换为自动运行模式。 (2)增加夜间控制功能,交通灯在进入夜间模式后,A、B干道上红、绿灯均不亮,黄灯信号灯闪烁。 (3)增加红灯倒计时显示。

c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课程设计实验报 告

中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书、设计报告 (C++程序设计) 题目时钟控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9月7日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对象:粉冶、信息、能源、交通工程实验2101学生时间: .6 2周(18~19周) 指导教师:王小玲 1.课程设计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程序设计。在设计当中学生综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点,编制一个小型的应用程序系统。经过此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开发一个管理应用程序的思想、方法和流程。 2.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书 ●《C++程序设计》,铁道出版社,主编杨长兴刘卫国。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铁道出版社,主编刘卫国杨长兴。 ●《Visual C++ 课程设计案例精编》,中国水力电力出版社,严华峰等编著。 3.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自己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开发(如画笔、游戏程序、练习打字软件等),要求利用MFC 工具操作实现。 (2)也可选一个应用程序管理系统课题(如:通讯录管理系统;产品入库查询系统;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 等);

设计所需数据库及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设计所选课题的系统主封面(系统开发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日期)。 设计进入系统的各级口令(如系统管理员口令,用户级口令)。 设计系统的主菜单。要求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数据的浏览和查询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各种报表 ●打印输出 ●帮助系统 多种形式的窗体设计(至少有查询窗体、输入窗体) 注意:开发的应用程序工作量应保证在2周时间完成,工作量不能太少或太多。能够2人合作,但必须将各自的分工明确。 4.写出设计论文 论文基本内容及撰写顺序要求: ●内容摘要 ●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系统功能及系统设计介绍 ●系统开发的体会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Your school brand here(学校图标)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系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1年?月??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 (1)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 三、设计内容 (1) 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 (1)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 (1) 3.1.2 (1) 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1) 四、本设计改进和建议 (2) 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2) 六、主要参考文献 (2) 附录 (2)

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可以围绕为了熟悉××课程,学习××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能力、掌握××知识等方面展开讲述。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对你所设计课题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结合设计任务书中内容阐述,你所做设计有什么意义,用到哪些主要参数指标) 三、设计内容 主要包含的内容: 1、变频电路的结构设计(例如:PWM交-直-交变频电路结构),对变频电路的原理进行说明,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2、仿真结果分析,按照任务书中对仿真结果分析的要求进行。 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3.2 … 3.2仿真结果与分析

四、本设计改进建议 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是按照毕业论文对参考文献的标准列出)例: [1]易跃春. 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分析[J]. 国际电力,2004,(10):54-59 [2]迟永宁. 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研究[D]. 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3]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 Global wind 2006 report. Brussels,Belgium:2007 [4]欧洲风能协会/国际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中国.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的12%的蓝图[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附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