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幻灯机 放大镜

幻灯机 放大镜

幻灯机 放大镜
幻灯机 放大镜

幻灯机放大镜(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 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 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二)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 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一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向凸透镜靠拢时,得到的像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是变大的。教师板书。

2.研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学生继续用上面器材进行实验。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移到焦点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还能得到像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这一侧往凸透镜里观察,能看到像吗?

请学生回答:往凸透镜里面观察,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像?

让学生把蜡烛移到靠近焦点,仍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里看到的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个像和前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时,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不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虚像。(教师板书。)

3.讲述幻灯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出示幻灯机实物。在黑板上画出课本图6-22。介绍幻灯机的主要结构:镜头(凸透镜)、幻灯片(物体)、画片框、聚光镜、反光镜、光源等。讲述工作原理: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用强光照射幻灯片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得到的像成为“正立”的,要把幻灯片上下颠倒放置。实际演示打出一张幻灯片。对照投影仪实物,教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结构与使用。学生看课本图6-23。与幻灯机比较,投影仪用两块大螺纹透镜作聚光器(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使用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其优点是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直接放映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图表,使用方便。

4.讲解放大镜原理

让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将凸透镜尽量靠近课本,往凸透镜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就用作放大镜。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慢慢远离课本。看到的像有什么变化?凸透镜继续远离课本,还能始终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时,一定要靠近观察的物体,使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这样才能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放大原理

教师出示显微镜。讲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常用显微镜。它的主要结构是有两个凸透镜。一个是目镜,一个的物镜。

讲述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物体先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数。

三、小结本课内容

1.本课内容是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复述一遍。

2.课内完成节后的练习1、2、3。

3.教师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7、8、9、10题。

(四)说明

1.关于学生实验的说明见本章第三节中的说明1、2。

2.幻灯机演示打出幻灯片时,要再次强调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正立与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对这些问题,学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测试检查总有不少学生认为电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时选把幻灯片正放,得到的画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将幻灯片倒放,画面就“正立”。

对课本“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说明,这是生活中的感觉,不是凸透镜正立的像。

3.在总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指出: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本节内容比较多,学生实验也比较多。一节课完成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从效果考虑建议:“小结本课内容”里的第3点,即对三种成像进行总结,可放在下一节课内用一点时间来进行。

幻灯机 放大镜教案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 Lesson plan of slide projector magnifier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x中学周永昌)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笔.教师用:幻灯机、幻灯片、投影仪、屏幕、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1.研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 ①请同学们用上节课的器材做实验.在桌上用粉笔画出直线,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置在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 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线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镜哪侧?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些,仍在焦点以外.移动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来的像比较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怎样变化? 实验观察结束,教师提问: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晶体的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 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八年级物理教案照相机_0333文档

2020 八年级物理教案照相机_0333文 档 EDUCATION WORD

八年级物理教案照相机_0333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的原理 能力目标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

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学习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的使用,使学生会用去拍自然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上节内容《光的折射》基础上的应用讲述,又是第四节课《幻灯机放大镜》的对比课.重点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和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并说明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 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中班科学:放大镜里的秘密

中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设计意图: 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有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但是,大部分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对放大镜的具体功用却并不了解。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此时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也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这节活动是在主题《常见的用具》子主题点穿针引线里延伸出来的活动。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放大镜人手一个、打印图片、操作表、记号笔等 活动重点:了解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尝试使用放大镜,知道要调整距离。 活动过程: ●意图:发现物体经放大镜后的奇妙变化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放大后的不同。 (1 )蝴蝶翅膀 (2)小鸟羽毛 (3)玫瑰花 (4)白砂糖 小结:能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奇妙变化,这就是神奇的放大镜。 ●意图:尝试使用放大镜。 1、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身体的部位。 (1)出示舌头放大后的图片,幼儿用放大镜找找是哪里。(2)出示答案,用放大镜验证。 提问:怎样使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更清楚? 小结:原来放大镜要看清放大的物体还需要调整距离。 2、使用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1)观察打印纸上的小动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2)电脑放大验证。 (3)寻宝游戏。 小结:原来使用放大镜时还需要调整距离才能看清要看的东西。 ●意图:了解神奇的放大镜实验,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 的兴趣。 1、观察著名的放大镜实验。 2、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探索的兴趣。 提问: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 小结:放大镜能让你看到从没见过的东西,有了放大镜就有了探 索的工具,就可以发现更多的奥秘!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制定比较合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重点是了解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在三个环节中都体现了这个要求,了解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我的活动难点设计为尝试使用放大镜,知道要调整距离。这个难点是在第二个环节中去实现的。第一个环节中重在体现看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第二个环节是自己亲身体验操作放大镜来感受奇妙;第三个环节是激发幼儿继续参与,探索的兴趣。基本上在活动中这三个环节还是比较合理和顺畅的。 学习形式较合理。活动中幼儿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在操作探索时多数幼儿还是比较专注,就是在表达自己使用放大镜的体验时还是有些幼儿比较拘谨。在幼儿介绍分享使用放 大镜的经验时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方法。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鸣矣河小学田静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 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 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

初二物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 1.实验: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也可说出使烛焰和 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 度尺。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距 u 正倒大小虚实像距 v 像物同侧、异侧应用 u >2f 倒立缩小实像 f<v<2f 异侧照相机、摄像机 u =2f 倒立等大实像 v=2f 异侧测算焦距 ff< u <2f 倒立放大 实像 v>2f 异侧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一束平行光)探照灯 u

7.像成在光屏的上部。可以向上调节光屏或蜡烛,或向下调节凸透镜。(注意..方法的应用.....) 8.一倍焦距分虚实(正倒):一倍焦距处是实(倒立)像与虚像(正立)的分界点,即 u>f 成实像;u2f 成缩小的实像;u<2f 成放大实像;u=2f 成等大的实像。 10.①v<u,成倒立缩小实像; ②v>u,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v=u,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记忆时注意规律) 11 透镜损坏一部分或被遮挡一部分,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成像变暗,因为透过光线减少,折射光线就少了。 12.若在实验时,在光屏得不到像,可能的 3 大原因有: ⑴保持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原因: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焦点上;③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④像成在光具座以外的位置。 ⑵保持光屏,凸透镜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原因: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焦点上; ③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 ⑶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原因: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小于 4 倍焦距(即 u+v<4f)。 13.当 u+v>4f 时,光屏两次成像,u+v=4f 时,光屏一次成像,u+v<4f 光屏不成像(成虚像)。 14.物像具有同向移动性(物向右,则像也向右;像向左,则物也是向左),像与像距具有同增同减性。(像距增大,则像变大;反之像变小,则像距变小)。 15.无论成虚像还是实像,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 16.物体在二倍焦点以外运动时,v 物 > v 像,s 物 > s 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运动时,v 物 < v 像 , s 物 < s 像 16.光源在焦点上时,光屏无像,光屏来回移动都会出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 17.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⑴平行光会聚法;⑵成倒立等大实像 u=v=2f;⑶物体离凸透镜足够远(u>10f)f ≈ v 18.由于各种单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所以用红光测的焦距最大。 19.在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反之也成立,在物距不变时,所成的像越小,凸透镜的焦距越小) 精品课件: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放大镜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准备 放大镜、PPT、图片等。 活动目标 感受放大镜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了解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影像的功能,并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找小瓢虫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幼儿人手一张小图片,边找小瓢虫,边用笔圈出来。教师在设计图片时,有意识地将小瓢虫画得非常小。不仅如此,还“混”入了一些颜色、形状与小瓢虫相似的草莓,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看起来有点困难”,为后面的活动埋下伏笔。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设计意图:由于画面大、小瓢虫分布分散且没有规律,这给幼儿的观察以及表述都设置了难度。因此,当幼儿表述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在PPT画面上添加了网格。网格的出现无疑给幼儿搭建了“脚手架”,既可引导幼儿结合网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有序观察的方法,又便于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达。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由于图片上的小瓢虫太小,因此,幼儿产生了争论:有的觉得图片中有许多小瓢虫;有的觉得里面有一些不是小瓢虫,好像是草莓;有的则模棱两可,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放大镜”。工具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对于放大镜的使用都基于原有的经验。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图片上;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着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有的幼儿会不断地调节放大镜与图片之间的距离,以求看得最清楚。无论幼儿如何使用放大镜,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放大镜具有放大图片的功能,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图片上的小瓢虫。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设计意图:结合PPT,再一次引导幼儿能够运用先前的好方法——在网格的帮助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以巩固有序观察的方法。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帮助幼儿梳理两个问题,一个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另一个是鼓励幼儿能够

透镜讲义最新

透镜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如何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至少用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题二:一束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则() A.仍然是一束平行光 B.必会聚于焦点 C.必会聚于一点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题三:在下列各图中,光路图正确的是图() 金题精讲 题一:如下图中,AO为入射光线,OB是经镜子后射出的光线,就下列三种情况,在O点用作图法填入三个适当而且不同的镜子。 题二:如图所示,三角形ABC是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光线a射向AB面,折射光线为b,继续射向AC面,射出光线为c。图中∠1、∠2是AB的入射角和折射角,∠3、∠4是AC面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⑴请你说明一下,b相对a来说是向哪个方向偏折,c相对b来说是向哪个方向偏折?由此你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束光线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将向什么方向偏折。 ⑵将两个三棱镜如图组合,让两束平行光如图照射,光线经三棱镜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出大致的示意图。这与透镜相类似。将两个三棱镜怎样组合,光线经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与凹透镜相类似。作出示意图。 ⑶你得到什么结论? 题三:如图所示,如果在水中有一个凸透镜形状的气泡,那么平行光通过该“气泡透镜”后的传播情况是怎样的?

题四: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和b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 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大于焦距 思维拓展 题一:分别用一束平行于透镜主轴的红色的平行光和紫色的平行光照射同一个凸透镜,红光和紫光会会聚于同一个焦点上吗?如果不是,哪一种颜色对应的焦距大呢? 透镜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1)用手去摸,中间厚、两边薄的说明是凸透镜(不提倡用手摸,可直接观察);(2)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平行光源)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 (3)把透镜放在字的附近去看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4)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透镜适当距离处,在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倒立实像的是凸透镜;无论怎样调节,在另一侧光屏上不能得到像的是凹透镜。题二:C 题三:AC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几年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 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 2、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较差,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碱面、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碱面,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的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碱面、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碱面、味精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 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放大镜教案

学习内容1、放大镜总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2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学习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学习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学习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

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 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 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 教学反思 时间: 教研组 查阅 教导处查阅 学习内容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总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2

幼儿中班科学放大镜里的秘密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设计意图: 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们对放大镜、望远镜等工具十分的感兴趣,还 有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地上照着什么。但是,大部分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放大镜紧 紧贴着眼睛,有的幼儿将放大镜贴在被照的物体上,显然,幼儿对放大镜的具体功用却并不了 解。幼儿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望,他们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此时正是培养创 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也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这 节活动是在主题《常见的用具》子主题点穿针引线里延伸出来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变化。 2、尝试使用放大镜,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放大镜人手一个、打印图片、操作表、记号笔等 活动重点:了解放大镜带来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观察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尝试使用放大镜,知道要调整距离。 活动过程: 观察图片 发现变化 ●意图:发现物体经放大镜后的奇妙变化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放大后的不同。
(1 ) (2 ) (3 ) (4 )
蝴蝶翅膀 小鸟羽毛 玫瑰花 白砂糖
小结:能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奇妙变化,这就是神奇的放大镜。 操作探索 尝试使用 ●意图:尝试使用放大镜。 1、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身体的部位。 (1)出示舌头放大后的图片,幼儿用放大镜找找是哪里。 (2)出示答案,用放大镜验证。 提问:怎样使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更清楚? 小结:原来放大镜要看清放大的物体还需要调整距离。 2、使用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1)观察打印纸上的小动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_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案_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

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 上课! [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2.3凸透镜成像复习 教案

凸透镜成像复习 一、教学任务分析 《透镜成像》这节的内容涉及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凸透镜的应用。其中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光折射规律的具体应用,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知识。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折射规律、虚像和实像的概念等准备知识。 通过视频引入,利用自制照相机给学生拍照,引入探究课题。通过作图形成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在学生脑海中构建成像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实物的操作,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初步学会将数据转化为图形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简单应用。 2、理解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中的成像原理。 3、学会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过程,感受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中,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2、通过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相互交流,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 1、演示器材:自制照相机、光具座、凸透镜、光屏、F光源等 2、学生实验:光具座(改造过,零刻度位于标尺中点处)、F光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认识吗?叫什么?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

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 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总结: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

神奇的放大镜

神奇的放大镜长阳 职 业 教 育 中 心主讲:张 锐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目标分析 重难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神奇的放大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授课内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动 画设计——Flash8》第6.2.3节,教材通过制作遮罩文字,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遮罩图层,另一方面让学 生初步了解遮罩图层是一种特殊图层,知道其主要功 能是遮挡下面的图层,只让其中一部分显示出来。使 用遮罩图层,可以获得许多特殊的显示效果,然而, 教材内容的安排仅让学生知道遮罩图层的基本原理和 基本制作方法,若要让学生能比较灵活地创造性地在 动画中使用遮罩图层,制作一些精美动画,还待教师 补充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本节课将以制作“红腹锦鸡”倒影为例,以期对学生创造性使用遮罩图层抛砖 引玉。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及能力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制作一些简单运动合成动画和图形合成动画基础之上,来进一步学习利用遮罩制作一些复杂动画的,从知识上看具备了所必须的基础,从能力上看一方面由于学生接触动画的时间必定还不长,充分利用个人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整合利用基本的动画原理制作复杂动画的能力还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典型实例来激发引导他们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也还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培养。 2、心理及情感分析通过前面制作一些简单动画的学习,学生对利用Flash8制作动画有浓厚的兴趣,这无疑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中职学生自我表现力强,教学中只要尽量给学生多练,多展示的机会,他们都会积极投入,倾其所有。另外,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相信他们会对本节课来自于生活的内容感到倍加亲切。然而,能够创造性地使用遮罩图层制作一些动画,这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困难,能否理解遮罩与被遮罩层的关系,这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之所在。因而学生在学习中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和鼓励。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附教案)

《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经常使用放大镜,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本课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在用肉眼和正确使用放大镜来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从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观察各种小动物时已经接触过放大镜。蚂蚁非常小,看不清楚它的眼睛,怎样才能观察清楚?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放大镜这一工具。接着提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放大镜”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表、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效果优越。最后,教给学生规范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通过对多种事物用肉眼和放大镜的对比观察,学生会体验到:通过放大镜,我们不仅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如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