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树学题目

测树学题目

测树学题目
测树学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

案,并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

共15分)

1、胸高形率用()表示。

A、q0

B、q1

C、q2

D、q3

2、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生长量。

A、平均

B、总平均

C、定期

D、连年

3、根据林分(),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A、起源

B、组成

C、年龄

D、变化

4、依据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的关系编制地位指数表。

A、优势木平均直径

B、优势木年龄

C、优势木株数

D、密度

5、根据人工同龄纯林直径分布近似遵从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林分中最细林木直径值大约为林分平均直径的()倍。

A、0.1—0.2

B、0.4—0.5

C、0.6—0.7

D、0.8—0.9

6、立木材积表是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单株()的数表。

A、平均直径

B、平均树高

C、平均断面积

D、平均材积

7、采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以标准地内林木的()作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

A、平均材积

B、平均断面积

C、平均直径

D、平均高

8、能够客观反映()的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A、林分生长

B、林分特征

C、林分位置

D、林分环境

9、枝干的形状,有通直、弯曲、尖削、饱满之分。就一株树来说,树干各部位的形状()。

A、也不一样

B、是一样的

C、都是饱满的

D、是尖削的

10、设:测得一株杉木20年时的材积为:0.0763m3,25年时材积为0.1104 m3,按普莱斯勒公式算得材积生长率为()%。

A、7.7%

B、77%

C、75%

D、7.3%

11、径阶的组距多采用2厘米或4厘米,它们的径阶范围的具体通常采用()法。

A、上限排外

B、下限排外

C、内插

D、以上都不是

12、从地位指数表中查得的地位指数,是指()。

A、林分在调查时的平均高

B、林分在调查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C、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

D、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13、用水平角规在坡度为θ的坡面上测得林分的胸高断面积为Gθ,若改算成水平面上的胸高断面积G,则( )。

A、G=Gθsinθ

B、G=GθCosθ

C、G=GθeCθ

D、G=Gθtgθ

14、在坡地上测定胸径时,测者所处位置应为()。

A、坡下

B、坡上

C、平坡处

D、以上都可以

15、实验形数是()提出的一种立木干形指标。

A、希费尔

B、普莱斯勒

C、林昌庚

D、斯马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干曲线自基部向梢端的变化大致可归纳为凹曲线、()、()和相交于y轴的直线。

2.在同一株树干上,用区分求积式时,区分段数愈多,精度()。据研究,区分段个数一般以不少于()段为宜。

3.材积三要素是指:()、()和形数。

4.角规测树的基本原理可分三角函数原理、()和()三种。

5.形数是指()与()之比。

6.在林分调查中,常依据用材树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百分比确定()。7.根据林分具有()或者是(),收获表可分为正常收获表和经验收获表。

8.同一长度的树干造材时,削度大的树干用材部分长度较削度小的为();同一小头直径和长度的原木,削度大的实际材积比削度小的为()。

1.树干解析中,各龄阶的树高可以直接从树高生长过程曲线图上查出。

2.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3.在树高曲线上不但可查出林分平均高,而且可查出各径阶平均高。

4.材种出材率是某材种的带皮材积占树干总去皮材积的百分数。

5.纯生长量也称净生长量,它是毛生长量减去调查间隔期内枯损量以后生长的总材积。

6.林分生长的调查因子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7.利用标准木法一次测定即可测得蓄积生长量。

8.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主要树种。

9.解析木的选择因研究目的而不同,为研究林木一般生长状况应选取林中细小的树木。

10.某一伐倒木全长为10.0米,树龄为20年,则其树高总平均生长量为0.8米。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5: C,C,A,B,B 6-10: D,A,B,A,D 11-16: A,D,C,B,C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平行于x轴的直线抛物线

2.愈高 5

3.胸高断面积树高

4、同心圆简单原理扩大圆原理

5、树干材积比较圆柱体

6、出材级

7、最大密度平均密度

8、短大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

1.如果某复杂林分有两个树种,其中一个树种有两个起源,另一个树种则分属两个不同的世代,则此林分由()个森林分子组成。

A、2

B、3

C、4

D、以上都不对

2.下面()不是林分蓄积三要素。

A、林分株数

B、每公顷胸高断面积

C、林分条件平均高

D、林分平均形数

3.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生长量。

A、平均

B、总平均

C、连年

D、定期

4.以下关于评价立地质量错误的是( )。

A、利用林分平均年龄和林分条件平均高的关系可以评价立地质量。

B、利用林分优势木平均年龄和优势高的关系可以评价立地质量。

C、利用固定标准地监测的系列蓄积量可以评价立地质量。

D、利用临时标准地监测的当前林地蓄积量可以评价立地质量。

5.( )测算林分蓄积量工作量大,精度较高。不仅能获得各径阶的材积,还

能求出林分材种出材量。

A、单级标准木法

B、等株数径级标准木法

C、径阶等比标准木法

D、等断面积径级标准木法

6.一次调查法测算林分生长量的方法不包括()。

A、材积差法

B、林分表法

C、一元材积指数法

D、角规控制检尺法

7.期初调查时未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之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为()。

A、进界生长量

B、保留木生长量

C、净增量

D、进测生长量

8.从下面这张地位指数曲线图中可知基准年龄为()。

A、50年

B、100年

C、150年

D、200年

9.角规测树的原理不包括( )。

A、同心圆原理

B、相似三角形原理

C、三角函数原理

D、扩大圆原理

10.用生长锥在胸高处取得外侧的4个年轮宽为1cm,一般认为最近一年的胸径年生长量为()。

A、0.25cm

B、0.30cm

C、0.50cm

D、不可能知道

11.测得某马尾松立木去皮胸径为20cm,其外侧1cm半径上有6个年轮,K为600,材积为0.2706m3,则材积生长量(Zv)为()m3。

A、0.01353

B、0.00677

C、0.02706

D、已知不足

12.以下均为相对密度指标的是()。

A、株数密度和郁闭度

B、断面积和SDI

C、疏密度和CCF

D、郁闭度、疏密度、立木度

13.测量胸径时,围尺实际长比标准尺寸短,则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比较,结果是( )。

A、偏大

B、偏小

C、偏大或偏小

D、一样

14.在一元材积表编制中,可直观地帮助我们判断直径和材积关系的图是( )。

A 、直方图

B 、折线图

C 、散点图

D 、饼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按2cm 径阶整化,径阶中值为24cm 的直径范围是 cm ,在轮尺上,24cm 径阶的刻度位置是刻划在 cm 处。

2.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函数关系编的表称为 表。

3. 设v 为树干材积,h 为树高,3.1d 为胸径,则实验形数(?f )可表示为=?f 。

4. 林分密度指标是评定林分内林木间拥挤程度的指标,拥挤程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 以及 。

5. 孔兹干曲线的公式为 ,当 时为凹曲线体。

6. 树木年轮是树干横断面上由 和 形成的同心“环带”。

7. 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同龄纯林的偏度由左偏到右偏,峰度由大变小(由正值到负值),林分直径分布逐渐接近于 分布。

8. 树梢到胸高这一段树干的1/2处直径与胸径之比为 。

9. 根据树干或木段的材质、规格尺码及有用性,又可分为 、薪材及 。

10.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一般分为 、全林分模型和 。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原木长度为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最长处的距离。 2.同一小头直径和长度的原木,削度大的查表材积比削度小的为大。

3.树木的干重比与含水率成反比关系。

4.一元材积表不能用于查单株树木的材积,只适于计算林分蓄积。

5.伐倒木造材时先造小材,后造大材,以便充分利用木材。

6.蓄积量相等的两个林分,其所能提供的木材品种和各材种出材量是相同的。

7.胸高形数受干形和树高双重影响,因此胸高形数的变化包含了干形和树高两个因子的变化,而实验形数则只受干形影响,其变化只反映干形一个因子的变化。

8.角规调查的标准地面积大小为1公顷。

9.林分生长的调查因子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10.标准木法测算林分蓄积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标准木的代表性程

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4分)

CADDC DABBC ADAC

第12小题选C 也算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 23.0-24.9 23.0

2、 一元材积

3、 )3(*4

123.1+*h d v π 4、 林分平均胸径大小 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状况

5、 r ?

px y =2 r=3 6、 春材 秋材

7、 正态

8、 绝对形率

9、 经济材 废材

10、径阶分布模型 单木生长模型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

案,并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共12分)

1.能够客观反映( )的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A 、林分生长

B 、林分特征

C 、林分位置

D 、林分环境

2.在坡地上测定胸径时,测者所处位置应为( )。

A 、坡下

B 、坡上

C 、平坡处

D 、以上都可以

3.实验形数是( )提出的一种立木干形指标。

A 、希费尔

B 、普莱斯勒

C 、林昌庚

D 、斯马林

4.胸高形率用( )表示。

A 、q 0

B 、q 1

C 、q 2

D 、q 3

5.树干材积与以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处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作( )。

A 、正形数

B 、绝对形数

C 、实验形数

D 、胸高形数

6、树干可以看成是四种几何体组成的,四种几何体在树干上的相对位置()。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不发生变化

D、有明显界限的

7、根据林分(),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A、年龄

B、组成

C、起源

D、变化

8、依据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的关系编制地位指数表。

A、优势木平均直径

B、优势木株数

C、优势木年龄

D、密度

9、根据人工同龄纯林直径分布近似遵从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林分中最粗林木直径值大约为林分平均直径的()倍。

A、1.1—1.2

B、1.3—1.4

C、1.7—1.8

D、2.0—2.5

10、立木材积表是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单株()的数表。

A、平均直径

B、平均树高

C、平均断面积

D、平均材积

11、采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以标准地内林木的()作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

A、平均材积

B、平均断面积

C、平均直径

D、平均高

12、每木调查是指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测定每株树木的(),并按径阶记录、统计的工作。

A、胸径

B、树高

C、检尺长

D、检尺径

1.假设树干的中心有一条纵轴线,与树干纵轴线垂直的横切面叫做树干的()。

2.沿树干干轴纵向剖开,即得树干纵剖面。其外缘形成近似对称的曲线,叫()。

3.林分蓄积量三要素是指:()、()和林分平均形数。

4.角规测树的基本原理可分三角函数原理、()和()三种。

5.如以2厘米为一个径阶,则1.5厘米属于()厘米径阶,4.9厘米属于()厘米径阶。

6.在林分调查中,常依据用材树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百分比确定()。7.林分蓄积测定,应包括林分面积测定和林木()测定。

8.根据林分具有()或者是(),收获表可分为正常收获表和经验收获表。

9.为使树干材积能用数学方法测算,需要对树干的()面和()面的形状加以研究分析。

10.轮尺的测尺上,通常有两种刻度:一种是(),另一种是

()。

11.在同一株树干上,用区分求积式时,区分段数愈多,精度()。据研究,区分段个数一般以不少于()段为宜。

1.树干解析中,各龄阶的树高可以直接从树高生长过程曲线图上查出。

2.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称为削度。

3.在树高曲线上不但可查出林分平均高,而且可查出各径阶平均高。

4.材种出材率是某材种的带皮材积占树干总去皮材积的百分数。

5.纯生长量也称净生长量,它是毛生长量减去调查间隔期内枯损量以后生长的总材积。

6.林分生长的调查因子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7.利用标准木法一次测定即可测得蓄积生长量。

8.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主要树种。

9.解析木的选择因研究目的而不同,为研究林木一般生长状况应选取林中粗大的树木。

10.某一伐倒木全长为8.5米,树龄为14年,则其树高总平均生长量为0.8米。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2分)

1-6:BBBCA C 7-12:CC CD A A

注:第6题选A也算对。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横断面2.干曲线3.胸高断面积林分平均高

4、同心圆简单原理扩大圆原理

5、2 4

6、出材级

7、材积8、最大密度平均密度

9、横断纵断10、米制刻度径阶刻度

11、愈高 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2分)

1.根据人工同龄纯林直径分布近似遵从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林分中最细林木直径值大约为林分平均直径的()倍。

A、0.1—0.2

B、0.4—0.5

C、0.6—0.7

D、0.8—0.9

2.在林分调查中,起测径阶是指()的最小径阶。

A、林分中林木

B、主要树种林木

C、每木检尺

D、优势树种林木

3.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生长量。

A、平均

B、总平均

C、连年

D、定期

4.树梢到胸高这一段树干的1/2处直径与胸径之比为( )。

A、绝对形率

B、中央形率

C、正形率

D、胸高形率

5.( )指第一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

A、总初级生产力

B、净初级生产力

C、生物量

D、森林生产量

6.径阶的组距多采用2厘米或4厘米,它们的径阶范围的具体通常采用()法。

A、上限排外

B、下限排外

C、内插

D、以上都不是

7.采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以标准地内林木的()作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

A、平均直径

B、平均断面积

C、平均材积

D、平均高

8.从下面这张地位指数曲线图中可知基准年龄为()。

A、50年

B、100年

C、150年

D、200年

9.用布鲁莱斯测高器在坡度为15°的坡面上拉斜距15m测得树木高的读数为H,树木的实际高度为( )。

A、Hθ

B、H Cos15°

C、H Sec15°

D、不知道

10.用生长锥在胸高处取得外侧的5个年轮宽为1cm,一般认为最近一年的胸径

年生长量为( )。

A 、0.2cm

B 、0.3cm

C 、0.4cm

D 、不清楚

11.已知马尾松人工林最大密度线为)log(22789.10)ln(g D N -=,某一马尾松人工林平均胸径为15cm ,每公顷株数(N )为1800株,标准直径(DI )定为20cm ,则该林分密度指数(SDI )为( )。

A 、1013

B 、1046

C 、1078

D 、已知条件不足

12.以下均为相对密度指标的是( )。

A 、株数密度和郁闭度

B 、断面积和SDI 。

C 、疏密度和CCF

D 、郁闭度、疏密度、立木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2.若按1 cm 径阶整化则24 cm 径阶的实际直径范围是 cm 。

2.设v 为树干材积,h 为树高,3.1d 为胸径,则胸高形数(3.1f )可表示为=3.1f ,实验形数(?f )可表示为=?f 。

3.设期初材积为a v ,期末材积为b v ,间隔期为n 年。用单利公式、复利公式以及普雷斯勒公式近似计算该间隔期内材积生长率v p 的表达式分别

为 、10011???????????-???? ??=n

a b V V V P 、 ,这3个生长率值的大小关系为 。

4.我国森林调查中,样地蓄积量计算一般常用数表是 。

5.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 ,林分中林木的形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 。

6.孔兹干曲线的公式为 ,当 时为抛物线体。

7. 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平均直径由 ;偏度由 。

8.如果某林分有两个树种,其中一个树种只有一个年龄世代,另一个树种则分属两个不同的世代,则此林分由 个森林分子组成。

9.一般地说,林分密度大的林分比林分密度小的林分具有更 收获量,但遵循“ 一定法则”。

10.角规测树时,Fg 越大,观测误差 ,仪器误差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得分 得分

1.原木直径检量不采用中央直径,而是检量原木小头带皮直径。

2.同一小头直径和长度的原木,削度大的查表材积比削度小的为大。

3.收获量包含两重含义即林分累计的总生长量和采伐量。

4.用布鲁莱斯测高器不能测量坡度。

5.伐倒木造材时先造大材,后造小材,以便充分利用木材。

6.树干解析中,各龄阶的树高不能直接从树高生长过程曲线图上查出。 7. 森林生物量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植物、藤本植物以及凋落物生物量等。

8.角规调查的标准地面积大小为1公顷。

9.林分生长的调查因子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10.利用一次调查法不能测得林分蓄积生长量,利用固定标准地法则可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BCDAA ACBBC 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23.5-24.4

2、 h d v *23.1*41π )3(*4

123.1+*h d v π 3、 P 单> P 复> P 普 4、 一元材积表

5、 形高 增加

6、 r ?

px y =2 r=1 7、 小变大 左偏到右偏(大变小)

8、 3

9、 高 最终收获量

10、越小 越大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胸高形率用()表示。

A、q0

B、q1

C、q2

D、q3

2.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生长量。

A、平均

B、总平均

C、连年

D、定期

3.根据林分(),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A、起源

B、组成

C、年龄

D、变化

4.立木各调查因子的生长率,特别是材积生长率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根据()生长率间接推出。

A、直径和断面积

B、形数和形高

C、胸径和树高

D、以上都不是

5.根据人工同龄纯林直径分布近似遵从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林分中最粗林木直径值大约为林分平均直径的()倍。

A、1.3—1.4

B、1.5—1.6

C、1.7—1.8

D、1.9—2.0

6.树干材积与以胸高断面积为底面积、以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作( )。

A、实验形数

B、绝对形数

C、正形数

D、胸高形数

7.采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以标准地内林木的()作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

A、平均材积

B、平均断面积

C、平均直径

D、平均高

8.某云南松天然林分,林龄为100年,平均高为29m,总断面积为21.1m2/hm2,由相应的林分生长过程表中查定出对应于林龄100年时标准林分的每公顷断面积为42.2m2/hm2,每公顷蓄积量615 m3/hm2,则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为()m3/hm2。

A、84.4

B、307.5

C、515

D、无法计算

9.枝干的形状,有通直、弯曲、尖削、饱满之分。就一株树来说,树干各部位的形状()。

A、也不一样

B、是一样的

C、都是饱满的

D、是尖削的10.设:测得一株杉木20年时的材积为:0.0763m3,25年时材积为0.1104 m3,按普雷斯勒公式算得材积生长率为()%。

A、7.7%

B、7.7%

C、7.5%

D、7.3%

11.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是在假设树干干形为()体的条件下导出的。A、抛物体B、圆锥体C、凹曲线体D、圆柱体

12.从地位指数表中查得的地位指数,是指()。

A、林分在调查时的平均高

B、林分在调查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C、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

D、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13.用水平角规在坡度为θ的坡面上测得林分的胸高断面积为G θ,若改算成水平

面上的胸高断面积G,则( )。

A 、G=G θsin θ

B 、G=G θCos θ

C 、G=G θSec θ

D 、G=G θtg θ

14.在坡地上测定胸径时,测者所处位置应为( )。

A 、坡下

B 、坡上

C 、平坡处

D 、以上都可以

15.下列情况钢尺丈量结果比实际距离短( )。

A 、钢尺实际长比标准尺短

B 、钢尺实际长比标准尺长

C 、钢尺拉得不水平

D 、定线不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国家木材标准分为原木、 和 三种。

2.角规控制检尺时,凡是属于与视线 和 的树木,都要实测其胸径。

3. 结构是林分材种结构的基础。

4.树木生物量可以分 及 两部分。

5.典型异龄林直径分布为 型曲线。

6.某马尾松人工林在15年时林分蓄积量为5023/hm m ,然后分别在20年和25年时进行了2次抚育,抚育间伐量分别为1023/hm m 和1523/hm m ,35年主伐时林分蓄积量为20023/hm m ,则林分收获量为

,15-35年间净增量为 ,在不考虑枯损量的情况下,15-35年间的纯生长量为 。

7.树木年轮常遇到断轮、 、 和年轮界限模糊不清等变异现象。

8.依据林木树干材积与树干胸径和树高的相关关系而编制的立木材积表称为 。

9. 拟合地位指数导向曲线方程时,要先根据原始资料绘制 来判断曲线趋势;在对备选方程选择最优方程时,认为剩余离差平方和越 越好,相关指数越大越好。

10.角规测树的基本原理有 、 和三角函数原理。

11. 是一个既考虑了林木株数又考虑了平均单株大小的综合性密度指标。

12.收获表的种类有 、经验收获表和可变密度收获表。 得分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净初级生产力是第一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

2.如以P V 、P D 、P L 分别表示材积,直径、长度的误差率,则P V =2 P D +P L

3.用布鲁莱斯测高器在平地测高时不需要量距。

4.原木长度为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最长处的距离。

5.同一小头直径和长度的原木,削度大的实际材积比削度小的为大。

6.解析木的选择因研究目的而不同,为研究林木一般生长状况应选取林中粗大的树木。

7.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经过设置标准地、每木调查、测定树高的基本程序。

8.材种出材率是某材种的带皮材积占树干总去皮材积的百分数。

9.森林生物量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植物、藤本植物以及凋落物生物量等。

10.利用标准木法一次测定即可测得蓄积生长量。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

1-5:C D A C C 6-10:D A B A C 11-15:A D C B 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杉原条、锯材

2.相切 相割

3.林分直径

4.地上 地下

5.反“J ”

6.23523/hm m 15023/hm m 17523/hm m

7.多层轮(伪年轮) 年轮消失

8.二元材积表

9. 散点图 小

10.同心圆简单原理 扩大圆原理。

11.断面积

12.正常收获表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人工同龄纯林直径分布近似遵从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林分中最细林木直径值大约为林分平均直径的()倍。

A、0.1—0.2

B、0.4—0.5

C、0.6—0.7

D、0.8—0.9

2.在林分调查中,起测径阶是指()的最小径阶。

A、林分中林木

B、主要树种林木

C、每木检尺

D、优势树种林木

3.一定期间内某调查因子的生长量,即为()生长量。

A、平均

B、总平均

C、连年

D、定期

4.树干材积与以胸高断面积为底面积、以树高为高的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作( )。

A、实验形数

B、绝对形数

C、正形数

D、胸高形数5.设:测得一株杉木10年时的材积为:0.0563m3,15年时材积为0.1004 m3,按普莱斯勒公式算得材积生长率为()。

A、11.3%

B、117%

C、113%

D、11.7%

6.径阶的组距多采用2厘米或4厘米,它们的径阶范围的具体通常采用()法。

A、上限排外

B、下限排外

C、内插

D、以上都不是

7.采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以标准地内林木的()作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

A、平均直径

B、平均断面积

C、平均材积

D、平均高

8.从地位指数表中查得的地位指数,是指()。

A、林分在调查时的平均高

B、林分在调查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C、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

D、林分在标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9.用测高器在坡度为θ的坡面上拉斜距15m测得树木高的读数为Hθ,树木的实际高度为( )。

A、H=Hθ

B、H=HθCosθ

C、H=HθSecθ

D、H=Hθtgθ

10.林木的生长量按调查因子可分为好几种,以下哪种不是()。

A、直径生长量

B、断面积生长量

C、连年生长量

D、树高生长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得分

1.如以2厘米为一个径阶,则1.5厘米属于厘米径阶,8厘米径阶的下限是厘米。

2.异龄林分中,最小径阶的林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林木株数开

始 ,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而呈现为 曲线。

3. 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 ,林分中林木的形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 。

4. 胸高形数受 和 双重影响,而实验形数则只受 影响,因此,实验形数比胸高形数相对稳定。

5.孔兹干曲线的公式为 ,当 时为抛物线体。

国家木材标准分为原木、 和 三种。

6.根据树干的材质、规格尺码及有用性,可分为 、 及废材。

7. 出材率在小径阶处较高,继而随径阶增大而下降,至一定径阶后基本持平稳状态。

8.若某林分有两个树种,每个树种都分别属于同一年龄世代,则此林分就是由 个森林分子组成。

9.树木生物量可以分 及 两部分。

10.角规测树时,Fg 越小,测量误差

,仪器误差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2.同一小头直径和长度的原木,削度大的实际材积比削度小的为小。

3.利用正常收获表的蓄积量估计值可以评定立地质量

4.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用布鲁莱斯测高器可以测量坡度。

5.伐倒木造材时先造小材,后造大材,以便充分利用木材。

6.树干解析中,各龄阶的树高不能直接从树高生长过程曲线图上查出。

7.在树高曲线上不但可查出林分平均高,而且可查出各径阶平均高。

8.纯生长量也称净生长量,它是毛生长量减去调查间隔期内枯损量以后生长的总材积。

9.林分生长的调查因子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10.利用标准木法一次测定即可测得蓄积生长量。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BCDDA ACDB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2 7.0

2、

增大 减少 反J形 3、

形高 增加 4、

干形 树高 干形 5、

r ?px y 2 r=1 锯材 杉原条 6、

经济材 薪材 7、

废材 8、

2 9、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