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

的意义和作用.

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最终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阶段1] 情境导入

回顾旧知

今年进行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你喜欢足球吗?下面来看一个与足球场有关的问题.

引例德国世界杯足球赛莱比锡赛场为长方形的足球场,周长为310

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教师给出引例,带领学生进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

1、算术方法:

足球场长与宽的和为310÷2=155(米).

由和差关系,得足球场的长度为(155+25)÷2=90(米),宽度为90-25=65(米).

2、方程方法:

设足球场的长度为米, 那么足球场的宽度能用含的式子表示为米.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列出方程: .

教师指出,如何解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今后要学习的知识.

然后,请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引例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区别: 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时,只能用已知数,而用方程方法解题时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也可以参与运算.

算术方法主要运用逆向思维,列方程主要运用正向思维.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引入本课的第一个例子,选用了"世界杯足球赛赛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设置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以达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阶段2]联系实际

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用方程来研究问题.例1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共1142千米,途中经过冻土路段和非冻土路段.若列车在冻土路段的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非冻土路段的速度为每小时110千米,全程行驶时间为12小时,你能算出列车经过的冻土路段有多少千米吗?

例2 学校召开运动会,王平负责给同学们购买饮料.现在要选购两种饮料共40瓶,其中矿泉水1.5元一瓶,茶饮料2元一瓶.王平计划恰好花费65元购买这些饮料,那么两种饮料应该各买多少瓶呢?

例3 将一个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型圆柱钢材锻压成高为9厘米的"矮胖"型圆柱钢材,底面半径变成了多少厘米?( ) 归纳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阶段3]巩固练习

拓展思维练习1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

(1) ;

(2) ; (3) ;

(4) ; (5) ; (6) .

练习 2 列方程研究古诗文问题: 隔墙听得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七两分之多四两,九两分之少半斤.

(注:在古代1斤是16两,半斤就是8两) 练习3 设计一道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实际背景的可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并进行交流. [阶段4]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明确用方程研究问题,所以设列车经过的冻土路段为千米,然后分析发现两个相等关系: 冻土路段路程+非冻土路段路程=全程冻土路段行驶时间+非冻土路段行驶时间=全程行驶时间可以利用第一个相等关系,得到非冻土路段行驶路程为千米,再将第二个相等关系用字母和数字表示出来,得到方程.

由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购买矿泉水数量+购买茶饮料数量=总的选购数量购买矿泉水的费用+购买茶饮料的费用=总的花费预案1 设购买矿泉水的数量为瓶,根据第一个相等关系,得到购买茶饮料的数量为瓶.根据第二个相等关系得到方程 .

预案2 设购买茶饮料的数量为瓶,则购买矿泉水的数量为瓶,

得到方程.

预案3 设购买购买矿泉水瓶,购买茶饮料瓶,可以列出两个方程

和.

教师指出预案3的方程也可以解决问题,这方面的知识将在今后进一步学习.

先请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再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注意到锻压前后圆柱的体积不变,然后由学生根据这一相等关系,设底面半径变成了厘米,列出方程: 在研究了四个实际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方程:

(1) ;

(2) ;

(3) ;

(4) , ;

(5) .

找出前三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进而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4)中的两个方程都分别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它们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第5个方程中唯一的未知数的指数是2,它是一元二次方程.

得出概念后,请同桌的学生互相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进行辨

析.

练习1设计的6个式子中,有的不是等式,有的未知数不止一个,有的未知数的指数不是 1.

师生理解古诗文: 有几个客人在房间内分银子,每人分七两,最后多四两,每人分九两,最后还少八两,问有几个人?有几两银子?

预案1 学生用表示人数,然后根据两种分法总银两数不变,得到方程.

预案2 用表示总银两数,根据两种分法人数相同,得到方程

.

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方程发展过程中所做贡献: 在我国,"方程"一词最早出现于《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全书共分九章,第八章就叫"方程". 12世纪前后,我国数学家用"天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某某",相当于"设为某某".

14世纪初,我国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在全班进行小组交流. .

初中圆教学设计

初中圆教学设计 蕲春思源学校王礼斌 教学目的:理解圆的定义,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圆的定义的理解 教学关键:理解两点:①在圆上的点,都满足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 ②满足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在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平分线及中垂线的定义(用集合的观点解释) 2、在一张透明纸上画半径分别1cm,2cm,3.5cm的圆,同桌的两个同学将所画的圆的大小分别进行比较(分别对应重合)。并回答:这些圆为什么能够分别重合?并体会圆是怎样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木条照课本演示圆的形成,用圆规再次演示圆的形成。

分析归纳圆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固定的端点叫做圆心,线段叫做半径。 注意:“在平面内”不能忽略,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进一步观察,体会圆的形成,结合园的定义,分析得出: ①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 ②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上。由此得出圆的定义: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例如,到平面上一点O距离为1.5cm的点的集合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5cm的一个圆。 3、在画圆的过程中,还体会到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内。 圆的内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同样有:圆的外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初步掌握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图形,找点的集合 例如,如图,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 一、 知识结构导入 2 3(或几个数值), 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1)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 c = b c 。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 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x = b a ) 二、 知识点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变式练习 知识点1:方程的有关概念 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

解的 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不同. ⑵ 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 ,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 .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x=1 =3x-5 =y-2 2 x =5x 例2、 如果(m-1)x |m| +5=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___. 例3、 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为2,请写出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 例4、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若已知大象的重量(如X 吨)如何求蓝鲸的重量 (2)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小说《家庭教师》中,写了一位教师为一道算术题大伤脑筋。我们来看看这道题。 问题(买布问题):顾客用540卢布买了两种布料共138尺,其中蓝布料每俄尺3卢布,黑布料每俄尺3卢布,黑布料每俄尺5卢布。两种布料各买了多少(设蓝布料买了X 尺) 例5、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2313 2 x k x k ---=的解是1x =-,则k 的值是( ) A . 27 B .1 C .1311- D .0 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①3x+2y=1 ②m-3=6 ③x/2+2/3= ④x2+1=2 ⑤z/3-6=5z ⑥(3x-3)/3=4 ⑦5/x+2=1 ⑧x+5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2、若方程3(x-1)+8=2x+3与方程3 25x k x -=+的解相同,求k 的值. 3、已知2x 1 -m +4=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 4、若关于x 的方程2(x-1)-a=0的解是x=3,则a 的值是( ) A 、4 B 、-4 C 、 5 D 、 -5 5、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1)x 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长比宽大5,周长为36,求长方形的宽.(设长方形的宽为x ) (3)甲种铅笔每只元,乙种铅笔每支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共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设甲种铅笔买了x 支)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 章节课题: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课 一.设计理念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开放与生成,注重知识的建构,改变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自主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追求课堂活动的真实、高效. 二.教材分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还缺少规范性、严谨性,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给出的现实情境,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有引例中得到的式子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移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究规律。 由有理数乘方一节中涉及到的数列找规律,需要数列中寻找那些信息引入。 教师设问:1.设第一个数为x? 2. 设第二个数为x? 3. 设第三个数为x? 学生思考。 及时归纳: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设第二个数较为合理,体现了上节课所学的合并同类项的相关应用。 二、例题分析,体现方法 出未知量列方程建模的思想。 采用学生叙述,教师板书的师生合作方式完成。 三、课堂练习,反馈调控 类比上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完成下题: 1.一个数列,按一定规律排列如下形式:

1,﹣4, 16,﹣64,256,﹣1024,…, 其中某三个相邻的数的和为﹣13312,求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2.三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39,求这三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 四、火眼金睛,拓广探索: 展示日历表提出相关问题

分析: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根据图片文字信息观察思考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注意相邻日子之间的联系(同在一行,同在一列,斜向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关联。)利用所设未知数列出的方程要合理有利于应用上节课所学。答案要合理。 要求: ☆认真审题,多角度思维,寻找等量关系。 ☆灵活设未知数。 ☆注意检验,解释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解: 五、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如果某一年5月份中,有五个星期五,他们的日期之和为80,那么这个月4号是星期几? 2. 我校开展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四进行一次活动,现知本月连续的三次活动的日子之和为27,你知道是哪三天吗?本月的四次活动的日子之和是多少呢? 3.甲、乙双方投资合办一个企业,并协议按照投资额的比例分配所得利润.已知甲乙的投资比例为3:4,首年的利润为38500元,则甲乙可获得利润分别是多少元?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共同讲评。 六、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七、作业 必做题: 教科书第92页习题3.2第4,5题 选做题: 某月的日历上,在3×3的方阵中,9 个数之和是126,则这个3×3 方阵的中心的那个数是多少? 八、板书设计

完整版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卢毅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运 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以及平抛运动后接触到的又一类曲线运动实例。本节作为该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几个物理量,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为后续学习圆周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圆周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出相关概念和规律。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圆周运动实例,对其并不陌生,但学生对如何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却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对问题的猜想不够合理,对规律的认识存在疑惑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推导、细心总结、敢于表达,这就能对圆周运动的认识有深度和广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形成初步的系统认识,让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形成共鸣。 本节课结合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及解决方法,利用生活中曲线运动实例(如钟表、转动的飞轮等)使学生建立起圆周运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相关物理量。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提出问题:除了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能否用其它物理量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分析,利用物体做圆周运动转过一圈所需要时间多少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 慢,即周期。 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即v *r r。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4、能利用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并理解运用比值定义法得出线速度概念,运用极限思想理解线速度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2、体会在利用线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后,为什么还要学习角速度。能利用类比定义线速度概念的方法得出角速度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的运用,体会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世界观。 2、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轻松融洽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 五、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2、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难点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引入这些概念的必要性。2、理解线速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2015年秋季学期) 授课者:蒋宏亮 学校:东兴市京族学校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案内容 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教案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因此,课本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从算式到方程,展开方程的学习,以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 有效数学模型. 2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运用分配律,?归纳“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进行 的,始终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 .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课本内容的呈现都以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号、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系数) (2)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 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 1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直接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础.因此本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实际问题. 3 .关键:(1)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2)正确地列出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并找 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一)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案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案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教科书第78 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等方面去考虑。)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A,B两地的距离吗?列算式试试。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对于客车,1km所用的时间为—h,而卡车所用的时间为—h;所以1km, 70 60 1 1 客车比卡车少用的( ---------- )h。路程多少千M时客车才比卡车少用1h呢? 60 70 1 1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教学设计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课时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年龄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学习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年龄问题,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重点:是探索年龄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并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找等量关系 措施:启法引导教具 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板书 设计 4.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 1、快乐问答,课前准备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3、一题多练,灵活应变 4、一题多变,再探再练 5、列方程解应用题步骤总结 6、随堂练习 7、课堂检测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上课时间: 讨论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 通过师生交流,获得问题的初步解。并在求解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写代数式方面的情况。 2、想一想 3、做一做 4、议一议 二、深化训练 1、讨论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丰富整式的实际背景,并且因此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2、想一想 正确,小颖利用“x年后,爸爸的年龄=儿子年龄的3倍”列方程。小明利用“x年后,爸爸的年龄—今年爸爸的年龄=x”列方程。 3、做一做 列方程,求出x的值得4,说明4年前。 4、议一议 11+x==4 5 (39+x),x=101. 这相当于儿子112岁,爸爸140岁。在当今世界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随堂练习 课本P135页,随堂练习1、2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简单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课堂作业 课本P135页习题4.7必做题1~3 选做题P148 4 学情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新教材一改以往教材的编写手法,以模型思想为主线,从实际情景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最后以实践与探索为结尾。它让学生体验到了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深刻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1)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等式的性质;移项的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教材中,削弱了关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定义的严格书面叙述及区别,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体验、总结、 归纳。学生有机会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掌握概念及其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选题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感觉仅凭原有知识解题过程繁杂、甚至无从入手,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愿望。 (2)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新教材中选用的范例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再是纯粹的课堂知识,随时都有一显身手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胜求胜心理,符合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性格特征,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学习这样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教材补充了丰富的课外知识,通过阅读材料、思考探索等形式出现的课外知识,不仅在系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插入了一些亮点,吸引学生的关注,而且启发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充实自我,了解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以便对知识有一个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拓宽见识、形成共鸣,从而产生自我见解 效果分析:

《圆的有关概念》教学设计

《圆的有关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第一节内 容,圆的定义和有关概念,是圆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因为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圆的一些 知识,对圆已有初步的了解,本课时的内容也较为简单。这节课概念较多,是今后进一步 学习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不能盲目忽略这一节,结合小学中学习 的内容、生活中的实例来学习这一节。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以上分析从而 确定教学目标。 二、教法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 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乐于 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为此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使大多数学生在 问题情境中自然的进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问题的设置,抓住学生已有 的知识点,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更好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经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结合我校的“学——讲——练”教学模式学习圆的有关概念,最后利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 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新知。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中学过圆的一些知识,对于圆已经有进步的了解,并会利用圆规画面,经历 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的性质的过程。初步了解圆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并会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基了基础圆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现实生活中 圆形物体所具有的性质。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体验。因此,圆这部分知识得以从小学到 初中的顺利过渡,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 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不同问题,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使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 3、经历把具体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我的年龄乘2减20得32。 请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有用算术方法解的有用方程解的。这时提出方法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并讲明理由。 (1)-2+5=3 (2)3X-1=7 (3)x+y=8 (4)2a+b 分析“我的年龄乘2减20得40. 设我的年龄为X岁。(设未知数) 年龄X2-20=40 (找出等量关系) 2x-20=40 (列出方程) (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 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解:(1)设宽为xcm,那么长为1.5xcm。 (2)等量关系:(长+宽)×2=24 (3)1.5x+x=24 ②国庆节商场进行打折活动的时候,晨晨同学看中一件 运动衣,按8折销售为80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解: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则:

0.8x=80 ③因校园搞绿化,有一棵树刚移栽到我们学校时,树高 为2米,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米,几年后树高为5米? 解:设x年后树高为5米,则: 2+0.3x=5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你们列的三个方程,有什么样的特点? 1.5x+x=24 0.8x=80 2+0.3x=5 注意: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问题①:一元一次方程中元指的是什么?次指的是什么? ②判断下列成员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家庭成员,能否进入家庭聚会之门?若不行,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5x=0 2)、 1+3x 3)、y2=4+y 4)、 3m+2=1-n 第二组: 若2xb+1=5, (a-1)x2+x=3也想参加聚会,a,b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估算2+0.3x=5中x的值。根据学生的回答,当x=8或者x=10时,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用左边等于右边进行检验: 把x=1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右边=5 左边右边=5 左边=右边,所以x=10是方程2+0.3x=5的解 a、学生自己练习当x=8时,是不是方程的解 b、学生总结出方程的解的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c、什么叫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1=4是方程吗? (1) x (2)列式表示a与3的差等于-2。 (3)上题列出的式子是方程吗?如果是,未知数是什么?方程的解是什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综合题:天平的两个盘A、B分别盛有51g,45g盐,设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g盐到盘B内,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

圆的相关概念教案

新航标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教案 日期:2014 年11 月22-23日上课时段:14:30 ----------16:30 辅导科目:数学课次:第5、6次课时:(2)小时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1.圆的相关概念 2.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3.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4.圆的对称性 教学内容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考点一、圆的相关概念 1、圆的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圆的几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考点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1)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2)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半圆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 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考点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将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利的数学工具,从算数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模型,体会列方程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 2.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对方程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前一章刚学到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 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 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 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 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4.学会利用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解应用题。【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1.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 2.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相关数量的相等关系。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七年级数学: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3.3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in one variabl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 棵。(二)学生自学p99--100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三)例题:例1 解方程:解:去分母,得依据去括号,得依据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系数化为1,得依据注意:1)、分数线具有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1)方程去分母,得(2)方程去分母,得(3)方程去分母,得(4)方程去分母,得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依据;2.依据;3.依据;4.化成的形式;依据;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依据;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五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

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阅读章前图中关于“?G番图”的故事。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G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环节二:自主阅读、学习 内容: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P131随堂练习之前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目的: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等式、方程概念,对课本上的实例中各种量的关系分析清楚,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不同类型的方程. 实际效果:多数学生能够分析教材实例中所蕴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要注意学生书写不规范,错误的地方,给予指正。 环节三: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 再减5 ”就是2 x - 5 ,所以得到方程:2 x - 5 = 21 组织活动:做猜年龄的游戏

圆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圆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是初中几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节通过第一课时建立圆的概念,认识圆的轴对称性与中心对称性。讲解时将观察与思考、操作与实践等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二课时加深学生对弦、弧之间关系的认识,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结论,再通过推理的方式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最终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现代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探索与分析,讨论与归纳等数学活动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图形中准确识别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半圆、等圆、等弧等; 2.认识圆的对称性,知道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能说出等弦、等弧之间的关系,能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逆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抽象和建立圆的概念、探究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熟记圆及有关概念; 2.通过折叠、旋转的动手实验,多观察、探索、发现圆中圆心、弧、弦之间的关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3.利用圆的对称性通过折叠来发现垂径定理,充分体验探索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揭示与圆有关的本质属性;(2)垂径定理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垂径定理探索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汽车和皮带转动轮的视频或图片 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问题简单,一起回答)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可以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四边形等?” 生:“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者:邓美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难点是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

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描述的语言)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纪银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回顾逆运算法的数学根据,特殊法(尝试、检验)解方程的思想等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本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贯穿全章,对今后的影响很大,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出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⒉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⒊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辨一辨]: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⑴m=0;⑵-2+5=3; ⑶x>3;⑷x+y=8; ⑸2a+b; (6) 2x2-4x+1=0 判断方程的两个要素:①有未知数(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②是等式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所有问题的背景已奥运会这个统一背景下设置问题)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奥运会场旁边种了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40cm,假设以后平均每周升高5cm,大约几周后树高为1m? 设x周后树高为1m,可列出方程。 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奥运会这个情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方程这个概念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

初中数学_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行程问题,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用算数算法解这类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并且对有关的公式已比较熟悉。且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明确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所以本节重难点均放在问题的分析(包括找已知量、未知量及等量关系)上,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 效果分析

从反馈情况看,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更加熟练,能较熟练地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其中的等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路程公式,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成功,小组总结全面、到位。 不足之处在于题目设置有点多,致使学生展示和训练时间不足。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七年级学习的重点,本节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类型之一----行程问题,包括追及问题、相遇问题以及往返问题(拓展题型)。 本节的知识重点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 评测练习 1.一队学生从学校出发去郊游,以4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前进.学生出发3/2时后,一位老师骑摩托车从原路经1/4时赶上学生.求摩托车的速度. 2.一架飞机在两个城市间飞行,无风时每小时飞行552公里,在一次往返飞行中,飞机顺风飞行了5.5小时,逆风飞行了6小时,求

这次飞行的风速. 课后反思 本节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能力。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刻意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小组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升华,通过对几个题型的探究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小组总结全面、到位,反馈效果好。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题型有点多,造成学生展示及训练时间不足,加之,学生第一次参与录课,有点放不开,致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课标分析 青岛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三课时行程问题,要求理解行程问题中的追及、相遇问题,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比较熟练,所以,本节重点放在分析问题上。继续引导学生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熟练程度。

九年级圆的教学设计

24.1《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圆和圆的相关概念,知道圆实轴对称图形,理解并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哪些性质. 2.了解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 数学思考: 1.在引入圆的定义过程中,明确与圆相关的定义,体会数学概念间的联系. 2.在探究弧、弦、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及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 1.在明确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后,能根据这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相关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引入圆的定义及运用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对于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弧、弦相等等问题提供了十分简便的方法.所以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是本小节的重点. 对于垂径定理,可以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栏目图中相等的线段和弧,再利用叠合法推证出垂径定理.对于垂径定理的推论,可以按条件画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强调“弦不是直径”的条件.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特殊情况,是证明的基础,其他两种情况都可以转化为第一种情况来解决,转化的条件是添加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直径为辅助线.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应当让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条件和结论比较复杂,容易混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要用到完全归纳法,学生对于分类证明的必要性不易理解,所以这两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小学时对它已经有了初步接触,对于圆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垂径定理和推论、圆周角定理和推论及其理论推导还比较陌生,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途径去发现结论,加深认识. 三、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 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小学时对它已经有了初步接触,对于圆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垂径定理和推论、圆周角定理和推论及其理论推导还比较陌生,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途径去发现结论,加深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圆是一种和谐、美丽的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圆这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一书中就有关于“圆”的记载,原文为“圆,一中同长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