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第16卷 第3期2004年9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 ol116 N o.3

Sep12004试论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

谢忠宇

(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吉林长春 130117)

[摘 要] 提起日本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只不过是先“借鉴”了中国文化,后又“吸收”

了西方文化而已。似乎日本文化并没有什么可谈的。日本究竟有无自己的文化?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因素来探寻日本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

前中华日本学会名誉会长、已故著名学者夏衍先生指出:“日本这个民族、以至一些个人,实在不容易摸透,总好像隔了一层。”也有学者指出:与西方、中国、印度相比较,日本象一个软体动物,而西方、中国等则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马、狮子很相像,有骨骼而且很清楚。可以说,日本接近于没有骨骼的类似于海参那样的生物,原则上不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形体,经常变化形体,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所以从外形看就极其难以理解了。[1]这说明日本文化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下面笔者将从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这四个方面来探寻日本文化的特色。

一、神道思想

当代日本历史学家、文化史家石田一良教授认为“神道(shinto)是日本文化的核心”,[2]可以说,如果不了解神道,就不能真正了解日本古代文化。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国家宗教。它端倪于绳纹时代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敬,形成于弥生时代农耕社会的共同祭场上。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独立神社并存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神道的哲学内容、主要特点及发展规律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功能论”是神道哲学的理论基石。神道是以对诸神的信仰依赖为生活的基本准则。神道所主张的功能论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神道主张多神论,主神与众神并存,自然神与社会神结合;其次,神道主张的神,不是与人隔绝的绝对神和造物神;第三,神与万物不是隔绝的,与基督教的神(上帝)和人之间是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

21神人一致、祭政一致是神道的中心观念。在神被作为维持人们生活的根源力量并且具有无比神威的同时,神与人之间具有一种一体化的性质,即相互存在的关系。

31明和善是神道哲学的重要内容。

41肯定现世是神道的根本目的。神道注重现世,把现世作为理想世界,可称为现世中心主义,这成为神道的主要特征之一。

51不断顺应时势的变异性是神道思想发展的规律。这种变异性,使神道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现代,这种变异性表现更为明显。神道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成为现代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虽然日本现在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但是产生于日本农耕时代的神道思想依然在现代社会繁荣地存在着,在当代国民生活中保持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耻感文化

日本人有些行为在外国人看来很费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太理解日本人的“耻辱感”文化心理。因为“耻辱感”可以说是日本人决定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耻辱在日本伦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像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

①[作者简介]谢忠宇(1974)男,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备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

心’、

‘尊奉上帝’和避免罪恶一样。”[3]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是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她在其代表作《菊与刀》(有人翻译为《菊与剑》)中,通过对日本社会制度、人情习俗和伦理道德的深刻分析,及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日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西方基督教文化是罪恶感的文化,日本文化是耻辱感的文化。

总结本氏的看法,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这可以使日本人能够在没有精神痛苦的情况下从一种行为方式转向另一种行为方式。二是他律性的道德。“耻感文化”下的道德不是自主性的、自律性的,而是他律性的道德。日本人的道德不是靠“内心良知”的约束,而是靠“外部”的强制来加以保障的。三是名誉感。“罪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人不是没有名誉感,只是“耻感文化”下的个人趋于把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对日本人来说,为了名誉,可以不顾事实,不分善恶。”[4]

举例来说,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貌举止和言语表达的形式,如有自谦语与讲究授受的上下级关系等,实际上是怕损伤自尊心或受到歧视之类的耻辱感的反映。使日本人觉得“耻辱”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大约有以下几种标准:“11违背公共美德。21脱离社会理想。31怕苦怕累。41歧视他人。51无所作为。61愿望落空。71为个人牺牲集体。”[5]再比如,战后日本的产品质量很高,售后服务也很周到。经常可以听到人们给予日本产品这样那样的赞美之辞,这完全是由于日本人对产品质量的尽善尽美的追求,也就是由于如果出了劣质产品,则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人人都想生产出质量高的产品,因而在国际上获得了如此的好评。这并非是明治时期从欧美那学来的思想,而是来源于日本人自古即有的传统。不仅是在产品的质量上,即使是在通常情况下,“耻感”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人的行动。因为落后于别人感到耻辱和不出色完成工作则感到不光彩的心理,促使其产生了努力奋斗的决心,结果推出了高质量的产品。

三、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是针对以个人为主体的西方文化而言的日本文化的一种类型。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6]许多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都承认,日本人有一种“集团意识”。

结群,这是一种到处都存在的普遍的现象(尤其在东亚国家),但是在日本,这种现象要比其它许多地方更为突出。有人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日本人好比一群小鱼,它们有序地沿着一个方向游着,一块石子投人水中,打乱了队形,使它们突然调头,朝相反的方向游去,那么即便如此,队形依然是井然有序的。[7]集团意识在当今日本社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团内部强调“和”。“调和”是日本式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这里的“和”是“和衷共济”的“和”,它要求集团成员对集团忠心耿耿,要求协调默契的配合。它还是“和为贵”的“和”,是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各公司企业录用人才时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准。日本企业中的劳资关系不像欧美企业那样总是剑拔弩张,这也是“和气生财”的“和”,由此培育出了日本店员和办事人员的微笑。“和”有时强调到无条件的地步,为了“和”,个人内心真实的话不能说出,甚至有时原则也可以不讲。

其次,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本式的集团里,个性很强的人通常会与大家格格不入。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惧怕因与别人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斥,故尽量采取与别人一样的行为。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他们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

第三,严格的“内”“外”有别意识。在日本,每个社会成员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集团,自我的主体性建立在相互依赖的集团指向基础上,在集团内部成员之间达到一种温情的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履行各自对集团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集团则相应的给每个内部成员提供家族式的保护。相对于“内”而言,“外”是指自己所处的集团以外的外人或其他团体。对于集团以外的人或事物,日本人往往采取一种冷淡、疏远、不关心的态度。从内部而言,集团与集团之间,集团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从日本人与外国人的交往来看,这种倾向更突出。“外国人甚至久居日本的亚洲人都有一种普遍感觉,不管做出多大的努力,在日本仍总是作为“外人”受到“客人”的礼遇,很难融入当地社会。”[8]

第四,序列意识。日本人比较重视“纵式”关系,趋于把人、社会集团、国家等一切事物想象成一个序列。他们对于自己、自己的集团和国家在等级排列中的地位较敏感。与此相联系,日本人的性格中有这样的倾向,他们更容易接受基于地位、年龄、性别、经历、实力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权威抱有更大的敬畏和服从,更能安分守己,他们较能遵守规

则,具有较强的忠诚心。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一般较注重双方的地位、排列以及与之相应的礼仪。比如,如果几个日本人聚在一起想讨论一件事情,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决定出发言的秩序。与个人的自由,表明个人的主张等相比,日本人更优先重视找出自己在生活集团中应有的位置。这也是日本人一贯以集团或者社会环境为前提来经营个人的社会生活并思考问题的一个标志。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强,这对于将个体力量凝聚起来,促进民族兴盛和经济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日本民族的“集团意识”对日本历史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四、岛国根性

日本文化是在日本这个岛国的特殊条件与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有人从这一视角把日本文化规定为岛国文化,把日本文化的特性归结为岛国根性。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

1.单一性。尽管日本被自然地形分割开了,但是它仍是单一民族。“在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具有日本社会这样程度的单一性。”[9]这种单一性得益于岛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洋把日本与世界上其他地方、其他民族隔离开来,使它产生一种彻底的孤立感。狭窄的空间和猖獗的自然灾害更是把日本人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使其获得一种其他民族不易产生的、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一体感。

2.排外性。高度的单一性造就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排外心理,使他们难以融入国际社会。一个外国人在日本生活的时间再长,哪怕是加入日本国籍,也总是被排除在日本社会之外,决无成为“日本人”的希望,在日本出生居住数代的85万韩国侨民便是最好的例证。

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种排外使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精神统一性得到有效的保护;从消极意义上讲,它使日本人自我封闭,孤立于国际社会,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它的不和谐已越来越显示出来。

3.危机意识。频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等)使日本人始终有一种危机意识。日本国土狭窄,人口拥挤,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这也强化了日本人的危机感。为了解除危机,更好的生存,日本民族养成了好学、奋进的性格,这些都促进了日本民族的发展。

4.自强心理。恶劣的岛国环境,培养了日本民族的自强心理。使他们从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神道思想、耻感文化、集团意识、岛国根性是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的结果。自远古时代以来岛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热爱自然,崇敬自然并在自然美景的陶冶中创立了神道思想。在相互协作、共同劳动中形成了集团意识。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注重个人名誉进而产生了耻感意识。又由于长期生活在岛屿上而养成了与大陆性格相对的岛国根性。了解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并且把握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如何与之比邻,如何与之相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日〕中根千枝.国际社会中的日本文化[A].井上靖,梅原猛.日

本人与日本文化[C].周世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81-82.

[2]赵建民.关于日本“国际化”历程的思考[J].复旦学报,2001,(4):

62.

[3]〔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68.

[4]尚会鹏.中国人和日本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19.

[5]〔日〕川口敦司.从当代日本媒体社会看耻辱感文化[J].浙江师范

大学报,2000,(4):42.

[6]周昌松.日本社会文化概览[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306.

[7]〔美〕埃德温?O?赖肖尔,马里厄斯?B?詹森.当今日本人[M].孟胜

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33.

[8]鲍刚.日本传统国民性的基本特征[J].日本学刊,1996,(5):94—

96.

[9]〔日〕中根千枝.适应的条件[M].朱京伟,张吉伟译.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989:93.

日本文化漫谈课件(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文化漫谈 第一讲日本文化与花 一、引子——菊花与刀 1、美国学者的首创 第一个把日本文化与“花”联系起来的,是美国的人类学家鲁丝. 本尼迪克特。 2、花——文化模式的一种类比 本尼迪克特曾经写过《文化模式》一书,强调每种文化都有一个相对稳的 模式,每种文化都具有平等的价值,不存在高下之分。《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创建的文化模式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作者首先把日本的文化模式高度概括为“菊”与“刀”,“菊”与“刀”本来是日本皇家的徽标和武士的象征,这里她借以表明日本人性格中的刚强与柔弱的两面。 二、樱花——又一种日本文化的类比 比起菊花,我们可能更熟悉樱花与日本文化的联系。日本一首很普及的歌谣叫做《樱花》,我们一定很熟悉它的旋律。确实,樱花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樱花的植物本性 (1)品种。日本的樱花品种多种,据说有200多种。 (2)花形。樱树开的花即为樱花,樱花属蔷薇科,花瓣一般是白色或粉红色,和桃花有点相似,色泽鲜艳,绚丽动人。(3)花时。由于日本樱花的开放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所以樱花自古就与农民的农耕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樱花前线。樱花开放的季节一般在四月份,由于日本列岛南北狭长,所以不同的地区樱花开放的时间也有所差异。不言而喻,最早开放的是南方,冲绳岛的寒樱在1月下旬就开始绽放了。随后,樱花自南向北一路次第开放过去,犹如迭起的海浪般一层层从冲绳依次推向九州、本州和北海道。假如二月份开始从日本的南方向北旅行,五月份到达北海道,那么一路上可以陆续看到日本各个地区樱花盛开的景象。日本人给樱花开放逐步北移的那条线起

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樱花前线”。 2、樱花与日本的国民精神 (1)美与吉祥的象征。 (2)团队精神的寄托。 (3)人生无常的感慨。 3、樱花深入日本社会生活 (1)花见。樱花在今天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象征之一就是每年的赏樱时节。日本人称做“花见”。 (2)“樱花外交”。今天,樱花也成为日本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友好使者。美国、欧洲的土地上都可以看到飞樱似雪的动人美景。 三、日本民族的“花”情节 1、花的用语 日语中与花有关的用语可真不少。去野外观赏樱花叫“花见”。花因与看花人的缘分更美丽。不少女孩子起名叫“花子”;把各种花的图案织染在衣服上,穿在身上,是“穿花”;装饰在壁龛上,称为“立花”;装饰房柱上,称为“挂花”;插花叫“生花”;把“花的种子”撒在舞台上,开出了灿烂的戏剧之花,叫“能之花”。最生动的莫过于把新娘称作“花嫁”、新郎称作“花婿”。 2、花的情感 日本人的多愁善感从对花的感受中体现出来。日本人用悲哀之眼看花。先是梅花。日本原没有梅花。早期贵族庭院以种梅为风雅。先是从唐诗里,感受到梅花的孤傲,捕捉到一种清冷的美感。慢慢地,他们的眼里才有了身边的樱花。开始梅樱易代。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如落雪,所以日语中把樱花凋谢时的情景叫做“花吹雪”。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如前所述,日语中有谚语称“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因而日本人又把英武的将军称为“将之花”,将军本是驰骋疆场的武夫,被比喻为“花”,是日本人对将军形象的一种美的感受:壮烈而绚丽。 3、花的神性

日本沐浴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文化的国家,例如饮食文化,衣着服饰等等。虽然属于亚洲,但是却跟其他亚洲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沐浴文化方面。沐浴文化一直是日本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每个日本人都把洗浴当成说是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甚至它的存在已经升华为生活中的一种享乐的方式了。到底,日本的洗浴文化,是怎么样形成并且发展到现在的呢?。 受惠于日本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几乎每个日本人都有的宗教信仰,使日本人钟爱于洗浴泡温泉。而且佛教传到日本后,佛教与日本的神道融合,佛教中洗浴能去病得福的思想更丰富了日本的洗浴文化。与神道一样,日本的审美意识亦发源于自然崇拜。热爱洁净和朴实的审美意识体现在沐浴文化上,通过洗浴保持身体的洁净本身就是对美的追求。再随着社会的发展,洗浴场所也已成为了人们进行社交,增进感情的场所。这都是使沐浴文化发展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它独特,对日本文化来说具有象征性,但是在国内,对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对洗浴文化的研究尚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来研究一下这个方面,多了解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从出生时的“产汤”,到去世后的“汤罐”,可以说日本人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洗浴,这俨然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正如黄学杰在《日本的沐浴文化中》说的一样,沐浴对日本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不可缺少,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清洁,而是已经升华至一种至高至美的享受了,这是日本的生活文化中特有的价值观。 式亭三马曾在《浮世澡堂》中有如此描述,“天下之中,沐浴是交流和教育的最佳捷径。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 洗浴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 同降生时一样, 这种裸身的交流交往, 使人忘却高低贵贱, 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这也是为什么洗浴文化会在日本如此迅速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陈芳在《试论日本洗浴文化》中明确指出日本现在虽然还是一个等级观念森严的国家,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在泡澡的时候。钱汤是人们相互交流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也集社交与娱乐于一身。同时泡温泉也是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的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日本音乐鉴赏论文

日本音乐鉴赏论文 日本民族音乐的概况 日本的民族音乐系统称为邦乐,它的种类和体裁繁多。都市传统音乐是近代日本音乐的主流,我们在观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具有独特东洋韵味的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我国和日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音乐文化的交流,我国在隋唐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形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算筝和琴。十三弦的筝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一并流传过去的还有民间的许多筝独奏曲,这些被日本人民欣然接受,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琴乐。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洋乐”并存的局面。 日本民族音乐的风格 基本特征日本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是声乐曲占绝大多数,并且多数跟戏剧等其他艺术结合在一起。歌声优美、音乐华丽、节奏性强。 都市传统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而都节(市)音阶则是构成这种典型日本味儿旋律的基础:都节音阶它虽然也是一种5 声音阶,但与中国和东方许多民族常用的无半音5 声音阶不同,包含了两个小2 度(半音)音程,这种特殊的5 声音阶便成为构成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的最基本要素。日本音乐的曲调常用do、mi、fa、ra、xi五音,而中国民乐则常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充满了富丽堂皇之感,而日本民族音乐则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春痕》这首日本歌曲就洋溢着这样一种凄美的情调。虽然它并非日本传统五音所作,但在唱法上颇像古老的和歌,所以依然流露出地道的日本风格实上,在那个武士专权的年代,男人女人们用别在腰间的利剑和色彩绚烂的和服演出着浮世绘上的美丽画面。男人们的生命犹如樱花般绚丽,他们绽放得那样精彩,但却随时要准备为武士道精神而献身。女人们则是寻找樱树庇护的人,她们的美德是羞涩和服从,非常内敛,但却忠诚。但就是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却是彼此照应,互相思念着的。古老的日本民谣大多数使用羽调式的民谣音阶,民谣音阶它分布于日本本土的广大地区,《拉网小调》就是用这种民谣音阶。而大多数在近代已都市化了的民谣则用都节音阶,例如著名的《樱花》就是这类民谣的典型。 节奏方面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独特性,并且重视音色的细微变化。日本民谣按节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节奏,民谣几乎都是2 拍子的,与中国民歌相似,但日本民谣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是弱拍起唱的,两拍子为一小节,两小节为一个动机,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另一类是自由节奏的民谣,没有固定的节奏循环,各个音的长短和各个乐句的长度都可以自由处理,它们往往有丰富的装饰音和长的拖腔,曲终时以旋律下行轻轻地结束,给人以终止感。 日本民族音乐的种类 在日本的音乐中影响范围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三类,都市传统音乐,宫廷雅乐和民谣,前两类属古典音乐,后一类属民间音乐。 (一)都市传统音乐 都市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各种以三味线(三弦)和筝伴奏的长歌、短歌,以三味线为主要

2020年最新关于日本开题报告

最新关于日本开题报告 日本沐浴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 状和发展趋势)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文化的国家,例如饮食文化,衣着服饰等等。虽然属于亚洲,但是却跟其他亚洲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沐浴文化方面。沐浴文化一直是日本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每个日本人都把洗浴当成说是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甚至它的存在已经升华为生活中的一种享乐的方式了。到底,日本的洗浴文化,是怎么样形成并且发展到现在的呢? 受惠于日本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几乎每个日本人都有的宗教信仰,使日本人钟爱于洗浴泡温泉。而且佛教传到日本后,佛教与日本的神道融合,佛教中洗浴能去病得福的思想更丰富了日本的洗浴文化。与神道一样,日本的审美意识亦发源于自然崇拜。热爱洁净和朴实的审美意识体现在沐浴文化上,通过洗浴保持身体的洁净本身就是对美的追求。再随着社会的发展,洗浴场所也已成为了人们进行社交,增进感情的场所。这都是使沐浴文化发展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它独特,对日本文化来说具有象征性,但是在国内,对于 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对洗浴文化的研究尚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来研究一下这个方面,多了解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从出生时的“产汤”,到去世后的“汤罐”,可以说日本人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洗浴,这俨然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正如黄学杰在《日本的沐浴文化中》说的一样,沐浴对日本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不可缺少,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清洁,而是已经升华至一种至高至美的享受了,这是日本的生活文化中特有的价值观。 式亭三马曾在《浮世澡堂》中有如此描述,“天下之中,沐浴是交流和教育的最佳捷径。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洗浴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同降生时一样,这种裸身的交流交往,使人忘却高低贵贱,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这也是为什么洗浴文化会在日本如此迅速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陈芳在《试论日本洗浴文化》中明确指出日本现在虽然还是一个等级观念森严的国家,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在泡澡的时候。钱汤是人们相互交流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也集社交与娱乐于一身。同时泡温泉也是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的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日本动漫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日本动漫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日本作为当今的动漫王国,以自己的国家为中轴,兼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的元素,其动漫艺术在发展过程与中传统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动漫作品。反过来,当代的中国动漫又受到日本动漫产业的影响,这与日本这个名族所固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坚持、谦让、温和、认真,当然也固执、保守,这些字眼渗透到了不只是日本的动漫的故事中,也影响着日本国人真实的生活,日本国人是个矛盾整合的个体,所以有人说日本有着一流的企业和二流的企业文化。而文化又是艺术的内涵,动漫是各国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具有象征性和多元性,如何让动漫艺术富有活性呢,必须根植文化的底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日本;动漫 动漫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二战后,由于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动漫也随着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日本动漫中的运用有着深刻和复杂的意义。首先,中国和日本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一海之隔的邻国,自古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不论是大汉文化圈还是大唐文化圈,日本都名列其中。其次,两国具有最相近的人文背景的国度,日本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变化,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已在建筑、园林、书法、绘画等领域中得到证实。 中国文化受儒、道、佛三教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庸和诣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等审美规范,在日本文化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有所发展,在日本动漫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日本人更重视人本主义,在动漫的题材上大量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来创造新的动漫题材,例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峰仓和也的《最游记》、渡濑悠宇的《不可思议游戏》等,在人本的基础上,尊重它、认同它、呼应它,用童真趣味的手法塑造人物、表现事物.达到丰富的性格化并展开相当的人性深度,在打动孩子的同时也引起了仍具有童心的成年人的共鸣,这一共鸣是结合着成人复杂经验的、更深刻的感动.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童年的回味与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日本动漫中的运用 1、中国历史文化和真实的编年史为背景来进行故事创造的 但是,以中国为背景来进行故事在日本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这毕竟是别国的舞台,无法取得更多感情上的认同感。不过,这种类型的数量也并不在少数,只是从比例上来看,还是少了点而已。以中国为背景进行的故事,除了照搬或改编中国名著的《三国志》、《水浒传》、《最游记》、《封神演义》,还有如《龙狼传》、《苍天航路》、《煌如星风花雪月系列》,《十二国记》等这样历史文化改编的题材。 《煌如星风花雪月系列》不仅是一部好的漫画,也更可以说是对中国诗书棋画那种上层文化的最佳体现,可以称之为此类型的代表作的。本书的作者藤田あつ子也绝对称得上是中国通。也许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动漫较少,由于日本这个民族,有着他由来已久的民族上的强烈自我认同感.在这片土地上,还是以本国为背景的故事容易让大众接受。而且作为作者的中国文化情结也是很重要的。 2、渗透大量的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 例如《不思议游戏》、《十二国记》、《火轮》、《水果篮子》等。前三部作品都是异世界的冒险实录,它们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异 世界的大环境下采用了大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神怪,比如《不思议游戏》中,以四神和二十八星宿为基础,描述误入《四神天地书》世界的女主角们分别成为四个不同国家里代表该国所属之神的巫女,她们都必须集结自己所属的七星士,召唤出神明拯救国家。其中,女主角夕城美朱被当作是红南国的朱雀巫女,而她也与自己手下朱雀七星士之一的鬼宿发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后一部作品借鉴了中国十二生肖的许多民间故事,形成一个独

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2011年1月第24卷第1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Jan.2011 V o.l24N o.1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李 萍 (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数字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管中窥豹,透视日本的文化一角。 关键词:数字;日本;喜好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1)01-0157-02 所谓数字,就是记数用的记号、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够缺少数字,因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但是,即使是同样的数字,由于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各国人对数字的理解也不一样。数字不仅仅是传递数字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人生观和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日本人的数字喜好的询问调查,喜欢的数字的顺序如右表: 日本由于受到我国古代视阳数为吉祥数字观念的影响,对奇数颇为偏爱。认为奇数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数字。在庆祝节日、结婚典礼、婴儿起名等喜庆活动中,都用奇数进行祝贺。比如,三月三是女儿节,五月五是男孩节,七月七是七夕节。 七五三 节就是日本人为七岁、五岁和三岁的孩子祝岁的节日, 七五三 也是节日待客上菜的数字,即第一道菜上7个,第二道上5个,第三道上3个。 三三九 收稿日期:2011-01-02 基金项目: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的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萍(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日本人喜好的数字统计表(n=100)排 序日本人喜好的数字人 数所占百分比 1728人28% 2824人24% 3317人17% 46,511人11% 52,99人9% 617人7% 70,44人4% 度 是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喝酒的数字,即用三只酒杯,新郎和新娘互相交杯换盏,每杯三次,共九次,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在日本12个重大节日中,除了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体育节外,其余全是奇数。日本运动员也多偏好使用奇数号码。日本的和歌、俳句也是遵循5、7、5的音数律。 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日本人的数字喜好。 1,看来既像粗壮挺拔的大汉,又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日本人却对它没感觉,1虽然是奇数,但是太过孤单,对喜欢从众的日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好在它是奇数,所以就有了不被讨厌、也不受喜欢的独特地位。 日本人在婚礼等一些喜庆场合送红包,送的是3、5、7等奇数数额,一般不送 2 ,日本人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新 becom e i ncreasi ngly accep ted.N o t a ll discourse ana l ysts use Functiona lG ramm ar as set out here,but the vastm ajor it y re l y on recognizably si m ilar models o f language.A s probab l y t he mo st full y deve l oped v ers i on of a tex t o riented f unc tiona l approach, Functiona lG ramm ar has t he great advantage that it is t here ready for use by ana l ysts whose m a i n focus may be on diff e rent aspects. W ith the deve l op m ent of FG,t he most recent ed ition Func tional D iscou rse G ra mm ar(FDG)appears.Itsm a i n develop e rs are K eesH engeve l d and https://www.doczj.com/doc/7716662238.html,chlanM ackenzi e,but m e mbers o f the Amsterdam based Functiona l G ra mm ar Co lloquiu m w ere acti ve l y i nvo l ved fro m its incepti on.Be i ng mo re su i tab l e for the analysis o f pheno m ena t hat ex ceed the level o f the clause than it predecesso r,wh ile re ta i ni ng m ost o f its m erits,Functi onal D is course G ra mm ar has graduall y co m e to replace the use o f Func ti onal G ra mm a r,although the t wo coex i st qu ite happ ily. References: [1]Y ang Y uchen.Introduci ng D iscourse Ana l y si s:fro m T heory to P ractice[M].N o rt heast of N or m a lU n i versity,2004. [2]G eo ff T hompson.Introduci ng F uncti onal G ra mm a r[M].Fo r eign L anguage T eachi ng and R esearch Press,2000. [3]H a lli day.An Introducti on to F uncti onal G ra mm ar[M].L on don:Ed w ard A rno l d,1985. [4]Cou ltha rd.A n Introduction to D i scourse A nalysis[M].L on don:Long m an,1977. [5]http://m i nerva.li ng.m https://www.doczj.com/doc/7716662238.html,.au/resource/V irt ua ll L i b rary. 特约编辑:易 殊 157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不得不说,宫崎骏每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用精致的画工和唯美的剧情安排,更多的是以一次次惊喜和一次次的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扉。 宫崎骏的作品很多,而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既具有代表性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千与千寻》或是《幽灵公主》?的确,《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名声并不比其他同为宫崎骏所作动画电影高,但是其中的一番情趣的设计却让我对其情有独钟。可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之所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做,是因为我们能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看到宫崎骏几乎所有的风格化元素,从惯用的符号,到令人熟知的故事套路,甚至是宫崎骏某些理念和隐含在电影中的深思,我们都能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找到,而且宫崎骏还将这些元素全面升了级。 这部剧场版动画以战争前夜为背景,描述住在小镇的三姐妹,其中的大姐苏菲是位制作帽子的手艺人,但她却因此得罪了女巫,从18岁的少女变成了90岁的老太婆。她惊恐地逃出家里,但又进入了一座带有魔法的移动城堡,她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身上的魔咒。 小女孩是宫式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虽然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这一传统稍稍做了点改动,但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还是瞒不过观众雪亮的双眼。我们的女主角苏菲生长在欧洲一般的城市中,穿着打扮上也是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但很不巧,吉卜利的工作人员偏偏喜欢在人物的面部和发型上“偷懒”,所以我们的苏菲在一派欧陆风情中不合时宜地长了一张东方人的脸孔,怎么看怎么和《魔女宅急便》里Kiki、《风之谷》中的纳西卡有那么几分血缘关系。此外,苏菲的发型也保留着浓重的东方痕迹——即便是变成了老太太,还依旧是一头的麻花卷。当然,这么“宫崎骏”式的外表,没过多久就老化成了一个小号的《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但是小女孩还是小女孩,尤其是在心理和遭遇上和千寻没什么两样,甚至连误入奇幻境地后的工作也如出一辙——都干的是清洁工的行当。不用在此多费唇舌,只要观众完整地将影片看完,自然能从苏菲身上,找到宫崎骏之前电影各个女主角的影子。

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王雪(072021022) (咸宁学院人文学院) 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就像梅花之于中国,经过历代文人、画家、仁人志士的吟咏,描绘,逐渐积累沉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樱花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则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殊的审美观念。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日本由南到北,都会陆续进入观赏樱花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日本各大电台和报纸,都会争相预报各个地区樱花开放的情况,为人们观赏樱花提供便利,被称之为“樱花前线”。但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的,其象征意义是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着的。 一、谷物丰收的象征 成书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五年,即公元712年的散文《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之一,书中在叙述日本开天辟地的神话时,记载了一个叫做“木花之佐久夜比卖”的神女,传说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艺命降临人间时,遇见了大山津见神的女儿“木花之佐久夜比卖”,[1](P39)因其艳丽动人,迩迩艺命就向她的父亲大山津见神求婚。大山津见神非常欢喜,便把象征繁荣的“木花之佐久夜比卖”连同象征长寿的她的姐姐石长比,携带百台结纳彩礼,一同奉献给了他。由于姐姐的相貌丑陋,迩迩艺命看着害怕,便送走了姐姐,结果以后的天皇寿命都不长。 “木花”在古代日本专指樱花,“木花之佐久夜比卖”是樱花盛开的意思,而樱花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是繁荣的象征,因而大山津见神为了祈求天皇代代都像樱花盛开那样繁荣,才把“木花之佐久夜比卖”送给迩迩艺命的。 在民间神话中,樱花除了象征繁荣,还有象征谷物丰收的说法。 根据日本民俗学者和歌森太郎的考证,樱花(sakura)中的sa是指农耕之神、谷物之神;kura,根据磐座(iwa kura)、高御座(takami kura)等例子看(日文里“座”读做kura),kura在古语中应该是神灵的供台,所以,sakura是指稻谷神灵的依归之物。[2](P135)由此可见,樱花的盛开与谷物的丰收相关联。 远古时期,每当樱花盛开,人们都会围绕着樱花树载歌载舞,这就跟中国的人民为了祈求神灵的庇护,每年都会举行唱歌、跳舞、喝酒、摔跤等娱神祭祀活动一样,日本远古人民是用围着樱花树载歌载舞的方式以求农耕女神赐予丰收。在他们看来,繁花似锦的樱花是驾临人间的农耕女神的化身,她在用樱花的繁茂与否来预示农作物在秋天的丰收与否。 另外,在当时还流行有“镇花祭”这一习俗。这是当时的农民为祈祷山上的樱花长时间的盛开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盛开的樱花作为稻花的象征,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吉祥的兆头,就像中国的瑞雪

日本文化概论论文.

《日本文化概况》论文

本期我有幸选择了日语与日本文化这门课,通过它我掌握了一些常用日语、了解了许多日本风俗文化,可谓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对日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日本文化的好奇愈为强烈,有了更加深入学习探索的决心和动力。下面,我的论文将围绕着这学期所了解到的日本文化展开。 日语文化习俗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68年“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1947年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一、富士山、刀、樱花 (一)日本名胜 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海拔3376米,使日本最高峰,日本人奉之为“圣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位于距东京约80公里,跨静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富士山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剑锋、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 东京塔位于东京市内,建成于1958年,塔高333米,是日本最高的独立铁塔。铁塔上部装有东京都7个电视台、21个电视中转台和广播台等的无线电发射天线。铁塔下部为铁塔大楼,有休息厅,商城,蜡像馆等。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有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筹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

西方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16662238.html, 西方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作者:邓姗姗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04期 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整体趋势下,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信息接 触和交流现象日益频繁。在西方,设计师们积极从世界各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并使之转化成永恒的时尚艺术。 关键词:西方设计;中国元素;新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38-001 一、东西文化交融对西方设计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整体趋势下,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信息接触和交流现象日益频繁。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因而使得这种文化信息的交流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形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消解的信息互动传播模式。在西方,设计师们积极从世界各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并使之转化成永恒的时尚艺术。 西方文化相对于东方的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东欧和西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差异,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中国 有五千年的历史,先人留下了博大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大主干体系。 所以我们应该从差异中寻找灵感,寻找差别,这才是做设计的人应该掌握的。现在很多西方的设计师都已经开始注重中国元素。西方现代设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图形意念、形式节律、色彩风格等几个方面发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寻找还未被发掘的“新大陆”。 二、中国元素的含义 什么是“中国元素”?简单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简单补充润饰,不应该狭窄地定义为宣扬民族主义的旗号,以“中国元素”作为创意语言更不应该视为一种时尚的新名词。诚然,有一种不可争辩的事实,当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将会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它会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典型的具有中国元素的事物就有京剧、脸谱、茶叶、刺绣、中国象棋等等。1964年的东京奥 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出现了“日本元素”、“韩国元素”融入世界。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 [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 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产生的根源 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来看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日本的宗教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露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朝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中日两国的人员频繁接触,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美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物哀”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玄学的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格至上,最后演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这种思想与法则促使人们形成“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心理,他们抛弃世俗礼法的束缚,注重发挥自身个性、以自我为尊,热衷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认识社会。这种文化特质构成日本“物哀”文学观的特质,是一种相对缺乏理性、注重直觉感受、重视细微之处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促进“物哀”文学观的深入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对日本“物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社会环境和势力的重压而产生的失落。这些悲剧意识强烈的唤起生命主体痛惜生命的悲愤,以及积极寻回生命的灼热激情,进而引发悲剧主体试图寻求各种方式解脱生命之苦闷以及寻找生命意义的无奈心境。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体现 1.《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这样简单的文字,却勾画出了动静结合、浩大震撼的画面,让人读此书第一眼,就不由自主与身体所处的闹世所隔离,仿佛也跟着飞去了幽冷清寂的雪国。 《雪国》中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渴望寻找到迷惘的生命意义,并试图回避城市纷扰的岛村终究没能在雪国完成心灵的超越之旅。男主人公岛村在与驹子或明或暗的情感纠缠中,这次看似脱离桎梏的狂欢,却实则弥漫着压抑与虚无的基调。这种美得悲凉的感觉即是“物哀”之美。 2.《伊豆的舞女》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背景位于日本伊豆汤岛,一个雾霭迷蒙,绿意葱茏的所在。两位主人公也是纯洁干净,不染尘埃的天真:他们虽然都对对方有着清浅单纯的好感,然而从未说出口有过任何表达。故事的推进缓慢宁静,在山路上,在客栈中,十几天的相处宁静淡然,清寂优美。当然这样的清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二人终究是萍水相逢,离别是理所当然。 川端康成用写尽樱花纷落如雨,或是火山喷薄而出的壮烈与汹涌来写他们的离别,与之前相处的宁静淡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对比突出了物哀的终极消散的思想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