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要点

《文学批评导引》教学要点分章节介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本章概述”、“本章总结”及“本章常见问题”三个部分。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

本章概述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一、狭义文学批评和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

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成熟形态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主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读者,狭义的文学批评则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广义的文学批评则包括文学理论在内;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广义的文学批评还包括仅仅为自己留下的阅读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

二、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

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

从本质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它体现在实事求是:“实事”指文学现象,它独立于批评主体而客观存在;“是”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文学思潮的倾向和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所反映的文学规律;“求”就是批评主体通过全面的观察、设身处地的体验、冷静的研究,如实地揭示客体的品质和它所反映的规律。

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把逻辑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

三、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实证性。实证性强调客观事实,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是文学批评的根据,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包括作品的文字、写作时间、初次发表时间和发表方式,作者的有关材料,批评家都应以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功夫搜集和鉴别。

文学批评思维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科学抽象。思辨指的是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它往往有预设的理念、自足的体系、严密的推论。思辨性可以增强批评的洞察力、预见性和理论深度。

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审美性。文学批评家要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当作审美的对象,文学批评才不至于丧失其本质属性。

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在批评思维中不是各自孤立的,更不能相互排斥,而应相辅相成、相融相渗。

四、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

文学批评应该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社会的评价、分析和审美的评价、分析的自然的结合。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这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文学作品千姿

百态,但所描写所表现的无非是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中间,也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批评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批评也就是社会批评,是对社会生活的评论。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涉及的是诗歌和美术作品的“艺术性的完美形式”,因而也应集中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把文学作品的美和真与善的关系纳入自己的视野。文学批评重视社会性与审美性,并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幻而画出循环演进的轨迹。

本章总结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本教材主要研究狭义的文学批评,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它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它主要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它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它是为社会的。

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但它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

从思维特征上讲,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它们在批评思维中不是各自孤立的,而应相辅相成,相融相渗。文学批评应该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社会的评价、分析和审美的评价、分析的自然的结合。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其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和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

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

本章概述

第一节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四个历史阶段。

先秦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时期。儒家创始者孔子开创的得之言意之表而不玩心于章句之末的理解方式,对后世说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子散文和《论语》的论《诗》文字,开创了“赋诗言志”的方式,带有引《诗》以证其说的断章取义特点。孟子不满于此,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强调评论者既要发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传记材料,更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推测诗人的创作旨趣。先秦道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的意义解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庄子“言不尽意”的命题,明确指出言辞对于“不期精粗”者是无能为力的,文学批评要尽力捕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可单纯以言辞强作解会。

汉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对《诗经》、《楚辞》和汉赋的评论上。《毛诗》中的“诗序”代表了汉代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的批评模式,郑玄的《诗谱序》提出“循其上下”和“傍行而观”作为理解《诗经》的基本方法,要求从历史源流中考察具体作品,了解具体作品与社会风化和政治得失之间的关系。汉代几位史学大家对屈原其人和《离骚》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极为推崇,班固则认为屈原作品违背了儒家经典的法度规矩,这些楚辞评论奠定了“风骚”并重的文学典范,和汉代文学批评向文学回归的意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空前繁盛的时期,一些文论家对文学批评实践活动的许多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批评自省意识,形成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评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钟嵘《诗品》对五言诗人、诗作的细微差别和特殊风格进行了仔细的辨析评论,采用“溯流别”、诗品与人品相结合、用形象说诗和摘句为评等多种方法,将“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是我国古代实际批评的范例,后来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模糊而不确定的一大特色。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理论,其中的《知音》篇专门讨论文学批评的规律,提出了“先标六观”的鉴察方法,“唯务折衷”的批评标准,“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批评态度。

唐、宋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诗歌、散文的评论上。从唐代开始“论诗诗”成为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诗风、诗史上的名家、同时代的诗人、不同评价的交锋、诗评家的自省,都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出来,强化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诗化倾向。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诗话以谈诗论艺为主,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在体制上具有“偶感随笔,简练亲切”而又“零乱琐碎,不成系统”的特点。

明、清两代,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评点兴盛起来。评点是古代典籍评注形式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最早的小说评点本是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到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达到顶峰。金圣叹的评点在关注人物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对小说、戏曲叙事技法的分析。完整的小说评点体制,包括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回前和回末总评,以及全书的序文、读法、凡例等,这三个层次各司其职,或宏观,或局部,循环往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全面理解和阐释。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

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伴随着新文学运动而诞生的。新文学初期的文学刊物,普遍设立了“评坛”、“创作批评”、“书评”等栏目,对新人新作进行跟踪批评。茅盾以编辑从事的文学批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对作品具有准确的艺术感觉,同时又能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文学事实,使其批评具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他以编辑的开阔眼光和理论家的素养,敏锐地发现和评析各时期文坛重大的文学现象,使他的批评能够起到引导文学发展走势的作用。

随着新文学批评的影响逐渐增大,文学界开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郭沫若呼吁批评家应具有“深厚的同情”、“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知识”,鲁迅也对当时的批评家进行了分类评价;成仿吾把“超越”与“建设”当作新文学批评的品格。周作人强调文学批评的艺术本质和“趣味”判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随着政治权力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批评,印象主义批评、传记批评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作家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察其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阵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批评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革命文学的创作实际,注重批评家个人的艺术体验,以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鲁迅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文学批评家。另一种模式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对文学作品进行验收员式的检查。钱杏邨把文学视为宣传,根据“新写实主义”批评模式,对文坛上的新人新作横加指责,受到左翼文坛领导人的严厉批评。

三四十年代的印象主义批评独树一帜,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卓有建树的批评家。李健吾从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印象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使其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实绩最为突出的批评模式,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唐湜的《意度集》也具有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

传记批评曾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样式。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第二节西方古代文学批评

西方的文学批评起始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和批评实践,影响了西方从古到今的批评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批评家,大多遵从古典原则,随后于十七八世纪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批评,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学说融为一体,力图建构一种能够阐明文学功能、创作过程本质以及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方法的系统理论,但他们建立的这些理论原则在批评实践中往往变成一套刻板的教条。法国古典主义批评延续了近三个世纪,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却不断向前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批评与创作的严重脱节,引起了作家的不满和抵制。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普遍强调模仿自然的法则。英国批评家约翰逊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代表了18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平。作为德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莱辛的批评对提高德国批评的普遍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批评对象以当代创作为主,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善于从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逐步阐发为理论性的表述。

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先后出现了实证主义、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影响较大的批评模式。实证主义批评注重收集和考证与文学相关的传记材料,维柯在《新科学》开创了把文学批评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的批评方法,18世纪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的批评进一步推动了实证主义批评的发展,从圣?伯夫到稍后的丹纳逐步形成了法国19世纪社会学批评的方法体系。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不涉及政治,追求所谓“纯粹的美”。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批评首先强调批评家艺术感受的敏锐性和艺术直觉能力,带有主观性、直觉性和单一层次的特点,是19世纪唯美主义批评的代表。

19 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别林斯基非常关注文学和现实的联系,善于发现作家艺术上的独创性,总是通过比较来确定批评对象的创作特点,以及他在文学中应占的位置。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善于从社会生产关系、从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来解释文学作品,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结合起来,充分发现和理解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而显示了高度科学性。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

20世纪是一个充满裂变和高速发展的世纪。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精神生活出现的种种困惑,促使人们对于世界及其自身的看法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的文学批评正是生存在这样一个广阔且充满变化和纷争的网络之中。

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

现代哲学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倾向。在批判古典哲学的前提下,20世纪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流派,这里我们主要选择与文学批评关系密切的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哲学分支中的科学哲学加以概述。

(一)分析哲学: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分析哲学显示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二是推崇分析方法。分析哲学的这一思想直接渗透到当代英美文学批评之中。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建,是一种描述意识本质的哲学方法。

现象学倡导“回到事实本身”,通过对显现于意识中的“本质”的认识,获得最终的确定性基础。现象学对认识主体的意识的肯定和论证,为文学批评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转移提供了理论根据。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将历史引入现象学,为现代阐释学奠定了基础,并成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渊源之一。

(三)科学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上的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和发明促使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的转变和突破。波普的证伪理论指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变化的观点和相对的观点在科学领域逐步得到确立,批判与探索成为20世纪人文科学包括文学批评的基本精神。

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批判和否定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20世纪文学批评流派的盛衰演变与其内在的深刻的矛盾有着直接关系。

(二)对语言的推崇和关注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又一重要特征。语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为文学的本体性属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尽管不同的批评流派在批评主张和批评方法上不尽一致,但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语言的强烈兴趣。这种对语言的推崇给文学批评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扩展了批评阐释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种对语言的标举也使批评陷入一种逻辑困境。

(三)批评的理论化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另一突出特征。20世纪文学批评十分注重理论建构,它们大多是通过某种理论预设,在演绎的框架中推导而成。理论化还表现在严密的思维方式和冷静的科学态度上,它使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文学批评日益摆脱对文学作品的附庸地位,一跃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

(四)文学批评的“全球意识”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又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总趋势为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文学批评的全球化体现了各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共同要求和兴趣,这种传播的中心源并不限于某一国或某一种文化背景。

本章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四个历史阶段。先秦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时期。儒家创始者孔子开创的得之言意之表而不玩心于章句之末的理解方式,对后世说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对《诗经》、《楚辞》和汉赋的评论上,它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风骚”并重的文学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空前繁盛的时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批评自省意识,形成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理论。唐、宋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诗歌、散文的评论上。唐代开始“论诗诗”成为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明、清两代,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评点兴盛起来。到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达到顶峰。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伴随着新文学运动而诞生的。随着新文学批评的影响逐渐增大,文学界开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随着政治权力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批评,印象主义批评、传记批评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西方的文学批评起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和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和批评实践,影响了西方从古到今的批评家。十七八世纪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批评,延续了近3个世纪。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普遍强调模仿自然的法则。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先后出现了实证主义、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三种影响较大的批评模式。19 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则建立了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20世纪的文学批评生存在广阔且充满变化和纷争的背景之中,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是其突出的首要特征。此外,它还表现出对语言的推崇和关注、批评的理论化以及强烈的“全球意识”等鲜明特征。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在这一传统术语中注入西方美学的内涵,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契合点,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中西文学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自然地糅合在一起。王国维的这种追求,展示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趋势。

3、为什么说欧洲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洲文学批评的起点?

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印刷术的运用使作品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从而为阅读提供了方便;二是大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其内部强制使用占统治地位的语言;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其中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4、柏拉图为什么拒绝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培育人性中低劣部分,摧残了理性部分。诗人的作品中会诽谤众神,因此不能用诗来教育年轻人,否则他们会不敬畏神明。诗人的诗篇中描绘了邪恶、放荡、卑鄙、龌

龊的坏精神,如果年轻人耳濡目染的话,会侵害心灵。诗人的模仿和真理隔者三层,他们在技艺和务实上没有任何作为。因此,诗人无法教育人们提高品德。所以,柏拉图拒绝诗人进入理想国。

5、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最大的特点是标举文学的解放,他们蔑视各种陈规旧律,主张文学要回到自然而不是回到古典,强调诗人个性的伸张。诗人的想象和情感成为批评的指归,独特和创新被封为时尚。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

本章概述

文学批评的功能指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它是在与相关领域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本章根据当今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的认识,着重阐述文学批评的三种主要功能。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生产意义是文学批评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学批评对社会的贡献。

一、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是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环节的纽带。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不等于指导作用和主导作用,而应理解为“对话”。对作家而言,作家生产的产品——文学只有通过文学批评“架桥铺路”才得以更好的传播,批评还可以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跟踪研究或对某一作家系列作品的整体分析,帮助作家发现、形成和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鼓励和支持作家做有益的探索。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学批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对作家的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对读者而言,文学批评对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具有引导作用,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向读者介绍好书,帮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清晰的意义。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引导还包括对某些作品的否定。否定不仅需要胆量,而且需要慧眼,这正是批评家高于读者之处。

二、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文学批评的释义过程表现为从形象到意义,文本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批评家的阐释可以是对原有意义的加强和补充,也可以对原有意义的修正。对文本的意义阐释并不限于文本的内容,其实形式本身也具有意义。20世纪的批评理论大多表现出对阐释的青睐,故而使批评的阐释功能大大增强。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学批评的这一功能是历代批评者或知识分子介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主要指对文学作品中的政治、道德、宗教、社会心理等做出解释和评判。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政治倾向上,文学批评也可以对文学作品中渗透出来的道德伦理加以研究,一些有见识的批评家还把文学批评作为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文学离不开政治。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一般是通过文学文本分析这一策

略实现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都将是文学批评不可推卸的使命。

二、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文学批评除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评价以维护和批判一定的意识形态外,还需要对文学作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审美价值判断是文学批评本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谓审美价值判断指批评主体对文学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所作的鉴别和评说。审美价值判断需要根据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时代特征所作的综合性判断,它的第一个层面是传递美感,即批评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觉传达给读者,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在引导人们领悟美的基础上,文学批评还需要辨别文学作品的审美品格,对作品的美丑做出判断,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具有理性思考的性质。批评的哲学功能在20世纪得到突出强调,批评成为方法论的实验场。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文学批评鲜明的实践性和对方法体系的自觉追求,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作为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文学批评常常突破和超越文学理论的羁绊,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更新,批评者所运用的文学批评方法的转换对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体系的解体和新的文学理论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文学史的研究有着工具性的作用。文学批评本身是未来文学史的史料,文学批评的标准直接影响到文学史家的选择眼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具有重新建构文学史的功能。

二、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文学批评在思维方式上的革命首先表现为对常规认知模式和概念的解构或颠覆,这些探索反过来推动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发展。文学批评在吸收其他领域成果的同时,也以一种思维的穿透力,影响和促进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中知识的革新。可以说,作为文化前沿的文学批评已成为思想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总之,文学批评的阐释是一种更为自由的意义追寻活动,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包含着审美的内容,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则显示出文学批评在当今的理论化和方法论的趋势,文学批评的这些功能常常交织在一起,它们是一种合力,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共同担负其对社会的责任。

本章总结

本章根据当今人们对文学批评性质的认识,研究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着重阐述文学批评的阐释、意识形态和哲学功能三种功能。

阐释功能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它包括中介作用和以遗产是两方面。从中介作用看,批评是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环节的纽带。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不等于指导作用和主导作用,而应理解为“对话”。从意义阐释方面,文学批评的释义过程表现为从形象到意义,批评家的阐释可以是对原有意义的加强和补充,也可以对原有意义的修正。

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这是批评家介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包括社会评价作用和审美价值判断两方面。一方面,文学离不开政治。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一般是通过文学文本分析这一策略实现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除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评价以维护和批判一定的意识形态外,还需要对文学作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审美价值判断是文学批评本身存在和发

展的需要。

哲学功能指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具有理性思考的性质。它首先表现在文学批评鲜明的实践性和对方法体系的自觉追求,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次,文学批评在吸收其他领域成果的同时,也以一种思维的穿透力,影响和促进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中知识的革新。可以说,作为文化前沿的文学批评已成为思想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

文学批评的任务之一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指出所评作家作品的优点、缺点,指出其与此前的或同时的作家作品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确认其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和在某一时期文学的横断面上的位置,发现、认定正在形成或进展中的文学思潮并判定其性质,分析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2、文学批评对读者的作用

读者阅读一般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由于时间、精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评论家予以提示和指导,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和把握作品。文学批评对读者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通过对作品的结构技巧、文笔情趣等因素作精当的分析,以帮助读者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其次,由于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点,作品的旨趣、意蕴往往深藏其中,而不是一目了然的。批评家的作用就在于挖掘作品的蕴涵,向读者揭示作品的意义

3、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阐释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阐释,即评论家以作品解释者的身份出现,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形式和意义,尤其是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从而鼓励和支持作家作有益的探索。这种阐释可以是对作家作品的及时评论和对话,也可以是对文学史上优秀作品的再度发现和重新评价。如对作家作品作跟踪研究,通过对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作整体分析,帮助作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

本章概述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前人在谈论一些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论及这些文学现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也多注重这些文学类型的社会功能。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才逐步形成。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发端者为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他在《新科学》

中运用埃及的历史分期法指出,希腊神话显出的就是最初各族人民的民政历史,以后德国批评家J.G.赫尔德和法国的斯达尔夫人等人,开始进一步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赫尔德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根据其历史背景来看待和解释,斯达尔夫人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丹纳沿着这一方向继续讨论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他明确提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创造活动最终的根源。到19世纪前后,社会历史批评也因其理论上的现实针对性和方法上的可操作性而成为19世纪流行的批评方法。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发展和丰富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他的批评既体现了革命的战斗的锋芒,又注意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个性,集中代表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批评理念,避免了丹纳那种自然科学求证式的简单方法,显示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成熟。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在近代以后开始出现的,这既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又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文学的勃兴为社会历史批评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当时的社会历史批评具有较浓厚的政治和社会启蒙色彩,加上西方进化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传入,为当时的革命文学提供了现成的批评观念、模式、方法以及批评话语。茅盾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的最重要的代表。他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之在30年代后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主流批评。

第二节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观即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首先,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创造,也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表现,而且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可以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做出价值判断,其评判尺度主要归纳为三点,即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倾向性即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尺度,它强调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中展示审美理想,从而促人深省,催人奋发。社会历史批评也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要求随时期的转变而有所不同。

第三节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批评模式,它包括: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关注和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它要求批评家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在考察作品的时代背景时特别注意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由于倾向于文学作品反映当今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社会历史批评特别关注那些贴近生活和时代、反映社会变革题材的作品。在从事文学批评的过程中,社会历史批评要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使之产生震聋发聩的效果。对于叙事作品,社会历史批评格外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社会历史批评在阐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同时,并不排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但社会历史批评从不就形式谈形式,而是联系社会历史内容来谈形式。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经历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尤其那些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作品更是如此,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找作家价值观念和创作思想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任务。在作家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包括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还包括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社会历史批评还通过搜集和整理作家的生平史料,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通过作品揭示作家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倾向以了解作者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以了解作家的自觉追求和个性特征。这些工作做得越扎实,对作家的了解和把握就越深入全面。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历来是社会历史批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点与社会历史批评看重文学的思想性有关,也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特色之一。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地认识社会。文学的社会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四节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它的理论旨向和操作方法有关。首先,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社会历史批评试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社会历史内容,就可能导致一些弊端。第二,社会历史批评习惯于将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有关史实联系起来研究,而相对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由此导致对文学作品本身特性研究不够。第三,社会历史批评赋予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从而将文学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庸俗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泛滥

社会历史批评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为庸俗社会学提供了可乘之机。庸俗社会学的鼻祖是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派。庸俗社会学习惯从政治观念出发评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艺批评变成了政治斗争。庸俗社会学对中国当代

文学的危害极为严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充当了急先锋,文学批评几乎成为“大批判”的同义词。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批评理论体系的批评方法,有其存在的深厚基础和运用价值。

(一)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一,文学是作家创作的,这个创作主体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员。

第二,文学作品本身与社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必然要回到社会中去。只要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不被割断,社会历史批评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从批评对象和批评家两方面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就文学史上出现的多种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而言,社会历史批评尤为适合分析直接描写或再现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文学批评工作者而言,那些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批评家乐于选择和接受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宣泄他对社会的关切和焦虑,抒发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诚的渴望。

三、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在发展,文学在更新,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中, 社会历史批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充实。首先,社会历史批评有必要在当代学术语境中重新审视“社会历史”这个命题,更加全面系统地考察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特定时代文学的特殊性和丰富性。其次,社会历史批评开始关注一些过去忽略或正在兴起的一些新的领域,如印刷技术的革命和新媒介的出现对文学文类兴盛的影响等,这为社会历史批评提供了文学与社会的新课题。最后,社会历史批评的框架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这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历史批评的科学性和具体性。

本章总结

本章介绍社会历史方法的由来、基本特征和操作方法,明确社会历史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从概念上来说,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说到历史,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历史批评近代以后开始出现,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批评具有较浓厚的政治和社会启蒙色彩,30年代后上升为主流批评。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也多注重这些文学类型的社会功能。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发端者为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他的《新科学》开始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19世纪前后,社会历史批评因其理论上的现实针对性和方法上的可操作性而成为流行的批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在于:首先,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做出价值判断,其评判尺度主要归纳为三点,即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倾向性则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社会效果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

从操作方法上说,社会历史批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它首先重视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要求批评家分析作家作品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其次,它注重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要求从广阔的时

代背景中寻找作家价值观念和创作思想的深刻根源。它也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历来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站在今天的立场看,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它的理论旨向和操作方法有关。它试图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社会历史内容,可能导致一些弊端;它相对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导致对文学作品本身特性研究不够;它赋予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将文学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从批评对象和批评者两方面论证,社会历史批评有其存在的深厚基础和运用价值。社会在发展,文学在更新,社会历史批评也将不断地调整和充实。

本章常见问题

1、社会历史批评的真实性的含义。

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2、简述社会历史批评对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要求。

首先,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作品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具体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使读者获得较为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第二,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社会历史批评也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不过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媒介,它最终要达到的是教育读者的目的。

3、简述社会历史批评的三个操作层面在具体运用中的关系。

社会历史批评的这些操作层面在具体的文学评论中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分析作品的历史内容中可以窥视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显示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当然,在具体的评论中也可能有所侧重。

4、标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作家是否可以脱离社会?为什么?

不能,因为对众人的麻木状态的痛心疾首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态度,而且作家内心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悲楚。

5、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论证社会历史批评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简言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印象批评

本章概述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印象批评概述

一、西方印象批评

(一)西方印象批评渊源

1、印象批评的由来与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直接相关。

“印象主义”这一名称首先出自法国19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派别。1874年4月,莫奈、雷诺阿等一批青年画家在巴黎的一间公寓举办了“无名画家画展”,“印象派”一词来自一名记者观看莫奈绘画《日出?印象》的看法。继之而起的后期印象主义画派则抛弃了前期印象主义画派提出的绘画要客观表现自然光色的主张,提出绘画不是画客观事物,而是画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这一寻找表现现实世界新方法的印象主义思潮很快波及到音乐、雕刻、文学及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文艺思潮所奉行的这些新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呼唤着新的批评理论。印象批评正是在这块艺术土壤中成长的。

2、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和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为印象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19世纪20、30年代,它是以反思和反叛传统理性主义的姿态出现的。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研究人的非理性意识,他们认为这种心理意识只有凭借个人孤独的非理性的内心体验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直觉才能达到。法国生命哲学代表人物柏格森则进一步深化了直觉理论。他认为宇宙最根本的是一种永不停息、持续不断的生命冲动,这种生命冲动不能通过理性,而只有直觉能够把握它。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对作为个体精神存在的人的研究,直觉理论对审美过程中直觉作用的强调,均为印象批评的兴盛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

印象批评本身也经历了逐步成熟的过程。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就出现了印象批评的萌芽。兰姆和赫兹利特的批评,展现了批评家的遐想,他们爱用比喻,辞藻华丽,这些现象表明在文学批评领域已出现印象批评的先声。19世纪末,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文学生活》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提出了印象批评的基本理论,印象批评作为一面独立的旗帜公开悬挂起来,此后的勒美特尔直接在文学批评中借用了印象派画家的“印象主义”用语,用自己在批评实践中兴趣的变化说明印象批评的特点。与此同时,许多作家、批评家从不同方面对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印象式批评手法由来已久。

(一)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特点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意会体悟和以形象说诗,古代人品诗常常选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形象,用比喻和描绘的方法,将作品的神韵和品评者对作品的领悟传达出来。另一特点是批评话语具有浓郁的艺术性,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批评和创作合二为一。印象式批评的用语大多玄妙,它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但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中国印象式批评的主体也有其特点,即这些品评者大多集作、赏、评于一身。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的异同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都注重批评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都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印象艺术地传达出来,都具有直观性、鉴赏性。

在批评主体和批评对象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不像某些西方印象批评家那样,把批评者的主观方面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而更注意把握批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和整体风貌。在运思方式上,西方印象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在表述上,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仅对事物作感悟式的描述,往往词藻华采,对仗工整,但用字空灵,结构呈跳跃式,缺乏一定的论证。西方印象批评虽强调直觉和瞬间反应,但其表述却是条理清楚,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只是在比较的意义上具有印象批评的某些特征。

三、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印象批评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其后在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一)中国现代印象批评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新文学发韧之时,茅盾和周作人的介绍和推荐为印象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30年代中期,从印象批评的发源地——法国归来的李健吾娴熟地将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成为中国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两本《咀华集》的问世显示了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实绩。除此之外,朱光潜、沈从文、梁宗岱、李广田等人的批评主张和实践也都体现了印象批评的某些基本特征,他们所执著的那种主观的、感性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当代印象批评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一部分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重视批评的独立品格的批评家开始重新审视印象批评,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吴亮的《文学的选择》就是这种探索的代表之一。贺兴安的《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更是集中地显示了印象批评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延续和拓展。新时期的印象批评显现出情感化和理性化并重、鉴赏性与社会性结合的趋势,较西方印象批评较为成熟,也较为多元,但同时也意味着印象批评的逐步弱化。

第二节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

印象批评把批评视为艺术,因此十分注重批评的创造性。在印象批评家看来,没有主体意识的批评将是毫无生气的,优秀的文学批评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可以说,在批评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批评主体意识是印象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进而印象批评把批评家的自我作为批评的标准。印象批评在推崇主体自由的同时对标举“客观”的批评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他们认为批评家永远无法摆脱个性的影响去纯客观地把握对象。在突出自我的前提下,批评对象在印象批评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文学作品不过是批评家借以表现自我的材料。由于印象批评强调自我的作用,因而它对批评家的个人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在思维方式上,印象批评崇尚审美直觉,它重视的是印象,是主体面对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对批评中直觉印象的推崇构成了印象批评最突出的特色。印象批评十分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在批评活动中,印象批评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印象批评强调通过审美直觉得来的印象,因此在崇尚直觉和感性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贬低理性的倾向。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与其他批评方法相比,印象批评是把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作为突出的甚至唯一的考察对象。印象批评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美的再创造。在感受对象的审美特性时,印象批评特别重视揭示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如情调之美,境界之美,很少关心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生活。印象批评也很关注批评本身的审美。

第三节印象批评之应用

一、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包括获取印象、整合感受和抒情描述。首先是获取印象,以直观方法获取切身的感受和印象成为印象批评的起点,这种印象必须来自批评家的个人感受,包含批评家对人生、对文学的独到发现和经验沉淀。其次,印象批评需要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从纷繁的感觉中摄取有冲击力的印象,合成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在接下来的批评过程中,批评家要用清新活泼富

于美感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批评对象的鉴赏和感受,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和愉悦。

二、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印象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是紧紧围绕对美的感受展开的,这里以我国印象批评家李健吾的评述为例,进一步体会印象批评的特色和风格。在评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时,李健吾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印象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全文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讨论关于自己对人生的感想,直到最后两段才从中体会到女性作者隐隐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在对蹇先艾《城下集》进行批评时,李健吾一开始就将一个寂寞而又忠实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鉴赏式的描述使读者体味到作品的真纯。在评论叶紫的作品时,李健吾则及时捕捉对批评对象的瞬间的直觉印象,一如既往地谈体验、感受,通过呈现他自己阅读后的欣喜和收获引导读者去品味作品的佳处。在评巴金《爱情三部曲》时,李健吾的风格有所变化,表现出较多社会历史内容的渗透,显然这来自五四运动的回声,也正是中国现代印象批评不同于西方印象批评之处。

第四节印象批评评述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印象批评有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长处。第一,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主张批评中的自由心态。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独立品格,这些观念无疑提高了批评的地位。第二,印象批评中直觉的介入将使其批评见解获得某种生动性和尖锐性,从而增加了批评的活力。第三,印象批评对审美特性的注重和追求将促使文学批评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特别是批评文体的审美化为文学批评写作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新途径,并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印象批评的局限

第一,印象批评过分强调印象,夸大批评的主观性方面,因而产生了否定文学作品客观性的倾向,势必将批评引向失却批评对象从而也失却批评自身的危险境地。第二,由于印象批评排斥理性因素,在情感的扩张中缺乏理性因素的渗透,因此,它往往停留在艺术的表面,未能深入系统地研究作品以把握作品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很难对内容复杂的大部头作品作全面分析。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尽管印象批评有一些不足和盲点,但印象批评在当今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印象批评的存在强调批评者的主体意识,鼓励批评家的个性和风格的发展,可以作为对社会历史批评等批评方法的参照与补充,使当代文学批评的格局更加和谐。同时,随着西方崇尚科学性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的涌入,批评的理性的一面被进一步抬高,而感性的一面被弱化。印象批评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偏向。

本章总结

本章介绍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从渊源上来说,印象批评的由来与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直接相关。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和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则为印象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它们的影响下,印象批评逐步成熟。19世纪末,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文学生活》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提出了印象批评的基本理论,印象批评作为一面独立的旗帜公开悬挂起来,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印象式批评手法由来已久。它与西方印象批评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注

重批评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都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印象艺术地传达出来,都具有直观性、鉴赏性。但在批评主体和批评对象的关系上,它更注意把握批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和整体风貌;在运思方式上,它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在表述上,它词藻华采,对仗工整,但用字空灵,结构呈跳跃式,缺乏一定的论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印象批评理论进入我国,在中国逐步发展,形成了较西方印象批评更为多元,情感化和理性化并重、鉴赏性与社会性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印象批评。

在理论特征上,印象批评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它的基本步骤包括获取印象、整合感受和抒情描述。获取印象,以直观方法获取切身的感受和印象成为印象批评的起点,其次,印象批评需要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合成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进而批评家要用清新活泼富于美感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批评对象的鉴赏和感受,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和愉悦。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批评的地位,增加了批评的活力,它对审美特性的注重和追求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这都是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长处。但它过分强调印象,夸大批评的主观性方面,因而产生了否定文学作品客观性的倾向;由于过分排斥理性因素,印象批评往往停留在艺术的表面,很难对内容复杂的大部头作品作全面分析。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基本观点。

后期印象主义画派认为,绘画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它的目的不是正确地表达客观物象,而是表现画家的内心感受。他们要求以视角为媒介,对事物作出主观解释,表现内在精神。后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塞尚主张先把自然物化为自己的主观体验,然后用绘画表现这种主观体验或精神。也就是说,不是画客观事物,而是画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

2、简述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的差异。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在运思方式上强调“妙悟”,不凭借理性思考,这与西方印象批评推崇审美直觉似乎有契合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则大异其趣。首先,西方印象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他们所赞赏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旨”、“意”都不可避免带有言志载道的色彩。其次,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仅对事物作感悟式的描述,往往词藻华采,对仗工整,但缺乏论证和梳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西方印象批评虽强调直觉和瞬间反应,用语也多有象征、比喻,但其表述却是条理清楚、充满理性的。

3、简述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特色。

李健吾认为:1.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2.自我是批评的最高准则,丧失了自我也就丧失了批评。3.李键吾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印象批评,而且自觉地从事大量的印象批评实践,两本《咀华集》的问世显示了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实绩。

4、印象批评认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认为批评家只有将自身的独特感受、内心体验、个性气质融入批评过程中,才是充满个性化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批评。印象派批评还主张批评中的自由心态,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独立品格,坚持美的主观性和超功利性是不可分的,并醉心于对艺术快感的寻求。印象批评的批评文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文意识。在评论中,只管感受和瞬间印象通过比喻、象征、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化为一片诗情画意,令读者情不自禁就陶醉在美文中了。我同意/不同意。(自由发挥)

第五章心理批评

本章概述

心理批评指运用心理学的观念、理论、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评述的一种批评流派。

第一节心理批评概述

一、心理批评的对象及视阈

在“宇宙”、“作家”、“作品”、“读者”这组文学天地中的四要素中,心理批评选取的立足点是“人”,主要是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还有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出发点则是作家、读者的心理结构以及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文学鉴赏的心理活动。文学的心理批评的对象则包括“作家的个性、风格”,“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心理分析”、“文学的精神价值”、“文学阅读的社会心理效应”等方面。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一)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西方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模仿说:关于文学艺术本体论的学说,倡导者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模仿,而现实生活是对于存在于“天国”里的“理念”与“图式”的模仿,艺术是对于模仿的再模仿,因而是虚妄的。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肯定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艺术对自然与人生的模仿不只是比附的,还应是创造性的。

迷狂说:柏拉图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论的学说。他认为心灵的迷狂状态对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是一种最好的状态,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净化说: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艺术价值论的归纳,他认为“悲剧”可以借助语言、音乐、动作等手段,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化、平衡,有效地清除掉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淤积的那些有害的东西,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定。

体验说:是贺拉斯对文学创作论做出的贡献。他认定作家在创作时只有仿佛身临其境、清晰地“看到”他所要描绘的对象时,才能够写出令人信服的文句来,确是文学创作的至理名言。

想象说:古代罗马思想家菲罗斯屈拉特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创造性模仿说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用心来创造形象”,想象是“比模仿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

话语构成说:朗吉弩斯认为文学创作要实现崇高的途径“崇高”,在形式方面取决于作品“话语的整体结构”。在他看来,文学的话语不仅是声音的、意义的,同时也是情绪的、心灵的。

古代罗马之后,西方的心理学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冬眠期”,直到17世纪后才又一次活跃起来。

(二)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

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可以从老子、庄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探寻到最初的源头。

虚静说: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用来解释文学艺术的本体属性。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形为“虚”,希声为“静”,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其最高的审美属性是“声(言)之外”的东西,是“无”和“寂”,艺术的境界、审美的天地由于其“虚静”的属性而成为一个“绵延的无限”,后被运用到创作过程中。

言意说:《周易》中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提出了言意问题这一文学艺术表现中的核心问题,以后庄子进行了更为精彩的论述。他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意象”较之“语言”,更能把握精妙的事物,文学通过把通用的日常语言变成个性化的心灵意象

来实现对世事人生的把握。

教化说:《论语》中最早提出,汉代《毛诗序》中进一步发挥的文学功用说。认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而实施“教化”的心理基础是“情感”,重视文学艺术社会功能,实质上是一种“服务论”,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倡导。

中国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不但“源远”,而且“流长”。从先秦到近代,不仅从未间断,还曾掀起过两次文学批评的高潮。

一次高潮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曹丕、陆机、钟嵘这样的文论大家和刘勰这样的集大成的人物,诞生了《文心雕龙》这样的鸿篇巨制。另一次高潮发生在南宋、明清期间,在“陆王心学”的哲学氛围中先后酿成了严羽的“妙悟说”、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王世祯的“神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新的光辉。

三现代心理批评浪潮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的文学心理批评是由西方启动的,其原因大体有三方面:一方面,自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兴起,文学艺术发生了“内向”的“转移”,为文学的心理批评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另一方面,20世纪初欧洲的一些美学家试图从心理学的渠道对审美现象做出解释,这些学说的出现,为文学艺术的心理批评提供了美学的学术空间。最重要的是,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促使文学的心理批评迅速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学心理批评起步并不晚,20世纪初,王国维就翻译了丹麦心理学家H.海甫定的《心理学概论》,并在当时江苏师院开设“心理学”课程。20年代,鲁迅、丰子恺同时翻译日本作家厨川白村以弗洛伊德心理学说为核心的文学批评专著《苦闷的象征》,在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竞生留学归国后,灵活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先后发表了《精神分析学纲要》、《伟大恶怪的艺术》、《浪漫派概论》等著述,产生了轰动效应。1933年朱光潜留法期间用英文写作出版《悲剧心理学》,1936年他的中文专著《文艺心理学》面世,对文艺现象的核心“美感经验”进行了具体入微的剖析,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致力于文艺心理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抗日战争后,心理批评停滞下来,直到1982年,金开诚在北京大学重新开设“文艺心理学”并推出了《文艺心理学论稿》一书,中国的文学心理批评才逐渐复苏。

第二节心理批评的理论资源

当代心理批评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

一、冯特:内部经验与文学

冯特的首要功绩是明确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经验着的人的经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主观的经验、内部经验,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文学作品的想象和虚构首先是主体心理感悟的结果。

二、詹姆斯:论意识流与文学

詹姆斯的突出贡献是批判了以往心理学中静止的“元素构成”理论,而把人的意识看作一个整体的、活动的过程,提出了所谓“意识流”的主张。他将意识看作一条思维与情绪相混融、意志与欲望相糅合、时而清澈明净、时而含糊浑浊的河流,个体性、连续性、流动性、指向性、选择性是其主要特征。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行医之余对文学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提出的冰山理论与潜意识、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以及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等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冰山理论与潜意识理论指出,意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潜意识的内涵是人的本能欲望,它构成一个人心理的“本我”;而意识的内涵是一种清醒的理智,作为“自我”,它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社会中超越于个体意识之上的伦理规则与道德理想被弗洛伊德称作“超我”,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就构成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全过程。

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理论则指出,处于潜意识之中的本能的欲望(主要是性的冲动)又是一种强大的生物能量,它和死亡冲动一样,既强大又盲目,不能不总是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压抑与制裁,只有通过“升华”的途径,通过一个良好的渠道将之转化到被社会所容许、所赞同的、较为高尚的目标或对象中去,才能保持平衡,而文学艺术创造就是最好的升华渠道。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理论则指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作为主体的这个人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发生得很早,它的主要内涵依然是“性欲”,最初引起婴儿快感的“性感区”是与吸吮相关的口腔、与排泄相关的肛门,最后才是生殖器。“早年经验”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对于一个文学家个性的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对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另一理论支柱。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一种潜在的欲望变相得以满足的过程,“梦的工作”与作家从事的文学创作非常相似,梦境是梦的意义的象征性表现,就像作品中的显在的形象系统与隐含的意义系统。

四、荣格论:原始意象与文学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是建立在他的关于原始意象、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基础之上的。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并未抵达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在个人潜意识的下边,还有潜隐更深的“集体无意识”,它是人类祖先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是一些包含着形象、情绪、意念、张力的心灵碎片。后来,荣格又进一步把从原始意象中概括出的“模式”、“图式”、“结构”称作“原型”,认为“原型”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灵魂”,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是一个外在的、客体的存在,一个“人们经验范围之外的精神实体”。从这一理论出发,他将文学作品分为“心理模式”和“幻觉模式”,认为心理模式的文学作品出自“生动的生活前景”,而幻觉模式的文学作品则萌发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因而更看重后者而贬抑前者。

五、拉康:结构精神分析与文学

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引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之中,指出潜意识并非全然无序的,也是语言性的,有着语言的结构,它恰恰是语言试图对本能欲望加以组织、整理的结果。语言与潜意识的关系要比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复杂的多,在潜意识中它的功能主要是“为自我提供一个讲话的场所”。

六、阿恩海姆:格式塔与文学

格式塔意为“形式”、“形状”、“组合”、“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由韦特默等三位德国青年学者创建的。在他们看来,世界是整体性的、结构性的,对于人的意识结构来说,整体总是大于局部之和,局部的优化组合将化生为整体的新质。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把它引进艺术领域,他撰写的《语言、形象和具象诗》、《但丁〈炼狱〉中的比喻》等文学批评文章显示出格式塔心理学在探讨作家创作心境,分析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话语建构及风格形成方面的潜力。

第三节心理批评的途径、方法与形态

一、科学的途径与人文的途径

文学心理批评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研究途径,一是属于科学实证的途径,一是属于经验思辨的途径。科学化的研究倾向于对心理活动做出客观的、规范的、普适的、定性的、定量的、定构的结论,常用实验、统计的方法;人文主义研究倾向于对心理活动做出经验的、特定的、具体的、思辨

0Gyvls《简明法语教程》笔记整理_大四上学期(授课教师:北京科技大学田常辉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大四上学期 作文题目:你暑假做了什么? Qu’est-ce que vous avez fait pendant les vacances d’été ? 【复习】简单将来时Le Futur Simple(《简》P385) 形容词的比较级 ★形容词的le comparatif比较级(《简》P335) le superlatif最高级(《简》P349) 课本 两个人或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有高于、相等、低于三种情况。在形容词前加plus,aussi,mions就可以表示这种比较关系。 Paul est plus intelligent que Marie. 保尔比玛丽聪明。 Cette rue-ce est aussi large que cette rue-là. 这条街和那条街一样宽。 La France est moins grande que la Chine. 法国没有中国(面积)大。 说明: 1)比较句中的que是连词,用以引导比较的第二成分,相当于英语的than. 2)形容词的性数要与比较的第一成分一致,例如: Marie est aussi intelligente que Paul. 3)比较的第二成分可以是名词、代词或其他句子成分,例如: Paul est moins grand que moi. 保尔没有我高。 En hiver, il fait moins froid à Shanghai qu’à Beijing. 冬天,上海的天气没有北京这么冷。 4)比较的第二成分有时可以不表达出来,例如: Ces textes sont moins longs. 这些课文比较短。 Ce vin est plus cher. 这种酒更贵一些。 5)形容词bon在表示更高程度时,形式特殊: bon → meilleur,bonne → meilleure 例如: Mon stylo est meilleur que votre stylo. 我的钢笔比您的钢笔好。 Sa maison est meilleure que votre maison. 他的房子比您的房子好。 笔记 例:Ma soeur est plus agé / vieille(年龄)que moi de 2 ans.我姐比我大两岁。

2017自考“国际私法”过关全套试题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确立了最密切联系说。★D. 《冲突法重述(第二次)》 2. ()是国际私法的核心规范。★A. 冲突规范 3. 从理性自然法出发,赞成将法律分为“人法”和“物法”,并主张扩大“人法”的适用范围的学说是()。★B. 法国的法则区别说 4. 第一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1893年在法学家()的倡导下由()政府发起召开的。★B. 阿塞尔荷兰 5. 主编《冲突法重述(第二次)》的学者是()。★D. 里斯 6. 住所在英国的一阿根廷公民死于英国,在日本遗有不动产,该不动产的继承在日本法院涉讼。日本冲突规范规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属人法,即阿根廷法;阿根廷冲突规范则规定继承适用死者最后住所地法,即英国法;英国冲突规范又规定,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即日本法。采用国际私法的何种制度可以达到适用日本实体法的结果?★D. 间接反致 7. 最早的国际私法成文法规范出现在()中。★B. 《永徽律》 8. 19世纪前,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仅有的方法是()。 ★A. 冲突法调整 9. 凯弗斯提出了()。★D. 结果选择说 10. 在判例法国家,权威学者的著作是解决国际私法纠纷的依据。在英国,可以作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的权威著作是()。★A. 戴西和莫里斯的《冲突法论》 11. 外国人在内国的民事法律地位,一般是通过()。 ★B. 国内立法或国际条约直接规定 12. 意思自治原则是()提出来的。★D. 杜摩兰 13. ()一国之内不同法域、不同法律制度之间产生的法律冲突。 ★D. 区际法律冲突 14. 19世纪以前,国际私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C. 学说法 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关系的案件时,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八章的规定来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这条规定表明,我国()。 ★ B. 不采用反致 16. 冲突规范由()组成。 ★C. 范围系属 17. 根据格老秀斯的国家主权观念,把荷兰礼让学派的思想系统化,创立了国际礼让说的学者是()。★A. 胡伯 18. 大陆法系国家在属人法的确定上采用()原则。 ★ A. 本国法 19. 我国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如果我国法律和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没有相应的规定时,法院可以()。 ★A. 适用国际惯例 20. 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这条冲突规范的连接点是()。 ★B. 侵权行为地 二、多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以下属于萨维尼法律关系本座说的主要观点的选项包括()。 ★C. 每一种法律关系在逻辑上和性质上上必然与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联系 ★D. 法官审理案件必须承认内外国人法律地位的平等和内外法律的平等 2. 法国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有()

国际私法笔记(自考必备)

自考国际私法笔记串讲 第一章绪论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或称国际民事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的一个法律部门。 涉外民事关系:是在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据以发生的法律事实诸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外国因素的民事关系。如:1作为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外国法人或无国籍人,有 时是外国国家或国际组织。2、作为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实施或完成的行 为。3、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义务据以产生的法律事实发生于外国。 国际私法上所称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广义的,实际上是指民商事关系。它包括国际物权关系、国际破产关系、国际信托关系、发生于国际民商事领域的各种债权关系、国际知识产权关系、国际婚姻家庭关系、国际财产继承关系以及国际劳动关系等等。 涉外因素中的外国”是广义的,包括一国内涉及不同法域的法律关系。 法域此处即一国内具有独立法律制度的地区,中国司法实践中,国际私法规范也适用于港、澳、台地区。 法律冲突是指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因所涉各国立法不同且都有可能对它进行管辖而产生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国际私法在许多国家又被称为法律冲突法”或冲突法” 在处理涉外民事关系时产生法律适用上冲突的原因:( 1 )现实生活中大量出现含有涉外因素的 民事关系;(2)所涉各国民法上的规定不同;(3)司法权的独立;(4)国家为了发展对外民商事关系,必须承认 内外国法律的平等,亦即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承认所涉外国法的域外效力。 上述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实质上就是外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与内国法律的域内效力或内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与外国法律的域内效力之间的冲突。 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法律制度为区际私法。多见于联邦制国家或复合法域国家。 具有自己的国际私法和自己内部的区际私法的成文法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波兰与前南斯拉夫。美国这样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自己的州际冲突法。 国际私法与区际私法的关系:首先二者有区别。国际私法是调整不同国家间的民法冲突,区际私法是调整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民法冲突。但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解决法律的地域或空间冲突的。二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在解决国际民法冲突时,如指定应适用其本国存在多个法域的当事人本国法时,许多国家的国际私法立法常指定得依该国的区际私法的有关规定来确定该国哪一地区及哪一法域的法律可作为当事人的本国法来加以适用。因此二者又是不同的层面的法律制度。 人际法律冲突是指一国之内适用于不同宗教、种族、不同阶级的人的法律之间的冲突。 国际私法是解决不同国家(地域)法律的管辖空间上的冲突问题,而人际私法要解决的只是在一国内部哪一部分人应适用哪一种民法的问题,因此二者不是处于同一层面; 但二者相似的是都是采用间接调整方法。 时际法律冲突是指可能影响同一涉外民事关系的新旧、前后法律之间的冲突。 时际法律冲突中还有被称为动态冲突”的。如对某种文物,在其原所在国禁止上市交易,而被其 所有人带到第二国所在地,却并无这种限制,在确定以该文物为买卖标的的合同的合法性时,究竟是适用现在的所在地法还是应适用其原所在地法,此即动态冲突”。又如:一自然人在原国籍国依法可承认为成 年人或有完全行为能力人,而在其新国籍国却认为是未成年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也即时际私法中的动 态冲突”。 法律冲突解决的历史发展阶段: (1)依本国的冲突规范解决法律冲突。自中世纪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最早)时代起的几百年历史中,国际私法基本上依靠国内法中的冲突规范来解决法律冲突。但由于各国冲突规范的差异,往往会导 致适用不同的实体法,从而不能取得判决的一致性。因而在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国际冲突法条约。 (2)依统一冲突规范解决法律冲突。18世纪中叶,由于孟西尼的倡导,开始出现了统一各国冲突法的 尝试。追求冲突规范的国际统一是想通过彼此适用同一冲突规范指定同一国家的实体法作为同一国际民事关系的准据法,这样不论案件在哪一国提起,均能得到同一的判决结果。 上述两种解决途径,只指出有关民事关系应适适用哪一国家的法律,而没有明确地直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而只起间接调整作用,属于间接调整 (3)依统一实体法解决法律冲突。即是通过制定一些统一的实体规范,以消除彼此在民、商法上的歧异,并直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也就可避免再从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作出选择。因而这是一种直接调整方法。 各国的国际私法著作中,有称这个法律部门为国际私法”的,有称其为冲突法”的。大陆法系各 国多称为国际私法”而英美等国则更多地称为冲突法”而立法上,更有直接称之为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 在国际私法的历史上,依学说的不同被称为法则区别说”、外国法适用论”、法律的场所效力论” 或法律 的域外效力论”等。还有称国际私法为私国际法”、涉外私法”的。 国际私法的范围,是指国际私法所应包括的规范范围或种类。 普通法系国家的国际私法学家多认为国际私法就是冲突法,反对把国籍问题和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归入国际私法(但住所问题却是其国际私法的重要组成内容)。 法国认为关于管辖权的规范,也应归入国际私法的范围。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笔记(免费)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笔记 语音教程 1.Très bien. 很好。 Merci beaucoup. 非常感谢。 Mille fois merci. 万分感谢。 2.语音练习: bijou(n.m.首饰), caillou(n.m.石头),chou(n.m.白菜) genou(n.m.膝盖),hibou(n.m.猫头鹰),joujou(n.m.玩具),pou(n.m.虱子) 3.aller au cinéma 去看电影 4.piscine n.f. 游泳池 Ex. Je voudrais avoir congé pour aller à la piscine cet après-midi. 下午我想请假去游泳. 5.une plume 羽毛笔 6.颜色词汇: blanc,blanche 白色rouge 红色vert,verte 绿色noir,noire 黑色bleu,bleue 蓝色jaune黄色rose 玫瑰色、粉红色brun,brune 褐色、栗色、棕色 pourpre 紫红色、紫色gris,grise 灰色、花白 7.cadeau n.m.礼物faire un cadeau à qn 送某人礼物 8. la colline parfumée (à Pékin) 香山 9.un verre de d’eau 一杯水 10.所有的以-tion结尾的都是阴性名词。例如,station, révolution 11.Tu es dans la lune.你走神了。 12.Quand on parle du loup(m.狼), on en voit la queue(f.尾巴)说曹操,曹操到。 https://www.doczj.com/doc/7f8573667.html,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est née, le peuple Chinois est désormais debout.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 14.rêver v.i.做梦rêver rose 做了一个好梦 15.t?t 早tard 晚 16.brosse à dents 牙刷 17.Un/une peintre 画家 18.un chemisier 半袖衬衣 19.un fleuve 江,河le fleuve Jaune 黄河 20.une pomme de terre 马铃薯,土豆une Terre地球 21.le ticket de train 火车票 22. 名词的阴阳性:一般来说用于事物的名词,如果属于疾病、节日、专门学科以及以eur结尾的抽象名词等,多是阴性。如:la grippe流感;la bronchite支气管炎;la Toussaint万圣节;la valeur价值;而有关树木、金属化学物质、年、月、日、风、方位、数字,以及当名词用的形容词和不定式等等多属于阳性。如:le cuivre铜,le lundi星期一,le huit八,le rouge红色(当名词用的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背诵笔记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背诵笔记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背诵笔记。2013年司法考试即将到来,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国际私法背诵笔记,供复习使用。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国际公法背诵笔记 司法考试三国法名师讲义汇总 司法考试宪法背诵笔记 司法考试法制史背诵笔记 法律规范:1.实体规范;2.程序规范(管辖等);3.冲突规范(指引法律适用)。(管辖问题的规定不是冲突规范)* 冲突规范解决且只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连结点:根据其在特定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中是否可以变化,分为静态连结点(行为发生后不会变化的,如,侵权行为地)和动态连结点(行为发生后可能会变化的,如,侵权人本国)。* 属人法的连接点:属人法:以国籍(大陆法系)、住所(英美法系)或经常居住地(我国)作为连结点。 冲突规范的种类:A、单边冲突规范:直接规定适用内国法或外国法。B、双边冲突规范:将系属中连结点和案情结合才能确定准据法。(如,婚姻适用婚姻缔结地法。)C、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属且须同时适用。D、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属但只须选择其中之一适用;根据是否按顺序选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选择适用冲突规范。* 准据法一定是实体法。*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6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外国法律,该国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法律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区域的法律。” 冲突规范适用的基本制度:1.识别(定性);【可考】2.反致(广义):包括转致和狭义反致;3. 【重点可考】外国法的查明(查明义务、查明途径);【可考】4.公共秩序保留;5.法律规避;* 我国司法实践不允许转致、反致:我国只能适用国外实体法。* 法律规避:《法律适用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外国法的查明【重点可考】* 一般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有查明义务;当事人选择外国法的,当事人有义务查明。* 查明途径:民通意见193,(1)由当事人提供;(2)由与我国订立司法协助协定的的缔约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

简明法语教程笔记含语法讲解上

Le?on un 课文 Qui est-ce?——这是谁? C'est Pascal.——这是帕斯卡尔。 Où est-il?——他在哪里? Il est à Calais.——他在加来。 读音规则: 1、特殊疑问句中,重音应在疑问词上。如:Qui,Où 2、Il est à Calais.[Il-Z-ta-kalZ] 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前一词词末如果是原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而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始,那么前一个辅音应发音,与后面的音节合成一个音节。如:Où est-il? Il est à Calais. 连音:法语语流中,只要是不该停顿的地方,音与音之间,都要连成一气,不能读断。如:Il est à Calais. 3、[t][k]是清辅音,发音时声音不振动,但在元音前不送气(与汉语拼音中的“b、d、g”相类似),在闭音节末要送气,在另一辅音前,往往送气。如:Pascal Le?on Deux 课文 Est-ce que c'est Philippe?——这是菲利普吗? Oui, c'est Philippe.——是的,这是菲利普。 Que fait-il?——他是干什么的? Il est chercheur.——他是研究员。 Est-ce que c'est Fanny?——这是法妮吗? Oui;c'est fanny.——是的,这是法妮。 Que fait-elle?——她是干什么的? Elle est journaliste.——她是记者。 语法: 1、est-ce que 是一个固定词组,放在陈述句前,构成疑问句。est-ce que +主语+谓语+其他成分 如:Fanny est journaliste.法妮是记者。 Est-ce que Fanny est journaliste?法妮是记者吗? 注意:⑴est-ce que 后面的成分不要用倒装形式。也不可以象英文那样,直接把疑问词提前构成疑问句。如:Est Fanny journaliste?(×) ⑵不要说est-ce que +il(s)/elle(s),而要说est-ce qu'il(s)/est-ce qu' elle(s)。 2、表示职业、身份的名词前不加冠词。如:Il est chercheur.他是研究员。 读音规则: 带Est-ce que的疑问句,语调的最高点在que 上,或语调逐渐上升。 Le?on Trois 课文 Est-ce que René est avocat ?——勒内是不是律师? Oui ,il est avocat . ——是的,他是律师。 Où habite-t-il?——他住在哪里? Il habite à Paris.——他住在巴黎。 Est-ce que Monique est économiste?——莫尼克是不是经济学家?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资料

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资料

10月自考国际私法重点难点串讲1 第一章绪论 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或称国际民事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的一个法律部门。 涉外民事关系:是在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据以发生的法律事实诸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外国因素的民事关系。如:1、作为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外国法人或无国籍人,有时是外国国家或国际组织。2、作为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实施或完成的行为。3、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义务据以产生的法律事实发生于外国。 国际私法上所称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广义的,实际上是指民商事关系。它包括国际物权关系、国际破产关系、国际信托关系、发生于国际民商事领域的各种债权关系、国际知识产权关系、国际婚姻家庭关系、国际财产继承关系以及国际劳动关系等等。

涉外因素中的“外国”是广义的,包括一国内涉及不同法域的法律关系。 法域此处即一国内具有独立法律制度的地区,中国司法实践中,国际私法规范也适用于港、澳、台地区。 国际私法在许多国家又被称为“法律冲突法”或“冲突法”。 区际法律冲突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法律 制度之间的冲突。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法律制度为区际私法。多见于联邦制国家或复合法域国家。 具有自己的国际私法和自己内部的区际私 法的成文法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波兰与前南斯拉夫。美国这样的复合法域国家只有自己的州际冲突法。 国际私法与区际私法的关系:首先二者有区别。国际私法是调整不同国家间的民法冲突,区际私法是调整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民法冲突。但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解决法律的地域或空间 冲突的。二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在解决国

史上最全法语学习全套资料(精品!!)

大家网法语论坛资料汇总【法语学习】初学者必看 (1) 法语综合教材下载汇总 (1) 考试资料下载汇总:大学法语、专业法语、考研法语、出国法语等 (2) 法语口语资料下载汇总 (4) 法语考试词汇词典下载汇总 (6) 法语语法下载汇总 (8) 法国文学文章背诵电子书下载汇总 (9) 【法语学习】初学者必看 法语综合教材下载汇总 Taxi第一册教学辅导guide下载 法语原版教材Taxi!第一册课本+练习册下载 法语taxi第一册课本MP3下载 Taxi !第二册教学辅导guide下载 法语原版教材Taxi!第二册(中级)课本下载 法语教材Taxi ________第二册MP3下载 Taxi !第三册教学辅导guide下载 法语-TAXI第三册课本下载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国留学人员法语快速阅读》下载 【教材】新概念法语1-4册(文本+MP3)下载 外研社-高清版《法语2》1-8课下载 《新世纪大学法语》第三册教师参考书下载 《新世纪大学法语》第三册学生用书下载 《新世纪大学法语》第一册教师参考书下载 《新世纪大学法语》第一册学生用书 《新大学法语》下载 [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法语][北外马晓宏版][1-4册][第一册词汇表] 北外法语教材1-4册PDF 全国高校统编教材法语北外马晓宏版1-4册MP3 马晓宏《法语》教学辅导参考书1-2册下载 [法语教材]薛建成《大学法语简明教程》(PDF+MP3)和参考答案下载 《法语1(修订本)》前10课练习答案网上WORD下载 [法语教材]新大学法语1 ________(PDF+MP3)下载 [法语听力]《循序渐进法语听写(初级)》MP3下载 《循序渐进法语听说(中级)》MP3下载 《法语写作高手》(L'écrit haut la main) PDF下载 英文版法语教材French in Action PDF下载 简易法语200句MP3下载

国际私法复习笔记

一、国际私法得定义。 国际私法就是以国际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与避免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由规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之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国际民事诉讼及仲裁程序之规范构成得独立得法律部门。 外国人得法律地位就是实体规范,它规定得就是外国人在一国所享有得权利与应尽得义务。法律适用规范(冲突规范)就是以各国得法律冲突为前提,确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得准据法得法律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就是直接确定民事法律关系得双方当事人得权利与义务得法律,一般表现为条约。国际民事诉讼法就是程序规范,就是解决涉外民事诉讼中存在得特殊问题,如国际裁判管辖权问题以及外国法院判决得承认与执行得得问 题等。 一、国际私法得调整对象。 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就是国际私法得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调整得国际民商事关系,也称为跨国民事商事关系或者含有涉外因素得民商事关系。 所谓涉外因素,就是指该民商事关系得主体、客体或内容至少有一项涉及外国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外国物或者法律事实发生在本法域外。 凡民事关系得一方或者当事人双方就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得;民事关系得标得物在外国领域内得;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得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得,均为涉外民事关系。 法存在得地域范围为法域,包括一国领域内得其它法域。 二、国际私法得调整方法。 间接调整与直接调整。 间接调整方法,就就是在有关得国内法与国际条约中规定某类国际民商事关系应收何种法律支配或者调整,而不就是直接规定民商事关系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得方法,即通过冲突规范来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她就是国际私法得特有调整方法。 直接调整方法,就就是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或者国内法中通过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得实体规范来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得方法。 两者之间得关系: (1)两种调整方法在国际私法中得地位:不同。 间接:核心地位(最基本得方法)——冲突规范 直接:次要地位(调整范围有限) (2)两者调整方法得对立与统一。 对立:对同一问题只能适用其一,不能同时适用。若受统一实体规范得约束,则直接调整方法优先。 统一:同时存在,目得在于解决同一法律问题。(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所谓统一,指间接调整方法与直接调整方法统一存在于国际私法之中,共同承担者调整国际民事关系得任务,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一个国际民事关系中不同方面得问题,可以分别采用不用得方法进行调整。 四、国际私法得法律渊源。 1、国内法律渊源:国内立法、司法判例。 2、国际法律渊源: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我国不承认一般得法律与国际私法之原则。 五、国际私法得基本原则。 网页: 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国家主权独立,彼此应相互尊重,这就是国际法得基本原则,也就是国际私法得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之间发展平等互利得国际经济、文化、民事关系得前提。 2、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互利原则就是国际交往得基本原则,反映在主权国家之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经济关系中相互有利。

2017年4月自学考试00249国际私法试题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国际私法试卷 (课程代码00249)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国际私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是 A.中国公民李芳和英国公民杰在新加坡缔结的婚姻. B.中国某投资公司在乌拉圭与当地一家公司合资成立企业 C.新加坡公民肯与中国公民李刚进行毒品交易而被拘捕 D.中国某公司与法国人里奇签订一项货物买卖合同 2.国际私法所特有的、最基本的法律规范是 A.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 B.冲突规范 C.统一实体规范 D.国际民事诉讼程序规范 3.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 A.巴托鲁斯 B.杜摩兰 C.胡伯 D.萨维尼 4.“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适用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这条冲突规范中的系属是 A.宣告失踪 B.宣告死亡 C.自然人经常居所地 D.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 5.“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或国籍国法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这是一条 A.单边冲突规范 B.双边冲突规范 C.重叠适用准据法的冲突规范 D.选择适用准据法的冲突规范 6.识别,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事实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援引哪一冲突规范。根据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 A.法院地法 B.准据法 C.行为地法 D.物之所在地法 7.在反致制度中,最终导致第三国实体法得以适用的是 A.一级反致 B.转致 C.闻接反致 D.双重反致 8.用于解决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法律冲突问题的法律,通常是 A.属人法 B.物之所在地法 C.法院地法 D.旗国法

国际私法复习笔记

一、 一、国际私法的定义。 国际私法是以国际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和避免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由规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之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国际民事诉讼及仲裁程序之规范构成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实体规范,它规定的是外国人在一国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法律适用规范(冲突规范)是以各国的法律冲突为前提,确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准据法的法律规范。统一实体规范是直接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一般表现为条约。国际民事诉讼法是程序规范,是解决涉外民事诉讼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如国际裁判管辖权问题以及外国法院判决得承认和执行的的问题等。 二、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是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调整的国际民商事关系,也称为跨国民事商事关系或者含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关系。 所谓涉外因素,是指该民商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至少有一项涉及外国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外国物或者法律事实发生在本法域外。 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者当事人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 法存在的地域范围为法域,包括一国领域内的其它法域。 三、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间接调整和直接调整。 间接调整方法,就是在有关的国内法和国际条约中规定某类国际民商事关系应收何种法律支配或者调整,而不是直接规定民商事关系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方法,即通过冲突规范来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他是国际私法的特有调整方法。 直接调整方法,就是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或者国内法中通过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规范来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方法。 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两种调整方法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不同。 间接:核心地位(最基本的方法)——冲突规范 直接:次要地位(调整范围有限) (2)两者调整方法的对立和统一。 对立:对同一问题只能适用其一,不能同时适用。若受统一实体规范的约束,则直接调整方法优先。 统一:同时存在,目的在于解决同一法律问题。(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所谓统一,指间接调整方法和直接调整方法统一存在于国际私法之中,共同承担者调整国际民事关系的任务,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一个国际民事关系中不同方面的问题,可以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进行调整。 四、国际私法的法律渊源。 1、国内法律渊源:国内立法、司法判例。 2、国际法律渊源: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我国不承认一般的法律和国际私法之原则。 五、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 网页:

简明法语学习笔记

简明法语笔记 le?on un 课文 qui est-ce?——这是谁? c'est pascal.——这是帕斯卡尔。 oùest-il?——他在哪里? il est àcalais.——他在加来。 读音规则: 1、特殊疑问句中,重音应在疑问词上。如:qui,où 2、il est àcalais.[il-z-ta-kalz] 联诵:在同一节奏组中,前一词词末如果是原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而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始,那么前一个辅音应发音,与后面的音节合成一个音节。如:oùest-il? il est àcalais. 连音:语流中,只要是不该停顿的地方,音与音之间,都要连成一气,不能读断。如:il est àcalais. 3、[p][t][k]是清辅音,发音时声音不振动,但在元音前不送气(与汉语拼音中的“b、d、g”相类似),在闭音节末要送气,在另一辅音前,往往送气。如:pascal le?on deux 课文 est-ce que c'est philippe?——这是菲利普吗? oui, c'est philippe.——是的,这是菲利普。 que fait-il?——他是干什么的? il est chercheur.——他是研究员。 est-ce que c'est fanny?——这是法妮吗? oui;c'est fanny.——是的,这是法妮。 que fait-elle?——她是干什么的? elle est journaliste.——她是记者。 语法: 1、est-ce que 是一个固定词组,放在陈述句前,构成疑问句。est-ce que +主语+谓语+其他成分 如:fanny est journaliste.法妮是记者。 est-ce que fanny est journaliste?法妮是记者吗? 注意:⑴est-ce que 后面的成分不要用倒装形式。也不可以象英文那样,直接把疑问词提前构成疑问句。如:est fanny journaliste?(×) ⑵不要说est-ce que +il(s)/elle(s),而要说est-ce qu'il(s)/est-ce qu' elle(s)。

简明法语教程上14-18阶段复习练习答案

EXERCICES DE REVISION (le?on14- le?on18) [简明法语教程上14-18阶段复习] I. Completez les phrases avec les verbs entre parentheses用括号内的动词填空 1.Je (finir)_________mon travail à 6 heures. 2.Quand (finir)________-vous votre travail. 3.Ils (finir)_________leurs cours à 11 heures. 4.Il (réussir)_________toujours à son examen. 5.Nous (réussir)___________toujours à nos examens. 6.On (devoir finir)___________ce travail avant midi. 7.On (entendre)__________toujours ce btuit. 8.Nous (ne pas comprendre)___________cette phrase. 9.Le garagiste (aller réparer)_________ma voiture. 10.Nous(se lever)__________tot le matin. 11.On (vouloir trouver)________un grand appartement. 12.Sophie (ne pas pouvoir venir)________________,elle (être)_____malade. 13.Nous (partir)________cet après-midi.Est-ce que vous(vouloir partir)_________avec nous? 14.Si vous (vouloir)________,(suivre)________-moi. 15.Marie (ne pas demander)__________d'argent à ses parents,elle(vouloir être)________indépendante. 16.Nous (voyager)___________beaucoup cette année.

国际私法笔记整理

第一编总论 国际私法的概念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一、国际私法的产生 1、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是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2、各国民商事立法存在差异; 3、各国在一定范围内要适用外国法。 二、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或:含有国际因素的民商事法律关系 【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相互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同财产有联系的人身关系,包 括物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债权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和继承关系等。 国际私法所指的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既包括涉外物权关系、涉外债权关系、涉外知识 产权关系、涉外婚姻家庭关系和涉外继承关系,也包括涉外公司法关系、涉外票据法关 系、涉外海商法关系、涉外保险法关系和涉外破产法关系等。 国际民商事关系的特点:1、国际民商事关系具有国际性或涉外性。2、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司法关系。3、是广义上的民商事法律关系。 国际私法的实用价值:解决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促进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发展;保护本国公民和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对外政策。 国际民商事关系的调整方法 间接调整方法:通过冲突规范来进行调整。即指出适用哪国法律,而并不直接规定 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直接调整方法:通过实体法的方式来进行调整。即通过实体规范直接规定当事人的 权利和义务。(明确,具有可预见性)(公约、国际惯例) 【两种方法并列,目前主要用间接方式,但以后会慢慢由直接占主流】 【思考】如何评价两种调整方法? 国际私法的范围和定义 一、国际私法的范围(即:法律规范的范畴) 1、小国际私法(德、日) 主张国际私法仅仅包括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冲突规范。 2、中国际私法(英、美) 主张国际私法应以冲突规范为主,但同时还应该包括涉外案件的管辖权规范和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规范。(法国学者多认为国际私法包括国籍法规范、外国人法律地位规范、管辖权规范、法律适用规范。详见巴蒂福尔、拉加德合著《国际私法》。) 3、大国际私法(前苏联、中国、台湾地区)主张国际私法应该由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和国际民事诉讼和国际商事仲裁规范组成。 【韩德培教授“一机两翼”理论】 国际私法如同一架飞机,其内涵是飞机机身,其外延是飞机的两翼。 机身:冲突法、统一实体法、国家直接应用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 机翼2:解决纠纷的国际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管辖权、司法协助、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重点】如何看待国际私法的范围: 1、冲突规范应该属于国际私法的最基本的范围。 2、国籍规范与外国人法律地位规范与法律冲突的解决密不可分,故也是国际私法规范的构成部分。 3、对于国际私法的范围,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对于统一实体法规范是否是国际私法的范围,我们

00249国际私法自考复习资料整理

1、 一、国际私法的定义。 国际私法是以国际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和避免法律冲突为中心任务,由规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之规范、冲突规范、统一实体规范、国际民事诉讼及仲裁程序之规范构成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实体规范,它规定的是外国人在一国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法律适用规范(冲突规范)是以各国的法律冲突为前提,确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准据法的法律规范。统一实体规范是直接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一般表现为条约。国际民事诉讼法是程序规范,是解决涉外民事诉讼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如国际裁判管辖权问题以及外国法院判决得承认和执行的的问题等。 2、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是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调整的国际民商事关系,也称为跨国民事商事关系或者含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关系。 所谓涉外因素,是指该民商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至少有一项涉及外国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外国物或者法律事实发生在本法域外。 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者当事人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 法存在的地域范围为法域,包括一国领域内的其它法域。 3、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间接调整和直接调整。 间接调整方法,就是在有关的国内法和国际条约中规定某类国际民商事关系应收何种法律支配或者调整,而不是直接规定民商事关系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方法,即通过冲突规范来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他是国际私法的特有调整方法。 直接调整方法,就是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或者国内法中通过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规范来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方法。 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两种调整方法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不同。 间接:核心地位(最基本的方法)——冲突规范

(2020年编辑)简明法语教程上册1-18课总复习

La grande révision : le?on 1---18 1.n. / adj. 阴阳性 ●+ e étudiant, avocat, grand, ●–en →-enne pharmacien, ancien ●–an → -anne paysan ●–er → -ère ouvrier, premier ●-eur →-euse chanteur, danseur ●-teur → -trice acteur, facteur ●-x →-se heureux ●不变journaliste, difficile, ●masculin professeur, médecin, ingénieur 2.n. / adj. 单复数: ●+s soldat, roman, manuel ●–al →-aux journal, national ●–eau → -eaux manteau, drapeau, beau ●pas de changement : -s, -x prix, Fran?ais 3.拼写 ●départ e ment; appart e ment; ●co n fortable ●le fils, la fille ●copain - copine, patron - patronne ●s’a d re ss er ●s’il vous pla?t, s’il te pla?t ●tou s les jours, tou t le monde ●quart ●devoirs, vacances, travail 4.形容词部分: ●bon-bonne; frais-fra?che; doux-douce; gentil-gentille; cher-chère; blanc-blanche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ux, internationale---internationales ●beau, bel, belle (beaux, belles) ●nouveau, nouvel, nouvelle (nouveaux, nouvelles) ●vieux, vieil, vieille (vieux, vieilles) ●ce, cet, cette (ces) ●ancien; cher(位置不同意思不同) ●grand, petit, joli, beau, jeune, vieux, bon(位置) ●prochain (位置)(la prochaine fois) ●grand homme, homme grand (特例) ●des + a. pl. + n.pl→des 变为de : Il y a de belles photos ici! ●adj.possessif: ma, ta, sa, mon, ton, son, mes, tes, ses; notre, votre, leur, nos, vos, leurs Attention: ma, ta, sa →mon, ton, son ●adj.démonstratif: ce, cet, cette, ces Attention区别指示形容词和指示代词

国际私法笔记——救急

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据以发生的法律事实诸因素中至少有一个外国因素的民事关系。国际私法上所称 生于国际民商事领域的各种债权关系、国际知识产权关系、国际婚姻家庭关系、国际财产继承关系以及国际劳动 现实生活中大量出现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2所涉各国民法上的规定不同3司法权的独立4国家为了发展对外民商事关系,必须承认内外国法律的平等,亦即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承认所涉外 际私法是调整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的民法冲突。但二者共同点在于都是解决法律的地域或空间冲突的。二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在解决国际民法冲突时,如指定应适用其本国存在多个法域的当事人本国法时,许多国家的国际私法立法常指定得依该国的区际私法的有关规定来确定该国哪一地区及哪一法域的法律可作为当事人的本 则、国际协调与合作原则和保护弱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主权原则是国际公法上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每个国家在处理涉外经济、民事关系时的法律适用和行使国际民事管辖权的独立自主的权利。 国际私法范围的扩大与内容的不断丰富2国际私法各个分支学科的形成3国际私法趋 我国虽然早在唐代就有了成文的冲突规范,但后来资本主义经济未能充分发展起来,涉外民事关系很不发达2鸦片战争后我国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主权尚不完整,因而尽管有1918年的〈法律适用条例〉之颁布,但并无多大实际意思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先后因帝国主义的封锁和闭关锁国思想的影响,涉外民事关系仍得不到发展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政策,本世纪之初,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方,对外经济民事关系不断发 1冲突规范不同于一般实体法规范。一般的实体规范直接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而冲突规范却是间接规范。冲突规范是间接规范,指定某种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律,故必须与被其指定的那一国家的实体法律规范结合起来,才能最终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完成解决涉外民商事争议的任务。2冲突规范不同于一般程序法规范。3冲突规范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规范的结构。它不包括一般法律 1单边冲突规范2双边冲突规范3重叠适用 准据法的冲突规范4属人法2物之所在地法3行为地法。行为地法是指法律行为发生地(或行为的损害结果发生地)所属法域的法律。又分为:(1)合同缔结地法(2)合同履行地法(3)侵权行为地法(4)婚姻缔结地法(5)立遗嘱地法4法院地法5旗国法6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又称为“意思自治原则”,是当今大多数国家确定涉外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7与案件或当事人有最密切 1从形式上看,连结点是冲突规范中将范围中所指法律关系与某一法律联系起来的一种纽带或媒介。2从实质上看,这种纽带或媒介又反映了该法律关系与某一法律之间 实进行定性或归类所产生的抵触或差异。国际私法中的识别问题最早是由德国法学家卡恩和法国法学家巴丁相继 于1891年和1897 于某一涉外民事关系,甲国(法院国)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指引乙国的法律作准据法时,认为应包括乙国的冲突法,而依乙国冲突法规范的规定却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作准据法,结果甲国法院根据本国的实体法判决案件的制 国家认为被指定的外国法包括该外国的冲突法。二是由于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规定了不同的连结点。但光有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得在具体案件中有相互指定的致送关系发生。因为彼此均不发生致送关系,亦即不发生相互指 、采用反致显然违背了本国冲突法的宗旨,反致与国际私法的真正性质相抵触。2、 采用反致有损内国的立法权。3、采用反致于实际不便。41、采用反致可以维护外国法律的完整性。2、接受反致无损于本国主权,反而可扩大内国法的适用。3、采用反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际私法所追求的判决结果一致的目标。4、采用反致可得到更合理的判决结果。目前,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