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链球菌感染综合症

链球菌感染综合症

链球菌感染综合症

链球菌感染综合症

一、链球菌感染综合症是什么二、链球菌感染的症状三、链球菌感染的诊断检查

链球菌感染综合症是什么1、链球菌感染综合症是什么

链球菌属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脓皮病、肺炎等;另一类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链球菌感染为人类常见疾病,不仅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四季均可发生。2、链球菌感染的病原学

链球菌属是链球菌科的成员之一,链球菌是圆形或卵圆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无芽胞,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阴性,不耐热(55~60℃30分钟即可杀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为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易被各种常用消毒药杀灭,但对各种自然因素却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痰、渗出物及动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数周,在尘埃中无日光照射时可生存数日,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从水、尘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部、人及动物粪便中皆可检出。链球菌的分类至今尚未统一,目前常将链球菌属按溶血能力分为甲型(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γ型)溶血性链球菌3类。

3、链球菌感染怎么治疗

链球菌感染有的只根据其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如丹毒;有的则需对感染部位分泌物及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方可确诊;检测细菌毒素及酶等抗原物质致使患者产生的相关抗体,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酶等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甚有帮助。

感染者在急性期卧床休息时,要给予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有必要,如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58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13769947.html,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58例 作者:赵敏耿文婧刘静李雪苏华明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 ;要】目的:探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58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者,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和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结果:58 例患者,显效5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结论:猴头菌提取物颗粒能够明显提高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5-0057-02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最早是由中医儿科专家孟仲法提出的,是指患儿在感染后形成长期、持续的脾虚证,主要表现为食纳不佳、面色恍白、泄泻、腹胀、舌苔白腻等症状及体征,本病的发病机理为脾虚不运、湿困积滞 [1] 。目前临床上对于本病的治疗,仅仅是对症改善相关症状,疗效欠佳。笔者在常规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的基础上加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58 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8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者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和儿科门诊,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9±1.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脾气虚证的相关诊断标準[2]及孟仲法的相关诊断标准[3]。 1.2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七、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

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2例

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 脾虚综合征102例 姜润林,宋素芹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江苏姜堰225500)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102例,对照1组50例,对照2组48例,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对照1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肌肉注射,对照2组采用生理盐水足三里穴位封闭。结果:临床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38%,对照1组总有效率71.04%,对照2组总有效率40.21%。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免疫功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疗效肯定。 关键词: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黄芪注射液;穴位封闭 中图分类号:R725.7,R2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32-02 自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科运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例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均系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系1 6周岁,平均年龄(3.62?0.42)岁;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前驱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23例,支气管炎31例,支气管肺炎81例,肺炎40例,病毒性脑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肠道感染21例。常见症状:厌食、乏力、多汗、口渴、大便失常(包括便溏或干硬,便秘,便次增多)、睡眠不良、兴奋、咬牙、异嗜、腹痛;常见体征:消瘦,身高体重落后于同年龄儿,面色呈苍白、萎黄、少华、有花斑,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肺部有病理性呼吸音,心脏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舌苔花剥、白腻或黄腻;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轻度贫血,白细胞轻度增加和中性白细胞百分率增加;全部病例免疫功能低下;微量元素测定部分病例锌、铁、铜、硒、钙等偏低和铅偏高。200例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102例,对照1组50例,对照2组48例,三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①有1次或多次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伴有发热史者,在急性感染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后仍存在此综合征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参考第②、③项);②常见症状:厌食、乏力、多汗、口渴、大便失常(包括便溏或干硬,便秘,便次增多)、睡眠不良、兴奋、咬牙、异嗜、腹痛;③常见体征:消瘦,身高体重落后于同年龄儿,面色呈苍白、萎黄、少华、有花斑,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病理性呼吸音,心脏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舌苔花剥、白腻或黄腻;④实验室检查:轻度贫血,白细胞轻度增加和中性白细胞百分率增加;尿中淀粉酶含量偏低;细胞免疫功能偏低;血中免疫球蛋白如IgG及IgA偏低,免疫复合物增高;微量元素测定中锌、铁、铜、钴、钙偏低和铅偏高。凡存在上述①、又有②、③项中症状和体征各三项(包括三项)以上者,并在实验室检查中有两项阳性所见者即可定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但要慎重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结核病和胶原系统疾病等。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33020179)足三里穴封闭,每周2次,剂量3岁以内0.5ml,3岁以上1ml(下同)。对照1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周2次,对照2组采用生理盐水足三里穴封闭,每周2次。三组均以4周(8次)为1疗程。 足三里穴封闭操作方法: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按上法取足三里穴后,碘伏消毒后用2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黄芪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ml垂直刺入足三里穴内,稍加提插(大龄患儿可诉有酸麻胀感),抽无回血即快速推药,注射完毕迅速拔针,并用无菌干棉球按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3疗效分析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内未见复发者。有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消失1/2或以上者),或有明显改善者,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或部分恢复正常,在治疗期间有轻度反复,治疗后3个月未见复发者;无效:治疗后无变化或加重者。 3.2治疗结果 3.2.1临床疗效见表1。 · 231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 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 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 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IBS是功能性胃肠 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 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 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 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一 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 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 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 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CRH拮抗剂以后,或

小儿脾虚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脾虚的症状及治疗 为什么小儿易感呢?除了有其生长发育不完善,许多脏器功能未臻成熟外。中医理论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就是指肺脾肾三脏的不足,中医所讲的肺脾肾不是单纯指生理解剖上的脏器,它包括了呼吸、消化、免疫、生长发育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为什么脾与小儿易感的关系密切呢?这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主管小儿的饮食消化吸收,脾虚则出现消瘦厌食,食欲差等症状,导致小儿体质弱,对疾病的免疫力差,很容易生病。另外,脾与肺是中医学上的子母关系,母病及子,子病累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中医就有补脾土生肺金的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的内在因素外,本病与家庭社会因素也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又片面强调给小儿高营养的滋补食品,导致小儿饮食不节,营养过剩,使小儿尚未发育成熟的脾胃负担过重,消化吸收的功能失调,不思饮食,营养不良,抵抗病邪的能力下降。稍感风寒或其它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可引起感冒的发作。 脾虚易感的小儿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并会出现自汗盗汗,夜啼,厌食,头发稀疏缺少光泽,面色苍白,或萎黄,大便不凋(或干燥或不成形),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或手心热,经常感冒,咳嗽等症状。舌质淡,苔薄或有剥脱苔,脉细无力。化验检查可有贫血,免疫球蛋白低下,微量元素缺乏。对于脾虚易感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杜绝呼吸道再感染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健脾益气、扶正固表、益气养阴。 由于脾虚易感儿常表现为一组综合症状,因此治疗也要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长们要学一些科学育儿知识,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荤素搭配,粗细兼吃,纠正患儿的偏食,厌食习惯,以增强体质。 2.注意锻炼身体。如游泳、滑冰、球类、跑步等运动,可酌情安排。 3.避免接触感染。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去,室内不要吸烟,保持空气流通。可用温盐水漱口。 4.可采用食疗方法,增强脾胃功能。如:山药胡萝卜粥:山药去皮切片,放胡萝卜,与白米同煮,早晚服食;还可以根据情况加莲子、大枣、薏苡仁、黄芪等。 大米:大米用来做食疗基础,性温和,可以和胃气、补脾虚、和五脏。 薏米:薏米仁可以健脾胃,性味甘、微寒,可以利水渗湿,祛风湿,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对湿气不化的症状(湿热腹泻、湿疹等)有效。性微寒,故不宜久食。

肠道炎症后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炎症后的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炎症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改变的标志;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不明确。近几年,文献报道肠道炎症消退后不少患者出现IBS症状,但其间的联系和本质仍待证实,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认识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当初IBS之父Pare把IBS称为“腹胀性绞痛(windycolic)”,IBS这个术语的提出可追溯到1944年[1]。很久以来,还有其他几个术语用来称呼IBS。如“神经性肠绞痛”、“激惹肠”、“脾曲综合征”、“过敏性肠炎”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BS的病理特征,但真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无定论。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多数急性肠道感染缓解后会发生慢性、持续性的胃肠功能异常症状,即所谓的感染后IBS(post-infectioniBS,pIBS)。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分层、多级、整群的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地区城乡、18~70岁的普通人群2500人进行由医务人员入户填写的现场问卷调查,发现有痢疾病史的人患IBS的比例高(OR=3.00,P<0.001)[2]。这一结果支持感染后IBS 的假说,但目前对感染后IBS本质的认识还很欠缺,也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来验证其发病假说。 McKendrick等[3]报道38例沙门氏菌肠炎患者治愈一年后仍

有12例存在肠功能紊乱。为进一步了解细菌性胃肠炎6个月后胃肠症状的发生率,并确定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与痢疾后症状的关系,Neal等[4]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法,根据自报的肠道功能改变情况,前瞻性调查了1994年7月~1994年12月间经微生物检查证实的544例细菌性胃肠炎患者胃肠病症的发病率和发生IBS的相对危险性,发现在386例完成调查的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中,6个月后有1/4的患者报告有持续的排便习惯改变,即所谓的“痢疾后肠功能紊乱”,根据修改的Rome 标准,23例符合IBS的诊断条件;急性腹泻的时间长及女性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危险性高,其相对危险性分别为3.5、2.9;年龄越轻危险性也越高;而呕吐却降低其危险性;病原种类与上述情况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这项调查的结果也说明胃肠道感染确实可引起IBS。 一般而言,抗生素是治疗急性胃肠道感染的常规经验用药,但研究者多忽视治疗急性胃肠炎时所用药物对胃肠功能的影响,Maxwell等[5]前瞻性研究了治疗非胃肠疾病时的抗生素应用与功能性肠病症状之间的关系,发现服用抗生素后患者功能性肠病症状有加重趋势,并且因功能性肠病症状是发作性的,抗生素作为诱发或加重症状的触发物似乎是合理的。如果pIBS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将会增加认识pIB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中性粒细胞所致的局灶性腺窝损伤或局灶性结肠炎是结肠镜检查时常见的孤立性病变。后者常被认为是Crohn病的特征,但在缺血、感染和部分治疗过的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见到。Greenson等[6]回顾分析了49例局灶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检查及病理资料,这些患者结肠粘膜活检没有其他发现,也无炎症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_赵平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 赵平,李先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 究,共纳入合格研究文献23篇,经统计分析,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排序前10位依次为:食欲减退、舌淡、乏力、舌胖嫩/胖大、 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脉细、消瘦、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与脾虚证国家标准、学会标准存在差异。关键词:脾虚证;辨证论治;标准;文献评价中图分类号:R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04-03 Study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the Literatur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Diagnostic Standard ZHAO Ping ,LI Xiantao (School of Basical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ystem evaluation 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literature , the literature on spleen deficiency diagnosis standard in recent 25years was analyzed.Finally 23pieces of qualified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used in the study.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the top ten clinical symptoms , the tongue examination and pulse conditions in turn are anorexia ,paletongue ,tiredness ,enlarged tongue ,loose stool ,tongue edge with tooth marks ,pulse small ,marasmus ,sallow complexion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mea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academic committee standards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Key words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literature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733) 作者简介:赵平(1984-),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 医结合专业。 通讯作者:李先涛(1966-),男,湖北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医 证候学, E -mail :lixiantao@gzucm.edu.cn 。脾虚证诊断标准于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 [1] ”上第一次制 订后,先后于1986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 和 1988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对脾虚证标准进行了修订,此后,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如邱氏总结脾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起步阶段、修订补充阶段和计量化研究阶段 [4]。本文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 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脾虚证辨证标准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文献系统评价工具 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全面收集脾虚证相关证候文献,对所收集脾虚证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脾虚证文献系统研究的主要环节:①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经专家组讨论进行顶层设计,确定脾虚证研究文献的范围。②制订文献研究计划:内容包括收集文献的方法和策略、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文献质量 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报告等。③建立评价工具: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 编制统一、规范的“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 ,经预试验、一致性(如Kappa 值)评价、信度和效度评价、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再经培训后,进行文献采集。④建立文献系统评价数据库。⑤数理统计分析与计算。1.2 文献检索 以“脾虚”“脾气虚”“诊断标准”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时间:1986年1月—2011年12月,共检索相关文献篇322篇)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时间:1986年—2011年),共检索相关文献191篇。1.3文献选择1.3.1纳入标准 中医辨证具备明确的脾虚或者脾 气虚证证候,且对脾虚证诊断标准进行相关研究的文 献。1.3.2 排除标准 无中医辨证证候者;重复研究,一 稿多投的文章只取其中1篇;资料来源不清;综述类及Meta 分析类文章;有关脾虚证病因病机等理论探讨类文章;动物实验类研究文献。1.4 资料提取 将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合并,最后共有文献389篇,每篇通过查阅摘要和关键词,排除动物实验研究、综述、Meta 分析、重复研究、一稿多投、与脾

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

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中医药小儿肺炎 肺炎为儿科常见肺系疾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因其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是严重威胁小儿健康乃至生命的疾病,也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国内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肺炎,占儿童死亡原因首位。国际上对本病的病原学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以细菌性肺炎为多,发达国家则以病毒性肺炎居多。随着病原学变迁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病毒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病原混合感染所至的肺炎逐年增多,且发病迁延难治。 西医学的肺炎,是指由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建国初期中医儿科学教材中肺炎喘嗽是以肺气郁闭为总病机,最新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以邪热闭肺为基本病机。小儿肺炎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归属于中医“肺炎喘嗽”范畴。早在成书于数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肺炎症状的记载,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将“炎”解释为“炎者,炽也,火光上也”;清代中医名家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中将麻疹伴有发热、咳嗽、气喘、鼻煽等症状者称为“肺炎喘嗽”,因此“肺炎喘嗽”之名一直延用至今。至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可以说中医学在治疗小儿肺炎方面较西医学具有更悠久的历史

渊源。

近年来,中医学在小儿肺炎病因学与辨证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中辽宁中医药大学对不同病原感染小儿肺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调查,在小儿不同病原肺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实热证阶段,风热闭肺证和痰热闭肺证为常见证型,占全部证型的74.62%;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研究中,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确定小儿病毒性肺炎以气促、咳嗽、痰壅、发热、肺部听诊、X线全胸片、病毒学检查七项为主症,气促、肺部听诊为主要结局指标,确定证候研究指标,包括气促、咳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精神、口渴、食欲食量、恶心、呕吐、出汗、舌象、脉率。通过对主症和证候起效时间的生存分析,发现多数指标中药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由此建立了基于主症、证候疗效和起效时间的病毒性肺炎新疗效评价方法。小儿肺炎以病毒性感染或混合性感染为主,西药在抗病毒方面没有特效药,而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多种病原,改善肺部微循环,显示了安全、有效的特色优势。经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在肺炎治疗过程中,中医在化痰止咳、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方面有明显优势。在肺炎病程中运用中医外治法,如敷胸(背)、雾化吸入、隔蒜灸、火罐等特色疗法有利于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缩短病程。辽宁中医药大学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方法,运用中医内外合治方案治疗不同病原感染所导致的小儿肺炎,

小儿脾虚

1讲故事的方式。 可以把孩子的行为融入到故事当中,给孩子编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哪个小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妈妈不喜欢了,小朋友也不和他(她)一起玩了,小孩子知道自己错了,改正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夸他(她)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小朋友们也都来和他(她)玩了,等等。让孩子从故事中认识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在以后的行为中就会以此为准绳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了。 2、委婉的批评方式。 选择适当的批评方式,让孩子容易接受并乐意接受批评,达到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在批评孩子之前,可以先夸奖鼓励孩子,然后说如果宝宝能够在哪个方面改掉错误,那就更好了。比如:“宝宝今天表现真好,如果宝宝下次能够不乱扔东西,那大家就更喜欢宝宝了”等等。 还有一些方式,还需要我们大家的探讨和尝试。但有一点,我认为,宝宝做错了事不要紧,重要的是鼓励他(她)下次改进,一定不要让宝宝感觉做错事就是坏孩子了,爸爸妈妈以后不喜欢了,要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孩子改正,重新变成好孩子! 小儿脾虚的症状和相对的治疗方法 脾是人的基础,属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 缺乏微量元素在西医看来可以引起的问题,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所以不谈西医的说法,脾虚的症状还有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掩盖脾虚的事实所以延误了补脾时机。 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 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胃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虚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诊断为哮喘,用了激素就真的终生哮喘。所以脾虚引发几乎大部分问题。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虚,伤了脾胃,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这是第一个脾虚的机会。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也有饮食过分的原因。这时候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因为脾胃积食了。这时候并没有问题,严重的问题是这时候处理不当造成的。多数宝宝这时候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食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 调查显示,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患者以中青年 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 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 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 群。IBS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女性是%%,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 它分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小于。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

小儿腹泻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

小儿腹泻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2岁以下婴儿消化功能尚不成熟,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尤其容易发生腹泻。夏秋季节是病菌多发期,多种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可随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品等进入消化道,很容易引起肠道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及病因不明引起的腹泻,称为消化不良。本症是婴幼儿时期发病较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大多在1岁半以内。 轻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每次量不多,偶见少量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通常无脱水现象或脱水现象不明显。重型腹泻可由轻型腹泻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数次至数十次。随着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的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成水样便或蛋花样便,色变浅。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毫升,多者可达50毫升。患儿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甚至高热出现,体重迅速下降,明显消瘦,迅速出现脱水酸中毒症状。 [家庭防治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母乳喂养的小儿在喂养前要用干净的湿毛巾擦洗乳头,人工喂养儿,要注意奶具的清洁消毒,变质的牛奶不要给小儿喝,奶粉也要现配现喂,不宜久放,同时也要注意奶温度不要太热或太凉。添加辅食后要注意食具的清洁。饭前要给孩子洗净双手,大人的手也要洗干净。 2.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辅食应易于消化,并应先从小量开始,慢慢地加量,花样每次只能增加1种,也应注意从小量开始,使小儿逐渐适应。辅食先从半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添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大便情况,如有消化良或腹泻应暂停或减量。 3.要注意气候变化

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 *导读: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症状一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症状二便秘、恶心、呕吐。症状三腹胀、尿频、尿急。…… 冬季,天气寒冷,日温差变化大,早晚温度较低,中午温度较高。大部分人早上穿很多衣服,中午天气变热后就脱掉外面的衣服。有的人身体差,免疫力低,抗病能力差,受寒后就会出现腹泻等不适之症。冬季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高发季节,发病群体主要是20-50岁的中青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呢? 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症状一腹痛、腹泻、腹部不适。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疾病。人们饮食不当、劳倦过度、忧虑过多导致腹泻后,就会出现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排便后,腹痛症状会得以缓解、腹泻次数也会相对减少。 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症状二便秘、恶心、呕吐。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受病毒感染而发病,发病后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现象。腹泻时,还会伴有便秘、恶心、呕吐之症。患者排便困难,由于干便干结,难以排除,因此排便时间较长,排便时大便摩擦肛门导致剧烈的疼痛感。患者会同时具有便秘和腹泻

的症状,这两种症状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心情。 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症状三腹胀、尿频、尿急。 少部分人胃肠道比较“娇气”,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者冷冻食物就会出现腹胀的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不仅排便次数增加,排尿次数也会增加,经常上厕所。如果患者在工作时得了肠易激综合征,因上厕所频繁很容易被领导怀疑偷懒;如果患者是学生,得了肠易激综合征,经常举手上厕所,会很尴尬;如果孕妇得了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肠易激综合症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腹泻主导型,第二种类型是便秘主导型;第三种类型是腹泻便秘交替型。这三种类型的患者症状都差不多,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及便秘。得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在日常生活要注意饮食,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要注意保暖,天气骤变时多穿衣服。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常见的症状”的相关问题,欢迎咨询养生疾病库肠易激综合征专栏的医生,医生将会耐心为您解答。

小儿脾虚的症状和相对的治疗方法

小儿脾虚的症状和相对的治疗方法.(转) [2009-11-01 18:11] 脾是人的基础,属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 缺乏微量元素在西医看来可以引起的问题,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所以不谈西医的说法,脾虚的症状还有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掩盖脾虚的事实所以延误了补脾时机。 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 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胃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虚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诊断为哮喘,用了激素就真的终生哮喘。所以脾虚引发几乎大部分问题。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虚,伤了脾胃,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这是第一个脾虚的机会。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也有饮食过分的原因。这时候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因为脾胃积食了。这时候并没有问题,严重的问题是这时候处理不当造成的。多数宝宝这时候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食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泻药或当肠炎治用抗生素,这时候应当消积去湿热,王氏保赤丸就可以解决,另外用薏米粥可以去除湿热,虽然慢,但能起到长期的效果。 第三个脾虚的机会是添加辅食之后,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触多,容易积食、着凉等原因导致腹泻。这时候主要是帮助消化,吃益生菌和其他帮助消化的东西。 第四个机会是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没有调养好,宝宝现在暴饮暴食,会导致脾虚,这时候导致脾虚的多数是看上去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宝宝。在这个阶段,这类宝宝容易表现出爱发烧,特别是表现为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情况。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及时发现积食情况。 积食引起的症状 脾胃是一个系统,脾为藏,胃为腑,可以理解为,脾是炉子、胃是锅。脾胃麻烦多,调养最重要。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脾胃并不包括肠道,而且脾胃并不是解剖所说的器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仅仅在肚子里,它遍布全身,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问题都出于脾。 所有前面说的问题,都需要以健脾为基础,我们先说健脾基础,再说个案治疗。 基本的健脾方法 基础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早纳五谷、多用杂粮 以前的观念喜欢撑胖小孩,认为这样才健康,实际上这样容易伤害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体要慢慢调养,让脾胃逐渐适应。 基本的方法是食疗和合理喂养,食疗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药、大米、胡萝卜粥,主要是山药,健脾、固肠、补气,而且常吃无妨,另外它生于土,也可以润土,对于水土不服也可以有效。 如果脾虚严重,可以用药物治疗.通常我建议的药是王氏保赤丸和醒脾养儿颗粒。 王氏保赤丸用于积食引起的各种症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迅速消积,大人腹胀也可以吃,但王氏保赤

小儿脾虚

小孩常喝凉茶睡前喝奶易脾虚 ●脾虚一旦形成,日积月累将容易酿生多种疾病 ●脾虚者不建议过喝酸奶,可饮少量豆浆,不是普通绿豆、黄豆豆浆,建议喝黑豆+红豆豆浆 闲时聊天,不少妈妈都会感叹:“我家的小孩总是生病,经常发烧感冒,要不就是扁桃体发炎……三天两头的不是这疼就是那痒,都不知道怎么办好?”“一问,孩子要么不好好吃饭,要么特爱吃零食,尤其是夏天,天天都喝冷饮吃雪糕,这样孩子的体质能好吗?临床观察发现,很多小孩体质差是因为喂养不当造成的。”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教授表示,喂养不当易造成脾虚,而脾虚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候,脾虚一旦形成、日积月累将容易酿生多种疾病。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教授 有口气、大便干提示消化不好 许尤佳介绍,小儿出生以后到7岁前多阳气不够稳定,而阴气相对较稳,故多为虚寒之体,饮食当忌寒凉、过饥或过饱,总的来说就是必须喂养得当。而脾虚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候,脾虚证的形成多在一岁左右,主要原因就是喂养不当,脾虚一旦形成,日积月累将容易酿生多种疾病,如经常发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患上鼻炎或导致过敏性体质等。 何谓喂养不当?表现为小孩胃口不好时还要强逼吃饭、一岁后还以母乳为主、经常喝凉茶(特别是广东人最爱的七星茶、开奶茶、竹蔗马蹄水等)、睡觉前喝奶等,这些都会导致小儿脾虚。 保护肠胃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食导滞、健脾养胃。“很多家长不给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怕上火,其实消化好的时候适当吃…热气?的东西,即高热量的食物,如洋快餐,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吃进的量要合适。吃完后要饮热水助消化,切忌喝冷饮。” 消化好不好如何判断?许尤佳介绍,可从舌苔、口气、睡眠、大便、倒刺五个方面判断。若有口气,则会夜睡不宁,若不调理饮食就很容易生病;大便干硬如羊屎,或者排便规律改变,如平时习惯下午三四时大便,某日突然早上大便,次数增加,或某天不便而集中在第二天便便,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是消化不良的征兆。 消化不良时怎么办?许尤佳介绍了几种助消化的办法: 1.三仙茶:炒谷芽、麦芽各10g,炒山楂3~5g(三岁以上5g)煮水喝; 2.藿香正气是首选保健品:有痰时也可用,液、丸、胶囊均可以。液不推荐同仁堂的,因其酒精含量偏高,喝后有喝酒脸红之弊。 3.小儿健胃消食成药:如健胃消食片、保济丸(或口服液)、保和丸等。 而消化好时可健脾,常采用以下两种汤: 1.春砂仁煲猪肚汤,可喝汤40ml,剩下的可用来煲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