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佳停车场容量规划模型

最佳停车场容量规划模型

最佳停车场容量规划模型
最佳停车场容量规划模型

最佳停车场容量规划模型

摘要通常,某个区域的停车服务需求并不是一个常数,它会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变动。这种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的动态性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是影响停车场容量和停车费用的基本因素。本文的目的是论证通过应用排队理论来定义封闭式停车场的最优停车服务器(坡道)数量和所需容量(停车位数量)。在排队论基础上所建立的这种模型可以用于业务决策规划和停车场容量发展规划。之前提出的模型在里耶卡市的“三角洲”停车场例子中已经得到证实,这种模型特别有其使用价值,因为它可以用于任何访问受控制的停车区域,比如当下流行的有收费卡收费的停车区域或者将来有某些变动的停车场。

关键词:停车场容量的规划最佳停车场容量排队理论停车场的队列系统

1前言

某个区域的停车服务需求并不是一个常数,它会在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变动。这种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的动态性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是影响停车场容量和停车费用的基本因素。一般地,对于停车这种行为,其目的是产生停车服务需求。这种停车服务需求在规划阶段就已经面临着重要问题:在停车需求增加时期如何确保停车服务;最佳停车场的尺寸应该基于需求而定;当停车需求减少时如何处理剩余的停车容量;停车场的容量不足和容量过剩分别在那个百分点时才是可以被接受的;从长期规划看,在需求和能力的增加处于波动的条件下时如何平衡停车场的使用能力?

除此之外,停车场的规划不同于交通运输,在交通运输中,为了防止变化快于计划,一些交通工具是可以出租、出售或购买的,所以,交通运输能力可以暂时地或者永久地适应交通需求的变化,这对于由位置和目的来定义的停车场来说是不可能的,停车场需要长期的投资而且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由于这个原因,当选择停车场位置时,对停车场的需求和要求的长期性预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旅游胜地的停车规划更为重要),还要考虑需求的周期性震荡(相对于一年中

的其他时间,在旅游旺季到达的游客要求有更多的停车区域)以及根据需求扩展停车场容量的可能性。

本文的目的是论证通过排队理论可以在出、入受控制的停车区域,寻找最佳的服务地方(坡道)以及确定该地的最佳停车容量(停车车位数)。通过这种排队理论模型,使得对停车场的规划和能力发展进行足够的业务决策成为了可能。

在国家和国际的科学领域和专业文献中,用于错综复杂的停车状况中的排队理论并没有得到持续性的研究,也没有完整地呈现过在公众的面前,它只是才被进行了部分分析和探讨。在最近的一段时期里,停车或者交通仍然被一些作者提及,比如被一些克罗地亚的作者[6,7]提及的,在一些著名城市和旅游中心交通系统最终将瘫痪的这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停车系统的建模问题很少被提及,2005年[6],G.luburic在他的一篇名为“用于解决城市中心停车问题的模型”的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停车模型。在1991年“交通和空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Z.kerkez 提出了一种停车场尺寸最优规划模型[4]。交通研究协会(德国道路交通研究会)在2005年发布了固定运输存储指示,这是用于固定的交通设施规划和建设的一组技术准则,包括停车区域和停车系统控制[2]。然而,排队理论并没有被上述的作品引用。

2停车场容量规划的出发点

停车场是一个由足够系统组件组成且各个组件间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因此有必要优先分析和规划停车场容量,再由此去定义停车模型。根据标准可以留心观察各种类型的停车模型,比如根据功能,结构,随机性程度,时间的相关性以及程度的量化分析等。在本文中,由于研究的对象是停车场,所以用于排队过程仿真的排队理论模型就被选中。

排队理论应用程序的先决条件是用于对停车时间内车流的到达强度和长度进行统计分析。

停车区域内车辆的到达在一年内,一个月内,一天内甚至一个小时内都会有很大的波动,因此,很难预先确定某一天到达或者离开某个的停车场的车辆数。然而,车辆的到达和到达数量以及车辆到达停车场的时间是否有一定规律可循对于停车场容量的规划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把月车流数量和天车流数量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某一天的观测值和接下来几天的观测值没有丝毫联系。用对比法可以证实上述推论,对比法,也即用统计方法来验证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到的现象在存在和形式上的关系。鉴于若干值对已经被设置,我们选择研究分组元素的相关性[10]。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关联表,在这个关联表中,具有某一特征的各分组的名称被输入到表格的行标题中(第二天的车辆到达数——X现象),具有某些另外特征的各分组的名称被输入到同一表格的列标题中(前一天的车辆到达数——Y现象)。

为了确定第二天车辆到达数量与前一天车辆到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强度,我们有必要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r)。所获得的相关系数是在0与1之间的,即0

类似地,对停车时间长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这样的结论:第二天到达车辆的停车时间长度与前一天到达车辆的停车时间长度之间有重要的或随机的依赖。如果停车区域内车辆的到达和停车时间长度一样,都是随机变量的话,就有必要确定这些变量的强度类型,也即,去核实这些变量是否按照已发布的某些理论的规定而变化。

在停车区域内,车辆的到达和停车服务时间的强度特性如下所示:

--- 稳定性是它的一个特性,表明了随机波动的平均值。这个属性也可以被认为是车流强度并不依赖于时间,而是一个常数值,它代表了单位时间内到达车辆的平均数。

--- 停车场内车辆的到达是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间是连续的。在观察的某一时刻内,这些事件随机分布在时间间隔里,并且能呈现接下来的流量特征。类似地,从停车场出发的车流也可以被定义,即,从停车场离去的车流。

--- 停车场内的车流是不均匀的,因为停车服务需求是根据停车场类型和内部结构而变化的。我们要预期考虑停车场的工作任务、它在交通链中的功能以及停车场的技术性工作。在本文中,我们接受均匀流假设,该均匀流假设考虑到了车

流中客运车流总数占上风的情况。

--- 停车场的停车事件流大多数是不规律的(随机的),因为停车服务需求并没有根据预先确定的指令出现。

--- 关于车辆到达时间,可以认为在停车区域内的车流都是普通车流,这就意味着两辆车在同一时间出现且有着相同停车需求的概率就非常微小,即可以认为,车辆是一个接着一个进入停车场的。

--- 一段时间内车辆的到达数并不取决于(依赖于)早先到达停车场的车辆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车辆的到达是流动的、没有相互影响的。这种流动性只有当车辆从多个方向到达时才有意义,这种多方向到达是停车场最常见的情况。

从上述属性(稳定性、通常性、无规律的流动性)可以推断出,停车区域内的车流是简单随机流,因此停车场可以被分析为一个质量服务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停车场内到达车流和离开车流并不具备所有这些属性。研究排队论的作者们[3,12]虽然接受简单随机流假设,但是他们认为,在实现某些定论时不能显著影响所得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车辆的到达数量和服务时间长度都是随机变量,那么,事先去确定它们的数值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预先确定它们取值的概率分布。

为了能计算出表示车辆到达数和接受服务车辆数这两个随机变量的取值可能性,必须执行下面的内容:收集进入停车场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经验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匹配性[7, pp. 335-345]。

分布类型是根据对车辆到达数和服务时间进行的统计检验来确定的,即,用经验概率分布来检验假设理论概率分布。在本文中应用到了χ2检验。

当根据一些理论性分布确定了车辆的到达数和服务时间时,就可以依据车辆到达数分布和服务时间长度分布,应用排队理论来计算分配系数的函数指数。

如果经验分布的观测变量(到达车辆数和服务时间)无法适应任何理论分布,那么,就像大多数作者[9]所认同的,使用分析方法是不可能的,但是,使用仿真模型是必要的。

3停车场模型的尺寸优化

大城市、旅游胜地及其他中心地方的停车问题,需要一个跨学科的解决

方法,要考虑全方位的运输需求,要保护城市及其周边环境,还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可能解决方案。这篇文章为读者呈现排队理论在停车场最优尺寸函数中的应用。分析停车场时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排队系统,有关停车场容量发展的业务决策模型已经在里耶卡市的“三角洲”停车场例子中实施。

3.1将停车场定义为一个排队系统

由于停车场内车辆的到达是不规律的,统计分析已经证实,车辆的到达和服务时间长度可以被视为随机变量,这两个随机变量可以通过足够的理论分布得到近似计算。这进一步意味着,停车场可以被分析为公共服务系统。本文将“停车场封闭系统”1考虑在内,所谓停车场封闭系统即停车场内所有进口点和出口点都配备了某些类型的斜坡(障碍杆),无论何时何地从传入终端进入,司机都要带着停车罚单,在收费站缴纳停车费。

停车场代表了具有以下结构的排队系统:客户是(或不是)正在排队的车辆(根据当前的车辆到达情况),车辆在停车区域内得到停车服务,该停车服务完成(一定长度的停车时间),车辆离开此系统。

按照到达车流的强度特点和本文第二部分所列出的服务时间可以推断出停车场的使用能力缺乏一致性;如果到达停车场的车辆数大于现有停车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车辆数,那么,车辆就会排队等待;相反,车辆就不用排队等待,但此时停车场的停车能力并没有被完全利用。

定义最优停车车位数,需要考虑到所有影响停车场正常工作的因素,停车位的数量要能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带来最好的经济效应,也即,有着最小的没有得到服务的车辆数和最大正在提供停车服务的车位数。

从排队论观点看,通过停车场终端的传入/传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鉴于停车场的车流并不是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停车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鉴于在停车场的入口点容易形成更多的等待队形,故根据入口坡道的数量,我们可以讨论多服务器排队系统。

---- 根据一定的理论分布可知,停车场内车辆的到达是分散的(在本文中这种分散是正常的)。

--- 根据一定的理论分布可知,停车服务时间也是分散的(在本文中这种

分散符合指数分布)。

--- 车辆的停车服务按照先进先出法(即先来先服务)。

--- 考虑到入口坡道外面有一定数量的空间供车辆排队等待以进入停车场,所以我们可以讨论有限的排队长度。

基于起始参数和一个具体质量服务体系的特点,我们可以计算出足够多的指数,这些指数可以表达出该质量服务体系的功能。由于各停车场入口坡道的数量不同,那么依据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足够的结论。

3.2停车场容量的定义

经验显示,尽管里耶卡市的“三角洲”停车场有足够数量的入口坡道,但是在停车场的入口处每天都在上演交通拥堵。当停车场已停满车辆时,入口坡道可以自动阻止新的车辆进入停车场,即,试图进入停车场的司机会被告知停车场已满,这将为试图进入停车场的车辆创建一个等待队列。2

上述问题中的困境在于,入口坡道或停车位是否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考虑到国家和国际上该方面的经验相对贫瘠,所以在本文中,作者基于自己的分析,将入口坡道定义为了服务场所。基于所获得的结果,他们计算出了停车场的车位数,并进一步定义了所需的停车场容量。可以因此推断出,当停车场的最优规模被定义时,仅仅考虑入口坡道是不够的,还有必要考虑停车车位数,因为入口坡道数目的增加并不等于停车场停车能力的增加。

停车场容量体现在停车位的数目上,也即,使用停车服务的车辆数。据车库设施和封闭停车场建设方面的专家介绍,停车场进口点的最佳数量即入口坡道数量,是每250个停车位一个入口点,这是静态停车场容量。动态停车场容量的计算也要考虑每天进入停车场的车辆数目,平均停车时间长度和停车场的总工作时间应用以下公式:

∑PM=λ×t/T (1)其中:

∑PM–- 所需的停车位总数

λ–-每天的车辆平均数

t--平均停车时间(小时)

T–-每天停车场的总工作时间(小时)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对于某个问题,一次所得最优解并不是永远的最优解,该问题中任何一个有关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引起最优解发生很小或者很大的变化。根据提出的优化标准:等待时间、排队等待的车辆数、取消等待概率或者由于排队等待而造成的成本、未被占用的服务场所或相类似的,所获得的最优解决方案并不意味着入口点不产生排队现象,而是意味着所排的队伍应尽可能的短。

由于车辆排队等待进入停车场的等待时间不由司机支配,所以最优停车场标准应该有取消等待的可能性,因为,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司机将会选择另外一个停车场。因此,根据经验和实践以及每个停车场的特点,有必要评估取消等待概率的最大允许值,然后确定符合标准的最优解。

3.3通过里耶卡市“三角洲”停车场案例说明最佳停车场容量的规划

本文第2、3.1、3.2部分所示的停车场最优尺寸模型已经应用于里耶卡市“三角洲”停车场最优尺寸规划中。图1显示了2004年和2005年到达“三角洲”停车场的汽车数量3。

三角洲停车场----2004年和2005年停车频率

实线--2004年经验频率;虚线--2005年经验频率

车辆数

图1 2004年和2005年到达“三角洲”停车场的动态车流

为了确定第二天到达停车场的车辆数与前一天到达停车场的车辆数之间的

关系强度,相关系数被定为r=0.04 ,这表明车辆日常的到达顺序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所以到达封闭停车场区域的车辆数是一个随机变量这一假设是可以被接受的。

从图1可以看出,一定天数所到达的车流非常不均匀,而且这两年的数据差别也不明显。然而,图1也表明,忽略年份不记,天数可以划分为两个区间:第一个区间包括每天有600至1600辆车的,第二个区间就是每天有1600至2500辆车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区间内每天车辆数的平均值有很大的波动:第一区间是每天1178辆,第二区间是每天2089辆。上述事实指出了对每一区间进行统计分析的必要性;然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就停车场容量规划而言,将会引起特殊问题出现。如何计划所需停车位的数量?如果我们采用年平均数或者第一和第二区间的车辆数,那么停车场的某些区域就将闲置,或者,另一方面,停车位数量在一年中的某些天将不足。

为了能够应用排队理论,验证指定的分布是否符合标准理论分布就非常有必要。通过卡方检验所做出的比较,在众多理论分布中,我们选择正态分布。

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实验数据通过正态分布已经做了明显比较。图2明显表明,第二区间能很好地符合正态分布,但第一区间的情况却并非如此。通过卡方数值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11.341;

第一区间卡方值:χ2=37.116 χ2

0.99

=16.812;

第二区间卡方值:χ2=16.140 χ2

0.99

但两者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这种情况下,当经验分布不能简化为某种理论分布时,采用模拟分布或者假设分布是很明智的,至少这与真正的问题很近似。作者S.Vukadinovic[12]和D. Gross[3]支持这种近似分布。

图2 里耶卡市“三角洲”停车场2004年和2005年经验分布和理论分布的比较

基于前面提到的事实,我们接受这样的假设,一定天数一定数量的停车行

为符合正态分布。所以使用排队理论定义最优停车场容量是有道理的。

为了计算停车场的功能指数,定义输入参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 排队空间所能容纳的车辆数(m )-为了能够进入停车场而排队等待的总长度空间是80m ;如果在队伍中一辆车所占用的平均长度为5m,那么,在同一时刻,该空间最多可以容纳16辆汽车,也即,m=16。故,所观察到的服务过程可以被归为一个有限数目的车辆在队伍中的排队问题,即G/M/S/16。

--- 车流强度(到达率λ)- λ的计算将使用2005年每天进入停车场的车辆平均数;λ=1921辆/每天(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一年302个工作日,其余时间为节假日,不收取停车费用)或者平均137辆/小时,高峰时期302辆/小时以及停车场的最大负载值。

--- 服务强度(服务率μ)- 计算相应的平均服务时间得到μ值(t usl =服务时间的

算术平均值 );服务时间代表驾驶员(停车场顾客)将车停到停车场的所需时

间,即在入口终端停车,领取停车费用单,进入停车场;由于这个时间的平均值为15秒,所以服务强度μ=1/t usl =240辆/小时。

在高峰时期,单位时间内会到达更多的车辆,这与他们仅使用一个入口坡

道的可能性相关。作为一个服务系统,“三角洲”停车场的排队等待长度是有限三角洲停车场----第一和第二区间(2004和2005年)

虚线--天数(经验频数);实线--天数(理论频数)

车 辆 数 天

=302/240=1.258。更多停车场的,基于其对基础参数的定义,我们得到:ρ=λ

μ

函数公式 [14]中的相关指数已经计算出并列于表格1中。

在分析“三角洲”停车场入口坡道函数的基础上,易知入口坡道数目的增加将引起停车系统指数值增大或减小。在此分析两个变量:变量A,一天中接受停车服务的车辆平均数,考虑两个入口坡道;变量B,高峰小时(比如上午八点到九点)内接受停车服务的最大车辆数,考虑两个入口坡道。由一天当中接受服务的车辆数平均值所获得的指数值说明,仅仅一个入口坡道是必需的,且这个坡道必需具备服务所有到达车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变量B。很明显,当高峰小时内大量的车辆想进入停车场时会出现很大问题,同样,在高峰小时出停车场也是如此。那么,问题出现了,在停车场入口坡道前排队等待的原因是否是因为系统内车位数量不足或者服务场所过少。

由变量B和最大车辆数目分析相关指数,得出以下:

地下停车场设计规范标准

地下车库设计规范 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是地下车库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地下车库室外和室内,地上与地下的竖向交通枢纽。合理布置地下汽车库坡道,做好汽车坡道设计,在整个地下车库设计中非常重要。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与人行道严格分离,远离场地主干道为原则,汽车坡道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出入口,以减小汽车噪声影响及夜晚汽车光线干扰。地下车库汽车坡道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当停车数量少于100辆时可设计一个。当停车数量大于500辆时不应少于三个,如条件允许,小于100辆大于50辆最好也设进口出口两个汽车坡道。 2.平面设计 汽车坡道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直线曲线混合坡道、螺旋坡道(二层以上)等,见下图: 出入口汽车坡道最小净宽度,《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下简称《汽设规》)规定,小型车(如无特殊说明下均以小型车为例),单车行驶3.5m,双车行驶6.0m。《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下简称

《汽防规》)规定,汽车坡道的疏散宽度单行4.0m,双行7.0m。因此,汽车坡道最小宽度,取上限,单车道不小于4.0m,双车道约为9.0m为宜。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6.0m的要求。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内径最小约为4.0m,舒适内径约为5.5~6m。 平面设计中因曲线坡道对驾车司机视线有影响,所以应尽量多采用直线坡道,少采用曲线坡道。混合坡道中,直线和曲线相接部分一定要是相切的关系,不应有折线。 3.剖面设计 小型车汽车坡道的最大坡度《汽设规》规定,直线坡道15%(1:6.67),曲线坡道12%(1:8.33)。当汽车坡道的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相当于正常坡道1/2的缓坡。缓坡直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曲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且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大于10%的坡道设缓坡,是为了防止汽车的车头、车尾和车底擦地。缓坡坡度一定要保证是与它相连接的正常坡度的1/2(6%~7.5%),而不是其它值。实践中直线缓坡不如曲线缓坡实用,一是因为曲线缓坡(2.4m)比直线缓坡(3.6m)可以更短,二是曲线缓坡更平滑,更舒适。通过计算得知,当直线坡道高差大于0.72m时,曲线坡道高差大于1.08m时,设计缓坡距离会更短,更经济。当条件允许时,汽车坡道的舒适坡度应设计在8%~10%之间。曲线坡道还应在横向设计

停车场设计规范完整版

停车场设计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890101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地下停车场设计规范

地下车库设计规范 地下车库得汽车坡道,就是地下车库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连接地下车库室外与室内,地上与地下得竖向交通枢纽.合理布置地下汽车库坡道,做好汽车坡道设计,在整个地下车库设计中非常重要。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得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与人行道严格分离,远离场地主干道为原则,汽车坡道得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出入口,以减小汽车噪声影响及夜晚汽车光线干扰。地下车库汽车坡道得数量不少于两个,当停车数量少于100辆时可设计一个。当停车数量大于500辆时不应少于三个,如条件允许,小于100辆大于50辆最好也设进口出口两个汽车坡道。 2、平面设计 汽车坡道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直线曲线混合坡道、螺旋坡道(二层以上)等,见下图: 出入口汽车坡道最小净宽度,《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下简称《汽设规》)规定,小型车(如无特殊说明下均以小型车为例),单车行驶3、5m,双车行驶6、0m。《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下简称《汽防规》)规定,汽车坡道得疏散宽度单行4、0m,双行7、0m。因此,汽车坡道最小宽度,取上限,单车道不小于4、0m,双车道约为9、0m为宜.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6、0m得要求。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内径最小约为4、0m,舒适内径约为5、5~6m.

平面设计中因曲线坡道对驾车司机视线有影响,所以应尽量多采用直线坡道,少采用曲线坡道.混合坡道中,直线与曲线相接部分一定要就是相切得关系,不应有折线。 3、剖面设计 小型车汽车坡道得最大坡度《汽设规》规定,直线坡道15%(1:6、67),曲线坡道12%(1:8、33)。当汽车坡道得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相当于正常坡道1/2得缓坡。缓坡直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曲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且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大于10%得坡道设缓坡,就是为了防止汽车得车头、车尾与车底擦地。缓坡坡度一定要保证就是与它相连接得正常坡度得1/2(6%~7、5%),而不就是其它值。实践中直线缓坡不如曲线缓坡实用,一就是因为曲线缓坡(2、4m)比直线缓坡(3、6m)可以更短,二就是曲线缓坡更平滑,更舒适。通过计算得知,当直线坡道高差大于0、72m时,曲线坡道高差大于1、08m时,设计缓坡距离会更短,更经济。当条件允许时,汽车坡道得舒适坡度应设计在8%~10%之间。曲线坡道还应在横向设计2%~6%得超高坡度,利用汽车重力平衡向心力,增加舒适性。超高设计要明确外环高,内环低,就是由外环坡向内环。 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2、2m。因地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2、5m为宜。汽车坡道应有良好得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通用资料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 (试行)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注:(1)三轮摩托车可按微型汽车尺寸计算。 (2)二轮摩托车可按自行车尺寸计算。 (3)车辆换算系数是按面积换算。 表二: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参数

长沙市建设工程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标准试行精修订

长沙市建设工程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标准试行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长沙市建设工程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标准(试行)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我市静态交通环境,促进动静态交通平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适用本标准。第三条根据本市用地发展和交通条件,将本市建设工程机动车停车场(库)配建划分为三类分区: A区:湘江以东、三一大道以南、二环线以西、以北所围合的区域; B区:A区以外,西二环、北二环、星沙联络道、京港澳高速北段、浏阳河以西、南三环、坪塘大道所围合区域,以及枫林路以南、西三环以东的梅溪湖区域; C区:长沙市规划区范围内除A、B区以外的市区范围。 图1?分区图 第四条本标准所称的建设工程机动车配建停车场(库)是指提供本建设工程机动车车辆停放的场所或车库,其设计在满足本标准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五条新建建筑物建筑面积大于500平方米(含500平方米)的,应按本规定的有关要求设置停车场(库)。建筑面积小于500平方米的建筑物,可不单独配建停车场(库)。 第六条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总建筑面积大于500平方米(含500平方米)的,其建筑面积增加部分按本规则的有关要求配建停车场(库),原建筑配建停车设施不足的,应在改、扩建的同时按车位差额数的20-30%予以补建。 第七条严禁占用规划批准为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用地的地上空间设置建设工程配建的停车设施。公共绿地和城市支路的地下空间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并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可设置地下停车库。 第八条建设工程配建的停车设施原则上应设置在该建设项目规划用地范围以内。情况特殊的,可设置在项目用地周围200米本单位用地范围以内且不跨城市主、次干道(特大型公共建筑除外),各地块(按城市主次干道划分)停车位配建原则上应分别满足停车场(库)配建指标要求。 第九条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建设项目,各分期工程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标准原则上应与其建设规模和使用性质相对应。但在满足本标准配建停车位总指标的前提下,配建停车位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同分期内总量平衡布局。 第十条配建地下停车位数量应不少于总配建停车位数量的80%(因条件限制未设置地下室的改、扩建建筑除外),当地下停车场少于三层时原则上不得设置机械式停车场。因用地条件限制,当地下车库达到三层时仍无法满足配建指标要求的,可设置机械式立体停车。 第十一条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时,原则上须按新的使用性质配建停车位。

地下停车场车库设计规范

地下停车场车库设计规范 地下车库得汽车坡道,就是地下车库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连接地下车库室外与室内,地上与地下得竖向交通枢纽.合理布置地下汽车库坡道,做好汽车坡道设计,在整个地下车库设计中非常重要。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得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与人行道严格分离,远离场地主干道为原则,汽车坡道得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出入口,以减小汽车噪声影响及夜晚汽车光线干扰。地下车库汽车坡道得数量不少于两个,当停车数量少于100辆时可设计一个。当停车数量大于500辆时不应少于三个,如条件允许,小于100辆大于50辆最好也设进口出口两个汽车坡道。 2、平面设计 汽车坡道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直线曲线混合坡道、螺旋坡道(二层以上)等,见下图: 出入口汽车坡道最小净宽度,《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下简称《汽设规》)规定,小型车(如无特殊说明下均以小型车为例),单车行驶3、5m,双车行驶6、0m。《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下简称《汽防规》)规定,汽车坡道得疏散宽度单行4、0m,双行7、0m。因此,汽车坡道最小宽度,取上限,单车道不小于4、0m,双车道约为9、0m为宜。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6、0m得要求.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内径最小约为4、0m,舒适内径约为5、5~6m. 平面设计中因曲线坡道对驾车司机视线有影响,所以应尽量多采用直线坡道,少采用曲线坡道。混合坡道中,直线与曲线相接部分一定要就是相切得关系,不应有折线。 3、剖面设计 小型车汽车坡道得最大坡度《汽设规》规定,直线坡道15%(1:6、67),曲线坡道12%

(1:8、33).当汽车坡道得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相当于正常坡道1/2得缓坡。缓坡直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曲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且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大于10%得坡道设缓坡,就是为了防止汽车得车头、车尾与车底擦地。缓坡坡度一定要保证就是与它相连接得正常坡度得1/2(6%~7、5%),而不就是其它值。实践中直线缓坡不如曲线缓坡实用,一就是因为曲线缓坡(2、4m)比直线缓坡(3、6m)可以更短,二就是曲线缓坡更平滑,更舒适。通过计算得知,当直线坡道高差大于0、72m时,曲线坡道高差大于1、08m时,设计缓坡距离会更短,更经济。当条件允许时,汽车坡道得舒适坡度应设计在8%~10%之间.曲线坡道还应在横向设计2%~6%得超高坡度,利用汽车重力平衡向心力,增加舒适性。超高设计要明确外环高,内环低,就是由外环坡向内环。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2、2m。因地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2、5m为宜。汽车坡道应有良好得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效果非常好,如下图所示: 在坡道开始站设一道截水沟,在设计0、1m~0、15m高反坡段,有效防止室外水漫流进车道内。中间坡道开口部位以内设计一道截水沟,把开口部位得雨水排出,坡道末端设一道截水沟,把其它溅进或汽车带进得雨水排出。 4、汽车坡道做法设计 汽车坡道得做法在图集88J1-1(工程做法)与88J9—2(室外工程)中有很多种,从面层上区分有混凝土坡道、水泥金钢砂防滑坡道、铺台工砖坡道、花岗岩坡道、环氧防滑涂料坡道等几种。汽车坡道面层得主要做用就是防滑,防滑做法不外乎三种情况:(1) 材质本身外麻面,利用材质得凹凸不平达到防滑效果,如麻矿场砖面层、毛面花岗石面层,环氧防滑涂料等面层,防滑效果一般;(2) 材质本身平滑,设计中通过特殊处理或嵌入水泥砂浆、缸砖面层等防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890101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地下车库的设计规范

▌一、停车位指标 停车位的确定为停车场建筑面积进行估算提出一定依据,小型车每车位约30~40㎡。以上指标均包括--停靠位和车道以及墙、柱等建筑构件面积。 实际工程统计表明,地下停车库平均每车位约37~47㎡,室外停车场平均每车位约27~37㎡。 【案例】恒大停车位尺寸要求 中高端/中端楼盘:一个车位保证满足2400mm×5300mm。 高端楼盘:一个车位保证满足2700mm×5700mm(在人行出入口附近考虑5%数量的2700mm ×6000mm车位)。 ▌二、防火设计 1.防火分区 大型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往往规模较大,为了将火势控制在发生范围内,避免向外蔓延,需将地下车库按一定面积划分为防火分区。 《规范》规定地下车库不设自动灭火系统时,其防火分区最大建筑面积为2000㎡,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防火分区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一倍,为4000㎡。 各防火分区以防火墙进行分隔,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设门、窗、洞口时,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 2.安全疏散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对地下车库的安全疏散做了如下规定: (1)地下车库人员安全出口应和汽车疏散出口分开设置。这是因为不论平时还是在火灾情况下,都应做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避免造成交通事故,不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 (2)地下车库的每个防火分区内,其人员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目的是能够吸效地进行双向疏散。但若不加区别地多设出口,会增加车库的建筑面积及投资。因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设一个出口。 a.同一时间车库人数不超过25人。 b.IV类汽车库,即停车数不超过50辆的汽车库。 c.当地下车库规模较大,划分为两个以上的防火分区,且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设有防火门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分别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精修订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 规范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 一、停车场概念 景区停车场是为旅游者使用的汽车提供停车服务的场所。景区中常见的车辆类型有大型客车、中小型客车以及摩托车和电瓶车。 二、旅游景区停车场设计原则 1. 一般停车场设计原则 (1)强调自然协调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的首要问题是“自然”,包括场地本身的“自然”及与周围风景衔接的“自然”。最好是借用自然的地形,就势建造。停车场区内大客车与小汽车要分区停放,用绿化及道路划分出各自的停车空间。小汽车停车场常常结合场地地形及建筑物布置情况灵活分散成几个组来布置。 (2)尽量留地于人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将停车场建在地下或水下。而腾出的地面最好用于建游园,搞绿化,或扩大水面。建在地下或水下的停车场要综合研究,科学设计,其内部设施要现代化。 (3)设置服务设施 要在整个停车场的合适位置分散布置一些休闲设施、一定数量的公共电话亭等,以方便游客使用。 (4)设置临时停车场 有些景区的旅游季节性非常强,旺季停车位严重不足,为避免破坏环境,不适合再修建新停车场的景区可考虑建造临时停车场。目前有一种产品叫草坪格,可广泛应用于建造临时停车场、步道。 2. 态停车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的停车场宜采用组团式、分散式的布局。采用绿化草坪砖,以灌木为隔离线,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景区的停车场应成为景观,避免采用使大面积车辆曝晒的

硬化停车场。国外有景区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或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停车场的车棚。既可防止车辆曝晒,为开空调而多耗油污染景区空气,又可以为景区提供绿色电源。 此外,景区停车场的建设要建一个,用一个,建成后的停车场不能移作他用,己移作他用的要设法收回。避免对景区停车造成困扰和负担。 三、停车场类型 1.停车场类型 按照停车所处于的空间位置来分,可以分为路边停车场以及路外停车场。 (1). 路边停车场 是指在道路的一侧边缘或者两侧边缘划出一定的范围作为车辆停放的设施。一般来说,在交通量大的区域,路边停车场一般不会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2). 路外停车场 是指在道路之外,不占用道路的停车设施,一般在景区中的停车场类型常采取平面式和立体式。 2.车辆停置形式 车辆停放时车位的布置形式,有垂直式、平行式、斜角式三种,或混合采用此三种停车方式。 垂直式:即车辆垂直于通道停放。采用这种形式,一定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最多,用地较省,但停车带较宽(以最大型车的车身长度为准),车辆进出车位要倒车一次,须留较宽的通道。 平行式:即车辆平行于通道停放。采用这种形式,停车带较窄,车辆驶出方便,适宜停放不同类型、不同车身长度的车辆。但一定长度内停放车辆数最少。 斜角式:即车辆与通道成斜交角度停放。一般按30°、45°、60°三种角度停放。采用这种形式,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而异。斜角式适用于场地宽度受限制的停车场,车辆停放比较灵活,车辆驶入和驶出方便,可迅速停置和疏散。 汽车库内汽车与汽车、墙、柱、护栏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完整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由公安部与建设部于1988年颁布,1989年开始实施,与<停车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同期颁布实施.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试行) 颁布单位公安部/建设部颁布日期881003 实施日期890101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 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 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2002年版) 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停车位数的分布:在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0%-70%;在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10%;在城市其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25%-40%。 公安部、建设部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公安部、建设部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1988年10月3日) 第一条为加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停车场是指供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室内场所。 停车场分为专用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是指主要供本单位车辆停放的场所和私人停车场所;公共停车场是指要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的停车场所。 第四条停车场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其规划设计须遵守《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停车场的设计方案(包括有关的主体工程设计方案),须经城市规划部门审核,并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办理施工手续;停车场竣工后,须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加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旅馆、饭店、商店、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车站、码头、航空港、仓库等公共建筑和商业街(区),必须配建或增建停车场,有条件的小型公共建筑须配建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第一条本规则适用于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小城市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第三条机动车停车场内必须按照国家标准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第四条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须大于八十米。 第五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公共建筑配建的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包括吸引外来车辆和本建筑所属车辆的停车位指标。 第六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一。第七条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设计时,应将其他类型车辆按表一所列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条机动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二规定。 第九条在停车场内停放的机动车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表三规定。 第十条机动车停车场内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得小于6米。 第十一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应不小于表四规定。 第十二条机动车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应不大于表五规定。 第十三条自行车停车场原则上不设在交叉路口附近。出入口应不少于二个,宽度不小于2.5米。 第十四条自行车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见图二。 第十五条自行车停车场主要设计指标应不小于表六规定。 第十六条公共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是指吸引外来自行车的停车位指标。 专用自行车停车场的停车位指标应不小于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 第十七条各类建筑配建的停车场车位指标应不小于表七至表十八规定。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则,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公安部和建设部备案。 第十九条本规则由公安部和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1989年1月1日施行。 表一: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注:(1)三轮摩托车可按微型汽车尺寸计算。

地下停车场设计要求规范

地下车库设计规 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是地下车库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地下车库室外和室,地上与地下的竖向交通枢纽。合理布置地下汽车库坡道,做好汽车坡道设计,在整个地下车库设计中非常重要。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与人行道严格分离,远离场地主干道为原则,汽车坡道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出入口,以减小汽车噪声影响及夜晚汽车光线干扰。地下车库汽车坡道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当停车数量少于100辆时可设计一个。当停车数量大于500辆时不应少于三个,如条件允许,小于100辆大于50辆最好也设进口出口两个汽车坡道。 2.平面设计 汽车坡道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直线曲线混合坡道、螺旋坡道(二层以上)等,见下图: 出入口汽车坡道最小净宽度,《汽车库建筑设计规》(下简称《汽设规》)规定,小型车(如无特殊说明下均以小型车为例),单车行驶3.5m,双车行驶6.0m。《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下简称《汽防

规》)规定,汽车坡道的疏散宽度单行4.0m,双行7.0m。因此,汽车坡道最小宽度,取上限,单车道不小于4.0m,双车道约为9.0m为宜。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6.0m的要求。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径最小约为4.0m,舒适径约为5.5~6m。 平面设计中因曲线坡道对驾车司机视线有影响,所以应尽量多采用直线坡道,少采用曲线坡道。混合坡道中,直线和曲线相接部分一定要是相切的关系,不应有折线。 3.剖面设计 小型车汽车坡道的最大坡度《汽设规》规定,直线坡道15%(1:6.67),曲线坡道12%(1:8.33)。当汽车坡道的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相当于正常坡道1/2的缓坡。缓坡直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 3.6m,曲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 2.4m,且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大于10%的坡道设缓坡,是为了防止汽车的车头、车尾和车底擦地。缓坡坡度一定要保证是与它相连接的正常坡度的1/2(6%~7.5%),而不是其它值。实践中直线缓坡不如曲线缓坡实用,一是因为曲线缓坡(2.4m)比直线缓坡(3.6m)可以更短,二是曲线缓坡更平滑,更舒适。通过计算得知,当直线坡道高差大于0.72m时,曲线坡道高差大于1.08m时,设计缓坡距离会更短,更经济。当条件允许时,汽车坡道的舒适坡度应设计在8%~10%之间。曲线坡道还应在横向设计2%~6%

停车场设计规范

一.停车场的组成部分 1.出入口 2.行车通道 3.停车位 4.绿化隔离带 5.附属设施:休息室、管理室、修车场、加油站。 1.出入口位置 (1)公用停车场的停车区距离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距离宜采用50~100M。 (2)风景名胜区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主要入口可达150~200M。 (3)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M。 (4)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2.出入口数量 停车泊位数越多,出入车辆就越多,出入口的数量也需要相应增加。(1)50辆机动车停车场,可设置1个出入口。 (2)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2个出入口。 (3)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 (4)大于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

(5)当停车场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 10m。 (6)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3.出入口宽度 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其净距宜大于10m;条件困难或停车容量小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宜采用9-10m。 4.通道及转弯半径: 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 (1)一侧通道一侧停车 (2)中间通道两侧停车 (3)两侧通道中间停车 (4)环形通道四周停车 停车场通道转弯半径: 5.通道坡度 (1)与广场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 (2)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7%,积雪及严寒地区不应大于6%。(3)在出入口应设置纵坡缓坡段≤2%。

地下停车场设计规范

地下停车场设计规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地下车库设计规范 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是地下车库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地下车库室外和室内,地上与地下的竖向交通枢纽。合理布置地下汽车库坡道,做好汽车坡道设计,在整个地下车库设计中非常重要。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与人行道严格分离,远离场地主干道为原则,汽车坡道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出入口,以减小汽车噪声影响及夜晚汽车光线干扰。地下车库汽车坡道的数量不少于 两个,当停车数量少于100辆时可设计一个。当停车数量大于500辆时不应少于三个,如条件允许,小于100辆大于50辆最好也设进口出口两个汽车坡道。 2.平面设计 汽车坡道按平面形式可分为直线坡道、曲线坡道、直线曲线混合坡道、螺旋坡道(二层以上)等,见下图: 出入口汽车坡道最小净宽度,《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下简称《汽设规》)规定,小型车(如无特殊说明下均以小型车为例),单车行驶,双车行驶。《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下简称《汽防规》)规定,汽车坡道的疏散宽度单行,双行。因此,汽车坡道最小 宽度,取上限,单车道不小于,双车道约为为宜。曲线坡道还应满足小型车转弯半径不小于的要求。通过计算得知,曲线坡道内径最小约为,舒适内径约为~6m。

平面设计中因曲线坡道对驾车司机视线有影响,所以应尽量多采用直线坡道,少采用曲线坡道。混合坡道中,直线和曲线相接部分一定要是相切的关系,不应有折线。 3.剖面设计 小型车汽车坡道的最大坡度《汽设规》规定,直线坡道15%(1:,曲线坡道12%(1:。当汽车坡道的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相当于正常坡道1/2的缓坡。缓坡直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曲线坡段水平长度不应小于,且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m。大于10%的坡道设缓坡,是为了防止汽车的车头、车尾和车底擦地。缓坡坡度一定要保证是与它相连接的正常坡度的1/2(6%~%),而不是其它值。实践中直线缓坡不如曲线缓坡实用,一是因为曲线缓坡比直线缓坡可以更短,二是曲线缓坡更平滑,更舒适。通过计算得知,当直线坡道高差大于时,曲线坡道高差大于时,设计缓坡距离会更短,更经济。当条件允许时,汽车坡道的舒适坡度应设计在8%~10%之间。曲线坡道还应在横向设计2%~6%的超高坡度,利用汽车重力平衡向心力,增加舒适性。超高设计要明确外环高,内环低,是由外环坡向内环。 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因地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为宜。汽车坡道应有良好的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效果非常好,如下图所示:

停车场设计规范(1)

第二节 第11.2.1条机动车停车场分为公用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两类。本节规定适用于公用停车场的设计。专用停车场的设计可参照使用。 第条停车场的设置应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需要,合理分布。在大型公共建筑、重要机关单位门前以及公共汽车首、末站等处均应布置适当容量的停车场。大型建筑物的停车场应与建筑物位于主干路的同侧。人流、车流量大的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按分区就近原则,适当分散安排停车场。对于商业文化街和商业步行街,可适当集中安排停车场。 第条公用停车场的规模应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车辆到达与离去的交通特征、高峰日平均吸引车次总量、停车场地日有效周转次数,以及平均停放时间和车位停放不均匀性等因素,结合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确定。 第条公用停车场的停车区距所服务的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距离宜采用50~100m。对于风景名胜区,当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主要入口可达150~200m;对于医院、疗养院、学校、公共图书馆与居住区,为保持环境宁静,减少交通噪声或废气污染的影响,应使停车场与这类建筑物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设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并远离交叉口;不得设在人行横道,公共交通停靠站以及桥隧引道处。出入口的缘石转弯曲线切点距铁路道口的最外侧钢轨外缘应大于或等于30m。距人行天桥应大于或等于50m。 停车场出入口及停车场内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以指明场内通道和停车车位。 第条停车场平面设计应有效地利用场地,合理安排停车区及通道,便于车辆进出,满足防火安全要求,并留出布设附属设施的位置。 第条停车场采用的设计车型及外廓尺寸见表。设计时应以停车场停车高峰时所占比重大的车型为设计车型。如有特殊车型,应以实际外廓尺寸作为设计依据。 第11.2.7条停车位面积应根据车辆类型、停放方式、车辆进出、乘客上下所需的纵向与横向净距的要求确定。车辆停放的纵、横向净距见表。 有残疾人使用停车场时,应按照现行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 50)进行设计。 第11.2.8条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按汽车纵轴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有平行式、斜列式(与通道成30°、45°、60°角停放)、垂直式三种,见图。 按车辆停发方式的不同,有前进停车、前进发车;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后退停车、前进发车等三种。 停车场所需通道宽度、单位停车面积及有关尺寸见表。 停车场总面积除应满足停车需要外,还应包括绿化及附属设施等所需的面积。 第条停车场内车位布置可按纵向或横向排列分组安排,每组停车不应超过 50vch。各组之间无通道时,亦应留出大于或等于6m的防火道。 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其净距宜大于10m;条件困难或停车容量小于50vch 时,可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宜采用9~10m。 停车场出入口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见图,并设置交通标志。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精

本文由李林珂贡献 doc1。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2008-10-26 23:08 1 总则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火灾对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的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 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以下统称车库防火设计, 不适用于消防站的车库防火设计。 1.0. 3 车库的防火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 4 车库的防火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 术语 2.0.1. 汽车库garage 停放由内燃机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建筑物。 2.0.2修车库motor repair shop 保养、修理由内燃机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建(构筑物。 2.0. 3 停车场parking area 停放由内燃机驱动且无轨道的客车、货车、工程车等汽车的露天场地和构筑物。 2.0. 4 地下汽车库under ground garage 室内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面高度超过该层车库净高一半的汽车库。 2.0. 5 高层汽车库high rise garage 建筑高度 超过24m的汽车库或设在高层建筑内地面以上楼层的汽车库。 2.0.6 机械式立体汽车库mechanical and stereo scopic garage 室内无车道 且无人员停留的、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垂直或水平移动等形式停放汽车的汽车库。 2.0.7 复式汽车库compound garage 室内有车道、有人员停留的,同时采用机械设备传送,在一个建筑层里叠2 ̄3层存放车辆的汽车库。 2.0.8 敞开式汽车库存open garage 每层车库外墙敞开面积超 过该层四周墙体总面积的25%的汽车库。 3 防火分类和耐火等级 3.0.1 车库的防火分类应分为四类,并应符合表3.0. 1的规定。车库的防火分类表 3.0.1 类别数量名称ⅠⅡⅢⅣ 汽车库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 一、停车场概念 景区停车场是为旅游者使用的汽车提供停车服务的场所。景区中常见的车辆类型有大型客车、中小型客车以及摩托车和电瓶车。 二、旅游景区停车场设计原则 1. 一般停车场设计原则 (1)强调自然协调 风景区停车场规划的首要问题是“自然”,包括场地本身的“自然”及与周围风景衔接的“自然”。最好是借用自然的地形,就势建造。停车场区内大客车与小汽车要分区停放,用绿化及道路划分出各自的停车空间。小汽车停车场常常结合场地地形及建筑物布置情况灵活分散成几个组来布置。 (2)尽量留地于人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将停车场建在地下或水下。而腾出的地面最好用于建游园,搞绿化,或扩大水面。建在地下或水下的停车场要综合研究,科学设计,其内部设施要现代化。 (3)设置服务设施 要在整个停车场的合适位置分散布置一些休闲设施、一定数量的公共电话亭等,以方便游客使用。 (4)设置临时停车场 有些景区的旅游季节性非常强,旺季停车位严重不足,为避免破坏环境,不适合再修建新停车场的景区可考虑建造临时停车场。目前有一种产品叫草坪格,可广泛应用于建造临时停车场、步道。 2. 态停车场的规划原则

生态型的停车场宜采用组团式、分散式的布局。采用绿化草坪砖,以灌木为隔离线,用高大乔木和藤蔓植物遮荫。景区的停车场应成为景观,避免采用使大面积车辆曝晒的硬化停车场。国外有景区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或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停车场的车棚。既可防止车辆曝晒,为开空调而多耗油污染景区空气,又可以为景区提供绿色电源。 此外,景区停车场的建设要建一个,用一个,建成后的停车场不能移作他用,己移作他用的要设法收回。避免对景区停车造成困扰和负担。 三、停车场类型 1.停车场类型 按照停车所处于的空间位置来分,可以分为路边停车场以及路外停车场。(1). 路边停车场 是指在道路的一侧边缘或者两侧边缘划出一定的范围作为车辆停放的设施。一般来说,在交通量大的区域,路边停车场一般不会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2). 路外停车场 是指在道路之外,不占用道路的停车设施,一般在景区中的停车场类型常采取平面式和立体式。 2.车辆停置形式 车辆停放时车位的布置形式,有垂直式、平行式、斜角式三种,或混合采用此三种停车方式。 垂直式:即车辆垂直于通道停放。采用这种形式,一定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最多,用地较省,但停车带较宽(以最大型车的车身长度为准),车辆进出车位要倒车一次,须留较宽的通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