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静脉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及效果评价

动静脉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及效果评价

动静脉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及效果评价
动静脉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及效果评价

动静脉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6-12-28T16:27:44.0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蔺小霞

[导读] 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和护理尤其重要[2]。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目的对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护理分级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2人患者,根据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及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风险不同而进行分级穿刺护理,评价使用分级穿刺护理前后,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满意度。结果对患者进行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前,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

12.5%、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6.67%、血管狭窄发生率为1.5%、患者对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满意度75%,对患者进行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后,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5.9%、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血管狭窄发生率为3.81%、患者对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满意度97.15%。结论使用动静脉内瘘分级穿刺护理,对降低穿刺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满意度有效。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最重要的长期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对血液透析效果具有直接影响[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长期和反复进行内瘘穿刺,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分级不清将直接引起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发生,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下降等。如何明确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分级,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成为血透室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2人根据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及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风险进行分级穿刺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分级穿刺护理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使用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5例,其中男50例,女55例,年龄27-87()岁。慢性肾炎52例,高血压肾病26例,糖尿病肾病26例,多囊肾1例。患者内瘘血管穿刺风险不同。

1.2 方法根据本中心制定的《内瘘穿刺风险分级表》和《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分级表》,将患者的内瘘穿刺分为高、中、低三级,将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由好到差分为一、二、三级。高风险内瘘的穿刺由一级穿刺技术的护理人员进行,中风险内瘘的穿刺由一、二级穿刺技术的护理人员进行,低风险内瘘的穿刺由一、二、三级穿刺技术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技术级别低的护理人员不能越级穿刺风险级别高的内瘘。每次血液透析前采用视、触、听的方法观察内瘘,评估内瘘侧皮肤有无皮疹、淤血、红肿,有无新的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内瘘血管有无硬结、皮温异常,内瘘血管搏动、震颤、血管杂音有无异常;透析过程穿刺点有无渗血,透析结束后穿刺点止血情况及绷带放松时间。每月对内瘘穿刺并发症新发生例数进行统计、“患者对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

1.3 观察指标

通过CT血管造影检测分级穿刺护理实施前后假性动脉瘤、血栓及血管狭窄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分级穿刺护理实施前后内瘘并发症的例数进行x2检验。

2 结果

分级穿刺护理实施前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表1)及患者对穿刺技术满意度结果(表2)。

实施分级穿刺护理后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表1 动静脉内瘘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和护理尤其重要[2]。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可以直接影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本文的研究显示,对105位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进行分级护理干预,将患者的内瘘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