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16
山西省地理生物等级分类
山西省地理生物等级分类如下:
一级: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它们覆盖整个山西省。
二级:表现为山西省四大国家地理脉络,山区断层覆被带;条带式山脉地质构造区;河谷洼地覆被区;典型森林覆被区;空间连续性自然区域和环境异质性区域;青藏高原北部荒漠覆被区;繁茂森林综合覆被区;山脉与大河流综合覆被区。
三级:暗冰川沟壑自然保护区;特色重点景观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区;重要成因地质圈群保护区;海拔垂直分带性植物保护区;海拔垂直分带性动物保护区;极端自然环境异常性地区保护区;古地热带性植物保护区等。
中国自然区划——赵松乔方案一、概述赵松乔自然区划分为等级单位5级: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地区命名因区而异。
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
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
二、划分依据:第一级自然大区:是根据我国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及特征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的差异。
自然地区是在温度、水分条件组合大致相同,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有一定共同性的广大地域。
指标:温度、水分组合及各大区主导地域分异因素。
自然区的划分,按照气候—生物—土壤等地带性因素与地貌—地面组合物质—水文地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分异指标,较好地反映合理利用土地和改造自然的方向。
第四级自然亚区,在自然区之下,主要按照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特点及其在气候—生物—土壤等地带性因素的反映上,划分自然亚区。
同一自然亚区,在综合自然环境及其土地利用和改造方向上更为一致。
第五级自然小区,最低级区划单位—自然小区是在一定的自然亚区和自然区内第一级土地类型的组合。
自然小区可以与土地类型划分相结合进行,由土地类型分别组成自然小区。
三、总结与看法:首先,赵松桥方案首次根据我国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对全国做出了三个大区的划分比较准确,很明显的突出了三个区域之间的差别,以后的许多自然区的划分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三个大区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上存在巨大差异,进而其各区的气候特征、植被状况等在大的地理背景下形成较大差异,如东部季风区,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干旱区则以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主;青藏高原区,由于自身的海拔因素,以高原气候为主。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中,赵济根据自然区划的原则、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同时考虑到教学的需要,采用三级区划。
[1]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
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现代地形轮廓以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不同;2)气候特征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和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3)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不同;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5)自然界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导因素的差异。
由于划分这样广大的区域单位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各项因素的发展与分布不完全一致,在每一个区内的一致性也很不相同,因此,所有界线只能是概约地代表自然界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是很准确的。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
同一自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将全国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理副区主要是依据地形的差异,并参照土壤、植被的差异划分的。
将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
所划分的单位,照顾了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例如台湾、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分别划为一个自然地理副区。
一些面积较小的单元,如三江平原等,与自然特征相近的邻近地区划分在同一副区之内。
区划等级系统如下:一、东部季风区Ⅰ.东北地区Ⅰ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Ⅰ2东北东部山地Ⅰ3东北中部平原Ⅱ.华北地区Ⅱ1辽东山东低山丘陵Ⅱ2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Ⅱ3黄土高原Ⅱ4冀北山地Ⅲ.华中地区Ⅲ1秦巴山地与淮阳丘陵Ⅲ2长江中下游平原Ⅲ3江南山地丘陵Ⅲ4浙闽山地丘陵Ⅲ5四川盆地Ⅲ6云贵高原Ⅳ.华南地区Ⅳ1台湾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Ⅳ3南海诸岛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Ⅳ5滇南间山宽谷二、西北干旱区Ⅴ.内蒙古地区Ⅴ1内蒙古高原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Ⅵ.西北地区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Ⅵ2准葛尔盆地Ⅵ3天山山地Ⅵ4塔里木盆地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三、青藏高原区Ⅶ.青藏地区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Ⅶ5藏北高原Ⅶ6昆仑山地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Ⅶ8柴达木盆地。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第二章一级区划 (3)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14)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优质参考文档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
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
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
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
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
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目录第一章总则........................................................................................................ - 2 -第条区划的目的............................................................................ - 2 -第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2 -第条区划的分级............................................................................ - 2 -第条标准适用范围.......................................................................... - 2 -第条区划的采用............................................................................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3 -第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3 -第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3 -第条一级自然区划..........................................................................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5 -第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5 -第条二级自然区............................................................................ - 5 -第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E的计算........................................................... - 14 -T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 16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自然保护区分级引言自然保护区分级是指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条件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级别的管理区域。
自然保护区分级的目的是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1.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2.维护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有助于维护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3.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能够保护源头水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保护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区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的观光需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级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最为严格的保护区域。
其主要特点包括: - 禁止任何形式的工业活动和采矿活动。
- 严格限制旅游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进出一级保护区需经过严格审批和管理。
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相对于一级保护区来说,管理要求略为宽松。
其主要特点包括: - 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工业活动和采矿活动。
- 允许一定程度的旅游活动,但需遵守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
-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仍然严格,需要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三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管理相对宽松的区域。
其主要特点包括: - 鼓励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发展。
- 一定程度上允许某些工业活动和采矿活动,但需要遵守严格的环保标准。
- 需要进行定期的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省级自然保护区分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分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异,但一般也分为三个级别。
一级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与国家级一级保护区的管理要求相似,但相对来说可能有更灵活的管理方式。
二级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与国家级二级保护区相对应,管理要求可能更为宽松。
三级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三级保护区与国家级三级保护区相对应,也是管理相对宽松的区域。
我国二级划分的自然区我们中国的自然区划分可真是个大工程,听上去简单,其实要说清楚,还得绕几个圈子。
不过,咱们也不怕麻烦,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中国自然区划的那些事儿,让你在茶余饭后聊起来也能大有可谈。
说到二级自然区,首先得明白啥是自然区。
自然区其实是根据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把一个地区分成不同的部分。
咱们中国这么大,面积广、地形复杂,各种各样的自然区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比如北方有草原,南方有森林,西部有高原,东部有平原。
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气候特点、甚至是动物植物都各不相同。
好像每个地方都在偷偷告诉你:“嘿,我这儿不一样!”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肯定就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地形都不一样的地方。
你看咱们的西藏,哇,那高原上的雪山,天似乎离地特别近,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
而在东北,冬天一到,那是雪花飘飘,严寒得跟个冰箱似的。
再比如咱们的南方,气候湿润,绿树成荫,仿佛每一片叶子上都能挂上几颗露珠。
你说说,光是这么一想,脑袋里就开始浮现出各种风景了。
咱们的自然区划分特别详细。
一级自然区分了大大块的区域,像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这些大块,大家可能有印象吧。
接着这些大块,二级自然区又会把它们分成更小的区域,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切成了好多小块,可能分成10块,20块。
比如,咱们东北这一大块里面,还可以分成黑龙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等等。
每一块都有自己的特点。
你想啊,东北那边的气候,几乎是一年四季都挺极端的。
冬天的寒冷,让人想说:“这一冬天,咱咋办啊?”而夏天,虽然不是特别热,但也总能让你享受个小阳光。
再说说咱们的西南,这地方的特色就是山脉和高原。
像四川、云南、贵州这些地方,山多得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地形复杂得跟迷宫似的。
而且这些山脉,不光是能给人带来美丽的景色,还是许多动植物的“家”。
你在这些地方,走一走,随便一瞅,可能就能看到熊猫、藏羚羊这类动物。
这些地方的生态系统真是丰富得不行,给大自然的馈赠也是非常宝贵的。
再看看咱们西北,这一块地儿,那真的是“荒漠与沙丘的天下”了。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大陆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中国国家对其进行了一级自然区划,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自然区域,以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陆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主要根据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特征进行划分。
按照自然区划法的规定,中国大陆被划分为12个一级自然区,分别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西北区、东南区、青藏区、台湾区、新疆区、内蒙区。
华北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江河有黄河、洮河、汾河等。
华北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
华东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
华东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以金融、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西南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有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地貌。
西南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
西北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干旱,降雨少,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西北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以煤炭、稀有金属、铝土矿等资源丰富。
东南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包括福建、台湾、海南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湿润,多台风侵袭,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东南区是中国的农业区,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青藏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地形复杂,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山脉。
青藏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以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闻名。
内蒙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气候寒冷,地形多为草原和高原。
一级区划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
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
-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
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
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1.1000m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
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
2.3000m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
西起帕米尔、沿昆
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一级自然区划
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
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K>
中湿区≥K>
湿润区≥K>
润干区≥K>
中干区≥K>
过干区K<
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式中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
蒸发力ET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
ET=F﹒E0
式中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北部多年冻土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东南湿热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西南潮暖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青藏高寒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