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寿宁县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寿宁县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寿宁县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寿宁县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第四点:寿宁县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分析

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分析

寿宁县地处闽东北部,洞宫山脉南段,全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东临浙江省泰顺县,北靠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庆元县,东接福建省福安市,西傍政和县,南邻周宁县,位居闽浙两省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界通衢”之称。全县夏季均温只有20—25℃,被誉为福建夏季最凉爽的避暑胜地,同时该县拥有6座国家级文物保护遗产——贯木拱廊桥,因此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又因该县还盛产花菇,且产量居全国首位,也由此被誉为“中国花菇之乡”。寿宁交通完善。全县通车里程864公里,行政村通路率95%,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主要公路干经有省枫湖线,县道寿泰线、斜镇线、竹洋线,形成了连接浙江庆元、泰顺、景宁,沟通福安、周宁、政和等地的公路网络。寿宁城关距省城福州260公里,距宁德市政府所在地150公里,有班车直达上海、宁德、福州、邵武、瑞安、义乌等地。总投资3.38亿元连接104国道和303国道捷径的双湖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即将建成,届时,寿宁将成为连接东南沿海和上海经济区的必经之路。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析

(一)自然资源

寿宁县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截止2009年,山地面积11.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8%,名列全区前茅,多次获全国和省、地造林绿化先进县荣誉;木材蓄积量195万立方米,竹类567万根;茶园面积11万亩,年产量600万公斤,人均茶叶产量居全区前位,板栗、油茶、毛竹、御豆、兔毛在全省均占有一定位置,年产鲜花菇4万吨,单项产值居全国首位。

寿宁县还蕴含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截止2009年,全县大小溪流17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条,年平均流量17.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境内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21万千瓦,有水电装机容量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跻身全省“水电十强县”之列。

寿宁的巍巍群山中还蕴藏着多种矿产。截止2009年,全县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21种,其中,叶腊石、石英石、明矾、白云石储量丰富。南阳镇铁场、坝头的白云石矿是省内最大的炼镁用白云石矿,储量达561万吨;平溪乡湖潭叶腊石矿、坑底乡杨梅州石英石矿、

下党乡七宝岗钨矿等,都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二)旅游资源

寿宁县旅游资源丰富。寿宁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景点众多,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南山风景区位于寿宁南阳,由金鸡山、南山顶、赤陵洋、紫云山、龟湖五个风景区组成,拥有明代古刹龙岩寺,明代文学家、寿宁知县冯梦龙塑像,寿宁革命圣地赤陵洋,闽东第一铁索桥----龟岭索桥,以及众多摩崖石刻,不胜枚举的厅石异洞。千年古刹----三峰寺座落在鳌阳镇西南部,四面峰岫起伏,它首枕后山,状如荷花倒悬,面对峰岳,势成三足鼎立,故得名。该寺系宋初钦命少宗伯陈洪轸捐产创建,经历代重修,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殿、念佛堂、山门亭、钟鼓楼等,整个建筑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现保存着千年历史的宋代大清石香炉、纯铜观音座像珍贵文物,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位于城冶县衙旧址的"冯梦龙宦寿旧址"碑、戴清亭,及冯梦龙在寿宁为官时修复的东门城墙、东坝、升平桥等是研究冯梦龙的重要古迹。现正在建设的三峰公园是县镇两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本着"新、绿、雅、趣"的标准,融古今于一炉,集人文自然于一体,是一个可观赏、可游览、可访古、可瞻仰、可朝圣的综合旅游休憩之地。

三、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一)人口

1996年,寿宁县面积1424平方千米,人口23.7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30571人,其中:鳌阳镇30095人,斜滩镇19747人,南阳镇24663人,武曲镇12609人,大安乡15590人,坑底乡17447人,清源乡16866人,竹管垅乡7503人,犀溪乡13719人,芹洋乡15882人,托溪乡14794人,平溪乡21933人,风阳乡14064人,下党乡5659人;2003年,寿宁县辖4个镇、10个乡,户籍人口25.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2万人。

(二)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寿宁县是个半自给的山区农业县,基础工业薄弱,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内部比例逐渐协调,经济发展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高。2000年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16亿元,年递增5.5%,工农业总产值15.48亿元,年递增4.2%,其中农业总产值7.04亿元,年递增2.3%,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林产品有稻谷、茶叶、香菇、蔬菜、马铃薯、毛竹、木材等,除水果、食用菌外,农副产品基本上是自我千衡,与外地交流很少。工业总产值8.4亿元,年递增6.3%,主要有化工、酿酒、机械、冶炼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48亿元,年递增17%,财政收入4030万元,年递增2.3%,全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年递增14.6%,农民人均纯收入2714元,年递增8.3%。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8年,寿宁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亿元。全县实施项目150个,新开工项目127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5个。全年3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3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65.3%。福安经寿宁接泰顺高速公路列入海西建设规划,并初步完成了武曲、南阳、犀溪3个互通口的勘测;寿庆二级公路隧道提前45天贯通,坑底司前至犀溪上洋道路改造和托溪至庆元界、凤阳至周宁界、坑底李家洋至景宁界、托溪至城关等公路建设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始实施。农村公路硬化90千米。以电网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刘柴—下东溪电站4台机组投入运行,3.5万伏前芹线工程、车武线改接工程全面竣工,武曲11万伏变电站、斜滩变电站扩容动工建设,犀溪变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西埔三级、交溪口等4个电站年总发电量3450万度并入县网运行,连江至丽水50万伏双回高压线工程寿宁段前期工作扎实展开。县看守所、县图书馆投入使用,职专综合楼、消防大楼、武警营房完成主体工程;国税大楼、法院审判大楼等项目动工兴建。

四、生态环境保育建设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生态环境保育建设

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水安全保障。截止2002年,全县已建成的水利设施5634处,其中中型水库一座,总库容为2875万m3,千亩以上引水渠159条,山塘172个,U型槽渠46条12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9.5万,占水田面积的76%,保证灌溉面积7.6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60.8%,这些水利工程在灌溉、防洪、抗旱、饮水、发电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根据寿宁县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寿宁生态功能区划中以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1)森林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寿宁县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县境北部及西北边缘地带的坑底、大安、托溪、吓党和犀溪五个乡有林地占68.71万亩,占全县有林地总面积的45.08%,森林蓄积量102.4万立方米,占全县蓄积量的52.11%,其余几个乡镇有林地面积83.04万亩,占全县有林地总面积的54.92%,蓄积量94.1立方米,占全县蓄积总量的47.89%,然而近年来森林火灾频频发生,特别是在鳌阳、斜滩、凤阳、南阳、犀溪等’乡镇烧毁了大面积的有林地,使森林资源分布

差距进一步扩大。

龄组比例失调,中幼林面积47%,近熟林为18.37%,成过熟林仅占2.5%,蓄积量中幼林占57.34%,近成熟林占36.06%,成过熟林占6.25%。

树种结构不合理,针叶树多,阔叶树少,人工造林树种单一化,全县针叶树占9537%,而阔叶树仅占4.63%,历年造林均以针叶树为主,阔叶树受破坏严重,面积逐年减少。

(2)水土流失现状及存在问题。

寿宁县山多、陡坡多,沟壑纵横,由于长期的自然、人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曾十分严重,随着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认识的不断加深,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政府投资和群众自发建设的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极大的保持水土、增产增收、提高效益的作用,但是由于寿宁县坡地多、平地少、相对高度大、河网突大、大小溪流1700多条、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土壤结构性差、保水性能弱、质地粘重、干时坚硬、湿时粘韧,水分易蒸发,土壤易流失。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又一原因。由于人为的对森林过度砍伐,森林火灾频繁发生,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陡坡开垦,管理粗放,而且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致使地力衰竭,土壤的保土蓄水能力下降,此外新的工程建设项目如二级公路建设、乡镇、村的公路建设等,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水上保持资金投入少,治理速度慢,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造成水土流失速度的加快,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分散农业面源污染、城乡居民生活污水与废弃物污染和治理问题。

寿宁县的乡镇企业并不发达,但在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由于劳动力大量从农业中转移,城乡居民粪尿和家畜粪便已很少回田使用,相反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据统计,2004年全县农药使用总量达330吨,氮肥(折纯)、磷肥(折P2O5)使用总量分别为8400吨、3300吨,每公顷施肥量达680kg。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除少量被作物吸收外,约有40~60%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对土壤造成污染,约有20—30%的化肥会流失到水体,同时由于少施农家肥,造成土肥板结地力下降。全县约产生生活垃圾8万多吨,但均未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再加上农业面源污染,使污染进一步加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是本县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除少量存留在作物的茎叶上,约有40—60%农药在土壤中积累,对土壤造成污染。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更新、补充。2000年全县的磷肥、氮肥、复合肥的使用量为16620吨,单位施用量为116.3斤/公顷,所有这些都导致严重的分散性的面源污染,目前,寿宁县地表水质良好,斜滩溪、蟾溪流域除了经过县城城区、乡镇生活

区的河段水质较差外,其余河段基本上都达到III类标准,水污染物主要以生活污染为主,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BOD、COD,浅层地下水由于受农药、化肥及生活用水的污染,水质渐渐变差,饮用水源的水质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对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仍是寿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4)大气污染影响的重点监控问题。

根据1997年寿宁县工业污染调查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县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粉尘、SO2、CO、NOx,产生污染物的行业主要是机砖、钢铁、冶金和茶叶加工,工业废气年排放总量约为15亿标立方米,其中经冶理的150万标立方米,处理率仅为1%,烟尘排放量2218吨,SO2排放量648吨,全县有机动车辆2553辆,排放的尾气大多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

(5)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植物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为活动频繁,过分开采利用导致资源减少,珍惜物种濒临灭绝,在对动物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滥捕乱猎严重,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缺乏明确开发和长远的规划目标,在利用土地资源上,往往是盲目上项目,由于底数不清,方向不明确,一旦利用就造成资源破坏。

集约化程度不高、深加工不够,商品科技含量不高,如蕨菜等山野菜的深加工不够,对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利用价值还没有达成共识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

中国民用机场区域竞争全面分析

民用机场区域竞争分析 竞争就是改善企业运行机制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对于本身具有垄断性的机场而言,彼此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各机场的均衡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机场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然而过度的竞争对于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机场行业来说未必就是件绝对的好事。过度竞争难免使得机场注重业务量的增长而疏忽了安全的保障;重视机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公益效应;同质化的竞争更就是容易造成时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机场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细分市场、合理统筹、竞争与合作并存才就是区域机场群长远发展的源泉所在。而机场群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布局反过来也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服务更广泛、更多层次的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长三角 长三角区域机场竞争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长三角机场群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壮大获得了迅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目前通航的民用机场有10个,分别就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常州奔牛机场、台州黄岩路桥机场、南通兴东机场与舟山普陀山机场。 从单位平均面积方面瞧,长三角区域就是中国机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因此,在长三角这个机场高密度区域,一个机场的服务半径常常会覆盖到相邻机场的服务区,而旅客与货运代理人往往会根据时间成本、运输成本、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航线、航班频率与机型)以及其它政策因素来比选机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除了客户与机场的距离不变之外,其它的因素包括机场及其运营的航空公司的价格、服务水平、仓储空间以及设备都就是可以变化的。同时,长三角区域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同城效应”逐步显现,加上长三角地区内一些机场产权私有化的进程推进,这些都将长三角区域内各机场的垄断性特征趋于弱化。这样一来机场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以下就是长三角区域内2004年到2007年前四大机场上海浦东、上海虹桥、杭州萧山与南京禄口的起降架次市场占有率、客运货邮吞吐量市场占有率与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 图1 2004-2007年长三角前四大机场起降架次市场占有率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陕西航空发展情况及未来简要分析

陕西省航空发展情况及未来简要分析 一、政府对航空业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全省GDP总量居全国第16位(由2005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0的第16位),正式跨入国内“万亿元省份俱乐部”。2009年陕西省人均GDP达2.6万元人民币,折合4008美元,突破4000美元大关。 2011年陕西省GDP总量居全省全国排名第15位,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6位,继续位居第一方阵。目前,全省常住人口为3742.6万人,陕西人均GDP为33197元,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到约5140美元,在西北排第一,在西部排名中次于内蒙,重庆,位居第三位(表1)。 ?表1西部省市生产总值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在航空业诸多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机场建设,努力提高机场软硬件水平;不断扩大对航空运输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从多个层面加大市场营销工作;积极引进运力,参与航空运输资源的争夺,旨在获得枢纽机场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枢纽的建设的竞争。 2011年,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陕西省政府把民航业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中,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咸阳机场3号航站楼、第二跑道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拓展西安直达东南亚、大洋洲及欧美等国际航线,增加国内航班密度,强化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连通国内外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国际国内航线达到200条左右,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 二、陕西民航业发展情况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主要的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中国十大机场之一,也是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划的八大型枢纽机场之一。目前,机场已与国内外20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了通往国内外77个城市的165条航线,并有通往国际和地区7个城市的7条航线,拥有5家航空基地公司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沟通祖国各地的航空运输网。

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专题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小专题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为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南岛经济特区开发的优势条件包括: 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人口青海人口总量少,是全国人口密度极低的省份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每平方公里仅为7.9人,人口密度仅相当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5.7%,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高于西藏,位列第30位。但省内地区间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呈明显的东稠西疏的特点。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青海省面积的2.89%,却集中了青海省64.1%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174.75人,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高34.75人;6个民族自治州土地面积占青海省面积的97.11%,而人口只占青海省总人口的35.9%,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91人。 2011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68.17万人。其中:城镇262.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2%,乡村305.55万人,占53.8%; 民族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青海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青海省总面积98%。居住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98%,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低于西藏和新疆,位列第3位,高于广西、宁夏、内蒙古等自治区。201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266.9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0%。 文化程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3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

的6.15年增加了1.48年。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6.3%上升到2010年的79.7%,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 2011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4.9调整为2011年的9.5︰57.5︰33.0。 全年青海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79亿元,增长37.7%;中央一般预算收入118.60亿元,增长25.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6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教育支出102.89亿元,增长2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00亿元,增长30.3%;医疗卫生支出50.47亿元,增长29.9%;节能保护支出41.84亿元,增长14.8%;农林水事务支出104.91亿元,增长50.8%;交通运输支出148.62亿元,增长2.2倍;住房保障支出112.92亿元,增长84.8%。 农牧业 2011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9.12万亩,增长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6.32万亩,增长5.23%;蔬菜播种面积63.06万亩,增长4.89%。全年粮食产量103.3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6.07万吨,下降2.3%;蔬菜产量143.6万吨,增长6.8%;豆类产量7.27万吨;药材产量2.13万吨;核桃产量43.61万吨。粮

中国民用机场区域竞争全面分析报告

民用机场区域竞争分析 竞争是改善企业运行机制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对于本身具有垄断性的机场而言,彼此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各机场的均衡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机场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然而过度的竞争对于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机场行业来说未必是件绝对的好事。过度竞争难免使得机场注重业务量的增长而疏忽了安全的保障;重视机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公益效应;同质化的竞争更是容易造成时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机场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细分市场、合理统筹、竞争与合作并存才是区域机场群长远发展的源泉所在。而机场群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布局反过来也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服务更广泛、更多层次的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长三角 长三角区域机场竞争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长三角机场群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壮大获得了迅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目前通航的民用机场有10个,分别是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萧山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栎社国际机场、硕放机场、奔牛机场、黄岩路桥机场、兴东机场和普陀山机场。 从单位平均面积方面看,长三角区域是中国机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因此,在长三角这个机场高密度区域,一个机场的服务半径常常会覆盖到相邻机场的服务区,而旅客和货运代理人往往会根据时间成本、运输成本、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航线、航班频率和机型)以及其它政策因素来比选机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除了客户与机场的距离不变之外,其它的因素包括机场及其运营的航空公司的价格、服务水平、仓储空间以及设备都是可以变化的。同时,长三角区域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同城效应”逐步显现,加上长三角地区一些机场产权私有化的进程推进,这些都将长三角区域各机场的垄断性特征趋于弱化。这样一来机场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以下是长三角区域2004年到2007年前四大机场浦东、虹桥、萧山和禄口的起降架次市场占有率、客运货邮吞吐量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 图1 2004-2007年长三角前四大机场起降架次市场占有率

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

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 一、区域规划中的优劣势分析 优劣势分析是进行区域规划的首要步骤,只有在对一个区域的优劣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最佳规划。 图1:区域规划中可能的优劣势 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应注意根据区域规划目标,分别对该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不同区域的优劣势不同,从而与之相匹配的区域规划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根据区域规划目标,对一个地区的优势、劣势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区域规划驾驭优劣势的层级 对于劣势的改造也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是扭转劣势为优势,还是弥补劣势,还是放任劣势不管?同时还要重视区域优势与劣势之间转化的关系和可能性。区

域的优势与劣势之间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存在转化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根据区域规划对于优劣势的改造或驾驭程度、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层次(图2)。我们要把握优劣势之间的转化机制,顺势而为,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 图2:区域规划驾驭优劣势的层级 1、打造强势,树立优势 通过机制体制设计、模式选择、政策制定等方式,打造强势的绝对区域优势组合,使得区域规划在区域内全部优势的支撑下得以顺利开展,这是区域规划驾驭区域优劣势的最高层级,对于一个区域发展的成熟度有极高要求。一般而言,不管区域优势如何明显,都面临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区域劣势,这一层级是实

施区域规划的最理想土壤。 区域越大打造优势组合的难度就越大,对于一些园区级、市县镇等级别相对较小的区域来说,其存在的区域优势劣势组合的复杂性相对性较低,区域规划的打造则相对容易,因此区域体量相对较小的层面,更适合落地区域规划,这是由区域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决定的;相对的,区域体量越大,存在的优势劣势的组合的复杂性就越高,很难在打造区域规划时使得其具备绝对优势,较难落实区域规划。 2、挖潜优势,扭转劣势 区域发展具有战略性,不仅需要既有的区域优势作为支撑,还需要克服该区域的现有劣势,更需要面向该区域未来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对现在与未来的优劣势进行驾驭以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落地。 挖潜区域优势相对而言较容易,任何一个区域在发展的时候,处于本能,都会最大程度去利用其优势,但是存在一个对优势的认知能力的问题,可能有些区域对其具有的很多优势视而不见,有些区域则能很好的做好其优势定位,这一般是受区域发展的领导层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咨询机构等第三方部门强化其对于优势识别的能力。 例如,温州区域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扭转劣势为优势的例子。温州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这和浙江省的“七山两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密切相关。由于温州山地面积占比极高,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所以农民不得不另谋出路,凭借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商业信息的敏感度创造了温州奇迹。 3、强化优势,弱化劣势 在现有区域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对优势进行正向的强化,对于劣势进行

我国机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机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民航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机场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 一、机场现状 1.通航的城市和机场 2009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66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65个,军民合用机场45 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63个。全国机场平均密度为每10 万平方公里1.53 个;4E 级机场25 个、4D 级机场35 个、4C 级机场58 个、3C 级机场29 个。 2.主要生产指标 2009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旅客吞吐量48,60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9%。其中,国内航线完成44,90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2% (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16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6%);国际航线完成3705.4万人次,比上年降低1.92%。

完成货邮吞吐量945.6万吨,比上年增长7.0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625.1万吨,比上年增长10.8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45万吨,比上年增长2.45%);国际航线完成320.5万吨,比上年增长0.32%。 飞机起降架次484.1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52%。其中:运输架次为436.5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5.12%。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447.4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6.5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1.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82%);国际航线36.7万架次,比上年降低5.41%。 3.旅客吞吐量分布 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51个,比上年增加4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77%;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为14个,比上年增加4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64.71%;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2.80%。全国各地区旅客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7.60%,东北地区占6.04%,华东地区占29.46%,中南地区占25.68%,西南地区占14.81%,西北地区占4.72%,新疆地区占1.70%。 4.货邮吞吐量分布 各机场中,年货邮吞吐量在10000吨以上的有45个,比上年增加1个,完成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98.81%;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57.25%。

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调查

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调查 栏目:市场-调查编辑:周应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航空运输事业稳步增长,民用机场也将随之快速发展;在政策调整和机场重视的有利条件下,机场的货运业务也必将得到大的发展 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调查 文/周应数据来源/第二届中国航空货运业高峰会议2005 据官方数据统计,1978年,中国大陆有民用运输机场仅70个,而到了2004年,中国大陆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37个,通用航空颁证机场59个,另有329个通用航空临时起降点,以上数据包括了军民合用机场。中国民用机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基础设施现状 虽然中国民用机场的数量增长较快,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但运输机场数量只有美国的1/4。(见表1) 中国大陆目前的民用机场密度为每十万平方公里个。在机场布局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地区差异。例如,华东地区机场密度最高,为,而新疆地区最低,为,华东是新疆的8倍,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东部地区机场密度明显大于西部地区。青海、西藏两省区土地面积广阔,但目前都只有两个机场。(见表2)当然,机场的数量和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与世界航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场密度相对偏小。即使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也还有一定差距。(见表3) 在机场建设融资方面,1983年以前,我国大陆机场建设基本均为国家投资。1983年,厦门机场建设时,地方政府开始投资机场建设。从这以后,机场建设投资逐步发展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国外资金以及机场自筹等多渠道模式。1993年,国家同意征收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机场建设费,这一金一费对促进中国的民用机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近两年,一些民营资本也开始进入机场建设领域。 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民用机场建设投资共计1100亿元左右,新建、迁建了45个机场,对90多个机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或扩建。国家八五、九五时期,机场建设的投资构成比例如表4 目前,机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外资、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几种渠道。从发展前景看,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资本将是机场建设融资一个新的渠道。机场的投融资渠道将更加多元化。 经过二十多年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大陆民用机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机场数量增加,机场密度有所提高;机场可使用机型不断加大,可起降B747、A340等大型飞机的4E机场有25个,其中首都、浦东、广州三个机场在2008年具备接受A380等F类飞机的条件;安全运行保障条件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机场的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及定位选择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及定位选择* 摘要:在综合分析福州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本文对福州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发展SWOT分析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 1 引言 当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城市均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轨迹不仅取决于其作为封闭系统的自身要素的聚集与配置状况,也不仅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城市群落中所具有的动态比较优势,而且还取决于其作为一个博弈主体与城市群落中其他城市能否形成较强的互补关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依据所在城市群落的基本要素分布状态和相关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以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为切入点,探寻福州市的城市发展理想定位模式。 2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它同时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各类看似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企业发展的最优轨迹。实际上,SWOT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战略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宏观化处理,用来分析特定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都是自身要素不断改变配置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相关城市群落系统中不断谋求和强化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 区域发展优势(Strength) 福州市区域发展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首先,从区位优势上看,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同时是沿海城市群中重要城市之一。此外,福州位于闽江出海口,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福州港将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建设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建设长安、洋屿作业区内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到2010年,福州港新增泊位25个,新增吞吐能力3723万吨,其中集装箱134万TEU。实现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200万标箱。 区域发展弱势(Weakness) 从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中可以看出,福州市在很多的测评标准中排名都不是很高,这也就直接影响了福州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目前,福州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民航业调查报告

民航业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民用航空业运行态势分析报告 ------------------------------------------------------------------------------------------------------------------------------------ 中国民用航空业运行态势分析报告 第一章民用航空相关概述 第一节定义及分类 一、民用航空的概念 二、民用航空的分类 三、民用航空的组成 第二节机场的相关概念 一、机场的定义 二、机场的分类 三、经济特性 四、机场行业特点

第三节民航的投资特性 一、垄断性 二、赢利性 三、增长性 第二章民用航空产业政策解读 第一节解读《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 一、制定《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的原因分析 二、《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坚持的原则 三、《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的主要内容 四、《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的要点分析 五、民航业向国内资本彻底敞开大门 第二节民航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一、《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三、《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 四、《民用航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五、《中国民用航空国内航线经营许可规定》

第三节公共航空运输的相关政策 一、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 二、筹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指南 三、申办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指南 第四节通用航空运输的相关政策 一、《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 二、《非经营性通用航空登记管理规定》 三、《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 第五节航权等相关政策环境 一、民航对外商开放 二、航权对外开放 三、收费标准受管制 ------------------------------------------------------------------------------------------------------------------------------------ 四、机场属地化管理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管理手册

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管理手册目录 总经理声明(宋体三号) 为强化生产管理~细化运行标准~规范员工行为~公司在全面梳理生产管理过程~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遵循行业规章标准~符合生产运行实际~具有格尔木机场特色的《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管理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手册》明确了格尔木机场分公司各级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各生产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现全面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确了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运行中个主要业务流程~确保各单位在日常生产运行和涉及全局的重大工作中~协调一致~按照规定的指令和步骤~规范性地完成各自的工作。明确了各部门的岗位指引、规章、标准和生产统计图表~为各部门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手册》基本形成了管理有目标~过程可监控~运行有标准~执行有记录的管理体系。 《手册》是格尔木机场分公司开展生产管理的基本依据~各单位要用好、管好《手册》~要把《手册》作为履行职责、指导生产、规范行为、过程控制、培训员工、提升管理的重要工具~要根据生产发展情况~定期对《手册》内容进行讨论评估~动态更新~持续改善~保持《手册》适用性~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性。 ,仿宋_GB2312 四号,总经理: 《生产管理手册》使用和管理说明(宋体三号) 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管理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规范了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管理的工作程序~明确了所有岗位职责及岗位指引~是分公司组织生产运行的规范和标准。

本《手册》以国际、国内民航规章、标准为依据~结合公司实际运行情况制定。 一、主要内容 《手册》分为格尔木机场分公司手册和格尔木机场分公司各单位手册。 格尔木机场分公司《手册》内容包括:总经理声明、手册使用和管理要求、修订记录、公司目标、组织架构、机构职责、主要业务流程、规章与标准、管理制度。 各单位《手册》内容包括:总经理声明、手册使用和管理要求、修订记录、部门工作目标、岗位设臵图、机构职责、管理岗位职责、生产岗位说明书、主要业务流程、规章与标准、管理制度、生产统计分析图表。 二、适用范围 本《手册》涵盖格尔木机场分公司生产运行管理全过程~适用于玉树机场分公司各单位及全体员工。 三、编写 本《手册》由青海机场公司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格尔木机场分公司共同组织编写。 四、审核签发 格尔木机场分公司《手册》由青海机场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格尔木机场分公司总经理签发。 格尔木分公司各单位《手册》由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由格尔木机场分公司总经理签发。 五、管理 1、生产管理部为《手册》日常管理部门。

关于民航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航的调查报告 201X年中国民用航空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 走势分析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7d832458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201X年中国民用航空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报告编号: 1575629 二、内容介绍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02个,比上年增加9个。2014年新增机场分别为黑龙江抚远机场、湖北神

农架机场、青海德令哈机场、山西吕梁机场、吉林通化机场、广西河池机场、四川阿坝机场、贵州六盘水机场、湖南衡阳机场。另外,完成了陕西汉中机场迁建。陕西安康机场、新疆且末机场停航。2014年各地区运输机场数量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X年中国民用航空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认为,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3142条,按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703.11万公里,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463.72万公里。2014年我国定期航班条数及里程 截至2014年底,定期航班国内通航城市198个(不含香港、澳门、台湾)。我国航空公司国际定期航班通航48个国家的123个城市,国内航空公司定期航班从37个内地城市通航香港,从11个内地城市通航澳门,大陆航空公司从43个大陆城市通航台湾地区。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51家,比上年底净增5家,按不同所有制类别划分:国有控股公司38家,民营和民营控股公司13家;全部运输航空公司中:全货运航空公司6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11家,上市公司5家。 中航集团完成飞行小时190.4万小时,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0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0.4%,完成旅客运输量0.95亿人次,比上年增加7.6%,完成货邮运输量166.6万吨,比上年增加6.8%。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近年来,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201、205、207、330、317等国道在本区纵横交织,形成公路体系的骨架,地方道路分布于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之间,客货运量都很大。 近年来,现代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为区内外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本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剩余劳动力,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输出是解决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本区“苏南模式”是农村“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浙江温州地区、安徽无为县在劳动力异地消化方面成效显著。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带就是我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之一,资本相对雄厚。1949年以来又进行了不少资本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沿海战略的实施,本区资本积累迅速提高。 本区技术力量、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千人占有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市场容量大。本区是全国市场重心区,区内人口多,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社会总需求量大。城市数目多,物资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及各种商品的批发、零售市场都很发达。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青海民航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青海民航事业发展的若干意 见 【法规类别】航空运输 【发文字号】青政办[2010]13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1.27 【实施日期】2010.01.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青海民航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政办〔2010〕13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民航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青海民航事业发展,对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促进青海民航事业发展,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53号令)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青海民航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随着民航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民航已完成政企分开、属地化管理改革。目前,已初步形成航空安全监督、空中交通管制、机场地面保障、航空油料供应为一体的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机场作为民航事业发展的主体,已建成运营西宁国内4D级干线机场、格尔木4D级军民合用机场和玉树4C级三江源生态旅游机场。西宁机场二期建设工程已动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运行。德令哈、大武、花土沟机场建设正在抓紧前期工作。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航空运输生产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3-2008年,青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2009年,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跨入中型机场行列。目前,共有6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青海市场,西宁机场开通了至全国21个城市的航班,格尔木、玉树机场开通了西宁至西安的航班。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青海民航发展正处在战略机遇期,一是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民航业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我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航空运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大美青海”知名度的提高和“高原旅游名省”的精心打造,带动了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航空运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国内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有利于推动我省民航业发展。“十一五”到“十二五”是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时期,今后一个时期国内民航运输仍将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同时,国家《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53号令)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我省民航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我省航空运输网络格局初步形成。自2006年以来,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格尔木和玉树机场为辅的“一主两翼”的机场格局。西宁机场已初步形成了辐射华北、华东、西南、中南,覆盖国内主要中心城市,连接玉树、格尔木两个进藏重要通道,由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