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一、青海省资源优势分析

1、水能资源

2、盐湖资源

3、石油天然气资源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5、非金属矿产资源

6、畜牧业资源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8、旅游资源

9、特产

10、冰川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

三、青海省经济数据分析

1、相关经济数据

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

一、青海资源优势分析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

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工业主要产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绒、毛线、毛毯、皮革等。青海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响应着“十二五”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

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青海的资源优势:

1.水能资源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落差集中,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尤其是黄河上游从龙羊峡至寺沟峡的276公里河段上,水流落差大,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投资省,造价低,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初步规划可建设6座大型电站和7座中型电站,总装

机1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盐湖资源

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万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18万吨、硼矿1157万吨,居全国第2位。盐湖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3.石油天然气资源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现生产原油200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6.35亿元,净值45.45亿元。作为青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燃气,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油气产量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9987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118053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2790万元,实现利税114915万元,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储量较大的有铅115万吨、锌153万吨、铬23万吨。此外,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很有勘探和开发前途。

5.非金属矿产资源

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1位。主要有石棉、石膏、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6.畜牧业资源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

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提倡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青海省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选择。坚持培育发展、壮大提升多策并举,深化资源转换战略,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战场,构建产业间融合、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品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提升,促进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方向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加快发展以三硅(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三箔(铜箔、电子铝箔、化成箔)、三锂(氯化锂、碳酸锂、金属锂)、三镁(氯

化镁、金属镁、镁合金)、三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锂合金)为重点的新材料。按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多能并举,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加强省际间能源合作的总体思路,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的跨越和绿色发展。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全省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种;野生植物群落中已发现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

8.旅游资源

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全省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十二五”规划提倡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发展战略格局。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拓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业,支持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业和会展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服务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

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努力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高原生态旅游名省。青海省近年来大型的国际赛事的举办,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可观,这就要求对新型服务业的大力支持,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这样的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也是金融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标志。

9.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旱赖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等。

10.冰川

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幅员辽阔,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面积大省。并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人口543万人。青海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青南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遍布全省的有色金属;青海属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面较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公路运输是全省最基本、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从地域面积上看,牧区6州地域最为辽阔,占全省的90%以上,西宁和海东地区最小,只占全省的不到10%。

(2)从人口规模和密度上看,西宁和海东地区人口最多,最为集中,海西州人口最稀少。

(3)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宁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海西州次之,玉树、果洛两州最小。

(4)从经济结构上看,除西宁和海西地区以外,第一产业在其余地区仍居于首要地位,尤其是玉树、果洛两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大;西宁、海东地区和海西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

(5)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西宁是青海最大的市场,海东地区和海西州次之。从居民购买能力来看,城镇居民购买能力以西宁和海西州最强;农村居民购买能力也以海西州和西宁地区最强,这两个地区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生活质量和条件来看,西宁地区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都好于省内其他地区。

三、青海省经济环境简介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及玉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省经济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1、相关经济数据

(1)、经济总量: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是近三十年来最高增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4.9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3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470.88亿元,增长12.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4%、65.8%和30.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5、10.1和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9.9:53.2:36.9转变为2010年的10.0:55.1:34.9。

(2)、财政: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21亿元,增长25.6%;中央一般预算收入94.75亿元,增长20.4%。实现增值税73.26亿元,企业所得税30.67亿元,个人所得税8.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14.8%和10.9%。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3.40亿元,增长52.7%。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89.71亿元,增长1.5倍;教育支出82.39亿元,增长33.3%;医疗卫生支出38.86亿元,增长23.4%;环境保护支出36.44亿元,增长25.7%;农业支出28.85亿元,增长21.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51亿元,增长20.2%;科学技术支出4.09亿元,增长47.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29亿元,增长31.5%;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5.20亿元,增长18.9%。

(3)、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分城乡看,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8%。西宁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6%,其中,新建住宅上涨8.0%,二手住宅上涨6.3%。西宁市房屋租赁价格上涨6.7%。

(4)、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19.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9%,其中,企业存款644.54亿元,储蓄存款868.22亿元,分别增长12.1%和22.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22.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97.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44.38亿元,分别增长7.2%和37.9%。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3.4亿元,增长52.7%;财产险保费收入10.4亿元,增长30.4%。全年保险赔付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寿险赔付额1.7亿元,增长8.1%;财产险赔付额4.4亿元,增长10.8%。(5)、人民生活水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4.99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年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0061.58元,增长7.7%;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943.96元,增长13.0%;人均财产性收入73.9元,增长61.7%;人均转移性收入4401.37元,增

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13.79元,比上年增长9.4%,恩格尔系数为39.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87平方米。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2.68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95.26元,增长10.9%;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991.71元,增长16.4%;人均转移和财产性收入575.71元,增长23.4%。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8.50元,比上年增长19.0%,恩格尔系数为39.6%。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1.44平方米。

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

青海省地处高原地区,相对于内地城市具有信息不对称,经济欠发达等弱势,在这种状况下,青海省进驻的银行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交通银行青海省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和青海银行。而伴随着“十二五”规划中,积极引入省外股份制(外资)银行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推进创新,拓展业务,活跃市场。到“十二五”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上市公司发展到18家,融资额度达到200亿元以上,使金融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这些措施的提出,将对青海省金融业得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资源手册 (更新) 世界银行环境局1998年4月第23号 经济分析与环境评价 经济的成功发展有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尽可能减少开发项目的不利环境影响。环境评价(EA)能够将重要的环境信息综合到项目确认、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去,因此已经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项重要工具。利用经济分析,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项目的总体经济效益是否会超过其成本,并有助于对项目的实施方式进行设计,以产生良好的资本收益率。对一个项目而言,不利的环境影响将是其成本的一部分,而有利的环境影响则是其效益的一部分。因此,在项目的经济分析中,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应当尽可能地同其他方面相结合。这份《环境评价资源手册更新》讨论了环境评价与经济分析的关系,并针对如何在经济分析中体现环境成本与效益提供了指导。这一《更新》用于取代《环境评价资源手册》中第四章所提供的指南。 世界银行的要求 世界银行有关环境评价的运行政策(OP 4.01)指出,“应当尽可能地对环境成本与效益进行量化,并在可行的情况下赋予经济价值。”这一点应同时针对备选的项目设计与备选的缓解方案加以实施。此外,有关投资运作的经济评估的运行政策(OP 10.04)指出,在项目评价与辅助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应当对环境评价的结果与建议加以重视。 环境评价、经济分析与项目循环 环境评价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过程,有助于避免对环境不利的开发项目。其重点在于环境外部性——开发项目无意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为一个水产项目所进行的土地清理有可能对湿地进行改造,导致鸟类栖息地减少及水质退化。环境评价寻求对这些环境影响进行定性的确认与评估,并在可行的情况下加以量化(例如,以ppm表示的空气污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人口青海人口总量少,是全国人口密度极低的省份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每平方公里仅为7.9人,人口密度仅相当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5.7%,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高于西藏,位列第30位。但省内地区间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呈明显的东稠西疏的特点。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青海省面积的2.89%,却集中了青海省64.1%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174.75人,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高34.75人;6个民族自治州土地面积占青海省面积的97.11%,而人口只占青海省总人口的35.9%,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91人。 2011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68.17万人。其中:城镇262.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2%,乡村305.55万人,占53.8%; 民族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青海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青海省总面积98%。居住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98%,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低于西藏和新疆,位列第3位,高于广西、宁夏、内蒙古等自治区。201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266.9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0%。 文化程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3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

的6.15年增加了1.48年。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6.3%上升到2010年的79.7%,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 2011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4.9调整为2011年的9.5︰57.5︰33.0。 全年青海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79亿元,增长37.7%;中央一般预算收入118.60亿元,增长25.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6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教育支出102.89亿元,增长2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00亿元,增长30.3%;医疗卫生支出50.47亿元,增长29.9%;节能保护支出41.84亿元,增长14.8%;农林水事务支出104.91亿元,增长50.8%;交通运输支出148.62亿元,增长2.2倍;住房保障支出112.92亿元,增长84.8%。 农牧业 2011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9.12万亩,增长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6.32万亩,增长5.23%;蔬菜播种面积63.06万亩,增长4.89%。全年粮食产量103.3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6.07万吨,下降2.3%;蔬菜产量143.6万吨,增长6.8%;豆类产量7.27万吨;药材产量2.13万吨;核桃产量43.61万吨。粮

青海省都兰县经济发展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8177365.html, 青海省都兰县经济发展分析 作者:鲍发军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07期 摘要: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铜矿、煤矿等。其中铁矿资源储藏量丰富,具有十分可观的开采价值。同时,海西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农牧业生产,其中铁矿资源作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海西都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依托铁矿资源发展的各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海西都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铁矿资源开采主要是以小型矿业开采为主,存在许多问题。如小型矿业开采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受限,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农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以资源开采影响海西都兰地区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资源开采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都兰县经济发展合理开采铁矿资源 1.海西都兰县铁矿资源开采现状 1.1海西都兰县铁矿资源主要分布特点 铁矿资源在海西都兰县境内零星分布,海西州境内各矿产开采点都储藏数量不同的铁矿资源。因此铁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中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作为铁矿资源开采者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能力才能够做到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海西都兰县境内铁矿资源分布分散,各个矿点铁矿资源储藏量各不相同对开采铁矿资源者铁矿勘探和开采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所以在当地境内铁矿资源开采出现了一些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给资源开采的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海西都兰县铁矿资源开采以小型矿业开采为主,在资源开采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开采资金有限小型铁矿资源开采主要以自己的资金衡量对资源的开采,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也是因为在开采中各个环节需要资金但不能及时到位造成资源浪费量大资源没有形成集约化发展。铁矿资源开采技术也是小型矿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小型矿业由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在技术设备更新方面受资金影响资源开采中经常出现资源的乱采乱挖现象。 1.2铁矿资源开采者思想观念落后 在资源开采中存在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清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铁矿资源开采中存在一些对资源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开采过程中将一些废弃物不能有效的处理,随便丢弃在附近导致大面积土地沙漠化。废弃物中存在放射性元素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存健康产生不利因素。海西州都兰县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开采和农牧业发展,铁矿资源开采存在的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建设项目经济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包括《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三个文件。它已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于2006年7月3日以发改投资 [2006]1325号文批准发布,要求在开展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使用,这是我国投资建设、工程咨询和工程建设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笔者结合从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践对《方法与参数》作如下解读。 一、《方法与参数》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配套文件,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已无必要”错误观点的矫正。 1、过去我国实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经济评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致力于作表面文章以谋求项目的“可批性”,对于经济评价的主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反而不够深入,投资效果不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以贯彻“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决策权的下放,增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谨慎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企业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对1993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它对于审批制项目经济评价起着规范的作用,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则起着参考文献的作用,“对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执行;对于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核准机关或备案机关以及投资者的要求,选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参数”。同时,十分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评价工作的影响,强调“项目评价人员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进行定期测算、动态调整、适时发布”。 2、《方法与参数》借鉴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英国财政部等机构发布的经济评价指导手册和研究成果,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仍是必要的,并且仍然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具体内容也有许多改进之处,一方面充分吸取了国内外经济评价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并明确了过去实践中的模糊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评价与国家财税制度相匹配,经济评价工作更具操作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在“总则”部分除了对经济评价的目的,作用、适用范围,评价原则、项目计算期和价格体系进行说明外,重点论述了建设项目的不同分类方法,并指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及侧重点,应根据项目性质、项目目标、项目投资者、项目财务主体以及项目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深度,应根据项目决策工作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确定”,表明经济评价工作应按需而取。 2、强化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的准确性对于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结论准确性的重要性,专门安排独立章节对此进行分析,细化并补充了财务费用流和效益流的识别和估算方法,强调项目目标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浅谈对发展青海高原特色经济的一些思考 [论文关键词]青海特色经济思考 [论文摘要]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作者就青海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和分析。 根据西部大开发规划和工作部署,青海省确定了“ 加强两个建设,发展四大特色经济” 的基本思路。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资源特色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 一、特色经济的基本特点 特色经济中的特色是针对区域而言的,特色经济是指具有明显区域特征、且较高竞争优势的经济。特色经济的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指只有本区域才有条件、才能发展的经济,即“人无我有”的经济,也就是具有明显差异性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和专利制度而形成的;另一种是指本区域具有较高竞争力的经济,即“人有我廉”的经济,也就是具有明显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经济,这主要是由于管理、历史等因素形成的。特色经济一般具有可持续、外向性、名牌性等特点。首先,特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兴也忽、其亡也忽”的产业和不是特色经济。其次,特色经济具有外向性。即其销售主要是面向区外市场,而不是仅仅面向地方市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销售范围越广、销售量越大、创造的效益越好,其经济就越有特色。第三,特色经济具有名牌性。品牌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产品一旦成为名牌产品,身价就会大幅度提高,它就有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它就会成为区域经济的象征,有了特殊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名牌产品,产品都是大路货,区域经济就没有特色。 二、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条件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及自然、人文资源独特,具有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具备发展高原特色经济的基本条件,具体为: (一)青海有丰富的特色资源。青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高原牦牛、藏羚羊等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野生动植物也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中以沙棘等为代表,中藏药材、牛羊肉及副产品等颇具竞争优势。青海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日渐突出,石油、天然气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开发潜力巨大。这些都是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此外,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

青海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资本市青海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王丽芳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青海省有"中华水塔”之称,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经破坏,很难恢复。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不仅对青海,对全国都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对青海省上市12家公司招股说明书以及近2年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发现,当前青海省在环境信息的披露方面不容乐观,定性信息披露比例大,量化信息不足、信息披露内容分散、内容随意、信息关联性差、实用性差等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海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1F810.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1X-2019(1)-0011-04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截至2018年6月,青海省一共有12家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的数量有限,所以本文选择所有1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12家上市公司2016年一2017年的公开信息、定期报告、以及招股说明书等作为数据来源进行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2018年青海省上市公司名单 序号公司代码上市公司简称所属行业上市板块上市时间1600869智慧能源电气机械制造业上海主板1994年5月2600381青海春天医疗保健业上海主板2001年5月3600714金瑞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海主板1997年11月4603843正平股份土木工程建筑业沪市主板201阵5月5000606神州易桥企业服务业深圳主板1996年10月6600243青海华鼎通用设备制造业上海主板2000年11月7000408藏格控股化学制品制造业深圳主板1996年6月8600771广誉远医药制造业上海主板1996年11月9601168西部矿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上海主板2007年7月序号公司代码上市公司简称所属行业上市板块上市时间10600117西宁特钢黑色金属冶炼上海主板1997年10月11000792盐湖股份化学制品制造业深圳主板1997年8月12002646青青棵酒酒、饮料深圳中小板2011年12月数据来源:根据巨潮资讯网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青海的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少,并且大部分是在2000年以前上市(7家),之后上市公司增加的速度非常缓慢。根据近期的市场交易价格来看,只有广誉远的交易价格超过了30元,其余的交易价格都在10元以下,基本属于低价股。12家上市公司中属于釆矿业的有3家,制造业的有2家,化学制药的有3家,酿酒1家,其他三家分别是服务板块和建筑板块。根据国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对重污染行业的划分,样本公司中属于重污染的企业有8家,占比为67.6%o 二、青海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2019.1彳侈仏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什么是经济分析

什么是经济分析编辑 经济分析是指西方经济学中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体系它借助生产者利益优化模型所进行的边际效率分析其结果是在活动水平上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如计算现金流量核定资产平衡状况以及编制现金流平衡表 经济分析种类 2以内容性质为标准编辑 综合性经济分析 又称全面性经济分析或系统性经济分析它是对特定部门或单位在特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根据各项经济指标和有关资料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书面分析这种实用文书重在通过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以揭示生产与经营等活动中本质性与普遍性的基本规律 专题性经济分析 即根据实际经济活动的需求就生产经营或管理中的某种重要的或关键的问题所作的专门性的书面分析此类实用文书重在针对某种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的分析研究以便及时掌握其内在规律 单项性经济分析 即针对经济活动中特定单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作的书面报告如成本分析产量分析质量分析利润分析等 3以涉及范围为标准编辑

部门性经济分析 即特定经济部门对所辖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作的分析报告 法人性经济分析 即工厂商店等经济法人实体对自身的经济活动所作的分析报告即特定经济部门对所辖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作的分析报告 局部性经济分析 即经济法人内部的局部性单位例如车间班组科室等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或管理活动所作的分析报告 4以领域大小为标准编辑 宏观性经济分析 即从更大范围的全局角度对国家或某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所作的纵横分析微观性经济分析 即从一个局部或某一门类的角度对特定的具体经济活动所作的具体分析 按照其他标准经济分析还可划分为其他类型例如以时间为标准可分为定期性经济分析和不定期经济分析以分析者为标准可分为群众性经济分析专业人员经济分析和单位性经济分析等 5经济分析评价指标编辑 经济净现值

青海省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青海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全省面积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青海省境内多山多水。主要山脉的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昆仑山是青海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额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着名山脉。青海河流众多,境内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3种居全国前10位,11种居全国首位。 建国以来,青海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以科技、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建成。 青海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兰青、青藏铁路贯通全省东西,有8对客运列车通往北京、上海、西安、青岛、兰州、格尔木等大中城市。公路运输已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运输网。民航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沈阳、武汉、拉萨、格尔木等地的航班。邮电、通信设备比较先进,西宁及大部分州、县的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全国各地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青海的研究、教育、医疗、城市建设及环保事业等发展速度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科教兴青”战略正在全面实施,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姓名:李胜海 班级:信息工程101 专业:信息工程 北方民族大学 2011.9.23.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一)经济实力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和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7.5:39.3:43.2调整为2009年的9.9:53.2:36.9。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带动全省增长的主导力量。 政府财力不断增强。199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3.04亿元。200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66.46亿元,比1999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1.9%,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达26.9%,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 (二)高原特色农牧业成效喜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使农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主要农畜产品自给,农业稳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亿元,比1999年增长41.9%,年均增长3.6%,比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 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牧业共同发展,农牧区经济结构由以农牧业为主转向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协调发展。2009年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39.0%,比1999年下降10.7个百分点;牧业占57.3%,提高9.5个百分点。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99年的571.02千公顷减少到2009年的514.06千公顷。种植结构由以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换。2009年,粮食和油料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比1999年下降6.8和0.2个百分点,蔬菜和粮食作物中的薯类所占比重分别提高4.5和9.2个百分点。虽然播种面积减少,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作物单产提高,从而保持了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畜群、畜种结构,大力发展以牛羊贩运、育肥为主的“西繁东育”工程,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农村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比1999年下降0.9%,油料产量增长28.4%,蔬菜产量增长1.1倍;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比1999年增长33.5%、32.9%和12.3%;草食畜和猪的出栏率分别比1999年提高10.8和44.3个百分点,商品率分别提高11.1和39.9个百分点。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近年来,我们立足高原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湟水、黄河谷地和脑山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果品、马铃薯、蔬菜、油料等5大农产品生产基地。2009年,全省薯、豆、油、菜、药、花等六类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已达到65.6%。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十年来,全省加大农牧业主要产品和重点产品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力度,通过种植业基地、养殖业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建设,有效地降低了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产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鼓励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扶持建立了一批优质高效的生态农牧业基地。 (三)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一、青海省资源优势分析 1、水能资源 2、盐湖资源 3、石油天然气资源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5、非金属矿产资源 6、畜牧业资源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8、旅游资源 9、特产 10、冰川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 三、青海省经济数据分析 1、相关经济数据 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 一、青海资源优势分析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青海区域经济分析

青海区域经济分析 说起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很多人都会想到青海。 虽然行政面积全国第四,但它的人口只有不到600万,相当于一座三线小城市的容量。2017年GDP是2642.80亿,与兰州和呼和浩特的经济体量旗鼓相当。 它的地理位置很尴尬,远离中东部人民,但又不是边陲省份,只有一条青藏铁路贯穿,以至于在政经层面受到的照顾要少很多,知名度跟新疆、西藏也差一大截。 青海低调,西宁更低调,像一个坐在教室后排的后进生,与世无争,比南宁还要佛系。以至于除了西宁和玉树之外,多数人可能很难叫得出第三个青海城市的名字。 青海基本上跟热点不沾边,区域经济分析也很少会以它为案例。反倒是像东三省,经济表现好是新闻,经济表现不好也是新闻;广州、天津、重庆降速,反响更不用说。 但事实上呢?就2018上半年的数据来看,青海其实也挺艰难的: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9%。分产业

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7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89.22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07亿元,增长3.6%。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一向领跑全国,青海上半年却只有5.9%,低于全国6.8%的水平,在全国倒数。不过这种低迷的状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讨论。 1. 经济低迷,进出口严重萎缩 青海存在感低,最直接的因素是发展不起来。这里山脉众多,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加上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工业发展严重受限制。 别说与发达地区比,接壤的四个省份,都对青海形成了包围的势态。青海的面积相当于快两个甘肃和四川,但人口只有甘肃的四分之一,不到四川的十分之一。 2017年的经济表现,亮点也很少。增速仅仅高于失速的甘肃,但体量只有甘肃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不到新疆和四川的零头。唯一有优势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这跟人口基数小,财政转移支付平均贫富的效果显著不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青海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5%,为近12年来最低。物价稳定,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经济缺少活力。比如,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火热的前提下,当年青海的商品住宅投资总额却下降了6.2%。 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青海还面临着一个很致命的困局——进出口持续萎缩。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第二分课题组) 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 (一)青海省情 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

显。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臵为36°15′ N~38°20′ N,97°50′ E~101°20′ E之间,海拔3194~5174m。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3194m、面积4456 km2。青海湖流域地貌多样,属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青海湖湿地土壤为水成性的隐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沼泽土为主,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分布有鸟类164种、兽类36种、两栖类2种、鱼类6种,爬行类3种,种子植物775种264属64科。 2、社会经济 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青海省辖6州(海西、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1市(西宁市)、1地(海东地区)和46个县(市、区、行委),全省总面积72万km2,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占全国总面积的7.51%。截止到200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