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补充讲稿

选择20分

辨析3选2 题

简答2题

论述政治经济学占整张试卷比例较大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P3

2、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P4-7

产生:首先,其次。

发展:结合ppt马克思产生的理论背景以及课本P9

3、马克思问题的变化ppt

4、马克思理论体系ppt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pt和课本P14-19

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

7、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关系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并且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共同胜利的情况下才建立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和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同时,不能奢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总体而言,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既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整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第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因此,中国在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第三,正确理解全球化的问题。

必须把全球化的内在本质与全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区分开来,必须看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共产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不同。

总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对于我们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成的背景和问题

1 社会历史背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两大阶级的激烈冲突与社会动荡→人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与人本质异化)(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人的异化

二问题解决方案与理论主要观点

1 劳资矛盾和人异化两种方案比较

⑴泰罗式的经济大饼原理(劳资合作与心理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参见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

⑵马克思的工人阶级革命→论证革命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马克思哲学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无产阶级哲学。

组成:实践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与人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客观性。

1、世界与人的一般关系

⑴、自然物质关系,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⑵、认识、心理关系。

⑶、实践关系。

⑷、价值与审美关系。

2、自我中心困境:以自我认识和欲望为中心形成人生价值的同时又使人生陷入片面性和痛苦的自我否定的困境。

例如那喀索斯症。又如,原罪(智慧与爱的局限)。

唯心主义哲学的关键点与实质:认识与具体世界的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3、世界与人一般关系的基础?

是认识或精神?实践?还是自然物质关系?

唯心主义的观点:以精神为本原或基础,以自我为中心。

唯物主义观点:以物质为基础,以世界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物质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

意识本质:是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和属性;是对事物的主观反映。

例如:爱的意识的本质。如,董永的爱情心理分析。

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指意识的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即意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用和特性。

⑴、意识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注意力

⑵、能动的创造性认识和能动创造能力。例如预见能力。

⑶、在实践基础上影响人的行为,改造世界的同时塑造自我。

自觉行为成功的条件:行为目标,源自欲望;能力和方法,源自智慧;评价的标准(个人主

观标准);行为的性质(塑造特定的个人←行为←思想感情)。

例如,贾宝玉为什么姓贾?

⑷、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关系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决定意识的产生、内容、本质、统一的规范、客观标准、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条件以及意识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2、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世界具有共同的起源和物质基础。

3、世界具有共同的演化机制和规律:无秩序的非平衡→自组织的平衡系统→熵增加→无秩序的非平衡

4、世界各种事物具有共同的规定性或本质,即具有客观物质性。

思考题:世界统一于存在吗?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例如,唯心主义与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条件和目的。

例如,跳蚤的人生。

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的问题:世界存在的一般状态?

1、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

2、世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动的?

3、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即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

4、世界是发展的吗?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是关于物质性的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方式的学说。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存在的一般状态——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世界在相互联系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完善。

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方式和一般状态。包含:

①联系的含义;

②事物的内、外联系构成了事物存在状态。

③事物是一个相互联系具有有序结构和特定自组织功能的整体或系统。

④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般方式和一般状态。

例如:蝴蝶效应、短板原理等。

思考题:整体可以还原为部分之和吗?

2、发展的观点:

⑴、发展的含义:指事物整体的自我展开、自我实现和完善的前进性运动总趋势和方向,即事物从潜在到现实的变化趋势。

思考讨论:发展是否包含倒退运动?

例如,人的衰老和死亡是人生的发展吗?9/4

⑵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动力、方式和一般过程,即发展观。

②世界永恒的发展。或发展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总趋势。

③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资本主义必定被一种更文明的社会形态替代。

④社会大多数人将得到更充分的自由发展。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一般动力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不同双方按照相同规则相互斗争的关系。

同一性:指不同事物存在变化规则的相同性。

例如,幸福与痛苦的同一性。

矛盾规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事物特殊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普遍矛盾的制约之下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的规律。

⑴、事物内外矛盾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例如,人生成败的原因分析

外部原因或矛盾:直接的社会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网络等。

主观条件:自身的素质,如品德、才能、意志、性格等。

例如,刘备、曹操、孙权的成功因素(10、7号)

⑵、事物特殊矛盾(或矛盾特殊性)与普遍矛盾(矛盾普遍性)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指矛盾的共性或共同的矛盾存在的广泛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或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或一般规律与个别事件的关系)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普遍性作为一般必然规律规定了特殊性发展的一般趋势、方向和过程。

③、互相转化。

问题: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与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趋势的关系?

其一般趋势:现代发达的工业生产技术→大规模的分工协作→(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市场经济模式或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的效率与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失败→市场经济模式→全球化→与国际标准、惯例接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3/10、15/10

3、辩证思维方式与现代思维方式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论

一、哲学问题和理论观点的认识困境:人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哲学观点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又

如何判断?即哲学命题的合法性?

例如,月亮,从没有人见过时,存在吗?

怀疑论,如英国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德国康德(1724-1804)的二律背反与自在之物不可知。

1、认识是什么?

2、认识何以可能?

3、如何认识?即认识的规律与方法?

4、如何检验认识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合法性。

2、确立一种思维方式。

三、认识的一般过程与总规律——认识方法的基础与核心

1、从实践到认识(问题→调查研究→整理分析→假设→验证→假说)

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见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从认识到实践(假说→验证→应用(理论体系→应用技术→操作规程→产品))

3、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因为,事物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又因为,人类实践和思维能力也是无限(至上性)与有限(非至上性)的统一。14/10下午。

四、认识结果(真理与谬误)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如何判断真假是非?

⑴、已知的经验和知识

⑵、权威的理论

⑶、逻辑标准(思维的逻辑规则;事物规律和各个学科的逻辑体系)

⑷、价值标准。例如,邓小平之“猫”。

⑸、审美标准(人类行为完美性的欣赏)

⑹、综合的权威标准(合法性,其实质是实力标准)

1、真理检验标准的争议

思考题:实用主义标准的合理性与危险?

⑴务实;

⑵论证市场经济规则和美国现实生活;

⑶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折衷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

⑷是强者的哲学,是弱者的敌人。

观点:有用就是真理,即有用的观念或经验就是真理。

代表人物:皮尔斯(1839-1914年);詹姆斯(1842-1910年);杜威(1859-1952年)。

问题:人是否绕着松树上的松鼠旋转?

检验的标准:概念或观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即概念或命题引起的实际行动及其实际效果: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①、能够协调经验与经验之间或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解决理论争论。

②、能够给人带来利大于弊的好处和实际利益,导致人的成功。

例如,剥削的观念是不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制度上对大家普遍具有利大于弊的可能性或兑现价值的思想工具。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手段、途径、标准。

⑵、判断真理的标准:认识与实践过程及结果的一致性(事实一致性,价值一致性,审美一致性)。

⑶、实践是包含其他合理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是检验其他标准有效性的标准。

⑷、唯有无限发展的实践才可能完全彻底地检验认识和其他标准的真理性。20/10月

3、实践标准在中国的发展

实践标准→实践是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标准→科学发展观的标准……

五、认识方法——辨证思维方式

问题:鸡生蛋,蛋生鸡,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16/4

㈠辨证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1、整体思维原则:

①、整体观(合二为一或相反相成);

阴阳合以化万物

①、整体联系观(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大局观;立体联系观);

③、系统整体观。

例如: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机械还原论)

又如,黑箱方法:通过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间接认识或控制一个系统的方法。

再如,系统最优化原理

2、动态思维原则:

⑴、相对原则(具体事物相对于具体时间、空间和条件而形成确定状态);

例如,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⑵、互变原则(即相互作用);

⑶、自我否定和完善的原则,即发展原则;

思考题:事物的发展原则与乐观主义的关系?

⑷、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原则(事实、过程与理论、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原则)

3、矛盾分析法

⑴辨证否定的整体分析法(一分为二法)

从统一中看到对立

辩证否定法

⑵内外结合的因果关系分析法。

例如:人生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就差一点努力。

⑶矛盾结构分析法(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结构最优化分析;动态结构分析法等)

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根本方法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原则的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生命力。23/4

⑸矛盾普遍性或共性(必然性、规律性、决定性)与矛盾特殊性或个性(偶然性、现象、非决定性)结合的分析法(矛盾问题精髓)

矛盾普遍性:一类事物矛盾的共同性存在的广泛性。

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㈡、辩证思维方式的功能。

问题:辩证思维方式能否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

㈢、辩证思维方式与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别?与现代思维方式的关系?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唯物史观概论

一、唯物史观的产生和意义

1、唯心史观及其局限

(1)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①、神学史观(上帝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并且规定人类社会的一切);

②、思辨历史哲学;

③、英雄史观。

④、历史偶然论

唯心史观: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和根本发展的动力的历史哲学。

(2)唯心史观局限(能否有效解释历史?能否有利于历史进步?能否指导工人阶级的运动?)

问题讨论:中国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现在会怎样(更发达?更落后?还是差不多?)

①、没有发现历史动因(精神因素)背后的真正动因(物质因素)。

②、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和决定作用,鼓吹英雄史观,从而否定了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力和利益。28/4

2、唯物史观的意义(课堂补充)

①批判了唯心史观的错误,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从而解放了无产阶级的思想。

②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化,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奠定了基础

④推动了无产阶级专政革命,促进社会主义运动

⑤为我们认识历史,改造社会提供了方法基础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⑵、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环境构成社会存在发展的客观基础

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

⑴、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⑵、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⑶、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

⑷、生产方式及其决定作用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国家、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群众史观

5、无产阶级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7/5

三、唯物史观的主要分析方法:

客观原则→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历史主义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方法→经济矛盾和利益分析法→生产技术和生产因素分析法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

1、客观唯物性或唯物主义原则

2、辩证性或辩证原则

3、实践性或实践原则。

第二节、社会本质和基础

一、社会结构与本质——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是一个客观物质的劳动体系或实践系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和一个环节。

2、社会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必然的规律。从根本上受到自然条件能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如:人活着的理由:“食、色,性也”

问题: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

例如,丛林法则或强盗逻辑(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又如,爱情规则与动物生殖规律

3、可以与研究自然一样用精确定量的方法研究社会,从而揭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28/10

1、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⑴、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和一个环节,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自然规律制约社会发展规律。

⑶、地理环境构成社会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问题讨论:假设中国政府不出大错,中国在未来50年能否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人对自然的影响。

问题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是是非非?

人口过度增长→资源短缺→掠夺式生产方式→社会矛盾激化→人口控制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方式:生产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即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包括人与物结合的生产技术结构形式和人与人结合的生产关系,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生产活动)的决定作用。

⑴、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形成人和人类社会,即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⑵、生产方式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和手段,为人类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⑶、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状态,形成具体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的逻辑:【人与自然矛盾→劳动→生产技术创新和运用(人与物结合形式)→分工协作形式(生产中的人与人结合形式)→生产关系(分工协作→交换活动和交换关系→财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和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与文

化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状态或社会形态。

⑷、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源。

思考题:如何看待生产技术决定论

二、社会形态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及其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组成的统一体。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成上层建筑的根源(目标、方向、动力、条件);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国体);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思考:1、政党和政府的作用?

2、政治制度的作用?如分粥制度的不同效率。

3、如何辩证看待当代社会的制度?

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的规律

问题:中国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改革的必要性?3/11、4/11

3、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

三、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

问题讨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们群众作用的表现

3、人们群众力量的源泉: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结合,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作用的体现者。

4、人民群众力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与民主

⑴、人民群众的数量不断增加。

⑵、先进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代表

⑶、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素质和觉悟的提高

⑷、社会交往的进步,使人们群众更紧密联系起来和团结起来。

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导论:批判理论专题纲要

1、概述

2、剩余价值理论

3、无产阶级贫困论(私有制与市场机制——劳动力价格——货币与通货膨胀——资本市场与利润掠夺——社会福利的本质——经济危机的灾难)

4、无产阶级无权论(民主理论——民主的实际)

5、社会危机论

6、本质和痼疾未变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构成和主要观点。

1、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和依据

⑴、普遍的伦理价值:自由;民主;平等;自我实现。革命人道主义。其功能是充当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德谴责的主要指导原则。

⑵、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和观点、制度的受害者以及制度的潜在的掘墓人。

⑶、人和社会的解放。一种解放了的未来的可能性,一种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一种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⑷、资本主义社会破坏了过去已有的民主、平等和道德。

2、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体系构成的几个方面

⑴、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分析与批判

①、劳动价值论

②、剩余价值论

③、相对贫困论

④、资本运行盲目论

⑤、经济危机论

⑥、垄断必然论

⑦、资本本质未变论

⑵、对资本主义政治的批判

①、资本主权论与片面民主论

②、虚幻平等论。

⑶、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①、资本权利和利益论证的工具;

②、意识形态控制与文化压抑论。

⑷、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异化的批判

3、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观点

⑴、非正义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工人们无偿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这是独立于这种或那种经济政策的,是所有形式的经济收益和利润的来源。这种社会非正义的极端表现就是对儿童的剥削、低于基本生活费的工资、不人道的劳动时间以及无产队级悲惨的生活状况。但是,无论工人的状况处于何种历史时刻,这种制度自身在本质上都是非正义的,因为它是寄生的,是剥削直接生产者的劳动力的。这一论点在《资本论》中占有核心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得以形成的本质要素。

⑵、因异化、物化、商品拜物教而丧失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尤其是工人——服从于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统治,后者以自治的被崇拜物的形式存在,摆脱了前者的控制。这一论点大量出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也出现在《资本论》论述商品拜物教著名章节中。

马克思对于异化的分析的核心观点就是指出资本主义其实是某种被去魅化的“宗教”,商品替代了神的位置:“工人们越是在其劳动中疏远自己,他所创造的疏远的、客观的世界就越是强大,而他却变得贫穷……宗教的情况同样如此。人安置在上帝那里的东西越多,他自己保留的就越少。”拜物教的概念涉及的是宗教史、偶像崇拜的原始形式,这包含了所有宗教现象的原则。

诸如雨果·阿萨曼、弗兰兹·辛克拉曼和恩里克·杜塞尔(Hugo Assmann, Franz Hinkelammert, Enrique Dussel)之类的解放神学家,他们大量引用马克思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来谴责“市场崇拜”,这并非偶然。

⑶、社会生活金钱式的量化。由交换价值利润核算以及资本的扩张控制的资本主义,趋于消解和破坏所有关于质的价值观:使用价值、伦理价值、亲情和人类情感。取代存在的,只剩下支付贷币——按照卡莱尔的著名的表述,即现金交易——以及“冷冰冰的利已主义的算计”。(《共产党宣言》)

现在,对量化和拜金主义——卡莱尔(卡莱尔是对资本主义持浪漫—保守的批判的典型代表)

使用的另一个术语——的斗争成为浪漫主义的核心之一。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浪漫主义批判者,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在这一方面,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造成了对社会关系的某种极度的贬低,以及某种伦理的倒退:“最终,这个时代到来了,在其中,所有人都被视为不可避免地是交换、交易,也许还有转让的对象。在这个时代之前,德性、爱情、观点、科学、是非观念等等,可以被转让,而不是交换;可以被赠与,而不是被出售;可以被占有,而不是被购买,而现在,简单地说,所有东西最后都成为可以交易的了。这是一个普遍败坏、彻底唯利是图的时代,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在这个时代里的任何事物,道德的或是物质的,都具有某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价值,而适合它的价值则需要由市场来评定。”

货币的力量是这种资本主义的数量化要求的最冷酷的表现方式之一:它歪曲了所有“人的和自然的品质”,把货币作为衡量它们的尺度:“货币的数量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独一无二的和强大的财产;同时,货币把所有东西都降低为某种抽象观念,在自己的运动中把自己降低为某种量化的存在。”

⑷、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理性。生产过剩造成的周期性危机削弱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这揭示了其非理性的一面。“不合理”是《共产党宣言》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存在“过多财富的占有”,而大多数人则缺乏必须的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当然,在每个工厂的生产管理上,这种全球性的非理性与某种部分的、局部的理性并不矛盾。

⑸、资本主义的现代野蛮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资本主义是历史进程的载体,这点特别是通过生产力指数的发展实现的,并因此而创造出新的社会的物质条件,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团结的世界的物质条件。但同时,就其“使得每个经济上的进步成为某种公共的灾祸”而言,它也是某种社会退步的力量。考虑到资本主义的一些最丑陋的表现形式,比如穷人法或救贫院——那些工人的巴士底狱,马克思在1847年写下了下面这些令人吃惊并具有预言性的文字,似乎已经有宣布法兰克福学派的到来:“野蛮状态重现了,但这一次它产生于文明内部,而且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麻疯病式的野蛮状态,是文明的麻疯病式的野蛮状态。”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却显得不够明确不够充分,这在今天成了热点话题:

资本主义的殖民性的/帝国式的扩张,对于殖民地人民的残暴统治,而这些殖民地的生产力则屈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并造就了资本的积累。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那里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如果说,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似乎在赞颂“农夫”或“野蛮”国家对布尔乔亚文明的屈从,那么在他写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他显然关注到了西方统治的阴暗面,但他仍然将这视为必要的恶。

只是在《资本论》中,特别是在论及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章节中,我们才能发现对殖民扩张的恐怖的真正批判:当地居民或者屈从,或者被消灭,佂服战争,以及奴隶贸易。按照马克思引述M.W.霍维特的说法,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野蛮状况和罪行,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任何其他种族中都未曾有过,野蛮的、残暴的、冷酷的并且是无耻的”,这并没有被简单地视为历史进步的代价,而是明确地被称为“恶行”。

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共产党宣言》为对自然的统治而欢欣鼓舞,而这有赖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只是在这之后,尤其是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环境的侵占才被考虑到。在一处著名的段落中,马克思认为,根据资本的破坏性逻辑,劳动力的损耗和土地的损耗之间是成正比的:

“资本主义农业的每一进步,并且只是剥削工人的技艺的进步,也是掠夺土地的技艺的进步;每一次短期的多产的进步,也就是一次对这种多产基础的长期破坏的过程……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同时消耗着两个产出所有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劳动力。”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关于进步的真正辩证的观点,这可能是某种体系化的生态学思想的起点,只是马克思在

这里并未进一步论述这个思想。

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道德性:

新教伦理的6种基本假设。根据基斯—鲁卡斯的研究,新教伦理包含以下基本假设:

(1)人要为他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2)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一种意志行动来克服;

(3)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艰苦工作实现物质繁荣;

(4)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使物质繁荣成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

(5)不成功或越轨的人不应受到帮助,虽然应该做出有限度的努力,以便恢复或激发这些矢意者为了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工作;

(6)对变迁的主要激励是在经济或物质方面发现奖赏和惩罚

马克思引用托·约·邓宁的观点作注:“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斯·韦伯也说:“资本主义性质的获利,作为一种投机活动,在所有使用货币进行贸易,并且通过克门达、租税承包、国家借贷、战争资助、公爵朝庭及官吏为这种获利提供机会的各类经济社会中都一直盛行着。同样,这种投机者的内心态度,即嘲笑一切伦理限制的态度,也一直是普遍的。获利过程中的绝对的和有意识的冷酷无情的态度常常最紧密地与最严格地遵从传统联系在一起.”

总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14/5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枢纽。

2、奠定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

3、改造和超越西方资本主义。

4、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

一、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和内容构成

1、问题:社会财富是谁创造的?即社会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2、劳动价值论的构成:

⑴、劳动二重性;

⑵、商品二因素;

⑶、价值与价值形式;

⑷、价值规律;

⑸、商品生产的矛盾。

二、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

1、商品与商品生产的条件⑴、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商品生产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3、商品二因素:

⑴、使用价值

⑵、价值及其来源

⑶、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统一性或一致性;相互排斥性。

4、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具体劳动构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构成价值。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⑴、商品价值量的衡量和计算问题:、

②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③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单位必要劳动量:一个单位的商品可以分配到的社会必要劳动。

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与生产效率关系:反比例关系。

⑶、生产效率与商品供应量的关系:正比例关系。

2、价值形式:

⑴、简单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⑵、货币

①、货币的含义和实质

②、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关系:反比例关系

③、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④、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⑶、通货膨胀:通货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与物价上涨现象。

⑷、货币的职能

3、价值规律

⑴、价格的影响因素:

②供求关系;

②、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

③、垄断等限制条件;

④、风险;

⑤、货币发行量等等。

例如,广州快餐的价格涨跌。

众多影响因素都以社会必要劳动为基础。

⑵、价值规律:劳动创造价值并且等价交换的规律,即等量的劳动交换等量的劳动。

⑶、价值规律与价格关系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商品的交换和生产的影响)

①、自发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

②、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④、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⑤、可能引起贫富两极分化,形成马太效应。

⑥、可能导致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即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⑴、私人劳动

⑵、社会劳动

⑶、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价值交换和实现的矛盾):私人劳动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影响(即为什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⑴、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⑵、是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的基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⑷、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21/5

四、劳动价值论的争议、合理性和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概说——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内在逻辑关系和分析方法。

思考:穷人的面包与富人的钻石的价值?

1、劳动价值论的含义

2、问题:

⑴、商品经济价值或财富创造的矛盾和规律?(总问题)

⑵、谁创造社会财富?

⑶、财富分配的正义性?(立场和问题)

3、主要观点

⑴、主要观点或内容构成

①、劳动二重性

②、商品二因素

③、价值规律

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⑵、内在逻辑关系

4、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方法

⑴、立场和出发点

⑵、唯物史观的分析法。

①、生产关系的本质分析

②、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和质疑

1、种种误解及其背后的原因

争议:评“资本也创造价值”?

⑴、劳动只是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劳动,不包括技术研发、服务和资本家的管理等劳动。

⑵、只适用于物质商品的生产领域,不适用于整个商品生产(第三产业)领域的商品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更加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⑶、只说明了工人活劳动的价值,不能解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偏见。

⑷、劳动创造价值,不同于社会财富生产。(《导引》P167)

⑸、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生产要素报酬论、边际效用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等)截然对立。

边际效用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

2、误解或分歧的焦点:

⑴、生产者的活劳动是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⑵、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冲突?实际上,劳动与资本的价值创造之争?

(三)、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

1、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的各个观点是否有效。

2、物不能自动创造任何价值和使用价值。

例如,皮尔的发财梦。(见《教学案例解析》P236-237)

3、劳动的含义和具体形式以及度量方法。

思考题:机器人的工作是不是人的劳动?

4、商品生产、交换(经济关系)的价值、本质、质和价格、现象、量之间的关系。

(四)、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基础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

4、揭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引导市场经济。

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增值和分配问题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1、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⑴、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思考题:资本与货币的区别?

⑵、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

价值增值与交换的价值规律矛盾。价值增值来自哪里?

2、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之一: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

3、条件之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⑵、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工资的本质

工资形式: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工资制度。例如泰罗的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福特制。

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来源:可变资本V

2、m'与剥削程度。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利润与利润率P'=P/V+C=利润/成本。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剥削程度。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

②、其危害

③、争取缩短工作时间的斗争。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生产效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竞争与生产技术普及→部门生产效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商品价格下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生产效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剩余价值增加

②、其影响:推动技术竞争和发展;缓和劳资矛盾;更具有可行性;并没有改变工人剩余劳动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⑴、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⑵、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①、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

②、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③、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④、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依据它,才可能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思考题:科学技术是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吗?

社会总劳动。

三、产业资本的循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⑴、产业资本循环:指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值并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⑵、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过程24/11

⑶、资本循环实现的条件

①、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并存。

②、时间上相继转化

③、生产和交换的各个环节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

四、资本积累

1、⑴、资本积累

⑵、资本积累的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⑶、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⑷、资本积累的制约因素:

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生产率的高低;

③、所有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

④、资本家垫付的资本.

2、⑴、资本原始积累

⑵、资本原始积累方法

⑶、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罪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⑴、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基础上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

⑵、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

⑶、相对人口过剩:

①、原因;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②、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失业形式。流动形式的失业;潜在失业;停滞形式的失业;结构性失业。

思考讨论题:失业的影响?

⑷、无产阶级贫困

①、相对贫困

②、绝对贫困

思考题:

1、穷则能变吗?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意义?

五、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内在矛盾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即市场自发调节资本不能很好地符合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因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2、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即生产无限扩大与消费萎缩的矛盾。

3、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之间的矛盾

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私有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市场机制盲目性——贫富分化——供求脱节——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社会革命——新社会的曙光

★法国学者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作为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马克思的幽灵》出版于1993年10月,是德里达根据自己是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研讨会上的两次专题发言而写成的。此时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之后不久,所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学者认为,“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的时代已经来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极对立的历史行将结束,未来的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以及由之而生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一统天下,就像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的终结行将来临,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谈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这种乐观情绪,德里达不无嘲讽地说:“配合着流畅的进行曲节奏,它宣称: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确确实实已经灭亡了,所以它的希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随之一同灰飞烟灭。它高呼:资本主义万岁,市场经济万岁,经济自由幸甚,政治自由幸甚!”

在以“耗损殆尽(一个不会老的世界的画面)”为题的第三章中,德里达列举了冷战结束后“新世界秩序”中存在的“十种祸害”。这些祸害是:

1.由新市场、新技术和新的全球竞争造成的失业;

2.对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的民主生活的权利的大量剥夺,对如此众多的流亡者、无国籍者和移民的驱赶或放逐;

3.在欧共体诸国之间,在欧共体国家与东欧各国之间,在欧洲和美国之间,以及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经济战争;

4.在自由市场的概念、规范和现实方面控制矛盾的无能,即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它们的国民,甚至是为了保护一般的欧洲人或西方人免于成为廉价劳动力而建立起来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和进行的干预主义的拍卖战;

5.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的大多数处于饥饿或绝望的境地;

6.军火工业和贸易被列入西方民主国家科学研究、经济和劳动社会化的常规调整范围,是比毒品还要大的世界上最大的交易;

7.核武器的扩散甚至连国家机构都再也无法控制了;

8.由一种古老的幻觉和观念,一种共同体、民族——国家、主权、边界、本土和血缘的原始概念的幻觉所驱使的种族间的战争在加剧;

9.那些超效力的和纯粹资本主义的幽灵般的国家遍布于各大洲,包括东欧从前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黑手党和贩毒集团的世界范围的势力的存在;

10.最为重要的是,国际法及有关机构仍主要受特定国家的民族——国家的操纵,如法律面前国家的不平等,某些国家在国际法事务中控制军事力量的霸权等等。[2-6]

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都沦为"工资制度的奴隶"。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新和谐公社

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四个儿子和一批朋友,还有百余名志同道合者,从英国出发,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驶向美国。

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他立刻去寻找最适合他建立新社会的地方。结果,他用20万元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于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世外桃源”——“新和谐公社”就这样开始一砖一瓦兴建起来了。

这个村庄地处丘陵起伏、碧水长流的地带。村外的山岗和谷地上,是一片又一片的葡萄园,紫红色的串串葡萄挂在绿叶成荫的架下,把村镇周围点缀得分外秀丽。远处,与天际相连的绿茵茵的草场上,牧羊人头戴宽边草帽,悠闲地随着雪白的羊群向前走动。村后的果园里,苹果树、桃树、李树排列成行,好像村子的翡翠屏障。往村子里走,只见街道两旁种着白杨和桑树,还有美丽的金雨树。再往里,是相隔不远的一处处厂房,有面粉厂、鞋帽厂、啤酒厂、麻布厂,另外还有酒坊和染坊。到了村子的中心,可以看到崭新而又整齐的住宅和各种公用建筑,还有会议厅、阅览室、学校、医院和接待室,偶尔也可以见到作为临时住房的圆木小屋。这些房子的周围,是连成一片的小花园。微风吹来,村里到处飘逸着花草的芳香。

这岂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吗?是的,这的确是很理想的“世外桃源”。然而,它也确实在这世界上存在过4年之久。它的地址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南部沃巴什河岸边,名字叫“新和谐公社”(或叫“新和谐村”)。

这与充满血腥的资本主义腐朽统治下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欧文带领全体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他们规定,全体公社成员按照年龄大小从事各种有益的劳动。5岁到7岁的儿童,一律无条件入学,朗朗的读书声给全体成员一

种欣慰与自豪,他们仿佛看到了“新和谐公社”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全人类的未来。8岁到10岁的儿童。除学习外,还要参加公社各种有益活动和必要劳动,如修整花园、做家务等,从中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工厂、作坊等学习一定的手工技能,以便将来为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20岁到25岁的青年人,是公社建设的主力,因分工不同,有的在工厂作工,有的在农田参加农业劳动,或是参加一定的脑力劳动。公社的未来发展,全靠这个年龄段的主力军。25岁到30岁的人,每天只需以参加两个小时的生产劳动,其余时间则从事公社的保卫工作和参与产品的分配工作,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等脑力劳动。

30岁到40岁的人负责管理、组织和领导各个部门的生产工作。40岁到60岁的人,则主持对外交往。接待宾客或是产品交换等。6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老人集体,负责捍卫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监督宪法的实施落实等。

这样,“新和谐公社”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谐”相处。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想看一看这个公社是如何“和谐”的,尤其是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境地的劳动者更是带着惊奇、带着羡慕、带着希望,如潮水般涌来。他们也希望在这个公社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甚至连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如美国费城科学院院长威廉·麦克留尔、经济学家和博物学家约西亚·华伦等人也纷纷前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是这样的吸引人,以至于除赞成者对之大加赞扬外,连反对者也众口一辞、连声感叹。

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而且,来参加公社的人形形色色,抱有各种目的,有着各种想法,所以,社员之间不久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变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了。

更何况,其总设计师欧文的建设理论也有致命的弱点,按照欧文的理论,公社成员的活动目的只要满足本社成员的需要就可以了,所以导致公社产品成品缺少,生产少,消费多,产生矛盾。因成员觉悟水平不一,导致脑力劳动者日趋增多,而体力劳动者日渐减少,以致于技术工和一般工人匮乏,工厂、作坊经常停产关门,甚至连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也不得不闲置起来,如公社的一家染坊能与当时美国最完善的染坊相抗衡,但都无活可干,一个纺织厂每天能生产400磅棉纱、一个面粉厂每天能生产60桶面粉,都不得不时时停工。还有一块大到3600英亩的麦田因缺少足够的劳动耕种而收入微薄。这种情况,使欧文自己再也没有钱来补贴公社的逐日亏损了。4年以后,“新和谐公社”终于宣告了破产。

“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家们,毕竟在资本主义统治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尝试及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终结论

涂尔干与帕累托属同时代人,他从价值判断与实在判断的角度表达了终结意识形态的思想倾向。按照其逻辑,具有特定价值倾向的意识形态应当归属于具有主观倾向性的价值判断范畴,那么理想的轨迹是走向科学化,价值判断也必将呈客观化方向的运动,因此具有价值倾向的意识形态也必将走向终结。

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性”学说则径向否定意识形态,致其走向终结。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要撇开个人的主观臆想和情感,中止价值判断,本着完全尊重事实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这就是韦伯的“价值中立性”。

德国社会学家、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卡尔.曼海姆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西方学者。曼海姆指出,只有超越一切阶级,党派立场而达到对纯粹“存在”认识的理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国际司: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DOC)

国际司: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国际司 一、基本国情和财政体制 (一)基本国情 英国是一个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土地面积24.36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204 万。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只具有象征性的地位。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上院和下院组成。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实行内阁制,由国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首相为政府首脑,拥有国家最高权力。英国政党主要有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目前的执政党为保守党,该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自企业界和富裕阶层,主张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该党的领袖为卡梅伦,他同时也是现任英国首相。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2258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人均GDP为36298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十。 自2007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出现了严重的信贷紧缩问题,住房市场持续低迷,失业率不断攀升,整个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为应对经济下滑,英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英格兰银行也大幅下调利率,但到目前为止,英国经济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暖。 (二)财政体制及运行状况 英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在政府级次上分四级,即中央联邦政府、省政府、大区政府、市(小区)政府。与其政治体制相适应,英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来划分收入范围,中央与地方收入完全按税种划分,实行严格的分税制,但不设共享税,分别由与收入归属相一致的税收机关负责征收。中央政府的权责比较集中,涉及国家利益的公共服务事务,如就业、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能源发展等都由中央政府提供和管理。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监控,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但对某些事项有一定的自由裁决权。与其它发达国家不同,英国财政部不仅负责财政管理事务,而且对货币发行与利率调整有最终决定权,而作为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则有责任向财政部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并代表财政部发行货币、登记债券、管理外汇和发行国库券等。 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1942年的《贝弗里奇报告》则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习题与(附答案)

第二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标准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二、单项选择 1、“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 A、1601年英国《济贫法》 B、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 C、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D、1944年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 2、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A、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B、消除贫困 C、保持社会稳定 D、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 A、自助者公助 B、权利和义务对等 C、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D、维护社会稳定 4、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瑞典 5、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瑞典 6、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A、7% B、8% C、10% D、15%

三、多项选择 1、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是指() A、实施对象具有社会性 B、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 C、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 D、社会化管理 2、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目标为() A、促进经济发展 B、充分就业 C、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 D、保持社会安定 3、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动力系统的内在机制是() A、市场的供求机制 B、计划预测机制 C、风险机制 D、社会公平机制 4、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的表现()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 B、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C、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 D、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 5、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特征有() A、强制性 B、基金性 C、保障性 D、普遍性 四、判断改错 1、“社会保障”一词最初出现于1886年英国的《济贫法》。 2、社会保障水平应尽量满足公民的生活要求,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3、社会保障是独立于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的系统,但是它对市场经济体系起到促进和调节作用。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选题;共50题,50.0分, 1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因素是;,。 A、 保证税收 B、 官工制度 C、 土贡制度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2敬授民时代表的是什么~;, A、 祭祀占筮的需求B、 君主统治的需求C、 农耕文化的需求D、 游牧民族的需求正确答案;C 3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 A、 舟水关系 B、 同体关系 C、 主仆关系 D、 君臣关系 正确答案;B 4周初的时候有一些殉葬现象:是因为;,。 A、 祭祀活动 B、 战争占筮 C、 天灾人祸 D、 殷商遗民 正确答案;D 5儒家思想产生于什么背景之下~ A、 1/14页 礼乐文明 B、 史官哲学 C、 宗教祭祀 D、 经济发达

正确答案;A 6先秦时期有三朝划分:分别为内朝、中朝、外朝:外朝主要职责是;,。 A、 治理家室 B、 治理国事 C、 治理万民 D、 治理夷狄 正确答案;C 7文治政府在古代的优点是;,。 A、 实行仁政百姓安居B、 任用下层精英分子C、 道德至上的政治理想D、 统一的国家政权正确答案;B 8媵嫁制度兴起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汉 正确答案;C 9老子思想产生的基础:以下不正确的是~ A、 史官哲学 B、 宗教祭祀 C、 2/14页 宗教神灵 D、 礼乐文明 正确答案;D 10根据儒家心性之学:达到天地境界必须;,。 A、 起信神灵 B、 敬畏自然 C、 培育善根 D、 巫术崇拜 正确答案;C 11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下列对“和”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盐梅和羹 B、 和而不同 C、 天下一家 D、 天下大同 正确答案;A 12分封制是一次重大改造:被改造的是;,。 A、 原始的血缘关系B、 原始的居住 C、 原始的生活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13佛教的最高宗旨是;,。 A、 仁义礼智信 B、 文行忠信 C、 四大皆空 D、 无欲无求 正确答案;B 3/14页 14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由;,提出。 A、 鲁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钱谦益 正确答案;B 15《诗经?采薇》属于哪种礼的范围~;, A、 宾礼 B、 军礼 C、 祭礼 D、 家礼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 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A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B ) 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 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 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 3.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C ) 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 B.退出现役的军人 C.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 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 10.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正常产假为( A ) A.90 天 B.105 天 C.180 天 D.42天 12.生育保险属于( A ) A.短期性补助 B.长期性补助 C.保险性补助 D.福利性补助 16.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 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是( B ) A.生活需求法 B.恩格尔系数法 C.生活形态法 D.国际贫困标准法 21.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 A ) A.社会救助 B.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社会福利

24.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D ) A.雇主 B.被保险人 C.国家 D.被保险人和雇主. 31.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C ) A.生活幸福 B.人民富裕 C.社会安定 D.生活水平 43.“五保”不包括( D ) A.保吃 B.保穿 C.保住 D.保富 44.托儿所、幼儿园等属于我国职工福利中的( A ) A.集体福利设施 B.个人生活福利性补助 C.文化福利 D.娱乐福利 5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包括( C ) A.政府 B.企业 C.家庭 D.个人 56.不属于社会保险基本特征的为( B ) A.社会性 B.差异性 C.强制性 D.福利性 59.不属于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的为( B ) A.弃婴 B.产妇 C.残疾人 D.老年人 62.国家抚恤实施的主体是( C ) A.部队 B.地方政府 C.国家 D.军属 64.不属于医疗保险的是( B ) A.意外保险 B.煤矿工人的肺炎 C.疾病保险 D.意外死亡残废保险 72.中国社会保障对象不包含农民的是( A ) A.社会优抚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福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