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地区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地区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地区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地区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06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评价

6 水环境影响分析 6.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源调查 本次地表水污染源调查主要对象为向沭河在厂址上游至沭河夏庄镇处境前河段内以及夏庄镇境内向马沟河排放废水的主要排污企业名称、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CODcr 、NH 3-N )排放量。 根据污染源调查,向沭河排放污水的主要企业有日照华泰纸业有限公司、莒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向马沟河排水的企业有莒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日照万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其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见表6.1-1。 表6.1-1 评价范围内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情况 评价方法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①6010?= i ij ij C Q P 式中:P i —j 污染源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 3/a ; Q i —j 污染源i 污染物的排放量,t/a ; C 0i —j 污染源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浓度,mg/l ; i =1,2…n ;j =1,2…m ; ②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 j ij i P P 1 ③j 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n i ij j P P 1 ④评价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n i i m j j P P P 1 1

⑤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100?=P P K i i ⑥j 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100?= P P K j j 评价标准 废水污染源评价标准采用《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中的一般保护区区域标准,标准限值见表6.1-2。 表6.1-2 废水污染源评价标准 单位:mg/L 具体评价结果见6.1-3。 表6.1-3(a )向沭河排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由评价结果可见,日照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污染负荷80.220%,排第一位,其次为莒县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染负荷19.771%; COD 为主要污染物,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84.26%,其次为SS ,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15.74%。 表6.1-3(b )向马沟河排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由评价结果可见,目前向马沟河排水的企业莒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污染负荷62.22%,排第一位,其次为日照万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污染负荷37.78%;COD

玛纳斯河资料

玛纳斯河概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南部。源出天山北麓,流域面积 3. 35 ? 104 km 2 , 由东向西分别由塔西河、玛纳斯河、宁家河、金钩河、八音沟河以及相连的 五片冲积平原组成。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中段, 沿天山北坡向北流向干旱的准噶尔盆地, 最后注入玛纳斯长约450千米。 行政区划上属于玛纳斯县、沙 湾县、石河子市以及克拉玛依部分地区。流域内年均 气温在 4 # ~ 7 # , 极端最高气温为42 # ~ 43 # , 极端最低气温为- 43.年均降水量在100~ 200 mm , 主要集中在夏季, 年均蒸发量( 潜在) 在 1 500~ 2 100 mm,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玛纳斯河流域为干旱区典型的山盆结构, 从南到北依次为上游山区, 中游绿洲区和下游荒漠区。这 3 大地貌类型以玛纳斯河为主线联系在一起, 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本文按照各个生态系 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受损程度, 将流域分为3 个不同的生态区, 即上游生态服务区、中游平原绿洲生态受益区、下游荒漠生态受损区。上游水急多峡谷,中下游平原坦荡,河曲发育。 解放后兴修水库,渠灌事业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棉粮产地。也是我国著名的玛纳斯垦区所在地。 河流贯穿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地表过程复杂。该流域的主要径流水源为高山区的冰雪融水与上游的降水。上游峡谷较多因而水流湍急,下游河曲发育而平原坦荡,最大支流为清水河。水利1949年后其河段上兴修水库,使得渠灌事业发展迅速,成为著名的棉花和粮食产地。矿藏玛纳斯河上游河段蕴藏碧玉,“玉色黝碧,有文采,璞大者重十余斤”,故古时也曾称其为碧玉河。清代乾隆年间曾在此设玉厂,称为玛纳斯玉,与和田羊脂玉齐名,为贡品。河床及两岸产金,但时至今日所剩无几。 “建国前,常因洪水冲坏龙口、堤坝,造成水灾。形成了‘水小不够用,水大不能用’的局面。”自1950年1月,玛纳斯河的综合治理多由兵团农八师完成。90年代以来的节水努力,全面改善了北疆的生态环境,浇灌着20.4万公顷的土地。从红山嘴山口逆流而上,已经实现了梯级开发 如“红山嘴发电站”“肯斯瓦特水库”等。在天山分隔出来的北疆,这是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流,尽管年径流量只有13亿立方米。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广州中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断面设置 在该项目污水纳污河道A河设置5个监测断面,分别为该项目污水排口A与B河交叉处、排污口、排口下游1000米、排口下游2000米、排口与C河。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水温、pH、SS、石油类、总磷、COD、BOD5、DO、NH3-N、硫化物、TN,共11项。 3、采样时间、频率及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及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2002)中有关规定进行。 二、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 1、监测点设置 布设3个监测点,厂区范围内一个点,及厂区附近两个点。 2、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为: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铅、铬、镉、汞、砷,共13项。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及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中有

关规定进行。 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拟建厂址上风向、下风向及保护目标区域布设4个测点,主要考虑评价区范围内的主要居民敏感点,在敏感点处要布点监测。 大气监测布点一览表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NO2(小时值和日均值)、SO2(小时值和日均值)、PM10(日均值)、氨气、非甲烷总烃、臭气浓度、乙二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乙胺、甲苯、甲醇、二苯醚(小时值),同时记录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

3、监测频率及时间 小时浓度每天四次;日均浓度按国家标准和导则要求采样七天; 4、监测方法 污染物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方法进行。 四、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在场界四周布设4个监测点(厂界四周各一个),连续监测两天,昼夜各一次。测量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 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在场界内及周边共布设2个监测点; 监测因子:pH、铜、铅、锌、铬、镍、汞、镉、砷; 监测频率:采样一次。 六、底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在排口位置布设1个监测点; 监测因子:pH、铜、铅、锌、铬、镍、汞、镉、砷; 监测频率:采样一次。

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培训讲义材料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实施方案 (2011年)

总体技术组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1总论1 1.1目的意义1 1.2基本原则1 1.3“十二五”总体部署2 1.4 工作思路和任务4 1.4.1工作思路4 1.4.2工作特点4 1.4.3工作要求5 1.4.4主要任务6 1.5技术路线6 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9 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10 2.1建立清单10 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 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13 2.3.1现场踏勘13 2.3.2收集资料14 2.4采样分析14 2.4.1矿山开采区16 2.4.2重点工业园区17 2.4.3危险废物处置场18 2.4.4垃圾填埋场19 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2 2.4.6农业污染源24 2.4.7高尔夫球场26 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27 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8 3.1 建立清单28

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9 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9 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9 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0 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0 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1 3.4采样分析31 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1 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3 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4 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35 4.1确定调查对象36 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7 4.3采样分析38 4.3.1典型城市群38 4.3.2典型井灌区38 4.3.3典型岩溶区39 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9 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9 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40 5.1.1评估对象40 5.1.2评估步骤与方法40 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41 5.2.1评估对象41 5.2.2评估步骤与方法41 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45 5.3.1 评估对象45 5.3.2评估步骤与方法45 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7 5.4.1评估对象47 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48 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50 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50 6.2数据库初步建设50 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51 6.4成果图件编制51 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51 7质量控制52 7.1总体要求52

市水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报告.doc

市水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报告 我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东临黄海,南倚长江,区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水系纵横。 其中一级河道6条,二级河道26条,三级河道233条,四级河道1330条,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平面水网。 这些河网对于我市的防洪排涝、引水灌溉、水运交通、水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保障。 一、我市水环境现状及成因: 根据xx市水环境监测计划,市水利局于XXXX年3月对我市一级河道进行了水质监测,本次共监测一级河道4条,共布设监测断面5处。 以监测数据分析,5处断面综合评价均为劣v类的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溶解氧等,此4条河道劣v 类水质已持续半年之久(XXXX年4季度也均为劣v类水质)。 骨干河道如此,而级次较低的河道水环境更为恶劣,水生植物蔓长,垃圾乱堆,黑、臭、脏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多年来,由于水环境整治的投入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相脱节,导致治污严重滞后。

全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大部分城镇还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特别是企业存在偷排与超标排放,形成大量污染物进入河道。 这也是造成部分地区水污染,水体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农业种植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其残留物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经流也进入了水体,造成了大量面源污染。 农村畜禽集中饲养和居民水冲式卫生器具的使用,直接将污水污物排入河中,更增加了水体污染的负荷。 二、水污染的直接影响: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 LOca工业企业利用了被污染的水,不但增大设备腐蚀度,而且影响到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 水污染已成为众多工业企业效益不高,产品质量不好的重要因素。 水体污染影响农业生产,降低品质、产量。 XXXX年先锋镇夏种引灌了镇区内河污水,发生1500余亩水稻“僵苗”事件。 据粗略统计,损失近400万元。 同年,二甲、姜灶等镇农田也有不同程度的灾害。 水体污染影响人畜饮水安全。 由于水污染,全市尚有28.4万人饮水不能达标。 近几年来,以内河作为取水水源的水厂已关闭了8家,仅存2家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田野调查研究——以石河子市河段为例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田野调查研究——以石河子市河段为例-旅游管理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田野调查研究——以石河子市河段为例 初鸿雁舒梅娟 本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石河子市范围内玛纳斯河河道部分河段的植物种类,植物分布情况,工业分布以及河流水文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总结出玛纳斯河生态环境出现的部分问题,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知识提出应对策略,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 一、玛纳斯河流域开发现状研究 (一)自然条件 玛纳斯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发源于天山永久性积雪冰川,北流注入玛纳斯湖,河道全长约420千米,流域面积5156平方千米,是准噶尔盆地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河流。流域属内陆干旱区,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110-200毫米。 玛纳斯河流域以玛纳斯河为中心线,从南到北经过上游高山区、中游丘陵绿洲和下游平原荒漠区。依次分布着冰川,永久积雪,草甸草原,森林,荒漠草原,丘陵绿洲和戈壁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二)玛纳斯河开垦沿革 玛纳斯河流域是西北地区大型绿洲灌区之一,近几十年来人工绿洲的建设使得玛纳斯河流域经济发展,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资料记载,清朝时流域

内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解放军进驻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就开始了绿洲屯垦的新时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治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系统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供水体系。5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经历了半农半牧、以农为主和初步建成工业化三个阶段。 二、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问题研究 (一)绿洲化扩张过程 受人工绿洲建设进程影响强烈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具有一定得负面性。表现为人工绿洲急剧扩大的同时,开垦造田,拦坝建库,扩充河道,修建水渠,占用草地和天然林为耕地,在戈壁上开辟新城,使得天然绿洲不断减少,原始景观生态环境破碎化加剧,形成边缘环境恶化现象。 (二)城镇化建设的人工绿洲景观 随着人工绿洲的建设形成和发展,流域内逐渐建起了一大批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城镇和工厂,拥有30万多常住人口的石河子市,是这些城镇中规模最大,基础设施建设最完善的一座新兴的人工绿洲城市,它是随着玛纳斯河水利水能资源开发,在一片密布芦苇、红柳的戈壁滩上逐渐建设崛起的新兴城市。它是人进沙退,干旱区人工绿洲城市建设的突出样本。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干旱区绿洲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年以来,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发展迅速,玛纳斯河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库11座,水库面积55平方千米总库容451亿立方米;建成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5.7万千瓦。目前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达到13亿立方米以上。玛纳斯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水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6水环境影响分析 6.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6. 1. 1废水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6. 1. 1. 1污染源调查 本次地表水污染源调查主要对象为向沐河在厂址上游至沐河夏庄镇处境前河段以及夏庄镇境向马沟河排放废水的主要排污企业名称、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CODcr. NH;-N)排放量。 根据污染源调查,向沐河排放污水的主要企业有日照华泰纸业、莒县第一污水处理厂、晨曦石油化工等;向马沟河排水的企业有莒县鑫达食品、日照万华生物化工,其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见表6. 1-k 6. 1. 1.2评价方法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匕一j污染源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7a; Q:—j污染源i污染物的排放量,t/a; C oi—j污染源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浓度,mg/1; i = l, 2???n; j = L 2??? U1 m; ②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③j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 t=±p l: /-I ④评价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只=左£ J-l /-I ⑤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 =-5-xlOO% 1 P ⑥j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 = —xlOO% J P 6. 1. 1.3评价标准 废水污染源评价标准采用《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中的一般保护区区域标准,标准限值见表6. 1-2。 表6. 1-2废水污染源评价标准单位:mg/L 6. 1. 1.4评价结果 具体评价结果见6. 1-30 表6. 1-3 (a)向沐河排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由评价结果可见,日照华泰纸业污染负荷80.220%排第一位,其次为莒县 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染负荷19. 771%; C0D为主要污染物,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84. 26%,其次为SS,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为15. 74%o 表6. 1-3 (b)向马沟河排水污染源评价结果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的最新进展 1 研究区概况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新疆天山北坡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为北纬43°05′~45°58′,东经84°42′~86°33′(图1)[1]。流域主要有玛纳斯河及其东侧的塔西河、西侧的金沟河、宁家河、巴音沟河、大小南沟河、沙湾河等组成,总面积约为1.76xl04km2[2]。玛纳斯河是流域内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尕山脉,流经山前绿洲,最终汇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玛纳斯湖(现已干枯),全河总长约400km,年均径流量12.7×108m3。流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海拔为5442.5 m,最低为256 m,由南向北依次为山地、绿洲和荒漠,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量时空差异大,年均降水量115~200 mm,年均蒸发量1500~2100 mm,年均气温4.7~5.7℃[3-4]。径流补给主要由海拔3600 m以上冰川积雪的融化和降水,水循环在独立的水系内进行,并且在山区形成径流,在平原区消耗与转化[1]。 图1 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1] 2 研究现状 2.1 径流模拟和预测 分布式水文模型、Mornet小波变换、时间序列分解模型等方法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径流

量预测研究中得到应用。比如,李慧[5]等建立了适合于玛纳斯河流域的SW AT 分布式流域 水文模型,采用1980~1995年数据模拟,验证了玛纳斯河流域控制性站( 肯斯瓦特水文站) 的日径流的模拟过程基本上反映了实际情况;张璞[6]等通过在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应用SRM 模型对日径流量进行预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凌红波[7]等结合玛纳斯河肯斯瓦 特水文站1954~2007年的逐月径流及流域内气候资料,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混沌理论与周 期性叠加趋势模型研究了玛纳斯河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及影响因素;马金凤[8]等通过对玛纳斯河水文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玛纳斯河流域流量预报的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p,q)模型,对 肯斯瓦特水文站实测径流过程进行了预测检验。 2.2 冰雪变化与径流量影响 卢新玉[9]等研究发现冬季,流域积雪变化对降水更敏感,而春季,气温是影响流域积雪面积变化的更主要的因素。郭鹏[10]等认为1990~2010 年间,玛纳斯河流域冰雪面积从1442.32 km2退缩到710.54 km2,面积减少了50.7%,而气温的升高是冰雪面积不断退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刘艳[11]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冬季山区积雪面积越大,以固态形式存储的水 量亦越大,春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消融速率越大,河流来水量就越丰富。陈晓娜[12] 等研究发现玛纳斯河流域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速度为0.06天/年,该速度小于初雪日推迟的速度0.3天/年,并认为该特征流域冬季平均气温与累计降水量的升高所直接驱动的结果。郑璞[13]等通过研究得出高程、坡向对积雪分布影响比较大,而坡度对积雪分布影响则相对 较小的规律特征。 2.3 气候变化与径流关系 禹朴家[14]等运用统计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1959-2007年近49 a全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发现49 a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干旱期, 从1983年流域内降水量发生由少雨到多雨的变化,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湿润。唐湘玲[15]等利用玛纳斯河上游2个水文站和4个雨量站1956~2006 年系列径流和降水资料分析得出玛纳 斯河上游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多年平均流量的66.9%~70.3%;近50年来,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增多趋势,而且在1995 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突变,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和人类活动是造成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凌红波[16]等利用两个时 间段的气象数据,根据温度、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序列的Hurst指数预测,在2007年后的 一段时间内玛纳斯河流域温度将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和蒸发量将表现为下降走势。邹全[17] 等认为玛纳斯河流域自1993年以来夏季洪水频繁发生,尤其超标准洪水次数增多、量级增大主要是由于夏季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天气增多引起的。王娟[18]通过研究发现流域年径流 量受降水变化影响不大,气温升高是影响玛纳斯河年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4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张军民[19]用生态系统耦合原理、空间结构稳定性分析、土地类型及利用评价等方法, 结合相关遥感影像分析,得出:绿洲开发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及水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圈层结构的脆弱组成-天然绿洲及过渡带趋于退化,流域绿洲化与荒漠化、盐渍化均呈扩大趋势,绿洲建设的生态基础及可持续性能力受到威胁。封玲[20]等认为人口数量增长引起的资源环 境压力,是导致干旱区环境退化的主要人为诱因,不均匀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则加剧了这种资源环境压力,而人口的素质状况则决定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最终的环境演化方向。徐海量[21]等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水资源超负荷利用,地下水过度开采及水质恶化,造成绿 洲与沙漠过渡带的土地沙化。张建龙[22]等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相关数据对该流域1976~2005年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进行了相关

地下水环境质量准则GB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 B/T14848-9 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浅谈深圳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深圳市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专业:行政管理(自考本科学段) 学生姓名:杨清玲 准考证号:040414100685 指导教师:岳经纶 完成时间2016年09 月07 日

浅谈深圳市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从古至今,城市一直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不仅是人口聚居地,也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城市环境污染却越来越困扰着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计划,良好的环境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力求得出能够有效防治水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水质污染;原因分析;城市化;

目录前言…… 一、深圳市水环境现状调查 (一)深圳市水环境地理位置 (二)深圳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严重匮乏 2.水源水质状况 二、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小河径流小,自然净化能力低。 (二)规划建设局部与河流协调不足 (三)跨界河治理不同步 (四)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 (五)长期排污致底泥污染引发内源污染 (六)环保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薄弱。 (七)城市企业追求高利润,环保意识薄弱。 三、水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提高人们防治城市污染的环保意识。 (二)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废水排放监控

(三)综合整治河流水环境 (四)强化污染源整治,降低流域污染负荷。 (五)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确保水源水质安全 (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前言 对人们来说,水是一切生命的来源,是人们生存下去必备的基本物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然环境的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因为工业化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出现十分严重的水污染。所以,现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水资源,培养居民的净水观念。 一、深圳市水环境现状调查 (一)深圳市水环境地理位置 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西至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 深圳市河流受地质构造控制,以海岸山脉和羊台山为主要分水岭,其地形地貌的特点决定了河流水系的分布和走向,小河沟数目多、分布广、干流短是深圳市水系的一个特点,整体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系、东江中下游水系和粤东沿海水系三个水系。 珠江三角洲水系:西部和西南地区诸河流,流入珠江口伶仃洋,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西乡河和茅洲河。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旅游管理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刘磊张华荣侯从强 根据1990、2000、2005和2010年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1990-201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一、引言 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加剧了景观格局属性的变化,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沙化等生态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阻碍了景观格局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的研究。 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以下简称玛河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与RS、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根据TM遥感影像数据完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提取;运用FRAGSTATS软件选取景观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等指标,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等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玛河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区概况 玛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84°48′-86°42′,北纬43°20′-45°55′,流域总面积3.1×104km2,年降水量110-200mm,年蒸发量1700-2200 mm。研究区的绿洲主要以玛纳斯河为依托,它是一个山前冲洪积扇扇缘和冲积平原,主要以片状或带状形式分布。 三、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包括: 玛河流域的1990年TM影像,2000、2010年ETM影像和2005年CBERS影像数据。 (二)研究区景观类型划分 基于玛河流域的遥感影像,将玛河流域景观分为以下7种土地利用类型:水体、林地、耕地、草地、冰川、裸地以及建工用地。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FRAGSTATS 3.3景观指标计算软件计算各种景观格局指标。在类型水平选取了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3个指标;在景观水平上选择了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个数(NP)、总边界长度(TE)3个指标。 四、结果分析 (一)玛河流域景观格局的面积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1990-2010年间,玛河流域内各景观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为林地、耕地、建工用地面积的增加以及裸地、水体、草地、冰川面积的缩减。 (二)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 1990-2010年间,研究区冰川、林地、草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斑块密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裸地则有所上升(图1)。 各景观类型中,裸地的斑块密度最大,其次为耕地和冰川,说明裸地、冰川和耕地在研究区占较大优势度(图1)。1990-2010年间,冰川、林地、裸地、水体、耕地、建工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仅草地表现为下降态势;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 10.1.1.1 监测点位布设 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当地井位情况,本工程共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0.1-1和图8.2-1。 表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表 10.1.1.2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0年8月22日-8月24日,每天一次。 10.1.1.3 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砷、汞、铁、锰、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共十四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 10.1.1.4 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保存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5750-2006),具体见表10.1-2。 表10.1-2 地下水监测与分析方法

10.1.1.5 监测结果 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1-3。 10.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0.1.2.1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见表10.1-4。 表10.1-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10.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公式为: i i i S C P / 式中:P i ——指污染物i 的单因子指数; C i ——指污染物i 的监测结果; S i ——指污染物i 的所执行的评价标准。 对PH 值进行评价的公式为: P PH =(7.0-PHi)/(7.0-PHsd) PHi ≤7.0 P PH =(PHi-7.0)/(PHsu-7.0) PHi ≥7.0 式中:P PH ——指PH 值的单因子指数; PH i ——指PH 的监测结果; PH sd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下限;PH su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上限。

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年内分配与年际变化研究_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天山北坡典型内陆河流域积雪年内分配与年际变化研究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陈晓娜1,2,包安明1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 以500米分辨率的MOD10A2积雪遥感影像和气象站点数据为基础,以积雪覆盖率和初雪日与积雪日数为变量对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的年内分配(2007年10月-2008年9月)与年际变化(1960年-2006年)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水文年内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变化较大,北部开阔的河谷地带积雪覆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南部山区海拔较高,季节性积雪消融后,流域冰川主要分布在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顶以及山谷间西北向的坡地上。同时,1960~2006年间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呈现出初雪日推迟和积雪日数减短的趋势。对流域初雪日出现的频率分析表明:1960~1988年间流域初雪日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平均出现日期为每年的第303天,1994-2006年间初雪日有显著推迟,平均出现日期为每年的第313天。于此同时,玛纳斯河流域的积雪日数呈将少趋势,速度为0.06天/年,该速度小于初雪日推迟的速度0.3天/年,这说明初雪日推迟的同时,玛纳斯河流域的积雪期呈现减短的趋势;该特征是47年来流域冬季平均气温与累计降水量的升高所直接驱动的结果,但两者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变化;MOD10A2 0 引言 积雪对地球表层能量平衡、大气循环以及湿度、降雨和流域水文状况有着重要联系和明显的反馈作用[1],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特别是季节性积雪,在干旱区和寒冷区既是最活跃的环境影响因素,也是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海温以及海平面在升高,大范围的雪和冰川在融化,气候系统在近100a (1906-2005)发生了显著变化[3]。积雪是气候的产物,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必然导致积雪特征的相应变化,从而引起相应水文环境变化。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贫乏,但季节性积雪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H12B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34)作者简介:陈晓娜(1984-),女,河南汝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积雪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E-mail:chenxiaona_gucas@https://www.doczj.com/doc/708152557.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