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講:講解]

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憋悶,積]

C.多行不義必自斃。[斃: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逆:違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

C.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響:回聲—聲音

B.色:臉色—颜色

C.獄:案件—監獄

D.墳:土堆—墳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伯牛有疾,子問之。

B.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C.五穀皆熟爲有年也。

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

A. 怕乎無爲,澹乎自持。

B. 子爲父死,亡所恨。

C.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

D.下臣不幸,屬當戎行。

11.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

A.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

C.姜氏何厭之有?

D.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盗跖之所築與?

12.“君爲我呼入”句中的“爲”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词

C.名词

D.动词

1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D.踵門而告文公。

15.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

B.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争於氣力。

D.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16.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故天下盡以扁鵲爲能生死人。

B.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管仲,世所謂賢臣,而孔子小之。

D.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

17.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B.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

C.孟嘗君客我。

D.關中阻山河四塞。

18.下列句子,具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A.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B.誰與,哭者?

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D.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9.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君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C.(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D.千金,重幣也。

2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詞性是(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简化字的是( )

A.窈窕淑女,钟鼓樂之。

B.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C.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2.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B.於予與何誅?

C.誅屨于徒人費,弗得。

D.不誅之則爲亂。

23.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條倏脩修

B.穀轂彀縠

C.勝騰謄滕

D.旗施旌旂

24.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

A.甘朝問篇

B.即戒鳴及

C.行莫亦大

D.雷遘集各

25.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

A.詞詮

B.經傳釋詞

C.説文解字

D.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26.《詩經?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鷄振羽”后面的诗句,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七月在宇,八月在户,九月在野,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B.七月在户,八月在野,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C.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D.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27.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 )

A.仄起仄收式

B.仄起平收式

C.平起仄收式

D.平起平收式

28.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

A.謂之

B.謂

C.猶

D.之爲言

29.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僕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

A.DàyuānTǔbōMòxiépūyì

B.DàyuānTǔbōMòxiépūshè

C.DàyuānTǔfānMòyēpūyì

D.DàyuānTǔbōMòyēpūyì

30.在“宣子説,乃輕幣”句中,“説”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説”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 )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饟。

D.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在《詩經?七月》中,“十月”之后出现的词语有( )

A.納禾稼

B.穫稻

C.亨葵及菽

D.納于凌陰

E.塞向墐户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联绵词的是( )

A.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B.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C.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E.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33.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于同义词的有( )

A.追—逐

B.貧—窮

C.省—視

D.盗—贼

E.更—改

34.下列各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有( )

A.末然人牧

B.鳳亦焚徒

C.上燕徒聞

D.車采灸逐

E.羊亦佞鳴

3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辭?離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晝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來,以次相代。”

B.《詩經?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鄭箋:“視鼠有皮,雖處高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與人無威儀者同。”

C.《詩經?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弃。”孔穎逹疏:“不我遐弃猶云不遐弃我。”

D.《左傳?隱公元年》:“不義不暱,厚將崩。”孔穎逹疏:“高大而壞謂之崩。”

E.《詩經?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車。”鄭玄箋:“君子謂將率。”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36.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縣官:

37.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待:

38.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書:

39.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患:

40.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忄瞿奔辟而忝兩君。

忝: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

以爲:

42.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43.陳良,楚産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2009-04-29 21:52:36) 标签:古代汉语教育分类:文言文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一些小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属于实词。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带宾语,经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作定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例如《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的“风”本是名词,在这句话中,它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有吹风、乘凉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由名词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并带上了宾语“相如”。又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这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的现象叫做词类的活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后代仿古作品中也不鲜见。现代汉语虽也有这样的现象,如“铁了心”的“铁”,名词活用作动词,“今天你‘布袋’了吗?”(《扬子晚报》2003年9月15日B12版)中的“布袋”,但总起来说比较少。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也很常见。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 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 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 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 1.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试卷1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时代是()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新石器时代 2. 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又、及、取、行 B.犬、下、益、伐 C.口、甘、莫、菽 D.目、耳、嵩、嶺 3.下列各组形声字中声符都相同的一组是()A. 濉J、銅、鐵 B. 馮、凋、凌、冰 C.祖、福、祁、視 D. 條、倏、脩、修 4.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未、又、曰、目 6.“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 A.先禮后兵 B.窮兵黷武 C.短兵相接 D.兵不厭詐7.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8.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句中,“股”的词义发展为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9.《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其中“狐狸”属于() A.联绵词B.单纯词C.合成词D.词组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無乃爾是過與?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D.客果有能也。11.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 C.作状语D.作定语 12.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C.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D.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 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4.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A.所殺大臣,多吕后力。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諾,恣君之所使之。D.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15、下列复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并列 B.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王——递进C.由也兼人,故退之——条件 D.虽悔之,亦无及己——选择 16、下列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郑人军.其郊必不诫。 C.左右欲刃.相如。 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17、下列各句中的“直”字用的是本意的一项是()A.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C.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18、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童音进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 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同源字 19、下列各项中的“而”字属于并列关系的是()A.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B.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D.任重而道远。 20、下列各项中的“则”字属于条件关系的是 A.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B.治则治矣,未可以战也。 C.年十岁,则诵古文。 D.入者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纷缊B.愤懑C.匍匐D.薛荔E.囫囵2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 B.子爲父死亡所恨。[恨:遗憾] C.下流多謗議。[謗: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 E.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愤怒]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第一人称代词的有() A、朕.在位七十載, B、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C、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D、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E、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有() A、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C、(云)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D、吾是以务全.之也。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2016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 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 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 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 “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 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 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 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 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 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 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 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此外,字的整体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正方。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教材第1页---2页) 答: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思考,他们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说法。女口《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个时期还 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主要依据是文献的记载。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教材第3页---4页) 答: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 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 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用 部首编排单字的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教材第5页---6页)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由郑樵率先提出,而后经过戴侗等人的传承和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组织严密的汉字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汉字整字是由一 些基本字(即基本部件)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这种理论还认为,在字与字的产生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次第相生的关 系,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另一些字是在这些字的 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符合现 代系统论的思想,从而把汉字结构理论推向了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高度。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汉字系统,比现代学者使用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试题

二、用六书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10%): 1豕;象形:象猪形 2字;会意:从从子 3荆;形声:从刑声 4刃;指事:刀上加一点指示此处是刃口 5牧;会意:从攴从牛 6闽;形声:从虫门声 7车;象形:象车形 8豫;形声:从象予声 9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根部 10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1、行:象形:象道路形 2、颍:形声:从水顷声 3、逐:会意:从辵从豕 4、豫:形声:从象予声 5、寸:指事:下加一短横,指示此处为寸关节 6、集:会意:从雥(省)从木 7、益:会意:从水从皿 8、本:指事:木下加一短横,指示此为根部 9、好:会意:从女从子 10、鱼:象形:象鱼之形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并写出其今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2、公赐之食,食舍肉。舍捨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供 4、闲于兵甲,习于战攻。闲娴 5、宋人有酤酒者……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 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反返 古代汉语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信武果 B 取尖安 C从休亡 D 朝高回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 A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C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D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肖 B服 C 期 D朔 4、下面全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 C賸剩笋筍 D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A引申义 B 本义 C 假借义 D 比喻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的是()A恭敬 B动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的是()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C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方言》的作者是()A王念孙 B许慎 C 段玉裁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A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反。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A生庄公及共叔段。 B公赐之食。C姜氏何厌之有? D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和()。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和()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字,“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由”通()。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 7、采取()或()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变革?(11)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

古代汉语之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成因分析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例如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或者基本词类不变而用法比较特殊,例如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活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说发生活用的词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词汇的帮助可直接进行活用。那么这些词为什么自身能够进行活用并且普遍存在,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个人认为,语言的简洁节约性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语言的修辞性和句子结构的模式化也是其中原因。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马丁内指出:语言的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古汉语要比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凝练,其语言经济性也更为突出。这种经济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汉语相较于现代汉语而言,词汇贫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对言语的表意功能要求更高。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们往往需要扩充词汇,一般可以选择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形成同形异义词;或者选择创造区别性更强的新造次来代替。但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难,都为容易的方法就是进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的词汇去表达更复杂的内容,增加词汇的表意功能,这样做在经济性层面就减少人们需要记忆

的词汇容量。但词类活用易使一个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反而不便于人们记忆和使用。一个弊端就推动了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旧词义项与新造词的相互照应。例如古代汉语中“歌、衣、舞”既具有名词的功能,又时常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中“唱、穿、跳舞”的词汇出现就取代了“歌、衣、舞”的动词义,减少了单词义项过多过杂的现象。 (二)古代汉语常常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出现词类活用情况句子进行观察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常常会出现成分省略的现象。以更简短的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也是语言经济性的表现之一。例如“瓜时而至”按句意来说应该指的是“瓜熟了的时候到那里”,但句子中“瓜”后面省略了述语“熟”,这就导致“瓜”需要表达“瓜熟了”的意思,也就必须活用为动词了。类似的句子还有“今君欲一天下”“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王必欲长王”等,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而将其余部分直接充当谓语,这也造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成动词的现象。除此之外,名词、动词作状语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像、似、若、如”等或者省略了引入方式、处所、工具等的介词,如“豕人立而啼”省略了“像(人)一样”,“又郊败之”省略了“在(郊外)”。 二.语言的修辞性 古代文人乐于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词类活用可以说是他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富有文采,使语句更加抑扬顿挫而使用的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字鼎堂;,字彦堂;,号雪堂;,号观堂。 2.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称为____,唐代注《汉书》日:“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3.古代学者所说文字之学,不仅包括研究汉字的学问,而且包括和。 4.宋代兴起了,这是一门以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铜器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8.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每字1分,共10分) 9.都: 10.朋: 11.壶: 12.寇: 13.基: 14.徒: 15.歪: 16.本: 17.鼓: 18.珑: 四、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每宇2分。写出古字1分,具体说明1分,共10分) 19.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20.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21.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经·小雅·正月》) 22.爰始爱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23.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宇结构特点(15分) 24.缝人掌王宫之缝缘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25.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26.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7.清泉洗黼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28.汉王伤智,乃扪足日:“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字3分,共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2.小学;颜师古 3.训诂;音韵 4.金石学;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2分)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2分)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2分)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2分)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2分)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的横线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bì,死) B、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ài,停止,悔改) C、擐甲执兵,固即死也。(jí,即使)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jué,通“掘”,挖。) 2、比较适合初学古汉语的人查阅参考的虚词著作是。 A、《助字辨略》 B、《经传释词》 C、《词诠》 D、《诗词曲语辞汇释》 3、下列汉字全部属于象形字的一组是。 A、日亦莫江 B、月问瓜步 C、斤鸟鱼眉 D、鸟物及亦 4、下列形声字结构形式全部相同的是。 A、棋诂故固 B、贡汞照基 C、辩固故苕 D、辨诂星问 5、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A、甲骨文 B、篆书 C、楷书 D、隶书 6、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理发店(發)发出(髪) B、一斗酒(斗)斗争(鬭) C、山谷(榖)五谷(谷) D、王后(後)后代(后) 7、语言各要素中,发展演变最为突出的是。 A、词汇 B、语法 C、语音 D、其它 8、最早提出部首的是。 A.毛亨 B.刘熙 C.扬雄 D.许慎 9、从造字方法看,最能反映本义的是。 A、指事 B、会意 C、形声 D、象形 10、下列句中介词“于”用法不同的是。 A 、女娃游于东海。 B、巴人讼于孟涂之所。 C、郤克伤于矢。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 的横线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无分。 1、形声字的声符的作用有___。 A、标示该字的读音。 B、表示该字的本义。 C、表示该字的引申义。 D、一些形声字的声符具有提义示源的作用。 2、下列句子加点词古今词义范围扩大的有。 A、饮于河渭。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C、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E、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3、下列判断句属于判断句活用的有___。 A、南冥者,天池也。 B、子于郑国,栋也。 C、是炎帝之少女。 D、夫战,勇气也。 E、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4、下列加点字在句中使用本义的有。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北山愚公长息曰。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E、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5、下列各组属于异体字的有。 A C、游遊 D、泪淚 E、早蚤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0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_________,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_________,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汉书?艺文志》;许慎 2.古文字,指_________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陶文、_________、_________,还包括秦汉时期的_________。 小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语音表意。 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三、分析下列汉字分别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的哪一构造类型 8.日: 日:象形字 9.嗣: 嗣:形声字 10.劲: 劲:形声字 11.倏:

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了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并介绍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本讲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切实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

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

(2020年更新)《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____。 2.近现代汉字改革从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 3.会意字是 4.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5.字形的构成包含的要素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如何认识仓颧造字说? 8.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9.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10分). 10.日: 11.储: 12.朋: 13.。眉: 14.嗣: 15.本: 16.从: 17.酱: 18.牧: 19.甍: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20.龟裂 21.大宛 22.吐谷浑 23.土蕃 24.阿房富 25.会稽 26.哑然失笑 27.德发扬,诩万物 28.抨击时弊 29.毗邻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15分) 30.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31.都广之国,番禺之荃。(梁江淹<空青赋》)

32.孤子睑而技溴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33.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34.繁富夥麴,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二)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小题3分,共15分) 35.钟鼓喧喧,磐筅将将。《诗·周颂·执竞》) 36.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7.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38.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39.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犯,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一、填空(共10分) 1.1分。 汉字学 2.每项1分,共4分。 研制拼音文字卢戆章、王照、劳乃宣 3.1分。 用比并字的形体、组合形体的意义,以此显现新字的意义的字 4.每项1分,共2分。 (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 5.每项1分,共2分。 第一、构成整字的部件;第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二、(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现在仍然有几十个国家,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历史上,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的、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事务的需要,反过来,汉字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最好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积累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