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在我们身边优质课公开课教案(1)

科学在我们身边优质课公开课教案(1)

科学在我们身边优质课公开课教案(1)
科学在我们身边优质课公开课教案(1)

科学在我身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

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科学知识: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

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各种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并意

识到科学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玻璃管、塑料瓶、蜡烛、木块、漏斗、烧杯或玻璃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游戏,这个游

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同

学推荐)。

讲解规则: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看看谁能把乒乓球球吹走,谁就获胜。

学生猜测:全班40名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

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4人,认为都不能获胜的有0人。

验证猜测:结果两位同学都没有获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猜测正确。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继续游戏:讲解新规则: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换一种吹法,让漏斗口朝下,大

家再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学生猜测,教师记录。学生演示,验证猜测。

教师引导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游戏体会:两个游戏中的乒乓球都没有被吹走,而同学们的两次猜测都和游

戏结果不一样。看来,研究科学不能光凭猜测,而是先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教师:这个小实验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只要你细心地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板书课题: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做小实验。

1.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1)学生热身活动:起立、坐下、起立、坐下。交流自己在做这个小实验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刚才做的活动进行猜测,以便在做下面的实验产生科学的想法。)

(2)讲解、演示实验方法与要求:让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着地往前放。教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猜一猜,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实验。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自由猜想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的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包含有比较深奥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思考其中的道理。

(2)学生预测:隔着什么物体能吹灭蜡烛?(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3)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做实验可以更好地观察现象,从中找到科学道理。)

(4)讨论: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结构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吸饮料”实验。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喝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帮助我们喝到饮料与牛奶。今天,我们用两只吸管试一试。

(2)提出实验要求: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应选择比较粗的吸管),同学们用两只吸管同时去吸饮料,一支插到饮料里,一支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个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能吸到饮料的吸管与吸不到饮料的吸管的不同?(让学生观察仔细,从现象中发现原因。)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5)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两根吸管也能吸到饮料?

(6)学生交流方法:堵住露在杯外的吸管;用两根细的吸管;杯内的吸管粗些,杯外的吸管细些。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程。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活动就是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楚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二:交流生活中的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实验中、游戏中有科学,我们身边的所有物体都关系着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小组交流:生活中哪里有科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有科学,可以从学过的内容中找,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之中找,可以从一些科学书籍中找,还可以从自己身边找。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受科学。

(1)师: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

一下。

(2)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展示高科技产品,说明这些产品里面有科学。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教师简单介绍当前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像资料,如:登月、克隆技术、无土栽培、克隆羊多利、磁悬浮列车、海上石油开采、风力发电等。让学生了解一些尖端的高科技产品及科研新成果,感受科技在进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使学生感情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三、大胆设想展示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幅科学幻想画或编一个科学幻想故

事看谁的想象最神奇。学生自由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四、拓展活动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公开课教案___备课人[1]

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采薇》是如何体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 学习难点: 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诗文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诗经》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你所知道的《诗经》?可以结合资料和初中的知识说一说。 二、字词点击 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 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雨(yù)雪霏霏:下雪。 三、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1、我们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参差荇菜”、“蒹葭苍苍”都是起兴的作用,那么本诗的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在本诗中又是如何由“此物”兴“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2、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ⅰ为了猃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ⅲ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 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武器装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周家军队军威盛大,纪律严正,卒伍精强,日日加强戒备。

19.2.2_一次函数(第3课时)-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19.2.2一次函数(第3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初步应用一次函数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内容解析 在已知函数类型的情况下,可以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出函数解析式,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在今后的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根据图象求出函数解析式,可以克服由函数图象得到的结论不够精确的缺点,通过把图象特征解释为变量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既有直观的一面,又能精确细致地进行数量描述,体现出数形结合的强大力量. 函数的核心价值是用来描述和研究运动变化过程,在用函数研究运动变化过程中,往往是先根据运动变化过程确定变量的部分对应值,在坐标平面上画出这些对应值相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看看可能是什么类型的函数,再设出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并用于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并解决问题. 在求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变化规律的不同,对函数关系分段描述,即在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求出不同的函数表达式,这就是分段函数.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初步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能初步应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2.目标解析 目标(1)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只需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目标(2)的要求:知道能综合运用不同的一次函数表示对应关系分段变化时的变量变化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 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我会写 的生字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5年9月21日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早晨闹钟响时,元元是怎么做的自由朗读。 2、学生演示打哈欠,理解意思。 3、重点研读“再睡一分钟,就一分钟”,感受元元没睡够,体会元元的不在乎。 过渡:可是,事情真的像元元想的那样吗他发生了什么事 (二)精读第五、第六自然段 1、出示图片:红着脸,低着头的元元。说说元元此刻的心理。 2、学生扮演元元迟到的场景,体会元元的尴尬。 过渡:元元明明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再读课文,看看他把时间丢在哪儿了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重点读“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体会元元后悔的心情。 2、开火车读“很快地”。 过渡:错过了绿灯,元元还会遇到什么状况呢

友谊的回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教学重点: 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 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方法: 听唱法、模唱法、对唱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钢、教材、彩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律动 一、组织教学 上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还特意邀

请了我的小伙伴一起来和大家完成今天的任务,瞧,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来了(播放小猪佩奇的回声那一集) (如果学生不安静,提示学生仔细看,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师:同学们刚才观看的可真认真,为什么山谷也会唱歌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生:回声! 师:那么羚羊老师发出的原声和回声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声声音大,回声的声音小(你听的可真认真) 音乐里面我们常用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强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f,贴板书),弱用这一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很弱用两个这个符号来表示(出示pp,贴板书),回声我们就可以用很弱的力度来演唱,面对着连绵起伏的大山老师忍不住也想向大山问声好,下面和老师一起做个友谊,向大山打个招呼吧!老师来唱原声,你们来表现回声。大山你好!(切分节奏)生模仿回声(在这里老师布置任务要明确,师唱原声,生唱回声,提示学生回声的力度很弱,师并示范一个)找个学生来向大山问好,其余的学生表演回声。 通过力度对比,我们感受到了美妙的回声,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回声有关的歌曲——《友谊的回声》(写板书) 二、学唱歌曲。 1.初听(身体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动)

函数的奇偶性公开课优秀教案(比赛课教案)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奇偶性”是人教版必修1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初中学过的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入手,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尝试画出f(x)=x2和f(x)=|x|的图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奇偶性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入,又是为以后学习基本初等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上节课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能从定义、图像特征、性质等多种角度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学会函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观察、具体函数分析、数与形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转化,让学生经历函数奇偶性概念建立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概念学习的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内容、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函数图像的特征。

难点:利用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图像的对称性,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 六、教学手段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观察图像 出示一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是对称的。” 师:“是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函数图像也有类似的对称图像,首先我们来尝试画一下f(x)=x2和f(x)=|x|的图像,并一起探究几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探究1.观察下列两个函数f(x)=x2和f(x)=|x|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那一定会很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缩、努、茎、吱、嘎、拆”等8个生字,在语境中,注意读准“背、骨”两个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大树的语言,读出它期待的心情。 3.通过填写表格,感受大树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地板的历程,了解故事大意。 4.抓住“那一定会很好”在文中的意思,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5.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本文与《去年的树》两篇童话的相同与不同点。感受童话中树的喜怒哀乐,想象丰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那一定会很好”,感受大树乐观、平和、愉快的心情。 难点:对比阅读,比较本课与《去年的树》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思考导语中问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认读字词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9 那一定会很好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语你一定能读正确。 自己读一读试一试吧。 缩成努力根茎叶手推车吱嘎拆下来旧木料3.提醒: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个字不好读,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出示图“茎”这就是植物的“茎”部分,注意读音读一声。4.练习用词语说话。 二、整体感知 1.字音大家都正确了,相信课文大家一定会读的更好,请几位同学跟老师一起接读课文。 2.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三篇略读课文,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的要求呢?(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啊?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都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有的同学想好了,有的同学还需要再思考一下。大家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师画)对,一边读一遍想,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3.哪位同学能看着学习记录卡说说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 4.同学们,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还有补充吗? 三、朗读感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种子的这段变化历程。师:一粒种子它被泥土紧紧的包裹着,这多难受啊。种子想——(请你来读)要是能站起来,大口大口的呼吸空气,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谁再来读读种子的愿望(指名读),对呀,成长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于是他努力生长,钻出地面,长成了——一棵大树。 师:它长成一棵大树,他又想(指名读)正巧,农夫经过这里,他把大树砍下来,拖到家里做成了——手推车,手推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听着耳边的呼呼声,多么舒服。你知道手推车为什么感到这么舒服吗?(生回答)是啊,做一辆会跑的手推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请你带着快乐的语气再来读读他的这个愿望。师: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当他变老了的时候,他就想——(生读) 它已经老了,动不了了,师范读,你再来试试,于是农夫和儿子把他拆了,做成了椅子。师:这椅子一待就是很多年,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板坐在很吃力, 1.默读课文,画出种子变化的关键词语。 2.填写表格,完成自学记录卡。 3.与同桌讲一讲,种子的这段历程。 它多么想躺下好好歇歇呀,请你读——最后,农夫的儿子把它拆了,锯成木片,铺在阳台上,它变成了木地板。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段历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 (时间在变、愿望在变、种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帮助人它的人在变)什么没有变呢? (那一定会很好)大家发现了吗?每一次想法,后面的“那一定会很好”,这一句没有变,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乐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大家看,这粒种子从大树到手推车、椅子再到木地板,就像连环画一样,向我们展现了它这样一段生命历程,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段历程,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

公开课教案1

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范乙昌 授课课题:锯削与锉削 授课时间:2011年4月20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班级:14春数就 教学目标:正确锯削与锉削 教学重点:锯削的方法锉削的方法 教学难点:锯削的方法锉削的方法 教学媒体:黑板锯条锉刀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过程: 一.锯削 用锯切割材料或在工件上锯出沟槽的方法叫锯削。 1.锯条的种类 锯条按锯齿的齿距大小,可分为粗齿锯条、中齿锯条和细齿锯条三种。 2.锯削方法 1)安装锯条 锯削时向前推锯可以锯切,所以安装锯条时,锯齿尖应向前。 另外,锯条拉的不宜过紧和过松,过紧容易使锯条崩断,过松锯出的锯缝容易歪斜。一般用两个手指的力能把调整螺母旋紧为止。 2)工件安装 工件伸出钳口不能过长,以免锯削时产生振动。锯线应和钳口边缘平行,并夹在台虎钳左边以便于操作。工件应夹紧,但要防止变形和夹坏已加工表面。 3)手锯的握法 一般右手握住锯柄,左手轻扶锯弓架的前端。 4)起锯 起锯时锯条应与零件表面稍倾斜一个角度 (约10°~15°左右),不宜太大,以防崩齿,另外起锯时为防止锯条横向滑动,可以用拇指抵住锯条一侧,起锯时可以快速往复推锯,当锯出一个小的锯缝时,左手离开锯条,轻轻按住锯弓前端进行锯削。 5)锯削时施力情况 锯削时,锯弓作往复直线运动,不应出现摇摆现象,防止锯条断裂。向前推锯时,两手要均匀施加压力,实现切削作用;返回时,锯条要轻轻滑过加工表面,则两手不施加压力。锯削时,往复运动不宜过快,大约每分钟40~50次,并应使锯条

全长的2/3部分参与锯切工作,以防锯条局部磨损,损坏锯条。 另外,在锯削时,为了润滑和散热,适当加些润滑剂,如钢件用机油、铝件用水等。 二、锉削 利用锉刀将零件锉去一层很薄的金属,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均符合图纸的要求,这种操作方法叫锉削。它可以加工零件的内外表面,沟槽、曲面,以及各种复杂的表面。 1.锉刀 1)锉刀的构造 锉刀由锉面、锉边、锉柄(装手柄)组成。钳工锉的规格以工作部分的长度表示,分为100、150、200、250、300、350、400mm等七种。 2)锉刀的种类 锉刀按每10mm锉面上齿数的多少划分为粗齿锉、中齿锉、细齿锉和油光锉。 (1)粗齿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4~12,锉齿间距大,不易被堵塞,适宜粗加工或锉铜、铝等有色金属。 (2)中齿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13~23,锉齿间距适中,适于粗锉后加工。 (3)细齿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30~40,锉光表面或锉硬金属。 (4)油光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50~62,精加工时修光表面。 根据锉刀尺寸不同,又分为钳工锉和整形锉两种。钳工锉有平锉、半圆锉、方锉、三角锉、圆锉,其中以平锉用得最多。整形锉尺寸较小,通常以10把形状各异的锉刀为一组,用于修锉小型工件以及某些难以进行机械加工的部位。 2.锉削步骤 1)安装手柄 2)锉刀握法 使用大的平锉时,应右手握锉刀手柄,左手压在锉刀的另一端,应保持锉刀水平;使用中型平锉时,因用力较小,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锉刀的前端,引导锉刀水平移动;小锉刀用右手握住即可。 3)施力情况 刚开始往前推锉刀时,即开始位置,左手压力大,右手压力小。推进中两力应逐渐变化,至中间位置时两力相等,再往前锉时右手压力逐渐增大,左手压力逐渐减小。这样使左右手的力矩平衡,使锉刀保持水平运动。否则,开始阶段锉柄下偏,后半段时前段下偏,会形成前后低而中间凸起的表面。 4)锉削平面的方法 第一种:顺向锉法,锉刀与工件垂直锉削,用于锉平或锉光。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挑战一分钟》

大班数学活动:挑战一分钟 高青县中心路小学幼儿园--孙青青 教学理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要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的概念,时钟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做事拖拉是多数孩子在发展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大班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应逐渐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概念,为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但时间概念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特意设计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价值,从自身操作活动中,亲自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和感知一分钟的时长,知道抓紧时间就能做很多事情,从而形成初步的时间概念。 实施策略: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听、看、说、想、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孩子活动的兴趣。 2、交流讨论法:通过讨论发散幼儿思维,使幼儿得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游戏体验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4、操作体验法:能够通过操作材料,深刻的体验、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确立时间概念。

2、大胆的表现、表达自己在一分钟活动和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 3、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挑战一分钟》PPT、故事视频、故事中元元晚起床导致迟到的系列图示; 2、幼儿操作材料:扑克、乒乓球 3、教学资源:《一分钟动画》《挑战一分钟》 活动重点:通过各种操作、游戏活动感知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初步把握一分钟的概念。 活动难点: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不磨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了解应合理利用时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看故事视频《元元迟到了》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 出示图示:让幼儿进一步明确晚起床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的原因,图示为:①晚起床一分钟→②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③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④上课迟到20分钟。 2、巩固时钟 师:“之前,小朋友都学过钟表,钟表上每根针的名称叫什么?”“秒针转一圈是多长时间?”“一多分钟是多长时间?” 3、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公开课一分钟教案

《一分钟》教案 教材分析:多睡一分钟带来得就是20分钟得迟到,就是一路焦急得等待与不停得叹息,就是步行得辛苦与脸红得尴尬,就是深深得后悔与宝贵得教训。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学生分析:只知一分钟很短,却不知有时一分钟也很重要。从学生得切身感受入手,懂得“分秘必争”得道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得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她们在朗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应该就是一件很轻松,也很感兴趣得事。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已、坐。 2、理解元元迟到20分钟得原因。 3、体会时间得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已、坐。 难点:理解时间得宝贵,学会珍惜时间,懂得严格要求自己。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读悟结合法。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同学们,老师有几个气球朋友想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可就是,有几个淘气得词语宝宝拉住了气球,您们愿意帮帮老师得气球朋友吗?课件出示。指名读词语,其她学生跟读。听!老师得气球朋友在给大家鼓掌表示感谢呢!同学们真就是乐于助人得好孩子!

2、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小任务,课件出示。瞧瞧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汇报作业。师:同学们一分钟做得事情真多。 3、您们还记得元元吗?生:记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分钟》,瞧瞧元元与一分钟得故事吧。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遍课文。听老师读课文时有几个小要求。课件出示:听读要求。读完课文,师:元元仅仅多睡了一分钟,她以为自己不会迟到,结果如何呢?(学生自由谈)。老师板书:多睡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元元得一位好朋友。出示闹钟图片。听: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怎么做得?她又就是怎么想得?生齐读课文,汇报做法与想法。教师指导朗读元元得想法。 2、元元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仅仅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了20分钟呢?我们一起帮元元找找原因,好吗?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学生自由读2、 3、4段。帮元元找迟到得原因。在书中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预设: (1)到了十字路口,她瞧见前面就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师:唉!就差那么一点儿。这时元元就是怎么说得? 生:她叹了口气,说:“要就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出示课件。 师:她为什么说要就是早一分钟好了呢? 生:要就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就能过十字路口了。 师:谁来做一做叹气这个动作?元元此时得心情怎么样?(伤心、难过、后悔)让我们带着难过、着急得心情把这句话再读一读。(2)她向停在车站得公共汽车跑去,眼瞧就要到了,车子开了。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眼瞧”就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唉!又差

《怎样听到声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回答)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又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听到声音使用哪个器官?(学生回答)观察耳朵的结构。逐步讲解: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鼓膜的振动 为了便于观察, 我们可以在纸板前悬一个小球 在纸板前敲击小鼓, 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观察一 A.保持小鼓与纸板的距离不变 B.用不同的力敲击小鼓 观察二 A.用相同的力敲击小鼓 B.小鼓距离纸板远近不同

仔细观察小球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 距离不变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相同的力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三、小结 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四、拓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1、尽量避开噪声。 2、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 3、听到巨大响声时要张开口。 4、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介绍各种耳朵。 五、课堂练习 1.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中耳和内耳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3.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 3.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4.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5.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人的听力就会下降,甚至丧失

《用数学(1)》公开课教案 -省优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9课时用数学(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判断并选择必要的 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能够从图文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难点:掌握一步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教学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先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常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部编版《太阳》公开课教案1

部编版《太阳》公开课教案1

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太阳

板书:特点:远大热 3. 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出示课件6)生总结、汇报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 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出示课件7)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8)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出示课件 9)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 乡下的爷爷说,今年的地里打了很多 li áng shi ( )。 2. 我 g ū j ì( ),他们是用这种方法 sh ā s ǐ( )了 x ì j ūn ( ),保住了这些生物。 二、选词填空。 预防 预期 1. 我们可以用它来( )疾病。 2. 大家( )的效果没达到,心里感到非常失望。 繁殖 繁育 3. 这种动物的( )能力很强。 4. 这个地方是大熊猫( )中心。 三、填空。 太阳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__ 。并且,太阳和我 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参考答案: 课堂小结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设计意图: 这个 及拓展延 伸( 分钟 2. 熟读课文 方法。 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上网查找说明 环节能夯实这节课 所 学的基础知识,还 能 通过查找资料,扩 大学生的视野,并为 下节课做准备。】

公开课教案1

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 xx 授课课题: 锯削与锉削 授课时间: 2011年4月20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班级:14春数就 教学目标: 正确锯削与锉削 教学重点: 锯削的方法锉削的方法 教学难点: 锯削的方法锉削的方法 教学媒体: 黑板锯条锉刀 教学方式: 讲授 教学过程: 一.锯削

用锯切割材料或在工件上锯出沟槽的方法叫锯削。 1.锯条的种类 锯条按锯齿的齿距大小,可分为粗齿锯条、中齿锯条和细齿锯条三种。 2.锯削方法 1)安装锯条 锯削时向前推锯可以锯切,所以安装锯条时,锯齿尖应向前。 另外,锯条拉的不宜过紧和过松,过紧容易使锯条崩断,过松锯出的锯缝容易歪斜。一般用两个手指的力能把调整螺母旋紧为止。 2)工件安装 工件伸出钳口不能过长,以免锯削时产生振动。锯线应和钳口边缘平行,并夹在台虎钳左边以便于操作。工件应夹紧,但要防止变形和夹坏已加工表面。 3)手锯的握法 一般右手握住锯柄,左手轻扶锯弓架的前端。 4)起锯 起锯时锯条应与零件表面稍倾斜一个角度(约10°~15°左右),不宜太大,以防崩齿,另外起锯时为防止锯条横向滑动,可以用拇指抵住锯条一侧,起锯时可以快速往复推锯,当锯出一个小的锯缝时,左手离开锯条,轻轻按住锯弓前端进行锯削。 5)锯削时施力情况 锯削时,锯弓作往复直线运动,不应出现摇摆现象,防止锯条断裂。向前推锯时,两手要均匀施加压力,实现切削作用;返回时,锯条要轻轻滑过加工表面,则两手不施加压力。锯削时,往复运动不宜过快,大约每分钟40~50次,并应使锯条全长的部分参与锯切工作,以防锯条局部磨损,损坏锯条。

另外,在锯削时,为了润滑和散热,适当加些润滑剂,如钢件用机油、铝件用水等。 二、锉削 利用锉刀将零件锉去一层很薄的金属,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均符合图纸的要求,这种操作方法叫锉削。它可以加工零件的内外表面,沟槽、曲面,以及各种复杂的表面。 1.锉刀 1)锉刀的构造 锉刀由锉面、锉边、锉柄(装手柄)组成。钳工锉的规格以工作部分的长度表示,分为 100、150、 200、250、 300、350、400mm等七种。 2)锉刀的种类 锉刀按每10mm锉面上齿数的多少划分为粗齿锉、中齿锉、细齿锉和油光锉。 (1)粗齿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4~12,锉齿间距大,不易被堵塞,适宜粗加工或锉铜、铝等有色金属。 (2)中齿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13~23,锉齿间距适中,适于粗锉后加工。 (3)细齿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30~40,锉光表面或锉硬金属。 (4)油光锉:10mm长度内齿数为50~62,精加工时修光表面。

第16课《一分钟》优秀教案(含反思)

16一分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一分钟》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呈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却耽误了半节课的事。在主线设计上,本课的特点是“以疑导究、由果溯因”,即先让学生阅读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引发“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的疑问,然后阅读经过部分,抓住具体的内容,真切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使学生经历“疑惑——解惑”的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突出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语言表达与故事再现,把表达能力和情感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并和父母、同学等展开讨论。(学生)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设疑导思(出示大大的钟表):你们知道一分钟是多长时间吗?(秒针走一圈是60秒,60秒就是一分钟。) 2.活动体验:做一个一分钟的小游戏。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超过一分钟,切身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3.自由交流: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 4.小结:一分钟可以说很短,因为它在60个“滴答”之后就过去了;一分钟也可以说很长,因为在一分钟内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珍惜这一分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一分钟”的课文,学了课文之后,你会对“一分钟”有更深的体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使课堂充满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一分钟”的形象感知,又增强学生的时间概念,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钟、迟”是翘舌音。

她是我的朋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生字词、重点句段、战争场景图、和课文插图等内容的课件。2.学生课前了解关于抽血和输血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诗。(多媒体播放儿童配乐诗朗诵《朋友》)朋友,是一棵大树。围在我们的身边,用枝繁叶茂的叶子庇护着我们。朋友,是一件厚厚的外套。天凉的时候,为我们保暖。朋友,是一把雨伞。下雨的时候,为我们挡风遮雨。有一种爱很小很小,可它,却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付出一切,这就是朋友的爱。 师:这是一首写朋友的诗,今天我们也要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小故事,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她是我的朋友

【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前就能够自然而地怀有对真挚友谊的向往之情,为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做好铺垫。这样,既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友谊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她是谁?我是谁? 生: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动脑筋提出了问题,只要你们认真阅读、仔细考,就一定能读懂这些问题的。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读课文,还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课文读完了吗?那词语大家都会读了吗? (课件出示词语:草垫啜泣呜咽拳头竭力阮恒迫在眉睫噢流血输血血型血管抽血献血) (1)指名认读词语。 (2)正音、巩固练习。区分“血”字的读音:“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uè。“血”单独使用或用在短语(词组)中,属于口头语用法,应读成xiě。师:词语大家都已经掌握了。那刚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生:解决了。 师:课文中的“她”指的是?生:小姑娘。师:“我”指的是?生:阮恒。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战争时期,有个叫阮恒的小男孩虽然以为献血就要死了,但是还是勇敢的为受伤的朋友献血的故事。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