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模型法”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建立模型法”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建立模型法”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建立模型法”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建立模型法”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呈逐年升温的趋势。由于化学平衡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然而,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建立具体的思维模型,会使问题简单、明了化,这种方法我将其称为“建立模型法”。下面本人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谈谈“建立模型法”在化学平衡一些问题中的应用。

一、用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实际上,不仅各组分的浓度,其他物理量也均保持不变。然而,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将被破坏并发生移动,平衡移动则导致一些物理量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若平衡移动必然导致某物理量发生改变,则一旦反应混合物中该物理量不再改变,说明可逆反应已达平衡。如,对于合成氨反应,恒温恒容时,平衡移动必然使总压改变,则当总压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平衡;而对于反应H2(g)+I2

(g) 2HI(g),恒温恒容时,平衡移动总压不变,则不能根据总压来判断反应已达平衡。

例1.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 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

中,550 ℃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2SO2+O2催化剂

加热

2SO3(正反应放热)。判断该反

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解析:SO2和SO3浓度相等仅仅是反应过程中某一瞬时的关系,a错;若平衡正向(或逆向)移动,必然导致SO2百分含量减小(或增大),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减小(或增大),而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b、c对,e错;d中“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均为正反应速率,错。答案:bc。

二、用于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

对于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的分析可建立以下思维模式:

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各种量变

由外界条件的改变结合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吸热还是放热反应、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还是缩小的反应)可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平衡移动必然导致各种量变;反过来,由题目告知的量变信息,可以反过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再由平衡移动的方向结合反应特点(或条件的改变)可以判断条件的改变(或反应特点)。那么,在具体解题时,我们所要做的是由题中信息分析“条件的改变”、“反应的特点”、“各种量变”等内容,然后根据它们的联系作答。

例2.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

m X(g)n Y(g) △H= Q kJ·mol-1。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气体

体积

●c

● 1 ● 2 ● 3

(Y)

●温度

●100℃● 1.00 mol·L—1●0.75 mol·L—1●0.53 mol·L—1

●200℃● 1.20 mol·L—1●0.09 mol·L—1●0.63 mol·L—1

●300℃● 1.30 mol·L—1● 1.00 mol·L—1●0.70 mol·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本题根据表格数据考查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由表中数据可得出条件改变和各种量变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分析得出该反应的特点。根据表中数据,若温度恒定为100℃,当气体体积由1变为2时,c(Y) 由1.00mol·L—1变为0.75mol·L—1,根据过程假设的思想,把这个过程假设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气体体积由1变为2,但平衡未移动,则压强变为原来的一半,c(Y)变为0.50mol·L—1,第二个过程为压强变为原来的一半后,平衡发生移动,

使c (Y)由0.50mol·L —1变为0.75mol·L —1,则可以看出减压使c (Y)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m <n ,A 选项错;若气体体积为1不变时,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升温使c (Y)增大,即升温使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Q >0,B 、D 选项均错;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则Y 的质量分数减少,C 选项对,答案为C 。

例3.某温度时,在2L 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 和Y 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 ,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1)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变实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得到Z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①、②、③(如右图所示)则曲线①、②、③所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① ,② ,③ 。

解析:(1)由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不难得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X +2Y 2Z ;(2)本小题通过图像考查平衡移动问题,从图像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各种量变情况,再结合反应特点可反推出条件的改变。由表格可看出,改变条件前,反应在第9min 时达平衡,平衡时Z 的物质的量为0.9mol ,改变实验条件后,曲线①、②、③达平衡所需时间均缩短(小于9min ),即反应速率均加快,则外界条件的改变为升高温度、增大压强或加入催化剂,其中①平衡时Z 的物质的量减小为0.6mol ,说明平衡逆向移动,结合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可知条件改变为升高温度;②平衡时Z 的物质的量仍为0.9mol ,说明平衡状态未改变,则为加入催化剂;③平衡时Z 的物质的量增大为0.95mol ,说明平衡正向移动,结合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可知条件改变为增大压强。

答案:(1)X +2Y

2Z (2)升高温度 加入催化剂 增大压强

三、利用“三行式”解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题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题在高考理综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无论什么类型的计算题,我们都可以利用“三行式”去分析解决,建立这种思维模式,学生无论遇到怎样复杂的试题时都不至于无从下笔。具体方法为:在可逆反应方程式下面列出到达平衡的过程中,各物质的起始量、转化量和平衡量(其中的“量”为物质的量或浓度,但必须一致),然后根据题中信息找关系,再列方程式计算。

例4. X 、Y 、Z 三种气体,取X 和Y 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 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

A .33%

B .40%

C .50%

D .66%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虽然题中没有给出具体数据,但可以引入数据,列出三行式,再找关系列比例式计算。由题意,X 和Y 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不妨假设均为a mol ,且设X 的变化量为x mol ,则可建立以下三行式:

X + 2Y 2Z

起始量(mol ): a a 0

变化量(mol ): x 2x 2x

平衡量(mol ):(a -x ) (a -2x ) 2x

(a -x )+(a -2x ) 2x =32 ∴x =a 3

则Y 的转化率为 a ÷2a 3

×100%≈67%,答案为D 。

高中化学平衡图像专题Word版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基础知识: 对于反应mA(g) + nB(g) pC(g)+qD(g) △H<0 m+n>p+q 条件改变变化结果 K变化平衡移动反应A的浓度C(A)A转化率C的含量条件改变ν逆ν正变 化 1C(A)增大 2C(A)减小 3C(C)增大 4C(C)减小 5温度升高 6温度降低 7压强增大 8压强减小 9加催化剂 课时探究 探究一、图像绘制,读图解题 例题1:氨气有广泛用途,工业上利用反应3H2(g)+ N2(g)2NH3(g) 来合成 氨气;某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在a b两种条件下分别加入相同浓度 时间t/min02468 条件a c(H2)/10-2mol·L-1 2.00 1.50 1.100.800.80 条件b c(H2)/10-2mol·L-1 2.00 1.30 1.00 1.00 1.00 12 1 T2 下同),△H 0,根据表格数据请在下面画出c(H2)-t图: (2)a条件下,0~4min的反应速率为;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 平衡常数为; (3)在a条件下,8min末将容器体积压缩至原来的1/2,11min后达到新的平衡,画出 8min~12min时刻c(H2)的变化曲线。

探究二、图像解题方法 1、反应mA(g) + nB(g) pC(g)+qD(g) △H <0 m+n>p+q 反应速率和时间图如图所示 ,t 1时刻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 ①图1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②图2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③图3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④图4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⑤图5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2、①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②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P 1 P 2, m+n p 探究三、陌生图像的解题技能 1、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图像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该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关联?能用关联解决问题? △H 0 mA(g)+nB(g) pC(g) ①y 是A 的浓度,△H 0,m+n p ②y 是C 的含量, △H 0,m+n p

浅谈数学归纳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1、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 数学归纳法,人类天才的思维、巧妙的方法、精致的工具,解决无限的问题。它体现的是利用有限解决无限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凝结了数学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形成了数学证明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它的巧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思想的发现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用有限维空间代替无限维空间(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用有限过程代替无限过程(积分和无穷级数用有限项和答题,导数用差分代替)。 1.1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想到问题的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限,可人类对无限的把握不顺利。在对无穷思考的过程中,古希腊出现了许多悖论,如芝诺悖论,在数列中为了确保结论的正确,则必须考虑无限。还有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烽火的传递,鞭炮的燃放等,触动了人类的思想。 安提丰用圆周内接正多边形无穷地逼近圆的方法解决化圆为方;刘徽、祖冲之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穷地逼迫圆,无穷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古希腊欧几里得对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的证明,通过了有限去实现无限,体现了数学归纳法递推思想。但要形成数学归纳法中明确的递推,清晰的步骤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自觉运用进行数学证明却是近代的事。 伊本海塞姆(10世纪末)、凯拉吉(11世纪上叶)、伊本穆思依姆(12世纪末)、伊本班纳(13世纪末)等都使用了归纳推理,这表明数学归纳法使用较普遍,尤其是凯拉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2 333 (1)124n n n +++??????+= 这是数学家对数学归纳法的最早证明。 接着,法国数学家莱维.本.热尔松(13世纪末)用"逐步的无限递进",即归纳推理证明有关整数命题和排列组合命题。他比伊斯兰数学家更清楚地体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础,递进归纳两个步骤。 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对与全体和全体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作了深入的考察在1575年,毛罗利科证明了 21n n a a n ++= 其中1231,2k a k =+++?????? =?????? 他利用了逐步推理铸就了“递归推理”的思路,成为了较早找到数学归纳中“递 归推理”的数学家,为无限的把握提供了思维。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为数学归纳法的发明作了巨大贡献,他首先明确而清晰地阐述数学归纳法的运用程序,并完整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他所发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特征 1.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①②⑤⑥⑦。 ①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②氮气和氢气的化合③水的电解④可燃物的燃烧⑤氨气溶于水⑥氯气溶于水 ⑦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⑧三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2.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根据要求填表: N2+3H22NH3 3. ]。 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化学平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即:

(1)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化学平衡的条件是v正和v逆相等。 (3)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此时反应并未停止。 (4)定: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为一定值。 (5)变:若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改变,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1.在200 ℃时,将1 mol H2(g)和2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2HI(g)ΔH=-c kJ·mol-1 (1)反应刚开始时,由于c(H2)=____________,c(I2)=____________,而c(HI)=__________,所以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__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为c(H2)________,c(I2)________,而c(HI)________,从而化学反应速率v正________,而v逆________。(以上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当反应进行到v正与v逆________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平衡。若保持外界条件不变时,反应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此时放出的热量Q______(填“=”“>”或“<”)c kJ。 答案(1)1 V mol·L -1 2 V mol·L -10v 正v逆 (2)减小减小增大减小增大(3)相等3< 解析(1)根据c=n V即可求出各自的浓度。(3)该反应为等体积反应,反应前后物质的量不 变,所以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仍为3 mol。因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完全,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c kJ。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与方法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特征之一是v正=v逆≠0。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②③④。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②生成C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③3v正(A)=v逆(B)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C 2.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另一特征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s)+2B(g)C(g)+D(g)。当下列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 1、影像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因素) 化学反应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2)外因(影响因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 2、外界条件同时对V正、V逆的影响 (1)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急剧增加,V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V正急剧减小,V逆逐渐减小

(2)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V正、V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V正、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 (3)升温,V正、V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时,V正、V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V逆,如对反应mA(g)+nB(g)======pC(g) ①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 ②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n (2)各组成成分的量量保持不变 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换率等。 (3)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摘要: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的重要方法。模型方法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章论述了化学模型的定义和分类,并探讨将模型运用于化学教学中。 关键词:模型;化学模型;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40-03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素质教育认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模型方法源自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因此也是学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抽象的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和理论。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普遍运用了模型方法 一、化学模型的定义及分类 化学模型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1]化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模型是分子模型(反映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静态模型)和反应系统模型(反映分子转化过程即化学反应的动态模型)。化学中的其他思想模型,如官能团模型、化学键模型、反应速度理论模型、溶液模型等,都与这两类基本的化学模型有密切的联系。

按照模型代表和反映原型的方式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分类标准,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见表1。 二、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化学模型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如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化学反应教学、化学体系教学,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以及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应用加以讨论。 1.模型运用于化学概念教学中 化学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因此,概念具有抽象性、高度概括性。在概念的学习中可以运用模型方法,将概念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见表2)。 解析:在气体摩尔体积这一个概念的教学中,将微观世界宏观化,运用一系列分子模型图片展示1mol 物质的体积大小,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模拟物质的组成,采取类比方法,来解释说明影响气体、液体和固体体积的因素,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 化学上还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取概念的本质特征,建立适当的类比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2. 模型运用于化学理论教学中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省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二)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象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之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实践证明,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情境创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上课开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使学生对它们又有了新的认识,渴望知道它们是如何制取的,还有哪些性质,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 2、实验模拟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即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小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习总结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

归纳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9382701.html, 归纳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作者:马丽花 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24期 摘要:归纳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化学学习重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找到化学规律,从而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寻找规律,编辑口诀,引导学生区别理论和实验的归纳方式,并将多种归纳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归纳法;化学教学;概念体系;规律;口诀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4-0120-02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与化学之间有较强的距离感。化学知识点众多,方程式复杂难懂,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学习重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归纳教学法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找出化学规律,将化学学习简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本文对归纳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析。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抽象难懂,教材中包含复杂的原理和方程式,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结论分析,缺少实践引导,使学生很难理解化学内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化学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加入必要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布置大量背诵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抵触学习化学。 二、归纳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策略 1.注重概念体系的构建,利用归纳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生活中常见化学物质的接触,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在大脑中形成独特的化学知识体系,然而这种化学体系并不完全正确,容易导致认知偏差,与化学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出入。传统化学教学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要求学生记住复杂的实验过程和难懂的实验结论,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也没有帮助学生构建化学体系,使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呈现混乱、不规范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归纳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化学学习,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找出教材中的关联部分,使学生能够真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L、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L,O2为L B.SO2为L C.SO2、SO3(g)均为L D.SO3(g)为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 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 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 N 2+3H 2, 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 化率为( ) A . %1005 ?+b a B .%1005) (2?+b b a C .%1005)(2?+b a D .%1005) (?+a b a

概念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三测验的批改中,我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成绩好的同学正确率很高,而成绩差的同学错误率非常高。而在以前上新课的阶段,二者并不存在这样的差距。通过复习后,在随后的小测验中,两者的水平差距会有所减小,成绩较差的同学的练习成绩甚至可能会超过成绩较好的同学。但我认为,这并不说明了成绩差的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同样的练习,他们的错误率又会提高。而成绩较好的那部分同学往往可以较好地维持稳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 在分析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后,我认识到,以前的教学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将知识完全“迁移”到学生的大脑内部。在大量的密集式的练习下,许多同学在考试中体现出的水平差距不大。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知识,或者说,并没有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把新的知识建构在原有的知识单元上,没有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化学的概念模型,因此,遗忘比较快,导致在随后的测试中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二、构建概念模型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将概念转变教学过程设想为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①学生描述他们的理解和认识;②重新建构理解和认识;③应用新的理解与认识;④将新的理解和认识与以前的理解做比较。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解决了这两问题,学生才会形成科学概念。 图1: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影响 来源 类型 作用 课本 生活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错误、模糊的知识 妨碍新知识的理解 正确、清晰的知识 学习前 生活概 念 科学概 念 科学概 念 生活 概 念 学习中 学习后 图2:不同时期学习者头脑中的概念模型

游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游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钟山中学 黄声琼 很多中学生对学习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理论知识,都认为枯燥难记,泛味没有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厌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理论知识的首要条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科勒斯涅克说过:“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因此,对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使自己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增强注意力,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增强自信心,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化学,使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丰富学生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把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理论知识学习与化学知识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既可以转变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枯燥呆板满堂灌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学于玩”的作用。 一、以游戏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过各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让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化学。关键在于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及化学理论知识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可操作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案例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 游戏功能:引入新课物质的分类 游戏玩法:

数学中的归纳法及应用

题目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应用与地位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年级 学院 系别 xx年xx月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引言 (4) 一、数学归纳法的历史由来 (4) 二、归纳法的特点 (4) 二基本步骤 (5) 三数学归纳法的常用方法举例 (6) 3.1求同法 (6) 3.2求异法 (6) 3.3求同求异并用法 (7) 3.4共变法 (7) 3.5剩余法 (7) 四、在高等数学中的归纳法运用举例 (8) 五、数学归纳法解决应用问题 (9) 5.1代数恒等式方面的问题 (9) 5.2几何方面的应用 (9) 5.3排列和组合上的应用 (10) 5.4对于不等式的证明上的应用 (11) 六、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数学中一种常用的证题方法,是从特殊的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抽象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长用的有效的思维方式. 它的应用极其广泛.本文讨论了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它集归纳,猜想,证明于一体,体现了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思路.本文归纳总结了数学归纳法解决代数恒等式,几何,排列组合等方面的一些应用问题的方法,并对应用中常见的误区加以剖析,以及一些证法技巧介绍,有利于提高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数学归纳法的具体应用时,有许多更为灵活的形式,这一点是宜于注意的. 不完全归纳法仅仅依据同一事实的几次重复作出结论,只是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没有深入地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只有对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了了解,才会提高结论的可信程度.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确定因果关系的几种逻辑方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归纳法在数学中运用十分广泛.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特点步骤应用. Abstrac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common evidence method in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it is have very broad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author reaserch into the step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 it includes summariz ,evidence and guess embody the idea of the evidenc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lso at here ,we summariz themethod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pplication in solve algebra identities , geometric ,order and portfolio ,and so on .also analyze the common errors on application and into duct skill of the proof ,proof of skills introduced. It is help to increased the level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s application.So-called mathematics inductive method is from the special concrete understanding propulsion to general of abstract of a kind of mode of thinking of[with] understanding, it is science discovers of a kind of long use of valid mode of thinking. The inductive method is in mathematics make use of very extensively. Key words:Mathematical induction; steps;Application.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一、单选题 1.工业上用CO和H2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数据曲线如下图所示(反应混合物均呈气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CH3OH B.反应进行至3分钟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反应至10分钟,?(CO) = 0.075 mol/L·min D.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K不变 2.如图所示为800℃时A、B、C三种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时的浓度变化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2A(g)3B(g)+C(g) B.前2min,A的分解速率为0.1mol·L-1·min-1 C.2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2min时,A、B、C的浓度之比为2:3:1 3.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g)+3C(g),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D v(A)=1mol·L-1·min-1v(C)=1.5mol·L-1·min-1 A.A B.B C.C D.D 4.425℃时,在两个1L密闭容器中分别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B.图①中0t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图②中的可逆反应为2HI(g)H 2(g)+I2(g) D.图①②中,当c(HI)=3.16mol/L时,两容器中的反应均达到平衡状态 5.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体积不变)充入1mol CO2和3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 2(g)+3H2(g)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到3分钟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10分钟后容器中各物质浓度不再改变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3min前v正>v逆,3min后v正

(完整版)高中化学三大平衡

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中,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包括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看是三大平衡,其实只有一大平衡,既化学反应平衡。所有关于平衡的原理、规律、计算都是相通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将他们割裂开来。 化学平衡勒夏特列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是一个定性预测化学平衡点的原理,内容为: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改变。 比如一个可逆反应中,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的移动使得增加的反应物浓度又会逐步减少;但这种减弱不可能消除增加反应物浓度对这种反应物本身的影响,与旧的平衡体系中这种反应物的浓度相比而言,还是增加了,转化率还是降低了。 1、不管是电离、水解还是沉淀溶解,一般情况下,正反应的程度都不高,即产物的浓度是较低的,或者说产物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除外。 2、弄清楚三类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4.化学反应:某一物质将电离的离子反应掉,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1、电离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离子化速率(即电离速率)等于其分子化速率(即结合速率) (如:水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可逆过程) 范围:弱电解质(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 外界影响因素:1)温度:加热促进电离,既平衡向正反向移动(电离是吸热的) 2)浓度:越稀越电离,加水是促进电离的,因为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向离子数目增多的方向移动) 3)外加酸碱:抑制电离,由于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增多,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水解平衡 定义:在水溶液中,盐溶液中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能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范围:含有弱酸根或弱碱根的盐溶液 外界影响因素:1)温度:加热促进水解,既平衡向正反向移动(水解是吸热的,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2)浓度:越稀越水解,加水是促进水解的,因为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 3)外加酸碱盐:同离子子效应。

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孙林

TECHNOLOGY WIND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体制的不断推广,我国教育界在教学方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之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中的应用,我国教育事业日益提升。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当中,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反应其机理,巩固其稳定性,计算机化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相应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化学软件来提升化学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提升大学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大学;计算化学软件;有机化学教学 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孙林 王素玲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众所周知,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很多领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为此,在化学研究领域计算机软件也被广泛的应用。应用计算机软件可将化学符号以及化学结构等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应用化学知识点。为此,当前计算机软件不仅被广泛的应用在科研界,还被当成重要的教学工具被教育界广泛使用。 计算机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而是以幻灯片以及挂图等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1计算机化学软件在分析立体模型显示方面的分析 纵观以往的有机化学教学而言,在分子立体结构降解方面,很多教师仅仅依靠分子结构进行展示,但是这种展示方式一般缺少形象直观因素作支撑,为此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依旧很难懂得分析立体结构知识,导致学生无法想象出分子结构,无法深入理解,更加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可在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是化学整体教学的重点,它的立体几何构成与化学分子反应机理与物理、化学性质等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很多软件能够对分子结构展开模拟演示,教师也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教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化学分子结构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分子结构,应用这部分知识。 例如ChemOffice等相关化学辅助教学软件,都能够利用3D技术完成分子立体结构模拟演示操作,并且对化学分子中各种模型结构都能够完成模拟,例如球棍模型等,都能够提升学生对分子结构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等。 例如在对乙烷分子构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Gaussian03软件进行教学,通过对该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分子构成,将其和分子能量展开关联。 具体做法为:首先需要建立乙烷分子模型,之后优化分子模型[2]。其次,为了能够有效的完成360度旋转C-C,就需要改变H4-C3-C2-H1二面角,将Scan输入其中,扫描所有旋转过程中的势能曲线。最后,对C-C旋转曲线先开分析,同时研究分子势能构象变化规律,最终和势能曲线最低点对应的构象便为稳定构象,也可以被称之为交叉型构象。 2计算化学软件对分子光学模拟的分析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光谱学习中,对其特征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灵活的应用相应的化学知识来分析物质世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家们要真正的完成对分子光谱的分析与了解工作,一般需要现代仪器对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展开分析,但是这些仪器却不能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应用。 但是Gaussian03软件却与之不同,该软件能够被应用在实际混血教学课堂当中,在课堂上完成对分子光谱的模拟和预测操作。例如在对有机分子红外光谱与振动模式学习的过程中便可利用这款软件,引导学生分析与观察模型演示,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其知识,并且 理解与运用化学知识。 另外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利用软件ChemOffice也可以对有机化物的质荷比与核磁共振谱图实施预测与模拟工作。例如,可以对苯内酮模拟测试等。 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也可以对化学反应机理展开演示。在相应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合物的有机反应是教学的一个重点[3],同时也是教学难点,由于机理反应后所带来的影响一般较为复杂,并且具有较多的种类,过于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到很吃力,对知识点也是很难理解,无法深入的把我与研究。可实际上掌握这部分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对日后学习合成工艺与合理选择等有着极大的帮助,具有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为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机反应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意义,能够推动学生的发展。实践表明,Gaussian03软件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能够有效的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较为轻松的掌握与了解这一理论。例如,在学习双分子亲核反应的过程中,具体操作可为: 第一,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如CH3CL+BR-等等,并且对所建模型进行优化;第二,利用相应程序将相关反应形态表现出来,并且对其包含的关键词展开深入的计算与设计;第三,通过相应的计算,将分子结构与能量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将其变化规律展现出来,并且通过软件对该反应的演示,学生更容易观察亲核试剂以及离去基团等之间的演变过程[4],从而使得学生更轻松的理解该部分的知识,在仔细观察之下,学生对反应过程中呈现的状态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该部分知识的时候灵活思考与使用,最终实现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 3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对计算机化学软件在分析立体模型显示方面的分析以及计算化学软件对分子光学模拟的分析等,明确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计算机软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协助教师的化学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化学知识,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的观察,对化学分子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郑燕,孙文新.计算机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 [2]莫倩,郑燕升.计算化学软件在高等有机化学研究性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3. [3]付婧婧,黄丹,廖奕等.计算化学软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 [4]裴克梅.Gaussian软件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2. 应用科技 117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陈颖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介绍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可以达到寓政治思想教育 于教学之中。文章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史实的结合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 化学史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化学史中学化学化学教学 引言 现代的化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才能,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要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无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何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去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化学知识价值的多元性;如何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整合,构建符合中学化学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已成为教师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2] 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 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教益。这样,就可以把化学逻辑的推演同人们认识化学运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达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 ,真正揭示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展示化学家的人文精神风貌[3]。 1,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史是在人与自然的依存中,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与其他学科一起取得自身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贯穿一些化学史的教学,能够活跃和调节课堂气氛,渲染课堂氛围;化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从化学史的教学中获得了严谨的化学科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同时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教学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学科,为祖国和民族争光。[2] 1,1 利用化学史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元素概念既抽象,又难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简略地介绍古代的元素观把这些历史过程适时地有选择地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把握元素概念的演变过程,理解其丰富而完整的内容,知晓其实质。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把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律的思路和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更深刻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