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出师表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

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

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

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

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

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

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

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河夹中学陈华 教材分析 “表”原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希望之情的一种特殊文体,能够流传广泛的并不多,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长存于史册,而且粲然于文苑,是因其不但饱含殷切希望,同时情辞恳切,感人至深。学习此文,可继续利用经典名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理清文章贯穿全文的情理双线,线上找点,点与点结合分析,有条有理地将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一者有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能力目标 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 突破方法:教师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提出情理说,引导学生循着情理双线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脉络。 难点 结合文章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突破方法:回避直接发问和分析,用两次假设换位品读文章,读出诸葛亮的语言艺术和良苦用心及深挚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分析,教师可适时评价总结。 教学方法 1.点拨教学法:疏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长篇幅文章的内容脉络。 2.情景教学法:本课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时,用换位法让学生深入情境,以不同身份品说表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结合历史,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南阳武侯祠岳飞《出师表》石刻,教师描述情境导入课题。 南宋绍兴八年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正在攻打金兵的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一时间情怀与古贤诸葛亮相牵,他感慨万千,泪下如雨,夜不成眠,挥涕走笔,留下了这篇亲手抄写的《出师表》。究竟为何一篇公文能够如此打动岳飞这样的爱国将领?究竟为何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能够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出师表作业新人教版 含答案

22 出师表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道崩cú(殂) 裨.补阙漏(bì) 陟.罚臧否(zhì)行.阵和睦(háng) 攘.除奸凶(rǎnɡ)不xiè(懈)于内 益州疲bì(弊) 咨诹.善道(zōu)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恢弘 ..志士之气恢弘: 发扬,扩展 (2)引喻失义.义: 道理 (3)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4)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简拔: 选拔 (5)必能裨补阙.漏阙: 缺失 (6)由是感激 ..感激: 感奋激发 (7)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8)夙夜 ..忧叹夙夜: 早晚,日日 夜夜 (9)庶竭驽钝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10)攘除 ..奸凶攘除: 排除,铲除 (11)斟酌损益 ..损: 减少 益: 增加

(12)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 怠慢,疏忽 (13)以咨诹.善道诹: 询问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诚宜开张 ..圣听 扩大 (2)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感到痛心、遗憾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4)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奋激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气节。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对于他们的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和采纳正直的进言。 5.根据要求填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知识点总结归纳

23《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后世称:诸葛武侯。代表作《诸葛亮集》,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2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这篇表文,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3《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退敌、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设八阵图、三气周瑜 4.摘录诸葛亮的名言: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涉及《出师表》有关古诗文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6.有关成语: A.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B.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C.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D.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E.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F.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邀请别人// G.计日而待:指计算日子等待,意思为期不远//还有感激涕零、斟酌损益、不知所云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二、三行对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开创,创立。而,表转折。崩殂,帝王之死。疲弊,疲惫凋敝。诚,确实。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 先帝开创的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完整word版)《出师表》(教案)

24.《出师表》教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古今异义字、多义字、通假字、活用字等。 2. 了解诸葛亮的建议及思想感情。 3. 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 名句积累。 学习重点: 1. 掌握本文的古今异义字、多义字、通假字、活用字等。 2. 了解诸葛亮的建议及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两个 学习步骤: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 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诸葛亮的写作目的。 2. 扫除文字障碍,理通全文大意。 3. 积累各类字词。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背景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佐刘备,联吳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帅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兴复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愚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磨炼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排斥奸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三.听范读课文一次,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一次,后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四.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给有下划线的字词作解释,弄通全文大意: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皇帝的死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刻)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 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于(给)陛下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遗留yí)德,恢弘.(发扬扩大 hóng )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看不起、轻视 fěi bó),引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九(下)22《出师表》导学案答案(最新整理)

九(下)22《出师表》导学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 危机存亡之秋也:恢弘志士之气:悉以咨之: 陟罚臧否: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十有一年矣: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3.原文填空: ①在文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②在文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二、语段训练(从:“亲贤臣,远小人”-----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加点词语(2 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猥自枉屈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④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2.翻译句子(4 分):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诸葛亮为什么给刘禅分析两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什么建议?(2 分) 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2 分)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2013 年湖北省黄冈市】 [甲] 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一直到“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②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注释.】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及其注释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 计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组教师:姚真灵 2016年7月3日 文本解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

抒情所起的作用。 2、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说“出师一

出师表教学设计

十七、出师表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学情分析: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2.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情感目标1.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2.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相关背景,搜集整理有关《出师表》的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多带有抒情色彩。) 3.“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3.指名回答: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4.谁来简介一下诸葛亮?(明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5.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出师表》课文全解

28.出师表课文全解 一、写作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2、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喻”是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6、察纳雅言。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金老师教育培训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22.2出师表

课时作业(二十二) [22出师表]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以遗.陛下()先帝遗.诏() (2)行.阵和睦() 性行.淑均() (3)职分.() 天下三分.() (4)陟罚臧否.() 不置可否.()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中道崩cú()bì()补阙漏 wěi()自枉屈庶竭nú()钝 以彰其jiù() sù()夜忧叹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今义: (2)诚宜开张 ..圣听 古义:今义: (3)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 (4)臣本布衣 .. 古义:今义: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今义: 4.写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效?????①讨贼兴复之效. ②不效. ,则治臣之罪 (2)所以?????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此臣所以.. 报先帝 (3)以?????①以.伤先帝之明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愚以. 为宫中之事 (4)道?????①中道.崩殂 ②咨诹善道. 5.按要求填空。 (1)在文中,作者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 。 (2)文中表达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3)本文作者是 ,字 ,三国时蜀汉 家、 家。表,是古代向帝王 的一种文体。 6.学完《出师表》一课后,九年级(2)班开展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诸葛亮的有关内容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本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宜先按文后示例,读准节奏、停顿;结合文下注释,粗知文句大意;然后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耿耿情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出师表》作者是(时代)的政治家,字,号,谥号,后世称其为“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恢弘()志士之气 (4)妄自菲薄()() (5)忠谏之路) (6)陟罚臧否()() (7)以遗()陛下 (8)性行淑均() (9)行阵和睦()

(10)猥自枉屈() (11)庶竭驽钝()() (12)咨诹善道() 3、仿照文后示例,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句读法,读准句子停顿(用“/”划出停顿处)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查有关资料,运用积累的文言词汇解释加点词义 (1)中道崩殂()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盖追先帝之殊遇() (4)诚宜开张圣听() (5)以光先帝遗德() (6)恢弘志士之气() (7)引喻失义() (8)陟罚臧否:() (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0)作奸犯科() (11)此皆良实() (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3)悉以咨之() (14)性行淑均() (15)优劣得所() (16)躬耕于南阳() (17)先帝不以臣卑鄙() (18)猥自枉屈()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内容: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意义: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诚不二的品质。 写作手法: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写作特点:1)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2)语言质朴、恳切而凝练。 人物形象: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人善任,高风亮节,公正公平,赏罚严明。 成语: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小看自己。形容自轻自贱。 )计日而待:等待的时日很快就要到来。指为时不远。也作“计日而待”。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实意再邀请。 )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不毛之地:不长五谷、草木。指贫瘠、荒凉的地方。 对《出师表》的评价: )唐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宋文天祥《正气歌》,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宋陆游《病起抒怀》,《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千载无。一表何人继出师。《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体:表。表,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一个基本特征。 重要问题: )段中诸葛亮说的不利的客观条件和有利的主观条件分别是什么? )“陟罚臧否”中“臧”和“否”各指什么? )第六段中表明作者品格高远的词语分别是哪些? )第八段中作者归纳了哪几个方面的责任? )课后习题。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以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忠心耿耿。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诸葛亮是在向后主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出师表》ppt公开课教案

24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池州市第十中学方来源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 )陛下 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行(háng )阵猥(wěi)自 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出师表教学设计20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出师表》知识讲解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学习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积累重点实虚词,背诵课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知识汇总 1、解题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2、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他出山。他极力辅佐刘备坚持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兴元年(223)刘备死于白帝城,临终把幼主刘禅和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建兴十二年(234),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北伐进军途中。著作有《诸葛亮集》。 3、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蜀国建立后两年(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懦弱,恐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这

《出师表优秀教案》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亮的治国主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亮的政治主和愿望, ②领会诸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亮的政治主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白改敏授课人:董丽萍 【教学目标】知 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 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 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4.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 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 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 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 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 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

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 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2.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元234 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 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 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 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 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 恩威并施。其它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能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