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师课堂行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瑞安斯得出了“教师有效/无效行为分辨表”,既为当时学者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起到了拓展思路的作用,又为后来的“过程——成果法”(Process-Product Approach)作了铺垫;罗森珊和佛斯特在对用“过程——成果法”研究的教师特性的文献分析基础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成果密切相关,并且找出了11种与学生成果相关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2)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将教师角色行为置于角色规范、角色期望、角色背景、角色一致和角色冲突等常用的角色观念下进行的,并且这些研究几乎都是与教学效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国外学者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程序与方法”或者“课堂教学模式”等形式出现。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中,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景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发挥的功能,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划分为三类: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进而从5个部分详细阐述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呈现行为策略、教学对话策略,指导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结构模式对我国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师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学者也探索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模式,取得

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就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研究”为研究专题,教师积极参与,聚焦于本校课堂教学,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研究自身的教学行为变革进行反思,在国内外还不多见,这就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师讲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主体地位,他们更多的处于被督促,纠正、甚至是被呵斥的客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及创新的欲望一再被压抑,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只能向书本和老师的标准去迎合,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与“一言堂”的局面,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谈健康、快乐、全面发展,因此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和能力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从时间上看由来以久,从空间上看近乎覆盖绝大部分的课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与之相应的新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研究。准确把握和反思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最为困惑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研究者教学行为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教师专业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成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与以前相比教学行为应发生巨大变化:重教授——重发展;重结果——重过程;重教师“教”——重学生“学”;统一规格教育——差异性教育;单项信息交流——综合信息交流等。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传授者成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目前,结合我校的语文教学情况看,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大幅度提高,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它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目前,我校语文组教师共有四人,由于人数少且趋于年轻化,所以组内教师普遍

教学经验不足。虽然在课堂教学上能够认真备课,对工作兢兢业业,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重视度不够。另外,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迅速,学生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一些新事物不断涌出,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导入缺乏技巧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课上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切入教学重点;课堂提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个性,师生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效率不高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改革,树立新的驾驭思想、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及迫切要求。为此,我们语文组申报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想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不断改变行为者的行为,并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与行为,达到转变与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课程观——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未知世界,从而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的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

3、合作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承担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对个人承担问题进行加工,对

活动成效功用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4、探究式教育思想的核心——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把一切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学生自己做,一切学生不会做的事,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欲望和热情,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解决本校课程改革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2、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有效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试图为当代初中教师,提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某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从而从课堂教学方面积极推进课堂改革。

4、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课堂鲜活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分工安排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受制于教师的教育理念,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更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直观体现,由于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

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讨论的研究:

主要从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方式、小组活动指导、有效组织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提升语文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观情感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结合上,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4、课堂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善于发现并利用资源,能综合利用多种资源,使教材上平实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最优化的组合,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等,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分工安排: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相关理论、模式、指导方法等学习。

观察法:依据相关理论,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

行动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在行为跟进中进行比较和提

高。

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典型课例进行细致分析,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反思。以便今后不断改进,提升自己。

具体做法:课题组教师针对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向课题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行为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每月写一篇教学行为个案研究;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两节组内探讨课,在研究中进行交流、学习、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的实施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6.9——2007.3)

主要工作:

1、(2006.9——2006.11)课题负责人建立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课题组人员,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标准。

2、(2006.11——2007.3)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3----2008.2)

主要工作:

1、(2007.3----2007.9)

(1)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方案,启动子课题研究(计划、实施、观察、评析、反思)(2)成员针对研究内容学习相关理论,在课堂上进行实施,课后写反思。

(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反馈修正并继续实施。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2、(2007.9——2008.2)

(1)完成课堂案例的整理工作。

(2)组内成员每人上一堂研究成果展示课。组内交流心得,并写出反思。

(3)组内成员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小结,完成子课题的研究报告,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08.2---2008.8)

主要工作: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2、邀请专家对课题的研究进行鉴定,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制定有效的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首先制定了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要求课题组成员需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每月定期召开课题例会,了解实验进展情况,交流情况,讨论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工作。制定课题常规管理制度,及时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计划、总结;研究原始数据、记录;过程性资料等。

(二)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书籍,组织开展为期二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撰写心得体会。采取了“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每次教研活动时间由指定的教师进行讲解,主要讲述课题研究学习的体会和感受。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的学习,老师们对课题研究达成了共识,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立足课堂,行动研究。

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环节等,开展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做到以实验示范课为亮点,以实验研究课为起点,以常规实验

课为基点的三点式实验教学。通过狠抓上好研究课的研讨教研活动,营造了全员奋进的教改实验的教研氛围,推动了课题组的研究,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组坚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或遇到的问题进行课例行动研究,开展课程改革新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评价课堂教学,利用并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的实验研究工作,切实反思和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二次课例研究。

我们的课题研究立足课堂,以“二次课例”研究为龙头,带动常规课的研究。二次课例研究集大家智慧攻关重点问题,常规课鼓励个人探索彰显个性特色。课题组成员借助“二次课例”研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二年的实践和探索,“依托课例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二次课例研究已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如今已形成科学的操作模式:“个性化文本——集体备课——课例实践——课后反思——互助交流——再度课例研讨,形成二次课例”。

在研究过程中。每位成员结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分别上了不同形式的研究课。

杨静华老师:《甜甜的泥土》《谈生命》

王静老师:《珠联珍句——对联》《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刘银英老师:《安塞腰鼓》《斑羚飞渡》

尹晨老师:《芦花荡》《到民间采风去》

下面是组内教师上课时的情景:

6

组成员互相交流学习。

2、课例评析研究。

开展理论学习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的课例评析研究,实验教师在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后准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个教学实例。研讨时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听课,接着以理论和课例为载体进行评析,研讨过程中结合理念进行备、听、思、评,使课例研究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深入,促进组内成员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能力。大家全员参与,听上课,说评课,学理论,谈体会,找亮点,明起点,深研讨,挖缺点,反复实验,反复挫课,反复评课,反复研讨,积极地参与做、听、评、思的过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经历课例研究过程,共同成长。

(四)交流反思,提炼总结。

两年来,课题组成员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进行课题研究,酸甜苦辣,味在其中。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和做法,也有很多的感受,同时遇到过许多新的问题或困惑,大家及时进行反思并交流实验中的点点滴滴,认真总结并撰写实验中的心得体会和得失收获。每学期,总课题、子课题坚持学期初制定实验工作计划,期末撰写实验阶段性小结。每一次课题培训、课例研究或专题自学,相关的实验教师都会根据主题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感受与建议、收获与问题,或进行相关的课例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组内成员总是把自己所实践的、所发现的、所思考的、所验证的、所积累的等等进行总结,撰写了大量的教案、反思、……既记录了我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一路走过的历程,又反映了我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提高了组内教师的理论工作水平、写作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八、研究的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的学习、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全面的、深刻的转变。今天教师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真正的“共同学习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参与、合作,师生使用教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对课题研究内容的认识

1、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得出的共识:教师一定要参加课题研究,做个研究者。

自从真正走进了课题研究的教师们,开始填写课题申请表时,就不得不迫使自己进入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和研究,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学习理论,不断的思考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地分析整理、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如今我们已经完整的经历了一个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辛苦的付出换取了今日的收获。课题组成员觉得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快速的成长和成熟,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导向,遇到问题会自觉的去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积极主动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真正体会“经历课题研究过程也是我们课题追求的一个目标”。

2、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由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二)教师的变化

1、新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新课

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解要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是为了不教”,“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理想境界。

(4)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5)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题组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有意识地去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和深层价值,教师引导学生用教材学习,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一方面努力把握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学中把学生的差异、学生的错误、学生中的偶发事件等当成有效的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课题实验中,教师在熟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地域、学校、学生等特点,合理的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3、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方式初见雏形。教师通过典型课例等行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和积累点滴经验:(1)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动机和欲望;(2)让学生经历操作和实践的过程,获得经验形成知识;(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感悟和探索知识;(4)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互动中学习。(5)通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使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最优化的组合,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4、研究课题的开展,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经验,我们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同时我们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等等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期间,刘银英老师所撰写的论文《让学生的心理处处是阳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别获昌平区第十六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让学生的心理处处是阳光》还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7优秀论文三等奖。杨静华老师所撰写的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架起语文阅读的情感桥梁》获昌平区第十六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三等奖。王静老师的论文在“语文报杯”教师论文评审中荣获一等奖。在2007年昌平区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王静老师的教学设计《珠联珍句——对联》荣获二等奖。刘银英老师的教学设计《安塞腰鼓》和杨静华老师的教学设计《甜甜的泥土》分别荣获三等奖。在昌平区第八届师生电脑作品评选中,刘银英、杨静华两位老师共同制作的课件《背影》获得二等奖,杨静华老师制作的课件《沁园春雪》获得三等奖。此外,组内教师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在第八、九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比赛中,多数学生获奖,老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奖。

(三)学生的变化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一,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第二,学习体现多样化、个性化。由单纯听讲、练习变为脑想、口讲、动手操作、心灵体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第三,从书本中走出来,以书本为基础,向外延伸,贴近实际,走进生活;第四,由机械记忆式转向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2、学生的发展变化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学习活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如:初一年级开展了主题为《放飞心灵——点燃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活动让大家全员参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说、会说、愿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事先我们把年级三个班的72名学生分成12个组,每班4个组,每组选出组长,按组坐好。活动的形式是看图说话。教师先把选好的12幅图片编号,以PPT形式向学生一一展示。各组组长抽签决定组内所说内容。大屏幕呈现看图说话要求。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循环放映图片,根据所说图片内容进行组内交流,也可以用笔写下来,限时8分钟。然后各组进行展示,互相倾听。学生的表现让我们叹为观止,真可称得上是异彩纷呈。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碰撞,大家针对不同图片,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轻松快乐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的心灵也是一次洗礼。

(2)变“我要学”为“我能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要学”为“我能学”。主要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入手,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文章时,只是在通读全文后解决生字生词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是教他们按要求以局部分析,进行赏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问老师、同学、查资料等各种手段解决,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相应地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语言素养也会越来越高。如:刘银英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课前让学生上网大量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这种陕北民间舞蹈艺术的了解。

(3)变“我积累”为“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支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王静老师在教学《珠联珍句——“对联”》时,在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后,让学生模仿以上介绍的对联,为学校、班级和自己写一副对联,并讲明缘由。这大大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奇思妙想,写出了许多好的对子,这是我们所想不到的,真为我们的学生而喝彩。

(4)变“我介入”为“我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强调主动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杨静华老师在教学《谈生命》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生命像什么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

(5)变“我相同”为“我不同”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从而使他们进行高效地学习。

(6)变“我不行”为“我能行”

新课堂中师生之间一改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和“容器”的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墙”被推倒了,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碰上不能肯定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大胆地说:“我们一起来研究”。师生关系的转变,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一句:“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这些看似平常的话,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师面前变得更轻松、更自信了。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

效果。

以往的语文教师一讲课总是教生字,解词汇,讲课文,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介绍写作特点,抄写字词练习等,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没有让学生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式的参与和接受,没有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把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纯技巧的训练课。现在,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进行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中闪现,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1)“生活语文”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打开思路。使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听讲、大小作文与课后作业,而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领域。让学生自办手抄报,既当“作家”,又当“编辑”;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课前开展了讲故事、美文推荐、朗读、朗诵、演讲、你说我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2)“实践活动”

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先后开展了符合自己年级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辩论、采访、课外阅读、课本剧表演、演讲、诗歌朗诵等。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此外,我们语文组还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春蕾杯作文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活动就像语文教学的须根,丝丝缕缕,不断地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得语文教学枝繁叶茂。

(四)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优秀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2007——2008学年初三年级的语文升学考试

成绩更是显著,进入昌平区的语文十佳学科。

(五)形成了一批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材料。

研究过程中,共收集教案39个,课件55个,反思55篇。课题研究录像课6节。

九、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感到,转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本人要能高度重视科研的作用,有优化自己教学行为的需求。另外,研究本课题特别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去发现与课题有关问题,注意用后现代课程观、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在研究中我们能从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改善教学方式的情况、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和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等一些方向入手。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发现课改后的课堂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很多,知识量也相当丰富,他们的思维更是天马行空,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语言文字课不是简单地转化为语文素养课,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文本中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材。

如:刘银英老师在学习冰心的《观舞记》时,由于学生对印度舞不是特别了解,课上播放一段印度电影中的舞蹈表演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结合观看的舞蹈谈感受。使学生了解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对学习课文了解印度舞蹈这种飞动的美有很大帮助。拓展延伸环节中为学生播放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让学生去欣赏,然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描绘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学着从舞姿、声响、神韵等方面用文字来描写舞蹈,并适当地能够运用修辞方法。又如:王静老师在讲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人物形象也凸现眼前。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

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的体验中学有所得。

(1)备课由过去的“筹备者”转变为“设计者”。

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筹备化,认为面面俱到为最佳,所以,特意刻画知识的扩展,教学环节的紧凑,有时加上一些补充练习。每次依据备课的各环节按部就班地书写,机械地复制书中的内容,实质上就是知识的准备,而教师在这种知识的准备中充当了一个诚实的“筹备者”。在新的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的明显的变化,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智能的开发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教师更多的是如何设计学生学习方式,指导方法和能力养成的手段与环境。内容设计要凭借教材,又要发展于教材,为完成教学目标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作用。

(2)上课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第一位的,学生被动地接受你的知识,听从你的安排,毫无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你不教,他不学,你教什么,他学什么,当然,课堂显得很有序。这种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只是把知识从书上接过来,再传到学生中去。通过实践研究,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是这个乐园的组织者;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教师是这个空间的引导者;课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天地,教师永远是这个天地的学习者。

如:王静老师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搜集有关福楼拜、莫泊桑、屠格涅夫、左拉、都德的信息,课上进行学习资料展示,同学间共享。加深了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了解。尹晨老师在进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

风去》时,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先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进行整理,以幻灯片的形式为大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很丰富。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如:春节、端午节、腊八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中秋节等;有介绍风土人情的,如:彝族风情、傣族风情、藏族风情等;有介绍海南饮食、风俗的,云南歌会的,还有介绍韩国的服装、饮食、文化的,真可谓是异彩纷呈。

(3)辅导由过去的“指点者”转变为“合作者”。

在辅导方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往,辅导就是教师指点一下结果,很随便,也很简单。现在则不然,因为培养的目的不再是只懂知识的人,而是有生存能力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记住,你是在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辅导应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由过去的“指点者”要转变为共同研究的“合作者”。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变为“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知识。

通过这种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沉寂的课堂,学生说话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合作、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可见,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正值四川发生汶川地震,在众多感人的故事之中,刘银英老师选取一个故事来引入新课。伴随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的响起,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在地震来临时,面对倒塌的房子,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用身体庇护着自己3、4个月大的孩子,而自己却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了。孩子被救出来时,毫发未伤,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在场所有的人感到很温暖。当医生发现被子里的手机里有一条母亲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时,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故事讲完时,班中有些学生已经落泪了,老师也哽咽了。此时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大家被母爱的伟大而感动。接着,以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的感人一幕,在动物身上同样也有这样的感人一幕来导入新课。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之中。学习完本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与课文主题相关或类似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好多同学都讲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使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

(四)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变为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探究学习课上,老师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共同研究的氛围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乐学多思,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愉快中成长。这样的教学就有了质的转变,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如:刘银英老师在教学《童趣》一课时,由于文章讲的是“物外之趣”。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童年的物外之趣或趣事。此话题一抛出,全班学生就沸腾起来了。大家纷纷举手回答,尤其是班中的男生积极性更高。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童年

趣事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讲完一件事后,还举手站起来讲第二件,第三件……他们说的是津津乐道,同学们听的是热情高涨,教室里不断传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这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解决。

1、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2、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学习、观摩、交流先进而优秀的经验机会少,缺乏专业引领的专家和优秀教师。

3、由于有的个别老师只教一个班的课,这样在第一次上完实验课修改后,在继续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上有些困难,自然限制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4、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是班主任,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班级管理任务,教师投入研究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在充分些,在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上还应该更具体深入。这样,更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成长。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研究”,坚定了我们强化科研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实际,努力实践,加强管理,不断完善,让课题研究成果尽快多地服务于教学,以期产生最大效果,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努力开辟教育和科研新天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