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第18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第18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第18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第18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解析: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 项错误;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错误,故排除C项;据材料“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D项“不能适应”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B

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解析: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A项中“书玩”“砚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B项中“张灯作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C项中“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正确。

答案:D

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

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解析:A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据材料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B项正确;C、D两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5.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A.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

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解析: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答案:D

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

7.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模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该布告表明()

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材料体现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传入中国的禁止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与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A

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

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9.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

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答案:D

1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11.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于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影响的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到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解析:根据材料,汪伪政权所禁止刊登的是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而非有关抗日的内容,故A项错误;“众多”一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 项错误;“社会思潮”在材料中也同样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如果任由“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

教育目的之比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3)材料四用什么办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原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

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论题,并就

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该论述题难度较低,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出现了质的提升,在社会整体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随之潜滋暗长;为了整个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而公益广告针对这些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论题:公益广告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道德水平滑坡,出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下岗职工、弱势群体等,并且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在大力治理之余,公益广告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积极引导,使人们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德、国家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总之,公益广告针对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理论,亦可同等得分)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aha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C)。 A.咸丰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2.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进化论的是(A)。 A.严复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 3.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的主要著述是(D) A.《日本变政考》 B.《仁学》 C.《新学伪经考》 D.《变法通议》 4.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5.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的著述是(A )。 A.《劝学篇》 B.《醒世恒言》 C.《盛世危言》 D.《天演论》 6.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 B ) A.黄兴 B.黎元洪 C.孙中山 D.章太炎 7.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A)。 A.总理衙门的建立

B.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人控制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外国人代表中国去欧美办理外交 8.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9.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D) A、陈独秀 B、毛泽东 C、李达 D、李大钊 10.1894年11月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的是( C )。 A.洪秀全 B.严复 C.孙中山 D.康有为 11.总理衙门设立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C)。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12.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A)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3.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通过白话小说抨击封建礼教的思想家是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湖北咸宁四校联考)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解析:题干反映龚自珍头脑中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C项正确。A项题干未能体现;B、D两项虽然提及朝贡,但是对题干的曲解。 答案: C 2.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 解析: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冲击了国人“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 答案: A 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往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儒家观念,更没有是古非今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到“比较”的范围,并没有提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中西比较范围的扩大及领域的增多等信息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不再片面和局限,故C项正确;虽然提到与西方对比范围的扩大,但是并不能证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说明:为使学生复习方便,期末考试规范,本题库基本以章为单位设定一个代码,其中将上编综述与第一章合并,代码为A,计22题;第二章代码为B,计12题;第三章代码为C,计13题;中编综述与第四章合并,代码为D,计15题;第五章代码为E,计14题;第六章代码为F,计15题;第七章代码为G,计15题;下编综述与第八章合并,代码为H,计18题。第九章、第十章因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重叠,故略。总计124 题。 A.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2、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A.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变化 1、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2、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A.3、在近代,中国没有完全变成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的反抗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A.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有哪些 1、城市贫民 2、手工业者 3、破产农民 A.5、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有哪些 1、革命性最强 2、组织纪律性强 3、集中、团结 4、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A.6、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哪几部分 1、官僚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 A.7、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 1、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 2、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

义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A.8、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A.10、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2、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A.1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2、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A.1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3、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A.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A.14、近代中国,列强对华军事侵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A.15、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A.16、近代中国,列强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A.17、近代中国,列强对华文化渗透主要表现是什么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word)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 1.(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2.“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 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5.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也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全套).

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5.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于1924至1927年大革命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作出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测题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 ) A.《中英北京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B ) A.经济侵略 B.军事侵略 C.文化侵略 D.政治侵略 3.中国近代史上割去台湾全岛的不平等条约是( A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外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银行是( A ) A.英国丽如银行 B.英国汇丰银行 C. 德国德华银行 D.美国花旗银行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 A.林则徐 B.孙中山 C.魏源 D.马建忠 7.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著作是( A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筹海篇》 D. 《夷情备采》 8.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 A ) A.“救亡”的口号 B.实行君主共和 C. 振兴中华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标志着中国近代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D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 A ) A.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 B.军事侵略与资本输出

C.政治控制与资本输出 D.商品倾销与政治控制 二、多项选择 11.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达到了( ABCD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强占中国租界 C.强租中国港湾 D.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E. “西方文明传播者” 12. 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BCD ) A.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B.操纵中国的内政 C.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D. 操纵中国的外交 E.操纵中国的军事 13. 外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类洋行已达5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ABCDE )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刷题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刷题 【A单选】 1、近代中国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时间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标志是(金田起义) 3、史称“三区革命”的少数民族群众武装斗争发生在(新疆) 4、在中共制定的策略总方针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5、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自(《进化与伦理》) 6、标志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7、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是(《十款天条》){属于:《海国图志》《天演论》《地理大全》} 8、1940年,投降日本建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是(汪精卫) 9、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是(蔡廷锴和蒋光鼐) 10、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是(是否增产) 11、1931年11月,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根据地红军领导地位之外的会议是(赣南会议) 12、《论十大关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3、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谭嗣同) 14、1894年11月,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人是(孙中山) 15、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后,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 16、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 17、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是(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的胜利) 18、1965年1月,错误地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文件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19、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实际上首次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20、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 21、“三反”运动结束的时间是(1952年春) 22、中共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问题的会议是(中共四大) 23、1936年7月,原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奉中央指令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是(贺龙) 24、1913年6月,袁世凯为实行尊孔复古向全国发布了(《通令尊崇孔圣文》) 25、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在(“五·二0”惨案后) 26、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7、党中央作出学习《江泽民文选》决定的时间是(2006年8月) 28、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的会议是(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9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这表明蔡元培( )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 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 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 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 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 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这说明( )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 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 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年年 年年 6.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开 D.石达开 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D.外务部 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A.兴办民用工业 B.创立新式学堂 C.派遣留学生 D.兴办军用工业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着作是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革命军》 C.《警世钟》 D.《猛回头》 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刷题课时练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说明维新变法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答案选D项,A、C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B项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答案:D 2.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态度是() A.都以武装反抗的形式抗击八国联军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各界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维新派开展“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商人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等。故C项正确。 答案:C 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这() A.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D.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 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是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日益高涨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排除C 项。 答案:D 4.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整理

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等书 籍。 2.右图是魏源编撰的著作,图中文字属于小篆(书法字体), 该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24. 康有为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出版《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6.严复于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8.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9、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同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3 二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4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李大钊指出: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②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5、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积极性: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2019年中国近代史题库(一)

2019年中国近代史题库(一) 1.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D )A.中国B.美国 C.法国 D.英国 2.鸦片战争前,在中英贸易中,导致大量白银流入英国的主要商品是( C ) A.呢绒 B.布匹 C.鸦片 D.茶叶 3.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在位皇帝是( B ) A.嘉庆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同治帝 4.下列关于林则徐的事迹错误的一项是( B ) A.向道光帝上书禁烟B.禁止外国商人进行的正当贸易活动C.在虎门销烟D.在广州他命令外商必须交出囤积的所有鸦片 5.“弱国无外交”是中国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给我们的警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是( B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英《天津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6. 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 ) A.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B.广州、厦门、福州、杭州、上海 C.广州、厦门、定海、杭州、上海 D.广州、厦门、定海、杭州、天津

7. 下列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割让香港地区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D.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8.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 B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殖民地 D.资本主义社会 9.“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副对联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事件对中国人民的危害(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输入 D.烟草输入 10.若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该到哪里打捞(D)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1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邓世昌抗击日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③②①D.①③②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含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易错点特训(11) 1、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 )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2、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 A. 表明西学已成为社会时尚 B. 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 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 D. 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 3、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 )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 5、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B. 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 C. 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 D. 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 6、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7、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