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课标要求: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三、学习目标:

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

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

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四、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

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在复习

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

八、体系构建

九、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配制度

(一)知识梳理

1.生产决定分配

⑴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⑷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内涵: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③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重难点突破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图示:

(2)“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不同分配方式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2.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异同

(1)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

收入,如:私企、外企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2)合法收入:国家保护。

非法收入:国家取缔。

(3)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形式多

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风险收入,如红利。

剥削收入:私营企业主和外资经济中的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

(4)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工资性收入。

(三)典型例题

1.(2010·安徽高考)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 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A.44 000元26 000元 B.36 000元19 000元

C.49 000元21 000元 D.44 000元11 000元

【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有李某的工资、奖金,为36 000+8 000=44 000(元)。题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包括个人专利转让所得、房租收入,为5 000+6 000=11 000(元)。

【答案】D

2.

③正确。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

(一)知识梳理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

于悬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

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

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措施: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

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重难点突破

1.关于“收入分配公平”存在下列认识误区

第一,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第二,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借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2.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意义

(1)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1)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

过程。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3)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

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

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4.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

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合理、适度,不能过于悬殊,(促进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典型例题

1.(2010·江苏高考)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 (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过两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

A.②④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我国政府的职能的综合理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②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2. (2011·山东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高增长,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①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②正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调控是宏观的,不可能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③说法错误,排除;货币发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随意发行,排除④。

【答案】A

十、达标训练:

1、(09安徽)为了“扩大内需,保增长”,2009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 )

A .债务收入

B .红利收入

C .劳动收入

D .资本收入

2、(09辽宁、宁夏)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

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0江苏)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通过再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 .②④ B.②③ C .①③ D.①④

十一、板书设计:

4.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3年1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八次全体会议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是,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考点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十二、教学反思: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没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和课堂.

(2)知识讲解过多,减少了学生主动学习时间,以后要注重精讲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 (3)要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法的多样、学法的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