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众多的教师通过网上、多家杂志以“两个星期上完一册教材”的爆炸式新闻认识了韩兴娥。《小学教学》语文版的编辑廖巧燕老师多次谈到韩兴娥的教学,并说:“韩兴娥的教学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因为,她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

现在,如廖老师所言,韩式阅读教学法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老师在效仿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小语界横空出世的韩兴娥,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每次对听完课的老师她都是这样说:“没什么听的,我就这么简单地上,没技巧的。”但,内行都懂,大道至简。武林中的至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极生太极。在母语教学流派纷呈的当下,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深入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众妙之门。

多种读本做教材——破译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通常可以见到两三种读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书店里买的图书,也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诗词、儿歌、童谣、各类精美的散文的合编,等等。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教材还是跨年段的,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级的教材。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同时放入一节课里,怎么用?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里那种恒定的起转承合的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没有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或者又来背背诗歌,先背昨天学过的,再把新学的读熟。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的,个人表演读,接力

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同时还能背诵两三首诗歌。同样一节课,为什么她的学生能读能背这么多内容?她的学生为什么可以自始至终在整节课里葆有盎然的读兴?

因为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童心天然的好奇得以满足;而教师规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各种读书形式唤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每一个人都被别人关注着,也始终关注着别人的读法。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多年来,韩兴娥老师就凭这简单的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做法,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

自言对公开课望而生畏的韩兴娥,其实一直在上公开课。只不过,公开课的那种一两个小时只讲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的做法为韩兴娥所摒弃。她说自己没有那种上公开课的大智慧。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没有深钻一篇课文之大智慧的韩兴娥老师却让学生在各种读本中游刃有余,获利百倍。

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鲜活的现实并能目视千里、耳听八方?那种只靠一篇课文一本教材喂养着学生的做法能行吗?学生不能获得海量的文字信息,狭窄的视野,有限的常识,显然连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是奢谈,更不用说通过语文教学实现育人的远大目标了。

海量识字有秘方——破译韩兴娥的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学的难题至今还困扰着万千师生。有人把这个难题的存在归因为汉字本身的复杂外形。其实,明清之前似乎没有多少中国人望汉字而生畏,至少在一般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抱怨汉字难教。古代私塾中的学子,只要两三年功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汉字,自主读书的时间比当下的学生提前了三四年。

韩老师也说:“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语文差生的源头。”

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是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

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这种高耗式教学就没办法改变吗?

看看韩兴娥是怎么大胆改革的——

简化拼音教法,缩短教学课时,让拼音当工具而不是变成另一套文字。她把声母、韵母都排列出来,让学生跟着“a——o——e——i——u——ǖ”地念,唱歌一样,念熟了,就指读字母卡片。每天复习,三周就把拼音学完了,学生基本能拼读音节了。她不要求学生默写拼音表,不要求学生死记音节。拼音说到底是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另一套文字。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的教师对拼音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费了很多心力和时间,把它当做了另一套文字来教了,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写文章,无形中弱化了蒙学童子对汉字的热情。

为促进学生的识字热情,她会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读。她说这是让孩子们自学的第一本书。她这样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

开学第一天,韩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唱首歌吧!”

她发给学生那本自己编写的小册子,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

上学校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词语表

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

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

生字表大鸟劳学包动迟

小长到书为校劳

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韩兴娥告诉孩子们:“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词。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你的指头指着儿歌中的这两个字,念这一句儿歌。”

韩老师出示卡片“功劳”,有的孩子张嘴要说,她伸出食指放嘴边“嘘”地一声示意,孩子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找寻,找到的用手指着“功劳”,仰起头骄傲地看老师。老师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原来是‘功劳’啊!”然后韩老师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

“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

“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

就这样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自学”生字的办法。下午到校后便有十几个学生找韩兴娥认字,韩兴娥给他们盖上鲜红的奖杯印章并奖励一张小卡片。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第一周便有30多个学生认会了7首儿歌中的100多个生字。

这本神奇的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结合入学教育读儿歌认生字,一年级的蒙养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则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们回到家只读儿歌识字,因此不害怕学习。

每天早上、课间、中午上课前,都有许多孩子围着让老师检查他们认字。韩兴娥左右手同时工作,左手指着一个字,左边学生的目光在儿歌中搜索;右手指着一个字,右边学生的目光开始搜索——这时,左边的学生已找出了生字。有时她一同检查三四个学生。孩子们没读熟就找她检查,韩兴娥也不急躁。因为学前没有认字经验的学生认字困难是正常现象,检查就松一些,让他们这么高高兴兴地“混”奖品吧!

创造情境给学生识字,是韩兴娥老师的独门招术。一年级的10月份前,她会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拼音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她还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练习拼读。学生不亦乐乎!国庆节前致家长的信中,附着全班学生的姓名,供孩子们识字。

第二个月后便开始读第一本注音读本《三字新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一句,很简短。这种童谣是儿童通向文学阅读的引桥,对学生后来能自主阅读有极好的裨益。

上课铃声一响,韩兴娥对着话筒开始念儿歌,孩子们或者念或者背,一首接一首,直到全班学生都拿出书翻开正在读的页码,韩兴娥让他们停止诵读,表扬几句那些在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时领张小卡片,就这样,课前提前读的孩子越来越多。

再稍后,韩老师把课文当做真正的识字教材。起先是一天一课,然后是一节课读背两课,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生字,高年级的课本在一二年级里也畅通无阻。读完人教版的就读苏教版的,读完上册读下册,读完课内的读课外的。就连《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的儿歌,韩兴娥也把它们编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让学生同位对读。《拼音报》《好妈妈儿歌400首》《日有所诵》《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韩兴娥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到一年级结束时,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2000多汉字。

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那每日琅琅的书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让每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大量识字却只是少量写字,这是韩兴娥识字教学的另一独门妙术。她这样教写字:

一是整体输入汉字笔画歌,二是描红。

韩兴娥老师借鉴了辽宁东港实验小学的经验,不单个笔画教,在教基本字之前,把汉字的基本笔画编成儿歌诵读:

点横折竖横钩竖提竖折竖弯钩

横竖弯捺斜钩竖钩撇点横折钩

撇撇折提弯钩横折折撇横折弯钩

横折提横折弯横撇卧钩横撇弯钩

教学时,把笔画抄写在长条纸上,贴到黑板上方,教师指着有节奏地领学生念笔画名称,从一堂一堂念慢慢减到一日一日念,再逐渐减到一周一念。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无一例外地会按顺序念了。识字教学开始后,每学一个新笔画,就不用一遍一遍告诉学生笔画名称了,只要用教杆往长条纸上相应的笔画一指,学生便能熟练地说出要写的笔画名称。

这种识字其实为学生独立识字打好了基础。学生学会拼音后,又认识了所有的基本笔画,见到新字就不会有畏难情绪。而降低写的坡度,不要求大量书写,对于现在入学年龄偏小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正确的。

海量阅读有妙法——破译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目标

海量阅读,自然是以多取胜。在韩老师的课上,我们通常看到好几本书同时用同时读,好几种文体同时教同时解读。但她却能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她有着相当清晰的阶段目标。

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而韩老师的看法是,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若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比如,人教版六年级的《钓鱼的启示》给有过大量阅读三年级的学生来读,有多少读不懂呢?

然而,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当然不能。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基本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值得赞赏的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还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特好的范例,就是要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选文,六年里,没有让孩子读一本有挑战性的大部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培养学生读有深度书籍的时机,最终的结果是:若多的中文系本科生都缺少读长篇的耐力。

看看韩老师是怎样带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韩老师课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但真正直面原文时,她还是陷入了为人师者最难堪的尴尬之境:她所选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韩老师对学生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她们师徒见到文中的“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读不懂,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读的速度较快,半年时间,他们粗略地学完了整本书。再回头去复读时,师生发现,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解释大体意思。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学习了第二遍。

这次经历,让韩老师悟出了一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些内容起先可以囫囵吞枣,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后来就成了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韩兴娥不沾边。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谈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谈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的做法给人有益的启示。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1、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她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让家长想办法解决。 2、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

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3、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三、“课内海量阅读”的具体做法 首先,是她的教材组建法,运用多种读本做教材,让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姿。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通常可以见到两三种读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书店里买的图书,也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诗词、儿歌、童谣、各类精美的散文的合编。如:《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好妈妈儿歌400首》《三字经》《弟子规》甚至音乐课本上的儿歌也被她编为识字的读本。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教材还是跨年段的,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级的教材。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同时放入一节课里,怎么用?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

韩兴娥海量阅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 韩兴娥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实验,是因为最具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由于教师翻来覆去之“精”讲,一遍又一遍作业之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一种生命的浪费。看着学生对语文学习欲说还“愁”,读着六年学习之后依然味同嚼蜡的学生作文,韩兴娥老师开始怀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道一册区区几万字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与生命?难道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就不能在课堂上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一睹为快?难道学生反复做的那些低级的苦不堪言的作业,能比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背诵一些经典诗句更有价值?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由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阅读不宜在语意的理解上用力太多。但朗读就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促发联想,激发兴趣。 韩兴娥老师教学低年级课文的要求就是读熟。不是

教师为主体的范读,而是学生作为读的主角。学生不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齐读、指名读中“听”会的,而是自己“读”会的。 培养“小老师”便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韩兴娥老师在逐句逐篇地听过学生朗读之后,从中选出读得多、读得熟的学生当“小老师”,并为之佩戴“小老师”证卡。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希望自己在大家面前一展为师者的风采。所以,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诵读训练,甚至在家里让父母听着诵读。于是,诵读的新秀层出不穷,“小老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使更多读不好的学生随时得到指导。 除了集体学习和学生书面练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韩兴娥老师还允许学生随时下位找“小老师”检查辅导。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得到训练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 在低年级阶段,韩兴娥老师的学生轻松地通读了本

与韩兴娥一起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与韩兴娥一起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羊旦 寒意突袭却丝毫挡不住老师们高涨的学习热情。10月23日上午8点,觅渡教育集团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四楼演播室聆听近年在小语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海量阅读创始人”韩兴娥老师的报告。 韩兴娥,一个普通的名字。韩兴娥,一个默默坚守,大器晚成的名字。韩兴娥,一个小语界横空出世的名字。韩兴娥和她的韩式海量阅读教学法已经声名远扬。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这个典型的山东女子,中等个子,一笑脸就红,说话轻言细语,低眉敛眼,朴实无华。在母语教学流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走进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玄妙之门。 韩兴娥老师在报告中给我们介绍了她进行“海量阅读”的具体做法。 一、多种读本做教材——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让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多姿。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有各式各样的读本。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在书店里买的,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好儿歌、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更有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双丰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 这么多教材从哪来呢?“就地取材”是韩老师获取教材的基本途径。入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她编辑的小册子,有《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等,在学生不会拼读音节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识字;《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音乐》上的儿歌也被她编辑成阅读、识字的教材;《拼音报》、《阅读指南》等报刊也是阅读识字的好教材;不用指导就能理解的《好妈妈儿歌400首》也成为了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低年级孩子理解的难度大,不求甚解,照样也成为她和孩子们的教材。“借”也是她获取共读教材的好办法,她曾借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在中年级全部读完小学阶段的课本。学习《论语》、《道德经》时,学生买了不同的版本相互交换着看,反而更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 二、一个“读”字扫天下——韩兴娥的教法简约而不简单。 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读,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9.5) 推荐理由: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议。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惭愧的是,我的学生达不到以上的要求。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去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第22页发表了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文章介绍了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的具体做法。一轮实验下来,韩老师的学生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一口气读完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不禁被韩老师的智慧所折服。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想起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doc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 时间:课内。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 (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阅读先行: 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

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 写字降低难度: 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 (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 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 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 (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一周可读10~20万字。 1、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 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学<世界上下五千年> 第一遍浮光掠影读白话文故事,第二遍回头再读文言引文。学语文不攻坚,长期以往终至无师自通。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 教学感受2009-06-11 17:18:2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 时间:课内。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增量""减负"并举。方法:阅读。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 (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阅读先行: 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 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 写字降低难度: 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 (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 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 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 (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一周可读10~20万字。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学习心得 刘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我们 来到了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有幸参加了“全国新语文阅读和写 作模式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我更是有幸聆听到了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专题报告,齐静老师的“比较阅读”专题报告,以及 邢淑红老师的“主题阅读”专题报告。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深远悠长…… 其中使我内心受到触动最大的是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 讲座,韩老师干脆利索而又不失亲和,我不但佩服韩老师的谦虚和真诚,而且佩服她的大胆改革。 她说:“我不是学者,不是专家,就是一位区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带领孩子认认字,读读书,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她说:“今天我向朋友们推广的做法,你们可能做不到,因为你 们的大教育背景不允许你们做。你们忙着应付月考、期中考试、期末 考试,哪来的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呢?”足见韩老师的谦虚与真诚。 是呀,“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5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 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 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 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 键词:

-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 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 换一本。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 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 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 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是要真正地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时间必须有所保障。为此, 韩老师向校长提出要求,取消考试,为海量阅读的试验提供时间的保证。虽然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或老师的质疑,然而实践证明,海量阅 读与考试并不冲突。孩子们没有了考试的枷锁,会更有充足的时间来徜徉在书海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在广泛阅读中,孩子们的识字量突 飞猛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远远高于平行班,至于生字的书写这道难题在韩老师的集中训练中也迎刃而解。孩子们不再视复习期为灾难日,那快乐的情绪,强烈的读书欲望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期待的。 学校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学生”,具备从学习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的 能力的学生。韩老师的这种大胆改革的魄力令人佩服。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现了真正的教 学相长。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 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 相长的关键是阅读。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 长见识,就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所以说,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条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的通衢大道。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用哭,跑,乱几个字形容实不为过,老师则是提高八度的嚷,忙,哄,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学生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着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让学生有事可做,就是做好的组织和管理。省得他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1、结合先前的一点学习经验,读儿歌识汉字。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词语表耳朵蹦蹦跳跳萝卜 可爱竖起来吃菜 生字表真兔两竖又吃白 只爱可耳起萝来 教师选择每个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编写一本几页纸的二个小书,选择大家都会念的,给学

生找点事做,开始教师的“读书第一课”。 (这也是韩老师平时简单教语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忘记“识字”这个基本目标。在一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识字”,通过她的海量阅读,一年级结束,他们班级的孩子识字量将会达到2000字。学生在学前班就会背这些儿歌,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或叫先前经验,韩老师做这样一个幻灯片或印刷这样一页纸给学生,在他们不会认读打乱顺序后出现的字的时候就到耳歌原文中去找,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是韩兴娥老师“惯用的定位认读法”。) 韩老师的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熟知的儿歌,也都是上边这个样子的。教师教的时候,念一念,唱一唱,接着告诉大家,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手指头指着字。教师出示卡片“耳朵”,学生找到了,老师会说一句话,“上课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让大家一起念这个词语。然后找下一个……接着“和同桌一起找、认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和生字表。”第一周就有学生认会了“七首儿歌中的100个汉字” 小册子第二部分是结合入学教育的儿歌,韩老师绝不给学生讲学习的意义这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讲那些禁令和规范。她的入学教育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如: 上课前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韩兴娥海量阅读三部曲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

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幸福之路。

《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反思

《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反思 周日去郑州轻工业学校听了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的策略》,感触很深。听完后,我就不停问自己,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才更有实效性。韩老师用两周的时间教完一本教材,为什么我们还在泛泛讲读,一篇课文两课时、三课时?一个知识点又一个知识点的精雕细琢细嚼慢咽?练习、巩固、达标、检测,一道题又一道题的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狂轰滥炸? 韩老师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走下来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听韩老师的报告,我特别注意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阅读某一本书,学生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老师抽查。她要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

情况,并根据积累的数量、质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检查的过程同时是指导的过程。非常佩服韩兴娥老师这种面对面因材施教的方法。“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也就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原动力。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佳句叠出。 “海量阅读”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地为教育教学、为孩子的点滴成长倾其所有,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感召来学校对大量书籍的资金投入和家长的无限情感投入。 现在,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其实不然。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

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交流。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他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其实,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大量阅读的好处很多: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扩大词汇量,激发想象力,培养专注力,丰富情感……但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快乐…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大量阅读,会令他终身受益。在我们的教学中能不能也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实践反思,在实践在反思。

(海量阅读)

学习了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以后,这一学期,我们努力实验,我们发现,这套方法,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推行的。这个方法所唯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阅读速度及广度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推动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直接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阅读的速度和数量的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汉语言文字的习得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度理解的良性循环。 而“海量阅读”的推行,将轻而易举地兑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数量和速率要求,为把孩子们培养成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量阅读”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性“终身学习”阅读目标的技术性需求。 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总目标。“海量阅读”中已经包含了现代社会必然出现的“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的技术性因子,开始了实现可持续性“终身学习”的技术需求。 要博取“众长”,就必须大量“摄入”,“众长”是建筑在“博采”的基础上的。于是,谁能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量地“博采”,谁就能够最大量地综合、加工、改造和创造! 这种“博取众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改造创新的能力,才是我们今天要运用大脑和能力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指向。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如今“细读文本”之类阅读理解教学模式的局限和短视。 第三、“海量阅读”让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 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导学生将教师的分析当作一块样板,然后让学生跟着实践,当发觉学生的分析有了偏颇,再指出或者引导。 即使是指出和引导,也不必非要得出一个准的不可。一堂卓有成效的课,不但要解决一些疑问,还应该再带给学生更多的“怎么”、“什么”和“为什么”。 不要害怕学生只阅读,会缺少了分析。不要以为学生没有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没有分析。任何人阅读任何文章,只要是基本读懂,就必定分析过。只是因为没有外在表现,不易觉察而已。分析理解是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的:口头分析比较慢,笔头分析则慢而有序,但是大脑的分析却可以一闪而过! 第四、“海量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一本本书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丰富的世界,让孩子们时而在草地上嬉戏玩耍;时而飞入太空时代;时而和古人促膝长谈;时而走进外国小朋友的生活……在故事中孩子们学习谦虚、友善;学习顽强、乐观;学习坚持不懈,学习……

海量阅读课题研究

曹庄小学语文“海量阅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3)、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2、课题提出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韩兴娥海量阅读的基本理念以及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海量阅读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课本界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海量,就是要打破阅读内容和阅读结果的单一化,唯一性;所谓海量阅读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变苦读书为精神上的欣赏享受。海量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海量阅读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海量阅读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能操作[1]

韩兴娥课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用哭,跑,乱几个字形容实不为过,老师则是提高八度的嚷,忙,哄,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学生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着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让学生有事可做,就是做好的组织和管理。省得他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1、结合先前的一点学习经验,读儿歌识汉字。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词语表耳朵蹦蹦跳跳萝卜 可爱竖起来吃菜 生字表真兔两竖又吃白 只爱可耳起萝来 教师选择每个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编写一本几页纸的二个小书,选择大家都会念的,给学

生找点事做,开始教师的“读书第一课”。 (这也是韩老师平时简单教语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忘记“识字”这个基本目标。在一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识字”,通过她的海量阅读,一年级结束,他们班级的孩子识字量将会达到2000字。学生在学前班就会背这些儿歌,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或叫先前经验,韩老师做这样一个幻灯片或印刷这样一页纸给学生,在他们不会认读打乱顺序后出现的字的时候就到耳歌原文中去找,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是韩兴娥老师“惯用的定位认读法”。) 韩老师的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熟知的儿歌,也都是上边这个样子的。教师教的时候,念一念,唱一唱,接着告诉大家,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手指头指着字。教师出示卡片“耳朵”,学生找到了,老师会说一句话,“上课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让大家一起念这个词语。然后找下一个……接着“和同桌一起找、认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和生字表。”第一周就有学生认会了“七首儿歌中的100个汉字” 小册子第二部分是结合入学教育的儿歌,韩老师绝不给学生讲学习的意义这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讲那些禁令和规。她的入学教育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如: 上课前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报告实录 这是我去今年夏天一本新书的题目。那么如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呢?我做了十年的实验,就是课内海量阅读。方法呢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课堂上老师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课外书,当然包括课文在内。这是一个大体的规范,具体的数目不好说,应为有些书上学期能找到,现在找不到了,没有卖了。低年级呢,记得是儿歌、韵语、小故事。中年级呢除了一些文选之外就是唐诗宋词、古典诗词。高年级就比较有时间了,时间比较宽松。孩子作文啊,写字基本过关的时候来学一些。那么按年级的顺序来做一个汇报。 一、低年级 一年级呢,孩子能够认识2000个汉字,当然这2000个字并不是非常扎实的,在这里小孩认识,换个地方呢他就不熟了,想不起来了,他在我们学的文本上还是认识。 (一)识字与拼音教学同步进行。 我们有些地区是先学识字的。尽管说我是两周教完一本教材好像是很另类的,但我自己觉得还是很传统的,教材基本是先学拼音,苏教和人教都是这么安排的。开学的第一天,八月三十一号,孩子到校的时候,学的是这样的儿歌(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因为他现在拼音没有学。这是一个小册子,暑假中为孩子准备好的。三个内容。 1.熟悉的儿歌。这是两千零六年我又要教一年级,对于一年级我还是比较头晕的,叽叽喳喳特别的闹。小孩子没有事情可做,他不会拼音,他是一个很活泼的生命体,他只能闹腾。怎么让孩子有点事情做,就编了这么几首她已经会的儿歌。上课一教,小孩就说他会,就拿出卡片,这词、这字在哪怎么念,不要用嘴说,用你的手指告诉老师。这就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方法,你到文中去按顺序,定位去找。 2.汉语拼音情景歌。这个说起来挺简单。把教材打到屏幕上,孩子的手中摆着这个字。上课时老师教这个儿歌,要求他用手指指着。说起这个方法,好像是非常的差劲,没有创新的意识了。去应聘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听课对我非常的失望。领导提出三个缺,第一说,你这个教课很客气的说是灌输了,一点启发式创造精神都没有。我没太反驳,因为我上课确实是我念孩子跟着念,没有去启发他怎么思考这类的。但是我知道我的学生,大量阅读的学生将来他会有独立创建的一天。但是现在那没法说,你没有亲眼看见。第二个说,你的手不停地在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呢,好像这个动作也不怎么美。这个我觉得也没法解释,因为没教过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他就无法体。我们如果放开嗓子不停的说,一节四十分钟不停的说,因为你不说,孩子马上就说了。这样下来的话,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就没法说了,嗓子就哑了。我这样挥呢就是省点力气。第三个呢领导说,你这个海量阅读呢多差生是最管用的,但是你们班没有差生,但发现有一个孩子在地下爬的。这个我倒是反驳的挺快的,着不是我养的不是我生的他爬好像和我没多

课内海量阅读研究(修改版)

课内海量阅读促进师生成长 ——朝阳实验小学基础教育成果申报材料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述 书籍,是哺育人心灵的母乳,启迪人智慧的钥匙。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小学生从小就应沁润书香,爱上阅读。 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多元建构。时下的语文教学一学期八个单元30篇课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信息的捕捉。教师疲于奔命地困囿于有限文本,支离破碎、翻来覆去的解析中,孩子在“涛声依旧”的应试机制下进行枯燥乏味的习题演绎,似乎缺少了新世纪少年儿童的儒雅和灵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希望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一条以课内阅读促课外阅读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状 我校是一所新办小学,学校坚信“阅读是学习之源,成长之本。”2009年开办就把“打造书香校园”确立为主要的办学目标,不遗余力进行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读书节”、校长赠书、晨诵、教师共读共写共交流等活动。为全体师生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但整个社会环境浮躁、逐利、玩乐,没有读书的风尚;家庭书香滋养不足,我校孩子绝大多数来自进城务工子弟,还有许多是留守儿童,很多家长忙于生计,亲子阅读意识淡薄;电脑、电视的诱惑挤占,孩子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阅读方法欠缺,阅读量也达不到新课标的规定阅读量。 由此可见,如何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小学生持久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人人阅读、天天阅读、个个会阅读的习惯呢?“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韩兴娥海量阅读模式解读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众多的教师通过网上、多家杂志以“两个星期上完一册教材”的爆炸式新闻认识了韩兴娥。《小学教学》语文版的编辑廖巧燕老师多次谈到韩兴娥的教学,并说:“韩兴娥的教学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因为,她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 现在,如廖老师所言,韩式阅读教学法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老师在效仿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小语界横空出世的韩兴娥,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每次对听完课的老师她都是这样说:“没什么听的,我就这么简单地上,没技巧的。”但,内行都懂,大道至简。武林中的至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极生太极。在母语教学流派纷呈的当下,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深入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众妙之门。 多种读本做教材——破译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通常可以见到两三种读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书店里买的图书,也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诗词、儿歌、童谣、各类精美的散文的合编,等等。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教材还是跨年段的,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级的教材。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同时放入一节课里,怎么用?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里那种恒定的起转承合的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没有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或者又来背背诗歌,先背昨天学过的,再把新学的读熟。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的,个人表演读,接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