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土楼的特色

福建土楼的特色

福建土楼的特色
福建土楼的特色

【人文地理】福建土楼民居的建筑特点

发表文章回复文章 1/1 1

远游他乡

发表时间:2008-12-9 15:06:48 访问:2738 回复:0 引用回复

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

首先,我们来谈谈圆楼。福建土楼以目前的最新统计总共有1193座,其中内通廊式圆楼近八百座,单元式圆楼三百多座。绝大多数圆楼的层数为3~4层,直径约30~50米。单元式圆楼的祖堂都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作为公共活动的场院。内通廊式圆楼中,建造年代较近的,祖堂也是设在正对大门的环楼底层,内院完全空敞。建造年代较早的又比较讲究的圆楼,祖堂都建在内院中心。福建的内通廊式圆楼,其外环楼的形制大致相同,只有层数及直径大小的差别,所不同的主要是内院部分。有的内院中增加一二圈环楼,有的只是在内院中心设祖堂,而且祖堂有的方有的圆,变化颇多,使内院空间丰富多彩。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内院中设两圈环楼,中心是祖堂。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环极楼,内院中有两圈单层的环屋,形成内环和中环。正对大门的厅作为祖堂,厅两侧个六开间的入口门楼连成“内环”。其“中环”是各户的小客厅。各户之间用矮墙隔开,进入户门是小天井,方形客厅对天井开敞,客厅兼作接待客人的餐厅“中环”方厅与方厅之间隔出的三角形空间作为备餐室,有门与外环楼底层的厨房连通。内部空间及平面布置别具一格。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的衍香楼及下洋镇霞村的永康楼,内院中祖堂与连廊组成的是方形的四合院。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的振福楼,内院祖堂与弧形的厢房及中门组成马蹄形的单层内环,别有特色。

在阐述具体的单个土楼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圆楼的特点。圆楼具有八个特点:

1、没有角房间。

2、分配平等。平等均等是圆形的重要属性之一。圆楼的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3、内院空间大。同样周长围合而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圆楼比方楼可以得到更大的内院空间。

4、节省建材。就圆形的每个扇形房间而言,由于外弧较长是土墙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房间比矩形房间更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消灭了角房间,对大木材的需要也相应减少。

5、构件尺寸统一。圆楼的构件尺寸统一,只要间数确定之后,匠人就能很快计算出各种梁柱构件的尺寸和整个圆楼用料。

6、屋顶施工简便。圆楼的屋顶比方楼更加简化。圆楼的两坡顶要比方楼的九脊顶简单得多,施工也相对简便。

7、对风的阻力较小。圆楼无角无角,刮山风以至台风时容易分流。

8、抗震力强。从抗震的角度看,因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因此,高度和墙厚相同的圆楼比方楼具有更强的抗震力。

接下来各举一个内通廊式圆楼和单元式圆楼的典型实例作详细说明。

承启楼——承启楼是目前为数已不多的三环式大型内通廊式圆土楼中最高级、极有代表性的一座。位于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海拔约500米。外径62.6米,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合而成:楼中心是祖堂、回廊与半圆形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圆屋外是三个环形土楼呈同心圆环环相套,内环一层20开间,中环两层共34开间,外环四层共72开间,设四部楼梯、一个大门和两个边门,底层外墙厚1.9米,圆形屋顶外向出檐巨大,有效地保护了土墙免遭

雨淋。环楼底层作为厨房,二层谷仓,三四层作卧房,全楼共有370多间房。若要在每一个房间都主上一宿,要花上一年多时间,环走内外环楼的走廊要步行1千米,可见此土楼规模之大。

承启楼现在居住江姓57户共300余人,据说此楼是十五代祖江集成所建,至今已是第十三代。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工,费时三年才建成。传说从破土到完工都赶上理想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爷的帮忙,故又起名“天助楼”。此楼最盛时住80多户600余人。人说楼中新娶的媳妇要认识全楼的族人,一天认识一个也要花两年时间。如此巨大的圆楼中,住房一律均等,这与府第式土楼建筑五凤楼相比,那种家长的尊严以及尊卑等级在这里完全感受不到,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确是不可思议的。

二宜楼——二宜楼是单元式圆楼的代表,是福建土楼中最早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二宜楼以它突出而鲜明的特色独占鳌头,在1996年11月被列入“国保”。二宜楼始建于1770年,直径71.2米,由四层的外环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外环52各开间,正门、祖堂及两个侧门占四个开间,其余48间分成12个单元,其中10个为4开间的单元,一个为3开间的单元和一个5开间单元。每个单元自成体系,从内院入口,各自有内天井,独自设楼梯上下,俗称“透天厝”。二宜楼虽属于单元式圆楼一类,然而它又与平和县、诏安县的单元式圆楼不同,后者一般每单元只占一个开间,偶尔也有一个单元占两开间和三开间的。而二宜楼是3~5个开间组成一个单元。并且在第四层外墙之内设“隐通廊”,不仅便于防卫时互相救援,且方便单元之间的联系:门一关,各单元自成一体,门开启,全楼可以环行。单元之间有分隔又有联系,即使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观点来衡量也是十分合理和实用的。v[:3V

二宜楼室外空间层次分明:楼中心六百多平方米的大内院是人们日常交往和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院内有两口公用水井,内院中均匀地竖立约两米高的小石柱,柱顶横杆搭棚以供晾晒。每个单元内部都有独门独户的小天井,形成有私密性的室外空间。从楼外进内院再入户内天井,构成明确的空间私密性层次的变化,使圆楼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居住生活的不同要求。二宜楼与其他土楼一样,外墙墙角石砌,墙身夯土,一般土楼夯土墙一米多厚,而二宜楼外墙厚达2.53米,往上逐层收分,在第三层1.8米厚的土墙顶面上,是1米宽的“隐通廊”,第四层外墙还有80厘米厚。二宜楼是福建土楼墙厚之最。 j

二宜楼内的装饰繁简有度:正对大门的祖堂处在中轴线尽端的显要位置,其入口大门两边置一对青石雕抱鼓石,上刻如意锁、四龙戏珠等吉祥图案。祖堂的梁架都作雕饰彩绘。各单元顶层供奉神主牌位的厅堂,是又一个装饰的重点所在,其梁架彩绘之精巧在福建土楼中实为少见。二宜楼内共有226幅壁画、228幅彩绘、壁画楹联100条,其内容真实生动、亲切自然,充满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土楼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土楼人的向往与追求。二宜楼最盛时居住106户、近五百人,其建筑布局独具特色,居住环境舒适宜人防卫系统构思独到,建筑装饰精巧华丽,确是福建土楼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方楼,福建方楼总数约有二千一百多座。其中内通廊式方楼一千九百多座,单元式方楼约二百座。内通廊式方楼绝大多数为方形或长方形平面。内通廊式方楼内院空畅的居多,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底层。比较讲究的祖堂前设客厅及回廊,即方楼内院中又套着一个方形的四合院,使楼内空间更为丰富。同样在具体阐述单个方楼前先来了解一下方楼的特点:

1、纵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了一系列楼堂厢房,鳞次栉比,组成主次分明、对称严谨的庞大建筑群体。这是我国民居建筑的一个传统特征,适合了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因而受到肯定和推崇。

2、以厅堂为中心。在客家民居中,以厅堂为院落中心组织房间也是一个基本特征。在大型的方楼中,厅堂总是布置在中轴线正中,开间最大,装修也最为华丽,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3、用走廊贯穿全楼。在大型方楼中,不管房间数量多少,布局如何复杂,都必有宽敞的走廊贯穿诸厅堂加以连接,不因风霜雨雪的干扰而影响使用。

4、房间方整宜作卧室。方楼的房间、厅堂都呈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其他类型土楼相比,房间更便于长方形

家具如床、桌、橱、柜的摆设,使用起来方便合理。

普通通廊式方楼与普通通廊式圆楼在内部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从外表上看,一个呈方形,一个呈圆形而已。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说。

接下来来叙述一下典型方楼实例。

遗经楼——在福建省著名的方形土楼中,遗经楼可以说是空间布局好、艺术格调高、建筑气势大的一座。它坐落在永定县高陂乡的上洋村,是陈氏第十六代祖陈华升所建,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费时70多年,经三代人的努力才最后建成。遗经楼的总体布局是当地所称的“楼包厝,厝包楼”的形式,即四五层的方楼包围着内院中心单层的方厝,而方楼前又被一二层的厝所包围,在楼前形成一个前院。方楼约45米见方,由五层的“一”字形后楼和四层的“门”形前楼围合而成,设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后楼由三个完全隔开的标准单元只在底层设一个大门,从内院出入,进门是厅,厅后是横梯,三面共六间卧房围绕,各层平面相同,房间的隔墙都是厚厚的夯土墙。前楼是内通廊式土楼,底层厨房,二层谷仓,三四层为卧房,再两个侧门厅内各设一部楼梯。因此,整个方楼的布局是单元式与通廊式的结合。

方楼30米见方的内院中心是祖堂,祖堂作为祭祀和婚丧喜庆活动的场所,自成一独立的四合院。祖堂与方楼之间左右连廊相通,前面以漏花墙分隔,增加了内院空间的层次。内院立面也别具一格,前楼的走马廊比一般土楼宽得多,而且不同于其他土楼敞廊的做法,在内院一侧用通长的直棂窗分隔形成半封闭的暖廊,直棂窗间有规律地装点圆形方形的窗洞,既隔又透,使内院立面更显精致。同时在第四层窗底又加一道腰檐,既保护了回廊的木构件,又增加了一层水平的划分,与屋顶出檐构成重檐的效果更丰富了内院立面。后楼立面则完全不同,没有回廊,土墙到顶白灰抹面,单元中厅窗洞较大,两侧房间的窗洞极窄,且从上到下窗洞由大变小,后楼立面洁白、封闭、厚实,与前楼的立面形成色彩、质感、虚实上的对比,相互衬托而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方楼大门前有两组用作私塾学堂的小四合院,称为“文厅”和“武厅”,两层楼房和入口敞厅围合出一个T形的前院。穿过门楼敞厅进入这个前院,四层高的方楼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在左右对称的单层合院的陪衬下更显得高大。在这里,厅堂、敞廊、窄院、天井、漏窗、花墙巧妙地组合,形成前院空间丰富的层次与变化,更衬托出遗经楼的雄伟壮观。

整个建筑群占地3660多平方米,不仅规模巨大而且造型独特。其外墙全部为夯土墙白灰抹面,巨大的歇山屋顶高低错落地盖在高大的土楼之上,正门上部在第四层挑出木构“楼斗”,古朴黝黑的木质构件,黑色的瓦顶与洁白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爽楼——西爽楼坐落在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现楼内居住黄姓93户,共520人。方楼面宽86米,进深94米,平面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方楼周边是三层高的土楼,由65个独门独户的小单元围合,每户占一开间,从底层到顶层与相邻单元完全隔开,无走廊连通,自成一个独立的单元。方楼外围墙厚1.7米,在第三层开小窗洞。全楼设一个正门两个边门。其内院中整齐地排列着六组两进的祠堂。祠堂间除正面有较大的前院,其余三面是窄窄的巷道。8单元式的布局是西爽楼的特点。每个单元面宽3至4

米不等,进深13.9米。各户有单独的入口大门,进门是单层的门厅,*墙设灶台,经小天井旁的侧廊通大厅。开敞的大厅既作客厅又作餐厅,*小天井采光。厅后是卧房,卧房一侧设楼梯上二、三层。每个单元自成独立的小天地,创造了小家庭内部舒适的生活环境。西爽楼大门前是15米宽、九十多米长的前埕,用作晒谷坪。埕前有半月形池塘,池塘两端伸出壕沟,像护城河般围绕在方楼四周,这壕沟是建楼取土时自然形成的,同时起到防卫作用,现在已部分淤积。

这种单元式的方楼,既有适合小家庭生活需求的私密性空间(小单元户内的居住空间),又有满足大家庭使用的半私密性、办公共性的空间(内院和祠堂),还有供公共性的空间(前埕和池塘),充分满足了楼内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最后说五凤楼。五凤楼的五凤,名出《小学绀珠》:“五凤:赤者凤,黄者鹓雏,青者鸾,紫者鸑鷟(音yuezhuo、水鸟的意思。),白者鹄。”具有五行意义的随方之色,以东西南北中五方配五色五凤,以此命名住宅,表示中央四轴与四方的内外并合左右一体的造型和相应朴素的哲学辩证法寓意。

五凤楼的造型特点:五凤楼的造型在中轴三堂的基础上发展为许多形式,常见的是三堂式、三堂二横式、三堂二横加后围拢式、三堂二横加倒座式、三堂四横加后围拢式、三堂六横加后围拢式、四堂式、九堂四横式、等多种。五凤楼的建筑立面也花样繁多,有后堂及其左右堂屋为二层楼、横屋为平房、中堂为低于后堂的一层加两厢正统间小阁楼,而下厅为平房者;有后堂整横为三层,横层后半部及中堂部为二层,横屋下半部与下厅为平房者;有后堂的中心一堂为三层四层,而后堂左右则二层三层呈官帽状------但不管如何变化,均少不了高大对称的中轴大厅和前低后高的布局形式。

五凤楼的主要特点是:

1、必有高大、建于中轴线的开敞厅堂。

2、一般是三堂二横或更复杂形式,小型的至少也有上下两堂。

3、左右设有平衡对称的横屋,横屋数量2~6列不等。

4、大门前的晒谷坪及半圆形的池塘比不可少有。

5、布局必然是后高前低,层层迭落。

五凤楼的典型实例:

大夫第——大夫第又称“文翼堂”,位于永定县高陂乡大塘角村,系王氏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历时六年建成。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对称布局,棉宽52米,纵深53米。分左中右三个部分,其俗称“三堂二横”。

三堂即中轴线上的下堂、中堂和后堂。下堂即门厅,两侧带厢房,前面大门构筑堂皇,门廊高大,屋顶作三段歇山式,屋脊曲线生起,门楣上书“大夫第”三个字,入口庄重、气派。中堂明间为正厅,作为祭祀的场所,空间高大,两侧次间作客厅、书房或帐房。后堂为四层的主楼,立在中轴线的尽端,为全宅最高的建筑,作为家长的住所,在总体构图上显居统帅地位。三堂之间是前后两个天井,前天井两侧为敞廊。后天井两侧是小厨房。

两横即两侧的横屋,分别由三个平面形式相同的基本单元沿纵向拼接而成,横屋最前面一间高一层,前段一单元两层作学堂,后段两个单元三层为四兄弟的住所,其屋顶歇山向前层层跌落,颇有特色。

在三堂两横之间形成窄长的庭院,前后设门,中间隔以连廊。两侧楼外是一排矮平房,用作仓库、磨坊、牛栏、猪舍及厕所。大门前是晒谷坪,坪前为照壁及半圆形水池。楼后的山坡上围出一个半圆形的场院,俗称“楼背”。前后合成一个整圆,既有风水的考虑又含圆满之意。水池是建楼取土时挖成的,既可养鱼又便于取水灭火。

四层的主楼及两侧的横屋均为夯土结构,内外墙都是50厘米厚的夯土墙,使卧房冬暖夏凉。木楼板厚一寸(约3厘米),板面上再铺地砖,既防火又隔声。高低错落的土楼,配以巨大出檐的九脊顶,使整个建筑群布局规整、条理井然。虽院落重叠、屋宇参差,但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显出古朴庄重的艺术风格。

永隆昌楼——位于永定县怃市乡前村的永隆昌楼是一组规模巨大的土楼建筑群,它由一座五凤楼与一座方楼组合而成。五凤楼名“福盛楼”,为四堂两横背后再加一排四层土楼并与两横连接,形成更为壮观的布局。其主楼高六层,是福建省最高的层数,夯土墙能建造六层高楼的确是一个奇迹。其总体布局与众不同的是在三堂与两横之间的院子中,又围出六个小四合院,使得横屋底层中厅的空间更加丰富、更具私密性,形成大家族内小家庭相对独立的小天地。福盛楼的内部空间可以算得上是永定县五凤楼中变化最丰富的一个。楼前的平房围出宽敞的晒坪,位于晒坪一角的门楼高大、庄重、气派。

紧挨福盛楼,并与其中轴线成45度方向布置的方楼名“福善楼”,它是单元式方楼的变异。约40米见方的四层土楼,围合一个矩形的内院,内院中心是祖堂。每个单元都是由中厅和两侧的卧房组成,厅后是楼梯,底层用作厨房。方楼内院立面上木够饰面与白粉墙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除了圆楼、方楼、五凤楼外,土楼还有其他特殊形状的土楼:

1、椭圆楼总数只有十来座,分布在诏安县官陂乡、平和县大溪乡、南靖县的书洋乡和南坑乡。而拥有众多土楼的永定县竟然无一座椭圆楼。椭圆楼的布局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基地情况,如南靖田螺坑的文昌楼其基地本身就是一块长方形的台地,上下左右均为陡坡,只好依地形建了椭圆楼;二是风水因素,一般来说,圆楼在建筑朝向方面适应性比较大,方向性不是那么强烈。椭圆楼则不同,大门祖堂设在短轴方向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大门和祖堂要朝着山口和水口则要风水师决定,这就限制了椭圆楼的布局。

2、八卦楼八卦是中国远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宗教、医学、水利学和建筑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新老民宅里,八卦阴阳太极图案在梁架、墙壁、入口、墙角无处不在。在客家民居中,土楼的选址定位,镇宅祛邪也离不开八卦。振成楼和再田楼就是典型的八卦楼式土楼。

3、环形楼环形楼主要集中在诏安太平、官陂、秀篆诸乡,是诏安县独有的形式。有一环、二环、三环,最多达五环。环形楼的布局特点是围绕着当中一祖屋或禾坪层层围绕、环环相套。环与环之间留有宽大的走道与排水沟,纵向又通过房间或走廊联系,构成一组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建筑群落,其呈现出来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令人震惊。环之间留有宽大的走道与排水沟,纵向又通过房间或走廊联系,构成一组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建筑群落,其呈现出来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令人震惊。环形楼有半月楼和大屋村游宅两种。

4、多边形楼除了规范形体的土楼外,还有一种数量极少的多边形建筑,主要建造特点是利用地形地貌依势设计营造,它依山就势,布局灵活,娇小多变,综合了其他形状土楼的长处,减少了方楼的直角,内部空间也因地势高低而富有变化,是一种富有现代设计手法的土楼。永定县古竹乡高东村的顺源楼,就是一座五边形土楼。

接下来来谈谈土楼的择址与设计。在福建土楼地区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一般同宗同组的人,总是五服近亲为邻,兄弟比屋而居。盖屋就在自己房头的地盘范围内,匀出一块地皮来建房。相反,如果盖屋不是在自己地盘上找地皮,会被邻里取笑,会被认为是兄弟亲人不和要远离亲堂,因而是万万使不得的。基于这种心理和习俗,土楼山村总是同宗同族挤在一起,因此一座座大小不同、形象不同、年代各异的土楼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构成了土楼民居的景观。此外,在土楼的选址上,还特别受到风水思想的影响,这个话题我们放在后

面风水的话题里再来叙说。

土楼人家选择宅基的原则是:

1、宅基力求作北朝南,即古代所谓“负阴抱阳”。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受地形或风水思想的禁忌、避煞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

2、背*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古代称案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3、面对河流或水塘(若无条件时可挖水塘)。

以当代人的眼光看,“背山”即朝向阳光,可以得到较好的日照和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环境秀丽,而且可以得到、生活、生产用的水源,同时还可组织排水,有利建筑的保护。这种优美的环境也是当今建筑师所追求的。

土楼设计

土楼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常要在道路设置、屋水沟渠流向和门户朝向等方面与同宗兄弟亲朋商量,取得一致的意见后请逆水前、泥水匠、木匠师傅来一同确定设计问题。

通常的所谓设计,就是确定土楼平面布局和开间尺寸、层数高度等基本框架的要求,画一张简单的平面示意图即可。泥、木匠就是设计师了,他们到处替人建房,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可以提出比较切实中肯的意见。主人家根据商定好的尺寸和泥瓦木匠的要求去准备木料、砂石、屋瓦、黄土等用料。经验丰富的泥瓦匠在主人家邀请的几个小时的晚宴中,一边饮酒一边就将一座土楼的基本设计确定下来了。

这些工匠们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土楼建造工艺了然于心,对于土楼的设计可谓轻车熟路,所以,住宅的细部构架和装饰装修的技艺,基本上都是泥瓦木匠按照经验和习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决定的。通常主家也可以提出自己对未来住宅的想法和要求,如厅堂天屏、楼梯、门窗尺寸、屋面架数、地基高低之类的工艺要求,如果这些要求不会妨碍基本设计,不会引起连锁性技术工艺变动的话,泥瓦木匠认为可以,那就按主人家的意思去做。主人家未做具体要求的,就按惯例去做。因此,一座土楼的设计,是主人家与泥瓦木匠师傅共同创作的过程,是相互尊重、密切配合的产物。

土楼细部与空间

排水排水俗称出水,风水学认为水属阴,是阳气化生之母。水又属财,是富庶之象征。敞直无阻而泄,乃耗财。理想的排水原则是不直出,不横出,不多多端出水,不穿厅过房,而须曲折如蛇,绕边弯转缓缓泄出。

天井按风水说法,天井乃吐纳阴阳之气,总脉之要,太窄使厅房黑暗无光,不胜屋水,太阔,则散气空然。天井的深浅度须考虑天井汇集的屋水,因天井汇集的屋水乃天外来水,它象征财气,要汇集归总到下厅前天井的吉方寻一个总出口出水。中堂天井要求干净清爽,只可放花盆而不可栽树。 ruA4

水井土楼人家对水井的布局也有讲究。一般在五凤楼的中间天井是不设水井,要设须设在横屋的天井中。大型方圆土楼设水井也不可正对祖堂,应放在屋角或偏离中轴的位置。大凡古代建造的水井都有石板井圈和井盖,井盖还设计成水桶可下而人下不去的楼花式,有些井盖井圈则设计成八卦形,有压阴镇邪之意。

大门风水学认为大门是作为接收和分配天地阴阳之气的窗口,“门多必失”,同时,也是对安全方面的考虑。这就是许多大型土楼为何只设一个大门的缘故。

大门的坐向往往与整座土楼的坐向不同。在建造土楼时,因地盘限制,楼的平面不能摆到理想的风水方向,如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设计一个能如意择向的外大门,来弥补这个缺陷。这就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大型方、圆土楼和五凤楼,在主楼前禾坪外所建的外大门常常是偏向某一方位,这正是由于风水上所谓避煞和求吉手法使然。大门的门面装饰,富有者常以

麻石饰面。

门土楼内部的门,多做成不相对的,即不在同一直线上安置。在大型单环方圆土楼内,为避免两门相对,通常就以一左一右方式安装门户。

门的木料使用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杉木门框应取头在下为在上,不可倒置。比较重要的门框板要取同一根杉木对开,以求木质、纹理、色泽之一律。门板要和吉利尺寸还要取单数。

建筑空间在土楼的空间处理上,在中堂的正脊空间高度上,有较严格的讲究。中堂两边厢房内可以架楼,而中堂不能架楼。一般中脊高度应稍大于正厅面阔的尺寸,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堂的空间气魄,同时也确保了自然采光通风。

土楼的建造

一座土楼的建造过程,大约经过备料、开地基、打石角、行墙、献架、封顶和装修七个阶段。

1、备料“*山吃山”,建造土楼的材料就是山区最丰富的土、木、竹、砂和石。

土——红壤土、田岬泥、老墙泥(即瓦硕土)。

木竹——杉木、少量松杂木、老竹片竹篾等。

砂石——河砂、河卵石、山石块。

石灰。

清砖清瓦。

土纸浆。

2、开地基(放线、挖槽)兴建土楼时,先请风水先生选择地点。首先要确定的不是圆心,而是正门门槛的位置。随后再用罗盘定出楼的中轴线,在轴线端头不妨碍施工的地方立“杨公先师”牌符木桩。然后根据已经策划好的意图、所需房间的多少,定出圆楼的层数和间数,算出半径。再从门槛中点出发沿中轴线定出圆心。用绳子绕圆心画出内、外墙的位置,划分开间。最后依基础设计外墙的宽度并放好基槽的灰线,就可以开挖基槽的工作。在立“杨公先师”牌符的同时要烧香化纸、杀鸡祭天地,出煞驱邪,洁净宅地,然后方可动土开基。土楼基槽的深度是据当地土质情况而定的。一般挖至老土(硬土),深约60公分至2米不等。基槽也叫基坑,俗称大脚坑,意思是地面以下的石砌基础称大脚,地面以上的墙角、腰壁称小脚。顾名思义地面以下的基槽叫大脚坑其坑宽度要比地面以上的小脚宽度大,一般是大脚坑的宽度比小脚的宽度约大一倍以内,深度则据楼高与地基而定。楼高三层以内的,基坑深60厘米左右,干砌一至两路大石就行了。地基不实或易受洪水处,则挖至实处;虚土过深或沙底,若不放弃,则以打松木桩、填巨石等办法固基,或坐低地面。

3、打石脚

基槽开挖之后接着垫墙基、砌墙脚,称之为“打石角”。垫墙基之前,要在中轴线的后端,大厅后墙的后墙的基槽中摆放五块卵石代表“金木水火土”,称“五星石”,其摆放的次序也有讲究,“土”居中,“木”、“水”在左,“金”、“火”在右,曰金不怕火,水木相容,土生木、木生金。并将公鸡血滴在“五星石”上,叫做“刮红制刹”。随之楼主发红包、放鞭炮后才可以开始垫墙基。墙基用大块卵石垒砌,卵石必须大面朝下,并用小卵石填塞缝隙。墙基砌平至室外地平后,开始砌墙脚(小脚)。小脚的厚度要比墙体小一些,收缩成瓶颈曲线状,一般比墙体小4~5厘米,即小脚上的墙体内外两面都要比小脚大出2厘米左右,这样就比笔直到底要美观多了。墙角用表面比较平的河卵石或块石垒砌,石块的铺排必须与墙基石块的方向不同,这样才会稳固。通常以三合土湿砌。明朝早期的土楼通常不砌墙脚,台基面以上即为夯土墙,后来才出现土墙外皮贴一层小卵石的墙脚,起到防水作用。只是清代以后的土楼才砌石墙脚,可见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发展的过程。各地区土楼墙脚高度不一,一般是50~60

厘米左右,也有高至80厘米甚至到门楣以上的。易受山洪地区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以避免洪水浸泡土墙发生坍塌。

4、行墙

小脚砌成后稍等几天,待其三合土接缝干固之后,就可开始夯筑土墙,俗称“行墙”。开板行墙前夜,主人家要请泥木匠班与小工、风水师等前来吃动工酒。开板行墙时还要鸣放高生爆竹与鞭炮,有的还给墙槌板上红。接着支模板夯筑土墙,即开始“行墙”。夯土墙的模板,客家人称为“墙枋”,闽南人称为“墙筛”。模板高约40厘米,长约1.5~2米,用5~7厘米厚的杉木板制成。一幅模板筑成的一段土墙俗称一版。模板一端支在墙钉上,用墙卡牢牢地夹在已经夯好的土墙上,另一端有横搁在墙上的横钉支撑。模板端头的挡板下开两个小缺口,使竹片墙筋(俗称拖骨或长筋)能伸出来,使每一版之间有很好的拉结。挡板上挂一铅垂,用以检查模板放置的垂直度。无论方楼还是圆楼所使用的墙枋都为直线型,由于圆楼的直径很大,墙钫长度很短,每层先夯筑成折线型,外墙皮很容易修整成圆形。夯土的工具主要是舂杵,用质地坚硬的杂木加工而成,长约1.6米,两头为长方锥形,端部装铁头,中段收缩成圆棍便于双手握住夯筑。另备硬木制成的拍板,用以拍实夯好的土墙侧面,以提高土墙表面的耐水性。另有木制补板是填补墙面小孔洞及修整墙面的工具。还用墙铲来削去土墙侧面鼓出的不平整部分。行墙一周之后,升高一层必须想反方向行墙,即正、反方向轮流进行,目的是是墙体更加牢固。在上泥之前,必须向已夯好的墙上洒一些水,使上下两层之间能够夯合。夯墙由两人承担。每版墙的上泥夯筑次数一般是4~9次以上,每两夯层之间还夹有杉木枝或短竹筋作为墙筋(俗称墙梆),以加强土墙的整体性。通常是一天行墙一周。土质极佳而天气又晴暖时也可一日行墙两周,事实上很少这样做。

土的准备与配方:夯土墙的土并不是使用单纯的红壤土,而是三合土。所谓的三合土是由红壤土、添岬泥、老墙泥(瓦砾土)组成的。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红壤土,必须是山体表层除去腐殖质之后的生土层。田岬泥即耕地下层未被翻犁过来的新土。这三种土一般都不单独使用,而是三种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使之发酵成熟后方可使用。单使用这种三合土进行夯筑的土墙为普通夯土墙。比普通夯土更高级的还有干夯、湿夯与特殊配方湿夯三种,以砂、石灰、三合土三样为基本材料。

湿夯三合土的配方:砂、石灰、三合土的比例是3:2:1。还有少量的水。

干夯三合土的配方:砂、石灰、三合土的比例是3:3:4或2:3:5。特殊配方湿夯三合土的配方:在已经发酵成熟的湿夯三合土做细后,以红糖、蛋清水及糯米汤水代替水加入三合土中,翻锄和匀。具体做法是:首先将糯米磨成糯米粉以冷水和匀,然后注入大量开水,方法与制作薯粉浆糊一样,但糯米汤必须非常稀,然后加入红塘,蛋清于汤冷却之后方可加入其中,配料放足后将汤水搅匀。

4、献架

每夯好一层楼高的土墙,便在墙上挖好搁置楼板或木梁的小槽,然后由木工竖木柱架木梁,称之为献架。因为土楼的外墙很结实,可以承载很大的重量,所以大梁的一端直接支承在外墙上,另一端则支承在内圈木柱之间的横梁上。柱与柱之间,架上搁置楼板的龙骨,每一开间并排数根龙骨,一端直接插入夯土外墙中,另一端支承在横梁上,并有部分出挑,用于支撑楼上走廊地面。然后铺上木楼板,用竹钉固定。竹钉事先用热沙子炒过,干燥耐久。安装上木楼梯。

5、封顶(出水)

大的土楼一年建一层,三四年后建好顶层再封顶,俗称出水。建造屋顶时,先架好木结构的梁架,通常是用穿斗和抬梁结合的方式。然后架檩条、钉望板,在铺屋瓦,用砖压住以免被风刮走,屋顶部分就算完工了。

6、装修

一座土楼的结构在封顶出水后便告完成,接下来就是内外装修工作。这阶段的任务:是:铺木楼板,装门窗扇,安走廊栏杆,铺地面,开外墙洞安装木窗,做卵石台基和大门石阶,并制作楼匾,还要装饰祖堂等等。大的土楼一般一年建一层,建了三四年之后封顶,装修又要一年左右,因此一座土楼的建造通常要花上四至五年。完工后照例要请客,然后选好时辰搬进新楼,搬家时全家按年纪长幼大小排好对,每人手中都要拿着灯、火把、鞭炮等物,一边放鞭炮一边说吉祥话,热热闹闹地搬进新楼。一座土楼的建造过程到此完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摘要: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规模宏大、文化底蕴丰富而闻名于世,已成为客家文化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抽象符号。客家土楼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夯土版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更是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华之大成的宝贵实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楼的建筑功能、造型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建筑功能、布局、装饰工艺、旅游价值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是一种集体聚居的生土夯筑的大型建筑,形式多样,且因地制宜,与周围山水和谐相处。土楼成为世界遗产之一员,说明这一承载着灿烂历史的建筑形式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从福建省南部的中等城市漳州往北朝龙岩出发,从闽南跨越到闽西的狭窄山道……在有水田的山谷中蜿蜒而流的河岸膨出的地方,恰似大地盛长的巨大的茸草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或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一样,飘荡着好几个环形的瓦屋顶。那真是好像拔地飞腾而上,又似从天空舞降而下来的不可思议的光景……”这是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首次看到圆形土楼时的强烈感受。这就是福建土楼,它有宫殿建筑的宏伟壮大,有封建府邸的雕梁画栋,有城堡的精密防卫,有久经历史的文化韵味。但它又不是被贴上某个时代标签的帝王产物,不是现在只能被世人崇拜回味的历史,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里的民间住宅,至今还活灵活现的分布在大片的疆土上,被普通人使用。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那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的永定客家土楼,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令人惊叹、令人陶醉,它具有着如下功能: (一)居住功能 土楼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在建造之初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浅谈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 保护与利用

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 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 1.1 历史沿革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 1.2 土楼的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其他地区的生土建筑衰落、绝迹之时,客家民系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南迁到此,为防御盗匪和自然灾害,他们沿袭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浅析福建土楼的防火保护

浅析福建土楼的防火保护 杨智强1,2 王全凤1 (1.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51021;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和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的用电、用燃气比例增高、人员混杂,着火因素增多,福建土楼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土楼的建筑材料、结构及消防特点,阐述土楼防火保护的意义及措施。[关键词]土楼结构消防防火保护 Fire protection of Fujian Tulou Yangzhiqiang1,2Wangquanfeng1 [abstract] As success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Fujian Tulou, the ratio of power and gas assumption was improving and crowded was complex which leaded to increasing of fire dangers. Fire control problem of Fujian Tulou is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Tulou building material, structure and fire control characteristics,the significance of fire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 Fujian Tulou, structure, fire protection, fire prevention protection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

廣東白雲學院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客家土楼 建筑风格分析

学院: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 (2) 一、建筑条件 (2) 1、土楼简介 (2) 2、历史文化 (2) 3、客家来历 (3) 二、建筑风格 (3) 1、建筑规模 (3) 2、风格特色 (4) 3、结构类型 (4) 4、分布区域 (5) 5、布局特点 (5) 三、独特性能 (6) 1、充分的经济性 (6) 2、良好的坚固性 (6) 3、奇妙的物理性 (6) 4、突出的防御性 (7) 5、独特的艺术性 (7) 四、发展方向 (8)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分析 摘要:福建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文章是根据自己曾经亲眼目睹的直观感受,再加以它的背景条件、建筑风格、独特性能及其方展方向几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一详细解析,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并阐释土楼与客家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土楼建筑风格性能精神内涵文化底蕴 一、建造条件 1、土楼简介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2、历史文化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 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 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 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 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 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 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 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 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如四角围龙--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等。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 福建土楼夜景(20张) 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 永定岩太土楼群 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2010年05月05日 21: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内景 振成楼外景 土楼公主永定振福楼

永定岩太土楼群 碧波荡漾的龙湖 被中外专家称为最集中、最美丽、最完整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

老外游土楼赖初源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定考察客家土楼,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并叮嘱土楼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据考证,我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旅游美学论文--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 130浅谈泉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盛荣红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泉州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与高超的建筑技艺。文章主要分析泉州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泉州古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古建筑;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SHENG Ronghong (Quanzhou Museum,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Quanzhou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It is one of the 24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and it is known as the "Zoulu of the Seashore",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Quanzho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nzhou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t has a unique local art style and superb architectural skill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etter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Quanzhou. Keywords: Quanzhou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作者简介:盛荣红(1969-),男,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E- mail:584122639@https://www.doczj.com/doc/768213616.html,. 泉州古建筑具有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泉州古建筑按照建筑结构可分为“宫殿式”大厝、手巾寮、石筑民居、栏杆式建筑、洋楼和骑楼等;按照建筑功能可分为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按 照建筑用材可分为石楼、土楼、海蛎厝、红砖建筑 等,其中尤以红砖建筑最具代表性。泉州的传统红砖建筑,正是缘于其“红砖”材质而得名,并因其甚具泉州地域风格的建筑特征,故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主要分支。然而,若以营构材料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的传统建筑,则更多的是“青砖”建筑,“红砖”建筑并不普遍[1]。由此可见,红砖建筑是泉州古建筑的特色所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泉州古建筑文化遗产作为泉州城市文化的载体,其形成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各个时期泉州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建筑艺术水平,体现出特定时代的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1 基于红砖结构的泉州古建筑 1.1 泉州红砖的起源 著名建筑研究专家陈凯峰在《红砖建筑》一书中指出“陶”“砖”同源。泉州红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泉港蚁山遗址、惠安音楼山遗址等遗址曾出土过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印纹红陶陶拍等物件。至目前,泉州发现的青 铜文化遗址有晋江深沪庵山遗址和南安丰州狮子山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房址以及出土的手制、模制的陶片、陶纺轮、陶网坠等物品。西晋时期,带红颜色的墓砖已经在泉州出现,考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特点简介 一、客从何处来 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 客家侨都——广东惠州 客家古邑——广东河源 客家摇篮——江西赣州 客家首府——福建汀州 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丰顺、海阳(潮安)、潮阳、揭阳、普宁、惠来、饶平。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陆丰。福建省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福建省漳州府的南靖、平和、诏安、云霄。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中,以「四县腔」腔调最多,然后是「海陆腔」,其次是「大埔腔」、还有「饶平腔」和「诏安腔」。 三、土楼概况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原稿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余昌盛 摘要: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他们根据所处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融入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并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弘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关键词: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价值意义 一、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生土夯筑的巨型的民居建筑,今天它在历经千百年的沉寂后终于爆发出了属于它的独特的光芒。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福建土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地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居民的杰出典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土楼中大部分只是简陋实用的大型民居。而从历年来土楼普查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在建国之后几十年里整个土楼社区的巨大变化,建造土楼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之前数百年,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型土楼的建造就迅速减少以致彻底消失。但是现如今,这个“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从日本和欧美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旅游者。伴随着土楼的申遗成功,现在客家土楼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并且逐渐走出国门。近年来,前来考察客家土楼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他们无不被客家土楼之风采所折服,称赞其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土楼旅游持续升温,土楼旅游服务业应运而生。但为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影响土楼保护及旅游秩序,当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引导、特色发展,让客家土楼延年益寿,古韵犹存,永续利用。 二、客家人土楼文化形成的原因 2.1土楼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 在闽粤赣地区这个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出现的客家土楼,具备防御功能是第一位要求。在山区丛林地区,盗匪猖獗,野兽伤人,加上历史上频繁的战乱,都对居住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客家土楼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的产物,因此防卫功能成为了客家土楼最突出的特点。而土楼之所以有如此之强的防卫功能,主要得益于土楼的三道防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土楼外墙,不仅高大而且厚实,因为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围护墙,所以其强度、刚度、整体性和稳定性不言而喻。因而凭借土楼外围的土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足以抵御外来的猛烈攻击。第二道防线是土楼的平面布局,楼内平面功能布局又与防卫要求相适应。当地居民运用自身智慧,在土楼内建起走马廊,以联系环周的各个屋舍,使得土楼内部的交通顺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相互支援,这也是客家土楼中很有特色的布局形式。而第三道防线则是土楼的洞口防卫。客家土楼不仅用高墙、厚墙作为防御,还在墙的一定高度上开设洞口作为枪眼,而枪眼呈现外小内宽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对外观察并减小目标,降低伤害。外墙上众多的枪眼口能够实现全方位的防御,组成火力网有效地阻止翻墙而入的敌人,加强了屋面的防卫。总之,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的防卫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这也是客家民居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因应之道,也是其时代的表征。 2.2土楼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谈到土楼的经济性必然要追溯到土楼的建筑材料上来,客家土楼主要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料还有沙、石灰、竹片、瓦等辅助材料。客家人充分运用当地的生土和林木资源作为基本的材料,并在农闲时让大量族人参与工程,大大地节省了建筑费用。而土楼在至今的千百年中历经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依旧安然无恙,这些事实证明这些取材经济土楼建筑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并有极强实用性的建筑。但是土楼的实用性不仅仅只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土楼内部各个功能区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福建土楼多是建筑规模较大且其实恢弘,土楼内部环环相套,层数多,功能分区明显。一二层不开窗,一层是厨房,二层是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并且带有私塾供楼内子女读书用,整座楼内四通八达,各种功能齐全,满足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充分发挥了这种居民建筑方式的实用性。 2.3土楼具有保护环境之效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而这些材料都是取自大自然。在福建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

中国古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浅析

中国古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浅析 发表时间:2017-06-15T14:45:57.56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期作者:刘清颖[导读]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为出发点,解析了土楼独特的建筑结构。 (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125)【摘要】福建土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建筑的奇葩。本文以土楼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为出发点,解析了土楼独特的建筑结构。【关键词】土楼;结构;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246-02 在瑰丽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福建土楼以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结构精巧而著称于世,被誉为 “东方古城堡”。在2008年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和五凤形,另外还有半圆形、椭圆形、八卦形、曲尺形、五角形、交椅形等等。同一形状又有不同的形态,可谓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土楼的建筑结构注重阴阳协调,其布局对称基本都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其中大门、门厅、天井、祖堂严格分布在其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在建筑土楼打地基的初期,就首先确定了全楼的中心。圆楼会用绳子绕圆心画出内、外墙的位置。方楼也会根据预定的规模确定外墙的宽度。确定了位置后,下一步就是挖槽筑基。土楼地基的基坑,客家人俗称大脚坑。地面以下的基础叫大脚,地面以上的叫小脚,大脚的宽度往往比小脚大一倍。大脚一般以大石头干砌,石缝中填以小石块,使其相互挤紧。其四个边角必须用整块的巨石,以确保屋角地基的稳定,其边缘还要填土夯实。小脚一般采用表面较平的石块,以三合土湿砌。出于防洪防潮的角度考虑,小脚通常要砌筑一定的高度。 土楼之所以称之为“土”楼,源于其以“土”为原材料的特色墙体结构。建造土楼用的材料包括红壤土、田底泥、老墙泥等。土质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土楼的耐久性和坚固性。而且这些选中的土也决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过配制、复合、发酵等工序。发酵成熟的土在夯成墙之后才不会有大的开裂和倾斜。墙体用土有普通三合土和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普通三合土指的是发酵成熟的土、石灰、砂的三合,而特殊配方的三合土是添加了红糖、蛋清与煮熟的糯米的三合土。在建造墙体时,还需要在墙体中埋入杉木或竹片增加土的拉力,甚至放入石块做墙骨以增加墙的整体性,这样建造的墙体不但不怕水浸,而且会时间越久越坚实。夯筑土墙时,先重杵使土相互连接,而后用大拍板将墙体拍击结实,再用嫩泥修补墙面,将板层之间的缝隙一一修补光滑,用小拍板拍实。最后再用大拍板拍打一遍,使墙面更加平整光洁。经过这一系列的拍打后,土墙异常坚固,具有良好的防风雨侵蚀和抗震性能。土楼的墙体不光起到隔离的作用,并且作为建筑物的承重墙传递建筑物的上部荷载给基础。土楼的底墙一般厚达1~2米,并且墙体都是下宽上窄。这种结构型式不但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并且可以形成很好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地震作用和地基不均匀沉降情况下,建筑物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土楼的墙体厚实,其外墙的传热量和热损失都比较小,所以土楼冬天可以隔绝外部寒风冷气,夏天可以阻挡酷暑炎热。因为土性温和,外部潮湿时,土墙可以吸水,而外部干燥时,土墙又可以自然释放水分,因而土楼中的空气总是干湿适中,适宜居住。土楼的一层和二层一般都不设外窗,三层开辟小窗,到四层才开设大窗,再加上其高大厚实的墙体和包贴铁皮的硬木厚门,以及土楼之内水井、粮仓、牲畜圈、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使得土楼能在较长时间内抵御外敌的侵入及野兽的袭击,其防御性是不言而喻的。 土楼的内部,木结构是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楼的木结构中,木材主要采用的是当地盛产的松木和杉木,其中更是以杉木居多。杉木生长周期快,同时树干通直,易于加工,而且杉木中含“杉脑”,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虫蚁蛀并抗腐。此外,杉木在使用之前,还将经过烟熏处理,将杉木的含水率干燥到当地平衡含水率,更是能预防杉木腐朽变质并且防白蚁。整座土楼,除了包门的铁皮、门环、门锁之外,几乎不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土楼木结构的连接除了采用榫铆结合,都使用竹钉来连接。竹钉采用冬天坚硬的老竹头,放在铁鼎中加净生黄土及食盐炒到老干发黄,不仅坚硬异常,并且几乎不朽。在建筑过程中,土墙每夯到一层楼高时,要在墙顶上挖好凹槽,以便搁置楼板梁。而后就可以立木柱、架木梁,这个过程客家人俗称“献架”。铺楼板时,往往会预留一块楼板,等一段时间楼板缩水确定后,再装上最后一块楼板,并用竹钉固定好,以确保楼板严实紧密。 土楼的墙顶都设2米以上的大屋檐,目的就是防止雨水打湿土墙,如此长的屋檐,几乎可以将全部雨水排除到土楼之外。盖瓦,即屋面工程,俗称“出水”。在土墙高高耸起后,就要铺设屋顶了,在屋架椽木上钉上杉板,杉板三片对接或五片对接形成一瓦路,然后盖上瓦片。客家土楼普遍用青瓦,其他土楼则普遍用红瓦。为防止风雨掀翻屋瓦,瓦上面还要盖上一块块砖,以保证瓦片的坚固稳定。 土楼的内饰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甚至某些土楼的门窗栏柱、棚梁斗拱等极尽华丽精巧、追求高雅精美。在土楼完成的后期,木匠师傅需要装楼梯、建楼板、做楼栏与隔扇、装天屏、安门窗、钉天花板,以及做室内木质装饰等等。泥匠师傅要挖门窗洞、砌水沟、铺天井、铺廊道、铺禾坪、砌池塘、垒灶、修台基、修石阶、安门窗等等。从动工到装修完工,一座土楼的建筑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土楼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其艺术价值与建筑技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发展和创新。参考文献 [1]党渤.福建民居建筑—土楼之墙体研究[D].硕士.2012. [2]简伟鹏.福建土楼[J].世界遗产.2015(1). [3]林俊龙.福建土楼整体夯土结构轴压承载力的研究[D].硕士.2014. [4]邓晓婷.论中国建筑奇葩—土楼.[C].2008. [5]霍俊芳、崔琪.传统生土民居—土楼生态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C].2009. 基金项目:西安培华学院校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PHKT16022)。项目名称:“中国古建—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探析”。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_陈李冬

第18卷第6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2005年12月 V ol 18, No 6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Dec, 2005 收稿日期:2005-05-24 作者简介:陈李冬(1973-),男,浙江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 陈李冬 (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从“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重情知礼”的传统文化等三方面对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传统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存,应得到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创造适应于现代生活的环境,延续文脉,弘扬地域特色,优化生存空间等建议。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天人合一;聚族而居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2005)06-0048-09 客家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华夏民族的一支民系。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南迁,最终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客家地区。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语言体系(“阿姆”话)和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长期的迁徙,不断与环境斗争,客家人采取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料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居住方式的建筑艺术(见图1)。 土楼民居分布在赣闽粤交界地区,按 居住者所属的民系,可分为客家土楼和闽 南土楼两大类。客家土楼和闽南土楼,其 外观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内部平面布 局则显著不同: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家 族内户之间联系密切,分户不很明显;而 闽南土楼为单元式,每户为一独立的单元, 分户明显,有很强的私密性。因此,我们 把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夯土墙承重的大 型群体楼房住宅,统称“客家土楼”或“土 楼文化”,它们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闽西客家土楼的 建筑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汉代的古籍《皇帝宅经》中讲到“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 空间图1 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土楼

关于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关于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 前提摘要: 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 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

永定客家土楼有哪些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特点: 1、历史悠久。1000年前永定就产生了土楼,五六百年前已经相当普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连县委县府办公楼、招待所、学校、医院都是土楼。一直延续至今。(金山古圆寨、馥馨楼……) 2、种类繁多。永定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多达数十种,有正方形、长方形、府第式、五凤形、五角形、八角形、半月形、圆形等等,其中圆楼最引人注目,现存有360多座。 3、规模宏大。占地5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层以上的土楼占80%多,最大的土楼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最高的达6层。(抚市镇的永隆昌、高陂镇的遗经楼,圆楼规模最大的是高北的承启楼) 4、结构奇巧。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十分讲究,它中轴线鲜明,古朴典雅等等,布局与结构与古代中原汉族建筑一脉相承。(土木结构,承重墙) 5、功能齐全。它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主要原因一是墙筋拉力,四个角加固,墙体下大上小,重心在下,向心力强[特别是圆楼]。二是木结构之间和与土墙连得很紧,形成一个整体)、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教化育人等功能,而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大型的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 6、客家文化内涵丰富。从建筑工艺、民俗风情、重教兴学以及众多的楹联可以证明,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展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三、土楼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 1、土楼申遗成功,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值得全世界1.2亿客家人自豪。 2、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一永定 客家土楼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3、土楼申遗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永定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提升了我县的软实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