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前言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政策,编制了《睢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规划以2000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

该项规划的编制以《睢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该规划作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对于科学、规范、有效地指导全县土地整理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编制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实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逐步提高废弃土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对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

筹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突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落实到图,并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编制本《规划》的原则是:以提高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本规划所称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全县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用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道路、沟渠等综合整理;村庄闲散地整理等。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的复垦利用。这里主要指工矿废弃地和砖瓦窑的复垦。

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指宜农滩涂及沙地、荒草地、盐碱地等。

第一章概况

一、自然条件

睢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惠济河中游,东经114。50,--115。12,,北纬34。34,--34。12,。南北长40.80公里,东西宽32.90公里,区域形状大体呈一平行四边形,总面积920.71平方公里。本县北邻民权县,南接太康县,西至杞县,东到宁陵县,东南一角又与柘城县毗连。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贯穿全境的省级公路3条,县级公路8条,公路通车里程500公里。

睢县属豫东平原黄泛区冲积扇的一部分,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地面坡降约1/5000,故地形开阔平坦。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51--60米,相对高差9米。睢县全境属涡惠河水系,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

睢县地处东亚中纬度地带,四季气候特点为春季温暖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较长,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4度,年平均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6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86.4毫米,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降水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加之冰雹、干热风等,还有各种作物虫害,都在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睢县土壤均为潮土,分为三个亚类、五个土属、十二

个土种。其中黄潮土亚类中的两合土、淤土面积最大,分别占土壤面积的63.63%和25.57%,砂土占9.25%,其余为盐化潮土与碱化潮土,盐化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1.26%,碱化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0.29%。

二、社会经济状况

睢县共辖城隍、潮庄等24个乡镇,全县共有522个行政村,1171个自然村。2000年总人口为755913人,其中农村人口70624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1人。睢县属平原地形,平原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等产量在全省各地县中名列前茅。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4.37亿公斤。农业总产值23.11亿元(当年现行价),农民人均总收入2132.2元。

睢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市场经济的搞活,全县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本县主要工业产品有酿酒、酶制剂、箱板纸、饲料、植物油、面粉及面制食品、皮革制品、花生制品等。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0.97亿元(当年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0.7%,实现利税总额6001万元,比上年增长

45.1%。

三、土地利用状况

1、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00年全县土地总面积

92071.2公顷,各类型土地面积及结构状况如下:

⑴农用地

2000年,全县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面积72178.2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78.39%。

①耕地66616.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35%,其中:灌溉水田5.79公顷,水浇地63098.68公顷,旱地3203.77公顷,菜地308.58公顷。

②园地370.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0%,其中果园350.95公顷。

③林地2044.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其中有林地1925.34公顷。

④牧草地均为人工草地,仅分布在帝丘一乡,面积为

2.39公顷。

⑤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等用地)3144.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1%,其中坑塘水面

137.45公顷,农田水利用地1267.54公顷,田坎0.19公顷。

⑵建设用地

2000年,全县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6356.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

面积的

17.77%。

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5443.2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16.77%,其中,城镇972.22公顷,农村居民点13696.97公顷,独立工矿718.71公顷,特殊用地55.39公顷。

②交通用地426.2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46%,426.26公顷全是公路用地。

③水利设施用地487.3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0.53%,487.32公顷全是水工建筑用地。

⑶未利用地

2000年,全县未利用地(河流、湖泊、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及其它)面积3536.0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84%,其中河流水面940.19公顷、湖泊188.37公顷、滩涂1339.60公顷、荒草地42.74公顷、盐碱地5.63公顷、沙地

129.35公顷,裸土地0.01公顷,其它未利用土地890.18公顷。

2、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⑴土地利用类型较多,但以耕地为主。

按照全国土地旧分类划分的8个一级类型在本县都有分布,全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35%,大大超过全省

46.7%的平均水平。本县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反映了本县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耕地类型的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农业主导地位,这与本县的地貌、土质、气候、水文、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条件是相适应的。

⑵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具有相对同一性和差异性。

相对同一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上,即除帝丘乡有牧草地外,其它23个乡镇一级土地利用类型都是7个,并且都以耕地为主要地类。相对差异性主要反映在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不同,如位于县境北部的榆厢、蓼堤、涧岗、董店和帝丘五个乡镇,其园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占全县同类型用地的比例都比较大,其它乡镇相对较小。

⑶土地利用面积较大,可供复垦、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较少。

据统计,全县未利用地面积为(按全国土地新分类)3536.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大大低于全省10%的平均水平,尽管全县总的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在利用程度及深度开发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县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中,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较高,土地利用结构尚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待整理复垦开发土地资源数量与分布

一、待整理土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本次规划之"土地整理"是指对村庄、农田和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睢县土地整理的重点是闲散地、打谷场、辅助生产设施用地及其他零星未利用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提高经济效益。

待整理土地资源主要包括除规划建设占用以外的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两个方面,其中待整理耕地数量除其自身外,还应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打谷场、沟渠、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用地及未成片分布的未利用地、小面积的废弃砖瓦窑及工矿废弃地面积计算在内。截止2000年底,全县待整理土地资源面积为83901.62公顷,耕地66150.16公顷(全县耕地总面积66616.82公顷,规划期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面积为466.66公顷),沟渠面积为1267.54公顷,农村道路面积1738.87公顷,打谷场319.8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026.65公顷,工矿废弃地21.40公顷,农村居民点13377.18公顷。待整理土地资源分布在县辖所有24个乡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睢县待整理资源现状表单位:公顷

二、待复垦土地资源数量与分布

本规划之"土地复垦"是指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睢县待复垦土地资源主要是砖瓦窑和工矿废弃用地。结合睢县实际及工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列入复垦区,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列入整理区。调查结果表明,睢县零星分布的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较少,总面积为21.40公顷,归为土地整理范围;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总面积为155.37公顷,归于土地复垦范围。全县工矿废弃地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睢县砖瓦窑及工矿废弃地现状表单位:公顷

三、待开发土地资源数量与分布

本规划之"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采取工

程和生物措施,使其投入经营和利用的活动。睢县待开发土地包括沙地、盐碱地、滩涂、荒草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考虑到国家适度开发的政策、资金技术问题及开发难易程度,在规划期内对该类土地适度开发。

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000年全县未利用地总面积为3536.07公顷,扣除已作为耕

地整理对象和暂不宜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余下1197.80公顷未利用地(均为滩涂、盐碱地、沙地)可作为本次规划待开发的对象,主要分布在河集乡、白庙乡、榆厢乡等16个乡镇。待开发未利用地主要为滩涂地,其它未利用地包括沙地、盐碱地等,虽然滩涂地地势低洼、质粗、瘠薄,但只要采取治水、培肥、改土统筹兼顾,水、土、路、林、电、田综合规划,从技术开发入手,

以发展优势农产品为主,采取典型引路,资金物资科技综合投入,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走维持生态平衡低消耗高效益,农林牧全面发展的道路,就能把这种滩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睢县待开发土地资源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睢县待开发土地资源现状表

单位:公顷

第三章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根据睢县土地详查结果,历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情况以及全县土壤普查等资料显示,通过对全县土地和土壤现状和结构认真分析,虽然睢县土地利用率较高,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已经不多,但已利用土地中仍有一定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整理潜力

土地整理即是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潜力即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农村居民点进行综合整治,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用地面积。结合睢县实际,土地整理主要指耕地区域中的农村道路、打谷场、沟渠、田坎、零星未利用地、零星建设用地的整理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

1、耕地整理潜力。

现有农田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块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等粗放利用的状况,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现有农田深入挖潜,合理规划布局,道路沟渠平整,归并零散地块,低产田可通过田水路林综合配套治理,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达到高产田生产水平。

耕地整理潜力级别分为三级,以行政村为整理区单位,新增耕地系数≥4.0%的为Ⅰ级,2.0-4.0%为Ⅱ级,≤2.0%的为Ⅲ级。以此分级标准衡量,耕地整理一级区总面积为2501.05公顷,占全县待整理区总面积的3.55%,通过整理可增加耕地169.89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6.79%,分布在帝丘乡;耕地整理二级区总面积15913.02公顷,占全县待整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 1. 我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应用文-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表明,21世纪上半叶(至2050年)我国能源体系发展的展望、主要趋势与特点是: 1. 我国的能源需求仍将快速增长。2000年我国人均能耗约为1吨标煤/年,人均发电装机容量约为0.25千瓦。据预测2020年将增至约2吨标煤/年及0.7千瓦,2050年将达3吨标煤/年及1.5千瓦。 2. 一次能源结构将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我国的一次能源一直以化石能源为主,其总份额一直占总耗能量的90%以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能源结构大体稳定在:煤占65-70%,石油占20-25%,天然气占3%,水电与核电份额有所增加,由4%增至7%。展望2050年,虽然我国煤资源还较丰富,由于开采能力与安全,以及 、运输等的限制,普遍认为我国煤产量增至约30亿吨/年后将会大体保持稳定,约合20亿吨标煤/年,煤的份额将由2005年约68.8%降至40%左右,石油份额大体保持在20-25%,天然气份额会有所增加,至约12%,使整个化石能源份额降至70-75%左右,下降15-20%。虽然国家已明确了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的方针,由于资源的限制,其增长将与耗能增长大体同步,份额略有上升,由当前的7%增至10%。这样,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应将出现10-15%的缺口,要依靠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由发展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来补足。 3. 保障石油供应是能源安全的突出矛盾。由于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石油资源与生产能力的限制,预计石油年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左右,保障石油供应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3亿吨,国内产量1.81亿吨,进口量已达约40%,预期2020年消费量最少将达 4.5亿吨,2050年将达8亿吨,进口量将增至近70-80%。充分利内两方面的资源是保障供应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在国内必须大力发展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以保障能源安全。交通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重很大,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其耗油增长已成为全国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节油交通应成为交通发展的重要原则。 从我国能源发展的需求、现状与特点出发,在21世纪上半叶逐步构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议要积极推进一次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科学地进行有关重大战略部署,主要包括:(1) 根据资源与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2)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3) 大力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供应。(4) 大规模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的发展应该积极起步,力求其所占能源份额将明显提高。(5) 未来新型能源,主要是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与大规模海洋能,虽在21世纪上半叶尚不可能在能源供应中发挥作用,它们的研究发展应给予充分重视与支持,进行认真部署。 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投资巨大,正确、科学地拟定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现在有关 正在起步,要以滚动的方式长期、综合持续地进行,中国科学院作为超脱于国家行政部门的科学思想库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做出应有贡献。中国科学院学部 了相关领域的院士及专家,进行了咨询研究[2-3],期望使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更加科学与合理。 发展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对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均有着重大意义。从我国当前相关技术与产业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近期内,宜大力支持多方面的研发与示范工作,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初步产业化的工作,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宜采取谨慎态度,充分论证后再做决定。发展替代燃料,主要包括开发非常规石油,用煤和气制取液体燃料和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现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现代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非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 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使人类整个生产、生活方式都要有所改进,从人们改革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起,争取更多地依靠生态持续性来取得经济持续性,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引导到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上来。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进行。要取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与社会经济割裂,必须而且只能紧密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解决。面对当今“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利用它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关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 3、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直接外在表现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持续、协调,也就是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对社会总需求,除了经济增长本身增大的需求之外,各类需求都必然有自然增长的趋势。 (1)对维持简单再生产所要补偿的原料、初级产品,特别是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困难,采掘和垦殖的条件会越来越差。社会每年用等量的原料来补偿已消耗的原料,在价值上一般是一个增大的量。 (2)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必然增大。 (3)个人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在粮食供给、燃料、生活用电、交通、住房、人均绿化面积等方面,即使人均需求数量保持同一水平,但在价值上也是一个增大的量。因为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资源基础逐年稀缺,代价不断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领域中的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要注意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能够提供到市场上的总产品(加劳务)两者的比例协调,更要注意到市场背后整个社会必要的经济需求与经济资源供给两者的比例

瑞典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瑞典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简介 瑞典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瑞典政府最近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2020年后将全面使用生物燃料,放弃使用石油燃料,并将完全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成为地球上第一个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无油国(oil-free)。这是瑞典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晶。 在国际环保产业和能源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瑞典堪称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典范,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节能举措对于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最新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瑞典的能源政策 可持续发展是瑞典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国策。瑞典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着力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能源产业。特别是经历了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重创,为保证瑞典的经济发展不再受制于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和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的威胁,从国家的能源安全出发,瑞典政府制定了能源发展目标,并于1997年确立了能源战略的指导原则:加快可持续能源系统开发,早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化。其主旨在于:瑞典的电力和其它能源供应要有保障,价格在国际上要有竞争力;要高能效、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对人类健康、环境以及气候的不利影响,促进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立法先行是瑞典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显著特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就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此来指导、规范企业的行为。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法规得以执行,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具体可行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行的行业标准,体系完备。 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是将能源战略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瑞典从政府到地方都建立了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瑞典可持续发展部归口管理能源产业,其下属机构瑞典能源署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加强与贸易和工业部门、能源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省、市对口单位及咨询公司的合作、理解和信任,来协调、引导政府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使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稳定和高效的原则,又不失不断得以发展完善,确保能源系统向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转化。 财政、税收导向和经济措施行之有效。瑞典的能源税收政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电力税、燃油税、汽车税等,依据对大气的污染程度,针对不同种类的燃油收取不等税费。1991年,瑞典还成为世界首批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国家。同样,为鼓励企业使用生物能源和本地能源,瑞典政府还从2003年起引入了基于电力市场的电子证书系统,根据企业使用生物电能占用电总量的比例给予税收减免优惠。这些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为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生物燃料利用率,降低能耗和环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由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提出并流行,意味着一场社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透过这一新的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所看到的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普遍忧虑,一种交织着近忧远忧的世界与人类的命运关注.本文阐述了水资源再生利用可持续战略之间的关系,指出水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解决环境负荷唯一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是针对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建设发展引发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主要是:人口的剧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掠夺式开采和过度消耗已造成了资源的匮乏,有的资源已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况: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正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趋恶化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仅已经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为了保证人类的协调发展,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直接产生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但是一旦它确立并成为多数的共识之后,它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的代价减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与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继续发展。 二、目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这已是世界性问题,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第一届水问题会议在这一天闭幕,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正视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共同采取行动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水资源。我国除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以外,还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一些河流泥沙量高等不利因素。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水资源污染程度是10年前的400倍。“八五”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是5.5%,2001年的工业废水处理率是32.2%。全年排放废水3.54×109m3,黄河兰州段多年平均径流量(3.54×109m3).全国饮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人口比例很大。如总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为76.1%,耗氯率超标率为16.7%,即使是自来水,2001年全国的合格率仅为87%。 (三)用水量不断增长,且增长率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我国自1980年至此2001年人口从9.8亿增加到13亿,年增长率为1.42%;用水量从4437×108m3增加到预测的7096×108m3,年增长率为2.38%。用水量增长率为人口增加率的确1.67倍。另外,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分别从1980年的1.5%和10.3%增加到2001年预测的3.0%到21.4%。而预测的2002年世界平均值分别为7.8%和31.7%。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和工业用水所占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用水量不断增加,且增长率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四)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饮用水水质与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各国对饮用水的水质非常重视。在80年代中前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作了调整补充后,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又纷纷再次进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 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学号;1114040118、 11土管 张宗刻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路 一、1、土地的含义; 土地的含义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其上层的气候、生物,下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到是形成土地的外部条件,不是土地本身。广义的概念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土地系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另一种认为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垂直剖面,包括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土地是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还是人类和生长栖息在土地上的野生、家生动植物资源,都离不开土地,都来与土地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对其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满足后代人对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二、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11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44%,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耕地0.05公顷的警界线。198

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问题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则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分别阐述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他们是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加快发展天然气;从实际出发,实施煤炭的清洁利用;系统考虑电源结构,水电、核电要实施长期的发展计划;推动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实施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安排等。 Abstract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 about the energy issue. Thus, it is a quite big issue that how to mak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ergy.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topic on six aspects as follows: the long range insists on preferential strateg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adaptation to the terminal energy demand change trend and the shift of energy supply’s structure and making a faster pa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making use of coal clearly on basis of reality; systemat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Power source structure and the enforcement for the long range development of water、electricity and nuclear power; the good extern environment fo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energy strategy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king an excellent strategetic arrang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enerative energy and so on. 关键字能源可持续发展节能发展战略环境 Keywords energy 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reser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environment 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二是要解决好能源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有关的环境问题。 1 长期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态势,能源供应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节能受到必要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场经济初步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简介 我国水资源且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于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于1800亿m3之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于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壹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严陆光*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为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近年来我国已拟定了至2020年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并进行了相应的部署。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些涉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近一年多来,我参加了有关研究和讨论,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咨询项目(“十一五国家高技术产业先进能源领域发展重点咨询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美两国科学院与工程院(两国四院)合作研究项目(“城市化-能源-清洁空气”)、国际科学院委员会能源研究项目(“向可持续能源系统过渡”)。本文介绍上述研究形成的有关战略,并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一、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估计 表1列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与预测[1],包括一次能源、石油与电力三个方面。总体上看,我国当前总能耗约为1吨标煤/人年,发电装机容量约为0.3千瓦/人,2020年将增长至约2吨标煤和0.7千瓦,2050年将达约3吨标煤和1.5千瓦。根据这个有较大共识的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能源发展有以下主要特点。 煤炭在21世纪上半叶仍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但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逐渐下降,由2003年67%降至2050的约40%。2003年我国煤炭总产量为16.7亿吨,近年仍在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约25亿吨,2020年后将稳定在30亿吨左右,新增煤炭绝大部份用于发电。因此,煤电中提高效率与降低污染,实现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能源科技重点。 保障石油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关键。解决保障石油供应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进行努力。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达0.9亿吨,占全国总耗油量的35%,预期2020年将达2.7亿吨(60%),2050年将达6.2亿吨(78%)。而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开源,包括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推进补充和替代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化。在“节流”方面,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耗的大户,我国交通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 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