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王存)

内容摘要:庆阳窑洞是原始穴居形式的发展,以“陶复”、“陶穴”为主要类型。庆阳窑洞的经济实用,体现了朴素自然的美学意义,涉及到民俗文化、道教风土观、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面对趋向消亡的庆阳窑洞,必须做好能体现其文化特点的窑洞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庆阳窑洞原始穴居形式

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黄土层厚达百米以上,且不含砂石,十分粘牢,加之气候干燥少雨,所以窑洞就成为该地居民最古老、最传统的居住形式。几千年以来,庆阳先民就在这原始简单又经济实用的土窑洞中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窑洞文化正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庆阳窑洞是原始穴居形式的发展

1、窑洞的渊源

庆阳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区,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发现半坡、仰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处,地穴式、类窑洞式建筑普遍存在。据考证,这里亦是周先祖创业之地。周先祖不窋来此教民稼穑,“陶复陶穴”以为居。庆阳先民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窑洞民居文化。窑洞这种原始社会穴居文化的产物,被庆阳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发展,成为本地区最传统的居住形式。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随着原始人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磨制石器被广泛制造和使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也由简单群居向氏族聚落形式发展,原始家庭逐渐产生。将自然洞穴作为栖息地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我们的先祖就仿照自然洞穴的样子,在人工凿成的崖壁上凿洞以居,这便是窑洞的雏形。从以下史料中可窥见窑洞发展之一斑。

(1)“根据考古资料,庆阳境内目前已发现的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普遍存在着以‘穴居’为基本特征、但有不同样式的住宅形式。”]1[尤其是宁县阳洼遗址,不仅发现的住室数量居多,而且比较完整。在试掘的390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住室12处,其建筑形式可分为地穴式、半地穴式和类窑洞式三种。“类窑洞式建筑,除在阳洼遗址有这种遗存外,在我区其他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亦

有发现。如合水县曹家沟仰韶文化遗址、牛头山仰韶、齐家文化遗址中均有,镇原县常山遗址中‘常山下层文化’的房子, 也有类窑洞式建筑的因素。”]2[(2)《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庆阳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在今庆城县遗有“周定邦”牌坊一座,在县城东南三里处有不窋城遗址。据《庆阳府志》载:“周祖遗踪,即府城东山周祖不窋所居也。”

(3)周先祖不窋在古称北豳的陇东庆阳奠定了周朝的基础,创建了农耕文明, 不窋的名字与居住窑洞有密切的关系。在《说文解字注》中有:“丕, 大也” , “丕”与“不”同音, “不”字在远古以“丕”出现。《说文》中“窋”释义为:物在穴中, 从穴中出。《辞海》中说“窋”同“窟” , 意思是人或动物在窑洞这种土室中生活, 又从窑洞中走出的现象。因此, 不窋的意思是指住在山洞、窑洞的人。可以推断, 周先祖不窋在当时居住的是窑洞, 同时对先民们居住的窑洞的改型进行了推动, 由于他的特殊贡献, 人们为了感激和永远记住他的功德, 将他的名字叫为不窋。

2、气候、地貌特征为窑洞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考古人员研究分析, 西北黄土高原的陇东地区原是广袤森林的一部分, 生活着黄河古象等热带动植物。但随着地壳运动和地球气候的转变,自然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 森林消失, 地表植被遭到了破坏, 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大量的黄土残塬和沟壑山区。由于这一地区干旱少雨, 树木稀少,致使人们修建房屋时, 所需的木料如房梁、房脊、门窗材料及椽棒等紧缺,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数量。加之冬季寒冷多风,建于地表之上的房屋保暖性能较差。窑洞自然成为庆阳先民修建住室的首选。

黄土高原土质细密干结, 土层厚实, 容易挖掘, 结实牢固, 这就为窑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窑洞这种人类的居住形式, 既适应了黄土地貌残酷现实的约束, 又使人们本能地回归到黄土中生活, 窑洞在人们的生存环境中得以大范围发展。随着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得到提高, 在总结原始洞穴特点的基础上, 逐步实践、逐步改进修窑技术, 拱形结构取代了圆形, 窑洞出现了门窗,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符合力学科学的拱型造型。这种作为原始洞穴延续

的居住形式, 成为了陇东黄土高原普及性的民居形式, 历经了中华文明历史变迁, 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深得广大劳动群众的喜爱。

3、窑洞的类型

据《甘肃省通志》中记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 有先王遗风, 陶复陶穴以为居, 于貉为裘以御寒”。这里的“陶复”和“陶穴”是记载周先祖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挖掘窑洞的两种不同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两种原始的下沉式修建窑洞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陶复”,即是如今的“明庄”或“崖庄”的雏形。这种明庄是在塬畔、半山腰、山坡、沟壑间的向阳背风处借助地势挖修窑洞。修建这种窑洞省时、省工, 取土量少, 因而被较多地采用。修建时,先将崖面削平,并修出规则的“﹥”型图案整齐排列,可起到装饰和缓解雨水冲击力的作用。为了使崖面不至于因重力作用而坍塌,崖面和水平地面一般呈100度左右的夹角,崖面越高,夹角会相应增大。有的人家由于条件所限,窑址坡度较陡,为缓解崖面重力,方便排水,便将崖面修成层台状,一般为2-3层。崖面一般呈罗圈状或规整的方形,三面靠实,或一面靠实,两侧稍突出为“庄膀”。崖面修成,就可以挖掘窑洞了。窑洞呈拱形,口高约3-4米,底部宽3-4米,底部垂直面高1-2米,深一般为6-10米。口稍大,里面逐渐缩小。也有特别大的窑洞,多为前人富户大家所修。宁县瓦斜乡就有一孔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多平方米,一门五窗,可容纳数百人集会。等窑洞干透,便在窑洞口用土坯或砖石砌上山墙,用于支撑窑洞口上方的黄土,在其上安装门窗,拱顶处留一通气孔。这样,一孔窑洞便基本完工,剩下的细节工作,待主人闲暇时再逐渐完善。

“陶穴”式窑洞, 现在叫“地坑庄”。是从平坦的黄土塬地面向下挖掘出一个两三丈深, 宽窄三、五十米的方形盒状大坑, 三面墙上凿有规则的窑洞,一面墙上凿有通往地平线之上的巷道, 巷道的坡度有40度, 近百米之长, 这是连接地坑院与平地的通道。从远处看, 地坑庄是一个大方坑, 在近处从上往下看, 地坑庄似一个陷人地下的“四合院”。“地坑院”由于从上向下挖修, 存在取土量大, 费事费力, 占耕地面积大, 易遭受水灾, 运输不便等缺点, 所以,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已基本消失。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庆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舒适、现代化的居室,那些对窑洞情有独钟的人们便设法改造、美化窑洞。人们在旧窑洞或新修窑洞内,用红砖贴着黄土墙面箍出拱形,抹上石灰砂浆,涂

上白灰,地面和垂直墙面贴上瓷砖,装上铝合金门窗,卧厨分离,崖面也砌上红砖。有的甚至在窑洞口加盖阁楼,使黄土窑洞显得更加坚固、美观,且富有现代气息。

(二)经济、实用的庆阳窑洞

1、经济的窑洞

陇东窑洞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也是人们苦干的结果。由于修建窑洞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且耗时较长,所以大多数农家都是全家人动手挖土修窑, 通过两三年愚公移山的艰苦过程才得以完成, 这样, 不仅节约了材料费用, 而且节约了工匠的人工费用。修建窑洞时挖掘出的黄土正好倒在庄前的沟里或坡上,不仅又省了力气,还可以使庄前变得更加平坦,使人们活动的场所更加宽敞。再在其上栽种瓜果蔬菜,养上猪鸡牛羊,真可谓一派祥和恬淡、绿色健康的农家生活场景。

2、实用的窑洞

任何民居的存在, 实用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挖掘窑洞的位置, 一般都在农民们的田头地边, 这样非常便于他们耕种土地, 收获庄稼, 农家的家禽、家畜的饲养以及粮食、柴草的储存都在窑洞里。陇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冬季严寒, 夏季酷暑, 最冷时气温低至零下20℃, 最热时气温可高达40℃。在炎热的夏天, 热量被黄土表层吸收, 黄土深层的窑洞内依然凉爽, 窑内温度低于地表十几度。在严寒的冬季, 地热温度由里往外散发, 窑洞内的温度又高于室外。据测算, 夏季窑洞内的平均温度要比室外的平均温度低13℃左右,而冬季窑洞内的平均温度要比平房内的平均温度高4℃-8℃。同时,由于窑洞内距地表有5米以上的距离, 这样又保持了窑洞内温度的相对稳定。在这样不利的自然条件下, 居住窑洞正是利用了黄土层厚、气候干旱的地理特点, 发挥了土层在夏季隔热、冬季蓄热的功能, 窑洞真可谓节能环保的天然空调。有一首民谣正唱出了窑洞的这一特点:远来君子到此庄, 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 可爱冬暖夏天凉。窑洞是庆阳人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 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 以最简便、最经济、最适宜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实用、舒适、理想的居住环境。

(三)庆阳窑洞体现了朴素自然的美学意义

1、朴素、自然的庆阳窑洞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土层最厚的地方, 这里, 一道道山梁, 一条条沟壑, 一层层梯田, 一块块平原自然衔接, 错落有致, 家家户户的窑洞庄园镶嵌其间, 呈现

出的是朴素的“千沟万壑, 驼峰拥翠, 长城烽火窑洞”的自然风光。

庆阳窑洞的美, 在于其土得有味。土崖、土窑、土炕、土木门窗……阳光黄土, 简洁明了, 这些形成了庆阳窑洞特有的朴素风貌。再加上院子的水井辘护、架子车、石头磨子、老黄牛、小毛驴,以及鸡、狗家禽们悠闲生动的点缀, 使窑洞院子里充满了勃勃生气, 其朴素自然的特点独具魅力。庆阳窑洞没有吊脚楼的妩媚秀丽, 更没有宫殿楼阁的富丽堂皇,有的只是庆阳人的朴实憨厚, 体现了庆阳人的精神气质与生活习惯。

2、窑洞的形式美

窑洞在庄院周围树木的掩映下, 镶嵌窑洞的墙面历经岁月流失中的风吹日晒和雨雪冲刷, 形成了斑斑苔鲜和古朴的突凹, 表层自然形成各种美的肌理、形式感。陇东窑洞的形式美, 体现在蓝天与大地之间、地平线与地平线之下的拱圆形窑洞的对比,体现在黄土崖面与草木之间的色彩对比, 再点缀以窑面上悬挂的一串串红辣椒、院子里支架上的金色玉米棒、红色南瓜……使画面更加生动。可见, 庆阳窑洞的形式是线与面、方与圆、大与小的巧妙组合, 是沉稳与变化、朴拙与灵巧的对立统一, 是天地对称与平衡的完美融合。

(四)庆阳窑洞的文化意蕴及其独特的窑洞民俗文化

1、庆阳窑洞与道教的风土观和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道教自魏晋南北朝进入庆阳后,就很快为庆阳人民所接受,并在包括修建住宅等生活文化多方面渗入了其思想观念。如修建新庄将“风水”看作头等大事,讲究“背实眼阔”,即背面要靠实,对面要眼界开阔;厨房要安排在上首;上下通道不讲究“正”,而要根据“风水”作一些走向上的调整。院落的布局在风水好的前提下才考虑什么地方作什么安排等等。人们认为修挖窑洞的方位可以决定这家人的生活幸福安康、家业兴旺。这种崇拜和信仰有很大的迷信成分,但也说明在庆阳特殊的环境中,道教风土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庆阳窑洞还表现出强烈的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窑洞的修建,注重主窑大于边窑、正窑大于侧窑。正面崖上的中间一孔窑洞叫主窑,也叫客窑,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长辈居住的地方。主窑旁边的窑洞,除左面的一孔安灶做厨房,其他窑洞用于小辈居住,表现出庆阳先民们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对长辈的尊重。这是庆阳人民务实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长幼有序”伦理思想在窑洞民居中的集中反映。

2、庆阳窑洞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庆阳窑洞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天地

与我同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就是宇宙, 人的头为天, 脚为地, 天圆地方, 顶天立地, 通天通地。陇东农民们每天脚踏着黄土地, 头顶着蓝天, 在自然生态与泥土中共呼吸, 他们脸膛红亮、心情开朗、体格健壮而长寿。在自然平和的情绪中与窑洞、黄土相处。他们在黄土中生、在黄土中长, 在黄土中生产耕作, 在黄土窑洞中吃住生活, 祖祖辈辈,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生生死死……蓝天、黄土地、窑洞、人融合为一体。他们的劳动汗水、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精神都寄托在风调雨顺后土地的慷慨回报上, 最美好的追求就是窑洞里的粮囤满满的。人们的喜怒哀乐, 一切都包容在天高地阔的尘埃和岁月的流失中, 溶化在黄土和窑洞里。天地中有我,我在天地中, 天地、物我两相忘, 天地、物我两相融。

3、庆阳窑洞和独特的窑洞民俗文化

庆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 形成了文化封闭、世代相传的小生产自然经济结构, 原始的生产形式和原始的文化形式在这里得到延续。由于人们长期在窑洞内居住, 所以生活习惯和民俗与窑洞紧密相连。农家婚娶时, 在窑洞窗户上剪贴窗花, 在院子里请来鼓乐手, 唱秦腔、唱陇东道情, 新娘要被背着入“洞房”。庆阳皮影戏是在窑洞里产生和发展的, 也是在窑洞的煤油灯下演唱的, 因此, 当窑洞里电灯代替了煤油灯之后,皮影戏也就逐渐在农家消失了。著名的庆阳剪纸艺术和陇东香包都是妇女们在窑洞里完成的。可见,在窑洞里产生并形成了特殊的庆阳窑洞民俗文化。因为庆阳的民间艺术和艺术形式离不开黄土地, 更离不开这些民间艺术的“沃土”——窑洞, 它们与黄土, 与窑洞的“土味”是相统一的。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别具一格的庆阳窑洞对地下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庆阳窑洞不仅有文化、历史学、建筑学方面的意义, 对现代建筑学也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但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纷纷修建砖瓦房, 从代表传统的窑洞里搬出, 占地盖房,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居住在窑洞里的人越来越少, 废弃的窑洞越来越多,庆阳窑洞正在逐渐走向消亡。虽然历史潮流无法阻挡,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窑洞民俗文化存留下一些历史面貌来?庆阳市华池县将原八路军抗大七分校校址窑洞加以修建, 采用旅游招待所的形式加以利用:庆阳市西峰区修建了小崆峒窑洞民俗博物馆,许多有经济眼光的群众还办起了窑洞农家乐。这些都是试图对一些有价值的窑洞和窑洞文化进行保护的办法,希望当地政

府对窑洞文化保护能给予一定关注,但愿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庆阳窑洞的行列中来。

注释:

[1] 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地区志·文物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740

[2]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省宁县阳洼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0.1983.875

参考文献:

[1]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省宁县阳洼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0.1983

[2]曹燕、朱世广.《论庆阳窑洞住宅的特征》.《陇东学院学报》.4.2006

[3]郭冰庐.《窑洞风俗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

[4]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地区志·文物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习称“陇东”,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诞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庆阳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1930年刘志丹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陇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西大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庆阳战斗和生活过。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庆阳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唱响祖国大江南

北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就是最具代表的陇东民歌。 庆阳是历史灿烂悠久的岐黄故里。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农耕,闻名世界的“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化石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都出土于庆阳境内。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周代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汉设北地郡,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全境。隋唐置庆州,唐代名相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两代3人先后四知庆州,留下了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大学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空同集》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庆阳是农耕文明发祥的周祖圣地。庆阳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夏朝孔甲年间,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率族人徙居庆阳,教民稼穑,陶复陶穴,遵修训典,开创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奠定了周王朝发展兴盛的根基,《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庆阳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黄土堆积最厚(平均200多米)、塬面保存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有760多万亩的子午岭原始次生林,被誉为“天然水库”、“绿色屏障”。庆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庆阳剪纸文化

庆阳剪纸文化 地理位置: 甘肃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远离大城市,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冲击。早在20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 文化遗产: 庆阳的文化资源瑰宝多如珍珠,繁若星辰。而全国的节会已经很多,能亮起人们眼球的创意早已被别人占先,在定位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节会上,庆阳人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的结果也颇具奇思妙想。大家产生的一致共识是最能代表庆阳的应该是最具庆阳特点的一种具有媒介传播功能的艺术品,它应该是一种在民间具有广泛传承性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个性特点突出的东西。越是民俗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越是个性的,才越是典型的,只有典型的才能代表和影响普遍的。庆阳最鲜活的文化艺术当属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而庆阳的人文特点就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俗民情。庆阳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道情、民歌、社火、窑洞民居、荷花舞、面塑、五蝠皮鼓等等,每一样都堪称陇东一绝。这里主要介绍剪纸文化。 剪纸的起源: 中国剪纸,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不断创新,使剪纸形成了一种意味隽永的艺术形式。庆阳剪纸,虽没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艺术与人民生活、生产紧密相联。 剪纸是陇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作者大都是农村劳动妇女。他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以及村里的巧手学艺,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终止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古老的剪纸艺术就这样呆呆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庆阳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结晶,是她们的爱心浇灌的花朵。 剪纸的历史发展: 庆阳剪纸,由来已久,在国内外早有影响。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用纸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纸艺术就开始了。到了隋唐时代,剪纸用途进一步拓展,人们用纸剪出武将秦琼、敬德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门神,祛邪挡鬼。此后,剪纸艺术不断衍变,题材不断拓宽,用途不断增加,由宫廷祛邪走向民间生活。 庆阳作为当时京畿之地,是剪纸艺术最先兴起地区之一。后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剪纸不断发展成熟。1930年,庆城县胡仙川创剪的《五福捧寿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庆阳剪纸首次走出国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组织专业人员对庆阳民间剪纸进行过搜集整理。解放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借鉴庆阳剪纸,创作了很多珍贵的木刻。这些木刻又影响了庆阳剪纸,使庆阳剪纸有了新的提高。1959年庆城县编印了《庆阳民间剪纸》一书,在西峰召开的全国群众美术现场会上受到了专家们的喜爱和好评。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陇东民俗剪纸》,再次把庆阳剪纸介绍给全国。 剪纸的内容取材: 庆阳剪纸,取材宽广。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特别是家庭院落这方圣土内的男女娃娃、牛羊骡马、猪狗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观察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久的题材。她们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有表达他们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牛、马、驴、羊、鸡、狗、猪、免;有反映传统民俗吉祥喜庆的《骆驼进宝》、《四龙捧珠》;有保护娃娃平

走近庆阳民俗文化

走近庆阳民俗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原题为“戏曲大舞台”,教者考虑到本地区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科技人文等方面制约,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因此因地制宜更换题目为“我眼中的庆阳民俗文化”。教学中紧扣“民俗文化”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四项活动: 1、说一说家乡(庆阳)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其中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又有哪些?(要求学生在走访调查后有针对性的列举); 2、选择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谈谈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老师和同学介绍) 3、尝试参与其中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其艺术特征和人文魅力; 4、探讨各个民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发展前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谈体会、谈认识,并将三项活动的资料整合写成作文)。 二、活动目标的确定 活动总目标: 1.初步了解庆阳地区几种常见民俗文化活动的有关知识; 2.了解庆阳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

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感情和关注; 3.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为家乡民俗文化献计献策的激情。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与同学、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培养实践能力; 3、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5、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力求培养“自我〃社会”的认识观。 三、确立活动小组 课题确定以后,活动正式开始。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及其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的类型,将七(三)班50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 四、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 (一)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父母、采访村民等方法了解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感受庆阳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发展前景。 活动地点:农村书屋、学校图书室、微机室、爱好民俗文化的村

谈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我们开公司、做生意、忙工作、搞科研 ...... 是在用劳动换取生活,同时也用自己的劳动改变这个世界, 创造价值, 那么,艺术就是用来改变我们自己本身的,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从远古洪荒走到现在, 从猿变成原始人, 从原始人变成世界的主宰, 如果没有艺术对人类的改变, 那么,人类虽然是万物的主宰,但仍然还不能蜕变成为高级的动物,仍然是只知道劳动→吃饭→睡觉 ...... 这种和其他低能动物并没有多少差别的可怕的生活模式。 我们通过艺术获取审美和情感, 通过艺术获取了想象和憧憬, 通过艺术升华出美好的感情和情操, 通过艺术学会了更高级的思维和追求, 通过艺术学会了怎样去美好的生活, 通过艺术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而这些,正是做为一个人的最宝贵的素质! 艺术每前进一步,人类就前进一步, 人类每前进一步,艺术就前进一步,艺术不断发展和变化, 从来是和人自己本身的进步是相互相成的, 又艺术总是超前生活一步, 所以艺术总是引导人们进步,生命是短耽的,所以人们总是把所有的智慧、情感、理想和希望寄托于艺术、并通过艺术让这些智慧、情感、理想和希望延伸下去。如果没有艺术,人类的进步就会非常缓慢, 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延伸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非常原始, 人类将会变的非常凶残, 人类的人格和理想以及所有对生活的启迪和向往将会失去希望,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而杰出的人当中,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他们的生平和爱好, 就会得出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 他们几乎无一例外是艺术的追求者, 甚至他本身就是个艺术家, 比如:假如爱因斯坦如果不是因为发明了相对论而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话, 那么, 他还是个音乐家和小提琴家, 如果您看过爱因斯坦和朋友的书信录, 您会发现他对音乐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列宁在流放西波利亚时, 带的除了是很多的书籍之外, 还有一把吉他;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在临终受病魔折磨和煎熬,与病痛斗争抗争的时候,总是要求护士和工作人员给他放那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生戎马生涯,但谁都猜不出来, 他还是一个狂热的歌剧迷, 即便是在战火蔓延的空间, 他仍然不忘记请他的秘书要时刻提醒他不要忘记看伦敦上演的歌剧;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学号: 200992130120 姓名:路力鸣 系别: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09电子政务 指导教师:刘艳慧 教师职称:讲师 完成时间: 2012 年 12 月 \

目录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一)香包产地.................................................(二)制作工艺.................................................(三)类型.....................................................(四)特点.....................................................(五)传承.....................................................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庆阳香包民间工艺品的营销策略............................. 四、结论.......................................................... 五、致谢..........................................................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

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价值论文:湘昆艺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南曲戏文得到复兴,南戏衍出的地方化声腔在 各地流行,海盐、弋阳等腔逐渐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文化的 多样性、频多的社会交往,开拓着文人学士们的眼界和思想,戏曲的 创新和改革可谓顺势而出。此时,著名的音乐改革家魏良辅以“十年 不下楼”的功夫磨制出了一种新的声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 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 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新腔一经梁辰鱼搬上 舞台后,很快便引领了时代的风潮。至万历年间,昆腔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流布,衍生了苏昆、北昆、湘昆、川昆、滇昆等,影响波及全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昆曲开始流传湖南,先后传入郴州、武陵、长沙、湘潭、衡阳等地,足跡遍及三湘四水。至今在湖南发现关于昆 曲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万历郴州志》,该书记录了安徽新安人胡学 夔(名汉,字学夔)于万历三年(1575)所著《游万华岩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 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做吴歈,众更纵饮以和。” 朱公即朱裳,苏州吴县人,学历是监生,职务为郴州府的吏目(幕僚)。他邀请知事胡汉和友人陈一举、李春卿等游览郴州的名胜万华岩,胡汉、朱裳和苍头(男仆)带着酒菜先到,在万华岩洞口布置了酒席,刚 举杯,陈一举和李春卿骑马迟到,三杯酒过后,兴致大增,即命男仆 唱昆曲助兴,朱裳、胡汉、一举、春卿等与男仆一起纵饮相和,同唱 昆曲。一人开腔,众人唱和,可见当时昆曲在郴州已比较普及。通过 查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龙鹰、湘潭人李腾芳的相关记述,我们不 难发现,万历年间,昆腔在湖南的流行不仅只活跃于某一州府,而是 几乎遍及全境,由南郴州至北长沙,至湘西北之武陵,可谓处处有吴 歈了。虽然史料有限,但以交通地理人文情势即可推知湘南之衡阳、 湘中之梅山、湘西之怀化,应有昆曲的流布。昆腔发展至万历后期, 已成全国流行音乐,上至统治阶层、文人骚客,下至市井走卒,皆醉

岐黄文化

甘肃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上个世 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起步,庆阳市民间中医药人士就开始研究传说中的上古名医、黄帝“天师”--岐伯。到了80年代,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历史文化研究日益繁荣,岐伯的考证与研究有组织地开展起来。至2010 年60多年来,岐伯考证史实逐步清楚,岐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岐黄文化的存 在得到认知,岐黄文化产业开发卓有成效,已成为一大特色历史文化,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肯定,对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现综述于下: 一、史、志、典籍中有着大量关于岐伯的记载 1、史书记载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神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属岐伯使尚方”。《史记正义》引张楫注:“岐伯,黄帝太医”。《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岐伯,黄帝臣”。 《汉书音义》曰:“尚,主也。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 。《经史百家杂抄》注云:“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又案岐伯黄帝臣,北地人,作军容之乐,见唐礼乐志……”,“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2、医籍记载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浅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摘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因此更要重视和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此文从艺术的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进而论证了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关于艺术的功能,不同的理论家有各自不同的考虑和归纳。如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艺术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等。还有人指出,艺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等。但就艺术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而言,我们则将其分为三种,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鲁迅先生认为艺术可以表现文化,实际上说的也就是艺术的认识作用。他在一九一三年写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明确指出了艺术的认识功能,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美术”,是包括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在内的广义的“美术”,亦即艺术。他看到时代变了,艺术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时代的“武功文教”等都毁灭了,过去的时代已去而不复返,但只要有艺术作品能够保存留传下来,后人就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认识当时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周口店遗存的石器或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中认识原始社会的狩猎经济;可以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劳苦与追求、婚姻和爱情以及他们的智慧、反抗和斗争;也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的生活;更可以从敦煌艺术宝库中比较全面地认识从十六国到宋、元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生活的情况。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戈雅的著名油画《1808年5月2日的起义》和《枪杀起义者》等,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西班牙马德里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悲壮斗争生活,从而认识正义,认识真理;米勒的作品又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十九世纪农村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从《拾穗》、《播种》、《晚钟》、《牧羊女》、《扶锄的农民》等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法国农民的纯朴性格、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状态,进而可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 以上,我们主要从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这一方面来谈艺术的认识功能。实际上,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体现在艺术这种特殊的描写方式,也即语言形态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艺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有可能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其次,艺术的作品形式,比如说它的风格样式、结构特征等也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主体精神面貌的依据。比如说我们能从古埃及与古希腊的雕塑风格样式的巨大差异中看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视觉表达形式:古埃及的雕塑风格刻板、平直,显然与其专制社会结构有关系;而古希腊雕塑表现出来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形式意味则反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征。从中国的园林造型样式与结构中,人们则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那种情怀或者说民族精神。所以,我们不仅能通过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对象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也可以从艺术把握对象的方式中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端午节庆阳习俗

端午节庆阳习俗 篇一:端午节各地习俗 端午节各地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

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

千岁香包之乡——甘肃庆阳

千岁香包之乡——甘肃·庆阳 这是一件距今约1000年的“千岁香包”,2001年出土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千岁香包”黄色铺底,莲花陪衬,玛瑙、绿松石、宝珠结串带链,叶片环绕,花似海棠,暗合着佛教的最高境界。 “千岁香包”是庆阳农耕文明筚路蓝缕的历史见证,也是庆阳民间民俗文化薪火传承的恒久象征。 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庆阳市,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万,辖七县一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就是植根于庆阳民歌沃土的经典之作。香包绣制、陇东唢呐、环县皮影戏、窑洞营造技艺、庆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2年以来,庆阳市连续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和农耕文化节,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创新和发展,“庆阳香包〃中国香道”的名片更加靓丽。优秀的传统、绚丽的文化,彰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庆阳与世界对话的又一通道。 庆阳是一片神奇的高天厚土。境内的董志塬是世界上

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享有“天下黄土第一塬”的美誉。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的农业生产。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遂有《黄帝内经》行世。周先祖不窋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了先周农耕文明的先河。黄河古象化石、环江翼龙化石、第一块中国旧石器让这里举世震惊,承载着庆阳发展演进的历程。 庆阳是甘肃省惟一的革命老区,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县南梁建立了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地域辽阔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最完整、从未丢失过的“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发生在环县的山城堡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次大胜仗,挫败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成为国共两党结束第一次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转折点,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 庆阳地处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黄土高原特殊的民居

黄土高原特殊的民居——陕北窑洞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期的“穴居”。人们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动物猛兽的袭击,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成为人类早期的居住方式。我国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宁夏、河北、河南六大区域。窑洞可说是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传统古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完成其定型的。 在众多黄土窑洞中,陕北的窑洞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同时也是我国窑洞建筑技艺和艺术的典型代表。陕北的窑洞,是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下面就陕北窑洞的自然成因、种类、建筑优点作以简单介绍。 一、特殊的自然环境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陕北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有的还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延安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 二、窑洞的种类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窑洞的种类细算可分十多种,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明庄窑)、下沉式(土坑窑)和独立式(箍窑)三种形式。 1. 靠崖式窑洞(崖窑)

艺术设计的功能论方法

艺术设计的功能论方法 发表时间:2011-07-05T09:30:55.21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王淑慧 [导读] 在设计学科中,设计方法及设计程序是最具操作性的理论。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功能。 王淑慧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在设计学科中,设计方法及设计程序是最具操作性的理论。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功能,各种功能的价值是设计追求的第一目标。在设计中所运用的功能论方法,正是在追求这一设计目标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造物的功能或设计所追求的功能价值进行具体分析,综合整理,以系统工程的方式制造功能系统图,形成更为精细、完整、高效的结构构思设计,从而完成设计任务。 关键词:功能论方法;产品设计;水壶;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46-01 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造型审美形式,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三要素。如何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合理地实现产品的物质功能及造型形式的创造构思,是产品造型设计的基本问题。以往的设计方法,主要从设计对象的实体结构系统出发,注意力集中在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上,着重构思设计对象的硬件,所设计出的产品往往存在功能上的问题。而应用功能设计方法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一、功能论设计方法 功能论方法是将造物的功能或设计所追求的功能价值进行具体分析、综合整理,以系统工程的方式制作功能系统图,形成更为细致、完整、高效的结构构思设计,完成设计任务。功能论设计思想是从设计对象的功能系统出发,着重研究设计对象的软件,通过功能系统的分析,找出相应的各种技术途径。这样有利于发挥各种不同技术途径组合间的创造潜力,为达到设计目标打下科学的基础。 二、功能论方法的内容 功能论方法的内容包括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功能定量分析等方面。所谓功能定义,是针对所设计的产品及构成要素下定义,确定设计主旨,明确设计目标,找出实现功能的不同方式和手段。功能整理,是将产品中各部件的功能定义按照目的和手段顺序进行系统化排列,制成可操作的、定量的“功能系统图”,在功能系统图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析,即功能定量分析。 三、功能论方法在现代设计中的优点 功能论方法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很多优点:一是功能论方法以产品的功能作为设计的核心,其设计构思以功能系统为主;二是它跳出了单一思维模式的桎梏,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设计方法;三是功能分析能有效的排除不必要的功能,从而降低功能成本,高效的实现产品价值;四是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能最大限度的保障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五是功能论方法融合了系统的思想。从功能出发,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中的概念和方法,系统构建和分析设计对象物化的技术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克服传统设计方法中仅从产品结构和造型上进行设计的欠缺,使设计各功能要素之间结构更趋完善。因此,功能论方法实际上是系统论,即要求设计从系统的整体性、可分析性、相关性、功能性、统一性和动态性等方面去研究和分析设计对象的功能结构,按照功能逻辑体系而不是按结构实体去建构“功能技术矩阵”。建构“功能技术矩阵”有如下几个环节: 1.功能定义。设计的功能定义要准确、简洁明了,尽量做到定性又定量,并切实了解实现这些功能所必备的条件、要求,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上。 2.功能分类。有的设计功能有多种,按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基本功能、辅助功能等;按功能的性质又可分为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或者使用功能和品位功能;还可按照功能的内在联系、用户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类。 功能按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象征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按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按对消费者的必要性可以分为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基本功能是指为达到设计对象的目的,发挥设计对象的效用所必不可少的功能,基本功能不同,设计对象的用途也就不同。辅助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基本功能而添加的功能,它的作用相对于基本功能来说是次要的、辅助性的。 3.功能整理。从某个角度说,功能是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得最多的因素,功能也是设计物审美的品质规范和主要造型语言。按设计物的重要程度,其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按设计物的实际用途,可分为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按用户的经济评价,又可分为必要功能与剩余功能。基本功能是用户购买产品的原因和产品存在的条件。辅助功能是附加在产品上的二次功能,是实现基本功能的手段和方式。审美功能是产品的外观造型、艺术魅力或情感价值。显然,设计美的构成所要研究的功能重点是与产品附加值直接有关的辅助功能和审美功能。 四、功能论方法在设计中的体现 水壶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器皿。水壶结构可分为壶盖,壶体,壶嘴,水壶手柄。它主要用来烧开水,为用户生活提供方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颖别致造型简洁美观的功能水壶纷纷走入寻常百姓家,各种水壶的材质也日益精密化,不仅在内部结构及其制造技术方面更为成熟。而且在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上也更加注重。如德国设计师理查德.萨伯设计的阿莱西水壶曾风靡整个欧洲。它突破了传统的机械化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情趣化的设计,不仅设计构思巧妙,而且每一个部分的结构设计都非常科学,尤其是在工艺制作方面更高超的工艺水平,选择耐腐蚀强、加工性功能好的不锈钢材料做壶体,由导热性能好的紫铜包底,在实用上突破了我们经常用的铝壶、铁壶,不易生锈,而且把手在旁边,呈鸡冠形,并配有可产生EB音调的黄铜鸣笛,带给人以音乐享受。壶嘴是别样的形式,与传统所用的水壶大有不同,这样可防止被水蒸气烫到。明亮的材质和简洁新颖的造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金属的壶体、壶嘴和彩色树脂提把,不仅结合得很完美,而且考虑到了对人的保护,完美的设计加上精良的工艺制作,使整个设计浑然一体,不愧为现代设计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 五、功能论思想及方法对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 1.确定了产品的功能问题在设计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设计构思以产品的功能系统为主线。 2.通过理性、直观的功能系统分析,帮助设计师克服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束缚,得到全新的设计思路。

论艺术的价值结构

以往哲学家讨论艺术本性的时候,首先要问:“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楚,是由其内在的性质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本文展开的过程中会愈加明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把这个问题代替掉——问艺术有什么样的价值结构。如果艺术的价值结构得到了阐明,就可以看看,我们能否根据考察对象是否有这个完整的价值结构来判定它是不是艺术。一开始就比较明了的是,价值本身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艺术性从根本上也不在于实体性。于是,以价值结构的概念来理解艺术,就可以避免在出发点上把非实体化的东西实体化。我们将要阐明的是,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完整的艺术价值结构的话,就不是艺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艺术价值结构的要求,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艺术。所以说,“什么是艺术的价值结构”基本上可以替代“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然而,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讨论艺术的价值结构,与我们经常看到的以社会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艺术有何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们这里的核心词是结构[2],这个结构的完整性决定了艺术之为艺术的特质,而不管其对其他目的的实现是否有益。因此,说某种东西是或不是纯粹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是艺术,并不与我们该不该接受这种东西有直接关系。 一、“有用”与“无用”之辩: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 讲结构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当然这里说的价值不是市场上的商品价钱,但也不是与其完全没有关系。讲价值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价值。如果就按照这种说法去考量的话,我们似乎马上就可以断言,艺术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艺术是不能像工具那样拿来使用的;如果说艺术有时也可以有某种用处的话,那么艺术追求的也不是这个有用,这是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区别的主要所在。如果我们以这种“有用”和“无用”的思路谈论价值,艺术的价值结构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的价值概念,一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价值观有所不同。不过,说它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相反,这种对于有用与无用的日常区分,能引导我们继续往深层分析进而澄清价值概念的完整内涵。 我们先分析有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它就是有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说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对自己有用,是行不通的。比如说,杯子有用可以盛水,水有用可以解渴,解渴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解渴本身有用没用我们都会去解渴的。先放下解渴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谈,但是为了解渴这水在这放着,我就把它喝了,所以说水有用,这个“用”是指向水外边的某种东西。我们说什么东西有用,是就这东西对于它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是功能而言的,这叫工具价值。由于它把其它东西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所以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外在价值。与这个工具意义上的“有用”相反的,是“有害”。如果我渴了,你拿某种东西让我喝,喝完更是口干舌燥,那就是相对于我“口渴”而言的“有害”了。当然,有更多的东西对于我的“口渴”来说,既无用又无害。单就“有用”这一方面来说,一支扳手,一把改锥,一支钢笔,一块手表,都是典型的工具,都是典型的有用的东西。人们一般说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就是这些,大学里什么专业有用大家也是这样来理解的。因为这种“有用”都要服务于其他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工具价值不是自为的,而是为他的,是外在价值。这样,工具价值就有三种:有用的、有害的、中性的。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将工具价值分为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三种。 相对于工具价值,就有终极价值。这种区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讨论过[3],往后的哲学家也有过很多的澄清。所谓终极价值是什么呢?从工具的外在价值开始, a会因为b有用,b会因为c而有用,但后来最终退到一个不能退的参照的地方的时候,那个东西一定不能说是有用的。比如说,人家问挣钱有没有用,回答是,挣钱有用啊,可以买房子、旅行,还有其它可以办的事情,为人们追求的生活内容提供便利或通途,所以你就可以说它有用。除人造的工具外,自然界也有同样的问题。面对自然界,为什么我们把地震、台风称为自然灾害,而太阳出来就不是,这都是这些事件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什么作用而言

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前,庆阳市被列入西北黄土高原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区。为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这一新形势,针对甘肃庆阳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及具体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加速优质基地建设、扩大产业链、加快苹果产业化发展;优化栽培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努力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质量和优质率;强化产销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发展果品加工业,努力实现产后增值;发挥“一个典型示范一批、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 一.庆阳市苹果产业的发展历史及优势。 (一)发展历史 苹果在庆阳市栽培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苹果树在庆阳地区被广泛种植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但作为一个产业而言,则是从20世纪60开始的。到1959年底,全市苹果栽培面积已到达1668亩,品种近30种,苹果产量6200公斤。到1969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达到7464亩,品种增加到70多个,果品产量达到42.5万公斤。1978年栽培面积达到8.2万亩,品种达到90多个,果品产量达到471万公斤。1978年以前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国营集体园艺场,其中规模较大、栽培品种丰富、从业人员较多的仅有十余家,所产果品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由于管理技术落后、信息闭塞,苹果生产面积多年来基本趋于稳定,产量增长缓慢,经济效益低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苹果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栽培面积每年平均以5%的速度递增。 表1

2004 47.2 133727.19 2005 64.28 154680.45 2006 89.16 164447.15 数据来源;甘肃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苹果栽培面积由1999年52.45万亩锐减为22.37万亩,2000—2001年由于受果市场价格跌落、苹果品质劣质、造成苹果产量下降,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苹果生产进入调整阶段,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苹果优生区及经济效益高的地区,通过建立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来壮大苹果生产规模,非适宜区和适宜区的老劣苹果品种以及管理技术落后地区,苹果栽培面积大幅度减少。 经过三年的发展,苹果产量逐年增长。到2004年全市共保留苹果47.20万亩,产量达到133727.19吨。2006年以来苹果大发展,到2009年,三年年均增产10.7万吨。2009年苹果栽培面积发展到121.38万亩,产量48.56万吨,苹果年产值达8.26亿元。 近年来,随着苹果品种更新步伐加快,优质品种所占的比例逐步扩大,苹果品种结构不断改善,良种比例大幅度提高,生产出的苹果外观漂亮、果型端庄、肉质脆嫩、含糖量高、极耐贮运、加工附加值高。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80%,乔纳金、嘎拉和其地方特色品牌占20%。优质果率为65%,优质示范果园优果率已达85%。已有“长富2号”、“秋富1号”等6个苹果品牌获农业部金奖。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10%,主要是浓缩果汁,年产浓缩果汁5万吨,用于出口。以红元帅、红星、红冠、国光等品种为主的庆阳苹果不但大批销往上海、广州、北京、武汉、郑州、成都、兰州、西宁等地,还有部分出口。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逐渐提高,苹果的消费量日益提高。苹果属于经济作物其收益是相当可观的。1亩苹果的收益比种一亩大田作物高出6-7倍。由于庆阳地域独特适合苹果生长,因此苹果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在近几年,庆阳市各级政府对苹果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加强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套袋技术等,在一些苹果生产优质高效地区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苹果示范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苹果生产向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发展,把苹果产业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主导产业。随着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区域化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