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精品

最新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精品

最新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精品

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

心主义的兴起

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新世纪以来作为国家战略规划的新农村建设,其背后的目标动机、前提假设、行动规划以及理想图景,仍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意志层面上统筹城乡发展的资源再分配过程。从目标动机看,新农村建设不是为了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启动的,而是为了弥补城乡互动博弈过程中农村的弱势地位提出的,是基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反差而不得不作出的国家规划,在国家话语体系中,“城”仍然优于“乡”。从前提假设看,新农村建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保证不至于因为农村的落后而导致城市化进程受阻。从行动规划看,新农村建设是由中央政府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并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建设工程,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向农村输送资源的过程,④农村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许多建设并不是切实地从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来推进的。从理想图景看,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以城市为参照的一次外部形象描绘,成为被城市化牵引着的农村跟进运动。可见,新农村建设并非是由内而外的一次内生动力发展,而是由外而内的一次外部动员建设。

在国家话语体系中,城市化建设轰轰烈烈,而新农村建设则显得黯淡无光。各级政府为了城市建设可以对农村进行土地征收和撤村建居,却从未因为农村的发展滞后而去延缓城市化进程。我们提出了“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等响亮的口号,却从来没有设想过“城市农村化”、“工业农业化”、“市民农民化”中,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城市”、“工业”和“市民”比“农村”、“农业”和“农民”更为重要的价值逻辑。因此,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也基本上体现为安抚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失落、伤心的话语安慰,在实践中很容易被淹没。

这种状况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几千年的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村社会,或许是为了适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需要,或许是为了满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诉求,只有不遗余力地推进城市化。“城乡分治与一国两策”只是国家意志的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内外交困、上下求索中探索出来的一条城乡发展之路。

社会形态上的城市崛起与

农村消逝的同步并行

社会形态是城市和农村内在博弈过程中的一种外部呈现,这种外部呈现不仅是城乡内部自然孕育的结果,也是城市和农村在冲突、合作以及交流中相互形塑的过程。社会形态的变化直接表征了城乡内在发展动力的强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也折射了国家意志的偏好与倾向。可以说,基于城乡关系的社会形态判断是透视一个社会结构的重要维度,也是理解微观个体行为取向的重要视角,更是国家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呈现。

从城乡关系的维度看,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经历了一个城市崛起与农村消逝此消彼长的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专业科目:城市规划--智慧城市规划真题及答案

全国咨询工程师(投资)继续教育 专业科目:城市规划--智慧城市规划真题及答案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92.0分,用时894秒,通过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需要通过完善的服务体制和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支撑。 A.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B.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C.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D.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从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来说,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A.智慧经济 B.智慧社区 C.智慧人文 D.智慧文化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3.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共分为三大层次,()层面的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是协调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以此为基础实现共赢。 A.区域 B.城市

C.地区 D.社区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实现城市居民在“吃、住、行、游、购、娱、健”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设备或方式获得其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是智慧社区建设的()。 A.近期目标 B.远期目标 C.根本目标 D.终极目标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十一五”时期,()建设作为信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重点,更加突出了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构架、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 A.智慧城市 B.信息化城市 C.智能城市 D.数字城市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过于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易于导致()。 A.商业利益主导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缓慢 C.经济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D.社会可持续问题的恶化 E.城市两极分化 用户答案:[ADE] 得分:8.00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智慧城市之智慧小区建设与意义

智慧小区建设及意义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N个智慧小区组成智慧社区,N个智慧社区组成智慧城市,所以,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智慧小区对于智慧城市的关系相当 于地基对于整座大厦;切实建造好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根本,N个健全的智慧小区建成后智慧城市就是水到渠成。 我们想象中完美的智慧小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所谓智慧小区,应该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搭建整个小区的大数据,居住在小区的居 民可以简单利用智能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想象你坐在书房里打开手机交所有该交的费用,物业费、水电费、小孩子的学费、保险费 等等,这些是不是给你的感觉已经实现了呢?是的,这是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的。 那么我们接着想购物的事是不是感觉大多也都实现了呢?是的,都实现了,缺的是细化和归总 而而已。比如周边商户的优惠促销信息,社区的便民信息还没有搭建好,但是技术是成熟的。 再说办事,其实我们在居住的小区还有很多在进行落后的物业工作,比如张贴公示公告,比如 催收水电物业费用,比如很多政府申请和审批程序,其实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当 然需要相关单位支持网上办公和支持对接,其实技术实现也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智慧城市大数据有什么好处? 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医疗情况,比如一个病人去到A医院检查有检查报告,但是A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或者说不专业;那么我们经常会选择换家医疗机构B,现在的情况是,B医院又要重复检查,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还效率低下,患者费用增加,最终检查结果一样,患者还要承受 时间、精神、金钱的成本;医疗资源紧缺的同时还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对患者也造成多方面的压力。 试想如果互联网+的情况下B医疗机构认同A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是不是对医患双方都是很大成本 的节约呢?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普及 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有哪些? 1、指挥交通 2、智慧医疗 3、智慧教育 4、平安城市 5、智慧物流 6、智慧社区 7、智慧环保 8、智慧政务 9、应急联动10、智慧社区11、智慧园区12、数字城管 模式分类 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四种不同类型出发,探索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1.已有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 2.基础设施维修扩建改造的合作模式 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LBO)、购买-建设-经营(BB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3.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对于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4.新建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有的基础设施已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二是根据业务和承载的需求,需要新建。对于新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移交-运营(BT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智慧城市蓝图 迎接次世代城市挑战并不意味着将整个城市改头换面。事实上,我们会在现有基础设施之上添加连接能力和智能方案,从而达到对资源的管理。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原则,我们可更顺畅地实现该目标。 (一)、互用性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智慧城市》考试全试题库答案与解析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 . 服务支撑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不包括哪项内容 A服务监督规范 服务元数据规范 服务分类规范 服务管理规范 2 .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当前城市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盲目决策 城市管理以部门为中心 C城市管理以公众为中心 分散管控 3 . 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D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宁波市在2011~2012年所发布的“智慧城市”指导文件的是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C《“智慧宁波”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5 .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中,为其他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核心领域是 智慧公共服务 智慧交通 C智慧政务 智慧教育 6 . 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C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7 . 根据调研,在“智慧城市重点建设方向”中,用户(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关注点差异最大的是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D智能化应用建设 8 . 下列哪一个项不属于传感技术处理信息的方式 A分解 压缩

融合 识别 9 .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以及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互联网 BI P优化光网络 物联网 广播电视网 10 . 下列选项中,有关智慧制造系统“深度互连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B对多个工厂实现分散管理 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为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11 . 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智慧城市应用 B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12 . 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中二级平台的是政务云平台 教育云平台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殷周时期 1、商 我国最早出现城市雏形的时期。如郑州商城 迷信占卜、祟尚鬼神。 商代还不具备产生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历史条件。 2、西周 建丰、镐两京,积累了都城规划经验。 “复营洛邑”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主要规划思想: 等级、礼乐思想 天地宗法思想 二、春秋战国 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管子》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意义: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是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城郭制度: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王城",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社会要求。 三、秦汉时代 1、秦 秦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象天法地”思想与神鬼迷信结合在一起; 城市中的出现的复道和甬道(两边有墙的通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有开创性的意义; 2、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代的礼制与春秋时代孔孟提倡的儒家思想的结合。 规划强调皇权,尊卑有序,周礼制得到全面体现 四、三国至隋唐 三国期间公元213年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 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二) 理论思想: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方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城市看成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0.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答案:C 考P4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30.下列不属于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的是()。 A.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B.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C.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D.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要,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答案:D 考P48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为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并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尽量少占基本农田。 3、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对城市边缘地区土地利用要严格管制,防止乱占滥用。 4、严格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坚决依法收回违法用地。 5、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收益。 6、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城市规划统一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36.在城市规划调查中,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民风应该采用方法是()。 A.现场踏勘或观察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设计方案

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1智慧社区概述 1.1概述及规划 人类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正面临着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更开始全面地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在我们熟悉的物质城市的身边已经迅速形成一个信息化、虚拟化或者说是数字化得“新城市”。在这个“新城市”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购物、远程医疗;可以在电脑前学习课程;人们将生活在“数字家庭”、“数字社区”、“数字城市”之中。 智慧小区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小区的物联系统和服务、家庭中的智慧家居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小区管理者、用户和各种智慧系统形成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以达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管理,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数字化”生活体验。 1.2智慧小区的组成 智慧小区系统基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建立一个沟通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的综合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以社区中心机房为枢纽,有机的将小区数字化服务、物业数字化管理、社区智能化管理和住户智慧家居系统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1)住户与住户之间的信息联通 (2)小区物业智慧管理。 (3)周界、视频监控、一卡通等子系统联动工作。 (4)小区网上社区提供缴费管理、网上保修、电子购物、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

1.3建设目标 (1)为开发商提升楼盘品质、赋予楼盘新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开发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水平; (2)为物业公司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的和业主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提升物业公司信誉; (3)为业主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方便的生活环境。 1.4智慧社区系统功能提要 (1)使每户居民都能够享受智能家居带来的安全、舒适、健康和便捷; (2)为每户居民住宅节约能源; (3)联网报警管理,为每户居民提供安全服务; (4)社区商务服务,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 (5)社区信息服务,包括发布社区管理信息和用户查询信息; (6)社区医护服务,为每户居民提供上门救助和护理服务; (7)居家养老服务,为老人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上门服务。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