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利经济学讲义

福利经济学讲义

福利经济学讲义
福利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

?个人福利

一个人获得的满足,他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社会福利

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经济福利

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那部分的福利

?即问即答:

第一,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表达的经济学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二,反斯密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观点是什么?

?2、答案

?一、人类最主要的动机是自己的私利;2.竞争的

看不见的手自动地把许多私利转变为共同利益;

3.因此,要使国家财富增长,最好的政府政策便

是最少的干预。

?二、相对于自由放任而言,经济计划是优越的;

2.在缺乏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通常走向垄断,

因而削弱了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3.即使

市场是竞争性的,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公共财

货及信息不对称以及其他市场缺陷,也使得自由

放任导致的后果只能是共同的损失,而非共同利

益;4.无论如何,自由放任造成了难以容忍的不

公平局面。

?“公平”与“效率”

?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在这两

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选择的一门学科。

?5)、含义

?福利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两个方

面来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福利所需要

具备的条件以及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所应当采取的

政策措施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实证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分标准

?价值判断

?含义

是指那些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中的命题和结论是可以证实或证伪的。

含义

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以促使经济发展达到这些标准。

规范分析力求要回答“应该是什么”或“不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出另外一种选择的问题。

?含义

当经济学家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当人们面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面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时,总要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因为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

休谟定律

本书的观点

福利经济学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怎样运行的规范经济学。

?1、个人效用的测量方法

基数测量和序数测量

?2、个人效用的比较

假设个人是他自己福利的最好判断者,而且个人总是将自己的福利最大化。

如果某人偏好X胜于Y,那么意味着他在X时比在Y时更快乐。

?存在外部影响

?存在无知或预见不完全

?出现非理性偏好

▲顽固的坚持一些习惯、原则等

▲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受快乐的过分诱惑。

?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

?福利主义的间断---边际主义革命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经济学

?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总结

?1、含义

功利主义(utility),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2、对福利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第一、为确立理性经纪人假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为确立是非评价原则奠定了基础。

第三、为构建自由住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1、含义

边际主义指出了在决策中最重要是边际,即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或是产品。例如,有一辆车可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维修或作为备用车,第二辆车也相当有用,但不如第一辆车有用,第三辆车就更加不如前面的两辆车了。给定汽车的价格,没有人会相信会有人去购买三辆车,因为第三辆车的收益可能低于其价格。

?1、理论基础:

①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认为每个人都追求最大福利,个人福利是个人满足的总和,而社会福利则是个人福利的总和;

②基数边际效用价值论,假定商品效用能够进行度量和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虑的政府干预,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1、分析工具

?序数效用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值来表

示,但可以用序数来进行比较,即偏好排序研究。

消费者不必确定两组商品的具体效用大小,只须

知道两组上平的偏好关系,就可进行选择。

?无差异曲线---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可以给消费者

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再借助预算线与无差异曲

线相切确定消费者均衡点,提出收入效用与替代

效用并推导出需求曲线。

2、理论发展

?帕累托最优标准与一般均衡理论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

利的内容,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则是帕累托标

准: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

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又没有使任何人

的福利减少,则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借助埃奇沃斯盒图,提出了消费者均衡条件和生

产者均衡条件,并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补偿原理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同时不会造

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

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

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

?社会福利函数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福利函数值取决于所有影响福利的变量,,社会福

利和一些影响社会福利的各种变量之间存在一定

的函数关系,这些影响变量可能有各种不同的配

合。

?第二章

一、基数效用

1、效用:从商品和劳务中所获取的满足程度。

3、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4、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个类似于香、臭、美、丑那样的概念,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庇古对福利概念提出了两个命题:第一,福利是

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它反映了一种意识形态之间

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比较。

?庇古认为,含义广泛的福利是难以研究的,也是

难以计算的,因此他把研究的主题局限于能够计

量的那种福利,即与经济生活有关的福利,也就

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同货币尺度有关的那部分社会

福利,即经济福利。

?1、相关概念介绍

1)、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2)、边际效用: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认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消费某种物品,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越来越少。

4)、边际效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如果边际效用大,他愿意支付的价格就高,反之,他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

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分析法

2、边际效用分析法

1)、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一个人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他需要对各种商品所提供的效用进行比较,以便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货币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使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的价格成比例,例如他把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两种商品:A和B,那么,他就要使得: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分析法

?2)、成立前提条件:

①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始终等于1。

②消费者收入是既定的,商品价格是一定的。

③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讨论原因:

①:Y↓,X↑, MUX↓

MUY↑

②:X↓,Y↑, MUY↓MUX ↑

四、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关于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庇古认为重要的是生

产资源的配置,应当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

得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限度。

?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庇古认为任何能够增加

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都将

增加经济福利,因此,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国民

收入的分配问题。

?关于国民收入的变动,庇古的看法是:任何引

起国民收入份额变动的因素,如果并不同时引起

国民收入量的减少或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下

降,都意味着经济福利的增加。

第二节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2、实现资源最优配制的条件

1)、每一单位的资本在任何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和“边际私人纯产值”相等。

2)、一单位资本在任何生产部门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均相等。

?边际私人纯产值: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给投

资者带来的收入增量,边际私人纯产值等于边际

私人纯产品乘以价格。

?边际社会纯产值:是指社会因增加一个单位生产

要素投入而获得的纯收入,它等于边际社会纯产

品乘以价格。

?二者关系:边际社会纯产值就是在投资者所得到

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之外,再加上因这种生产而使

社会上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收益或损失。

三、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庇古认为,在客观上存在着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

际社会纯产值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

不可能达到最大国民收入量的。这是因为,私人

投资者只对边际私人纯产值感兴趣,在边际私人

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发生差距时,私人投资

者不会使各个企业的投资的边际社会纯产值相

等。于是就应当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

除这种背离。

四、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背离的原因

?第一类背离:由某些耐久性生产设备的使用权与

所有权不一致而引起的背离。

?第二类背离:由于“内部经济”和“内部不经济”而

引起的背离

?第三类背离:由于“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而

引起的背离

?内部经济、内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附录: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

附录:范围经济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超过一种,它可能就会存在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或范围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ope)。

如果一个同时生产多种不同产品的企业比一个只能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成本低得多时,我们说就存在着范围经济。反之,就是范围不经济。

产品转换曲线描述了以固定数量的投入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产品转换曲线向外弯曲是因为存在着生产的范围经济。

?以采煤为例,说明内部经济和不经济、外部

经济和不经济。

第三节收入的转移

?一、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提出

?“在福利经济学中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

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使满足增

大;第二,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

增大。”这两种情况之中,如果一种情况朝着有

利的方向变化,而另一种情况没有发生不利的改

变,那就能够认为经济福利增加了。

二、“收入均等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如果把富人的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社会的

福利就会增大。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

人征税,再贴补穷人。贴补穷人的方法可以采取

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如养老金、免费教育,失业

保险、医药保险、房屋供给等,因为这些收入转

移将会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

如果张三的收入是李四的10倍,那么张三的幸福程度就比李四高10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转移收入的具体措施

?福利措施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为宗

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庇古还

认为,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自愿转移”要比“强

制转移”好。

?自愿转移,是指有钱人自愿拿出一小部分收入,

举办娱乐、教育、保健等福利事业,或举办一些

科学和文化机构。这种自愿转移往往少于社会所

需要的收入转移的数量,因此还需要有政府对收

入的强制转移,主要是指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和遗

产税。

第三章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起源于帕累托。新福利经济学与旧

福利经济学区别之一是前者建立在序数效用率基

础是哪个,而后者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序数效

用论以无差异曲线为分析工具,其核心概念是边

际替代率。

第一节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

?一、消费者偏好公理

?序数效用论是建立在以下的消费者偏好公理基础

上的:

?1.完全性。2.传递性) 3.一致性

?二、无差异曲线

1、概念: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所有组合(#)。

2、特点:

(l)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个人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群,体现人们的偏好的差异。

# 即问即答

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所有组合点的连线。

无差异曲线相交

如果一个人的无差异曲线相交,则有A点的效用水平与C点和B点效用水平相等,但C点在B点的右上方,比B点效用水平高,于是出现矛盾。

三、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在总效用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值,叫做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效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

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四、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income-possibility line),又称预算线(budget line)、价格线(price line)或收入-价格线(income-price line),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点的连线。

你认为预算约束线会有多少种变化?

五、消费者均衡

1、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是最偏好的商品组合,即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2、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假如某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1/2,而等效用曲线的斜率是2,这对该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应该改变自己的消费决策吗?

六、消费这剩余“人们不愿失去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支付的部分”。即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一定数量所获得的总效用超过其为此所花费的货币的总效用。

七、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

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二、收入效应

是指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1)对正常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2)对低档物品: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

(3)吉芬物品: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如果把考察的范围从单个消费者扩大到消费者群体,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有什么变化?

第二节帕累托最优状态

1、含义: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即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或者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

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

的状况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称为帕累

托改进。

?4、说明:

?1)两个前提:A、一个社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

的偏好函数是既定的;B、一个社会的分配状况

是既定的。

?2)调整资源增进社会福利的两种状况:

A、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情况变好。

B、在没有任何一个成员变坏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社会成员境况变好。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假如对张三来说,食品对服装的边际替代率是1/2,而对李四来说食品对服装的边际替代率是3,请问最终的交易结果将会是什么?决定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只有在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也就是说,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交换才是有效率的。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因此,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可以表述为:要使两种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必须使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2.投入效率

要使两种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必须使这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由于B点切线的斜率表示消费者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OL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生产者的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所以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者生产这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即: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律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每一种竞争性经济都具有

帕雷托效率。这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

的现代表述。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

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们所应做

的一切只是使政府进行某些初始的总量再分配。

如果认为A点并不如处在B点上的状况如意,则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资源进行再分配而使A点转化为B 点,你对这种观点有何评论?

第三节补偿原则

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任何资源配置的变动使得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处境变坏,社会福利就有了增加。但是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在变化之后的福利增加,有些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变化是否可取呢?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是不能对这种变化进行判断的。这便引出了所谓的“补偿原则”问题。

一、卡尔多补偿标准

卡尔多在193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一方面

指出了个人之间进行效用比较的不可能性,从而抛开了收入分配问题。另一方面则提出了社会福利增加的所谓“客观检验方法”,即假想的补偿试验。他认为,规范经济学即使在个人之间的效用无法比较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找到“客观的检验方法”。

卡尔多标准:如果某种变革能够使获益方对受损方补偿后仍然有余,则该项变革就是可取的。

二、希克斯福利标准

该标准认为卡尔多假想补偿标准不够完善,有必要加以补充。希克斯福利标准是:若受损者不能贿使获益者反对这种变革,则这一变革是好的。这一标准的潜台词是:若一方通过原状态再分配的变化(组合点沿同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移动)得到的益处超过变革原状态得到的益处,则该方倾向于维持原状态,不进行变革,这样的变革就是不可取的。相反,若一方通过变革所得益处超过维持原状态所得益处,则该方倾向于变革,这样的变革就是可取的。

三、西托夫斯基福利标准

该标准认为某一变革若同时满足卡尔多标准和希克斯标准,则这一变革是可取的。换言之,西托夫斯基福利标准是:

第一.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而仍有改善;

第二.受损者不能贿使受益者反对这种变革。

四、李特尔福利标准

该标准认为,对任何变革的福利判断,都取决于变革对下列三个问题的回答:

①获益者能够补偿损失者而有剩余吗?

②受损者不能贿使获益者反对这一变革吗?

③收入分配是适当的吗?

如果对③回答是肯定的(否定的),并且对①和②的回答至少有一个也是肯定的(否定的),则这一变革是可取的(不可取的)。其余的情况不能判定。

第四节社会福利函数

一、效用可能性边界(图示)

效用可能性边界显示出多个帕累托最优点。显然,效用可能性边界还不能揭示:对全社会而言,究竟哪一点是最可取的。例如,对消费者A而言,希望效用组合点尽可能在边界的上端;而B则希望尽可能在边界的下端。

二、社会福利函数

从社会福利依存于个人福利的价值判断出发,在一个简化的模型中,可以得到社会福利函数的一般形式,即:

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的结论是: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举例)

现在假定单个人的偏好次序分别为(A,B,C)1、(B,C,A)2、(C,A,B)3

首先对A和B两种社会状态进行投票。根据上面假定的单个人偏好次序,投票结果应为:

(A,B)1、(B,A)2、(A,B)3,于是,按大多数规则,社会的偏好次序就是[A,B]

其次考虑社会状态B和C,我们有:

(B,C)1、(B,C)2、(C,B)3,社会偏好次序为[B,C]。

最后是A和C,各个个人的偏好次序为

(A,C)1、(C,A)2、(C,A)3,社会偏好次序为[C,A]。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再阐述

?阿罗用反证法证明他的定理先假定有一个程序或

规则可从个人的选择中推导出社会选择顺序,这

里隐含两个基本要求(1)进行选择的人数大于1;

(2)公共的选择顺序基于个人的选择顺序,他要

求这个规则满足下述五条准则:

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

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

4、所要作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

5、不存在个人独裁

四、以基数效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福利函数

?(一)传统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二)新古典效用主义福利函数

?(三)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四)精英社会福利函数

第四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垄断产生的原因

1.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2.政府创造的垄断

3.自然垄断

二、垄断能力的衡量

产生于一种关键资源所有权垄断的典型例子是南非的钻石公司德比尔。德比尔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虽然这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不是100%,但它也大到足以对世界钻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

德比尔拥有多大的市场势力呢?答案部分取决于有没有这种产品的相近替代品。如果人们认为翡翠、红宝石和蓝宝石都是钻石的良好替代品,那么,德比尔的市场势力就较小了。在这种情况下,德比尔任何一种想提高钻石价格的努力都会使人们转向其他宝石。但是,如果人们认为这些其他石头都与钻石非常不同,那么,德比尔就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自己产品的价格。

德比尔支付了大量广告费。乍一看,这种决策似乎有点奇怪。如果垄断者是一种产品的惟一卖者,为什么它还需要广告呢?德比尔广告的一个目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把钻石与其他宝石区分开来。当德比尔的口号告诉你“钻石永恒”时,你马上会想到翡翠、红宝石和蓝宝石并不是这样。如果广告是成功的,消费者就将认为钻石是独特

的,不是许多宝石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感觉就使德比尔有更大的市场势力。

政府创造的垄断

因为拥有某种商品的专卖权而产生

1、政府垄断:政府拥有专卖权,如邮政业务、铁路运输业务

2、私人垄断:私人拥有某种专卖权,如烟、酒业的垄断

二、垄断能力的衡量:勒纳指数

L=(P-MC)/P

L介于零与1之间。L值越大,垄断能力越强。

测算勒纳指数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求解厂商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倒数,该倒数值越大,厂商的垄断能力越强。

三、寻租理论

按照寻租理论,传统垄断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着重分析的是垄断的“结果”,而不是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一旦把分析的重点从垄断的结果转移到获得和维持垄断的过程,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垄断的经济损失不再仅仅包括图中那块被叫做“纯损”(deadweight loss)的小三角形ABC,而是要大得多,它还要包括图中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甚至可能更多一些。

反托拉斯法

政府对垄断的更为强烈的反应是制定反托拉斯法(如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有人把反托拉斯法称为“最全面的经济自由宪章”。反托拉斯法的主要内容:(1)阻止合并;(2)允许政府分解公司,如1984年将电报电话公司分为8个较小的公司;(3)禁止厂商通过削弱竞争的方法协调他们的活动。

第二节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经济当事人的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却得不到补偿,带来损失却不承担成本。前者叫作“正的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性”;后者叫作“负的外部效应”或“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消除外部效应的政策

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四、科斯定理

上述对付外部效应的最后一种办法,可以看成是更加一般化的所谓科斯(Coase)定理的一个特例。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晰,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第一种假定:产权在种谷者一边,牛吃谷,畜牧者需向种谷者提供补偿(即买牛吃谷的权利),则会出现三种情况:

(1)吃谷的增殖>吃谷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畜牛者而言,他将继续购买吃谷的权利,扩大牛群。

(2)吃谷的增殖<吃谷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畜牛者将不再或减少购买吃谷的权利,缩减牛群。

(3)吃谷的增殖=吃谷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养牛者和种谷者全体而言,社会总产值达最大,此时权利调整处于均衡状态,不再变动。

第二种假定:产权在畜牧者一边,种谷者不让牛吃谷,需向养牛者提供补偿(即买牛不吃谷的权利),也会出现三种情况:

(1)不吃谷的收益增加>为了不吃谷而给畜牧者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种谷者而言,他将继续购买不让牛吃谷的权利,扩大谷物的产量。

(2)不吃谷的收益增加<为了不吃谷而给畜牧者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种谷者将放弃部分不吃谷的权利,降低谷物产量。

(3)不吃谷的收益增加=为了不吃谷而给畜牧者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种谷者和养牛者全体而言,社会总产值也达到最大,此时的权利调整处于均衡状态,不再变动。

第四节信息的不完全性

信息不完全与劳动市场

假设劳动力市场只有两组工人,一组是低生产率工人(甲组),另一组是高生产率工人(乙组)。低生产率工人的平均和边际产出为1,高生产率工人的平均和边际产出为2。工人们将被竞争性厂商雇用,这些厂商生产的产品的销售额为10 000元,并且预期每个工人的平均工作年限为10年。再假设一半的工人在甲组,另一半在乙组,从而所有工人的平均生产率为1.5。预期从甲组工人得到的收益为100000元(10000元/年*10年),而从乙组工人得到的收益为200000元(20000元/年*10年)。如果厂商能够识别人们的生产率,它们就会向工人提供与他们边际收益产出相等的工资。甲组的人会得到每年10000元,乙组的人每年20000元。但如果厂商在雇用工人之前不能识别他们的生产率,他们就会向所有的工人支付等于他们平均生产率的年工资——15 000元。这样,乙组工人退出,甲组工人留下,逆向选择出现。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市场

以汽车保险为例,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事先从投保人中区分出易出事故者,它就可以提高这些“高危”人群的保险价格,用来弥补可能的损失。但可惜的是,这一点很难做到。而且,那些最容易出事故的开车人常常也是购买保险最积极的人!

这样一来,随着保险价格的上升,投保人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坏”的投保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特别是,当保险价格在较高水平上继续增加时,投保人的结构会急剧恶化,从而平均损失会急剧上升,超过上升的保险价格所带来的好处。信息调控

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就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券的公司必须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附录:法律应该惩罚婚外情吗?

在法律经济学里有一个有效违约的概念,说的是当违约的社会收益大于其成本时,违约是有效的。比如,甲和乙签订一份合同,同意以10万元的价格将房子卖给乙。但是,在房子交割之前,丙也来看房子,并同意以12万元的价格将房子买下。甲此时如果违约将房子卖给丙,这笔房子交易的价格因此上升了2万元,甲可以给乙1万元作为违约补偿,自己仍然多得1万元。此时,甲的违约是有效的。因此,法律在处理这类合同的时候不应该禁止违约,而应该确定适当的违约金。事实上,各国的法律正是这样做的。一个法律条文如果诱使较多的有效违约,则不是一个好的法律条文;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制定诱使有效违约的法律。婚外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故意的违约,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发生婚外情是婚姻感情破裂之后不得已而为之,对这种婚外情实施惩罚反倒会降低社会收益。因此,这些人的婚外情可以看成是有效违约。

假定社会中存在两类人,一类是“花花公子”,另一类是“正人君子”。这里的花花公子和正人君子没有性别之分,也不带任何伦理色彩,使用它们仅仅是形象的比喻而已。花花公子既不想和太太离婚,又要到外面去找情人。他对婚姻和婚外情的投入都不足,对他来说,婚外情是婚姻的补充;或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两者是互补品。正人君子对婚姻的投入很多,而且非等婚姻破裂不去找情人;对他而言,婚外情是破裂婚姻的替代品。

法律对婚外情的惩罚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勒令改正、金钱和财产补偿乃至以刑事犯起诉等,在经济学看来,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发生婚外情的人实施了负效用。花花公子的违约不是有效的,因为他的婚外情并不增加高质量的婚姻或减少低质量的婚姻,但造成婚姻另一方的痛苦。当离婚是一个选择的时候,正人君子的婚外情也不是有效的,因为他本可以通过离婚这个合法的手段来结束死亡的婚姻。但是,当离婚成本很高以至于使离婚变得几乎不可能的时候,正人君子的婚外情就可以看做是有效的。因此,惩罚婚外情是否对社会有利,有赖于离婚成本的高低。这里的离婚成本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在精神方面,离婚不仅是对自己过去选择的否定,而且要受到来自社会、邻里、亲朋、子女乃至法院的巨大压力。在物质方面,财产分割是离婚的一大难题,而且其难度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让我们先看一下离婚成本很低的情况。

对于正人君子而言,他在感情没有破裂的时候不会去寻找婚外情。当感情破裂时,他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离婚,另一个是不离婚、但背着对方去找情人。如果离婚成本很低,正人君子在婚姻破裂之后可以选择离婚,无需去寻找婚外情。对于花花公子而言,婚外情是婚姻的补充,因此他随时可能发生婚外情。因此,在离婚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在婚外情市场里只会有花花公子,法律惩罚婚外情因此是有利于社会的,因为它不仅补偿了受害方的损失、减少了婚外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而且可能促使花花公子增加对家庭的投入。

但是,如果离婚成本很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此时,正人君子该离婚的时候可能无法离成,因此,他会去偷偷摸摸地找情人,以替代已经死去的婚姻。由于被抓住的可能性不确定,而没有爱情的痛苦又如此之大,因此,即使是存在法律的惩罚,他也会冒险而为之。在花花公子方面,面对可能的惩罚,他反倒会在婚外情方面有所收敛,因为放弃婚外情虽然有损失,但回到太太身边也没有坏到了极点。当法律惩罚给他带来的负效用足够高时(比如,高于他从事婚外情所带采的正效用时),他就会放弃婚外情。这样一来,—个可能的结果是婚外情市场中出现逆向选择,即只有正人君子从事婚外情,花花公子却都回家守着太太去了,法律因此惩罚的只是正人君子。但是,正人君子的违约在离婚成本高昂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因此,惩罚婚外情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效率的。

第五章福利经济学其它理论问题

第一节非福利主义

一、理解阿玛蒂亚·森的非福利主张

?1、森通过因如创新性概念即功能和潜能,成功

的把对物质方面和个人取得的结果方面的考察与

对权利和自由方面的考察结合在一起。他首先观

察到,一种商品(如食物)的数量和这种商品的

使用产生效用,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或社区的

福利。事物的总量不能完全反映福利,因为有些

人不能得到食物。效用作为标准也不好,因为它

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反映指标,不能充分揭示某些

影响。例如,个人并不能总是观察到营养不良的

影响:;一个人可能只愿意吃面包,但由于缺乏某

些基本的营养可能会伤害到这个人的身体。

?例如:搬迁、言论

理解阿玛蒂亚·森的非福利主张

2、认为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傻子。根据传统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如果某个人选择了行为X而拒绝了行为Y,那么这就意味着他认为在行为X 比在行为Y可以获得更好的个人利益。这种假设仅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用对行为的评价取代对决策规则的评价,而且对于结果行为的评价也仅仅基于个人利益的角度,其他所有的因素至多是一个手段和中间因素。因此,这一假设实际上认为每个人都对应一个唯一的个人排序,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根据这个排序而选择的。

?3、、真正的个人选择和行为

?举例:饮食。

?森认为,更为合理的假设应该是每个人的排序不

是单向的、唯一的,而是具有多层次的、附加了

超排序的假设,这些超排序用来表示人们的道德

伦理判断。

二、公平理论

?1、等分配置

?如果把所有消费品在所有消费者之间进行完全平

均的分配,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的总量除以消

费者的人数。

?2、没有嫉妒的公平

?如果一种效用分配方式使得Ui(Xj)≤Ui(Xi),那么

就可以认为消费者i不嫉妒消费者j.其中,Ui为

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Xi和Xj分别为消费者i 和

消费者j的消费数量。同样如果Uj(Xi) ≤Uj(Xj),

那么就可以认为,消费者j 不嫉妒消费者i。

?公平的这种定义对于所有消费者都是一视同仁

的,而且也不需要进行人际间效用比较。

?3、平均等价分配

?对于某中特定的分配状态而言,如果存在一种消

费品组合,被等分之后可以得到这种特定效用分

配状态,那么,这种特定的效用分配状态就是平

均等价分配。

?4、公平等价分配

?如果存在一种消费品组合,进行了没有嫉妒的分

配之后,可以得到特定的效用分配状态,那么这

种特定效用分配状态就是公平等价分配

?5、横向平等

?要求平等者被平等对待。但是关于什么叫做平等

者,如何才是被平等对待,则有不同的观点。

?6、纵向平等

?条件不同的个人要求不同的对待。关键是如何不

同的对待不同条件的个人,是根据个人能力,还

是根据个人需要。

三、罗尔斯的正义论

借助于公平的概念,加上帕累拖标准仍不能对社会状态进行完全排序。西方出现了借助于论理学进行研究的趋势:康德式的绝对正义哲学认为某些东西绝对是正义的如生存权、没有强制性的自由、或者经济平等等等。

?1、罗尔斯所说的初始位置是一种初始的平等状

态,每个人都不知道在变化后的社会状态中自己

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的个人特征。在这种状况下,

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则就是公平原则。

?2、罗尔斯所谓的正义:那些在公平的初始位置中

被接受的原则。

?3、罗尔斯两个正义的原则

?1)、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拥有最广泛的、完

整的、同等的基本自由体系,并且这一体系与所

有人的类似自由体系是相互兼容的。

?2)、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这样安排,以便是

他们都:

?A、最有利于最不利者,与正义的储蓄原则相一

?B、与在机会公正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都开放的

职位和位置相关。。

第二节次优理论

一、次优理论的主要内容

?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条件,如

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那么满足全部

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

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的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

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与十个条件都

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次优理论的政策含义

?第一,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

足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

标来设计适宜的政策。第二,微观经济政策使得

福利最大化的限制条件增加并不意味市场状态的

恶化。第三,任何一项有效的政策措施必须基于

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的说服力是不可靠

的,即出台相关政策以纠正某项扭曲时应考虑由

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第三节影响个人福利的基本因素

一、一般分析

1.个性因素,如自尊、自控、乐观、外向和精神健康;

2.社会人口因素,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教育;

3.经济因素,如个人及总体收入、失业和通货膨胀;

4.情形性因素,如具体就业和工作条件、工作单位的压力、与同事亲戚朋友的人际关系、与婚姻伙伴的关系以及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

5.体制性因素,如政治权力的分散程度和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权利。

二、具体分析

1.遗传基因2.特质与认知倾向3.年龄4.性别5.种族6.健康7.亲密关系与婚姻8.智力与教育9.宗教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2016年考研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福利经济学

2016年考研: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1.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陈述经济行为及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试图从一定的社会判断的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3.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得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4.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5.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资源配置状态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状态变好,而没有人的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改进的状态是“好”的。利用帕累托标准衡量为“好”的状态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6.帕累托最优状态:当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时,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7.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分为:交换的最优条件MRSAXY=MRSBXY,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SLK=MRSDLK,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MRSXY=MRTXY。(埃斯渥斯盒状图) 8.契约曲线:也称效率曲线。所有满足帕累托条件的点的轨迹。 9.生产可能性曲线:在给定要素数量条件下,所有在要素最优配置下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产出的轨迹。(图)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33章 福 利【圣才出品】

第33章福利 33.1本章要点 ●偏好加总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社会福利函数 ●公平配置 33.2重难点解读 本章讨论社会决策和社会福利问题。首先讨论如何将社会不同成员的偏好加总,并由此阐述福利函数概念,它提供了一个把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加总”的方法,进而讨论经济学视野的公平和平等问题。

一、偏好的加总 1.导致非传递性投票的偏好 偏好的“加总”是指在所有经济行为人的偏好给定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方法用这些信息来描述社会对各种配置的偏好顺序即社会偏好。显然,这种排列还依赖于将众多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加总”的方法。 投票是加总个人偏好的一种途径,但这种方法有时不可能产生一个传递性的社会偏好次序,如表33-1所示。 表33-1导致非传递性投票的偏好 行为人A行为人B行为人C x y z y z x z x y 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将完全取决于交付投票表决的选择的顺序。多数人投票的方法得到的社会偏好并不是性状良好的,因为这些偏好具有不传递性。 另外,多数人投票和排列—顺序投票法都存在可能被操纵的问题。 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在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能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决定)情况下,不可能存在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且具有传递性偏好次序的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 (1)当任何一组满足完全性、反身性和传递性的个人偏好集给定时,社会决策机制将产生具有相同性质的社会偏好。 (2)帕累托原则。如果每个人偏好选择x超过选择y,那么社会偏好也将是x优于y。

(3)无关变化的独立性。x 和y 之间的偏好唯一地取决于人们如何排列x 和y 的顺序,而不是人们如何排列其他选择的顺序。 (4)定义域不受限制。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 阿罗证明了在非独裁情况下这样的社会决策机制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通过一定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程序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达到何以的公共决策。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如果一个社会决策机制满足性质(1)、(2)和(3),那么它必然是一个独裁:所有的社会偏好顺序就是一个人的偏好顺序。 二、社会福利函数 1.社会福利函数 从个人偏好到社会偏好的一种途径是个人效用函数加总,用相加所得的数字来表示一种社会效用,即配置x 比配置y 更是社会的偏好的条件为: ()() 11x y n n i i i i u u ==>∑∑其中,n 是社会中的人数。 这样一种总函数就称为社会福利函数,更一般地表示为()()1,...,n W u x u x ????, 它是每个人的效用的增函数。 (1)古典效用主义或边沁福利函数 个人效用函数的总和()11,...,n n i i W u u u ==∑,较一般的形式是加权的效用和福利函数:()11,...,n n i i i W u u a u ==∑。其中,权数1a ,···,n a 被假定为表明每一经济行为人的效用在整个社会福利中的重要性的数字。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第一章概述 1.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 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2.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 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4.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 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5.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 的分析。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 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 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7.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 ●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 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8.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 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2.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X、Y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 相等,即:MRS XY A=MRS XY B ●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 者都相等,即:RTS LK C=RTS LK D ●生产和交换(综合)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 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 XY =MRS XY

国际经济学试题_期末试题_题库_试卷

2.根据相互需求原理,两国均衡的交换比例取决于() A 两国的a绝对优势 B 两国的比较优势 C 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D 两国的要素禀赋 3.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a易发生于()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4.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将()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5.以下选项中,哪个选项不属于国际收支统计中居民的概念?() A 外国企业 B 非盈利机构 C 国际经济组织 D 政府 8.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是() A 在国外设立分公司 B 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 C 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 D 购买国外企业债券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d )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出现过,并且很难避免。()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相同的起因和特征,彼此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d ) 4.列昂惕夫反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d ) 5.按照技术差距贸易论,技术差距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 6.穆勒认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7.根据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从基期到报告期,通货膨胀的差异应该等于汇率的差别。() 8.牙买加体系基本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及黄金货币作用的削弱。(d ) 9.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会引起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d )

福利经济学习题

《福利经济学》 名词解释 1、福利经济学 所谓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2、寻租 所谓寻租是指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3、李特尔补偿标准 李特尔补偿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种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受益而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受损的社会变动,如果受益者得到的好处能够补偿受损者遭到的损失而有余,那么这一变动就能使社会福利增加。李特尔最突出的贡献是把收入分配问题重新引入补偿原则论的范畴。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5、帕累托改进 所谓"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基础之上。即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 6、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7、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状态。 8、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9、福利 一般来说,福利是指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金等形式。 10、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简答题 1、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则 边际效用递减规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及其特性: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即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具有受益非排他性,即不可能将拒绝为它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围之外。 平等: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者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读后感

浅读《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有感 一、基本梳理 本文于1963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是有关于医疗保健和信息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对于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来说可谓是指导性的著作。由于卫生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长足的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于这一领域涉足甚少。因此,我尝试的去理解这篇文章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文章基本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和语言,建立了医疗保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被视为卫生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阿罗认为医疗保健市场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等问题,医疗保健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市场失灵。他依据福利经济学第一与第二最优原理,分析了医疗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风险承担的不可销售性与信息的无法完全市场化导致了医疗保健市场偏离完全竞争状态 首先,文章中提到了有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此之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我们已经对信息不对称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网上一查才得知,阿罗是最早提出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的,而且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阿罗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1)患者较弱的信息获取能力导致其有较弱的判断力(2)医生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3)患者即便获得了一些正确的信息,也不一定能够正确的解读(4)医疗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在先(5)错误

选择的成本很高 本文首先对涉及到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述;第二部分“医疗保健市场的特征”对医疗市场的行为典型特征进行概括;第三部分“与确定条件下竞争性模型比较”将医疗市场行为与之经行了比较;第四部分“与不确定条件下理想竞争模型比较”将医疗市场行为和前提条件与不确定条件下理想竞争市场进行比较,并试图说明第二部分的哪些特征是偏离竞争性前提的结果:在确定性条件下,偏离表现在产品的不可销售性、供给规模递增、市场进入受限与产品差别定价等四方面;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偏离表现在针对所有可能风险的保险市场的缺失与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两方面。医疗保健市场失灵会产生低效率。对此,阿罗指出,医疗保健市场最优状态没有实现时,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会认识到其与最优状态之间的偏离,非市场补偿性制度就会出现,促进医疗市场向最优转化,旨在纠正由市场失灵产生的低效率。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其实,本文结合当下实际,能给我们不少提示。当前的医患关系之所以紧张,除了体制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在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有很大限制的年代。患者得不到应有的信息,因此导致了对于从医生意见的被动接受。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医学知识的正确理解都是建立在学术和临床的双重积累。想要单纯的通过信息渠道的理顺来达成知识的平行是不可能的。而在当今互联网普及,手持移动设备泛滥,优质信息源层出不穷的年代,医疗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否还会存在呢?信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社会福利,指的不仅仅是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贫困人口或者受灾群众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 2.福利经济学一直认为,社会福利就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而且社会福利仅仅与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相关,与其他方面都无关,这一观点被称为福利主义,也称为个人主义。 3.福利经济学是试图明确表达一些命题的研究分支,我们根据这些命题来判断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比另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是高还是低。 4.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5.非理性可能至少是出于下面两种原因:1.顽固地坚持一些习惯、习俗、原则等。2.对危险或痛苦的过分恐惧,或者受快乐的过分诱惑。 6.休谟的这种划分被西方经济学家们称为“休谟的铡刀”或者“休谟定律”。 7.20世纪30年代初,福利经济学界出现了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是规范的,而应该是实证的,或者说是“价值中立”的。 8.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或者经济福利的。2.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的物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3这样的基数效用可以进行一般人的人际间的比较。4,。继承了应该效用主义伦理学的传统。 9.帕累托被认为是序数效用理论之父。 10.我们所熟悉的帕累托标准,即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变化就是好的,可取的,人们所希望的。 11.帕累托标准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帕累托标准以序数效用为基础,试图建立所谓“价值中立”的理论。

12.各种补偿检验,无论是卡尔多标准、希克斯标准、西托夫斯基标准,还是李特尔标准,尽管考虑到了帕累托标准所没有考虑的情况,但是都没有能够在逻辑一致的前提下获得完全的社会排序,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弥补帕累托标准的不足。 13.各种补偿检验理论本是针对帕累托标准的缺陷提出的,但是它们仍然于事无补。 14.社会福利函数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试图指出如何可以获得对某种社会状态的评价,即其对应的社会排序是什么。 15.阿罗于1951年提出了一个一般可能性定理,指出:对于特殊的只有三种状态的选择情况,要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需要满足一些合理化的条件。不过,阿罗最后强调,能够同时满足这些合理化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因此,阿罗的这一定理也被称为不可能性定理。 16.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针对社会福利函数概念提出的。 17.一个人真正的福利是多少,不能够仅看他的收入和财富是多少。 18.个人生活水平也是一个涉及非福利主义的问题。 19.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幻觉:1.GDP就是全部。2.经济增长就是单纯的GDP的增加。3.经济增长是没有代价的。4.经济增长可以使国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也就是可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 20.从福利主义到飞福利主义的重大转折都缘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21.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为完全可比性。 22.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社会选择理论的这种解决方法基本质是:坚持福利主义而放弃序数主义。 23.传统效用主义社会福利函数有以下几个假设:1.福利主义和帕累托原则。2.可分性。3匿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方案。 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A.马歇尔的“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福利经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福利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但是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来进行比较的 观点来自于() A. 新效用理论 B. 效用快乐论 C. 基数效用论 D. 序数效用论 2.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帕累托 B. 庇古 C. 凯恩斯 D. 马歇尔 3.旧福利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均等化会使经济福利增大,其理论依据是() A. 帕累托效率 B. 社会福利函数 C. 边际效用递减说 D. 卡尔多补偿原则 4.以下哪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具备社会互助性?() A.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C. 国家统筹型社会保障制度 D.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5.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层次单一,只有_______一个层次。() A. 个人储蓄保险 B. 企业补充保险 C. 社会互助保险 D. 法定基本保险 6.下列哪种理论是我国建立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A. 社会保险权利平等论 B. 社会保险的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 C. 基本保险社会化理论 D. 劳动力个人所有论 7.在养老保险金给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享受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的高低与保险金开支规模 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 A. 同向运动 B. 反向运动 C. 没有关系 D. 既可能是同向运动也可能是反向运动 1

8.根据国际惯例,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______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属于老 年型国家或地区。() A. 10% B. 5% C. 7% D. 1% 9.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最终目标模式是() A. 直通型医疗保险 B. 大统筹型医疗保险 C. 两立型医疗保险 D. 分工型医疗保险 10.今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下降到() A. 40%~50% B. 50%~60% C. 60%~70% D. 80% 11.实行强制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代表性国家是() A. 美国 B. 德国 C. 新加坡 D. 日本 12.由国家立法规定,带有强制性的由雇主缴费、社会统筹管理的工伤保险制度是() A. 私人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B. 雇主责任制工伤保险制度 C. 社会工伤保险制度 D. 商业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13.下列关于生育保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只有女性劳动者 B.生育保险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 C.我国生育保险实行社会统筹 D.我国规定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0% 14.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不需要缴纳的有()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生育保险 D. 失业保险 15.德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2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全版

西方经济学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 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 = 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1.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s=(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 公式:EXY =(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当E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23.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消费者收入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 公式:EM=(无法显示) 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劣等品;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当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奢侈品;当0>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必须品。 24.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那么他们互为替代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5.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那么这两种商品为互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6.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减少。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富裕程度越高,食物的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单选: 1.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2.黄有光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否是规范经济学,取决于研究时所采取的态度。 3.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的理论。 4.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 的形成。 5.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 6.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 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模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7.罗宾斯的观点在大争论中渐渐占了上风,受其影响,福利经济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8.序数效用概念认为,人们进行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表示出来。基于序数效用概 念,这样,就建立了新福利经济学体系。 9.基于罗宾斯的观点而建立的新福利经济学,它采用了序数效用和帕累托标准。 10.帕累托标准排除了人际间进行效用比较的必要性,但同时它需假定收入分配是给定的。 11.帕累托标准与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有可能会出现冲突。 12.现代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最初是由伯格森在1938年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在1947年加以 进一步说明的。 13.福利主义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主义”。 14.对于是否放弃福利主义,黄有光和森有完全不同的观点,黄有光坚持不放弃福利主义, 因而引发了森-黄之争。 15.森认为,福利主义有局限性。 16.影响个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可以从个人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物品、资源或者投入等方面 来考虑。 17.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 为完全可比性。 18.黄有光提出了“完全的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19.(P85)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高或境况最好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该函 数允许极度的两极分化,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20.诺齐克的正义理论主要是从财富的获得途径来看的,而财富持有的结果如何则与问题没 有关系。 21.使用罗尔斯的正义标准,个人福利的度量实际上并不必要。 22.市场经济的本质:说明市场经济在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23.(P110)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 二定理,它们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的经典定理,旨在说明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多选: 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政策建议的。一个政策建议的得出可能使用了:一些事实前提;一些 价值判断;一些推导所需要的逻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