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摘要】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进一步阐明,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本文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脾胃病证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以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参考价值。/P>

“是病皆因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辨证治疗小儿疾病首先应要“知脏腑”,只有“知常”方能“达变”。

1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

明代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写道:“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清代医家吴鞠通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当代的中医学者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后指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的生理功能。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

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所以,小儿对脾气运化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脾气不足,表现出脾常不足的特点。这与万全提出的小儿“脾常不足”之说相一致。

2小儿脾胃的病理特点

对于小儿脾胃病的病理特点,江育仁教授的观点为:“脾运失键,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焦,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

脾主运化,脾健则运。脾病证候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患儿可出现纳呆、腹胀、腹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症。可见健脾运脾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于防治小儿脾胃疾病病变的过程中。

3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

3.1脾健贵在运

江育仁教授认为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从而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的著名观点。

江育仁教授指出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这里的“消”即消除致病因素,消除阻碍脾胃正常纳运的各种致病因子,以及因脾胃纳运失常而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如湿、食、滞等;“补”是促进脾胃机能的恢复,使之达到健运的正常状态。“运”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征。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以敷布全身。因而“运脾法”治小儿脾胃病,强调用药以灵转机动为主,不可过于厚腻呆滞;动转太过则伤正,故用药亦不可峻烈攻逐。可见“脾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运脾法”的治疗大法,正是针对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而提出的。临证用之治疗厌食、积滞、腹痛、呕吐、泄泻、贫血及疳证等小儿脾胃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运脾主药“苍术”的选用

江育仁教授在运脾法的具体应用时,大多结合辨证,治疗用药中首重苍术,以其为主药,与其它药物配伍治疗多种脾胃病证。前人论述苍白二术,黄元御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治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中写道:“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兼施,则相兼而用……。”叶天士云:“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万全提出脾性“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喜舒而恶郁”,“喜温而恶寒”。用苍术即能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使脾气舒展,运化之机恢复而达健旺。江育仁教授在总结前贤的论述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验证,认为苍术辛苦而温,气味芳香,其辛香开郁,苦温燥湿,芳香醒脾,辛温扶阳,能开脾气之郁,疏脾湿之蕴,散脾经之寒,舒脾运之滞。“脾健则运,脾运则健”所以“运脾”是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能过“运脾”而达到“健脾”。苍术“燥湿”、“宽中”、“善行”、“开郁”作用,是其“运脾”作用的几种不同作用途径。虽历来认为辛味刚燥,久用有劫阴之弊,然其正合脾之习性,脾运失健患儿,又少有伤津之明征,所以用药在1个月以上,尚未发现有伤阴耗液之弊端[1]。

3.3运脾法在小儿脾胃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腹泻疾病,为了便于临床推广运用,江育仁教授研制了一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二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

及三号止泻散(葛根芩连汤加味制成)[2]。在临床实验研究中曾观察了68例病例,全部患儿以一号止泻散为基本方,属于偏湿盛的腹泻治则单用一号止泻散燥湿运脾和胃;属于伤食泻者治用一号止泻散加鸡内金粉、陈皮粉、麦芽粉以消食化积,运脾止泻;属于湿热泻者治用一号加三号止泻散以清肠化湿,运脾止泻;对脾虚泻用二号止泻散以温运脾阳而治。全部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用抗菌素,结果治愈6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病例平均止泻时间3.9天。

江育仁教授通过对300例厌食患儿的病情证候分析,发现其中60%属于脾运失健证[3]。多由于感受时令之湿不化或饮食不节所伤,或因疾病损及脾胃致脾气困遏不舒,运化功能失健而成。江老提出当以健脾助运,恢复转运之机为治疗原则予以调中消食、运脾开胃之法。方用苍术配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药,制成儿宝冲剂。用之治疗脾运失健厌食症患儿178例,有效率为91.5%,治疗后患儿普遍食欲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其他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

此外大量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表明,以苍术为主药组成的运脾方药,可以增加机体内锌含量,提高食欲,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双向调节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增强免疫,从而提高儿童营养性疾病治愈率。

4结语

江育仁教授“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不仅是对中医儿科临床治疗用药的一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一大阐明。学习和运用好这一理论治疗法则,是对培育后天之本,有利于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和防治多种脾胃疾病的一项关键举措,尤其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胃调和,纳运健旺。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