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第一篇:琵琶行教学反思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

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第二篇: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

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

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第三篇: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名师《琵琶行》教学教案

名师《琵琶行》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 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初步感知: 《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 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3、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四、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五,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琵琶行 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描写音乐色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1: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你我萍水相逢,又怎能走进对方的心灵?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白居易却吟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句诗曾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拥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到九江江边,随同诗人一起感受那动人的一幕吧! 导语设计2: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教案

一、故事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诗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稹合称“元白”,与诗人刘禹锡合称“刘白”。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拾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曹操的《短歌行》。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概,概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这首诗的悲剧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4.背诵重要段落和名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2.朗读整体把握。 3.积累部分字词和名句。 三、教学难点:词作意像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时安排:两教时。 五、教材教法简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六、布置预习题: 1.了解作者和本诗写作背景。 2.了解文学常识:歌、行、引。 3. 给下列字注音 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声)思捻霓裳(秋月)白(衣)裳(红)绡(钿头)银蓖谪(居)(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 4.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学生展示预习笔记,老师点拨,展示多媒体课件。)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更多内容,学生交流) 二、指导朗读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 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 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 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 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 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ù)徙(xǐ)谪(zhé) 浔阳(xún)荻花(dí)管弦(xián) 声声思(sì)六么(yāo)嘈(cáo)舫(fǎng) 钿头(diàn)敛容(liǎn)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绡(xiāo) 钿(diàn)篦(bì)阑干(lán)唧(jī) 嘲哳(zhāo zhā)呕哑(ōu yā) 2、解读小序。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 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头送客闻琵琶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3、课文诵读:齐读和男女同学分段轮流朗读结合。 三、品味鉴赏 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

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以下是 ___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白居易琵琶行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诗歌叙事特点

2.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详)

(详) (略) (略)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行 》全国大赛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并序》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西安) 执教/王毅军观察/贾玲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首诗呢?我们分四步来进行。一、整体感知;二、探讨研究;三、自主欣赏; 四、联语写作。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学习古诗词重在记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从诗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诗的序言,接着教师示范背诵全诗。 2.明确全诗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凄凉。(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可从下面诗句看出来:“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 3.理解小序与全诗的关系。诗前面的小序与全诗有怎样的联系?(小序交待了写作的背景,是全诗内容的概括,同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学生交流) 老师参与交流:秋夜送客闻琵琶移船相邀听琴声红颜苦女叙身世同病相怜诉衷情重弹琵琶皆掩泣。 好,我们对这首诗的故事梗概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诗中的音乐描写;第二、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 (一)音乐描写 这首诗有几次描写音乐?(三次)请把三次描写音乐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朗读(第一、三次指

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

(完整版)《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欣赏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而一千多年后,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铭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聆听。(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朗读: 之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全篇,今天我们来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那样可观可感,那么,诗人白居易是如何用文字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朗读文中描写琵琶音乐的文字。朗读的时候请各位自由地朗读,用你认为较为合适的语速和情感。(学生朗读时教师在容易误读和情感较难把握处示范性地大声跟读) 三、赏析: 1.请学生略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同桌讨论,回答:诗人用了一些什么办法来写,使得无形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 ⑴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短促脆亮。 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修订稿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 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几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着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着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实用优秀教 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几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着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着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 本课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 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准备语文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同步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了解韩愈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就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无人敢管此事,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于湓浦口,偶遇琵琶女,于是邀请她弹奏,便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行,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如:《长恨歌》,故常称歌行体。 一、内容品读 1.朗诵指导 生听配乐朗诵,要求将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师纠正音。 湓(p?n)浦(pǔ)口铮(zhēng)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n)瑟(sa)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