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韩腾飞吴桂芳郑州市郑东新区杨桥中心小学

一、课程标准要求

1.学段目标:理解常见的量。

2.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认识厘米是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个手指的宽度,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跟这根手指的宽度是差不多的,以此来巩固他们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在让学生实际测量纸条以及其他物体的长度时,虽然我强调了测量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从0、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但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对准,量得不准确,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学习目标

(一)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CS)

(二)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CS)

(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CS)

四、评价任务

(一)能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DO1)

(二)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DO2)

(三)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DO3)

五、资源与建议

(一)对教材的简单分析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设计学习过程是,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新课的引入顾及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诱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矛盾的焦点上迅速展开。学会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整个学习过程力求在老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中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发现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3.对资源的分析、建议:

(1)学生:本班44名学生,按学生的学业质量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都是10名,第四组14名。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检验目标达成度。

(2)座位:将第三组和第四组待优生的14名学生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优生排成同位,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3)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长方体实物两个,其中一个是两面是正方形的。

(4)学生准备:自带尺子。

(5)学习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有效保障学生自主、合作的经历学习过程;有效实施对不同学生的分层指导。

4.学习流程: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训练深化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5.学习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6.学习难点: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课件动画展示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六、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3分钟) 活动一

1.认识尺子。

畅所欲言: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尺子,它上面都

有什么?

2.课件展示各类在生活中用的尺子。回顾新旧知识衔接点,联系生活实

际引出新知。

活动二: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刻度线,知道厘米用“cm”

表示。

活动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环节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20分钟)活动一: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

(2)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还有什么发现?

1同桌交流得出:先找到刻度

“______”,从刻度“0”到刻度“1”之

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DO1)

2.小组内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

结果,小组代表汇报测量方法。(DO2)活动二: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3cm、6cm、7cm。

活动三:用厘米量。

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课本和文具盒的长

度。(PO)

环节三

训练深化

巩固提高(15分钟)活动一:讨论:小明想测量一把小刀的长,可他只有一

把断尺,没有0刻度,他该如何测量?

能运用尺子,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物

体。(DO3)

活动二:说一说

小华想用串珠做一个手链,但必须知道手腕一圈的长

度,用尺子量怎么都不方便,你能帮小华想个好办法

吗?

活动三:完成教材“做一做

环节四课堂小结引发思考(2分钟)活动一: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能运用尺子,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DO3)

活动二:引发思考

关于长度单位,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1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2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4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1: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1.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2.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2: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 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优秀教案的标准

优秀教案的标准 教案是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授课计划进行编写。教案能够充分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能力。 教案应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反映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即所谓的讲稿与教案溶为一体。教案绝不是教材的拷贝和缩写,也不是教师讲课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为实现教学大纲而对具体的授课活动和过程组织管理的工作方案。要从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脉络走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设计授课策略,选择教学方法,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每个教师都应该发挥个人特长和才华编写独具特色的优秀教案。一般来讲,优秀教案应该具备下列标准: 1、教学中能体现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 教案的讲课思路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点的展示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规律相符,力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使学生易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恰到好处的辅助教学手段

这里的辅助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绘图、教具、录像、简单实验等。在教案中必要时对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要加以说明。例如采用多媒体的用意,多媒体与板书如何配合。又如采用的录像材料达到什么目的等等。从教案中能够看出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合理、恰到好处,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案中能体现启发式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在教案中明确提出哪些内容采用启发教学,怎样启发;哪些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如何组织讨论等等。启发、讨论都少不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用得好,会使课堂出现互动与探究的活跃气氛。这些在教案中都应该体现出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案中要反映出重点是怎样突出的,难点是怎样突破的。特别是难点的突破,是如何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循序推进地去解决难度较深的问题。 5、每次课时内容安排恰如其分

英语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英语“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part B Let’s learn Let’s do)第四课时 主题:look at me 课时:共六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的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强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景,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包括利用多媒体演示,启发学生表达与具体情景相适应的思想,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而且小学英语教学的编排特点是活泼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游戏、小组活动、表演比赛等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以及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在 Let’s learn 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在小组初步学习数字的基础上,教师展开综合性的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最后利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进行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 三、设计思路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本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卡通动画、故事等素材,创设真实的情景,拓展课文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的视觉及听觉产生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四、学习目标 ⑴课标陈述 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

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本教案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专题为“识字”,安排了四课识字:《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目的是要求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口语交际”是听故事,讲故事,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怎样做到说话时既连贯又完整。语文园地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在主动识字的基础上,喜欢积累优美词语,爱上阅读。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一”,包括“口语交际”和“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 课题内容简说 《春夏秋冬》本课为看图学词识字,让学生在了解四季特点的基础上,学会四组词语,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姓氏歌》本课为有关中国姓氏的拼音儿歌,儿歌通过有趣的问答游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要求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小青蛙》这一篇拼音韵文,文章将汉字“青”加上不同偏旁组成的五个形声字,巧妙地穿插在韵文中,读起来生动有趣,琅琅上口,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猜字谜》这一课安排了两则字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谜面优美的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会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猜出谜底生字,学会识字。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并能背诵部分韵文。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积累词语。 1. 春夏秋冬…………………………………………………………2~3课时 2.姓氏歌………………………………………………………………2~3课时 3.小青蛙………………………………………………………………2~3课时 4.猜字谜………………………………………………………………1~2课时 语文园地一……………………………………………………………2~3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勤于动手、善于发现的能力。 1.春夏秋冬 课题春夏秋冬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导学案设计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读文识字,认识四季的不同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学前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3.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 教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姓名: 日期:2013-10-2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例1、例2。 【学习目标设置】 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因此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制定学习目标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 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的内容标准中与本节课相对应的具体目标是:(课标12页)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基于一个学段出发设定的目标,十分笼统,我们要对其进行细化分解。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通过分析,知识性关键词有“分数的意义”,认知行为关键词有“初步理解”。 第二步:分解关键词 其中“分数的意义”比较具体,不再分解即可。 认知行为动词“初步理解”可以分解为“初步认识、会说出、会折出、会比较”。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条: 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这一目标中知识性关键词有“简单的分数”、“分数的大小”,认知行为关键词有“初步认识”、“知道”。 第二步:分解知识性关键词 “简单的分数”可分解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在这节课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真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分数的大小”可分解为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节课主要研究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三步:分解认知行为关键词 “初步认识”可分解为说一说、折一折、找一找、写一写、分一分、读一读、比一比。 “知道”可分解为“说出” 依据三:学习内容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和小数之后,又一个关于数的新的领域。这节课是学习分数的起始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因此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同时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认识几分之一”上。 依据三:学情分析: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从整数到分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一定的困难。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六语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三组 教学主题:单元主题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姓名/单位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专题,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赞美了一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本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中感受她对年轻人的关爱;学习作者通过环境、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表达方法,也为本组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习作做好铺垫。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过程中能熟练运用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许多描写人物的文章,阅读中抓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感受老教授对年轻人的呵护与鼓励,这一教学重点可以通过自读自悟,生生互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表达运用则需要教师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运用课上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练笔,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神圣、悠悠、抱歉、溜走、割舍”等词语。

2.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运用默读,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感受老教授对“我”的呵护和鼓励。 3.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在习作中。 评价任务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2.通过默读的方式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神态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运用课文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场景描写。 教学过程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制作标准

教学设计制作标准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工作和备课成果的物化经历。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我要去哪儿?”——教学目标;“我如何去那里?”——教学内容分析与组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用具和媒体的确定;“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 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

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各要素及要求

郑州市小学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下)

《识字6》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识字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许睿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王小翠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6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和三个偏旁。 (2)背诵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 (3)把学习的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别人听。 解读:“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年级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良好的识字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时应注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情分析 教材的安排形象、生动,利于儿童接受,便于记忆。对于学生来讲接受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量词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汉字是学习的关键。生字新词的学习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3.教材分析 本课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认读卡片等形式,读准“海、滩”等14个生字的字音,正确抄写“沙、海”等6个生字。 2.通过范读、对读等形式,能读准字音,学会读词语时要停顿。 3. 通过说量词的游戏活动,尝试使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积累语言。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读、书写“海、滩、沙、海”等14个词语。 任务二:读准字音,读出词语之间的停顿。 任务三:正确说出和事物相对的量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第1课《草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进西部,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雅静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把握主要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中想想这样写的好处,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懂的问题。 (4)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2.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的第第一组课文以“走进西部”为专题,安排相关内容。这篇文章赞美了草原的风光景、人情美和民俗美。本课的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3.学情分析 (1)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中能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写景的文章,阅读中应首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从整体感知入手,来体会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又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这一重点可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领悟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 (2)本班实际情况(略) 教学目标: 1、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5、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评价任务 1.能读准字音、连贯、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和语气。 2、能在阅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数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4页 【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 1、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 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7的乘法口决是在2——6乘法口决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对与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一),学习表内乘法(二)中“7的乘法口诀”已经不算困难,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动手操作,学生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会说出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2、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7的乘法口诀和记忆7的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七巧板 【评价设计】 1、采用课堂观察、课中操作、参与小组活动,交流讨论结果等方式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练习、评价样题等方式检测目标2、3。 本节课属于计算课教学,我结合教研室提供的计算课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运用。安排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编制口诀;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运用口诀;总结回顾,回归生活;达标检测,验证收获。 【评价样题】:1、多种形式背诵口诀,记忆口诀 2、口算3×7 4×7 5×7 7×6 7×7 3、二年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大约3分钟) 1、集体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课件出示,直接说得数,说说用哪一句口诀 6×2 3×2 3×3 4×6 5×4 5×2 4×2 6×6 4×4 3×6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表内乘法(一),为学习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做铺垫,架起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72页教材上的内容: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数)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认识时间(二) 陈慧彩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82认识时间 【课程标准】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内容分析】“认识时间”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孩子们对时间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对于整时和半时的概念刚刚形成,但是对于一分钟一分钟的熟确实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掌握认识几时几分,并能正确的书写时间。 【学情分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并记住“12∶30就是指12时半”,而对于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就是“几时半”,为什么要表示“几时半”在冒号后面就要用“30”,学生并不理解。等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知识,了解了时与分的关系后,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 【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2、动手操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3、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

的意识。 【评价设计】1、通过环节一的2,环节二的1、2环节三的1和环节四的1达成目标一。2、通过环节二的3,环节三的3和环节四的2、3达成目标二。3、通过环节五的1、2、3达成目标三。【学习过程】 环节学习过程提示一、基础练习 1.【口算】36+4=24+10=70-20=57-20=60+14=97-50= 2.【填空】1、时针走()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2、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3、1时=( )分1时30分=( )分4、70分=()时()分 1、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钟面图,让学生读出是几时几分,并说说是怎么认的?引导学生说出五分五分数的方法。板书:4时15分 2、教师将分针又转过了4个小格,要求学生1分1分地数下去。教师一边拨钟表一边问几时几分?让学生看表回答,边拨边数(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用什么方法还可以读出4时19分?(先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就是4时19分)板书:4时19分4:19 3、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小结】读钟面上时间的方法: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指向哪个大格,就5分5分地数出几分,指向哪个小格,就在数出大格指示的时刻后接着1分1分地数出几分。

(完整word版)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样例

《电脑住宅》 【设计者】新密市市直二小丁利敏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0课,第*页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6、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内容分析】 《电脑住宅》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 课文是如何有条理的介绍电脑住宅的?第一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二------七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风向标)、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其中第二------七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和方便,安全和舒适。因此,从教学手法的角度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让学生交流合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基础,在识字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部分生字和内容还需老师指导。本课内容较简单,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高科技的神奇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却并不容易。因此,本课设计本着“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灵”的目标追求,努力体现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通句子,能说出“示范、预约”在文中的意思;

《荷叶圆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 单元主题:夏天 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郑州市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愿望。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基于阅读 学习默读。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3)基于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下册“夏天”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轻松活泼的小散文诗,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对荷叶的感悟,体现了荷叶的美,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使读者从美中感受这个季节。课文语言活泼清晰,充满童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与写字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拼音初步认识生字,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等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并能与同学交流,学生在生字和词语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在写字方面,学生初步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但部分学生不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不能正确笔顺书写。 (2)基于阅读 一年年级学生大体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过有时还会出现多字、漏字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对于童话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这篇课文简单易懂,一年级学生能够有初步的感受,但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 (3)基于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大多数学生还缺乏表达的自信。 教学目标 1.认识“珠、摇”等14个生字和“身字旁”,会写“亮、台、机、”三个生字。 2.能根据多种方式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躺、眨”等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把荷叶当作什么,并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字词。 评价任务 1.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观察、交流、教师范写等方式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情况。 2.通过默读、指名读、师生对话、齐读等方式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 的内角和》 教材来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名称:《三角形的内角和》 内容来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67页。 授课对象:四年级 设计者:郑州市92中小学部闫竹芳 标准相关陈述: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 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学习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习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案标准模板doc

教学设计标准模板 课题: 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 授课年级: 课程内容:第章第节P ~P 页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1、课程安排(课时安排): 2、学习者分析: 3、教具选择: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注:教学实施后写) (参考)教案相关理论 搞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编写好教案则应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教案的作用及写好教案的意义 1.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模版 科目设计者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型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二、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知识体系、逻辑顺序、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等)单元(章节)目标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兴趣等) 四、学习目标:(1.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2.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3.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4.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一般不要超过5个) 1、 2、 3、4、 五、评价方案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用课堂提问、背诵、板演、动手操作、个体或小组展示、书面练习、结果呈现、学生作品展

示等方式) 1、举例:针对目标一,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测评; 2、举例:针对目标二,采用板演的方式进行测评; 3、举例:针对目标三,采用书面练习的方式进行测评; 4、举例:针对目标四,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测评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设计:(预习任务、自主学习任务、探究学习任务、实践活动、调查、查阅资料、阅读书目、文献或网站查询等开放性作业) 九、板书设计:(要求完整地反映教师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和思路,包括内容框架、重要的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基本要点、主要结论和关键词等,表现形式为:提纲式、总分式、对比式、表格式、线索式和图解式等六种)十、教后反思:(可以单独写,也可以写在教学设计的反思栏中) 注意:以上表格式如使用不便,也可采用普通文本格式或分列式,但表内核心内容必须齐备。 新郑市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用于课时评价)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 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

二年级数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保健新中镇新中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关于整数乘法,人教版教材分了四次系统的教学,并与除法相对应,分别在二、三、四这三个年级进行。因此表内乘法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而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表内乘法的学习,所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整数乘法中的重点之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这样的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结果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太陌生,对于什么事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加法是否有关系,

学生并不太清楚。但对根据游乐场的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同数连加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不难。本节课,如何把同数连加算式表示成几个几,以及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体会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2、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评价任务 任务1: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