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

010911121 刘健红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

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

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

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到20世纪60年代

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尽管马丁·路德·金一直反对暴力,认为暴力既违反基督教教义,并且又是自取灭亡的行为。然而他又不时地感到,只要黑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暴力和动乱的威胁就永远不会停止。他的事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在1968年,他却被一个白人狙击手刺杀身亡。对于他的死,年轻人普遍感到悲哀和愤怒,由次反文化运动也更加深一步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在这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置于工厂的环境中,压抑的环境下人们急切地寻求着发泄的出口,仿佛只有青年人的一些过激行为才能彰显出在这机器轰鸣时代中的一点存在感。此外,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对青年一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二战后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繁荣,并且出现了一次人口高峰,人们称为“婴儿潮”一代。这一代的孩子有着较父母辈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接受着父母的溺爱和期望,本来一切都是应该在美好理想中生活,可是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更多人感到了希望的破灭。电视上传来的越南战场上美军的溃退与死亡,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的遇刺……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说教。这种自我意识的更加强烈,使叛逆行为也就更加激烈,可以说这一代人是在困惑中成长起来的。

二、运动的主体及表现形式

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主力是青年人,他们大都是生于物质条件比较好的中、小资产阶级家庭。他们在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除了追求物质享受外,还具有更高的精神上的要求,而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还使他们失去了对传统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的敬畏。他们当时大多是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和部分高中学生,既有青年学生中的激进分子,亦有嬉皮辍学者以及吸毒和自我放纵的颓废派青年。这一时代他们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通过采取与传统文化极端对立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蔑视和反叛。具体表现在音乐、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美国反文化的主要趋势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他们认为传统资产阶级文化是病态的、压抑的和破坏性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国社

会的反抗、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其实质是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反对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嬉皮士运动是反文化运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但是嬉皮士运动并不是对服饰研究的运动,而是一群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留着长发长须、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崇尚群居等行为青年运动,他们为社会中的争名夺利感到不可理解和可笑之极。他们的核心观念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嬉皮士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当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嬉皮士们在纽约州北部举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流行音乐节,大约45万年轻人蜂拥而至,形成一片人海。他们坐在泥泞的草地上,在滂沱的大雨中聆听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的轮番演奏。在整个演出期间,他们有的吸毒、有的裸体,也有的打坐、冥想,以疯狂的形式来表达和发泄他们对社会的厌恶尽管这次盛会以后,嬉皮士运动逐渐失去势头,但是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他们以摇滚乐宣传“公社”、“革命”和“雌爱”,他们反对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人主义,大量“群居村”便应运而生,他们蔑视美国文化中的“物质主义”,于是许多年轻人自愿到偏僻的乡村农场去过原始的生活,并热衷于使用麻醉剂,提倡“性自由”。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在音乐方面,反文化的一代普遍不喜欢古典音乐与爵士乐,他们对不拘形式,节奏明快以至于疯狂的摇滚乐表现了极大的兴致。反文化运动的青年们主要迷恋摇滚音乐,像披头士、滚石乐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疯狂寄托。自20年代爵士音乐开始以后,白人青年在流行音乐上已花了不少的精力、兴趣和金钱了。流行音乐除了给他们一种内在的享受外,还激发并增强青年们的共同意识。他们狂热地追求着摇滚演唱会,数百万的青年效仿着像披头士这些大明星的生活。像摇滚这样新形式的音乐之所以在这个年代里盛行,就是由于娱乐媒介纵容纵欲以及青年们不能抗拒疯狂嗜好的诱惑,狂欢式的演唱将他们的压抑发泄出来,现实的困惑在众人的疯狂中忘记。

比起音乐转变的更戏剧化的,要数是年轻人的装束款式。在50年代中期社

会所赞许男生装束是短发、白鞋、深灰色制服;女孩则是卷发、毛外衣、齐膝短裙。总之社会所赞许的服饰着重于雅观、清洁与保守。然而在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兴起后,青年们的装束趋于放荡。男孩不重服饰,穿工人装,有些还蓄起胡子来;女孩则也留长头发,穿工艺装,带饰物,不化妆,总之是着重自然和舒适。在流行音乐演奏者的影响下,青年们普遍效仿披头士的装扮,大学里无论是男女都是长发,并向学校的服饰规则挑战。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为这些青年们采用,男孩留了长发、配齐项链、头巾,服饰的穿着鲜艳花哨,而女孩则是穿起男装的衣服,同时也更加地不再涂脂抹粉了。像这样的“嬉皮”服饰将青年与大众分开,便也会遭到公众辱骂、排斥以及攻击的对象,简言之就是年轻人一旦接受了新服式,即使他没有离经叛道的价值取向,他们也很可能会遭到像黑人那样遭受歧视的困扰。

除了音乐与服饰,反文化运动的形式还表现在药物以及群居方面。在大学里,服用大麻及迷幻药品的人数越来越多。服用毒品在贫民区的青年中最普遍,这些放荡青年集结组成散步迷幻药物的基地。如旧金山的哈兹区域在1967年就成了在象征上和实际上都变成了渴望终生过麻醉生活的青年们的天堂。有一段时间,哈兹就象征“嬉皮”文化——一种把做爱、自由、神秘主义、音乐、年轻、美丽混合到迷幻药及共居生活的伦理生活方式上去。数以千计的青年群集到旧金山,吸收了这种文化后又回到各自的大学或城镇里去,传播哈兹的种种神话。这些青年们分享着他们的经验,并且以这种神话来使吸毒行为合理化。群居方面,为了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60年代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洛杉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群居村里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王国,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

三、反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与社会主导价值具有强烈对抗性的观念意识,是一种非主流文化,是与社会主导价值相背离的一种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如颓废、吸毒、性混乱、斗殴和追逐时髦方面。其次,反文化运

动出现了一套独特的文学和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富有社会影响的亚文化。另外,作为反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的中产阶级的反文化也体现出较分散,集群性较弱,更为个性化的特点。最后,运动还模糊了生活必需与自由时间和活动的界限,致力于寻找并建立一种可以取代主流文化的新社会、新的家庭、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无业”的新生活方式。此外,他们还采取了一种更为公开的意识形态的或政治的形式,他们明确地表达了与主流价值和机构的对立,尽管发生时经常不是采取对于政治的公开回应的形式。总的来讲,反文化运动呈现出非理性、非逻辑性、叛逆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兴起后不久,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生了类似的反抗运动,几乎席卷了西方的发达国家。仅就1968年这一年,就发生了法国的“五月风暴”和捷克的“四月之春”。与此同时,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瑞典、日本、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等国也都相继发生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抗议运动。对于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事件亲历者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2000年在一项对美国反文化运动参与者所作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运动参与者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30年过去了,他们觉得自己初衷未改,只不过为之奋斗的方式从街头抗议转为思想领域的探求,并为自己能有机会为和平和正义而斗争感到骄傲。所不同于当年的是,他们认为这场运动所采取的方式值得注意,即这场运动客观上带来了离婚、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但他们不认为所采取的反抗方式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直接的破坏,因为他们更多的是自我放纵或伤害自己,如吸毒、酗酒、服迷幻药等。也有部分亲历者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认为60年代是一出闹剧,发生的大多是战争、暗杀和你死我活的分裂,整个一代人都是无感情的政治动物,这是一个奇怪的阶段,严肃但愚蠢,虚浮也具毁灭性。60年代的梦想对于运动的亲历者来说是一眼激进心灵的毒井:将真实的情感错位变成政治妄想;拒绝现实社会,寄希望于未来的幻想;对有血有肉的人体视而不见,追求空洞的人性。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运动持基本的肯定态度。查尔斯?赖克在《美国的青春化》一书中写道,它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它是由个人和文化首创的。但大多数学者对反文化运动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反文化运动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消极的后果。他们认为反文化运动具有反文化、反人性、反理性、反社会的特性。西奥

多?罗思扎克认为反文化运动中的非理性,例如贪婪、侵略、仇恨、忽视等会使个体的潜力减少和降低,因此他倡导一种新文化,即个体的理性将成为真善美的主宰者。反文化运动中的青年寻求个人的解放,特别是性道德方面,使得性自由和吸毒成为美国社会的难题。毒品不仅充斥着好莱坞和华尔街,而且还席卷了贫民区,例如在1966和1970年征服了纽约中心的哈莱姆、新泽亚的纽瓦克和底特律。纽约哈莱姆区大约80%的婴儿都是非婚生的,许多母亲还是十多岁的孩子。反文化运动甚至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些荒诞、丑恶的思潮扭曲、毁坏了美国的文化。其次,反文化运动造成青年一代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更为普遍。可以说纯粹的自我在这场反文化运动中得到了升华。此外,反文化运动已经影响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机制,影响了至关重要的道德价值和思想价值借以代代相传的机制。反文化运动否定传统神学,否定劳动道德和责任,否定基督教与家庭和性的一丝不苟。反文化运动的所有这一切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正如有学者指出,反文化运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反抗,是一种以欲望为驱动力的文化冲动,是一种重新审视社会、自然、道德、伦理、工作、性等的新存在视野。它实际上在动摇或挑战西方社会的深层文化基础。

四、结语

进入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越战结束以后,反文化运动渐趋平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社会政治领域的抗议运动的一些目标已经实现。美国从越南撤军、1964年的民权法、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和1963年的同酬法在国会获得通过,以及1965年“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提出并实行,深刻地改变了黑人和妇女在美国社会及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其次,在文化领域,由于嬉皮士们的反抗手段日益激进,作为运动的喉舌的摇滚乐和地下出版物也商业化,这样,运动的有力宣传工具也失去了原来的宣传力度,最终导致运动逐渐失去社会的广泛支持而日趋衰落下去。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文化运动参加者的注意力转向工作和家庭,这也是反抗运动趋于平静的原因之一。

轰轰烈烈的反文化运动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可以说是美国青年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一次不成功的探索,但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对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是不会随之销声匿迹的。回顾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因为有人把这次运动称作是美国的“文化革命”,这不禁想到

中国几乎同时代的“文化大革命”。比起美国青年的发泄疯狂,追求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极端表现形式,中国的集体无意识运动让人更觉后怕。就美国的表现方式,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追求与发展,而中国的文革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说是一个思想的追求,中、美都在走向两个极端。探索原因,除却这种基本相似的国际环境,造就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最根本的是应该要追溯到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去。中国几千年处在儒家文化圈中,并伴随着的中央集权的思想,不会因为一个新政权的成立就立即斩断干净,在人们思想深处依然有一个“皇帝”,这也无怪乎文革中青年学生分子们那种疯狂崇拜。而美国的历史自建国起也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建国初就灌输着自由、民主的思想,无论怎样是不会陷入集权中去的,因此,当价值观变化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展现自己,所以在反文化运动中青年们疯狂的放纵自己。总之激进的运动就这样归于平静了,无论怎样这是一段疯狂中透着自由的历史,至少参与者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后悔、排斥的很少,而不像我们至今不敢去正视那段历史。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弗拉克斯 . 青年与社会变迁[M] . 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2]江宁康 . 美国当代文化阐释[M] .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王锦瑭 . 美国的社会文化[M] .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赵梅 . 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 . 美国研究 . 2000 . (1).

[5]黄瑞玲 . 浅议美国反文化运动[J]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06 . (3).

反思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反思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上世纪2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美国第一次女性运动以女性获得选举权而告终,而后归于沉寂,二战后美国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1963年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神秘》一书发表为标志,主张在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层面进行“女权主义的干预”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兴起。本次运动从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把女权主义的思想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极大地改善了妇女的生活状况,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相对于之前,还涉及到对美国女性的婚姻、家庭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等问题,在更大程度上动摇了过去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作为这种社会结构支柱的价值观念。这场运动在美国有力地推动了生活与思维的改变,女性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学生也意识到一系列成就背后隐藏着的暗流与代价。 首先,女权主义者在处理男女差别的问题上存在直观、偏激的倾向。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在组织上更加有力,但也陷入了组织活动片面追求形式上与男性的绝对平等的误区。比如当时美国一些大学的女权主义者组建的“胡子协会”,还有人在着装上掀起男性化的浪潮,流于形式化的追求平等反映了女权主义者们的非理性倾向。另一方面,运动还存在忽视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差异的问题,为了争取和男性同工同酬,以及平等就业的权利,无视人类分工的差异,主张男性能做的工作女性都可以去做,且应该去做——初衷是没错,但这样处理就不免陷入简单化处理问题的误区。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把争取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地位理解成简单地绝对反对父权制,进而演变成呼吁建立颠倒性的压迫。这种带有报复男权的女权主义色彩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诚然这种思想和主张有其片面、过激之处所在,但也实在是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置之于一个不利的、非理性的地位。 第二,带来了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本次运动冲击了美国女性传统的婚姻、生育以及观念,主张追求个性和自己的幸福,与此同时却造就了连续几十年高攀的离婚率,和为数众多的单亲家庭。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以前,离婚被视为耻辱,离婚率和结婚率的比例为1:16,然而运动开始后,这个比率在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达到1:3和1:2,而90%的单亲家庭是女性为家长,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拮据,美国社会中所谓的”女性贫困化“一方面就是受此影响的结果。这是一场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社会运动,女性在争取自身的幸福和权利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是否太过沉重?也许当时的女权主义者在做决定前已经做好承受代价的准备,但这样的追求幸福真的就能带来幸福吗? 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是否就意味着要打破原先的家庭结构,学生也是持保留意见的。如果是以牺牲家庭幸福来满足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在爱与理想之间座抉择,也许更好的抉择是能够两者兼容,而不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由草草收场。婚姻若成儿戏,遇到挫折觉得不平等就想离开,实际上是有悖爱之真谛,也体现后工业社会人们在追求独立个性的氛围下一种浮躁的心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美国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是纵容了这种浮躁心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讲解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世界历史 学生姓名:苏芳芳 学号: 201100350123 指导教师:孙琇 2015 年5 月11 日

论文(设 计) 题 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选题时间 完 成时间 论文 (设计) 字数 关键词 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 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而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作为典型,更能体现那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时代特色。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全面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使读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更直观容易地理解和认识美国的学生运动,有利于增强的历史思维以及理解、分析史实的能力。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激烈地冲击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社会置于红色恐怖阴霾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以及越南战争,使美国民众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之下;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学生对自由、正义的渴求使得美国的学生运动变得更加义无反顾;而国外,米德的“代沟理论”认为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证明“代沟”因素是美国学运爆发的重要因素。 创新:本文力图结合前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且突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美国学生的那种激情和正义感,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附:论文(设 计) 本人签名:年月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 【摘要】: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也是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和第二次女权运动之间的一个低潮期,此时美国社会经历了经济繁荣——危机——复苏的过程,处于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急剧转变时期,美国妇女生活丰富多彩,其外表、行为、婚姻家庭和就业都呈现新的特点。1920年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出现消费社会,新的大众媒体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和全国性价值观的形成,美国妇女享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群体尤其引人注目,成为1920年代女性自由与解放最突出的代表,并成为喧嚣的1920年代的象征。但随着大萧条的到来,美国妇女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1930年代期间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就业都受到大萧条的的巨大冲击,她们承受着物质匮乏和精神痛苦的双重磨难,设法应对危机,努力维持家庭和自身的生存,她们不仅经受住了大萧条的考验,而且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本文选取这个时期的妇女生存状态进行个案研究,考察此时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就业和她们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具体状况,指出这个时期美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进而,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探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与妇女地位和角色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妇女的生存状态受到外部世界的规范,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动对她们的生活有根本性的影响,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自身的努力是关键,其中经济独立是妇

女走向平等和解放的基础。无论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女性的地位与角色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经济独立能力,这是女性思想解放、个人发展的原动力,但经济平等不仅取决于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受制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时,传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样是强大的,在女性走向平等和解放的道路上,观念上的解放与经济上的平等同等重要。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序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依据、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章主要观点。笔者认为,1920年代和1930年代期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动剧烈,妇女生活丰富多彩,但对1920年代和1930年代期间妇女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0年代以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个时期不同种族和阶级群体的妇女生存状态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正确评价1920年代和1930年代期间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变迁起了重要作用,但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展现妇女具体生存状况,而且多从“她史”角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性别关系中妇女地位和角色的变迁很少探讨,也很少把1920年代和1930年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这为笔者利用已有成果、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和妇女学等方法、在“社会性别”角度综合考察这个时期妇女的生存状况及其地位和角色变迁留下了空间。第一章侧重分析1920年代妇女的生存情况以及其地位和角色变迁。本章首先分析了192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笔者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妇女观,社会文化在20世纪初也逐步走向开放,部分妇女走出家门,进入劳【关键词】:1920年代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Marx、Mao、Marcuse)。“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四章

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美国的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 投票权 对妇女权利的关心可追溯至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自由、平等主义和改良主义的理想当时正由中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劳动者扩大至妇女。这一时期关于妇女权利的早期思想在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辩护》(1792)一书中得到充分的阐述。该书对女性的存在只是为了取悦于男性的观念提出挑战,并建议妇女在教育、工作和政治上应获得与男子同样的机会。但在19世纪,这种关于妇女需与男子平等的认识,却集中体现在获得妇女选举权的运动上,对妇女的社会地位、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在经济中所占的位置未能作出根本的或具有深远影响的重新估计。19世纪后期,一些妇女开始在专业领域中工作。以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 (Elizabeth Cady Stanton)为代表的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 (NWSA)屡次要求联邦国会允许妇女参与政治投票,在14、15次修订案中屡次遭遇拒绝。最终20世纪上半叶,妇女作为整体获得投票权,于第十九次修正案(The Nineteenth Amendment(1920))通过。此次法案虽已通过,离妇女真正参政还有时日。但对妇女所能从事的工作仍然受到明显的限制,流行的观念也仍然是把妇女限制在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的传统角色之中。 劳动力 与此同时,造成妇女地位低下(或至少是依赖)的经济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是否生育被视为妇女的基本权利逐渐被社会认同,妇女生育的孩子少了,同时不再被视为地位地下。家用电器的发明,使她们免做许多以前与管理家务连在一起的笨重杂活。工业化的急剧发展,社会迫使女人参与部分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西方世界经济中服务行业的发展促使创造了妇女同男子一样能够胜任的新的工作,工厂中妇女比例缓慢增加。在美国中西部,私人拥有房屋及劳动能力的女性更受尊敬。所有这些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妇女认识到,社会对她们的传统看法不像妇女的真实生活状况那样改变得快。此外,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鼓舞着妇女通过相似的群众鼓动活动和社会批判来改善她们的状况。 妇女组织 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一书是新女权主义兴起的里程碑。该书成为一本遍及全球的畅销书。它通过诉诸妇女的解放亦即男子的解放这一思想来唤起女权主义的觉醒。另一本重要的书是美国人B.弗里登的《女性的神秘》(1963)。她抨击失去活力的家庭生活——

美国发展历程

美国发展历程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压制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开始标志:莱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 (3)转折点:萨拉托加战役(1777年)。 (4)领导人:华盛顿。 (5)重要文献: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美国的诞生。 (6)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励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南北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领导者:林肯。 (5)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3.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2)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内容:中心措施是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以及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兴建公共工程。 (5)历史意义: 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 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经济危机得到缓解。 ③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4.美国与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走在前列。美国的成就:“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对美国的重大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1945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5.美国与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初美国宣布“中立”。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首次把侵略的目光瞄向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②1942年1月1日,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 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 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 1.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但是嬉皮士运动并不是对服饰研究的运动,而是一群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留着长发长须、沉迷于毒品和摇滚乐、崇尚群居等行为青年运动,他们为社会中的争名夺利感到不可理解和可笑之极。他们的核心观念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嬉皮士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当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嬉皮士们在纽约州北部举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盛大流行音乐节,大约45万年轻人蜂拥而至,形成一片人海。他们坐在泥泞的草地上,在滂沱的大雨中聆听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的轮番演奏。在整个演出期间,他们有的吸毒、有的裸体,也有的打坐、冥想,以疯狂的形式来表达和发泄他们对社会的厌恶尽管这次盛会以后,嬉皮士运动逐渐失去势头,但是嬉皮士的生活方式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2]

在美国的反战运动全文

在美国的反战运动 马克巴林 A长着20 世纪60 年代,在二十世纪美国历史上最分裂势力之一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实际上包括若干个独立的利益,往往只是模糊地结盟,争夺彼此在许多问题上,美国只有反对越南战争。吸引来自大学校园、中产阶级郊区、工会和政府机构成员,运动于1965 年,在1968 年,达到顶峰而名声和仍然强大在整个冲突期间。包括政治、种族、和文化领域,反战运动暴露深在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社会内部分裂。 小核心和平运动曾长存在在美国,很大程度上基于在贵格会和一神论的信仰,但未能获得受欢迎的货币,直到冷战时代。不断升级的核军备竞赛的年代带领诺曼·卡森斯,星期六评论,克拉伦斯·皮科特的美国社会的朋友(贵格会),以及编辑器找国家委员会,于1957 年,理智核政策(SANE) 的。其最明显的成员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后幻灭与肯尼迪总统未能制止核扩散,1962 年加入。果断的中产阶层组织,SANE 代表传统自由和平行动主义的最新化身。他们的目标是削减核武器。另一组,学生和平联盟(SPU) 于1959 年在大学校园里出现在全国各地。像SANE,SPU 是更自由,而不是激进的。约瑟夫McCarthyinspired 解散后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校园在1950 年代,SPU 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剩余的新生的激进分子。SPU 的目标超出了那SANE。愿为核武器少,解决学生渴望对美国社会的批发转型。SPU,从来没有一个有效的兴趣小组,在1964 年,它采取更积极的组合,学生为民主社会(SDS) 的横幅逐渐消失了。 SDS 1960 年形成作为老左机构与令人印象深刻的遗产联盟高校的手臂为工业民主。杰克·伦敦曾作为一名成员,有厄普顿·辛克莱,但该组织曾长期休眠直到Michael 哈灵顿,纽约社会主义,恢复它在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作为劳动者,非洲裔美国人和知识分子的论坛。短短一年内,然而,SDS 接管了学生激进分子基地哈勃和汤姆·海顿,两者的密歇根大学。1962 年 6 月,在五十九SDS 成员会见了哈灵顿在休伦港,密歇根州,在由美国汽车工人发起的会议。从这次会议实现所谓的新左派的休伦港语句的宣言。64 页的文档写的海登,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报纸,编辑的表示与军事工业学术创立的幻灭。海登引述在冷战

战后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

战后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春荣 美国的女权运动开始于19世纪中期, 至今己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一运动在其漫长的男史进程中, 虽然不乏曲折和起伏, 但是一直连绵不断更为重要的是,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特别是到本世纪的60年代, 美国的女权运动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女权运动与“美国式的革命”共鸣, ①着力地开展思想和理论建设工作, 大规模地发展和建立组织, 制定明确的斗争目标和策略, 有力地推动了其本身的发展和深入同时, 由于运动的深入发展,并且与民权运动的洪流相汇集, 在改善美国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 影响虽然到目前为止, 妇女运动获得的成功与其求得彻底解放的远大目标相比, 仍然是有限的, 但它为我们研究美国妇女运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从中使我们看到美国妇女在其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战后, 美国女权运动与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相结合, 是女权运动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 美国的女权运动自年妇女获得普遍选举权和年国会提出“平等权利修正案”之后, 虽然一直为使国会通过这一宪法修正案进行斗争,但长期未能掀起高潮直到本世纪的年代才出现了新的生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许多方面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女权主义者把女权运动与民权运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一些老资格的女权运动领导者, 在进行院外活动的同时, 把许多年轻的女权主义者安排在民权运动的行列中, 使其与民权运动者共同进行活动这些年轻的女权主义者, 与民权运动的男人共商斗争大计, 向他们诉说妇女所受压迫和歧视的苦难, 设法使妇女争取解放的目标和民权运动的斗争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年轻的女权主义者还建立许多小型组织, 出版了报纸, 进行广泛的说服和动员工作。与此同时, 许多年轻的女权主义者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民权运动的组织, 从事细致的提高男人们“觉悟”的活动例如, 她们设法说服男人支持她们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一一使堕胎合法化女权主义者就是通过这种策略把女权运动与民权运动结合起来的由此看来, “年国会通过的“民权法案”载有禁止歧视妇女的内容, 并不是偶然的, 它既反映了女权运动与民权运动的结合, 又是一项女权运动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时期, 女权运动的理论工作呈现出一种空前的活跃局面, 并有力地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各种关于女权运动的理论和思想出现于许许多多的书错、小册子和报刊上, 并且受到女权主义者的热烈欢迎和喝彩在这些书籍甲, 一比较有影响的是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密》、加特·米里特的《两性政治》、基曼茵·格里尔的《女性的弱点》、塞拉米斯·费尔斯顿的《两性的辩证法》和尤里特·米歇尔的《妇女的财产》了。这些女权主义作者在其著作中, 强烈谴责歧视妇女的传统和压抑妇女的文化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的社会现象。她们当中有的人大声疾呼, 号召妇女要结束“小家庭”的束缚, 摆脱“家庭的两性关系” , 去过“公共生活”②但是, 在这些书籍中影响最大的是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密》, 她在此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与其他人的思想有所不同她除了指出使妇女最为庆恶的家庭束缚问题外, 着重强调了以妇女就业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她认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女飞行员、女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和企业家之所以已成为罕见者, 关键问题是妇女倍受压制, 长期被束缚在住室和家庭之中以及丈夫身上解决的根本办法是结束对妇女在就业上的歧视制定自由堕胎和生育控制法并为劳动妇女提供托儿中心。弗里丹的自由主义观点又被另一位有名的女权主义者、《女士》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格罗里亚·斯坦妮进一步阐述, 得到广泛传播《女性的奥密》所阐明的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得到全美国的妇女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的共鸣, 随之重新展开了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一背离厨房运动”。弗里丹的 思想对那些受过学院教育的年轻妇女的影响更大她们仿佛遇到了知音, 从挫折和愤怒中站了起来, 纷纷加入了女权运动的行列。弗里丹的书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 甚至被认为是女权运动重新崛起的标志, 它把成千上万的妇女卷进妇女运动的洪流之中。⑧随着女权运动思想和理论工作的加强, 女权运动在组织建设上也出现了新局面。年, 在各阶层妇女, 特别是年轻妇女的积极要求和支持下, 建立了一个新的女权运动组织—全国妇女组织, 并把社会学家、女权主义者、《女性的奥密》的作者弗里丹选为该组织的第一任主席这一组织成立后, 发展很快, 最近儿年其成员已达到。。人, 成为战后美国成员最多的女权运动组织④这一妇女运动组织之所以发展迅速,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 女权主义者的活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 已深入到全国妇女之中, 女权主义者所提出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 关系到更多妇女的切身利益第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劳动和工作, 亲自尝到社会对妇女歧视的苦果, 因此开始积极参加关心她们的切身利益的女权组织和活动。除了新成立的全国妇女组织之外, 还有许多女权运动组织,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妇女平等行动同盟和全国妇女政治核心组织全国妇女政治核心组织吸引了全国许多著名的女权主义者, 活动也十分积极, 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战后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 女权运动在组织上的不断扩大, 是与其所制订的越来越广泛的斗争目标密切相关的这些内容广泛的目标, 既可以满足广大妇女改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要求, 又可以动员她们积极参加运动以全国妇女组织为例, 该组织在年召开的年会上, 通过一项包括八点内容的决议案争取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妥善解决妇女的离婚问题降低托儿所的税收举办日托中心及实行平等和非隔离教育提供职业训练的平等机会和对贫困妇女的补助争取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⑥与过去相比, 这一决议案所确定的斗争目标显然增加了新的内容, 因此, 又可以认为, 女权组织斗争目标的更新和扩展, 也是民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结果。随着斗争目标的扩大, 女权运动在斗争策略上也有改善, 即把年代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试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兴起的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妇女运动的再度崛起,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运动之一。这次运动的目标,是解放女性的思想,帮助她们获得自由、取得普遍平等的社会地位。运动着力地开展思想和理论建设工作,大规模地发展和建立组织,制定明确的斗争目标和策略,有力地推动了其本身的发展和深入,在改善美国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这次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原因 1920 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美国适龄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后女权运动便转入低潮。六十年代美国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如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权运动,史学界一般称为现代妇女运动的再度崛起。本文拟就这次运动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一、40至60年代美国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地位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社会带来诸多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妇大批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战开始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男子走上战场,留守后方的妇女不得不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从1941年到1945年全美国有650万妇女加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就业增长率为57%。美国历史学家威廉·H·查夫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经济地位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女

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所能达到的。” 5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妇女有条件受到高等教育,获得大学毕业证书。这样,大学里聚集了大量的年轻女性一起学习和生活, 这给她们提供了集体生活的场所,使她们树立起了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她们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促进了她们的自由、独立、平等的意识观念,在一个视男子为一等公民、女子为二等公民的社会中,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当时,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在扩大,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很多的工作机会。50年代末期,一些妇女需要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维持家庭的开支。 六七十年代,中产阶级和普通工人阶级妇女出去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其工作岗位也逐渐稳定下来。成家的妇女中有49% 都在工作,中等收入的家庭中妻子的收入几乎达到17000美元。 在这一背景下,妇女意识提高了,强烈要求融入主流社会,但社会形势却阻碍了她们实现自己的男女平等愿望、获取与男性平等地位,因而她们渴望改变当时的美国社会歧视妇女的主流意识。 二、政治气氛的影响 当时的社会政治气氛是促使美国妇女运动兴起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美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上而下地荡涤了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中的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增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意识,使那些歧视妇女的陈腐观念和束缚妇女的伦理道德没有太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和保守的性别意识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女权主义复活的主要社会原因。战后初期,由于美国政治反动

试析以反正统文化为旗帜的美国嬉皮士运动

试析以反正统文化为旗帜的美国嬉皮士运动 ——基于美国文化多元性的论述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美国社会的典型变形时期。不管从国内还是国外环境都有可能促成美国新生文化的产生。此时,更多的年轻人把握着年轻的社会,随之变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着整个美国文化。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悄然而生。这场运动不仅仅颠覆了美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还对整个世界的主流价值思想作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反正统文化嬉皮士运动美国文化 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美国嬉皮士运动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王恩铭在《美国嬉皮士运动-对正统文化的反抗和颠覆》一文中,从对反正统运动的对正统文化的反作用上入手,阐述了嬉皮士运动的作用。赵利娟的《平等的考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与民主党政府》则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嬉皮士运动在其政治革命和美国社会运动中的影响和地位。宁光霞的《嬉皮士运动的形成与消亡浅析》阐述了嬉皮士运动的始末,更加全面的展示了嬉皮士运动的来龙去脉。 同样,也有学着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嬉皮士运动在整个美国社会的位置。孔淑华的《探寻人性的复归-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嬉皮士运动》从存在主义去分析反主流文化,从而解释人性的复归之路。罗望阳的《嬉皮士文化没落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这篇文章则是整体上把握对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代表着新生代的美国,需要嬉皮士的反正统文化。 一、反正统文化 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以特有的方式对主流文化中诸如工作伦理、功利个人主义、性压抑、科技至上论等观念的反叛。它与同时发生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冲击美国社会的巨大浪潮,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与当时的美国的社会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往国内学者研究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时强调掀起“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美国青年对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反叛精神。 美国文化之有今天的多元局面,当然有美国社会结构近一二十年变化的原因,但从根源上讲,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运动是催化剂。六十年代美国文化运动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打破了文化的雅俗界限,为日后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开辟了一条名正言顺的道路,变边缘文化的部分内容为当今美国主流文化;换句话说,当今谈论美国主流文化,不能不考虑昔日边缘成分今日已部分融入主流。

论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的领导核心及其主要活动

论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的领导核心及其主要活动 摘要:1848至1920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女权运动。此次女权运动能得以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群才能出众、思想开放的女权主义领导者。正是他们积极调整运动的斗争策略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抓住各种有利条件,才使得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能够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女权主义者女性地位活动 在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中,女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展现出非凡的能力。”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之所以能在1848年发起,很大程度上讲得益于一群才能出众思想开放……的女中豪杰”。[1]从最早在公众面前宣传男女平等思想的萨拉·格里姆克,到运动进入有组织阶段时的早期领导人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等,再到新一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核心领袖卡丽·查普曼·凯特与爱丽丝·保罗等,她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争取妇女权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一、早期代表──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 19世纪,作为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如格里姆克姐妹、黑人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苏珊·B·安东尼等杰出的女权主义者。随着塞尼卡福尔斯会议的成功召开,女权主义运动开始朝着有组织、有目标的方向发展,推动着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美国妇女选举权协会以及由两者合并而成的全美妇女选举权协会等妇女组织先后创建。作为这段时期大部分妇女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毫无争议地成为此次运动早期领导团体中的核心人物。 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是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815年生于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她认为”妇女应该和男人享有一样的权力”。[2]1833年,毕业于特洛伊女子学院。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使她对平等思想的理解更趋成熟。1840年,她与废奴运动者亨利·斯坦顿结婚,思想深受其丈夫影响,也逐渐成为一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 不久,夫妻二人赴英参加世界反对奴隶制大会,但大会拒绝所有女性代表进入会场的做法使斯坦顿深受打击。然而,她在此时结识了人生中重要的革命导师──柳克丽霞·莫特。莫特作为第一个女性废奴社团的创建者,她的声明早已远播。此时,同样优秀的两位女性,结成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并共同约定,回国后便发动女权运动。 莫特来在滑铁卢镇会见斯坦顿,莫特夫人描述到”其情之强,其愤之列,令我怦然,令众哗然,为改现状,义无反顾”。[3]两人此次见面达成召开一次妇女会议的共识。之后在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份公告,向当地民众倡议召开一次以妇女权益为主旨的大会。几天后,在两人的主持下,标志着美国女权运动正式诞生的塞尼卡福尔斯会议在纽约举行。会上,斯坦顿夫人提出了为妇女争取包括选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