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护理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护理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近十余年来,护理专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护理教育逐渐从中专走入大学,护理研究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在提高,整体护理的护理观念在逐步深入,护理管理人员的视野逐步开阔,护理专业的范畴也在逐步扩展,循证护理的实践在兴起……等等。在护理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护理观念、临床护理方式、循证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应对挑战的策略,并提出以下九项专业发展目标:

1. 扩展护理人力资源

2. 开阔护士视野

3. 发展护理教育

4. 加强护理研究

5. 提升护理理念

6. 完善临床护理方式

7. 加强护理管理

8. 扩展护理专业范畴

9. 推广循证护理

一、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和挑战(human resource of nurses)

1.每千人口护士比:我国护士严重不足

WHO的资料显示,1998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已经达到3?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家的每千人口护士比例在1?以下,经济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国家。但我国2001年平均 0.99护士 /千人口(医生: 1.62/千人口),每千农业人口护士比例为 0.18。

2.医护比例:我国比例严重失调

我国大陆与土耳其、巴西的医护比例1:1以下;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医护比1:6以上。但我国医护比例严重失调,2003年为1:0.68(1952年为1:2.28)(资料来源:2001-2002年《西太平洋地区卫生资源报告》及《世界护理的现状、不足及预测》)。

3.护士床位比:我国比例不合理

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以英国为例:普通病房护士与病床的比例一般是1:1;康复病房(High Dependent Unit)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2:1;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护士与病床的比例大约是5-6:1。但我国2001年护士与床位之比为0.4: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护理人员学历情况: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中美比较)

2000年美国护士医院护士中,研究生毕业7.6%,本科毕业35.7%,大专毕业38.4%,社区护士中本科毕业22.5%,大专毕业48.2%。而我国2003年中专占64.5%,大专24.315%,本科1.3%,以中专为主,教育层次偏低。

5.资料: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医护人力资源现状(1995-2000)

国家人均GPT($) 每千人口医每千人口护士医生:护士

中国 740 1.62 0.99 1:0.61

中国香港26437 1.54 6.22 1:4.04

中国台湾12040 1.24 3.25 1:2.60

日本 33715 1.87 7.79 1:4.16

泰国 6100 0.38 1.55 1:4.20

英国--- 1.39 5.72 1:4.10

美国 30088 2.68 9.16 1:3.40

澳大利亚 37295 2.75 8.64 1:3.14

资料来源:2001-2002年《西太平洋地区卫生资源报告》)

6.全球护理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的比较

护士人数:

美国210万,每千人口9名护士,但称缺口12万;澳大利亚16万,每千人口9名护士,但称护士严重短缺;而我国2003年护士人数 126.6 万,每千人口0.99名护士,若按医:护=1:1,缺口应为15万人。2001年卫生部对全国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其中10家医院的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31.3%。

护士的平均年龄:

西方国家由于护士短缺问题,临床护士的普遍年龄偏高:美国45岁,澳大利亚40.4岁。而我国护士平均年龄偏低(<35岁),意味着高年资护士的流失较严重。

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护士工作量增加;护士人数下降;护士年龄偏大。

7.护理人力资源在突发事件中的需求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护理人员的比例要求更高,例如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市小汤山等“非典”定点医院的护士床位比:普通病房为2~3:1,重症病房为4~6:1。

8.总之,护士短缺问题:--中国是重灾区!!!

2002~2003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指出(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5年应达医生:护士=1:1,每千人口医护人员均为1.5,则护士数应为232.3万,应净增103.6万;护理人才招生数中专占50%,大专30%,本科1..5%、研究生0.5%。只有按照这种比例进行卫生人力配置,才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

二、世界经济和社会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Challengefrom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s and society)。

1.护理服务的发展: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明确指出:大部分的卫生保健工作应该由护士和助产士承担

2.护理专业面临的挑战(from NLN Journal, 2002.5.)

1)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变化引起服务模式的改变;

2) 知识和技术爆炸:高科技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3) 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护理人力市场国际化;

4) 卫生保健领域消费者教育层次提高、传统医学、临终关怀带来的挑战:精神因素的作用、生命质量、疼痛管理、人的尊严;

5) 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带来的护理内涵的复杂性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6) 卫生保健费用提高提出对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问题(managed care):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 卫生政策的影响:社区卫生保健系统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人员任务、工作场所和工

作内容的转变,社区成为重要场所;

8) 多学科合作的实践形式对教育的挑战;

9) 护士短缺带来的终身教育与护理工作提高的问题;

10) 护理学科和护理研究的进步。

3.护理专业的全球发展趋势总之,护理专业在全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是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

4.社会对护理人才态度、知识、能力要求(教育部研究课题,沈宁,2003)

(1)综合知识护理人才应能够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用以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掌握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需要;发展和应用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使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措施;应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知识分析专业问题;用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有效地交流,并能清楚地表达个人的看法;建立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工作关系;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健康的影响;理解护理专业的特点。

(2)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价值和道德观念包括利他性(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自主性(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正直(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的准则和执业的标准);公正(坚持道德、法律、人道的准则)。

(3)护理核心能力护理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能力;教学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4)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护理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5)身心素质护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体,良好的情感特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护理教育 (nursing education):逐渐从中专走入大学

1.中国护理教育概况

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23-1952: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

1952-1966: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

1966-1976:文革期间护理教育受较大挫折

1983-至今:多层次发展(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

2.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1921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办了协和医院,并与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五所私立大学合办五年制高等护理教育; 1979年: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护理大专班;

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设5年制护理本科;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设立护理硕士点;

1994-2000年:CMB资助88名护理硕士研究生;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设立护理博士点。

3.2003年止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现状(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研究生项目:13项

本科项目: 132项

大专项目: 199项

中专项目:规模逐渐减小

4.中国护理教育层次与规模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应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2003年中国、美国、日本护理院校统计表

中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

博士学位 1 323 5 2

硕士学位12 36725 11

本科学士学位 132 61165 21

大专 199 50067 15

中专数百250 4618

5.只有通过学历教育,才有可能使护理人员沿着护理专业的阶梯逐步发展,成为专业人士:

护理专业发展阶梯 (professional ladder) 分为5个阶段(Benner P. From novice to expert. AJN, 1982, March, 402-407.)

(1)新护士 (novice)

(2)入门护士 (advanced beginner)

(3)称职护士 (competent)

(4)熟练护士 (proficient)

(5)护理专家 (expert)

6.护理教育发展目标(资料来源: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卫生部规划目标:到2010年,使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30%,其中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不低于40%??

四、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提高

1.护理研究是提升护理专业学术性的基础

美国在1952年创建《Nursing Research》杂志,同年成立“美国护理研究基金会”,标志着护理研究进入新纪元;20世纪全球护理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迅速发展,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国际上护理专业期刊杂志数量的增长为展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2004共计174册护理专业期刊;其中36册进入ISI的SCI-expansion。

2.我国的护理研究:期刊数量在增长

1995年护理专业期刊只有6册(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年护理专业期刊增加到17 册。

3.我国的护理研究:论文数量在增加(资料来源:程金莲, 韩世范, 孙玉梅等. 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研究现况调查.护理研究, 2004, 18(3): 457-461)1994-1996年发表在上述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研究课题论文为17篇,而2000-2002年发表在该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研究课题论文增加到239篇 (X2=43.03, P<0.05);但研究论文占总体论文的比例仍较低(9.5%)。

4.护理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发展

定量研究设计的论文数量占主要比例:研究论文的设计范围较广,包括临床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调查性研究等。同时除传统的定量研究外,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研究领域正在悄然兴起,例如:现象学研究法、根基理论研究法、护理人种志研究法,等等。2002版的《护理研究》教科书上将质性研究方法加入。近一年来,全国举行了多次质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研讨学习班。

5.我国的护理研究:科研设计方法的进步

1995年发表在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论文共计1655篇,在资料分析方法上只有11%用统计推断,9.27%用统计描述;而2002年发表在该5本护理期刊上的护理论文总数增加到3046篇,资料分析方法24.39% 用统计推断,9.39%用统计描述 (X2=55.01, P<0.05) (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

(朱丹, 黄文霞, 刘莉等.

RCT论文从1993-1995年的0.8%上升到1999-2000年的7.7%。

《护理研究》随机对照临床护理试验性文献评价. 护理研究, 2002, 16(2):183-184.)。然而质性研究文章在该5本期刊中很少。

6.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跨学科的科研合作还很不够1994-2002年研究课题论文的作者大多为同一单位内部合作,不同单位合作课题只有16.85%(资料来源: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因此呼吁护理研究中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合作。

7.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需要争取多方资助

1994-1999年发表的2410篇研究论文中只有89篇(3.69%)获得基金资助,2000-2002年发表的2460篇研究论文中有239篇(9.71%)获得基金资助(资料来源:程金莲,韩世范,孙玉梅等,2004)。护理研究基金资助来源较狭窄:较少获得市、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基金;一般从医院、学院、CMB、香港护士训练与教育基金等途径获得少量基金。

8.小结:我国的护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人文类相关的选题相对较少;前瞻性研究和专科特色研究论文较少,总结性文章较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文章较少;护理管理、护理理论、护理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质性研究论文很少??

五、护理观念(philosophy of nursing):整体护理(holistic nursing)的护理观念在逐步渗透、深入

1.整体护理观念的渗透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根据病人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发展等方面状况提供适合个体健康需要的身心护理,其目的为保证病人得到满意的、连续的护理。整体护理成为当前护理领域的热门话题:1994年-2004年以整体护理为题的论文共1009篇。

2.整体护理质量标准应以病人为中心,内容应包括:

1) 病人对住院期间提供的护理服务满意;

2) 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并能积极配合治疗;

3) 病人了解自己所服主要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并能正确服用和自我观察;

4) 病人学会一定的促进自己健康的方法;

5) 出院时病人和家属掌握回家后康复及照顾病人的应注意的事项;

6) 出院时病人及家属知道需要复诊的日期和再次医疗的指征和途径;

7) 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

3.当前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资料来源: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副司长讲话,2001年)

1) 护士数量不足:医院管理原因,如科室捆绑承包、护理管理原因,如人力资源配备的科学依据;

2) 护士职责界定问题:界定不清,辅助系统不到位;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护士工作量增加;

3) 护士观念问题:注重技术操作,忽视专业能力;注重医嘱落实,忽视病情观察;注重治疗措施,忽视健康教育、心理与康复等护理的提供。

4.总之,我国整体护理实践的现状和局限性主要是:

●整体护理已从模式病房到全面铺开,但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护理体制和整体护理观念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入到护理各领域,但护士对护理程序仍停留于形式上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与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主客观资料认定、危险因素的理解问题

六、临床护理方式(Nursing care delivery system):临床路径的尝试1.临床路径的特点:

适应卫生保健制度改革的需要;体现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个案管理的形式体现护理的连续性;更新文件书写的方式。因此临床路径简洁、高效、全面,能够体现治疗和护理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具有较好的前景,但应与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相适应,由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2.我国临床路径的实践:

理论探讨:姚梅琪,夏秋欣,黄梦娟. 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思考.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4): 270-271

临床实践:殷秀娟,金钰梅,曹浩强. 临床路径在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实用护理杂志,2002, 18(9): 27-29

张伟英,叶文琴. 临床路径在心脏术后ICU监护中的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4): 45-47.

护理硕士研究生论文:

戴红霞(2003): 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效果评价的对照研究曹红霞(2003):Ⅱ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路径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七、护理管理(Nursing Management):护理管理人员的视野逐步开阔

1.护理管理人员开始应用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实施护理管理和领导变革型领导理论是现代管理与领导理论界所公认的具有最大发展空间的领域,变革型护理管理人员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远见意识;批判性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认识下属的能力和需求;注重激励员工的创造力;敢于授权于部下;敢于挑战工作过程,创新并打破常规;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最新信息,并能够从失败中成长。

变革型领导是与执行型领导方式相对应的新型领导方式,两者的特征比较如下:

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执行型领导(transactional)

具有远见(vision)

强调日常工作(Daily task oriented)

善于授权(empowerment)

保守(conservative)

善于激励(motivation)

执行命令(Follow order)

变革者(change agent)

没有变革(No change initiated)

强调工作的成效(productiveness)

强调工作的可预见性(predictive)

2.变革型领导方式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相关研究:上海的研究结果(胡雁,杨英华,马敏芝等.关于护士长领导方式与护士工作效率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8): 453-457.)

位次:

1.焕发民心

2. 榜样作用

3.授权他人

4. 激励作用

5.挑战工作过程

护士长的激励作用是对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工作满意度最具预测性的领导方式,是最重要的领导方式;“授权他人”对护士的组织凝聚力和团体士气有较强的预测性;“挑战工作过程”是护士工作业绩的惟一预测变量;“榜样作用”和“焕发民心”是所调查的护士长运用的首要领导方式,同时,“焕发民心”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呈高度相关。

护士长的“榜样作用”和“焕发民心”并不足以提高护士的工作业绩和护理队伍的团体凝聚力。

3.美国的研究结果:

位次:

1. 授权他人

2. 挑战工作过程

3. 焕发民心

4. 榜样作用

5. 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强预测变量;“焕发民心”是工作业绩的负性预测变量;“挑战工作过程”是组织凝聚力的最强预测变量。4.结论:我国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变革和创新意识,并善于积极地激励临床护理人员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八、护理专业的范畴在逐步扩展(expanded scope of nursing care):社区护理、专科护士、开业护士

1.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

(1)基本概念(冯正仪,社区护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p15):社区护理是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以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对象(三位一体预防模式),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积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

(2)护理服务的发展展望

社区护理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新的增长点;社区护理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队伍将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美国1993年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已经达到总数的33.5%,而我国2003年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不到护士总数的10%。

(3)上海的社区护理实践(Community Nursing):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至2004年)

1998-2004年市政府投资9.64亿元,进行地段医院转制和社区人才培训。在城区建立了9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00万居民);在郊区建立了127所乡镇卫生院,2251个中心村卫生室(300万农民。主要特点为:将以往的地段医院从医院框架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部一室”结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后勤供应);从专科门诊过渡到全科门诊,负责双向转诊;建立户籍制预防保健;完善家庭病床管理;保留少数病房,并转变为老年护理康复。

(4)社区护理研究(Community Nursing):近年来发表的社区护理硕士论文

张玉梅(2001):社区护理需求及社区护士培训设想

曹育玲(2002):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健康意识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沈慧霞(2002):三年制社区护理专业(高职)课程计划的研究

张华(2002):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研究

张少茹(2003):老年痴呆照料者的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贾守梅(2004):社区老年抑郁病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研究

(5)社区护理教育(Community Nursing)的发展:

●社区护理纳入护理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和实践

●2002年起开展了三期上海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项目

●但尚无特定的社区护理方向的学历教育项目

2.关于专科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的发展

(1)专科护士的基本概念:专科护士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受过高级/特定专业教育并具有实践经验的注册护士,可包括护理麻醉师(nurse anesthetist)、护理助产士(nurse midwife)、临床护理专家(CNS)、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等。专科护士应由相应的教育准入标准(例如美国为本科后教育)和资格考核制度。

(2)发展专科护士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近年来相关的文献丰富:

●角色定位: 关于工作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前景的探讨,例如“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2::85-88。”

●关于专科护士的临床实施:例如“糖尿病和造口护理专科护士,冯金娥,胡宏鸯,楼青青. 开展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角色的探讨. 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2):115-117”

●近年来广州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和北京均和香港合作开设了造口护理专科护士培训项目。

●目前在上海市: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伤口换药专科门诊、华山医院的压疮专科护理门诊均为专科护士发展的雏形。

(3)但呼吁应进一步规范专科护士的教育、培训、审核和注册制度

3.关于开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的发展

(1)开业护士的基本概念:开业护士是承担高级临床护理角色的执业护士,并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诊断、处方、转治建议的权限。

(2)国外开业护士的工作场所:主要活跃在初级卫生保健场所(护理院、社区诊所),但同时也活跃在急症医院(包括公立和私家医院)。

(3)国外开业护士的培养:需经过本科后教育或硕士教育,护理学院大多开设专门的NP培养项目。

(4)开业护士在我国的前景:专科护士在我国还只是一块尚未开垦的领域,有待进一步发展??

九、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实践在兴起:

1.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基本概念 *理论基础:实证主义 (positivism) * “循证实践” (EBP):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审慎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最佳科学证据,并使之与熟练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参照病人的愿望,以在某一特定领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临床变革的过程。

2.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循证阶段--系统综述:

1) 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

2)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以寻找来源于科研的证据

;3) 对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

第二阶段:施证阶段--根据证据实施循证护理:

4)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作出护理计划;

5)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3.证据的等级和推荐意见分级

* I级证据:

●对多项RCT的系统综述 (I-a)

●单项RCT(95%CI较窄)(I-b)

* II级证据

●多项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系统综述 (II-a)

●单项队列研究

(包括质量较差的RCT,如随访率小于80%)(II-b)

* III级证据

●多项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的系统综述 (III-a)

●单项病例对照研究 (III-b)

* IV级证据

●系列个案分析、描述性研究及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

* V级证据

●未经分析评价的专家意见

4.护理领域的证据的特点

随机对照试验(RCT)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卫生保健系统实践活动中设计最严密的、最能科学地反映干预效果的证据,被称为“最佳证据”;

但护理专业独特的人文性决定了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描述性研究、质性研究、专家报告也提供护理证据。

5.为什么我国护理实践缺乏足够的证据?

(1)护理研究的结果往往很少“市场化”,难于成为作临床决定的依据;(2)相关的护理科研往往较零散,规模较小,相互之间也没有联系;

(3)护理研究领域设计严密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4)临床护理人员很少能有机会了解护理科研结果;

(5)护理人员没有接受如何评鉴和应用科研结果的教育,不知道如何运用科研结果。

6.全球“循证护理”发展状况

《Nursing Standard》杂志从1996年开始组织了全球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目前有循证护理专业期刊《Evidence-based Nursing》,由英国York大学1998年创办。

1997年澳大利亚的Joanna Briggs “循证护理”中心(JBI)成立,JBI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循证护理中心,JBI在全球有21个“循证护理”分中心,遍布大洋洲、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其运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系统:

1)证据转化系统(evidence translation program)、

●循证护理相关软件开发:JBI SUMARI进行系统综述* JBI Comprehensive Rreview Management System (CReMs)(系统综述管理),

* JBI Qualitative Assessment and Review Instrument (QARI)(质性资料评价),

* JBI Narrative, Opinion and Text Assessment and Dreview Instrument (NOTARI)(专家报告评价),

* JBI Meta Analysis of Statistics Assessment and Review Instrument (MAStARI)(meta分析), * JBI Analysis of Cost, Technology and Utilisation Assessment and Review Instrument (ACTUARI)(疗效和成本分析)

● JBI Rapid Appraisal Protocol internet database (RAPid)(文献快速评价方案网上数据库):进行研究文献的评鉴和选择

2)证据传播系统(evidence transfer program):通过以下途径

●《Best Practice Information Sheets》(最佳护理实践)刊物

●《JBI Report》期刊

●《PACEsetterS》杂志(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Evidence System)

●针对卫生服务消费者: 《Just be Involved》刊物、 Consumer membership category (web )、 Consumer information pamphlets (已发行“小儿发热的处理、戒烟策略、音乐疗法、便秘的治疗”等)

●循证护理网络

3)证据应用系统(evidence utilisation):

* PACES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Evidence System),(临床证据应用)

* GRIP (Get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研究结果应用到实践中)网络系统

7.我国循证护理发展状况

循证护理成为目前护理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循证护理论著、循证护理研究不断出现。

8.但在我国“循证护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误区:

对循证护理概念的理解上的误区:

循证护理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理念?模式?思想?还是工作方法?

循证护理减少变异性,是否会忽视个体化护理?

证据就是RCT结果吗?

循证护理就是开展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吗?

循证护理就是进行原始研究并应用研究结果吗?

循证护理就是进行文献综述并应用综述结果吗?

9.“循证护理”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上海已成立国内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其重要职能为:* 对国内、外护理文献开展系统综述

* 翻译并传播国内外“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 推广循证护理实践:

* 证据转化

* 证据传播

* 证据应用

10.复旦大学JBI循证护理合作中心“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传播实例

* 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以及预防

* 压疮所致组织损伤的处理

* 外周血管插管装置的管理和感染控制

* 医院跌倒和坠床的预防和处理

* 癌症患者化疗和放疗后口腔溃疡的预防和处理

* 急性疼痛的非药物性干预

*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 关于住院患者的物理约束的循证研究

* 个体治疗与集体治疗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

* 抑郁治疗的团体和个体疗法

* 音乐干预疗法在医院中的应用

* 生命体征的观测方式

* 老年人便秘的处理

* 人工气道患者的吸痰方式

* 分级压力袜在预防术后静脉栓塞中的应用;

* 伤口清洗的清洗液选择、冲洗方法、冲洗压力的研究

* 戒烟的干预和策略;

* 神经损害引起的成人吞咽困难的鉴别与护理处置

* 神经损害引起的小儿吞咽困难的鉴别与护理处置

* 小儿发热时的护理

* 婴儿急性腹痛的干预措施

* 母乳喂养相关的乳头疼痛或/和皲裂的管理

* 老年人维持口服补液的实证研究

* 关于术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循证研究

* 重症监护病人的眼睛护理

* 偏瘫患者肩部疼痛的预防和处理

* 腹透患者插管部位的护理

* 关于术前手术野剃毛的循证研究

* 盆底肌训练对缓解老年妇女张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

* 门诊手术(Day surgery)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和管理

* 护理院老人的睡眠管理* 护理院痴呆老人的口腔护理

结束语

护理是一门专业吗?Kelly(1981)曾提出评价一门专业应依据以下八条标准:

1) 所提供的服务为人类和社会造福;

2) 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科研不断发展;

3) 需要智力活动,责任自负;

4) 专业人士必须接受高等教育;

5) 专业人士对其专业实践的原则及行动有自主性;

6) 有利他主义精神,把工作看成生命的一部分;

7) 有专业守则(伦理守则)指导专业人士的决定和行动;

8) 有学术组织鼓励和支持高标准的实践活动;

对照这一标准,可见护理在我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专业!

护理专业的发展取决于每一代护理人的努力!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出路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出路 一、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是什么 目前做养老的生存现状是,超过60%左右亏损,10%左右微利,30%左右持平。养老运营的“二八定律”,入住率达到80%的时候,净利率一般在8%左右。这样一个收益现状的产业怎么样往下做? 中国的基本养老策略是“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服务,3%机构养老。按照3%入住机构的判断,目前2亿多老人,已经拥有670万张床位,应该是达到了标准,当然空置率的问题、失能床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按照每年新增老年人口1000万的速度,到2023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应该突破3亿。3亿老年人如果仍然按照3%入住机构的需求,那时的总床位数应该达到900万张左右,大概还有

230万张左右的增量。由此判断,床位数增加的空间有限,失能床位比例需要增加、空置率的问题需要解决。否则,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床位是没有意义的。 从养老产业发展看,2013年之后最先杀入的是养老地产。上千亩地、上千张床来做养老的项目随处可见,大型养老综合体、大型CCRC 社区等。这些远郊大盘、近郊养老综合体、CCRC,以及城市中养老机构、老年公寓、康养结合机构、护理院等涵盖了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养老项目类型。在地产开发商、险资、国企央企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大陆的养老床位数一路高歌猛进,从几年前的不足300万迅速增加到了670万张,但同时伴随着48%的高空置率。市场开始困惑,这些床位到底是为谁准备的?尤其是夹心层老年群体,不够政府保基本,企业高大上的又住不起?而这些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的问题又是中国最急需解决的,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养老产业。 1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问题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基因工程的现状及发展 研究背景: 迄今为止,基因工程还没有用于人体,但已在从细菌到家畜的几乎所有非人生命物体上做了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事实上,所有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都来自一种细菌,其DNA中被插入人类可产生胰岛素的基因,细菌便可自行复制胰岛素。基因工程技术使得许多植物具有了抗病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能力;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大豆和四分之一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目前,是否该在农业中采用转基因动植物已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支持者认为,转基因的农产品更容易生长,也含有更多的营养(甚至药物),有助于减缓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和疾病;而反对者则认为,在农产品中引入新的基因会产生副作用,尤其是会破坏环境。 目的意义: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 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 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 内容摘要: 如果将一种生物的 DNA中的某个遗传密码片断连接到另外一种生物的DNA 链上去,将DNA重新组织一下,就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设计出新的遗传物质并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这与过去培育生物繁殖后代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这种做法就像技术科学的工程设计,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称为“基因工程”,或者说是“遗传工程”。 基因工程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至少有两个有力的证明。一是转基因动植物,一是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由于植入了新的基因,使得动植物具有了原先没有的全新的性状,这引起了一场农业革命。如今,转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如抗虫西红柿、生长迅速的鲫鱼等。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是克隆羊的诞生。这只叫“多利”母绵羊是第一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哺乳动物,它完全秉承了给予它细胞核的那只母羊的遗传基因。“克隆”一时间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尽管有着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忧虑,但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成果展示: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冷链物流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报告编号:160386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761911525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0386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9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目前,中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因此每年带来的损失将分别高达4807万吨、555万吨和730万吨,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在95% 以上。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居民消费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对冷链物流市场的分析由大入小,从宏观到微观,以数据为基础,深入的分析了冷链物流行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冷链物流市场动态、冷链物流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以及冷链物流产业链影响等。 《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还向投资人全面的呈现了各大冷链物流公司和冷链物流行业相关项目现状、冷链物流未来发展潜力,冷链物流投资进入机会、冷链物流风险控制、以及应对风险对策等。

论冷喷涂的现状和前景

论冷喷涂的现状和前景 摘要:参考关于冷喷涂技术的论文,来总结冷喷涂技术现阶段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进行风洞实验时发现,当示踪原子的速度超过某一临界速度时,示踪原子对靶材表面的作用由冲蚀变为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冷喷涂的概念[ 1 ,2 ] 。之后的数年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成立了相关的科研团队,对冷喷涂的沉积机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现阶段冷喷涂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冷喷涂沉积机制的研究很多,但尚无定论。很多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不同的机制来解释冷喷涂现象。H. A ssadi等人[ 3 ]提出了“金属冶金结合机制”,认为冷喷涂沉积过程类似于冷/热压焊。颗粒撞击基体时,颗粒和基体都产生很高的塑性变形,不仅使材料发生加工硬化,而且导致了在颗粒和基体界面处产生绝热升温,使得材料发生热软化。当撞击速度超过一定值时,热软化超过加工硬化效果,导致了颗粒发生绝热剪切失稳(Adiabatic Shear Instability) ,塑性变形迅速增加, 从而使粒子与基体的接触面积迅速增大,促进了结合的形成。另一方面,粒子速度的增加,不仅使接触面积增加,而且使局部温度增加。当粒子速度超过一定速度后,温度的升高可能使粒子和基体部分熔化,形成局部冶金结合。M. Grujicic等人[ 4 ]提出了“机械咬合机制”。当粒子撞击基体时,由于粒子速度处于一定范围内,从而使基体表面发生Kel 2 vin2Helmholtz失稳现象。颗粒流在基体表面产生的塑性流变使得表面有着不同的表面速度。不同的表面速度扰动了流体,而且产生了一个离心力,使得表面产生了一定的曲率,形成卷曲和漩涡。这些卷曲和漩涡使颗粒与基体达到结合。在表面失稳过程中,塑性流变惯性促进了表面失稳,但是材料黏性对塑性流变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只有颗粒速度超过临界值时,流变惯性超过黏性阻力,使表面发生失稳现象,这个临界值就是颗粒撞击的临界速度。Van Steenkiste等人[ 4 ]提出一种逐渐提高结合强度的粘接机制,认为颗粒先依靠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粘接在基体表面,之后依靠后续颗粒的多重撞击增大颗粒与基体的结合强度。2冷喷涂技术的应用2冷喷涂技术的研究方向:冷喷涂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涂层制备技术,因此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广泛重视,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 (1) 冷喷涂实验装置的设计和优化,由于冷喷涂中最重要的部件是喷枪,所以合理设计喷枪前端粉末粒子与高速气体的混合室,以及使用流体动力学改进喷枪的形状和其他相关参数(如喉部直径,扩张段长度) [20 ] 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改进喷枪比使用其他方法来提高粒子速度显得更加经济。(2) 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流体动力学模拟冷喷涂过程能使研究人员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冷喷涂的各个阶段粉末粒子的速度特性、运动轨迹、相互作用及结合过程,同时根据模拟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优化实验方案以及验证与冷喷涂相关的理论。目前使用较多的模拟软件是Fluent 。Grujicic M [4 ] 采用数学模型解释了实验中得到的Cu 在Al 上的沉积率高于Al 在Cu 上的沉积率的现象; Takana H [26 ] 模拟了在冷喷涂过程中施加静电场对粒子沉积的影响; Van Steenkiste T H [14 ]根据实验现象把冷喷涂涂层形成过程分为4 个阶段,并且认为粒子在不同的入射速度下, 几个阶段几乎同时发生,涂层最后的性能取决于几个阶段竞争的结果;其他学者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工作气体的速度、温度及粒子在喷枪出口和撞击基体时的各个物理参数[2 ,5 ,6 ,11 ,15 ] 。(3) 喷涂前对基体和粉末材料进行前处理,喷涂后对涂层进行后处理,提高涂层的相关性能。Lee H Y [ 7 ,27 ]采用后续的热处理工艺制备了Al2Ni 和Al2Ti 金属间化合物涂层,检测结果表明中间化合物在Al 基体中均匀分布;Novoselova T [22 ] 制备了Al2Ti 中间化合物涂层,证实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改变,涂层中的化合物成分也随之改变。(4) 使用冷喷涂制备复合涂层、纳米涂层和其他涂层,拓展冷喷涂的应用范围。例如在Cu 合金上采用冷喷涂方法制备了热障涂层CuCrAl合金[28 ] ,在97 3 ~1073 K条件下进行热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朱双喜 在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生物体通过基因突变以适应环境,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同时,不利的突变会造成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导致疾病,甚至机体的死亡。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变化有关,那么从校正核苷酸序列着手来治疗疾病的设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的或野生型基因,纠正和补偿致病基因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nderson于80年代初首先阐述了基因治疗的前景;1990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ADA(腺苷脱氨酶)缺陷患儿的人体基因治疗;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B型血友病也获得了成功。目前,基因治疗已从遗传病扩展到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包括AIDS病等领域。它依然存在例如缺少高效的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主产生免疫反应等一些问题。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大批新基因的发现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治疗范围将大大拓宽,从而给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基因治疗的前提 在基因治疗成为一种普通的医疗手段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两个前提。 1.1 基因治疗需要有清晰定义的靶组织通常以疾病类型来选择进行基因治疗的细胞,例如在肺部系统纤维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肺作为靶器官,使用呼吸道气雾剂法,可使含有补偿缺陷基因的DNA直接传递到肺中;治疗类似血友病的凝血因子疾病需要在血浆里含有达到治疗水平的凝血蛋白,这种蛋白可以由肌肉、活细胞、成纤维细胞或甚至血细胞提供,于是就可有多种接受基因治疗的靶组织。此外,靶组织的最终选择还必须考虑基因传递的效率、表达蛋白变性、机体免疫状态、可行性和治疗费用等因素。 1.2 究竞要往靶组织内传递多少治疗基因B型血友病的病因是缺乏一种称为第九因子的凝血蛋白,然而病人只需正常水平5%的这种蛋白,其生存机会就能提高,假设经治疗后的细胞能稳定表达这种蛋白,那么需要传递基因给人体全部1013个细胞中的5xlO11细胞;然而相对于大脑来说,只需几百个细胞被基因转染,神经性疾病的患者就可减轻痛苦;如果考虑对成血干细胞(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转染,治疗几个细胞将会对其数以百万计的子代产生影响,所起的负作用也同样如此。 二、基因治疗的方法 基因治疗的应用有两种途径:(1)把一个健康基因拷贝插入靶细胞以补偿缺陷基因;(2)引进经过改造的基因以赋予细胞新的特性。最常用的技术有:(a)体外处理(ex vivo)疗法~将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取出,引入正常基因拷贝后再送回体内;(b)原位疗法,使用载体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靶组织。(c)体内疗法(in vivo),将基因载体注入血液,定向寻找靶细胞并将遗传信息安全有效地导入。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4]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疱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 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三、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 缺乏某种单基因产物而患病的病人,一旦获得一个野生型的基因拷贝并能正常表达,就有被治愈的可能。基因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目的基因的定向表达,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是定向表达的基本条件。目前,必须优先发展有更强适用性和灵活性的能准确调控转导基因表达的基因传递系统,即发展一种理想的“载体”(能帮助新的基因"潜入"),人体细胞的特殊

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docx

报告编号: 15769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 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行业政策法规 重点企业分析 投资机会分析 市场规模分析行业宏观背景 行业研究报告 市场供需状况发展前景趋势 产业竞争格局行业发展现状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 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19115257.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9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 7%。全国 65 岁以上人 口比重为第七节 %,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 为第三节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 第六节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 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 5-7 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应用

基因治疗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基因治疗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遗传病、肿瘤、心血管病、病毒感染及其它难治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从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现状、肿瘤的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预防;基因治疗技术;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 人类的疾病是由于其本身的基因的核苷酸发生变化有关。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安全的、新的疾病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Genethrapy)是向靶细胞引入正常有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所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等。简而言之,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 1.1 基因治疗的现状 生物医学的深入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1]。因此,可认为人类的一切疾病都是“基因病”。故人类疾病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单基因病。这类疾病只需一个基因缺陷即可发生,如腺苷脱氨基酶(ADA)缺陷症。二是多基因病。此类疾病的病因大多比较复杂,不但涉及各个基因,往往还与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基因缺陷和疾病表型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Ⅰ型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皆属此类。三是获得性基因病。此乃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因此,理论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可采用基因治疗。 1.2 肿瘤的基因治疗 目前治疗癌症的基因疗法种类颇多,主要集中在免疫基因治疗、药物敏感性基因治疗、肿瘤抑制基因治疗治疗三个方面。 1.2.1 免疫基因治疗 常用方法有:①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将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如IL 2、IL 4、IL 6、B7 1,GM CSF等转染肿瘤细胞后,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②肿瘤抗原基因免疫治疗:将某些肿瘤抗原基因如MHC基因等转染肿瘤细胞,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②反义基因治疗:应用反义核酸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封闭某些异常基因的表达,反义核酸被称为信息药物[3]。④用抗体抑制癌基因的产物杀灭肿瘤细胞。

基因治疗发展趋势与中国现状思考

基因治疗发展趋势与中国现状思考 日期:2015-03-04 09:52:12 作者:协和医院戴毅 对于罹患肌营养不良等单基因病的患者和家庭来说,修复基因缺陷是治疗的希望。基因治疗也就成为众望所归。 应该说,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分子技术的进步,基因治疗正在加速发展。2012年10月,欧盟批准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uniQure公司的Glybera,其利用经过改造的AAV1病毒载体将LPL(Lipoprotein Lipase)基因导入患者肌肉细胞内,产生脂蛋白脂肪酶,纠正患者基因缺陷导致的酶缺失,进而消除反复发作胰腺炎等临床症状。经过两年的运作和筹备,本药有望在几个月内在欧盟上市(首先选在德国),初步定价111万欧元(约800万人民币),当然上市前还要和德国政府医疗保险部门讨价还价。对于整个基因治疗领域,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里要提一下,在所有正式报道中都会说明,这是在Western world中第一个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剂。之所以不是全球第一,因为早在2004年中国就批准上市了全球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用于晚期鼻咽癌患者配合放疗的联合治疗。但当时支持其上市的临床试验数据非常有限,一直被广为质疑。该药上市后的临床应用也很有限,2008年因生产流程问题,SFDA吊销了该公司的GMP生产许可。此外,早在2003年,国内rAAV2-hFIX 治疗血友病B的I期临床试验就被SFDA批准,可惜其后并未有后续结果。 从世界范围来讲,基因治疗(特别是AAV介导的基因治疗)无疑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通过20余年的前期积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医药监管部门和医药巨头的广泛认可(AAV用于最脆弱易感的SMA新生儿的临床试验已在美国开展,详见此前文章)。世界制药巨头纷纷投入到基因治疗药物上市前最后阶段的推动中,诺华、辉瑞、赛诺菲、拜耳、百特都通过收购基因治疗公司或与之合作进入这一领域,极大的推动了III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基因治疗公司已成为Nasdaq最为耀眼的明星。除了罕见病,制药巨头更看重的是,在精准医学时代,对于常见病的治疗也必须将患者细化,按照罕见病的模式,将更为精准的针对性治疗,如基因治疗,用于今后的治疗。 在国外一片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国内的基因治疗显得很沉寂。近10年,国内没有任何新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获批实施,也没有基因治疗领域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究其原因,国内的科研转化仍然比较落后,而新兴的基因治疗领域又是烧钱大户,前期投入非常巨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就连这一领域的翘楚Introgen公司都因为FDA未认可其P53基因治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导致其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因此国内基因治疗产业由于缺少资本注入,起步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国内患者参与国外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存在困难,主要原因如下:、我国CFDA明确规定,国外新药不能在国内做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只有在国外完成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后,才可以申请在国内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或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国家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国人成为外国制药企业的“小白鼠”(印度由于相关管制较松,而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有大量西方国家的新药在印度进行I期、II期临床试验,甚至出现违背伦理学原则的情况,经常见诸报端)。但相应的,也提高了新药进入我国的门槛。 2、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医疗保险和居民收入水平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分析详解

其物流成本相对其他物品较高,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要高出40—60% 冷链物流产业供应链 上游企业冷链设备制造商 冷链技术供应商 生产企业果蔬、肉品、家禽制品、海鲜等生产企业 医药制品企业 仓储环节冷库企业 冷藏中心 流通环节运输公司 配送中心 二、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全球冷链物流现状: 2013年全球冷链市场输入达到807.65亿美元,并预期在2017年实现收入1571.42亿美元,从2012年到2017年5年间实现13.2%的复合增长率。其中,北美市场对冷链市场贡献达总体收入的40%。有望在2012年至2017年5年间实现12%的复合增长率。欧洲市场贡献率为30%,预计周期复合增长率10.8%,亚太市场目前只占有22%的冷链市场份额,但预计其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惊人的17%。 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对比:

中国 亚洲区 东欧国家 美国、日本、西欧 0%20%40%60%80%100%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趋于成熟,以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 便利的交通为基础,信息化平台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依托,辅以完善的法 律法规和建设标准,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扶持作用,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 运营模式。 2、国内冷链物流现状 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 食品将达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才能实现冷链运输。我国鲜果品腐烂达1200万吨,蔬菜 1.3亿吨。 在运输环节,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冷藏运输的20%,其余80%—90%左右的食品、水产品、果蔬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致使每年有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有40万吨左右烂掉。由于冷藏运输效率低,易腐保险食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保险 食品成本的70%。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 的50%。 冷链产业蕴藏着20%—30%需求的仓储方面的巨大商机,我国每年约有20%—30%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总量每年达

养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69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761911525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9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八节7%。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第七节%,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中国养老服务机构为第三节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47第六节万张,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相对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第二节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第五节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当前基因治疗的现状和一般性技术路线

当前基因治疗的现状和一般性技术路线 基因治疗是当前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论述了基因治疗的现状和一般性技术路线,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一般科学工作者参考。 标签:基因治疗CGT CAR-T 基因治疗目前作为一种非常规疗法,对于彻底治疗一些具有罕见破坏性遗传病,如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unctional EB,JEB),和一些罕见的进行性神经肌肉功能损坏性遗传病,如Ι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Ι),和一些常见的延迟发病的神经功能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还有特定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和某些种类的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白血病,ALL),都已经表现出了光明的前景。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Cell and Gene Therapy,CGT)也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一、当前基因治疗的现状 当前基因治疗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的治疗方式,总体上还处在实验探索的阶段,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往往是在没有很好的常规治疗方式前提下,对于一些危害性较大的疾病的一种试验性治疗。对于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效果往往相差很大;不同的机构对于同一种疾病,其治疗的过程也有较大差异。另外,基因治疗前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面对的又是小范围内的患者,所以导致了其高昂的治疗费用。 二、当前基因治疗的一般性技术路线 当前基因治疗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外源基因基因直接导入法 虽然说是基因直接导入,却不是直接将基因片段导入靶器官,因为直接导入,基因无法整合到靶细胞基因组里面,也就得不到表达。常用的方法就是将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 V)作为载体,然后导入靶器官。为了实现更高的目的蛋白质表达量和降低免疫毒性,往往还需要对载体进行改造,对目的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根据《自然·通讯》报道,英法合作团队以狗为动物试验模型地开发出了较为成功的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疗法。DMD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在几岁时就会表现出肌无力症状,后来会恶化到无法自己行走,随后各种肌无力问题相继出现。一种抗肌萎缩蛋白有关的基因变异影响了抗肌萎缩蛋白的生成,进而影响肌肉的功能,导致了DMD。研究小组将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进行了“压缩”,制作出功能性缩微版抗肌萎缩蛋白,并成功利用AA V载入12只DMD狗的体内。他们仅对这些狗进行注射治疗了一次,两年来这些狗的病情被成功抑制,不但临床症状稳定,肌肉功能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

基因治疗的困难与前景

基因治疗的困难与前景 基因治疗是利用遗传学的原理治疗人类疾病的新手段,传统意义上的基因治疗是指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与宿主细胞的基因发生基因重组,成为宿主细胞的一部分,从而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并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的策略有4种。基因置换是利用正常的基因整个地替换突变基因,使突变基因永久地得到更正。基因修正是将突变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用正常的序列加以纠正,而其余未突变的正常部分予以保留。相比前面两种策略,基因修饰则是间接利用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来改变宿主细胞的功能。而基因失活是利用反义技术来封闭某些基因的表达,以达到抑制有害基因表达的目的。就技术方面而言,基因置换是最常用的策略之一。 基因治疗的发展和实施,要依赖于相关的技术和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和基因工程技术。美国国会于1990年批准了这一项目,并决定从1990年10月1日组织实施。计划耗资30亿美金,历时15年完成。这个浩大繁杂的计划成为了国际合作项目。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6个国家相继加入到计划中。HGP最终任务是要破译人体遗传物质DNA分子所携带的所有的遗传信息。HGP的实施,使人们对自身基因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各种基因的生物学

功能以及与遗传病之间的关联,认识遗传病的分子缺陷的基础知识,为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HGP为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知识,而真正的成功操作则要依赖基因工程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治疗的载体构建。病毒载体是常用的载体之一。如: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等。而非病毒载体主要为显微注射法和电穿孔DNA转移法。 从1967年Nirenbery提出基因治疗实施。在1990年9月,美国FDA批准了人类首例基因治疗,针对于SCID的病例的基因治疗研究。同年9月14日第一位基因治疗的患者被成功回输带有矫正基因的T细胞。 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虽然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但基因治疗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所涉及的疾病领域也不广。其中的问题还存在很多。其中伦理问题和技术安全问题是最受关注的。 对生殖细胞的操作有不可预知性,有可能使后代产生缺陷。就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做到避免外源基因的插入引起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这种改变是否符合我们后代的最佳利益。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有权这样做。我们对后代的责任是什么。基因治疗还面临着很大的社会风险,通过遗传筛查可以不让可能患遗传病的人出生,以此来预防遗传病。这会鼓励强迫性的优生规划和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