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

黄艳丛荐文

曾国潘,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人物之一。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实都是因为一句“以勤治事”,勤有五解,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这不仅是为官之道,亦是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有五勤:

“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

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身勤

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身勤”,即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眼勤

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刚好曾国藩散步归来,对李说无需召见,并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手勤

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手勤”,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口勤

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

“口勤”,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偏向绿营。但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勇,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还特意拜访了骆秉章。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心勤

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心勤”,即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 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 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被满清朝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 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 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 “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它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国藩名言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3、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4、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5、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6、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7、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9、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10、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1、小仁者,大仁之贼。 12、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3、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4、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5、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 16、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 17、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18、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9、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20、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21、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22、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4、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25、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27、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8、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2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30、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曾国藩做人 胡雪岩做事》四

《曾国藩做人胡雪岩做事》四 第四章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时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渡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羽翼未丰时不可乱动【曾国藩做人语录】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断扩大着势力范围。1853年,太平军连克数城,如狂风般进攻湖北。是年年底,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次年春,黄州的清兵大营被士气高昂的太平军攻破。清军面对太平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毫无战果,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每当听到一个城池被攻破,他的心病都会加重一分。他不愿清朝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又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下旨让曾国藩率湘军前去支援。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安徽、湖北、黄州纷纷告急,曾国藩接二连三地接到出兵救援的诏令。但曾国藩拒不出兵,只是上奏解围之法,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大笔一挥,一纸朱批发给曾国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

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 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联看!”很显然,当时的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压力。然而,咸丰皇帝的激将法在曾国藩的身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曾国藩并非有意惹得龙颜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为他理性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太平军与以往的农民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颇为雄厚的军队,是很难与之对抗的。曾国藩的军队虽小有规模,但在战斗力和士气方面仍无法与太平军相比。他认为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但要加强军队训练,更要考虑到“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他在书信中也向朋友提到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为此,曾国藩下定决心,在提高军队素质的同时,组建水军和炮队。在海上工事方面,曾国藩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力求精益求精。造船的木头质地要好,船要造得大而坚固,做工还得精细。洋炮虽价格不菲,但杀伤力强,质量好,炮队必须要用洋炮来装备。曾国藩明白,如果军队素质和装备没有达到要求,绝对不宜出兵。但曾国藩从大局考虑的同时,心中也难免有些悲伤和内疚。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任湖广总督,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他对曾国藩的仕途影响很大,每当曾国藩遇到处理不好的事情时,吴文镕总能够给他帮助,为他说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太平军打到湖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标签:栏目]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难。 7、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9、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2、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3、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4、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5、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6、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7、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0、好谈己长只是浅。 2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2、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3、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4、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25、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26、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2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28、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9、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30、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31、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32、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33、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34、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35、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6、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37、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38、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39、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40、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4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42、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43、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44、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4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46、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47、不轻进,不轻退。 48、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 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 在思想文化方面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

曾国藩论交友,有八种人可交、九种人不可交!

曾国藩论交友,有八种人可交、九种人不可交! 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称的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下面的“八交九不交”,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八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每事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不孝不悌者;迂人者;落井下石者;好占便宜者;德薄者;全无性情者。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 交八种益友 一、要交胜己者 胜己者,就是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从其身上学习优点,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结交这样的朋友,对人生大有益处。 优秀的人就好像是一团光,吸引着你往前走,你和他越靠越近,彼此之间越发投契,两人之间越发自在,因为有了精神上的共鸣。 二、要交德盛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和这种人做朋友一定会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三、要交趣味者 王尔德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有趣的人不一定读万卷书,但是他的内心是丰盈的;有趣的人不一定行万里路,但是他的生命从不止步。 一个有趣味的人,生活总是积极向上而又丰富多彩的,和这种人交朋友,会丰富我们的见闻和阅历,增加我们的人生乐趣。

四、要交每事吃亏者 《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凡是每事宁愿自己吃亏,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必为君子。 懂得吃亏的人,也必然懂得生活的“度”,便宜不会占尽,凡是都给自己留后路。跟这种人做朋友,就能学到很多处世的道理。 五、要交直言者 “直友难得”,能直言不讳者,往往存诚务实,患难时每每即是这样的人还在你身边。跟这种人交朋友,能让人不走歪路,受益无穷。 六、要交志趣远大者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没有志向或志趣的人注定一辈子平庸。与志向远大的人做朋友,能够让我们看清人生努力的方向和道路,不至于随波逐流,一事无成。

曾国藩经典名言

曾国藩经典名言 导读: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愈是军情棘手,众意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下功夫。 4、凡物之骤为之而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5、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6、人要脱俗,不可矫俗。 7、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8、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9、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1、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2、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3、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4、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

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5、练技艺则欲一人足御数人,练队伍则欲百人如一人。 16、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7、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18、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9、天下百病,生于懒也。 20、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21、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22、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23、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2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25、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7、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29、憎我者祸,仇我者死,皆当生悲悯心。有一毫庆幸之心,便与心术有伤。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曾国藩家书经典编辑语句摘抄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而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炫彼夺,而大不可。曾国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今天整理了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欢迎阅读。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

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曾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曾国藩家训语录30条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1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无一涉及曾国藩自己的成就。古代封建社会“长兄为父”是对家中小辈的要求,更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年长的家族成员要求他们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清楚的看到曾国藩作为长兄严谨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文章中没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饰辞藻,这只是一封信而已,但出自他之手,我们看到他对自己家族赤诚的关心与热爱。一个家庭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一个家族。很简单的理由,他希望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儿子,他的叔伯能够很好地生活,能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自己或者世人面前。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与我的同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曾国藩当年对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我们已经难以体会,然而,曾国藩对自己弟弟负责的态度并不过时,相反,它极其适用于我们。在家,我们还有表堂兄弟姊妹;在校,我们还有学弟学妹;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晚辈,他们都需要我们去对其负责,以他们的忧烦为自己的忧烦,以他们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 他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又写到他关于名声的思考:只是虽然声望是好的,是令人陶醉并且让人极力追求的东西,但它可以依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如果过于依赖,则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曾经好的名声让大家对你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如今,一旦你的名声稍有不正,则会谣言四起。曾国藩虽然过去 1《曾国藩家书笔记杂著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语录 一、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二、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四、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五、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六、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七、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八、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九、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志: 做人要做第一等人 人生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 凡蒋相无钟,圣贤豪杰亦无钟,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恒: 有横断无不成之事 一为坚持,二为专注,三为渐进。 于修业则贞之以恒。 专: 力气用到点子上。 西洋技艺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 心越用则越灵,技越推则越巧。 熟: 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熟源于勤,熟导致精。 裕: 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治心当以“广大” 二字为药。 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气量宏大。 一笑即可了之。 静:

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 静坐克己,静坐反思。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 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淡: 品位好人生的真谛。 自视常若平淡无奇,则成大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暇: 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暇谋:核心人物越是身处危险,越要脱去恐惧的悲观心态,气定神闲,要以四两压千斤,安定人心。 松: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决的最高境界。 大事抓紧,小事放松。 理财:来的松,销的旺。 第三篇:塑造形象之诀: 明:

眼越明,心越亮。 凡办大事,以见识为主,才能为辅。 人贵自知,自知则明。 深明大义,晓明大体。 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人才以陶冶而成,以勉强磨砺而生。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看几次,亲加观察,方得其大概。 由谦,勤而生明。 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多者:多看,多做,多问,多想。 实: 靠岸“认真” 二字大天下。 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 以朴实为根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 用人当用朴实可靠之人,对于成大事者而言,用人不慎,必败无疑。 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凡事都非一触可就,都要经过不断累积,由小而大的过程。 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硬: 真豪杰从不轻言放弃。 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吾惟尽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复计较。

曾国藩20句经典语录

曾国藩20句经典语录 1.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既然已经过去,那就不必再想了,想也是白想,白想不如不想。眼下的事,一件又一件,你可都能理得清楚?未来是好是坏,是祸是福,又有谁能知,所以也就不必去迎接。】(粗括号内为上文语录的理解) 2.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太过聪明会引来嫉妒,从而演变成仇视对个人立身不利。】 3.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从古至今,天下的平常人,都是因为懒惰而导致的失败;从古至今,天下的有才之人,都是因为骄傲而导致的失败。】 4.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世界之大,诱惑无数,纸醉金迷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我要想的只有我自己知道。】5.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用最诚恳的心就能战胜虚情假意;用最朴素的语言和行动就能胜过投机取巧。】 6.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但是要用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去学习。】 7.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只要坚持自己的志向,并且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为自己实现梦想而劳动,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必然会成功。】 8.人生莫惧少时贫。 【年轻的时候不要害怕贫穷困苦,只要愿努力,肯吃苦,最终都可以获得成功】 9.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人一旦骄傲起来,必然对周围的人居高临下,因而被众人所嫌弃,而后被群体所孤立。】10.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只要有一片赤诚,可以补天,可以填海,可以移山,但时间过去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1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有志向,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甘愿屈居人下,第二要时常做笔记,时常做笔记的人,就会明白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不会因为有一点成绩而满足;第三要有恒心,有恒心的人一定会成功。】 1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全副身心的去做,有始有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的话,就必将一事无成。】 13.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年轻人太顺利则会让年轻人不思进取,中年人太闲则会让中年人生活颓废,老年人经历挫折的话则不能乐享余生】 14.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一个人应当好好反省和思考事物,不应当怕去反省思考事物,人应当脱离世俗,不可矫情于世俗。】 15.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曾国藩家训名言选粹 识己?修身齐家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人世艰苦之境,宜以宽字自养。 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心至苦,事至盛。 精神愈用则愈出,智慧愈苦则愈

明。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难。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得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私心自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渐弱。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凡世家弟子,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

头。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内心清静,自有远大。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

有衰象。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思与学不可偏废。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为人须先立坚卓之志。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

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收稿日期:2007-11-07 作者简介:杨慧婷(1984-),女,河南衡阳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 。 第20卷第1期2008年2月沈阳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20,No.1Feb.2008 文章编号:100829225(2008)0120096203 论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 杨慧婷,汪 翱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阐述了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指出曾国藩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 有深远影响。关 键 词:曾国藩;外交思想;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D 829 文献标识码:A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双重危机:一方面,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不断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安全;另一方面,国内民众饱受压迫,接连发动武装起义来反抗清廷的腐朽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战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国内外危机越发严重。身处这种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为处理好中国同强敌之间的关系,曾国藩等人开始积极寻求顺应时局的外交策略。受经世传统和西学潮流的影响,曾国藩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维护清廷统治为目标,提出了“师夷智”的口号,并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兴办洋务和办理外交的过程中,曾国藩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外交思想,对晚清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曾国藩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他曾说:“驭夷之法,以羁縻为上,诚为至理名 言。”[1] 所谓“羁縻”,是指面对列强,要权且笼络、 谨慎应付,尽量与之维持友好关系、营造一个和平环境,争取时间以图自强,最终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待夷诚信,善全和局 在总结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的得失时,曾国藩指出:“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廷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之外患渐深,不可收 拾。”[2]因此,曾国藩审时度势,将“信”字放在第 一位,作为办理外交的基本准则,以免招致列强更多的挑衅侵略。他说:“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 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难。吾辈从此一字下 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3] 诚 信交往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遵守已经签署的中外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外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致使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但鉴于中外实力的巨大差距,曾国藩采取了信守条约的办法。一方面,遵守条约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与中外之间的和平关系,在国力尚未强大之时,绝不能轻言战事,为的是争取更多的时间徐图自强;另一方面,信守条约还能将洋人的要求尽量控制在已有条约的范围之内,进而抑制其欲望的过度扩张。 在曾国藩的外交思想中,“和”的精神也占有重要位置。他不仅将“和”视作办理外交的最终目的,还以“和”作为办理外交的一种重要手段。鉴于当时中国实力不济,曾国藩主张暂时委曲求全,对外实施“和戎”政策,为自强求富创造条件,待到将来具备“制夷”的条件再与之抗争。不过,求和并不代表一味退让或投降。曾国藩主“和”,实际上是为自强的政策谋求长期的和平环境,是“隐忍徐图”的自强之道,是当时客观环境之下的无奈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主张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国家权利。 2.师夷之智,徐图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曾国藩亲眼目睹了外国侵略者如何凭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中国横行无忌。作为一位民族意识强烈的封疆大吏,曾国藩希望中国也能拥有坚船利炮,因此主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