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掌握直接约分的方法。

课 型: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4个长方形纸条、铅笔、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口算出得数。 121×3 4×87 这是前面所学的整数乘分数,那么分数和分数相乘,又该怎么理解呢? (二)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提问:庄子的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每天截一半,这里的一半,是指什么?

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一半怎么表示?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庄子说的这一段话的意

思吗?(学生尝试,教师在黑板上扮演)

(三)自主性学习,教师引

师:出示意图:学生读题

一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

21,第二次剪去剩下部分的2

1。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2

1,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分析:从图上看,一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21,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21,从这句话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如果从这句话引申出数学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列出算式?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列出如下式子:21×2

1=□ 想一想:方框中该怎么填数? 学生分析:如果第三次再剪去余下部分的

21,那么余下的部分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质疑,师生一起讨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实践尝试

出示:43×4

1

引导学生用如下的方式操作:

在涂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这一次,我涂的分数是多少呢?这个式子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

(五)概括讨论,分析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先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请你说说,涂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上面方法先涂出41,再涂出41的4

3吗?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按照刚才的方法,先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3、你能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分数乘分数的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六)练习巩固

独立完成第10页“试一试”,并思考:分数乘分数,得到的积一定比原来的分数大呢?还是小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分数与分数、整数相乘的计算过程中,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布置

学困生:完成课本第11页的1、2、3大题。

优生:完成课本第11—12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但让学生用长方形涂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结果时,很多学生不会涂出来,特别是第二个因数不会用阴影表示出来。练习中对于两个分数相乘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大小比较时学生不会比较。学生的对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不太理解,导致应用题的分析不到位,列式时出现的分数乘法(三)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 1.目标预设: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揭示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 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2.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找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3.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三、作业 课本第3页第3题。 四、板书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分一分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20是的倍数。 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4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 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 (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XX县XX镇XX学校备课簿 班别六年(2)班科目数学科任课老师 X X X 2009 至 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第一单元是“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经历由“面”到“体”的学习过程,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在第三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全班的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遵守校纪班规。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

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 师 版 六 年 级 数 学 下 册 教 案 单位: 科任教师: 时间:2014年2月——2014年7月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教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

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2017年秋【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014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将围绕小数除法来展开,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表内除法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三年级时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元角分与小数,四年级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基本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本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因此,本单元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数除法运算。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整数除法学习的发展,也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

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元、角、分的换算与小数的关系,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次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小学数学三年级 《解决问题》教案2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2、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符号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唱儿歌 运用多媒体播放《儿歌:数青蛙》: 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跳下水; 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五只青蛙5张嘴,10只眼睛,20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首儿歌,下面我们跟着我们的音乐一起来唱一遍。 板书出示: 7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0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6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20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师:我们一起来把黑板上这些()填满唱出来。 二、知识点传授(15分钟) 1.学习【知识要点】 师:同学们都有买笔、本子的经历吗?文具店会标明每枝笔和每个本子的价格,同学们是怎样算出你们应该付多少钱的呢?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33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师:白塔村计划修一条水渠,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就能修完。

第一天修了9米,照第一天的进度计算,多少天能修完? 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要先算出这条水渠有多少米…… 生2:应该这样列式…… 师:乘除混合,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自主探究,初步应用分析问题策略。 教学例2,创设情境。 一个养蜂专业户,今年饲养蜜蜂24箱。去年5箱蜜蜂酿了375千克蜂蜜,照去年每箱的酿蜜量计算,今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生:要先算出去年一箱蜜蜂酿多少千克蜂蜜。 三、初步应用分析策略,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某公司买了3箱公文包,每箱12个,一共花了720元,每个公文包多少元呢?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生1:我先算每箱多少元,再算每个多少元。 生2: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 生3:丫丫的算法可以列成一个算式…… 生4:亮亮的算法列成一个算式,要加小括号。 四、层次练习,强化巩固解题策略。 学校买来750册图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多少本?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你们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 比大小 2课时 买菜 1课时 比身高 2课时 歌手大赛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