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doc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doc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doc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doc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动力系统,通过有节律的搏动与心肌收缩源源不断地将血液泵向全身输送氧气与养份,维系健康生命。而心房处于快速紊乱的颤动状态,称之为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对于早期发现心房颤动并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心律绝对不整齐,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由于房室传导组织生理不应期的干扰、连续的隐匿性传导、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以及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室上性激动延迟或不能下传引起长rr间期。

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规则的rr间期,常提示房室阻滞、室性或交界性心律;如出现rr 间期不规则的宽qrs波群,常提示存在房室旁路前传或束支阻滞。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

绝大多数的心房颤动发生于心脏病患者,青年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等;老年人多见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时,心律不齐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并可加重或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房颤动后易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患者,易引起动脉栓塞。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是发现心房颤动并治疗的重要手段,那么,心房颤动心电图应该怎样判断呢?

1、p波消失,代以f波(心房颤动波)。

2、波频率在350~600次/分,且大小不均、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3、为室上性,但有一定的程度变异,如当心室率过快,可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快变形。

4.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

除此之外,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可以分为2种分型:

1、根据心电图f波粗细的分型:

1)粗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房扑动转为心房颤动的过程中。

2)细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见于病程较长的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

3)扑动性心房颤动:或称不纯性扑动。

2、根据心室率快慢分型:

1)慢率性心房颤动:心室率100次/min,见于心房颤动患者病情稳定、年轻健康人的良性心房颤动、老年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等。

2)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为100-180次/min,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者较多见。

3)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见于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奎尼丁在转复心房颤动过程中。,易导致心力衰竭或使心力衰竭加重、心肌缺血及心室颤动。

心房颤动的危害

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因为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众多小折返而引发的房律紊乱而发病。心房颤动不仅使患者感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精神不振,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还会使原有的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症状加重,长期房颤还会导致中风,造成偏瘫。

心房颤动患者中,每年有4~5%的患者会发生中风,而曾经有过中风病史的患者就更容易复发;在1/4~1/3偏瘫患者中,心房颤动造成的脑血栓是罪魁祸首。那么,如果患上心房颤动动的主要危害还有哪些呢?,

1、脑动脉栓塞

流行病学统计,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

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

4、心功能不全

心房颤动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

5、心脏性猝死

快速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

1.心电图是检查什么

2.心电图的检查价格

3.心电图检查一次多少钱

临床常见心电现象

临床常见心电现象 (2014年6月14日) 1、超长(常)现象 病态心肌在传导抑制状态下,其传导性发生意料之外的、暂时的改善。超长传导的实质是传导异常的心肌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暂时性的传导改善,是在原有传导异常基础上的改善,而并非意味着传导性能超过正常。 心电图表现包括:矛盾的RP和PR关系,在长的RP之后PR延长,短的RP之后PR 反而缩短;文氏型房室阻滞时,本该脱落的P波未脱落,而其后的PR间期缩短使文氏周期变得不典型;三度或高度房室阻滞时的心室逸搏-夺获现象(图12-1);室内阻滞时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下传心室,原有阻滞消失,QRS形态变得正常。 临床意义:超长传导的概念不仅可以用以解释在阻滞中出现的复杂的电生理现象,而 且有助于理解一些复杂的电生理机制。 2、裂隙现象 裂隙现象是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中的一种伪超长传导现象。心脏电生理研究发现,其本质是激动传导方向上不同水平面的不应期各不相同造成的,又被称为伪超长传导。 定义: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同部位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离散度较大,使得心脏周期的某一时限内到达远端的激动不能传导,而较早或较晚的激动都能传导的现象为裂隙现象。 这一时限为裂隙带。 心电图表现:对于同一患者,联律间期不同的激动可以引起相互矛盾的心电现象:①联律间期长的激动均能下传;②联律间期短的激动下传受阻;③联律间期更短的激动反而下传。图(12-2)中,房性期前收缩出现矛盾性下传时,并伴有近端传导延期的心电图表现(即PR间期延长)。 临床意义:裂隙现象在临床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时并非罕见,在房室传导系统的正向与逆向传导中都可能发生,并可以分成数种类型。了解其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有助于 正确解读复杂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现象。此外,裂隙现象的发生受心动周期长短,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阿斯曼现象 通常,传导系统的不应期长短与心动周期的长度呈正比,较长的心动周期产生较长的 不应期,较短的心动周期产生较短的不应期。房颤时R-R间期绝对不等,使得传导系统的 不应期时程也随之不同。在一个长R-R间期之后突然出现一个短R-R间期(即所谓长周期短配对),后一个激动则容易遭遇不应期而产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此即所谓阿斯曼现象。 4、蝉联现象 室内差异性传导若连续出现3次以上,称为蝉联现象。 5、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心电干扰现象,临床心电图并非少见,连续发生时可引起等 频心律、等频脱节等。 定义:是指在心脏内存在两个节律点时,出现副节律点的频率增快的现象,甚至出现 主、副节律点的频率接近或同步化的现象。钩拢现象是一种正性变时性作用的干扰现象。 心电图表现:1)心电图中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一个为主导节律,另一个为副节律。 2)副节律点的频率高于主导节律点。 3)主导节律点的自律性随副节律暂时升高,频率加快。当副节律终止后,主导节律会逐渐减慢,恢复为原先频率。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医生这样的建议,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患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加,建议常规体检时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房颤。 随着家用心电图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就能自查心电图,对房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值得信服的,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差异。 我们所说的心电图检查指的是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患者仅需在心电图室平卧或者静坐约1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检查,可以多次反复的描记。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房颤发作的情况下描记心电图才能确诊房颤。 一.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1.一般房颤的心电图心律不整齐,P-P间期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2.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3.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4.心室率极不规则,房室传导正常者、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心室率一般是在100~160次/分之间的,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5.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出现变形增宽。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可以买一台家用心电图机,随时随地在家自测心电图,对房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心电图试卷(含答案)

2012年9月心电图知识考试试卷 科室: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A1型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扑动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呈锯齿状大小一致 B.多在Ⅱ、Ⅲ、aVF导联清晰可见 C.扑动波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min D.QRS波一般呈室上性 E.P波消失代以大小间距不等的f波 2.在心电图上测P-P(R-R)间隔时间为0.75s,则被检者的心率应为:() A.65次/min B.70次/min C.75次/min D.80次/min E.85次/min 3.下列哪项不是“窦性P波”的指标:() A.P波时限0.lOs B.P波电压肢导0.25mV C.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D.P-R间期O.l2s E.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4.心电图可见P波增宽,时间>0.lls,并有切迹,首先考虑:() A.左房增大 B.左室增大 C.右房增大 D.右室增大 E.心肌缺血 5.下列哪项不提示为右房肥大心电图改变:() A.P波电压增高,肢导超过0.25mV B.P波电压心前区导联V1超过0.2mV C.PtfV1(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超过0.04mm.s D.P波时间正常 E.多见于慢性 肺源性心脏病 6..正常S-T段的偏移范围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S-T段下降心前区导联不超过0.O5mV B.S-T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1不超过 0.3mV C.S-T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3不超过0.5mV D.S-T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5不超过O.1mV E.S-T段抬高肢体导联不超过0.O5mV 7.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最重要的诊断指标是:() A.额面心电轴-15° B.左心室高电压 C.ST-T继发性改变 D.QRS时限延长 E.以上都不是 8.心电图示R v1+S v5为 1.5mV,额面电轴为110°,最可能的诊断是:()A.左房肥大 B.右房肥大 C.左室肥大 D.右室肥大 E.右束文传导阻滞 9.下列哪项指标不支持左室肥大心电图改变:() A.额面电轴-30° B.R1>1.5mV C.R v5+S v1>4.OmV D.aVR导联R/S≥1 E.R I+SⅢ>2.5mV 10.下列哪种情况在常规导联心电图上不出现典型心肌梗死图形:() A.前间壁心肌梗死 B.前壁心肌梗死 C.下壁心肌梗死 D.后壁心肌梗死 E.前侧壁心肌梗死 11.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是:() A.异常Q波 B.T波倒置 C.S-T段水平下降 D.T波高尖 E.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12.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首先考虑:()A.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B.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C.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钟以下), (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3)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 (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5)在没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6)房室交界性逸搏或逸搏性心律。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 2.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 (3)PR间期及QT时限都相应缩短。 (4)可伴有继发性ST段压低和T波振幅偏低。 3.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3)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秒。 4.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称为被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性期前收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5.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频率约350~600次/min; (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min之间。宽QRS波群伴极快速的心室率(大于200次/min)提示存在房室旁道。儿茶酚胺类药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不应期,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 (3)QRS波群通常形态正常,但振幅并不一致;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增宽、畸形。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心率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2)QRS波群形态与时限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形可不正常; (3)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并与QRS波保持恒定关系; (4)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7.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1)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来源:三九健康网时间:2003.09.19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 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 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临床心电图试卷及答案

临床心电图试题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A型题每小题2分 1.QRS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C) A. S波 B. Q波 C. QS波 D. qS波 E. q波 2.在心电图上P波反映的是:(C) A.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3.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E) A.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V3------V2与V4连线中点 D.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V5------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4.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 E ) A.能确诊心律失常 B.能确诊心肌梗塞 C.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5.根据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E) A.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Ⅰ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o 6.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D) A.P波高而宽 B.P波增宽 C.P波出现切迹 D.P波尖锐高耸 E.P波呈双峰状 7.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梗塞区导联口表现有:(C) A.ST段弓背向上抬高 B.坏死型Q波 C.T波直立 D.缺血型T波倒置 8.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D) A.只显示左室肥大 B.只显示右室肥大 C.同时显示双室肥大 D.大致正常 9. 关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下列描述那项是不正确的D A.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 B.前壁心肌梗死时,异常Q波出现在V3,V4(V5); C.侧壁心肌梗死时,在Ⅰ,aVl,V5,V6导联出现异常Q波; D.下壁心肌梗死时在V1~V6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E.如果大部分胸导联或所有胸导联(V1~V6)都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则称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0.心肌梗塞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D) A.R波电压降低 B.异常Q波 C.T波直立高耸 D.ST段抬高

心电图解读第8讲心房颤动心电图

?讲座? 心 电 图 解 读 第8讲 心房颤动心电图 贾 忠 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541.7;R540.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4)11-0019-021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内产生每分钟达350~600次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从而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2 心房颤动的分类2.1 按发作时间分 ①阵发性房颤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小于48小时,也有持续7天或以上者;②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可经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③永久性房颤无法恢复窦性心律,即使偶尔恢复窦性心律,也会很快转回房颤。 2.2 按房颤时的心室率分 ①缓慢型心房颤动,指房颤时心室率小于100次 /分(bpm );②快速型心房颤动,指房颤时心室率大于100bpm ,其中心室率大于180bpm 者有时被称为极快型心房颤动,后者常见于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2.3 按发作原因分 ①病理性房颤,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心房肌代谢增加等;②孤立性房颤,排除性诊断,指无明确病因者,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肺静脉起源等有关。3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3.1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图1) 3.1.1 f 波  房颤时p 波消失,代之以频率、振幅、形态 均不一致的f 波,等电位线消失,f 波频率在450~600bpm 之间,f 波振幅不等,一般称V 1导联f 波振幅大于1m V 者为粗颤,小于1m V 者为细颤。一般是粗颤的频率低,而细颤频率高。房颤时f 波在心电图各导联的振幅不等,部分导联可能无法分辨。3.1.2 RR 间期绝对不等 房颤时快速的心房激动并不能全部下传心室,大部分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结果心室率明显慢于心房率而且心室律绝对不齐。3.1.3 QR S 波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房颤时QRS 波的形态、振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f 波与QRS 波叠加导致QRS 波振幅改变; 心室充盈程度不同导致。3.2 但在下述的情况,上述条件可能不显著。3.2.1 粗大的f 波(或U 波),可能形似P 波或F 波。3.2.2 f 波极为纤细,在一般导联中不易查明(图2)。3.2.3 如兼有完全性房室阻滞,则心室率可能完全匀齐。 3.3 房颤时常见的心电现象 3.3.1 隐匿性传导  是心律失常的基本现象之一。当任 何一个激动部分地透过了心脏传导组织,虽然未达到心房或心室,但却可以产生新的不应期。由于这些激动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足以在体表心电图上直接表现,只能根据对下一次激动所引起的传导障碍或激动起源上的变化,而获得间接的诊断依据,故称为隐匿性传导。

心电图试卷

2017年3月心电图知识考试试卷 科室:姓名:职称: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A1型题 1.哪项不符合低钙血症的心电图特征:() A.Q-T间期延长 B.严重低钙时,T波平坦,倒置 C.心律失常少见 D.ST段无延长 E.直立T波变窄 2.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扑动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呈锯齿状大小一致 B.多在Ⅱ、Ⅲ、aVF导联清晰可见 C.扑动波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min D.QRS波一般呈室上性 E.P波消失代以大小间距不等的f波 3.下列哪项提示心脏有顺时针转位:() A.V1呈rS型,V3呈RS型,V5呈Rs型 B.V1呈rS型,V3呈rS型,V5呈RS型 C.V1呈rS型,V3呈Rs型,V5呈Rs型 D.V1呈RS型,V3呈Rs型,V5呈R型 E.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4.在心电图上测P-P(R-R)间隔时间为0.75s,则被检者的心率应为:() A.65次/min B.70次/min C.75次/min D.80次/min E.85次/min 5.下列哪项不是“窦性P波”的指标:() A.P波时限0.lOs B.P波电压肢导0.25mV C.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D.P-R间期O.l2s E.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6.心电图可见P波增宽,时间>0.lls,并有切迹,首先考虑:() A.左房增大 B.左室增大 C.右房增大 D.右室增大 E.心肌缺血 7.下列哪项不提示为右房肥大心电图改变:() A.P波电压增高,肢导超过0.25mV B.P波电压心前区导联超过0.2mV C.PtfV1(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超过0.04mm.s D.P波时间正常 E.多见于慢性肺源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讲到了心电图的入门知识,特别提到了如何通过观测心电轴的偏移判断所患的心血管疾病。 本期则承接上期的内容,继续为大家讲解几种常见心血管病的心电图特征。 一、房性期前收缩 这是一份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P间距2”较“PP间距1”明显缩短,这就说明“P波3”是提前出现的。这个提前出现的“P波3”和其它的窦性P波存在差异,这个“P波3”下沉形成了一个QRS波群。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所以这个心电图代偿间歇是不完全的。 二、室性期前收缩 这是一份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在这份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增宽变形的QRS 波群,并且,第一个QRS波群是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增宽变形表现为QRS波的

宽度超过0.12秒,QRS波的形态是QRS波的主波方向与T波方向是相反的。并且我们看到增宽变形的QRS波群期前没有P波,期后的代偿间歇是完全的。 三、窦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份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波呈有规律出现,PP间距12个小格,频率为125次/分钟。P波的节律是规整的,PR间期是正常的,P波和QRS波群的形态、时间和电压都是正常的。 因为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的心率为60-100次/分钟,而该心电图计算频率得出心率约为125次/分钟,所以该心电图为窦性心率过速。 四、窦性心动过缓 这是一份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本图的特点是: P波呈规律出现,PP间距平均30个小格,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心率为每分钟50次,小于正常心率的下限每分钟60次,证明为窦性心动过缓。 本图可以通过常规目测法得出窦性心动过缓的结论,因为本图的PP间距大于25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 征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心电图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心电图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A1型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扑动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呈锯齿状大小一致 B.多在Ⅱ、Ⅲ、aVF导联清晰可见 C.扑动波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min D.QRS波一般呈室上性 E.P波消失代以大小间距不等的f波 2.在心电图上测P-P(R-R)间隔时间为0.75s,则被检者的心率应为:() A.65次/min B.70次/min C.75次/min D.80次/min E.85次/min 3.下列哪项不是“窦性P波”的指标:() A.P波时限0.lOs B.P波电压肢导0.25mV C.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D.P-R 间期O.l2s E.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4.心电图可见P波增宽,时间>0.lls,并有切迹,首先考虑:() A.左房增大 B.左室增大 C.右房增大 D.右室增大 E.心肌缺血 5.下列哪项不提示为右房肥大心电图改变:() A.P波电压增高,肢导超过0.25mV B.P波电压心前区导联V1超过0.2mV C.PtfV1(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超过0.04mm.s D.P波时间正常 E.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6..正常S-T段的偏移范围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S-T段下降心前区导联不超过0.O5mV B.S-T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1不超过0.3mV C.S-T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3不超过0.5mV D.S-T段抬高心前区导联V5不超过O.1mV E.S-T段抬高肢体导联不超过0.O5mV 7.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最重要的诊断指标是:() A.额面心电轴-15° B.左心室高电压 C.ST-T继发性改变 D.QRS时限延长 E.以上都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预激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1%~3%,其中,15%~30%合并心房颤动[1]。此类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较一般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为快,易演变为心室颤动,甚至猝死。据统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高达14%。因此,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应视为有致命的心律失常,能否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有效地紧急处理,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而正确的诊断是关键。据报道,在基层卫生院的误诊率高达77.8%。由于误诊而导致误治引起病情恶化和死亡的也常有发生,掌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是正确诊断的基础。本文就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问题,根据我们的体会,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 众所周知,预激综合征是窦性激动由于旁道加速房室传导,使一部分心室肌预先激动,当心室的激动通过旁道逆传到心房时,恰逢心房肌在前次激动的易损期,既可引起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但更多见于正常健康人。不论前者还是后者,一旦合并心房颤动,就有致命的危险。及时、正确的诊断是实施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理的关键。因此,本文所讨论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实属必要。 1 发生机制 有研究表明[2],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和传导的非均质性,是心房易于发生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征。而P波离散度是反映心房传导不均一的体表心电图标志。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不均质的传导在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尽管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颤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室性早搏经房室旁道逆向传导激动心房,恰好落入心房易损期诱发房颤。没有房室旁道时,室性早搏经房室结 希浦系(A VN HRS)逆向传导,因房室结的生理性传导延迟作用而避免激动过早传入心房,故不能或难于诱发房颤。这一机制早在20世纪60 年代末期就得到了证实。Wellens等经室性早搏刺激发现当配对间期较短时,激动经房室旁道逆向传导至心房并诱发房颤;部分患者存在多条房室旁道,室性早搏经多条房室旁道逆向传导至心房,使之同时多部位非均一除极而诱发房颤。但临床上多房室旁道房颤的发生率远不如单房室旁道者高,而且绝大多数并发房颤的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单房室旁道;临床上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多发现房颤的发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 VRT)有关,由A VRT蜕变为房颤是最常见的表现。推测这可能与A VRT时心率过快引起心房压力升高,心肌相对缺血以及心房激动顺序异常(经房室旁道逆向传导激动心房)而致心房易损性增加而发生房颤[3]。 2 心电图表现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房颤的基本特点外,其复杂性表现在QRS波群形态方面。并伴有主要特征是心室率快,房颤波不典型、甚至缺如,致使心电图表现复杂。 2.1 心室率由于旁道的传导速度较房室正常传导速度快,所以,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较一般心房颤动的心室率快的多,一般在180次/min以上,个别可达到300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一、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得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得异常常就是代表心房得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得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得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得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就是正常得。心脏泵血靠得就就是心室,而QRS波就就是心室活动得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得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得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瞧QTc间期,即校正后得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得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瞧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就是有意义得值。 2、心电图诊断得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就是有一定讲究得,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得就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她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得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就是不能诊断心梗得,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瞧得懂不?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就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得ECG,若有高血压或其她可致左室大得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 B类:单瞧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得,各类心律失常就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瞧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C除上述二者外得其她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心电图表现 [一]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 正常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窦房结冲动引起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其正常频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s。 ⑴窦性心动过速 当窦性心律的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 ⑵窦性心动过缓 当窦性心律的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亦可见于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服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器质性心脏病中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窦性心动过缓多无自觉症状,当心率过分缓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病人可有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⑶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或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电冲动,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由低位起搏点发放的冲动来控制。心电图特征:为比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窦性停搏一般属病理性,各种病因所致的窦房结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原因,除常见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以外,还可见于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中毒,钾盐和β受体阻滞剂过量等。一旦窦性停搏时间过长而又不能及时出现逸搏时,病人常可发生头晕、晕厥甚至抽搐。 ⑷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各种常见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电图特点 1、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2、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 次/分之间。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 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5、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6、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7、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 始出现。 8、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 复始出现。 9、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 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此图P 波130次/分;QRS 波只有42次/分。 10、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通常以QRS波群电压 增高为标准。 11、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2、急性心肌梗死---特点: 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13.室扑: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约150-250,其中的QRS及ST-T也无从分辨,临床上一旦发生室扑,往往迅速转为室颤,应按室颤的方法处理。 室颤:只有杂乱的电活动,没有协调匀齐的收缩,心电图呈混乱的波动,形状振幅都不规则,频率约250-500,血液循环停止 14.高钾:早期T波高而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 低钾: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倒置、U波出现。

房颤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房颤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目前已是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就容易造成脑梗塞即脑中风。因此,在日常如果发现房颤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的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的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病因各异,但形成颤动的电生理基础,多系心房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存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三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 有利于房颤发生的条件: 1、心房内纵行传导。 2、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间显著较心室肌短,使心房肌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这是心房肌接受快频率激动的必要条件。 3、病理情况下易发生心房传导延缓或心房腔增大,二者均为形成心房折返并使之持续的重要因素。 房颤中的若干心电现象: 一、房颤与病窦 持续长期的房颤,可能使窦房结功能受损,最终可致病窦。临床上表现为多年房颤一旦中止,可出现持续窦缓、窦性静止或窦性心律难于维持。因此原则上房颤持续1年以上,原则上不宜再予复律。 二、房颤与房室结内隐匿传导 隐匿传导:窦性或异位冲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激动部分透过了心脏传导系统,产生新的不应期,并对接连而来的一次激动的传导或形成产生影响,但激动未能在心房或心室除极,在常规心电图上不能直接显示出波形。 三、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 室内差异传导:室上性激动由于心动周期长度的变化或提前出现,出现生理性室内传导速度变化,心室除极顺序改变,QRS波群发生畸形改变。 阿什曼现象 四、房颤中的蝉联现象 激动前传的途径上存在两条径路,两条径路的不应期、传异速度不同,相差常在40—60ms 以上。当激动前传时,一条径路正处于不应期而发生功能性传导阻滞,激动沿另一条径路下传,激动下伟的同时并向阻滞的径路产生逆向隐匿性传导,又产生不应期,当下一次激动传来时,阻滞的径路因受前资助激动逆向隐匿性传导又处于功能性阻滞而受阻因而激动再次沿上次能传导的径路下传。 房颤时持续的束支间蝉联,心电图表现貌视室速,其鉴别可参照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锦州121001) 刘仁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的临床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心悸、加重心功能不全)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更严重的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心电图是临床房颤诊断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心电图表现典型诊断无困难,困难的是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或是合并有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等复合性心律失常时的心电图分析,这些困惑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房颤心电图分析中关注的热点。 一、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QRS波群呈室上型。但临床常可见到一些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如看不到f波的、P波不消失的、RR间期匀齐的、QRS宽大畸形的房颤等。 (一)看不到f波的房颤常由于f波纤细以致体表心电图看不清;亦可由于高钾血症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使f波的振幅减小至一过性消失。 1.f波纤细体表心电图看不清此时诊断依据为:①临床有多年慢性房颤病史(由于大量心房肌纤维化,使产生除极向量的心房肌逐渐减少)。②RR间期绝对不等成为主要表现。③做食管或心内导联可见f波,可进步证实诊断。 2.高钾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是指血钾增高、抑制心房肌传导,使心房除极波减小→消失(房颤一过性终止)。临床常见于慢性房颤伴心力衰竭在强心、利尿、补钾治疗中,或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电图特点:①原有f波振幅减小→消失(亦无P波);②RR间期变为缓慢匀齐;③QRS时间延长(R波降低,S波加深加宽)。④T波对称尖耸。结合血钾明显增高诊断多无困难。 (二)f波和P波共存的房颤是指局限性完全性房内阻滞(心房分离)时,阻滞圈内为房颤时形成的“孤立性房颤”。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中可见明确的f波(阻滞圈内房颤的表现);②同时见到一系列规整的与f波并存的P-QRS-T 波群,PR间期固定(≥0.12S)。在诊断时必须排除伪差干扰致“伪f波”。临床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及其它重危心脏病患者,多有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