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自己的小说中加以发展,创造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子夜》分析

我们先分析一下吴荪甫的形象,用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

吴荪甫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吴荪甫主要性格特征;双重性,即先进性和落后性

先进性是指吴荪甫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壮志雄心,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曾经游历欧美,眼界开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才能,精力充沛,生命力活跃,以自己的铁腕,精明、果敢和魄力,取得了相当成功,不光在上海有裕华丝厂,在家乡双桥镇也有一些产业,包括钱庄、当铺等,在民族工业濒临危机的1930年,他力挽狂澜,既壮大了自己的产业,又回击了外国资本的野心。

落后性是指吴荪甫在买办资本的进攻下,经济面临危机时,为了弥补工厂资金的不足,辞退工人,克扣工资等手段家规工人的剥削导致工人的大罢工,最后内外交困,以倾家荡产的悲剧收场。

吴荪甫形象典型意义

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其意义主要在于,他的悲剧正代表着他所属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社会。

巴金《家》分析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父亲为官清廉,母亲善良、富有同情心,巴金称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第一先生”。巴金医生信奉人道主义,对个体生命

保持爱与尊敬,与父母的关系很大。

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影响,阅读《新青年》,参加社会运动。1923年赴上海,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写下《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在二十世纪历史的两个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强烈激情,青春冲力的渴望,催人泪下的力量,使得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并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的“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讲真话”的追求一直是巴金执着的信念,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格外清晰。他的坦诚无伪的表达再度显示了作家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使他穿越了历史,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作为那个时代仅存的大师,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青春精神和现代性的象征。

下面分析一下觉慧、觉新的形象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加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党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

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自己的人生道理的。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的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正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守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札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新——最见艺术功力的形象,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觉慧与觉新的性格上的异同

觉慧与觉新虽然都是高家的少爷,但他们在性格形成阶段所受的影响却完全不同。在觉慧的性格形成阶段,父亲已去世,母亲又是继母,管束较少,而长兄觉新性格又较软弱、思想也较开明、比较怜爱觉慧等弟妹,所以,觉慧得到了较多的自由,较多地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觉新作为长房长孙,在他的性格形成阶段,较多地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父母主持的包办婚姻使他的性格受到严重摧残,因此,他虽然对封建家庭有所认识,但已无力反抗。

觉慧是高氏家族中最坚决的叛逆者,是高家第一个敢于违抗高老太爷旨意的人;而觉新却是恭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是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接受了封建正统的观念并奉为行动准则。而他俩都具有性格的两重性。觉慧的反抗虽然坚决,但没有成熟的思想观点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在反抗中常流露出感伤的情绪,包含着出身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新人的性格弱点;觉新虽然承受着沉重的旧文化的因袭负担,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十足的大少爷,但他又渴望着新生活,希望像觉慧一样朝气蓬勃。

与“五四”同类题材比,《家》的思想显得更深刻,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他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家》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

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较突出。

鲁迅曾经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

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

茅盾文学奖介绍及历届获奖作品-推荐下载

茅盾文学奖介绍及历届获奖作品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 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 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 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指导思想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作品。 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

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均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 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 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 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 染力的佳作。 评选机构 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2、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聘请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出任,每一届评委会成员的组成应有更新,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2。评委 名单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告主席团,报请上级主管部 门备案。 3、评奖委员会下设评奖办公室,处理评奖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4、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申明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 评奖程序 1、参评作品征集。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由评奖办公室进行。经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后,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发 出作品征集通知,请他们在规定期限内向评奖办公室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2、推荐备选作品。评奖办公室报请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 3、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投票方式由评委会以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择定。投票分两轮:第一轮投票,对候选篇目进行初步筛选;第二轮投票, 决定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 4、获奖作品的数量。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为保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应坚持"宁缺毋滥" 的原则。 5、评奖揭晓。评选结果由中国作协统一发布。对获奖作品,颁发奖状(证书)、奖牌 和奖金。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颁发奖状(证书)。颁奖方式由评委会讨论决定。 评奖纪律 1、为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要坚持评奖标准,逐步向评委名单公开、投票过程公开以及评委评语公开制度过渡。每一位评委或评委会集体要对获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全部7届33部获奖作品(免费下载)

(全部7届33部作品)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年) 《黄河东流去》李准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年) 《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 《浴血罗霄》萧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年) 《战争和人》(一、二、三)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门柳》(一、二)刘斯奋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年) 《抉择》张平 《尘埃落定》阿来 《长恨歌》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一、二)王旭烽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5年) 《张居正》熊召政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无字》张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天空》徐贵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雄时代》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东藏记》宗璞

组图: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乌镇颁奖颁奖词摘录 时间:2008-11-11 15:06:00 核心提示:”贾平凹的写作动力,来自对作品的不满意:“正因为不满意,才老想把自己证明一下,可永远证明不了,写着写着就老了。”得奖之后,迟子建最大的感受是想赶快回归平静,“作家需要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写作状态,我们不是为了一个奖来写作,它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 贾平凹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部分作品简介-精品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部分作品简介-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语文、道路、方法、领域、基层、问题、矛盾、体制、继续、现代、整顿、保持、统一、发展、建设、加深、建立、发现、稳定、格局、内涵、理想、思想、精神、氛围、利益、素质、环境、政策、倾向、制度、特色、规模、结构、形势、反映、关系、考验、塑造、形成、丰富、管理、坚持、鼓励、教育、完善、改革、中心、内心 芦沟中学语文组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 《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 《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年) 《黄河东流去》李准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 《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年) 《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 《浴血罗霄》萧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年) 《战争和人》(一、二、三)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门柳》(一、二)刘斯奋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年) 《抉择》张平

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 多产作家巴金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巴金先生作品的特点及风格

巴金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家》写成于1931 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 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在结构艺术上极为精巧的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叙述了封建大族的兴衰 史。始终围绕两对情侣,三个爱情悲剧这一故事主线,波澜起伏,有条不紊。  2、 对人物的塑造,内心刻画都极为突出  小说主人公高老太爷的封闭腐朽,觉慧对革命的热情,对旧礼教决绝的反抗斗争, 觉新复杂的内心两重性……对次要人物鸣凤投湖前的痛苦,哀怨的内心独白,都活 灵活现,跃然纸上。作者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进行忧郁的自我抒情。  3、 家即社会,以小写大,发掘人性,人情之美  巴金先生以高家为代表,从中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情态,进而揭发普遍规 律。  4、 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指向,情感真挚,敢于宣泄情感  巴金先生对高家跳大神儿,舞狮,墙上的合照,对高家带有批判性风俗化的道德描 绘,同时他没有看重情节的铺排,而将重心放在情感的宣泄,表达他多愁善感的心 灵。符合五四文学的整体趋势。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时正值青年,所以它也代表着革命的青春。小说情感上汪洋恣肆,语言上行云流水,立意上别具一格。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绝世力作,极大地引发的青年一代读者共鸣。

巴金写作特点

巴金写作特点: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巴金作品特色的分析 巴金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巴金原名李芾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四川一个望族子弟。他虽从小生活富足,却偏爱与一班贩夫走卒做朋友,因而懂得了许多下等社会的艰辛,对他们抱以深切的同情(《家》及《将军》自序中)。巴金可以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着作有《灭亡》、《海行》、《海底梦》、《电椅》、《光明》、《雾》、《复仇》、《家》、《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死去的太阳》、《萌牙》、《沙斗》、《雨》、《将军》等等。从特色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富于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的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 第二、提倡憎恨哲学。托尔期泰、泰戈尔等宣传“爱的哲学”,中国新文学作家多爱其影响,冰心是其中的代表。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的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妺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

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众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第三、作品题材具有世界性。巴金作品多好采取异国故事,中外学者均以为巴金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影响较深。他的《复仇》以十四短篇组成,而其中十二篇的主人公皆为欧洲人物。《电椅》、《海底梦》、《光明》中期的《未寄的信》、《我的眼泪》也是如此。作品以异域人物及背景为题材,本可以发生一种最可宝贵的异国情调,但也不容易讨好。文学含时代、环境和种族三大要素,我以为环境、种族的关系,比时代还要重要。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结构至为复杂,非白幼浸润其中者不能充分了解。赛珍珠自幼生长中国,

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最新版)

最新版中国重要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简介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至今已颁发到第九届。从2011年起,由李嘉诚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71-1981)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 《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2-1984) 《黄河东流去》李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沉重的翅膀》(1984年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 《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1985-1988) 《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987、1988年版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获奖名单 《浴血罗霄》肖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 《战争和人》(一、二、三) 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门柳》(一、二) 刘斯奋中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作者 准考证号 毕业证号 外语考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答辩成绩 答辩时间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巴金;《家》; 艺术特色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①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

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 一、小中见大,主题鲜明 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