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答案资料

生物系统: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


物种: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形成,而与其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

光;温度
湿度;溶解氧
自然灾害
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与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如天气和污染物等非生

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随种群本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因子,如竞争者和疾

限制因子:在各种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为限制因子。任何一种

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种因

耐受性定律: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

驯化:响应环境变化在结构上作出的可逆性变化
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当抑制生命活动正常进

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生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
是生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自然情况下,滞育的解除

有机体面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生理压力的改变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率与呼吸作用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动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生理有效辐射: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能被叶绿

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

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温带地区,一般5-6 C?;亚热带,10 C?;热带作物如橡胶,
?
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温度总和。对

K=N(T-C)
有效积温,常数,用“日度”表示
:发育历期,天数
: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
:生物学零度,C?
范霍夫定律(Q10定律):Q
=(R2/R1)10/(t2-t1)
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存在单位,

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的原始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
. 这种不同不单表现在雄雌性相异,同性个体也有不同
内禀增长率:在实验条件下,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
,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
存活曲线:以lgn
对x作图,直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的存活过程的图例
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
,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或联种群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

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

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


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

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生态系统中具生

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分层现象(高度和生活型),包括地上和地下;群落的水
有人称之为群落的二维结构,主要指镶嵌性。群落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成为优势种。个体数量

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有时至关重要的,那么

群落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的群落演替
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

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
演替系列:某一地段上从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按顺序发育着的那些群落
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
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
顶级群落: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及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

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

生物

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类似一张
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称食物网
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

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

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
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

生物量: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g/m2或J/m2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通常用每年每m2所生产的有机干重物质
2*a)]或每年每m2所固定能量[J/(m2*a)]
流通率与库中营养物质总量之比
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

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
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各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个圈层之间,


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反应及生物的适应程度,可以把生态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 、
、 非周期因子 。
根据生态因子的作用性质,可以把生态因子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 和 非密度制约因子 。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以把植物分为 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和 中间型植物 。
以水为主导因子可把植物划分为 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 和 湿生植物 。
内稳态机制主要以生物的 生理 和 行为 为基础。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 增长型种群 、 稳定型种群 、 和 下降型种群 。
生命表可分为 静态生命表 和 动态生命表 两大类,它们在 收集数据 方法上有所不同。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凹曲线 、 直线 、 凸曲线 。
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 随机分布 、 均匀分布 和 集群分布 。
生物种间的

基本关系有: 共生 、 竞争 、 捕食 、 寄生 、 偏害 。
动物的竞争行为可分为: 直接竞争行为 和 间接竞争行为 两大类。
按演替的起始条件群落演替可划分为 初生演替 和 次生演替 两种主要类型。
水生演替系列包括 沉水植物 、 浮水植物 、 挺水植物 和 湿生草本植物 几个演替阶

从裸岩演替到森林主要经过 地衣植物 、 苔藓植物 、 草本植物 、 灌木植物 和 森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 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 、消费者 和 分解者 。
食物链主要有 捕食物食物链 和 碎屑食物链 两种主要类型 。

简述物种概念
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同物
它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

物种是有机世界的链索上的基本环节,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
有机世界以通过种的形式而发展,以新种的形成为发展的基本环节。在
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


小气候的生态意义
1)决定着生物的实际生存条件
2)地面小气候既影响温度也影响湿度,为其它地栖动物和昆虫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3)有规模和大小不同的气候
4)山谷中有明显的小气候变化,使生长的植物类型与较高地方的植物种类不同
5)山地地形改变降雨格局而影响局部或地方小气候,形成雨影现象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综合性)
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

2)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

3)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互补性)
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其它因子替代;但某一因子的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简述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为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应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

3)shelford耐受性定律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

4)生态幅
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

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受性定律,生态幅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应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小

2)shelford耐受性定律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

3)生态幅
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这主要决定于各个

何谓内稳态机制?意义何在?(举例说明)
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

依赖


(1)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


何谓休眠,滞育?对生物的意义
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当抑制生命活动正常进

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生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
是生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自然情况下,滞育的解除


1) 使动物最大限度的减少能量消耗
2) 伴随着许多生理变化,储备脂肪、心跳速率减缓、血流速度变慢等
3) 冬季滞育-体内水分大大减少,防止结冰,新陈代谢几乎下降到0
4) 夏季滞育-耐干旱的昆虫使身体干透以便忍受干旱,或分泌一层不透水的外膜防止身

光质变化及光照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光的生态意义?
1)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生理无效辐射


较强时茎叶富含花青素,是短波光较多的缘故(一种避免紫外线伤
,茎杆粗短,页面缩小毛绒发达

2)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种子萌发(需光种子,需暗种子)
-黄化现象(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抑制生长
-引起光合作用,进而促进生长
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才能达到光补偿点,才能



3)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
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
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及其多样

温度的生态意义
1)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并受

2)生物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三基点(酶最适,最高,最低

3)不同的生物或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
4)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它们长期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形成的生理适应
5)温度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
温度对于生物分布的意义何在?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生物的分布产生怎样的影响?

1) 年平均,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植被气候类型
2) 日平均温度累积值(有效积温)
3) 极端温度(最低,最高温度)

生物对于高温和低温的种种适应方式(形态,生理和行为(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

-

(Bergman)、阿伦(Allen)规律)
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

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这也是减








-
,可溶性物质干扰冰的形成,能将冰点降到00C以下.植物和动物利用这种物理特性,
.
-环境温度曲线中,一般有两个特征可以作为对低温的适应指标:
热中性区宽,下限临界温度低
下限临界温度以下,随环境温度降低,耗氧量增加的曲线平缓,即
-环境温度曲线的斜率小
逆流热交换机制
局部异温性 :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则很少流到这些

冬眠和适应性低体温
极地和高山植物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在可见光谱的的吸收带也宽
-




-





40 C?以上时,气孔关闭,蒸腾能力丧失
何谓范霍夫定律(Q10定律)?其应用的限制条件有哪些?
霍夫定律是指温度每升高10°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其公式是:
=(R2/R1)10/(t2-t1),其中Q10是温度系数,t1、t2是温度,R1、R2为该温度下某生理过程的速

范霍夫定律的Q10是一常数,意味着生理过程反应速率的对数与温度(0°C)是
Q10
实际上,在温度过高或接近亚致死水平前,生理过程已经受到高温的消极影响
从而使其反应速率有所下降。因此,范霍夫定律只有应用于一定适宜温度范围
一些学者认为,用逻辑斯谛曲线描述生理过程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比
要好
何谓有效积温法则?如何根据有效积温法则估计害虫的发生时间和时代数?有效积温

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温度总和。对

K=N(T-C)
有效积温,常数,用“日度”表示
:发育历期,天数
: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
:生物学零度,C?
,一般5-6 C?;亚热带,10 C?;热带作物如橡胶,以18 C?)
=某地全年有效积温K1/某昆虫一个时代的有效积温K


:
-在最适温的两侧发育速度均减慢,温度与发育速率不为直线
-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影响
-影响生殖发育,生殖力和寿命
水的生态意义?
-






为维持水分平衡,陆生植物产生了哪些适应?
1)旱生植物对缺水的适应

-
。叶片表皮细胞很厚,角质层发
或有光泽的蜡质;气孔下陷,在干燥时叶缘向内翻卷或由中

-
原生质渗透压高(40-60个大气压,有的高达100个大气压,中生植物不超过20



(五碳糖提高细胞汁液浓度,增强其保水性能,使
。如仙人掌科、石蒜科、景天科、马齿苋科等

2)湿生植物
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阳光充足、土壤水

-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不发达
3)中生植物

陆生动物体内含水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平衡的?
1)通过消化道获得水分(饮水和食物)
2)通过外皮吸水(两栖动物和一些无脊椎动物)
3)贮水及充分利用代谢水等

(“沙漠之舟”骆驼)
20%,每克脂肪代谢能产生1.07克水;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

4)减少排泄和粪便失水

5)减少体表和呼吸道失水
无脊椎动物:体被几丁质、蜡膜(昆虫)、角质层、鳞片(爬行动物)等
脊椎动物:羽毛和尾脂腺(鸟类)、被毛和皮脂腺(哺乳类)、狭长而弯曲的

土壤的生态意义?
1)土壤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
2)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水分;是土壤动物的栖身场所
3)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
4)分解和固定在土壤中进行
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
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

-种群密度;空间特征-种群的分布型;遗传特征-出生率、死亡
-性别比例,多型现象
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种群有哪些基本参数?

/生态出生率,生理死亡率(最小死亡
/生态死亡率)

测定种群绝对密度主要有哪些方法?
1)总数量调查
2)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什么是标志重捕法?试举例说明。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有哪几个假定条件?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


1)完全随机选择一定空间进行捕捉,并且对被捕捉对象进行标记。标记个体为M
2)在估计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发生的时间之后,回到步骤1捕捉的空间,
n
3)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为m
4)按照理论公式进行计算 N=M×n/m
5)多次试验求平均值
调查期间数量稳定;标志个体均匀分布在全部个体之中;标志操作不影响动物的

何谓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典型金字塔形,大量幼体、老年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钟罩型,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壶型,幼体少,老年比例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何谓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有哪几种类型?
lgn
对x作图,直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的存活过程的图例

1) 凹曲线 早期死亡率极高,年龄短,需高出生率来补偿
2) 直线 对角线型 该类型的种群各年龄的死亡率基本相同
3) 凸曲线 早期死亡率低,当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什么是内禀增长力?用什么方法进行估计?有什么重要意义?
,人为地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
,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

1) R
=Nt+1/Nt,R0=∑x=0lxmx,rm=lnR0/T

xlxmx/R0 近似值,rm为近似值,mx-特定年龄生育力,lx-

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
T-世代历期
2) 用Euler方程计算r
∑x=0e-rmlxmx=1

种群中个体空间分布有哪些类型?如何检验?决定于什么因素?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且某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




1) 空间分布指数 I=V(方差)/x(均数) =1 随机;<1 均匀;>1 集群
2)相邻个体最小距离J=1 随机;<1 成群;>1 均匀 成群

ddJnddNdnii12/121

什么是集合种群?研究集合种群的意义何在?
,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
,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或联种群

自动调节学派有哪几种主要学说?与外因学派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1) 行为调节学说-动物的社群行为
这种“反馈作用”随种群密度

2) 内分泌调节学说-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3) 遗传调节学说-种群中的遗传双态现象和遗传多态现象有调节种群的意义

什么是动物的竞争行为?简述动物竞争行为的利弊
何谓动物的利他行为?试讨论其进化原因?

什么是似然竞争?它与资源竞争有何异同?
如果两种猎物被同一种捕食者所捕食,由于一种猎物数量的增加导致捕食者数量
从而增大了另一种猎物被捕食的风险,从而使两种猎物以共同的捕食者为中介产生



最佳觅食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何谓生物群落?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

:
物种多样性(种类组成)
生长型-决定了群落的层次性
优势现象-不是组成群落的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起相同作用,有群落的优势种
物种的相对数量-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营养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决定着物种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如何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格局?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由植物的生长型

-群落的配置情况或水平格局,群落的二维结构,镶嵌性是绝对的,而均匀

-群落的季节相,昼夜相,任何群落的结构都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简述生态位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生态位移动和生态位分离及其意义

也可以是长期进化的

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个物种的生态位都

(1)生态位移动可使物种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可使竞争减弱
(2)生态位分离使得全部资源被充分利用并容纳尽可能多的物种,还能使种间竞争减

何谓关键种?何谓优势种?二者有何区别?

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有时至关重要的,那么

优势种 关键


生物量大 稀少
对其他物种有强大的控制作用 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且有时至关重要
占有竞争优势 决定着群落的结构
何谓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如何理解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
它是以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标准,含义既包括现存
(物种的丰度)又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群落多样性通常是靠物种的多


-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的年龄有关,年龄较老的群落将比年龄较轻的群

-群落中所包含的小生境类型越多,群落所能容纳的动植物的种类也就越多
-环境越稳定,现存的动植物的种类越多
-一个群落的多样性高低决定于通过食物网的能量流量,而能流速度又受有限生



-时间理论
何谓群落演替?演替有哪些主要类型?

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

(1)初生演替(2)次生演替

(1)水生演替(2)旱生演替

(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

(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何谓顶级群落?它与非顶级群落比较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一个群落和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点,群落结构
只要不受外力影响,它将永远保持现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

非顶级群落 顶级群落

/群落呼吸(P/R) 大于等于1 等于1
/生物量(P/B) 高 低
(B/E) 低 高
高 低
线状,牧食为主 网状,腐食

少 多
生物外 生物内
低 高
低 高
简单 复杂

宽 窄
小 大
短,简单 长,复杂

开放 封闭
快 慢
不重要 重要

不发达 发达
差 好
弱 强
高 低
少 多
水生系列演替主要包括哪些阶段?简述之
1)自由

漂浮植物阶段: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

2)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水深3-5m,首先出现轮藻属的植物,继而金鱼藻等水生植物种类

3)浮叶根生植物群落演替:湖底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积累有机物能力强,垫高湖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水体继续变浅,出现挺水植物,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一些特点。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挺水植物被湿生植物所取代
6)木本植物阶段:湿生灌木-乔木-森林
如何理解关于顶级群落的三种理论?
1)单级顶级理论:在同一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级群落,而这个顶级群落的特征完全

2)多级顶级理论:一个区域的顶级植被可以由几种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镶嵌而成,而每

3)顶级型理论:一个自然群落是对诸环境因素的整个格局发生适应,强调各个顶级群落

举例说明群落的周期变化。为什么说它不是演替的一部分,而仅仅是群落内在动态的一

-
6-10年,帚石楠定居的早期化
7-15年
14-25年
20-30年
草原羊茅草群落的周期性变化-
-成熟-衰退-裸地期
是物种的相互关系而引起的群落内部变化。通常是在比较小的规模上发生,而且

简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是由生命有机体及其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群落+非生物环境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结构
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
通常,物种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三个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
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何谓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有哪两种基本类型?


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类似一张
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称食物网
/碎屑食物链)两种基本类型
:从食草动物开始的 基础:绿色植物
/分解链):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中的动物开始的 基础:死的动


何谓初级生产量?简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


CO
,营养物质,温度,氧气等



简述初级

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割量测定法:定期把所测植物收割下来并对它们进行称重,烘干成恒重,代表净初
草本植物
2)氧气测定法:水生生态系统 黑白瓶法 呼吸耗氧量-初级生产量(假设呼吸作用在黑白

3)二氧化碳同化法:陆地生态系统 CO
含量-光合作用量 不透光容器作对比(呼吸量)

4)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4C测定净初级生产量
5) 叶绿素测定法:依据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量(率)之间的密切关

作为分解者主要有哪些生物类型?
生长型:群体生长和丝状生长(穿透和侵入有机物质深部;营养物质在被菌丝
体打成众多微小空隙的土壤中移动方便)
营养方式:微生物通过分泌细胞外酶,把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再
吸收 节能的营养方式
小型:黏附类型
中型:调节微生物种群的大小和对大型动物粪便进行加工和处理
大型和巨型: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对分解和土壤结构有显著影响
简述影响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
1)资源质量:待分解资源在分解者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因此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物理,化学性质随组成而不同
2)理化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

3)调节因子
对分解活动而言,为什么资源(底物)的最适C:N大约是25:1-30:1?
C:N常可作为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度指标。最适C:N大约是25:1-30:1,此值高于微生
C:N比(大约10:1),因为微生物在进行合成时同时要进行呼吸作用,使碳耗量增
若C:N比大于这个最适值,碳被呼吸消耗和从有机物中丢失,全部的N都转为微生物的
C:N比随时间降低,接近25:1的最适值。若小于25:1,意味着N过多,多余的
将以氨的形式散出。有机物质的C:N比与分解速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生命表由哪些基本数据构成?以下表中假定的年龄(X)和存活数(n
)计算出生命表中

n
: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x-x+1期限中死亡数 dx=nx-nx+1
: 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的百分数 lx=nx/n1
:x期限的死亡率 qx=dx/nx
LX: x-x+1期间平均存活数目 LX=(nx+nx+1)/2
: x期限后平均存活数的累计 Tx=∑x=0Lx
: 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值 ex=Tx/nx
n
dx lx qx LX Tx ex
1000 550 1.00 0.550 725 1210 1.21
450 250 0.45 0.556 325 485 1.08
200 150 0.20 0.750 125 160 0.8
50 40 0.05 0.800 30 35 0.7
10 10 0.01 1.000 5 5 0.5
0 0

1) 直观地观察种群数量动态的某些特征,各年龄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原因和生命期

2) q
,nx 死亡率曲线,存活曲线,根据曲线的特点,可以分析死亡率
3) 特定年龄生育力m
和净生殖率R0包含mx的生命表可以计算多种群统计值,

对种群
期间平均存活数目的数量动态是非常有用的
4)世代历期:对世代重叠的种群来说,一个世代经历时间不清楚,用产卵的平均年龄表

5)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
) rm决定于该种群的生育力,寿命和发育速率 rm=lnR0/T 瞬时
r
与环境条件相联系,环境中的因素影响出生率、死亡率,会影响rm
6)周期增长率(λ) λ=erm
7)计算生殖值V
对未来种群发展的贡献
8)估算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9)关键因素分析(k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试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修正项(1-N/K)的生物学意义何在?

1)种群指数增长模型
=N0ert

种群数量会增长;r<0 种群数量会下降;r=0 种群数量不变
A 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不受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
生物可以连续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
2)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k/(1+(k/N0-1)e-rt)
A 受空间限制
当种群大小等于环境容纳量的时候,种群会停止增长,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受种群密度的影响
1-N/K)的生物学意义:
逻辑斯谛系数 K-环境容纳量,N-种群大小
时,1-N/K<0 种群数量下降
时,1-N/K>0 种群数量上升
时,1-N/K=0 种群数量不增不减
使种群数量总是趋向于环境容纳量,形成一
S”型的增长曲线

种群有稳定的年龄分布 作为种群增长率的r只有在种群分布处于稳态时才能实现
采用恰如其分的单位测量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种群密度对增长率的影响是瞬时起作用的,而不存在任何时滞
自动调节学派有哪几种主要学说?与外因学派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28题

6) 行为调节学说-动物的社群行为
这种“反馈作用”随种群密度

7) 内分泌调节学说-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8) 遗传调节学说-种群中的遗传双态现象和遗传多态现象有调节种群的意义

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试比较其主要特征,并讨论其生态意义
选择: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
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选择 k-选择
多变,不确定,难预测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很低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波动大,不稳定 时间上稳定,种群平衡
远低于环境容纳量k值 密度临近k值
群落不饱和,生态上填空 群落处于饱和
多变,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
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 发育慢,竞争力高,延迟生育
体型小,一次繁殖 体型大,多次繁殖
高繁殖力 高存活率

(1) r-k

选择理论 既用于较大类群之间的比较,也用于近似物种之间的比较,甚至

2) 它们对环境的反应体现在个体生态学特性的差异总还存在着向r-选择和k-选择

3) r-k选择只是有机体自然选择的两个基本类型,同一物种分布在不同生态梯度上
r-k连续谱特征
4) r-k连续统是生物多维向进化的产物,地球历史环境的变迁,生物为适应新的环

解释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并推导出它可能的几种结局
-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模型
单独符合逻辑斯谛模型
1 dN
/dt=r1N1(1-N1/K1)
2 dN
/dt=r2N2(1-N2/K2)

1的竞争系数α,β
1 dN
/dt=r1N1(K1-N1-αN2)/K1
2 dN
/dt=r2N2(K2-N2-βN1)/K2
β>K
/K1物种1抑制物种2 β>K2/K1物种1不抑制物种2
>K
/K2(物种2抑制物种1) 两物种均获胜 物种2胜
/K2(物种2不抑制物种1) 物种1胜 无影响(稳定)
何谓<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论述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
它是以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标准,含义既包括现存
(物种的丰度)又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群落多样性通常是靠物种的多


1) 生物因素

-缓和种间竞争,提高多样性
-优势种提高,劣势种降低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

.1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若干扰频繁,先生种不能发

.干扰间隔期很长,演替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
.只有中度干扰水平维持多样性最高水平
2)岛屿与群落结构
大岛种数为多,含有较多生境,生境多样性导致物种多样性。岛屿上的种数决定
动态平衡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论述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及其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

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变化的那种成分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


包括结构上、功能上和能量
动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
,保持自身的稳自我调节有一定限度

8.论述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
1)资源质量:待分解资源在分解者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因此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表面特性和机械结构’物理,化学性质随组成而不同
2)理化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

3)调节因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