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第05课《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05第05课《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05第05课《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05第05课《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第5课画正多边形

【教材分析】

承接了上一课REPEAT的学习,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REPEAT 命令来画出正多边形。前面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REPEAT来简化命令,初步学会REPEAT基本格式的运用,而本课则需要学生寻找正多边形的规律,然后总结并用REPEAT来实现画正多边形的方法,从而学会运用REPEAT去画出所有的正多边形。

本课中,REPEAT的基本格式与上一课内容相似,但组成部分的含义则不尽相同,尤其是重复的内容需要细化,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一大难点。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于REPEAT的理解和运用,还处于上一课程序简化的初级阶段,本课的提升运用,对学生来说是阶梯型的学习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感受,从而建构有效的知识图景。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多边形。

(2)掌握正多边形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

(3)掌握使用重复命令画出正多边形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总结出画正多边形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采用部分归纳法总结画正多边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4. 行为与创新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正多边形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

难点:掌握运用重复命令画出正多边形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演示法、归纳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计算机教室、Logo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REPEAT的一般格

式是什么样的?各个部分表示什么含义?

教师板书REPEAT的格式。

学生回答:

REPEAT 次数 [需要重复的命令]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画正多边形。

有谁知道什么是正多边形,能举个例子吗?

小结:正多边形就是所有角都相等,并且所有边都

相等的简单图形。只要你细心地分析就能找出画正多边

形的规律。

学生回答,并举例。

复习旧知导入,

帮助学生熟悉

REPEAT的使用格式,

为下文使用作铺垫。

学习新知1. 画正六边形。

出示:

这是什么图形?

这个正六边形就是一个正多边形。

对于这样的图形,我们上一节课是怎么画出来的?

通过让学生观察

正六边形,鼓励学生

用上节课学会的方法

去尝试对画正六边形

的挑战。

600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尝试画出正六边形。

实践结果反馈:

简单命令是:

FD 40 RT 60 FD 40 RT 60

FD 40 RT 60 FD 40 RT 60

FD 40 RT 60 FD 40 RT 60

简化命令是:

REPEAT 6 [FD 40 RT 60]

2. 推导正多边形公式。

刚才我们画了正六边形,那么如何利用REPEAT命令画出边长为100的等边三角形呢?

请同学阅读“探究屋”,思考如何利用REPEAT命令画出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

学生探索,汇报。

实践结果反馈,教师板书REPEAT简化命令。

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这些图形包括正十边形、正十一边形等,它们被称为正多边形。如何画出任意给出的一个正多边形呢?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转角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前面的图形我们是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出的。其实画正多边形的转角是有规律的,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图形的边数与转角之间存在

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图形的转角乘上图形的边数正好等于360°,因为画这些正多边形时,小海龟转了一圈即360°,每次转的都是外角,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画正多边形时转角的规律:360°/图形边数。

那么画一个正N边形的格式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推导出简单常见正多边形的REPEAT使用方法,学生对于程序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运用起来也会更加自如。

REPEAT N [FD 步长 RT 360/N]

同学们可以试一下,看看这个公式对不对?

讨论:跟上节课REPEAT的运用区别在哪里?

3. 画圆。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总结的公式画一个步长为10的正三十六边形。

你觉得它看起来像什么图形?

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时,看起来就像一个圆形了。

4. 半圆。

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坊”。

如何画出一个半圆?

小结:画圆边数的一半。

总结出正多边形的格式后,与上节课的REPEAT格式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正多边形的REPEAT 使用更加熟练。

圆与半圆有相似性,可放在一块处理,学生能轻易理解和推导出用法。

巩固练习

“实践园”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点。对于

组合图形可以怎么处理?对于分离的组合图形需要通

过什么命令实现?

学生观察,说一说每题的注意事项,然后再一一练

习。

在操作前引导

学生说一说,重点在

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形

成。

回顾与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尝试的方法归纳出画正多边形

的一般方法,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学习中

去。

学生说一说画正多边形的操作方法。

知识梳理,帮助

内化。

【教学反思】

运用重复命令画出正多边形,是建立在前一课REPEAT程序简化的基础之上,REPEAT的基本格式的含义有了重大的变化和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完成REPEAT基本格式的推导,学生的理解较为深入,运用起来轻松熟练,新知掌握到位。

【教案设计:虞彩琴(南京市力学小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精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四篇名家节选文章。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三顾茅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节选具有小说的典型特色。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

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给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三顾茅庐》有大致的印象。老师利用学生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引导、启发,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欣赏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也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勾画、精读人物描写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重难点) 3.通过研读典型句段,欣赏古代白话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重点)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典型情节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标2 1.通过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自由散读思考,小组交流,结合相关内容,说出三人的性格特征,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马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

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 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 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 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 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 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 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 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 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 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 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 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体育优质课教案

兴仁县第三中学 体育优质课教案 课题:篮球“三步上篮” 任课教师:钱育金 任课班级:八(2)班 时间: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篮球“三步上篮”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以中学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进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其集体性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容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上篮技术可以说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共有43人。大部分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对篮球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多。本节课学习三步上篮技术并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步上篮的学习和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大半的学生能做出高质量动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观察能

logo画正多边形

第5课《画多边形》 一、教材分析 Logo语言设计旨在学生发现和探索,在小学阶段设立Logo语言课程,表面看来是枯燥的程序设计,其实是把抽象的程序语言和直观的图形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海龟画图”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对语言设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从“设想—验证—查错—认知”的反复练习过程中,调动了规划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有趣的画图中培养了分析和批判思维的技能,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画正多边形》是苏科版第五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repeat 命令画正多边形。本课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repeat命令,并感受重复命令对于画正多边形的便捷;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画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像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般使用画正36边形的方法代替圆,同时熟练掌握这种画法,并灵活应用。重复命令是logo语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运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此阶段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经能够使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有一定的基础,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和基本操作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能熟练使用了“FD”、“BK”、“CS”、“PE”“PU”、“PD”、“HOME”等基本命令,因此,对于多边形的基本画法及简单命令的运用相对容易。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初步学过repeat命令,对画重复图形有一定了解,但是在正多边形的绘制过程中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转向动作,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走步动作模拟绘制过程,显得更重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复命令REPEAT画正多边形的基本格式。 2、能够运用REPEAT语句绘制正多边形和圆形等图案。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三首 授课时间:2016年5月10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指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入题 1.出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2.板书课题,释题。“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老师和学生正音。 4.默读古诗,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三、全班交流,解疑品读,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四、感悟诗歌蕴含的感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说一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有感情朗读。 4.教师总结: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

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2.拓展阅读《山居秋暝》。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乡村四月》,并能默写。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习旧引新 1.指名背诵《乡村四月》。 2.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南宋诗人陆游很熟悉,当时还有一位诗人与他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就是范成大。范成大是中国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晚年作《四时田园杂兴》60 首,全面而深刻的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精品]画正多边形教案

画正多边形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画正多边形解决实际问题; 2、会应用“口诀”画正五边形的近似图; 3、能对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进行分解,然后通过画正多边形进行组合.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抽象能力及用数学意识; 5、通过运用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和画图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民间正五边形近似画法依据的探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7、通过有关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解组合能力以及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正多边形的计算与画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正确运用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画图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量角器等分圆周画正多边形和运用尺规画特殊的正多边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正多边形的画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二、新课讲解: 在前几课学习了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和画法的基础上系统复习本部分内容并会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有关“地基”问题的例题就是通过复习正方形画法进而画正八边形,并对正八边形进行有关计算.通过此例不仅复习了正多边形的画法、 计算,而且复习了查三角函数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正五边形的民间 近似画法的教学弘扬民族文化,揭示其科学性,渗透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多边形的画法,哪位同学能叙述用量角器等分圆法画半径3cm的正十边形?(安排中等生回答:先画出半径3cm的圆⊙O,然后用量角器画出36°的中心角,然后 依次画36°的中心角,或者用圆规量出36°中心角所对弦长,

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23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英语上册第23课教学设计 Lesson 23 I have a plane 学习目标 一、语言要素 (一)词汇 1、三会:ship plane boat 2、二会: here are (二)语言目标 Look!, I have a plane Can I see it Sure !Here you are .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 (三)话题呈现:I have a plane (四)任务设计: I have a plane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Look!, I have a plane .Can I see itSure !Here you are .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喜欢自己的玩具。 四、教学重点:三会单词:ship plane boat.句型:Look!, I have a plane .Can I see itSure !Here you ar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 五、教学难点:句子:Sure !Here you ar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 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书包,实物玩具,文具,玩具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 七、学具:学生自备的学习用具,文具。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I have a nice dall 歌曲,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 ship boat plane 1、老师对学生说:Hi ,I have a ship .学生说:Really Can I see it 老师说:Sure! 2、老师拿出自己的ship 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ship 4、朗读新单词:ship (老师领读ship ,s-h-i-p ship (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 5、看实物说单词:ship 6、看图片说单词:ship 7、看单词卡片读单词:ship 8、看课件说句子: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说句子:show me your ship ,ship ship ship 。You’re out! 9、用同样方法学习boat plane 10、看课件说句子:学生和老师一起看课件说句子: show me your ship ,ship ship ship .You’re out! show me your taxi., taxi taxi taxi . You’re out! show me your plane ,plane plane ’re out! 11、听指令做动作游戏:老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老师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玩具图片,一老师说:show me your taxi(ship. Plane),学生拿自己图片,举起来说:ship,拿不对的对他说:You’re out! 三、新句型:用旧句型带新句型 (一)导入:让学生抽老师手中的图片,抽到哪一张两个人用22课课文来说新对话(展示两组) (二)学习新句型:I have a……我有一个……

高一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高一年级体育课教案全集 上体育课必须自觉遵守的条例 1.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着适宜于体育运动的服装,鞋子,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影响安全的物品 2.上课时必须准时到场,由体育委员带队,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汇报出勤情况 3.对老师有礼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在体育课上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听讲、刻苦练习、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4.体育课不得无故缺席,如因病因事缺席,必须及时办理请假,病假由医务室出具证明,事假由相关人员出具证明,经任课老师核准 5.学生虽到校上课,但有局部疾患及女生的例假,原则上也应上体育课,但运动量可酌情减少或随堂见习6.上课预备铃响后,要立即到指定地点站好队,由班级体育委员整队并严格执行课堂礼节,课结束前,必须站好队,听取教师小结 7.课前体育委员、小组长应主动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课上协助教师做好完全保护工作,课后协助收回器材 8.严格执行规定的安全措施,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9.因病免修体育的学生必须由县级以上的医院出具病情和由建议免修体育字样的证明,由家长申请,经学校核准 10.学生应认真参加体育考核,严格遵守规则和有关规定 成绩评定和合格标准 一、凡身体正常的学生达到下列三项要求即为合格 1.体育课坚持出勤,不无故缺席,体育课成绩及格 2.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3.坚持认真做好广播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成绩分体育合格、及格和达标的区别 达标是指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总分在250分以上为达标 实施体育合格标准争取达标法,凡属下列三项之一或以上者为体育不合格 1.体育课成绩不及格 2.高三年度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等级者 3.广播操和课外活动无故缺席者 体育课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接和评分法,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方法如下: 1.体育课出勤率和课堂表现(10分) 2.体育基础知识(20分)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70分) 4.关于体育课补考的几项规定: (1)因病、事假缺考者,所缺考项目由任课老师安排补考 (2)体育课成绩不及格者,不及格项目(含知识)可由原学校组织人员给予一次补考。补考后仍不及格,即学期成绩不合格 (3)补考仅限于身体素质测试或运动技术达标等方面的项目,因早操和课外活动缺勤而不及格不予补考5.体育课成绩计算 学期成绩=出勤及表现+体育基础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 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同时成绩在75分以上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分在350以上 先进班集体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5%以上 先进学校学生体育合格率在90%以上 新标准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 人教四下语文23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scratch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scratch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画正多边形——重复(循环)语句的使用》教学设计

新《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说课稿精品 《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下面我重点从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学情,本节课是scratch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经过了前几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对scratch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可以通过有趣的范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这一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a理解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的意义。 b会在scratch编辑中使用循环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对范例的演示和讲解来教授同学们循环语句的意义。 b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并在教师适当地引导讲解 下,学生能够掌握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范例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scratch 的欲望。 b通过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scratch作品,加深对scratch 的理解。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scratch中循环语句的意义,然后在学会如何使用。一个成功的作品必须建立在对循环语句有着充分的理解之上。因此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循环语句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基于此,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讲解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引导讲解学习法和自主性学习法。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屏幕进行演示) 首先,播放一例已经编辑好的scratch例子(猫猴接球),演示一遍,提问,他们为什么会不停的运动?生答:不知道。师:那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循环语句。循环语句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下scratch中的循环语句。(从“控制”中拉出“循环语句”)看循环语句的是这个样子的,那这个图标又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5分钟时间,我们结合一下刚才的例子中所使用的语句,说一说循环语句它的循环条件是什么?它循环的又是什么东西? 5分钟后,学生联系实例的内容(循环的内容、什么情况下才会循环)解释循环语句模块各个部分的含义,之后,老师总结学生所说的知识点,不足的部分加以补充,整合并板书出讲授的知识点。(循环语句模块各个部位的意义)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自由研究范例的摸索时间。 布置课堂任务,(如何让小猫跑起来)提问学生:你们会如何设计?老师收集并评价学生的创意。师:我们人跑步时是怎样的?(跑步包含“前进”和“换

(完整word版)新概念第二册第23课教案

Lesson 23 A new hous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4) complete v. 完成 modern adj. 新式的,与以往不同的 strange adj. 奇怪的 district n. 地区 ★complete v. 完成 (喜欢与建筑工程连用) ① vt. 完成,结束 complete the building Work on the new school will be completed next year. ② adj. 完整的,全部的,完备的 《鲁迅全集》中的“全集”就用“complete” Do you know the complete story? This is a complete family. a large house complete with swimming pool 一所设备齐全带有游泳池的大房子 ③ adj. 十足的,彻底的,绝对的, There is complete silence in the room. That was a complete surprise. a complete victory 完胜 be complete完成/ be finished eg. My work will be complete next week. 我的工作将于下周完成。 ○4adv. 完全地,全部地 eg. I was completely at a loss what to do. 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finish v. 完成 finish/complete homework finish/complete doing sth. 某事做完了 I finish reading a book. 强调的副词: quite 十分 absolutely / completely 完全地 much 非常 rather 相当地 considerably 颇 slightly 稍微 a bit, a little 有一点儿 ★modern 1) adj. 新式的, 与以往不同的,现代的 modern history/art 现代史/ 现代艺术 2) 现代的,时髦的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了解进行器械投掷练习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及其锻炼价值,懂得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和全身协调用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刻苦锻炼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书《体育与健康》田径中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自制轻器械练习)。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是投掷中最基本的动作,也是测验项目。难点是两腿用力蹬地,送髋展胸,两臂用力掷球。主要能够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腹背力量,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冷静、果断等心理品质的形成。由于投掷项目比较危险,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严密组织教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有利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表现欲,喜欢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对

于投掷这样的运动项目,他们一般不给予太多的关注,如果要学习,也是应付了事。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运动中去。 4、设计思路 我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观看挂图和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运用启发式教学,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引导、传导、开导的作用;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并把德育贯穿与教学中。 5、教学手段、方法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去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组练习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体育课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课题:×××教学设计 ——××× 单位:地址: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联系电话: 一、教师简介 二、体育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 1、2、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画正多边形》教学设 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信息技术第四课——画正多边形。Logo语言是一门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软件,而不是一个绘图工具,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Logo 语言绘图的基本方法,更应该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重复命令来画正多边形,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重复命令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时利用已掌握的重复命令来画出其他规则图形。如:半圆、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部分则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对于logo语言有一定的认识,会利用logo语言画出简单的图形。学生对于logo语言还处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认识。本课正是一个转折点,即要让学生从低层次的认识到高层次转变,让学生真正地认识logo语言的价值,即图形构想-程序设计-图形反馈,其过程是一个程序控制过程。因此,在教授本课时,教师应当注重两部分,在学习repeat命令基本格式的时候,教师应当讲解透彻,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利用repeat命令华更为复杂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 ⑵.能用重复命令简化规则图形的画图命令。 ⑶.通过教师的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 ⑴.以精心的导入, 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认识到repeat命令的优势与价值。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文章,作者抓住了典型事物,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本教学设计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探“趣”催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在思中读趣、说趣、赏趣,在趣学中再思,使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重读、演,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语文素养,把握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有条件的可以去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公园、水族馆参观,丰富知识储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请见过大海的同学说一说大海给你留下的印象。 2.播放课件,欣赏海底美景。 3.导入:浩瀚无边的大海是令人向往的神秘世界,那深不可测的海底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到海底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开课伊始,从了解大海入手,播放海底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正音:“私”“藻”是平舌音,“章”“储”“属”是翘舌音,“肌”读jī,“胞”读bāo,不读pāo。“差”是多音字,在本课读chā;在“差了”中读chà;在“参差不齐”中读cī;在“差遣”中读chāi。 3.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学习下列词语: 窃窃私语警报肌肉章鱼细胞海藻长达储量金属 (1)学生自学:读读生字和新词,有的要注意读音,有的要想想怎样更好地记住这些字。 (2)小老师教读,纠正读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读音。 (3)开火车读,齐读。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结合相关句子,相机理解部分词义。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波涛澎湃的场面,理解词语的意思。 波涛澎湃:形容波浪很大。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②用寻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依然(依旧)”,练习用“依然”造句。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①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指私下里小声交谈。窃窃,形容声音细小。 ②用“窃窃私语”造句。 (3)“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①出示梭子的图片,教师介绍梭子的作用:织布时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形状像枣核。 ②出示身体像梭子的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识记和理解。

23课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案演示教学

23课饮湖上初晴后雨 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同学们,听说大家特别喜欢玩,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是吗?咱们湖州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师最喜欢湖州的莲花庄,尤其喜欢荷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谁能像老师一样向大家介绍你的最爱? 2. 就是这迷人的江南风景,让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一边走走看看停停,一边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仿佛这江南水乡就是他们的故乡。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 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课体育课教学设计

17课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3课《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学设计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小刺猬偷枣过程中的动作描写,感受语言的生动,体会小刺猬偷枣的高明。 2.抓住“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动作描写、不同的称呼体会生动的语言。 2.难点:体会不同称呼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预学反馈 1.生字认读检查 学生齐读“自学版块”生字认读部分。 2.会写字检查 课前检查学生的书写,易错字统一订正,书写一遍。(指导学生书写姿势) (二)精读指导 师:单元导读课上,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作者观察到小刺猬——(板书:偷枣)的事情。) 师:这只小刺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可爱,机灵,聪明…… 师:文章的小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称赞小刺猬,(小刺猬给小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是哪句话?在文中找出来。 1.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 生: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教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刺猬偷枣的过程?(2-10自然段)为什么小作者称赞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呢? ①接下来就在2-10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让你感受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的地方,找到后和同位交流一下,并说明原因。 生:把红枣扎在身上。因为刺猬没有手,而有刺,它知道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 生:在树杈上用力摇晃。因为刺猬知道枣子成熟了只要一摇晃就会掉下来,这个小动物可真聪明啊!

生:把散落的枣子归到一起去,然后打滚,可以看出刺猬非常机灵。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和刺猬偷枣的(动作)有关(提示:不管是打滚、扎枣还是驼枣),看来小作者对刺猬偷枣动作的生动描写(板书:动作),让大家感受到了刺猬偷枣的高明。 ②再次阅读2-10自然段,圈出这几段中描写刺猬偷枣动作的词,然后完成课中学习单。 小刺猬先上树,向伸出的枝条,用力,红枣落了一地,然后小刺猬从树上下来,在地上,把散落的红枣逐个,最后就地了一个滚,把红枣都在它的背上,着红枣跑去了…… 学生个人回答,订正。 齐读 师:一会爬,一会摇晃,一会打个滚,还得快点驮着跑,偷个枣可真不容易啊!小刺猬真是太高明了!来,再来一起读一遍吧! ③接下来我们再来细细品味这些生动的动作吧!请大家先完成课中学习单的第三题。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它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地跑去了…… ④课件出示: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地往树上爬……生回答(缓慢) 红字出示“缓慢地爬” 师:怎样爬?(缓慢地爬) 师:谁能表演一下?(生表演),刺猬为什么要缓慢地爬?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刺猬小心、谨慎),那你带着这种小心谨慎把这个句子再读出来吧。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生回答。 师:这次是怎么爬?(诡秘地爬),诡秘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神秘)哪里让你感觉到神秘?(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来,可以这样说:小作者说“是猫,(一起读出来)还是别的什么?”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大家课前也查过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生:(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琢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