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习俗

日本习俗

日本习俗
日本习俗

日本习俗

怀孕时的迷信 [习俗] 怀孕时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注意的。现今虽然医学发达但是还是要注意一些事故及异常现象发生。自古以来在日本有怀孕时若看见火灾生出的小孩就会长红斑,若怀孕时欺负动物小孩就会有兔唇等迷信的说法。虽然这些都无所根据但是这毕竟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知识,因此就姑且相信之,总是对小宝宝有好处的。

命名 [习俗] 小孩的名字就和小孩刚出生时想知道他的性别一样的令人在意。

而取名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名字的好坏会影响他今后的一切。而一般在取好

名字后,会由长辈以一定的格式书写于纸上供于神坛前。

生产通知信的写法 [习俗] 写生产通知信目的和打电话通知消息是一样的道理,只是通知大家小婴儿已出生了。所用的信件与过年时一样,使用印刷的名信片即可。一般来说是于小婴儿出生后约1~2周间寄出。此生产通知信是由父母亲来写内容,而大致上是写出生时间、出生时的状、小孩性别、出生日期、小孩的健康情形、体重、与父母亲的样貌是否相合等资料。

庆贺生产的祝贺语 [习俗] 收到亲朋好友来信告知生产的消息,写些祝贺的话回信是一礼貌上的行事。在此无制式的规定,因此只要适切的表达欢喜之意即可。而在话语上需注意的是要避免「沉」、「回」、「去」等意或与「死」同音的字。此外,如果当面见到小婴儿的话,只要率直的表达可爱即可,注意别称赞过头免得有反效果。

庆贺生产赠礼 [习俗] 一般来说庆贺生产所送的祝贺礼大多以小婴儿能使用

的东西为主。而在送小婴儿能用的东西时,要注意的地方是这东西最好能使用

约一年的时间。为了能更符合小婴儿的需要,送礼前先寻问其父母也是可以的,

必要时包现金礼或百货公司礼券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送庆贺生产赠礼除了庆贺小婴儿的诞生外,也必需考量到母亲,适切的送些吃的或是往后照顾小婴儿的必需品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三夜及第五夜 [习俗] 第三夜及第五夜就是指产后第三天及第五天的时候,以前都会和第七夜时一样盛大的庆祝,最早以前是平安朝时贵族的庆祝活动,现在则几乎都已不举行了。一般而言,产妇于第三天起身体及精神就开始恢复状况,此时即可开始对帮助生产的医生、护士等表达感谢之意,通常会有送一些和果子及果汁的习俗。第五夜在以前的时候,也是与第三夜一样会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庆祝孩子的诞生及成长。

七夜 [习俗] 所谓的七夜是为庆祝产后已第七天,直到现在也还广泛的在庆祝着。这天也是为祈福孩子健康成长的日子,大多数的地方会在这天的庆祝会上公布孩子的名字,而慢慢成为习惯后,七夜这天也成为取孩子名的期限。

七夜庆贺法 [习俗] 七夜的庆祝方法有很多种,依据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如果想要实在的庆祝的话,寻问父母亲及地方长老是最好的办法。虽然各地会有些许不同的习俗,但是全国皆相同且相当重要的共同习俗就是一定会邀请近亲好友,参加所准备的和风宴。而宴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油饭及带头尾的烤鱼。需盛上带头尾的烤鱼是取其首尾一贯的祝福之意,一般是使用鲷鱼。此外也有使用具诞生成长意谓的鱼种。

神社参拜 [习俗] 神社参拜除了是孩子七五三时的重要行事外,孩子刚出生时到神社参拜感谢氏神也是相当重要的。一般来说男孩出生后第31天、女孩出生后第32天就要到神社参拜。此时会由祖父母抱着穿著正式服饰的刚出生婴孩再由同样穿著正式和服的父母陪同到神社参拜

箸ZOME [习俗] 此为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所谓的箸就是筷子,ZOME则是带有开始的意味。此习俗根据地方的不同,举行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说是在孩子出生后第100天或者第120天时举行。这时小孩子当然还不会自己吃东西,只是会准备一些鲷鱼、吸物、腌梅干等食品象征性的使用筷子吃,来表达祝福的意味。

初节句的赠物及回礼 [习俗] 所谓的节句是指日本一月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五个民俗节庆。而出节句就是孩子第一次遇到属于自己的节日。以前在赠礼上,女孩子方面会赠送雏形娃娃,男孩方面则会赠送武者人形,现在则赠送些实用性高的礼物为多。至于回礼方面,其实不必太刻意,一般而言,女生的情况是回以菱饼、雏形娃娃,男孩则回以柏饼或油饭,不管如何只要有感谢的诚心即可。

七五三服装 [习俗] 七五三的仪式对小朋友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服装也应相当的正式。此时,女生会穿著振袖和服,男生则是穿著纹付、羽织、裤裙式的和服。但是现在七五三的服装已不若以往那么的制式了,有时会出现一些奇装异服的现象,但是不管如何穿著,其仪式的重要性及所要祈求的重点还是不变的。

女孩的七五三 [习俗] 女孩是于三岁和七岁时庆祝成长,刚开始时是从关东地

区开始举行的。在女孩三岁时会有发置的正式装扮,七岁时则有结带的服饰。

因庆祝女孩成长是一相当重要的事,而此时所穿的和服等也是出生以来的第一次因此就非常的慎重了。

男孩的七五三 [习俗] 三岁时男女孩的装扮都大同小异,到五岁时男孩就会穿著裤裙式的和服来庆贺,而此时的仪式及穿著都是相当重要的。江户时代时的武家社会里,男孩到了五岁时都会以穿著正式的裤裙式和服来象征将打好根基稳立于基盘。而稳立于基盘上也代表着将成为众人之上的武士及将踏入另一阶段,因此此时的仪式及穿著都相当的重要

第一次生日的庆祝法 [习俗] 因高兴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能一切平安,且也为祈求今后能幸福成长,因此于孩子出生的第一次生日时都会慎重的加以庆祝。在庆祝会上会准备「饼诞生」,现在则因地方的不同而会准备有其它不同的饼。此外,还会准备有「一升饼」希望孩子开始踏出背负使命的第一步,同时也证明孩子是健康无恙的。

庆入幼儿园赠礼 [习俗] 可爱的小朋友从出生就一直待在家中,受到周遭所有

人的照顾。现在会说话也会基本的活动了,因此将先入幼儿园学习与人初步的

接触,如此的开始是相当重要且值得兴奋的,因此送些小礼物来鼓励孩子更上层楼吧!通常此时会送给小朋友蜡笔、绘本等,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直接询问小朋友的喜好。此外,在回礼方面,不必太过隆重通常只需真心的说声谢谢即可。

庆入小学赠礼 [习俗] 小朋友要入小学代表着将踏入人生挑战的最初的阶段,

因此送礼庆贺是代表着祝福与祈许的意味。在上小学前父母通常都会准备许多

学前教育的书籍或相关的学习道具来给孩子做上学的准备,因此送礼时就避免再送些学习方面的工具等。通常最常送的礼物为书包,但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的问小朋友或父母的喜好,再来送礼。若没有很好的办法,送些上学能常用的袜子、铅笔、上衣等也是不错的。

庆入中学赠礼 [习俗] 因为中学入学也被视为是一种成人的过程,因此在这时

送礼祝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通常所送的礼物以手表、钢笔等上学可使用的东

西为主。但是若与此将上中学的小朋友或父母相当熟识的话,当面询问所喜欢的东西为何再来选择送些什么是最好不过的了。此外,礼物尽量不要太过于贵重,只要有祝福的心意即可。

庆祝就职 [习俗] 就职就像是一个人将完全进入社会的开始。今后的一切也将

准备要学习自我承担、及负责。刚毕业后找到工作,即将正式进入社会前,通

常都会有许多的庆祝会,来恭喜孩子将成为大人。男孩方面,会与父亲喝一杯,

藉此谈谈许多话,来鼓励并建立许多观念。而女孩子方面,则也同样的会藉此聊许多事,并经由家人及过来人听取适当的意见。

庆就职赠礼 [习俗] 当孩子长大出社会正式就职时,不但父母会相当的高兴,身旁其它的亲人也会非常的高兴。因此这时周遭的人都会依自己的能力而送礼。一般而言,再男孩子方面,大家都会送衬衫、袜子等上班可穿著的东西,女孩子方面则会选些毛衣、罩衫等。值得注意的是,尽量别送男生领带,因为领带样式相当的多,选择领带与自己的风格及喜爱的事物方向有关,因此再出社会的同时,最好开始学习像各大人来自己做决定。

赠物包装及现金包装 [习俗] 目前赠品多是由店家或百货公司代为帮装,其实

应该要自己亲手包才好。赠物其实只要稍稍花点心思包的大方美观就可,如此

将礼品拿给人才是一种有礼的表现。至于现今的包装,在正式的场合上,先用

半张纸包也就是一班的中包,接着再用所谓的奉书纸来包起,而这就是一般的上包。原则上包再结婚庆典上是使用两张,除此之外则皆使用一张。以前喜庆及吊事中包及上包的折法有些许的不同,现在则是完全相同。

水引 [习俗] 水引就是一种用和纸作成的纸捻,是于各庆掉场合所使用的结

绳。一般来说使用五条是较正式的。喜庆事时用红白两色的水引,结婚庆贺时

除用红白两色外,还加用了金银色。而水引的使用方式在关东是较简单的,在

关西地区则是较华丽的。此外,再结绳时颜色浓淡的搭配是由上到下由右至左来分配的。结绳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为蝶结绳另一种则为结切。蝶结绳是在结婚以外的喜庆上使用,结切则是于结婚或吊事时使用。

礼签 [习俗] 带有庆祝意味的礼物包装上和水引一样最后都不可忘记礼签。礼签日文汉字为「熨

斗」。它的来由是来自于熨斗鲍,以前将鲍鱼切成薄片拉长后再拿去晒干是古

早各种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而作法中拉长代表了延常伸展等的好兆

头,慢慢的也就演变为庆祝喜事时的必需品了。以前是将真正的鲍鱼拿来放在

包装纸上,现在则只留下形状,一般都是用包装纸作成的。NOSI一般是红白色的和纸在上端折出细长的六角型,喜庆事时折两折,庆祝结婚折半折,探病时则也是折两折。

惠比寿讲 [习俗] 惠比寿讲就是于十月二十日举行的惠比寿祭。此是由为祈求生意兴隆的商人之间流传开来的行事。

PETARA市 [习俗] 所谓的PETARA市就是一贩卖腌制萝卜的市集,十月十九日这天会于东京日本桥的大传马町到小传马町之间的街道展开PETARA市。在此你会听到商人叫卖PETARA的声音,事实上PETARA是腌制物的名称。原来的PETARA是贩售有隔天惠比寿讲所需的盐鲷等物,不知曾几何时已变为完全卖腌制萝卜的市集。

御会式 [习俗] 十月十三日这天举行有日莲上人的忌日法会,而此法会就称为御会式。东京池上本门寺的御会式是非常有名的。信者都会举行万灯供养的行事。

二百一十日 [习俗] 九月一日这天也称为二百一十日,从立春开始算起到九月一日恰巧是二百一十日,此时是台风最多的时节,也是农作物收成的时候,因此农家在这段其间都会非常的担心。所以此时多注意小心并做好万全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中元 [习俗] 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一年之中

有此三元。盆是以供物来祭祀组先的日子,而中元则是以礼物来赠送予平日相

当照顾自己朋友的日子,此为一年之中非常重要的行事。以前赠礼都是以鱼、面、水果、果子、砂糖等生活上可用到的东西为主,现在则是以选购百货公司所推出的礼盒为主。但选购时还是要考虑对方的个性、喜好才好。至于回礼,大约于十五天后回礼即可。

齿固 [习俗] 齿固原本是于正月三日举行,在这天要吃硬饼来证明自己的牙齿坚固、年龄不老,有祈求长寿的意味在。但现在则变迁为六月一日恰好正式进入夏季时,为强调健康而举行的一个习俗仪式了。

捕鮕解禁日 [习俗] 六月一日是捕日本一种称为鮕的特有鱼种解禁日。在这天的零时大家都会集合至河川旁等待捕鱼,此捕鱼行动是所有的捕鱼活动中最棒的。

卯月 [习俗] 卯月就是四月,因在四月时会有一种卯花绽放因此称四月为卯月。人们通常认为元旦是一年的开始,而四月就是年度转换的时候。日本的学校会在此时开学,毕业、就职的时节也在此时,此外,职场异动、转勤、会计决算等也同样是在时候。

洒豆 [习俗] 在日本每个地方洒豆的时节及名称都有所不同,有称为鬼打在除

夕或12月27日等日子举行的一习俗仪式,主要的内容大致都是要驱赶邪气。

而豆子其实也是一种可用来占卜的功具,在和歌山县,节分的晚上将豆子烧了

之后用来占算天候,此称为豆烧或豆占。而有关豆占的事,各地也有许多的方法,其中将豆子由右依续排出12颗代表12个月,再分别将豆子燃烧,当豆子的颜色看起来白白的就代表是晴天,若烧后相当的黑就是代表会下雨,诸如此类的占卜非常的多,是一种相当特殊的习俗。

戎样 [习俗] 如果在新年10日这天去参拜七福神里的戎样的话相传会得到福气。戎样原本是兵库县西之宫的一个祭神,在关西的商人之间皆非常信奉他。而戎样头戴风折乌帽及摆出钓到鲷鱼的姿态看起来也非常的能与一般民众亲近似的。

着初 [习俗] 所谓的着初原本的意思是武士的孩子在刚成年时都会举行第一次穿上铠甲的行事。着就是穿,初就是初次之意。现在着初的意义为新年时整个人的身心皆应彻底转换,所有的东西、衣物也都需更新之意。

皇居参贺 [习俗] 皇居参贺于每年的一月二日举行。在这天天皇、皇后及皇太子夫妇会于上午、下午各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接受全国国民的新年祝贺。

烟火大会 [习俗]烟火大会是夏天最具代表的习俗了。起源是因江户时代在江

户(现在的东京)隅田川的玉屋及键屋两家烟火制造商比赛放烟火而来的。现

在日本夏天各地都会举行烟火大会,在湿热且难以入眠的夏天晚上,看烟火大

会是最适切且能感受热闹气氛的活动。而烟火在夜空中「砰」一声瞬间炸开然后消失的情形,就像樱花一般象征着纯粹与无常。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黑色火药,后来传到了欧洲.到了14世纪,欧洲开

始兴起盛大的燃放花火,经常一放就是近半日.1613年8月6日,英国和中国明

朝的商人到日本晋见的时候,曾在俊府城施放花火展现给德川家康欣赏,据传这是日本最初的"花火".

能够清楚的看到花火是首当其冲的,除此之外最先考虑的要素就是-[风向],在下风看的话,不但因为有烟而看不清花火,或许还会遭遇到花火放出的气体,若进入眼睛里会很疼的,也很危险.另外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若想要看清楚花火打上天空后的整体构形等一般要离开放花处400-500米左右;若要身临其境般体感到花火的魄力看来还是近些好.趁天还没黑前就提前确认好各种事项,找称心如意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此外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通路,摆摊等那种人们频繁移动的地方附近,否则就不能集中精神欣赏啦.

江东花火大会江户川花火大会神宫外苑花火大会足立花火大会

隅田川花火大会东京湾大华火大会浦安市纳凉花火大会琦玉花火大会大田区花火祭

采茶 [习俗] 绿茶是日本人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饮料。相对的采茶也就成为很重要的活动了。所谓采茶就是摘取茶树的新芽和叶子,采茶活动大约是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的三个星期之间,而从八十八夜〈约在5月2日〉开始后的二~三个星期是采茶最顶盛的时候。摘下来的茶叶在蒸过后当晚就需揉好。在以前采茶时可看见人们都是头绑红色的毛巾然后一边唱采茶歌一边采茶,如此充满采茶乐的景象在进入机械化的今日已荡然无存了。

盆 [习俗] 所谓的盆就是中元节,是大约每年的7月13~15日或者是8月所举行的一种主要在祭拜祖先的佛教仪式。据说在这段期间内祖先都会回到家中,为不让祖先找不到家,因此会在家门口摆迎火盆,屋内则挂上灯笼。除此之外,佛坛也会整理的很漂亮并摆上蔬菜、水果等供物装饰。在盆这段期间结束后,就会开始送祖先回去。此时会摆送火盆在门口,还会将供物放入河川及海中漂流,代表着恭送祖先。

跨年荞麦面 [习俗] 除夕吃跨年荞麦面的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流传的。习俗

的来由是很久以前在除夕这天大扫除时,金工艺师父在工作场所里将散落的金

粉和荞麦粘合在一起搓成丸子,然后再将丸子放在火盆上烧烤以取丸子上的金

粉。所用的荞麦就是用来收集金子的,之后慢慢的才演变为除夕这天吃荞麦面

的习俗。现在的荞麦面是细长型的,而吃荞麦面的目地就是为祈求长寿。

花见 [习俗] 所谓花见就是一边欣赏美丽的樱花一边享受出外游乐的活动。在日本3、4月时樱花盛开,这时大家就会和家人、朋友、同事等人一起去赏樱花。通常大家都会坐在樱花树下,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一同享受这美丽的春天。

年菜 [习俗] 年菜日文称为「OSETU料理」,是在正月前三天所吃的特别料理。

烧物、煮物等各式各样的料理都会装在漆器的叠层方盒里。料理看起来不但非

常豪华,而且能保存很久,这样能使家庭主妇在未来三天中不必大费周张的再

准备饭菜,因而可以减轻做家事的负担。年菜基本上有一些是必备且有特殊意

义的,像鲷就有「吉祥、庆喜」的意思,昆布则有「高兴」的意思,但根据地方的不同还是会有些微的差异。

七草粥 [习俗] 1月7日时有粥加上芹菜等的「春天七草」一起煮食的习俗。

在这天只要吃下此种粥就可远离百病。此外,七草粥根据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

的煮法,例如有些地方就会加入小豆等。

镜开 [习俗] 于1月11日时将装饰在壁龛的镜饼拿下来吃称为镜开。原本此

习俗是在20日举行的,但因为1651年1月20日时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

逝世,所以将20日改为11日。正月一到11日就要将镜饼切开来吃,而因镜饼是吉祥物要避免用锐利物进行「切」的动作,所以就用手来槌开。而镜饼槌开有「开」的情形所以称此习俗为镜开。

镜饼 [习俗] 镜饼就是约10~20公分大小的两个圆平年糕相叠在台架上的东西。

正月时会将镜饼摆在壁龛用以供奉神明。在日本有一古老的信仰就是,相传在正

月的时候会有年神到家里拜访,而为供奉年神就必须准备镜饼。但是近年来持守

此具神话般习俗的人越来越少了。通常都只是将镜饼当成一装饰品而已。

稻草绳 [习俗] 稻草绳是正月时挂在门上用来驱邪的东西。稻草绳因为是表示迎神的一个清净场所代表,所以原本稻草绳是使用橘子、伊势虾等吉祥物集合在一起而成的挂饰。橘子有子孙繁荣等意味,其它的吉祥物也都各拥有不同的意义存在。新年结束后稻草绳就会和门松一同拆下来再带到神社烧掉。

年贺状 [习俗] 年贺状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寄给好朋友、亲戚、长辈等写有祝贺内容的信。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贺年卡。原本年贺状是在1月2日的时候开始写,然后在松之内的这段期间﹝1月

7日为止﹞再寄出去。但是现在为配合元旦的特别年贺邮政制度所以都会在年

底就开始准备年贺状,反而1月2日才开始写的人越来越少了。

屠苏 [习俗] 日本饮用屠苏的习俗是从平安初期开始的。屠苏是一种加有山

椒、桔梗、肉桂等药草的药酒,据说喝了可以驱除邪气还可延年益寿,是过年时不可或缺的。通常在家人互祝今年一切健康后,就会依长幼顺序来喝屠苏。

门松 [习俗] 为庆祝新年在家门口皆会摆饰有「门松」,此为一个招神的记号,

同时也是一个神降临世上停留处的代表。以前此摆饰是用松、杉等常绿树,不

知什么时候开始就完全以松为主,并因是摆放在门口的,所以被称为「门松」。

现今所摆设的「门松」一般是用三根竹子围住松枝再用绳子打结做装饰。但在关西地区也有用和纸结纸绳并装饰有小饰品的门松。门松和许多的过年装饰品都会在1月7日撤掉。代表正月过年将告一段落。而从元旦到1月7日这天为止的这段时间,就称为「松之内」。

杂煮 [习俗] 杂煮原本称为「煮杂」,是一种以麻薯为主再加上各式各样东西

于汤汁中而成的,也是新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吃杂煮的习俗传说是从室

町时代的民间开始的。当时新年吃杂煮还特别称为「保脏」。其意思就是希望

吃了身体健康。杂煮的作法因地方而有所差异,大至上关西是用圆的麻薯,关

东则用四角形的。吃麻薯就是祈求圆满吉祥之意。汤汁方面,关东以清汤为主,关西以味噌为主。而其它杂煮里所加的料就以各地的名产为主了。

初梦 [习俗] 字面上的意思是正月第一次梦到的梦。实际上则是开始工作后正

月二日晚上所作的梦。初梦此一说法从江户时代就已存在了。根据德川家康所

流传的吉梦说法是为梦到「一富士、二鹰、三茄子」都是吉祥的征兆。

鲤鱼旗 [习俗] 在端午节悬挂鲤鱼旗的习俗是从江户中期开始的。其由来是根据中国「越过黄河急流龙门的鲤鱼会成为一条龙」,这样的一个龙门传说而来的。而鲤鱼旗随风飘扬的景像就像是在急流中力争上游的样子。因此藉此来祈愿孩子向上并有所成就。

菖蒲 [习俗] 此为一种很香的植物,古时胃药里也有采用。在端午节时会泡菖

蒲汤和在玄关插上菖蒲、艾草来驱邪。

粽子 [习俗] 粽子是在奈良时代由中国传过去的。由于它易

于保存与携带所以很快的就普及于大众饮食生活中。江户时代时粽子成为一

种点心,因而更广受欢迎。此外,日本端午吃粽子的习俗由来也是受中国诗

人─屈原故事的影响。

日本人的饮食礼仪介绍

日本人的饮食礼仪介绍 去日本留学的话,很多人对于日本的饮食文化感兴趣,那么日本的饮食礼仪是怎么样呢?有哪些风俗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饮食礼仪及风俗 各国的饮食文化都是根据他们的传统文化一点点沉淀出来,所以他们的饮食文化中也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风俗与禁忌。当我们要和日本人一起吃日本料理时,我们一定要提前了解一些简单的日本饮食礼仪及风俗与禁忌。 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日本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里日本人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坐榻榻米的正确坐法叫“正座”,即把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和“横坐”:“盘腿坐”即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

这常是女性的坐法。现在,不坐“榻榻米”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通常在家人互祝今年一切健康后,就会依长幼顺序来喝屠苏。 用筷八忌。日本人吃饭也用筷子,但他们用筷子有八忌:舔筷子;迷筷:手握筷子,拿不定吃什么菜,在餐桌上四处游寻;移筷:动了一个菜后,理应吃饭,但不吃饭,接着又动另一个菜;扭筷:扭转筷子,用嘴舔取粘在筷子上的饭粒;插筷:插着吃菜;掏筷:用筷从菜的当中扒弄着吃;跨筷: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剔筷:用筷代替牙签剔牙。日本人很忌讳“4”和“9”这两个数字。原因是日语“4”的发音同“死”相似,而“9”的发音与“苦”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中日礼仪差别

中日礼仪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他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的许多文化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中日之间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别。历史的发展证明,中日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各自的礼仪文化方面更是显示着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修养,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致意。在中国,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在一般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在日本,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并且对鞠躬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 在商务礼仪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中国人在讲话过程中不做夸张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 而且不欣赏别人做出类似动。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们认为名片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总是随身携带。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而商务之后或者之前的娱乐是商务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在日本,互相赠送礼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礼仪。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中国人的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现在的社会更是无礼不行的,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之间的合作,都是离不开送礼。中国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喜欢将送礼的态度及言谈举止做到最好以打动人们的心意。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饮食礼仪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比如用餐时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在中国,吃饭或者喝汤的时候是不能发出声响的,但是在日本,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受款待的时候,在中国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这个是“我吃饱了”的意思。但是在日本这个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诸多礼仪都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两国文化传统差异。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形成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礼仪道德体系。中国的“礼”的本质更在于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组织方式。 日本人的礼仪文化中强调和,主张人人安守本分。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 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

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从对这两个日本神的故事展开,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的产生。而本作的各个方面都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老师在课上拿了《红楼梦》作为对比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这点和《红楼梦》中,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十分类似,也难怪此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日本礼仪

日本礼仪礼节知识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它拥有不同于西方社会和中国的独特的“礼仪文化”。日本社会重视礼节,在日本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和亲近感相比,更要求恭敬礼貌的态度。作为声辉集团的员工,公司要求 一、着装和外观。 1 、着装。服装属于礼仪中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着装。在公司里工作,穿著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穿着代表了公司的精神面貌。接待客户时,也代表了对待客户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说服装是礼仪的一个方面了。 衣服应该每天替换。男士应穿着西装、拎公文包;女士应穿着职业装,避免穿超短裙。 2、外观。穿著应该与个人的外观要一致,外观指发型,女性还包括化妆。原则上外观要给人整洁的感觉。 男士的注意要点: ※头发是否干净,是否留有睡后的痕迹或者头屑。 ※头发是否用了过量的定型剂或发蜡,以致看上去非常光亮。 ※胡子刮得干净吗? ※指甲是否剪过。 ※衬衣是否熨烫过,袖口领口是否干净。 ※领带系紧了吗? 女士的注意要点: ※化妆是否自然。 ※香水是否过于浓厚。 ※指甲是否剪过,是否涂抹的过于艳丽。 ※身上所佩戴的装饰品不能过多。 ※外衣的袖口领口是否干净。 3、表情。笑脸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可以使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明朗,还可以通过用笑脸交谈,使对方敞开心扉。在营造人际关系的时候,表情是关键的要点之一。 礼由心生,多用“对不起”、“麻烦”等词语,时刻站在对方的角度,多体谅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

二、商务场合礼仪。 1、鞠躬。鞠躬是日本人见面和分手时的必行之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 送客时若送到电梯口,应帮客人按电梯按键,并在客人乘座的电梯门完全关闭之前始终维持一样的鞠躬姿势。若是重要客人座车来,必须送到客人坐上车子为止,并将鞠躬姿势保持到车子看不见为止才可以回公司。男士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2、介绍。介绍是商务工作上的重要一环,介绍人介绍双方时,应该首先把年龄小的介绍给年龄大的人,把身份、地位低的介绍给身份、地位高的人,把自己熟悉的一方介绍给不熟悉的一方。在介绍姓名的同时,一般需要说明其所在的单位或团体,如果有职务的话,要介绍职务。 3、递交名片。 名片文化是日本商务往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初次见面时日本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递上自己的名片。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而且要站起身来,在双手递出名片的同时报出自己的单位和姓名。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右手递名片,左手接名片,然后迅速用双手拿好对方的名片,并且仔细看过名片后再收入名片夹。如果漫不经心地看几眼就匆匆收起,会被认为是极不礼物行为。在出席会议时,应将名片按对方座位次序依次摆放在自己面前。不能在名片上书写,更不能在离开时将名片遗忘。 4、安排座位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202X年中国和日本的春节习俗对比.doc

202X年中国和日本的春节习俗对比 虽然日本文化来源于我国,但是中日过年的日期不同,不过呢日本过年的习俗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子,下面来说说202X年中国和日本的春节习俗对比。 日本过年习俗中譬如大扫除、做年糕等等,而中日宝宝的新年习俗,相似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1 红包VS御年玉 日本称压岁钱为“御年玉”,家长们会给自家的宝宝们、以及亲戚家的孩子们压岁钱,这点和中国的传统差不多。日本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所有权,鲜少有代为保管或没收的,“御年玉”给了就是给了,任由孩子自己支配。Emmmm,至于中国家长嘛,你们懂的~ 2 新年第一天:走亲戚VS拜神 大年初一走亲戚,尤其是有新生宝宝的家庭,会格外重视新年的第一次走亲访友,毕竟是宝宝的新年初体验,而且亲戚朋友还会给宝宝大红包呢~ 日本新年第一天不是走亲戚,而是去寺院或神社拜佛拜菩萨,或者拜神。说的是新年第一天,其实许多人在12月31日晚上,就去寺院或神社前排队,在深夜零时听完钟声之后去烧新年的第一支香。很多日本父母会去给宝宝祈福。 3 电话拜年VS晒娃兼贺年 跟中国人喜欢用电话跟远方的亲人拜年不同,在日本人们习惯互赠贺年卡。近年来,装有相片的贺年卡和上面印有宝宝艺术照的贺年卡都非常

流行,父母可以借这个机会把孩子的照片寄给亲朋好友。漂亮衣物装饰下的孩子非常可爱,亲朋好友看了也觉得很治愈。 而最近,日本INS又兴起一阵另类的晒娃之风——晒娃兼贺年。 看看这些笑得一脸没心没肺的宝宝,被P上“恭贺新年”等字样,感觉被妈妈当成了吉祥物呀。 4 宝宝过年神器VS晒娃时尚单品 这次这两样神器说的都是一个东东——一级帮宝适纸尿裤。 看看日本妈妈们在INS上的新年另类晒娃大法,简直是把一级帮宝适当成了时尚单品呀。 当然啦,顶着“日本产院NO.1之选”的头衔,一级帮宝适纸尿裤的高颜值的确配得上萌宝们的盛世童颜。 但中国妈妈们在颜值之外,更看重的是它的实用功能。要知道,过年期间走亲访友,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能及时更换纸尿裤的情况,为了宝宝24小时都要被包裹的小PP舒服干爽,一级帮宝适的柔软透气、吸收性能佳就是非常让妈妈们满意的功能了。 当然啦,纸尿裤柔不柔软是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只有真正使用的人才有发言权。据长期给宝宝用一级帮宝适纸尿裤的妈妈们反馈,她们对这款纸尿裤的柔软度都非常满意。 妈妈们夸得最多的是纸尿裤的吸收性和透气性,无论是带娃在家里摸摸爬爬,还是带娃去外面散步逛街,每次更换纸尿裤的时候宝宝们的小PP都非常干爽,这也给了妈妈们极大的信心——新生宝宝的肌肤非常娇嫩需要细心呵护,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也不用担心宝宝的PP被捂着啦,一级帮纸尿裤当之无愧是中国妈妈心中的“过年神器”!

(98)日本中老年妇女为何恋牛郎(图)

(98)日本中老年妇女为何恋牛郎(图) 日媒刊载的一篇调查文章显示:日本很多50岁以上女 性恋“牛郎”,这些女性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寻找人生第二春”。 在日本,牛郎店是一种正规生意,店员均男性,服务对象多为女性,牛郎的工作职责是陪客人喝酒聊天,帮其忘记生活上的压力。正规牛郎店不会用身体做交易,牛郎收入靠客人点酒计算提成。非正规牛郎店什么景象,不言而喻。 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有牛郎一条街。干这一行的当然也有一定的前途,在AV剧中的男主角多是他们这些人。一旦被选走可就走运了。 但是他们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主要收入就是小费。 在新宿的牛郎一条街,云集着两百多家牛郎店,成千名帅到极点的男人每天的唯一工作,就是讨好女人。牛郎的照片堂而皇之贴在外面,竞争残酷,排名经常变动,全看女客是否满意。 一般来说,日本男人对于妻子去歌舞伎找男招待的行为,都是无所谓,所以,牛郎不用担心会有丈夫前来找麻烦,当然,老板的黑社会背景也让来找麻烦的人退避三舍。和中国男人认为吃女人软饭是可耻行为不同。 日本男人认为,男妓是一门职业,女客满意,就是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所以他们都很敬业,一个月收入在四万

美元左右,做得好的更多。牛郎之间看似很友好,但其中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光顾牛郎店女人的共性:寂寞、空虚、多金。她们试图通过牛郎的尊敬、殷勤、聆听,来支撑自己的强大,到头来,也只不过是城市霓虹灯下自欺欺人的一种情感慰藉,因为在牛郎店找不到真感情,只是金钱与男色之间明码标价的交易。 光顾牛郎店的女人基本分为类:一类是丈夫常年忙着做生意,没太多时间陪自己的女人;一类是丧偶之后却因为很多原因不愿意再嫁的女人;一类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希望通过男人对自己的侍奉,来成全内心的唯我独尊。 女人争取在很多层面和男人的相对平等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即便是在男尊女卑的日本,女人也在悄然改变着一贯的妻良母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国度里,女人们为了挣脱家庭捆绑和丈夫大男子主义,往往会采取一种极端方式来争取所谓的自由和平等,为此,在日本,牛郎店生意就会呈现异常火爆景象。 事实上,绝大多数光顾牛郎店的中老年妇女们并没有想过会和牛郎之间产生感情或暧昧,而是通过花样美男的服务来掩盖自身的空虚以及生活的些许不如意,甚至也有女人想通过牛郎对自己的精细服务来显摆自己的多金和事业的成功。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自古

盘点日本和中国习俗的异同

盘点日本和中国习俗的异同 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到日本后,千万不要按中国的某些习俗去想当然办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乡随俗。否则,将会因不合习俗而造成一些别扭和误会。 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国人一样爱喝茶。但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国人感到难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对赠"梳子"有忌讳,在较为豪华的饭店客房里,也很少有摆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动要,你千万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用。 日本人睡觉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最忌头朝北睡,因为死人停尸时都是头朝北的。所以,当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铺时,一定不要将枕头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烟,从来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国的烟民,喜欢互相敬烟。因为日本人认为每个人喜欢的香烟品牌、品味都不尽相同,不必强迫别人吸自己喜欢的烟。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书法篆刻,因而中国人常常将一些古朴的篆刻印章做为礼品赠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记,在他们的习俗观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日本人也讲"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友引"、"先胜"、"赤口"、"先负"、"佛灭"的字样,表示吉凶日,称其为六曜。其中"大安"即为黄道吉日,日本人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多选此日。而"友引"却是火葬场休息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火化,死者会将其友一起"引"到阴间去。"先胜"意为先到者胜,所以这一天,人们干什么都加快速度。而"先负"则正相反,这一天干什么都力争慢半拍。日本人常对动作迟缓的人开玩笑说:"您的日历今天是先负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为凶,而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为吉。"佛灭"则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无特别紧要之事,一般不要选择"佛灭"之日办理重要事宜。 参加婚礼忌用“完了”、“断绝”、“破损”、“去”、“重复”等词; 参加葬礼忌用“频繁”、“一个接一个”、“不久”等词; 忌谈生理缺陷; 探视病人,忌送盆栽花,也忌提到4、6、9等;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浅谈日本风俗习惯

浅谈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习惯差异 摘要 中国和日本是一水之隔的邻国,相互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同日本同属于亚洲国家,因此,在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多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中日两国所处在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以及历史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在生活方面也必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并且从文化渊源上来讲,中国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一些看起来相似的文化,却孕育了本质上颇有不同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而这些不同更是成为了中日两国之间产生摩擦的文化“导火索”。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以来的30年间,中日两国无论是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还是民众间自发的交流来往活动都越来越多,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只有了解、尊重两国民众最基本的生活习惯、生活风俗,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引发矛盾。因此,研究探讨中日两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十分必要。 关键词饮食习惯;出行习惯;接受媒体讯息;生活风俗;对待公事私事的态度

中日の日常生活習慣の違いについて 要旨 中国と日本は隣国であり、お互いに交流している歴史は二千年まえにさかのぼることができる。中国と日本はアジアの国だから、日常生活習慣及び風俗習慣にあいて、いろいろ似ているところがありさらに同じところもある。しかし、中日の地理位置とか、生活環境とか、歴史の発展方向などの違いから、日常生活習慣での違いたあるのである。したがって、日常生活が反映されている文化においても本質的に違うところがあるわけである。1972年の中日関係正常化が実施されてからの三十年、中日両國は文化、経済、政治などの交流だけでなく、人民の交流活動もますます多くなった。中日の親密関係を保持することは、両國人民の利益の要求に合うことだ、というのも、この歴史が物語っている。それで生活習慣の違いからもたらす矛盾を避けるために、お互いに理解し、尊重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だから、中日の生活習慣の違いについて考察することは十分必要なことである。 キーワード飲食習慣、出かける習慣、生活習俗、風俗習慣

浅析中日文化的冲突与平衡,以《大鱼海棠》和《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二者为例

浅析中日文化的冲突与平衡,以《大鱼海棠》和《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二者为例 《大鱼海棠》讲述的是女主角椿(既不是神也不是人的其他人)在十六岁成人礼来到人间历练被渔套住时,得到人类男孩鲲的帮助却将其误伤致死,为了救助人类鲲,椿不顾全族的反对触犯了天规,引发了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灾难后,她选择了与爷爷合体,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堵住了决堤口。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讲述的是一个叫宗介的五岁男孩,在海边玩时救起了被困在玻璃瓶子里的人鱼波妞,由于波妞舔舐了宗介的血,所以它可以变成人的样子。波妞是海里的生物,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天规)是不能来到人间的,为了实现变成人类的强烈愿望,她和宗介经过了重重考验,解除了古老魔咒终于愿望成真。 一、影片中出现的动物反映了中日文化根源的不同 《大鱼海棠》的故事背景是海,虽然男主角基本上是以鱼的身份出现,也有海豚等海洋生物,但是影片中却多次出现了猫、老鼠、猪、猴、篇幅、蛇等陆地上的动物。可见中国文化还是以内陆文化为主流,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反观中国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开始到西安、洛阳,再到南京和现在的北京,没有一个朝代的首都是建在海边的。由此可见中国自古就是大陆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根本没有真正成为过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在这部以海为主题的影片里出现如此多的陆地生物虽有悖常识,但是在中国电影画面里这样安排相信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吧。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是众多的水母、螃蟹、虾、海星、海马、海葵等。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在日本开车一个小时不论从哪个地方出发都会到达海边,可见大海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中是不能分割的。另外,每年的八月中旬到九月中旬是台风登陆日本列岛最多的季节,即使在日本的内陆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对海洋的理解在日本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影片里不仅是海洋里的生物,对台风的描述也是非常细腻的,使观众在观看《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影片中的主体人物对闯入者的态度 《大鱼海棠》中的主体上演人物是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其他人,而闯入者是人类鲲。当椿的母亲在椿的房间发现鲲之后把它直接扔了,并且,当椿询问母亲真相时她们之间是这样对话的:椿:妈,你进我房间了?妈妈:我进你房间怎么

日本的基本礼节和禁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日本风俗与禁忌 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 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

日本与中国习俗的异同

日本与中国习俗的异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日本与中国习俗的异同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异同,习俗,中国,日本,,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涉外礼仪中查看更多范文。 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到日本后,千万不要按中国的某些习俗去想当然办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乡随俗。否则,将会因不合习俗而造成一些别扭和误会。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日本人也同中国人一样爱喝茶。但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国人感到难以解渴。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对赠"梳子"有忌讳,在

较为豪华的饭店客房里,也很少有摆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动要,你千万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用。日本人睡觉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最忌头朝北睡,因为死人停尸时都是头朝北的。所以,当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铺时,一定不要将枕头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日本人吸烟,从来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国的烟民,喜欢互相敬烟。因为日本人认为每个人喜欢的香烟品牌、品味都不尽相同,不必强迫别人吸自己喜欢的烟。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书法篆刻,因而中国人常常将一些古朴的篆刻印章作为礼品赠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记,在他们的习俗观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日本人也讲"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友引"、"先胜"、"赤口"、"先负"、"佛灭"的字样,表示吉凶日,称其为六曜。其中"大安"即为黄道吉日,日本人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多选此日。而"友引"却是火葬场休息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火化,死者会将其友一?quot;引"到阴间去?"先胜"意为先到者胜,所以这一天,人们干什么都加快速度。而"先负"则正相反,这一天干什么都力争慢半拍。日本人常对动作迟缓的人开玩笑说:"您的日历今天是先负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为凶,而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为吉。"佛灭"则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无特别紧要之事,一般不要选择"佛灭"之日办理重要事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