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解

地藏菩萨本愿经译解

唐于阗(tián)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编者语】于阗国是当时西域的一个小国,在现在的天上南麓。三藏沙门,是说这位译经的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沙门者梵语,义译勤息,是说出家修道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在印度无论佛徒与外道,为出家修道之总称也。实叉难陀是这位沙门的名字,译义学喜,唐朝武则天时代,于阗国王听说武后喜欢佛法,敬重经典,即请该国沙门实叉难陀,把华严经和地藏经送到中国;武后受了这部经典,即请实叉难陀译成汉文,从此这部经典流通中土。

香赞

【编者语】?赞?字,是称赞的意思,就是称赞烧香的功德。赞同了偈,都有发愿的意思在里头的。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编者语】香炉里头供养佛、法、僧和诸佛菩萨的香,刚刚烧起来产生的香气,把所有的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都熏到了。许多的佛,哪怕像海这样大的法会,都可以远远的闻到这个香气,香气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吉祥的云彩,烧香的人,只要有至诚恳切的念头,就可以感动许多的佛,现出全身来了。?乍?字,是刚刚的意思。?法界?,就是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蒙?字,是蒙

盖的意思。?熏?字,是熏染的意思。?海会?,是佛的法会,就是佛说法的地方。说到一个?海?字,是形容他又多又大,像海一样的意思。?悉?字,是完全的意思。?遥?字,是远的意思。?殷?字,是恳恳切切的意思。

【心得】我们烧香供养佛、菩萨的,所以在念经念佛之前,必定要烧香的,在烧香的时候要把不但是供养眼面前所供的佛菩萨,连十方所有的佛菩萨,一齐要供养的。但是第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有诚心,心诚了,才能够感动各方佛菩萨。念这种香赞,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在上香的时候,要发一种愿心,情愿我所烧的香,十方世界都能够受到这种香气。那十方法界里头,各法界的众生,都可以把我所烧的香,去供养各方的佛菩萨。那末我一个人烧了香,供养佛菩萨,就譬如各法界的众生,都帮助我烧了香了,都帮助我供养了佛了。并且还情愿我所烧的香,不但是供养我面前的佛菩萨,所有十方法界的许多佛菩萨,情愿一齐供养到。那末在一个地方烧了香,就譬如到十方法界各处佛菩萨那里,都烧了香了。愿心发得这样的大,功德也就随了这个愿心,大起来了。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编者语】这句话是接着香赞说的,呼喊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时要三拜。为什么要说,这就是呼喊佛号,因为念经的人,烧了香,这种香气,冲在虚空里头,结成了祥云,像宝盖一样,所以

叫香云盖。这香云盖里头,就有许多佛菩萨,在那里接受烧香人的供养,所以要拜。这种拜法,不独是拜了眼面前所供的佛菩萨,直是拜了虚空里头无穷无尽的佛菩萨,所以功德很大的。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编者语】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为什么,他会出现在地藏本愿经里,而且在开经之处,而不在正文里面。之前,读经的时候总觉得莫名其妙,后来认真学习了里面的意思,发现其中意义。意思说,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就在这个时候有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牟尼佛的大威神力,便观十方一切众生,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佛法有什么境界,如何让念佛之人最快进入境界,就像读书进入角色一样,这个觉林菩萨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地藏经这样的经典之作,佛祖怕众生把重点放在经中的事上,而忽视了道理,所以先把道理给大家讲明,免得被文中的地狱呀吓到,也不至于太执着于自己看不到的妄想,这真是佛祖用心良苦之处。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编者语】我们的思想就好像画画技师画师一样,在画画之前,总是要构思整个画面,将画什么?怎么花?用什么色彩?如

何配色?等等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这种在虚妄的思想中取相,最后和画出来的效果和自己心中的画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实际上是不是一样呢?我们就看大种这个词,这是整个偈的精髓。如何理解大种,慧通认为大种其实就是真如真性的意思,也是人思想认识的问题,思想认识是各个有差异的,都是对事物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看这个世界在我们思想表面都是基本一样的,但是事物本质认识确不同。比如有人看到冰雹以为是珍珠,看到他晶莹剔透,捡了带回了家,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觉得可能是冰雹,会溶化成水,算了不捡了。这又是当取而不取得过失。所以我们在世间,就是这样被种种虚妄的表面现象知道我们人生,也就是这样虚妄导致我们起惑、造业、受报、轮回。所以这这句偈中,佛陀告诉一个道理,当我们是画师的时候,执着自己心中的画,这叫执着,但画师画画的时候,分配彩色的时候,我们就在为自己的这份执着而努力,也正是这个努力造了因和业力。当虚妄取异像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出离心和分别心,当你认为都是真实的,就是错了,因为这个现象只不过是你造下因的果报。所以大种,我们不要去看表面,因为诸法空相,你看到的一切事物是因缘所有,都空的,是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能认识到这点就好了。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编者语】物质的本质构成是没有实相的,是虚空的。这些色相由于是虚空的,所以其中没有物质本源的构成。但是,这些色相又是基于本质构成而显现的,是不能脱离大种的,如此才能绘画出各种各样的相貌。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试想一个虚幻在脑子的事物如何是事实真相。本来是白纸,白纸上本来就有画,但是随着彩色把白纸盖住,原来的真实的事物也就看不到了。正如佛法中阐述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烦恼为什么来,因为贪瞋痴。所以我们所说,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真相与虚妄的辩证关系。当我们现出妄想,虽然妄想不是真相,但妄想是随心而发。这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认为是对的真实的事物,往往是虚幻的,往往认为是真理却不是,这就是真如的道理。一旦虚幻成为不了真实,那么真实也无法体现出来。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编者语】他的心中,他的意识中,本来没有彩画中所画出的物质实体。这幅彩画中间,或者彩画所描绘的物质实体中间,也没有他的心。然而,只有不脱离他的心、他的意识,才能画出彩画。这点是辨证观点,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如果离开心,就没有心画;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编者语】那颗心本来是不执著于虚假的色相,就是说,他是能够看透物质本来面目的。那种无量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当他痴迷执著于这个色相的时候,他以这个变幻现出的物质色相为实的时候,就是说当他认假为真的时候。这种种物质色相就成了障蔽和迷惑,又让他不能知道这种种物质色相的本源。如果清洗掉他心中的染污,这时所示现出来的一切色相,每一种呈现出来的,又都是他开悟之前所不知道的万事万物的本源。画画的心,常无所住,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编者语】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即使,他不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心,不明白自己起心动念的道理,迷失于种种色相。他同样可以由这颗虚妄的心,而画出彩画。诸法性即六道轮回中一切有灵,他们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皆是由于这个缘故。世间凡俗的各种造作在本质上也是这个道理。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编者语】人的心,好象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

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自心是世间万法的根源,人心

的见、闻、觉、知如同这位画家。能够造作变现出世间的种种。五蕴都是从这颗俗心中变现出来的,由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的幻化。(五蕴,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旧译之一义:荫覆。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除色蕴而自四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总体来讲,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积集为性者,故云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

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此句强调说,没有一样世间法不是如此造作出来的。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编者语】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象佛

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人心如果除去那些虚妄之后,和佛心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佛和众生,其实皆在自然缘起法则之中。佛和众生皆平等,其实本无我们主观意识中高低贵贱之分。佛心是觉悟了生命本质的,人心是迷失了本性。一念觉则彼岸,一念迷则此岸;二者的根本差别,正在此一念之间。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佛与众生的心性都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体是本体,性是本性。体与性,同体而异名。就佛法而论,则如来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是永远融会在一起的。只是佛之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是觉悟了的正果,众生之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是那颗没有参破大种的、需受轮回之苦的心灵。上面之偈交待了众生世间的诸法实相,与诸佛的证悟。此后三首,开始告诉我等,应该如何行持,才能证得究竟圆满。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编者语】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

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觉林菩萨告知我等,行持的重点在于——心行,了解我等起心动念,皆由心中欲望。所以,告诉我们省视自身心行的重要,心正邪归正,心邪正亦归邪。普造是讲不论入世、出世皆能自由自在、圆融无碍,这时候就能彻知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状况、国土环境、遇人好坏,因为一切善恶因缘果报,皆是心行所造。我们在梦醒之间见到的佛菩萨,都不是真正的佛菩萨,心外的一切相皆是虚妄。只有当我们参透了大种,深知此理的时候,才如同见到了佛。这个时候也就能明了佛的真实究竟,原来大种即佛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编者语】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觉林菩萨又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行法:不住。心外的一切相皆是虚妄,我们的身体同样是不应去执著的,所以我们的心,不应住于身。在未证得佛性之时,我们的心灵,同样是虚妄的,这颗虚妄之心,同样是不应去执著的。因为执著于此

色相之心,真心就不能显现,就不能证得佛性。当能放下一切虚妄之相,就能得到解脱。虚妄之相,不仅是这些财、色、名、利等障凡夫的世障,而且也包括声闻佛理,所以说理障则障菩萨。只有不执著这些,才能自性自度,进而普度众生以行佛事,成就未曾有过的大自在。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编者语】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尴死,被无常二鬼,引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 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哪四句?念给我听听!] 他念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听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哪部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觉林菩萨归结行法的重点,是应观法界性。上二首是自內而外,此首则自外而內,勉励众生去观察体知法界性。下自三途六道,上达佛菩萨的诸法界法性,一切可以见闻觉知的存在,皆是由心所觉知和造作、变现,当我们大彻大悟认识到这些时,就会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境界。

昔人有云: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何况此全一章偈耶!愿思此言,勉共传诵。

【编者语】有前人说:一个偈颂之功,能破地狱。何况这一全篇偈呢!愿思维这句话,共同勉励传诵。《觉林菩萨偈》揭示了世出世间一切万物法性的秘密,愿和大家相互勉励记诵了知此偈,定能不堕地狱,而立地成佛。

南无地藏王菩萨(三称)

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十方菩萨共归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称扬地藏真功德

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作大证明功德主。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dāo)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yào)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密音。尸波罗密音。羼(chàn)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密音。禅波罗密音。般(bō)若(rě)波罗密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

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xī)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

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nuó)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衹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衹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

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jué)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q ǐ)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

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为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