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基本应用原则》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包括身原形、袖原型与裙原形。它是女人体基本服装形态的平面展示,是实现女装设计师梦幻般构思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极轻松地将极其复杂的服装结构、造型及款式给予准确的表现。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不仅是因为其服装原型自身的造型准确、结构合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应用原则,这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应用原则,它们分别是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

在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中,由于女装身原型的结构变化复杂,并且易于表现文化原型的应用原则,因此,仅以女装文化身原型为例,阐述其应用原则。

一、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设计移动转换原则

(一)、省的概念及功能

1、省

服装中“省”的形式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格陵兰。省(DART)的出现,构成了以往在衣片上不曾有过的、吻合人体形态的体面转折线,它把服装从裁剪的平面性彻底地分离出来,从此确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以三维空间构成窄衣文化的起点。

ッ)是服装设计师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依据人体的体型、服装的省(DART、ダ

——

服装面料的特征以及服装造型、款式设计的要求,在衣片结构上设定的缝合部位及裁剪部位。

2、功能

省不仅具有将服装面料从平面转化为吻合人体基本立体型态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实现服装设计师的服装造型、款式设计以及重塑人体形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二)、省的形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省在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完形省和非完形省两种。

完形省是指服装省的形态完整,分割形式对称。表现形式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如:钉子省、锥子省、橄榄省等。(如图1—1 )

非完形省也称为隐性省。它是指服装省的功能完备,具有省的特征,但是省的形式不完整,省的依据人体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形式为对称或非对称。它是完形省的一种变化形式,在结构设计中是一种变省为线的表现形式,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是—分割线。如:公主线、刀背线(FRENCH DART)、育克线(YOKE LINE)、克夫线(CUFF LINE)、后背中心线等。(如图1—2 )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所有能构筑服装款式、造型及结构的分割线形式都是省的形式。因此,结构线是省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结构线也是最能体现服装设计师构思精髓以及表现其服装设计特征的工具。省的形式决定服装的款式,不同形式的省能构成了风格各异的服装款式和造型。

(三)、省的位置

服装的省位是指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因省的形式与功能的不同,而相对于人体存在的各个部位。省位的设定范围通常是围绕人体的凸起、凹陷和转折明显的部位以及依据服装造型设计的特征而设计的。但是,人体体态的起伏特征与转折部位决定服装中基本省的位置。如:前后肋缝线、大小袖前缝线、胸省、肩省、腰省、腹省等。(如图2 )

(四)、服装原形省的基本单位以及基本省量

1、服装原形省的基本单位

服装原形省量的基本计算单位是角度。不是厘米。省量角度的设定是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能够在具体服装设计时将原型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实现设计移动以及准确转换的根本保证。

2、基本省量

女装文化身原形前片的基本省量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为了解决胸部造型而存在的省量,它既是将服装原形前后衣片放至在同一水平线上后所呈现在前后原形肋线上的差量。即肋部的省量。另一个省量是为解决胸部与腰部之间的存在的造型差异而设定的省量。

后片同样存在两个基本省量,一个在肩部,它是为了满足肩胛骨与肩部的造型而设立的。另一个在腰部。它同样是为解决胸部与腰部之间的存在的造型差异而设定的省量。它们也是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所能运用前后身原形的最基本的省量。(图-3)因此,在服装设计中的所有的省量以及形式均是它们的变异。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省、省位及省的形式是根据服装的款式、造型、服装的面料特征以及人体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在服装设计中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依据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整体的设计理念被消除或者转换为其它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是服装结构中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不是可以随意消除或转换为其它形式的。服装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在移动转换时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五)、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设计移动转换原则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省量、省的形式以及省位的移动转换原则是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结构的设计精髓之一。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可移动转换而不可消除原则。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消除转换原则以及省位及省的形式移动转化时省量角度不变的原则。

1、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可移动转换而不可消除原则

省位及省的形式的可移动转换不可消除原则是指当服装省位的端点在服装的样板中部时,服装的省位、省量可以依据服装原型的基本省量根据服装款式及造型设计的需要任意移动或转换为各种形式。否则将不能移动或转换。(如图4—1 )

在省位及省的形式移动转换后要根据服装的款式、造型、结构及服装的面料特征重新调整面料的经维纱向,以确保服装板形与设计造型的一致性。

2、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消除转换原则。

省位的消除原则是当服装省位的端点在服装样板的边缘时,服装的省、省的形式及省位可以根据服装款式及造型设计的需要,被消除或转换为其它的形式。否则,省位将不能被消除或转换。

在特定的省位被消除后,应立即验证省位消除或转换的是否合理。省位或转换及消除的是否合理要以展开省位后服装板形是否能恢复原样为依据。(如图4—2)所示A图的消除方法是正确的,B图的消除方法是错误。

3、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移动转化时角度不变的原则。

省位及省的形式移动转化时角度不变的原则是指当服装中的省位因服装款式的需要必须移动和转换时,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在转换后的省量角度必须和转换前的省位省量角度保持一致。(如图4——3)

省量转换时,以厘米作为省量转换单位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它的条件是作为被转换的省量在转换凸点的两端距离相等,否则,此种理论和方法是不成立的。以角度作为省量转换单位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如图4——4)省角ab c与省角abc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对应展开的量却是不同的。

角度不变的原则不仅能够确保原型省位在单向或多向移动转换后,原型外部形式的变化不会影响服装的结构与造型设计,同时,它也是检验原型省位及省的形式转换是否合理的科学依据。角度不变的原则是日本文化原型省位及省的形式移动转换原则的精髓。

二、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腰节线在原型的原始状态下是呈水平状态的,为了能方便制图和简化运算,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将原型若干的省位加以调整、归纳,从而使原型的前片出现下垂现象,前腰线呈曲折状态。(如图5——1)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腰节线水平原则是指在原型应用中前后原型的腰节线必须调整为水平状态。将原型腰节线调整为水平状态不仅能够确保原型使用的正确性,同时,它也为准确计测原型的原始胸部省量以及省量的角度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准确塑造服装形态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具体应用服装原型时要首先将原形的前后衣片调整至水平状态。(如图5——2)

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是正确运用原型的的基本保证。同时,它也是正确分析服装的结构问题和解决结构问题的的方法。

省位的移动转换在服装设计中是全方位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它们依据不同时期的时尚概念、服装工艺以及设计师的构思而变化,从而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服装款式。貌似简单的结构形式背后却可能蕴涵着及为丰富的结构设计内容。(如时装效果图6)所示。

该款服装的造型完美,但是其表面结构分割形式及为简单,它在处理胸部造型上既没有采用公主线或者刀背省的形式,仅有BP点下单方向的省位和省量,衣片分割也是极为普通的八片联身。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以此图为例加以结构分析。并借此将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的具体应用方法以及隐含变化步骤给予详尽的阐述。详情见(图7)。

设:人体胸围84厘米。腰围64厘米。臀围87厘米。衣长68厘米。袖长57 厘米。袖窿弧49厘米。袖口宽14厘米。背长36 厘米。肩宽41 厘米。运用M型号日本文化原型。衣片结构制图如下:

BN---------------------BL: 衣长

BN---------------------WL:背长

WL-------------------- HL:腰长

BN----------------------SD:22厘米。

HP: BN----------------DS/2。

D-------------------------AP:3厘米。

U------------------------ FD:2.5厘米。

袖片结构制图:

ST----------------------SL:

FD--------------------- ST:袖窿弧的35%。

FW---------------------FD:12。

EL---------------------FD:SD-------WL

U------------------------FD:2.5。

U------------------------AH:袖窿弧/2+1厘米。

SP-----------------------ST:AH---------------ST的/2+1厘米。

H:SP-----------------ST的/3。

RA----------------------RB:1.5厘米。

U-----------------------SUP:3厘米。

SUB-------------------SUP:衣片(UB---UP)-1厘米。

CW---------------------SL:袖口-1.5厘米。

该款制图的结构分割线是围绕人体的体面转折而设置的。它的表面分割是极为合理的。但是,它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它充分利用了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它将围绕胸部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按照设计意图进行合理的转换、合并以及消除,以此在优化了结构分割形式的同时也进一步主观意识表现了人体的完美体态。

首先,它将衣片的翻驳线切开,在翻驳线与BP 点的垂直点处追加一个省量。然后,在驳头相应位置将因追加省量而引起的翻驳线变形以及缩短的距离加以调整。从而在翻驳线处形成省量。通过追加的省量A以及在翻驳线处的省量,它使驳头以及胸部的造型更加圆顺完美。(图-8)

翻驳线处的省量设计是追加的省量。因此,它的角度大小要以实际人体形态为主要依据。以免因省量及省位追加的不切实际而在衣片中产生过分似的变形以及差异。

其次,它利用省量的角度转换原则在B部位将肋部省量转换至C处。同时,它利用省量的消除原则在D处将肋部省量消除。这样它不仅优化了复杂的结构分割衣片,更为重要是它在隐藏了结构设计的构思与方法的同时也简化了服装工艺,使该款服装的结构体现了更为丰富的设计内涵。(图-9)

兜盖的形态处理方法,同样是利用省量的消除原则构成的。它使兜盖和服装完美的融为一体。

领面的设计是利用领里的结构以及人体肩颈部的形态而设计的。它使领面的外领口展开,从而使领部的造型在人体的肩颈部更加服帖,服装的整体造型更加完美。(图-10)

服装结构设计中,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是构筑服装的立体形态、造型以及款式的根本因素,它们决定着服装与人体形态的吻合程度。在服装设计中的没有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也就没有了适体的服装。

服装中的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不是随意设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体形态、服装面料及服装工艺的制约。因此,服装设计师在具体设计和运用省量、省的形式以及省位移动转换原则时要根据服装造型、款式等诸多因素加以区别对待并灵活运用。与此同时,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省、省位、省的形式以及在运用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它更为检验设计师结构设计及款式设计是否合理提供了正确的依据。

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是正确运用原型的的基本保证。如果设计师能将服装原型的结构设计原理与立体服装的结构设计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其设计师的结构设计表现方法将会更加多样化,其设计作品也将会更加完美。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特征与设计基础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为该院的教学而编写的《文化服装讲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前身是“文化裁缝学院”,它是在1923年由并木伊三郎和远藤政治郎共同创建的。后由继任院长小池千枝更名为日本文化服装学院。

日本文化服装原型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原版《文化服装讲座》传入我国。60年代我国进行了部分的翻译并计划出版,但由于“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计划未能实现,1980年我国赴日本参观团在参观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时蒙该院赠《文化服装讲座》全书一套,后又得到台湾省已翻译的一至五册,促使《文化服装讲座》能在短时期内和我国的服装设计者见面,并逐步渗透到我国服装界的各个领域。《文化服装讲座》为丰富我国服装教学理论,提高服装时间设计者的整体素质以及了解国际服饰知识和开拓视野均作出一定的贡献。

日本文化服装原型虽然在我国服装界传播已久,但是由于对其本质认识的疏忽,因而在运用时方法也难免不流于肤浅,这便很难对日本文化服装原型不产生偏差和或过于偏激的认识。因此,要想真正掌握日本文化服装原型,就必须对日本文化服装原型的结构特征及构成基础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才能作到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日本文化服装原型包括女装原型、男装原型和童装原型,其中以女装原型的结构复杂并且能集中表现文化原型的结构特征,因此,仅以女装文化原型为例阐述其结构特征及构成基础。

一、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特征

1、身原型的结构特征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特征在制图方法上属于胸度式原型。

它是从着装者身上采测胸围、背长的寸量,其表现形式是以胸围的寸量为主,通过分析计测人体躯干各部位的寸量与胸围的关系来确定其它各部位的计算公式及寸量。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特征在放松度上属于宽松式原型。

其表现是原型在人体胸围线以上及肋部两侧完全合体,在人体的前后腋点、肩胛骨点及腰围处有适量的放松度。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特征在形式上属于综合原型。

原型的前片是梯型原型,后片箱型原型。其表现形式是原型的肋线向后倾斜,前片出现下垂现象,前腰线呈曲折状态。(图1)

2、文化女装原型袖的结构特征

袖原型的结构特征在制图方法上属于短寸式原型。

它是依据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及人体臂长的寸量来确定袖山高度、袖窿弧的长度、弧度、袖长及各个部位的计算公式及寸量。

袖原型的结构特征在放松度上属于宽松式原型。

其表现形式是袖山吃势较大,同时袖原型与人体臂膀的围度有较大的容度。

袖原型的结构特征在形式上属于立体原型。

其表现形式是袖山的立体圆顺度及袖原型的弯度形态能充分满足人体臂膀的形态。(图2)

3、文化女装原型的型号结构特征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型号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人体形态。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最初传入我国时仅有六种型号,发展至今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以有十种型号,分别是“S”“M”“ML”“L”“2L”“3L”“4L”“5L”“6L”“7L“十种型号,它从胸围78厘米起。止于130厘米。其间跨度为52厘米。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型号划分细腻准确。

它的表现形式是除了“S”型号与“M”型号原型相差4厘米以外,其它各原型型号之间均相差6厘米。较为严格的说法是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各个型号之间划分理念是以B/6(B代表胸围)相差1厘米而划分各个原型之间的型号。(其间各个型号的基本数据及相应变化的运算公式详见表一)

4、文化女装原型的制图结构特征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制图顺序是科学的、制图理念是整体的、全方位的。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制图顺序是是从后片至前片的。是与平面服装结构制图孑然相反的制图顺序。制图顺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女装原型对人体形态认识的全面性,文化女装原型在制图不仅考虑到人体静态时人体体表形态及文化女装原型各个身幅的不同,同时也考虑到人体在运动时对人体体表形态及对文化女装原型各个身幅的影响。如;上肢的活动范围是躯干部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当上肢侧向水平伸展时,活动范围可以侧上举或侧下落90度左右,前向水平伸展时可以上举或下落90度左右,左右方向运动可以达到75——90度之间。当上肢自然下垂时,上肢向后方运动不超过60度,向前运动可以达到180度左右。由于上肢的运动方向及运动范围多半是在躯干的前方,所以上肢的运对人体背部产生的拉伸力导致了人体背部面积及体表形态的变化比胸部的变化大。同时根据日本有关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人体运动对体表的拉伸率影响如下:胸部的横向拉伸率是1 2%—14%,纵向的拉伸率是6%—8%。背部的横向拉伸率是16%—18%,纵向的拉伸率是20%—225。由此更可以说明上肢的运动对人体背部体表拉伸率的影响比胸部拉伸率大。因此文化女装原型在制图顺序上首先处理原型后片是结合了人体动态与静态的体表情况,从而设定原型背幅的放松度比胸幅大1.5厘米,既背幅的计测公式是B/6+4.5厘米,胸幅的计测公式是B/6+3厘米。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在制图上属于胸度式制图,胸围量是构成文化女装原型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型号原型的胸围量变化导致原型的各个部位的结构与形态也随着生产不同的变化。其中受胸围量影响较大的部位有胸高点、前下垂量、肋幅、胸幅及背幅的宽度。

胸高点的变化是最大的。文化女装原型每增大一个型号,胸高点与袖深线间的距离就增大0.5厘米。

前下垂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在“S”与“M”型号之间相差0.7厘米。在“M”与“ML”型号之间相差0.5厘米。在“ML”与“L”型号之间相差0.3厘米。其它各个型号之间均相差0.2厘米。

肋幅宽度的变化大小仅次于胸高点的变化。在“S”与“M”型号之间相差0.6

厘米。其它各个型号之间均相差0.4厘米。

胸幅与背幅的宽度变化是受胸围量影响最小的。在“S”与“M”型号之间相差0. 3厘米。其它各个型号之间均相差0.2厘米。

以上各个因素虽然都随胸围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变化方向及变化程度上都不尽相同。

胸高点和肋幅的宽度变化是随胸围量的增大而在B/6的基础上增大调节量。前下垂量的变化较复杂,一方面,它随胸围量的增大而增大调节量,另一方面,它在胸围量较小时调节量的差量大、在胸围量较大时调节量的差量小。背幅与胸幅宽度的变化是随胸围量的增大而在B/6的基础上减小调节量。它们的变化差异说明了胸高点、前下垂量及肋幅宽度与胸围量的关系呈正比。胸幅、背幅的宽度与胸围量呈反比。前下垂量的复杂变化说明了文化女装原型对各个部位的变化调整不仅考虑受胸围量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年龄对女性人体形态变化的影响,进而对受年龄影响较大的部位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文化女装原型不仅能准确反映女性人体躯干形态与胸围量的变化关系,同时又能准确的体现女性人体形态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其间各个型号的基本数据及相应变化详见表一)

5、文化女装原型的分割结构特征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分割特征是立体的体面分割。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上以B/6来分割原型的背幅、肋幅及胸幅的。它是在科学地分析了人体体表的曲面结构后以立体的观察方法来表现人体的体面关系的,B/6的分割方法使文化女装原型在人体躯干的前后左右均产生一定的空隙,它使人体躯干具有全方位的运动空间和舒适感。平面服装的分割结构多是以B/4来分割衣片的,它仅将人体视为二维空间物体,忽视人体的复杂曲面性。平面结构的服装仅在躯干两侧具有空隙,因此,它仅使人体躯干具有上下运动的空间,而缺乏左右运动的舒适感。(图3)

二、文化女装原型的构成基础

1、身原型的构成基础——箱形原型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是梯形和箱形原型的综合产物。其形式特征是肋线向后片倾斜,前片出现前下垂量,腰节线呈曲线状。文化女装原型是如何形成这种状态的?我们必须从文化女装原型的基础形态——箱形原型中去寻找答案。

箱形原型

文化女装原型的基本形态是箱形原型箱形。箱形原型的特征是肋线呈垂直状态,腰节线呈水平状态,箱形原型共有7个省位,其中腰节处有5个省位,分别是胸省a、前腋下省b、肋下省c、后腋下省d、后肩省e,其它两个省位是后肩省f、前袖窿省g。省位及省量的分布呈原始状态。(图4)

箱形原型的转化过程

文化女装原型的前片形成过程是通过把箱形原型的袖窿省位g合并后,将其省量转移到胸省a处,并合并前腋下省b,由此使箱形原型的前后肋线重叠,前片生产所谓的前下垂量。

后肩线的形态由于后肩省的存在应该是曲折的,为了制图及操作简便将肩线调整为直线,同时,由于后肩省的原因使后肩线比前肩线大1.8厘米。

文化女装原型的最后转化过程是将箱形原型的肋部折叠量在中心线处前后剔除而形成的。(图5)

文化女装原型在由箱形原型转变后,其外观形态更为规范,省位及省量更为集中,为方便学习和运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袖原型的构成基础——静态袖原型

文化女装原型的袖原型共分两大类:一类是静态袖原型、另一类是动态袖原型。其中静态袖原型是文化女装原型袖原型的基础。

静态袖原型的特点是造型美观,舒适性较弱,活动范围小,它较适合于西装及各类制服类袖型的设计。

静态袖的构成方法是紧密围绕着文化女装原型的袖窿弧线及人体臂长的寸量进行的具体方法如下:以“M”型号原型为例,首先在后片原型上确定袖深线的1 /2处为A点,由A点向背宽线和胸宽线画垂直线,交背宽线与B点,胸宽线于F 点,分别以B

点至后肩点S和F点至前肩点S’间距离为半径,以B点和F点为圆心画弧相交于一点为H点,(分别以S点和S’点向B点和F点联线)H点为袖山高点。以H点向胸围线画垂直线交于H’点,H点至H’间距离为袖山高。

以H点为起点,分别以前后袖窿弧值为距离向前后胸围线处画直线,交前后胸围线处为G点和K点,G点至K点间距离为袖幅宽。袖肘线与原型后片的腰节线是同一位置。袖长的寸量以设定值确定。(具体画法见图6)

动态袖既是女装原型的袖原型。它的特点是袖型舒适宽舒,运动范围较大,上肢侧抬20度左右时袖型平服,无皱纹,上肢下垂时皱纹随着生产。与静态袖相比,

动态袖的袖山高比静态袖的袖山高低1.4—1.5厘米,袖幅的宽度却静态袖宽4—4.5厘米。因此,动态袖较适合于衬衫、夹克及休闲装的袖型设计。(图7)

文化女装原型袖型的产生均是由文化女装身原型的袖窿弧与袖长值推导出来的,因此,袖原型与文化女装身原型具有一定的吻合性。它包括相对吻合性和绝对吻合性。

相对吻合性是指袖山弧值与身原型袖窿弧值的吻合性,袖山弧值虽然是由袖窿弧值推导出来的,却由于构成的方法导致了两者之间值的差异。两者之间值的关系是袖山弧值比袖窿弧值大75%。假设袖窿弧值是40厘米,袖山弧值应该是43厘米。因此称为相对吻合性。此种吻合性保证了袖山弧值与袖窿弧值的正常关系,为构成袖山的立体形态奠定了基础。

绝对吻合性是指袖山高及袖山弧在由身原型推导出来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吻合点。既袖原型上的B点、H点、F’点与身原型袖窿弧上的B点、SS’点、F点。它们在装袖工艺中是绝对吻合性。此种吻合性为正确装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文化女装原型的结构特征和构成基础是文化女装原型的精髓部分,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的运用。由于文化女装原型在制图方法上属于单纯的胸度式制图,所以在制图方法和计测公式的运用时也存在概念化和简单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日本文化女装原型时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日本文化服装原型凸腹体男西装的结构设计》

凸腹体是指人体的腰围或腹围的尺寸比胸围的尺寸大而且腹部形态向前部突出的人体形态。凸腹体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属于特体结构,因此,在结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凸腹形态的人体特征是挺胸、直背,胸宽、背厚。因此,它要求西装的前中心线比后中心线长,腹围的尺寸比胸围大,胸幅、肋幅及背幅的比例合理准确。但是,凸腹体男西装的结构设计难点并不单纯表现在此,凸腹体态的西装结构设计难点主要还表现在如何既能满足西装的胸部、腹部以及下摆部的合体形态,同时,又能运用服装造型结构分割原理去弥补视觉体态的不足。因此,如何能准确计算出西装腹部

的凸腹量、明确凸腹量位置以及正确理解腹部省位移动、转换的功能,运用结构分割线去重塑人体的视觉形态,满足视觉美感是凸腹体男西装的结构设计难点。

下面以一凸腹体平驳头单排扣男西装为例加以详尽说明。

设:人体胸围是100厘米,腰围是108厘米,臀围是110厘米,衣长是77厘米,袖长是61厘米,袖口是16厘米,袖窿弧SS`54厘米、胸宽、背宽、肩宽。

运用日本文化男装原型制图,在日本男装原型的基础上依据人体的胸宽、背宽、肩宽等尺寸去修正服装原型,使其原型趋于个性化。

将前中心线与胸围线A处切展,切展量为1厘米。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修正凸腹人体由于挺胸状态而导致的西装前中心线偏短以及西装前

下摆上翘设立的。它的切展量大小要视其凸腹体的具体体态而定。将背宽修正为B/6+5.5厘米是根据人体躯干的形态以及躯干与上肢的

活动范围、活动量设定的。肩部的结构形态在为肩部设计省位及省量的同时也为人体臂根设计了活动空间。肩部的结构形态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因凸腹人体臂膀处(三角肌)过粗而产生的胸部压肩现象,它的结构形态不仅能使肩部造型更为顺畅,同时也能够减缓因凸腹人体肩部过宽而产生的外肩点(SS`点)的视觉冲击力。(图1)

以修正后的原型为基础,将背长线延长至77厘米,确定西装的基础底摆以及前中心线。

凸腹体西装的凸腹量是在西装前原型肋宽的前1/4(F)处向原型前中心线以1/4腰围计测的,超出原型前中心线的部位TF`既是凸腹量。在此基础上确定西装的止口线及搭门线的位置等。(图-2)

凸腹体西装腹部的省位是在平行于大兜位下0.5厘米,省的端点距大兜位前端点1厘米C处。省位的转换是解决西装腹部及腹部以下各部位合体的关键点。它的转换方法是以C点为圆心展开腹省,并将西装腹省CC`转换成水平状态,与此同时在C点下方将腹省的转换部位合并。通过对腹部省位的转换及合并既可解决由凸腹量而引起的西装前下摆以及前止口的前撅状态,同时也能解决西装腹部以下的合体状态以及塑造西装腹部向肋片转折的状态,使凸腹体西装的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服装造型整体效果美观。(图3)

领型结构是在西装领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通过西装身原型的前后领口弧线的形状、长度及驳头线的位置绘制西装领的基本领形(领里),在清晰划分领座与领面位置的同时注明基本领形的经纬纱向。领面的形态与结构是依据基本领形(领里)的结构设计的。首先在基本领形基础上将领座的上口弧线平行向下移动1—0.5厘米,将领面与领座分割为两个部位,同时,在领面和领座分割线处各追加0.2厘米。领座的上口弧线平行向下移动1—0.5厘米,这是为了防止将领面的分割结构(翻折线)暴露在外面,从而影响视觉效果。领面依据肩缝线在领面上的位置向领面后中心移动1厘米,以此为基点将领面后中心部位平分为3部分,在等分线的基础上将领面外口各点切展开

0.2~0.1厘米。领面外口弧线与领里外口弧线的长度差值将使领面在胸部、肩部及后颈部平服合体。

将整体领面分割为翻驳领的领面与翻驳领的领座两部分,从而使翻驳领的领面与翻驳领的领座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省位及省量。省位形状与省量将使领部造型以及领型翻驳弯度更为完美顺畅。(图4)

领面外口切展量及领面和领座分割线处各追加的0.2厘米的设计原理是依据相同面积及形态的面料具有面料内外容差不同的原理以及人体颈部形态与驳领在肩部和背部的平服状态而设计的。领面外口的切展量及领面和领座分割线处各追加的量要以面料质感及实际的立裁情况而定。(图4-2)

袖型的结构是依据西装身原型的前上袖吻合点U、后上袖吻合点K、以及背横线KZ、袖长、袖口和身原型的袖窿弧SS`的实际测量长度而设计的。因此,西装袖型的袖山弧度、袖山高值、袖山弧值与西装身原型袖窿弧度、袖窿弧值存在及强的吻合性和关联性。

依据身原型袖窿弧值/3+1~0.7厘米确定袖型的袖山高,以前袖吻合点U为基点,以西装身原型的袖窿弧值的1/2—1.5~2厘米向背宽横线处连接并依此确定西装袖的袖幅宽度及后袖型的上袖吻合点K、以袖幅的1/2向后移2厘米确定袖山高点以及袖山与身原肩点的上袖吻合点SS`。因此,袖型的袖山弧与西装身原型的袖山弧存在3个对应的上袖吻合点既U、K以及SS`点。(图5)

由于袖型的袖山高、袖窿弧值是由西装身原型的袖窿弧值推导出来的,由此而产生的袖型以及袖窿弧值与西装身原型的袖窿弧值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量、即袖山弧与袖窿弧存在1/10的差值。1/10的袖窿弧与袖山弧差值是西装袖原型构成立体袖型形态的必要量,具体表现在袖山弧比袖窿弧大1/10。袖型1/10的袖窿弧差值在U与S S之间占0.6/10,在SS`与K之间占0.4/10。1/10袖窿弧差值在袖山上的分布是依据人体上臂形态及西装袖的特定形态而设定的。因此,西装袖原型的袖窿弧值在其它部位与西装身原型的袖窿弧值则不存在任何差值。换句话说就是西装袖型的袖窿弧值在其它部位不存在任何的吃量。

由于凸腹体的形态特征是腰围尺寸比胸围尺寸大,因而在前胸处没有省位或省量可言。但是,为了能在西装造型分割及视觉上生产美感,可以在肋缝处为前胸追加一个省量。凸腹体的西装各结构分割线应尽量贴近人体的实际转折处,西装各衣片的比例关系也要做一些视觉上的调整,同时,西装的驳头、大兜盖、小兜牌的结构造型要与人体形态,以及西装的整体造型协调一致。西装下摆弧线的角度应尽量采用较小的角度,以免将腹部形态的缺陷表现出来。

凸腹体西装的具体制图尺寸、步骤及方法如下:

后片

O---L: 77

W--H: 18(成人臀围的位置一般是在人体腰节线下17—18厘米处)

Z : OB/2(背宽)

Z—K: 背宽/4+5.5

W—W`: 2

L---L`: 3

前片及肋片

J—G : 1

D---J: 3

U—D: 3

D—B`: 胸围/6+4

F : IJ/4

F---T: 腰围/4

T---F:` 凸腹量

F`--T: 2.5

T---T`: 2.5

I---P: 9

P—P`: 10

D`--J`: 3

N`—Y: 13

Y—Y`: 9

V : MM`/2

V—V`: 4

T`---Q: 12

袖型

O---O`: 61

O—D: 袖窿弧SS`/3+0.7

D---U: 3

U---K: 袖窿弧SS`/2—1.5~2 B---D: 1.5

B`--K: 与西装后片BZ距离相同D--B: 1.5

SS` OE/2—2

B`--W`: 与西装后片BW距离相同

K—K`: 2

L---O`: 1.5

O`--L`: 16

制图比例(1:400)、版型(净版)、尺寸单位(厘米)。

日本第八代女装原型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相同, 文 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 值得我们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 设计的能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 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1. 1比较分析 1.1.1 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 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 不同的省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 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

一切都需要进行 重新设计, 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 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 处理掉了, 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 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 腰节线, 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于 胸围线上, 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结 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 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相 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 同号型的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 同的, 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明 将肩斜与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 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 在公 式中增大了定寸的值, 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 如表1 所示。 表1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较 部位后横开领胸围线胸宽背宽 第八代原型B 24+3.6 B 12+13.7 B 8+6.2 B 8+7.4 第七代原型B 20+2.9 B 6+7 B 6+3 B 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 虽然制作过程变得有些 复杂, 但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 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 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 而 对底部弧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 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 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 造 型更完美。第七代袖子原型, 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 虽然 在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出入, 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 依其设计宽松袖时, 不

文化式女装原型制图方法

原型裁剪法可以说是平面化的立体裁剪法,它先把人体的主要部位进行尺寸测量,然后再根据比例构建出符合人体形态的基本样板。尔后所有的服装样式就可以以这个原型为基础进行制图。服装原型的流派有很多,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日本的“文化式原型裁剪法”。下面就对文化式女上装原型的制图方法一步步进行演绎。 获取人体尺寸文化式上装原型只需量取人体的4个重要部位(量的是净体尺寸):胸围——在胸部最丰满处水平量一周背长——在人体的后背正中,从后颈点(第七颈椎点)垂直测量至腰部腰围——在腰部最细处水平量一周袖长——从肩点量至腕关节尺寸齐了,现在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开始绘制原型纸样了。绘制衣身原型1.绘制前后衣片总框架。首先以背长为高,胸围(B)/2+5cm为宽绘制一个矩形。所加的5cm为放松量,整个胸围的放松量是10厘米,这里我们将绘制的是半个后衣身加半个前衣身,所以加上5cm:

2.定位胸围线BL。矩形框的左侧将用来绘制后衣身,所以左边的垂直线我们称之为后中心线,在后中心线从上往下量取胸围B/6+7cm的距离画一条水平线做为胸围线 3.绘制背宽线和胸宽线。在胸围线上从左到右量取B/6+ 4.5做为背宽,向上做垂直线和顶边相交;再在胸围线上从右到左量取B/6+3.5做为胸宽做垂直线和顶边相交:

4.绘制侧缝线。把胸围线分为二等分,在中心点往后中心线方向0.5cm的位置做一条垂直线和底边(腰围 线)相交: 5.绘制后领口。在顶边上,从左往右量取B/20+2.9CM做为后领宽,记住这个后领宽尺寸,然后

垂直向上画一条长度为后领宽/3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即为后领深,同样需记住这个后领深,因为后面制图我们需要用到这个数据。这条垂线的顶点我们称之为后肩颈点,弧线划顺后领口线;6.绘制后肩斜线。在背宽线上从上到下量取后领宽/3的距离,向右画一条长度为2cm的水平线,连接肩颈点和这条线的右端,这条连接线即为后肩斜线: 7.绘制前领口。在矩形框的右上角做一个高度等于后领宽+1cm(前领深)、宽度为后领宽-0.2cm(前领宽)的矩形框;在该矩形框的左侧垂直线从上往下量取0.5cm做为前肩颈点,以前领宽/2-0.3cm 长度在对角线上取一点,弧线连接肩颈点和该点,还有矩形框的右下角点,形成前领口弧线;8.绘制前肩斜线。在前胸宽线上从上往下量取2×后领宽/3做一点,直线连接前肩颈点和该点做前肩斜线,将前肩斜线的长度延长至后肩斜线-1.5cm的长度:

日本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基本应用原则》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包括身原形、袖原型与裙原形。它是女人体基本服装形态的平面展示,是实现女装设计师梦幻般构思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极轻松地将极其复杂的服装结构、造型及款式给予准确的表现。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不仅是因为其服装原型自身的造型准确、结构合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应用原则,这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应用原则,它们分别是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 在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中,由于女装身原型的结构变化复杂,并且易于表现文化原型的应用原则,因此,仅以女装文化身原型为例,阐述其应用原则。 一、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设计移动转换原则 (一)、省的概念及功能 1、省 服装中“省”的形式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格陵兰。省(DART)的出现,构成了以往在衣片上不曾有过的、吻合人体形态的体面转折线,它把服装从裁剪的平面性彻底地分离出来,从此确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以三维空间构成窄衣文化的起点。 ッ)是服装设计师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依据人体的体型、服装的省(DART、ダ —— 服装面料的特征以及服装造型、款式设计的要求,在衣片结构上设定的缝合部位及裁剪部位。 2、功能 省不仅具有将服装面料从平面转化为吻合人体基本立体型态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实现服装设计师的服装造型、款式设计以及重塑人体形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二)、省的形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省在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完形省和非完形省两种。 完形省是指服装省的形态完整,分割形式对称。表现形式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如:钉子省、锥子省、橄榄省等。(如图1—1 ) 非完形省也称为隐性省。它是指服装省的功能完备,具有省的特征,但是省的形式不完整,省的依据人体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形式为对称或非对称。它是完形省的一种变化形式,在结构设计中是一种变省为线的表现形式,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是—分割线。如:公主线、刀背线(FRENCH DART)、育克线(YOKE LINE)、克夫线(CUFF LINE)、后背中心线等。(如图1—2 )

日本文化原型与东华原型的比较分析

日本文化原型与东华原型的比较分析 摘要:对比分析文化式原型与东华原型,认为原型作为时代的产物,会随着人体体型、人体活动机能性、服装造型及流行等的不同而变化,我国目前的原型法(文中以东华原型为例)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国的服装原型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所谓“服装原型”是指符合人体原始状态的基本形状,同时,原型也是服装结构与服装板型设计的基础,它能够轻松地将极其复杂的服装结构、造型及款式给予准确的表现。因此,服装原型是设计师实现梦想般构思必不可少的手段。 虽然美国、英国的服装原型及结构设计理论正逐渐向我国的服装教学及设计理论中渗透,但是,由于地域性及人体体态的差异,我国的大部分高等服装院校在讲解结构设计及结构制图课程中仍然是以日本服装原型及结构设计理论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其中在女装结构设计中以讲解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的结构理论为主,有关书籍、资料中介绍的也都是文化式原型。目前国内使用的仍然是80年代在日本开发的一种原型。 我国服装基础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90年代加强了对国外原型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结构设计及结构制图技术的现代化。在充分吸收、消化国外原型的同时,越来越来的人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不能长期依赖它国的原型技术,要建立以符合中国国民体形及其服饰文化的中国式原型技术。早在1981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班就推出了设袖窿省的服装原型,东华大学也在1988年开始了中国服装原型的研究,推出了东华原型。近20年来,中国服装工作者一直在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民体形及其服饰文化的中国式原型技术努力,推出了服装母型裁剪法、梅式原型直裁发、中国旗袍板型法等多种中国服装原型方法。 1.原型研究方法 日本文化服装原型是在对人体进行大量测试后推出的计算公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对众多人的穿着测试进行多次修改、改正形成。 东华原型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中国女性体形特征,自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取了534个20到29岁的青年女子作为原本。根据534个原本的测体数据,剔除离散性很大的野子点数据,对其余数据进行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华东地区青年女性各重要部分均值及标准差结果以及一元、二元回归方程式。再用测得的人体平均值做成人标准体人台。原型的结构制图采用立体构成的方法相结合,即图形的形式从标准人台上得到,而平面制图的公式则是将回归关系式加以简化形成使用公式。 东华原型的建立仅研究了534个原本,而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差别,各地的女性体形也有不同。制定东华原型的前期人体计测分析工作似乎做的还不够,仅仅依靠一所高等院校完成这样一个规模巨大、费时、费力、费钱的人体计测工作,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在日本,每年JIS(日本工业规格)都要依据本国国民生活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对人体体形的影响,实施宏观国家标准的修订,有关行业也根据JIS修订后的标准做出专业化调整,这种调整大多数是以mm计算的微调。这方面的工作很有必要,但我国目前是无法做到这些的。人体计测分析工作还需要整个服装行业共同的、不断的努力。 2.原型立体构成形式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曲面体,将平面的布料覆合于人体时,由于人体以BP为中心的乳房部的隆起,在乳房部周边会形成皱褶;由于人体背部背胛骨和大圆肌、小圆肌的隆起,在背部的周边会形成皱褶,必须将前(后)衣身的胸围线(背宽线)以上的浮余量充分消除,腰围线必须呈水平线,以使服装的结构平衡。立体构成要注意以下构成要素: (1)前后衣身布样的纵横线要与标准人台的FNL\BNL\BL\WL相吻合 (2)前后衣身的正中线应与水平线成垂直状态,WL应成水平状态 (3)前浮余量的收取应注意将BL做成水平线为前提,后浮余量的收取应注意将背宽线做成水平线为前提(4)颈围线与人台颈根围相一致,袖窿线距腋深下落2cm,前胸宽、后背宽与标准人台的对应部位基本相符对于不同的原型,消除浮余量的方法各不同。如图1所示,旧版文化式原型前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腰节处,从侧面看,胸围线小于腰围线,其立体构成呈梯形。而东华原型和新版文化式原型的前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袖窿处,从侧面看,胸围线等于腰围线,其立体构成呈箱形。文化式原型后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肩部,东华原型后衣片浮余量消除在袖窿处,在后片进行款式变化时不如文化式原型方便。实际上,东华原型后衣片浮余量处理本来就是肩省的一种转移,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纸样师必备-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纸样师必备-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相同, 文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值得我们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设计的能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1比较分析1.1.1 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省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

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处理掉了, 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腰节线, 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于胸围线上, 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结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相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同号型的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同的, 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

日本文化式女装旧原型制图步骤

日本文化式女装旧原型制图步骤: 1、作基础长方形背长BAL·(B*/2+5)=38·46 2、作基础分割线袖窿深线B*/6+7=13.7+7=20.7 背宽线B*/6+4.5=18.2 胸宽线B*/6+3=16.7 前后分界点46/2=23 3、作后领窝弧线后领宽B*/20+2.9=7 ◎;后领深1/3后领宽=(B*/20+2.9)/3=23 ● 4、作后肩线后落肩=后领深●;后冲肩量=2 5、作前领窝线前领宽(B*/20+2.9)-0.2=6.8 前领深(B*/20+2.9)+1=8 6、作前肩线前落肩=2/3后领宽=2/3·7 ◎=4.7 前小肩宽=后小肩宽-1.8 7、作轮廓曲线前后领弧线;前后袖窿弧线。(后弧外对角线:1/2(后胸围-背宽)+0.5 、前弧外对角线:1/2(后胸围-背宽) 、袖窿最低点:1/2胸围(前后分界点)前偏0.5) 8、作胸高点BP点 1/2胸宽侧偏0.7,袖窿线下4cm 9、作腰线、摆缝线胸省量=1/2前领宽=3.4

日本文化式女装新原型制图步骤: 1、作基础长方形背长38,胸围B*/2+6=47 2、作后袖窿深线B*/12+13.7=20.5 ;背宽线B*/8+7.4=17.7 3、作后省尖点位置后颈点下落8cm,背宽线2等份侧偏1cm 4、作G线1/2(袖窿深-8)-0.5,定胸省位置 5、作前袖窿深线B*/5+8.3=24.7 胸宽B*/8+6.2=16.5 6、找胸高点BP 1/2胸宽侧偏0.7cm 7、定胸省位置胸宽线侧移B*/32=2.6 8、侧缝线剩下的量2等份,即1/2袖窿门 9、画轮廓线 A. 前领口:前领宽B*/24+3.4=6.8◎;前领深=前领宽+0.5=◎+0.5=7.3 B.后领口:后领宽=前领宽+0.2=◎+0.2=7;后领深:1/3后领宽=2.3 C.前肩线:肩斜角=22°(8:3.2)冲肩量肩线往外延长1.8;前小肩宽记为△ D.后肩线:肩斜角18°(8:2.6)后小肩宽=前小肩宽+B*/32-0.8=△+1.8 E.后肩省:省尖点垂直向上延肩线侧偏1.5cm,后肩省量=1.8 F.胸省:胸省量(B*/4-2.5)°=18° G.作袖窿弧线:前弧外对角线=袖窿门/6+0.5;后弧外对角线=袖窿门/6+0.8

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 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1. 1 比较分析 1.1.1 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 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 在公了定寸的值, 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 如表1 所示。 表1 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较 开领胸围线胸宽背宽 型 B 24+3.6 B 12+13.7 B 8+6.2 B 8+7.4 型 B 20+2.9 B 6+7 B 6+3 B 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 虽然制作过程变得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 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 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 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 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 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 。第七代袖子原型, 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 虽然不会有大的出入, 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 依其设计宽松袖时, 不会出现问题, 而设计合体袖结构时, 特别是要考虑到袖片与衣身的平衡时, 就会容易出错。 1.1.2 定量分析首先, 对一些隐含的公式进行推导。 型中前肩斜:2 3(B 20+2.9 )-0.5= B 30+1.4 3(B 20+2.9 )= B 30+1.9 1 2(B 2+5 )= B 4+2.5 (后胸围大与此相同) B 20+2.9-0.2= B 20+2.7 型中前肩斜: sin22°{ cos22°+1.8} ≈B 30+1.8 in18°[ (B 12+2.8 ) cos22°+1.8+ B 32-0.8] ≈3B 80+1.2 B 8+6.2+ B 32+[ B 2+6- (B 8+7.4+ B 32+ B 8+6.2 ) ] 2=17 B 胸围大:B 2+6- (17B 64+2.4 )=15 B 64+3.6 B 24+3.4 =84 cm, 背长L =38 cm 为标准, 分别用两代原型的计算公式, 得到各部位的尺寸数据, 然后分析其变化, 结果见表2。 表2 两代原型各部位尺寸比较 cm 七代原型第八代原型初步比较分析 ×2 6×2 增大了 16.7 略微变窄 .5 17.9 变窄明显 20.7 略有提高 9.2 9.1 几乎不变

新旧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比较分析

新旧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比较分析 摘要本文从日本文化原型板的立体构成形式、基本松量、胸省量、肩斜角、前后身腰节高度差等方面,对新旧日本文化式原型进行比较分类,论证了新文化式原型板更适合中国年轻女性的体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松量、衣片、原型、变化、比较 中国人体型与日本人体型相近,所以日本的文化式原型在我国运用较广,其以采寸少,制图容易被广泛使用。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人们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理解,现代女性越来越注重体形美,补正内衣的出现均使原有的文化式原型适用度下降。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于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最新版本的文化式原型。这里将其新、旧版本原型进行比较分析。 1 原型立体构成形成 女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曲面体.将平面的布料覆合于人体时,由于孚L房部的隆起,在乳房部的周边会形成皱褶;由于人体背部背脚骨和大圆肌、小圆肌的隆起,在背部的周边会形成皱褶.必须将前(后)衣身的胸围线(背宽线)以上的浮余量充分消除,同时腰围线必须呈水平线,以使服装的结构平衡.立体构成要注意以下构成要素: 1)前后身布样的纱向与水平线要与标准人台的FNL、BNL、BL、wL相一致。 2)前后身的中心线应与水平线成垂直状态,WL应成水平状态。

3)前后身浮余量的收取应注意分别先将BL线做成水平线,背宽线做成水平线。 4)颈围线与人台颈根围一样,前胸宽、后背宽基本符和标准人台的对应部位,袖窿线距腋深下降 2Cm左右。 1.1 旧原原型衣片结构图 为了更直观的表达原型,将旧原型衣片结构图用以说明,如下图1所示: 图1 旧原型衣片结构图 1.2 新原型衣片结构图 1999年下半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新版文化式原型,其衣片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新原型衣片结构图 1.3 新旧原型袖片结构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