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方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方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方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方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产业集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发展和壮大的,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在空际聚集的组织形式。近些年来,在我国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了大量小企业聚集在一起的“群落”现象,如广东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浙江温州产业群、服装群、永嘉钮扣产业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群、大唐袜业产业群、永康五金制品产业群、安吉的办公家具、山东沂水的食品产业群等。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实现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档产品过度竞争

地方产业集群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少,技术含量不高,进入壁垒小,集群内聚集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加入竞争越来越激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得不降低价格,结果单位价格越卖越低,利润空间微薄。过度竞争使得企业的盈利率大大降低,为了维持经营,又不得不通过偷工减料、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等办法来降低成本,使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影响市场的需求,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威胁着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学习和模仿,集群形成初期对集群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情况下,如果一味模仿而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集群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知识产权在集群内的作用很小,一方面申请专利需要很长时间,而集群内知识的传递又是很快的,可能专利还没有申请下来,市场上已经有这样的产品了;另一方面,就算申请了专利,同样集群知识传递很快,公司将新产品推出市场,如果很受欢迎,集群内其他企业马上模仿,而集群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很多的,模仿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有可能很多,开发出新产品并申请专利的公司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与那么多公司打官司。同时因为地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主可能都相互熟识。打起官司牵扯到很多关系,对它来说还不如不开发新产品。于是,在集群内大家都等着“搭便车”。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着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理,私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论文旨在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 关键词:私营企业持续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着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

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我国私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oc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的危机来自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变化成为了日常行为,而且变化毫无规律、难以预测,正如管理大师所言: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资本经营的出现打破了行业限制,使得竞争对手的范围扩大了,国际化竞争的市场移到了家门口,竞争的程度更加剧烈,价格降低,支出增加,效益下降。同时,顾客成为市场的主宰,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变为可能。 面对着环境的种种变化,如果还停留在原来成功的经验基础上,不能有效地解决伴随企业成长出现的问题,因循守旧,观念滞后,人才短缺,体制僵化,基础管理涣散,势必使企业从成功走向衰败。要切记,企业今天的辉煌不等于明天也成功。 以上所述的问题是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必然会遇到的

正常现象,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讨课题。 一、发展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创立期也就是原始积累阶段,企业规模迅速膨胀,完成了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的一些初步积累。但在企业的成长期特别是成熟期,管理相对滞后,面临着多种机遇及发展方向的选择,此时企业的发展速度反而下降或停滞。这时候需要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才有可能进入企业的持续发展期。 持续发展期会进行持续的创新,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也要不断地修正前进的航向,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重新明确企业宗旨与核心价值观等的重大发展任务。 制定发展战略是中国企业为适应市场成熟的必然选择。因为竞争对手持续进步,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竞争者进入,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不进则退。同时潜在的竞争对手,潜在的替代品也会不断出现,而且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市场也进一步规范,以前可能靠一两张条子、一两个政策机会就能赚钱,但以后这种赚钱的机会就少了。同时,顾客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理性化。彼得德鲁克说: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网平台;GOOGLE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0)03-0122-07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通知指出:《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此后到目前为止的10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由此本文总结和分析我国近10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做出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的资料,包括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见表1)。资料年限从1987~2020年以公开发表为准。实际上知网平台提供的资料年限,除了期刊全文资料是该时段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是1999-2020年,报纸资料从2000-2020年。以上资料分别以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关键词为关键字段,分别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13746119.html,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者:徐一达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6期 [提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受到社会关注。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并对解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最后结合阳光玉露集团具体案例,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企业责任;问题;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阳光玉露集团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3日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尽到了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和企业本身的利益外,还应适当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利益群体及社会的利益,除了要考虑其行为对企业是否有利外,还应考虑对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响,如是否会造成公害、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等。企业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为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就是企业在确定利益的同时,反过来还要对企业的员工或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力所能及,造福于社会。企业组织是存在于社会组织当中,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要对国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的重要部分,更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成果不多,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相比于我国,由于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学科或专业的设置还是空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学科规划更显然是迫在眉睫。从现有文献看,国内理论界基本上秉承了国外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学派的观点,几乎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该不该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争论,但对于企业究竟该具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怎么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 三、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早。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 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旨在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发展问题,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至此,绿色供应链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在发达国家兴起。 关于绿色供应链的内涵:Jeremy于2000年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消费、回收直到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Zsidisin在2001年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环境友好而进行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应链内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动所形成的合作关系。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研究:Joseph Sarkis在2003年指出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中将环境因素融入其中,一获取竞争优势,并在考虑诸多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供应链绩效指标、环境友好实实践、绿色化的备选方案等决策要素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框架。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运作模型研究Geoffrey在2002年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绿色供应链通过对不同类型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的分析,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三类: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及市场战略。Guide,V.Daniel R.Jr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强调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来实现制造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同时降低整个工业所产生的废弃物。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Kristie Mclntyre在1998年提出如果没有在供应链绩效中考虑环境要素,各企业的经营风险会越来越大,通过研究了绿色采购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绿色供应链在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的同时也能提高公司的商业绩效。2008年,Yu-Shu Peng基于制造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究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 研究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策略研究 09国贸张继云 140 一、沿海产业集群现状的产生原因 产业向沿海集聚是一种趋势,区城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既有利于参与国竟争,又能带动内地发展,同时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产业向沿海集群是工业化、信息化、海洋开发及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农业经济是内陆经济,工业经济是沿海经济。 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所使用的资源还主要是陆地所储藏的资源。但是陆地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已大为减少,有的接近枯歇。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海洋,而海洋又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 现代海洋开发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原有的港口城市获得提升,而且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港口城市。由于临港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沿海经济的扩张。我国近代兴起的一些沿海城市与此有很大关系,它们推动了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沿海虽然部分显性商务成本高,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但隐性商务成本低:由于地处沿海交通便捷,水运费用低,信息灵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生产要素获得容易,市场容量大且距离近;一般说来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同时政府服务周到。这些隐形商务成

本远远低于内地,所以总体来说沿海的商务成本大大低于内地,这就导致大里资本流向沿海。此外,沿海大多有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而一些内陆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这些自然地理环境也构成产业向沿海集聚的一个因素。总之,上述诸因素都构成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向沿海集聚的原因。 二、沿海产业集群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政府干预”和“市场作用”之间的矛盾。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一异常棘手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政府的干预力度不够,因而缺乏实效;一种是政府的干预力度过大,形成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在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在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等方面,政府积极的扶持和引导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的实践证明,地方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地政府在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信息服务等组织机构与本地产业合作、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植性。 发展产业集群一定要注意其与本地社会的互动机制的培育,使其扎根于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中,这样的集群才是长久而有生命力的。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来看,蕴涵在当地历史和文化中的内生的制度性资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企业能力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将企业诠释为一种能力体系或一系列能力的组合,认为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通过有效获取和配置资源,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得以保持的能力,包括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协调整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我们可以从延展性、价值优越性、难以模仿性等方面去评价企业核心能力,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模型。企业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因而需要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是以不断变革与创新为依托,市场竞争力具有持续提高趋势的企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能力就是通过变革和创新,不断巩固、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代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代际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方面,产业的有效扩张、制度创新、核心能力的塑造、市场营销优势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平台。 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能力资源、能力状态、能力环境。能力资源是指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部资源,主要由一系列分析性的指标构成;能力状态是指由企业内部资源生成并外显的企业能力态势,由一系列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构成;能力环境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持和巩固的一些企业外部资源和条件。对这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细化分析,得到关于这些基本要素的一系列评价要素;对各个评价要素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关于各项评价要素的一系列评价指标,由此建立起一个全面完整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建立起评价模型。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日期: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电子商务论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文/栾贵勤王壹慎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区域旅游系统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在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促进上海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落实到具体区域层面,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产业间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区域发展实现更加紧密地结合。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运用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主张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功能和结构来提示事物的动态特征,从而预测事物的演变方向与强度。因此,运用系统论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旅游组织给予的定义是:旅游的可持续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旅游的可持续含义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公平性,公平分配有限的和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2.持续性,适当开发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业,保证可更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3.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必须依靠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反对狭隘的政治观、区域发展观。 3、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单中,上海位列第二。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12月底,上海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791.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23.34万人次,增长2.4%;香港同胞49.06万人次,增长17.09%;澳门同胞1.9万人次,增长14.85%;台湾同胞65.3万人次,增长9.85%。 国际入境游客数量的上升,拉动了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的同步增长。外国游客入境过夜人数达到了254.94万人次,增长4.9%;港澳同胞26.05万人次,增长33.2%;台胞30.65万人次,增长14.9%。(见表1) 2010年由于世博效应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360.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0%;2011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11.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2012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97.6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

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题目: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生:蒋奇杰 【摘要】: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成效,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出现了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些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不利于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两者兼得呢?世界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定性研究现已经进入了定量方面的研究。就国外来看,主要是从城市、农村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这对于我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tudent: Jiang Qijie Abstract : The economic of our world has obtained a huge growth and a fast speed since three “Industry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third one. And much improvement we have had abou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human. But meanwhile list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come out: shortage of energy,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And these factors are threatening our health and impacting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us. So we must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both of them? The world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e have entered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fter a l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the city,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hree aspects. And we can obtain some reference value from these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r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enterprise”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001-08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5-12;修订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CJL020)。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hzl@lnnu.edu.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 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 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 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 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视角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目前正朝着在数量化和理论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方向发展[1],通过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2]。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1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1.1人地(海)关系及其优化研究 地理学被公认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现代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即是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就是协调PRED问题[4]。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的整体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2 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Nicholas Craft 和Anthony J.Venables(201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地理学研究,克鲁格曼(Krllgman)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 真正促使产业集群理论引起广泛影响的则是在波特(Poter)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之后。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产业 1Marshall。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事实上,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必须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必须建立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四方面具体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姜晓惠 (商学院201022410109,2010级财务管理1001班)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给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力的大小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用此模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找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和内在联系,便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控制。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结构解释模型(ISM) The effect factors of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Jiang Xiaohui (School of business, Class one ,The 2010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201022410109)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acts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giv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concretely analyze each factors how to influe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d the size of the influence .For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to divide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 factors, and find out the primary relationship and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to grasp the main fact and control it. Key words: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luence factor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SM) 1 引言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焦点放在如何实现最大利润而忽略了社会效益,众多不诚信的做法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最终落脚到企业身上。因此,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成长性,即企业实现由小变大、不断积累量变的过程;二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即企业不断创新,永葆生命力的状态。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的实际,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影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 2 相关文献综述 对企业发展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此后,虽然各个经济学流派涉及企业成长问题,但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后凯恩斯主义认为,企业发展是通过投资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投资决策和资金是最关键的因素。[2]自从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出版了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以来,创新的概念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