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鸦片战争前)

中国古代史(鸦片战争前)

中国古代史(鸦片战争前)
中国古代史(鸦片战争前)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鸦片战争前)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姓 名 某某某 学 号 0000000000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指导老师 某某某 提交日期 0000年00月00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某某某 班级:电子科学系08电科(1)班 指导老师:某某某教授 摘要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它经历了"康乾盛世",早已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了。在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却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它把侵略、掠夺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早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觊觎的对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清王朝不平等条约影响

目录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3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4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 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7 5、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9

关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改弦更张、图谋自强的道路。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的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中国的近代化何以没有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呢,而是延迟了20年之久?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与探究。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迄今尚无深入的研究,更无圆满的答案。一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万年合约”的签订,朝野复归恬嬉,无人再谈夷务,而传统的天朝观念与夷夏观念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重要羁绊。然而事实也许远非如此简单。仔细翻阅当时的一些档案资料,便可发现,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时,清朝决策层曾有过卧薪尝胆、图谋自强的意图,也曾对如何加强善后防务问题进行过严肃的讨论,曾经出现的美好设想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尽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是有限的,但是在沿海将帅与道光皇帝的心中,战争的创痛不可能轻易平复。而他们正是当时中国沿海防务的决策者。在西方炮火的震撼下,他们曾经产生过谋求自强、改进武器的想法,而广东甚至已经在改进武器、师夷长技的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遗憾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讨论之后,广东的经验被否定,自强的意识逐步淡化,中国并没有就此走上武器革新的早期近代化之路。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界通常认为是“天朝观念”、“夷夏观念”根深蒂固的结果。然而,从战时或善后防务的讨论来看,这一论断却似是而非。 在当时决策者的观念中,天朝观念、夷夏观念并没有阻止其学习西方、改进船炮的努力与尝试。而道光帝等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倒是更有可能中断了诸多武器近代化的尝试。而恰这

试述鸦片战争前清代的行政机构

试述鸦片战争前清代的行政机构 姓名:徐梦雅学号:22120326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有中央的行政体制,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军机处等形式;此外,还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一)中央行政体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早期的中枢机构,始创于努尔哈赤。凡有关军国大事,一般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向皇帝具奏之后,再交职能部门执行。随着皇权的日益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权日渐被侵夺,结束于康熙时代。 内阁 清朝内阁源于入关前设立的文馆,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式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并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中枢机构。清代内阁仿效明代,主要任务是票拟或票签。清初官员奏事,公事共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票拟就是代替皇帝预约官员的题本、奏本,并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呈给皇帝裁定。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书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广揽文士,有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叶方霭、王士祯、查慎行、张廷玉等,更有方苞“白衣入直南书房”。 军机处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被取消。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等各部长官兼任,初设三人,后增至四或五人。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副手协助处理军政要务。军机处职权甚重,包括撰拟皇帝谕旨,处理官员奏折,办理重大狱案,侍从皇帝出巡等等,凡是国家军政要务及皇帝个人事务均在军机处的职责范围之内。

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 发生了众多的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 年和1837 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 ,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 年 6 月 3 日至21 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 年2 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 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 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 年8 月29 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 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0 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 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 年12 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 年5 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 年 6 月26、27 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 月8 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 年 6 月20 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

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

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看中国的失败

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看中国的失败(陕西省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25700 李端) [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的爆发对中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在走着不同的道路,最终也决定了战争最后的胜败。 [关键词] 鸦片英国清政府工业革命市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船坚炮利思想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时清政府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而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老大——英国,国内的商品打不入中国市场,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地位,英国在对华的贸易中得不到利益。于是英国想通过对中国贩卖鸦片意图扭转在对华贸易中的逆差地位,通过鸦片贸易英国改变了在对华贸易的得逆差地位,而英国的鸦片贸易却严重的损害了清政府的利益,清政府禁烟,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严重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以图打开中国市场。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不积极的应战,致使战事不利,迫于英国的压力,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

国在条约中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等,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使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中国的清政府战败,英国取得了胜利,而当时拥有4万万人口的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从战争前中西方的现状进行一下对比,从中我们不难找出中国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战争前的中国:第一,从经济体制上看,当时清政府的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只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交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必然尖锐;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它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到清政府时则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极强的排斥力,特别在中国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发展十分缓慢;清政府时期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互为表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剥削农民,农民还要向清政府交纳各种税收和从事徭役,生活是极端困苦。同时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没有地位,怕自己的投资失败,往往把通过资本主义工商业赚到的钱不在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购买土地,把土地作为其财富的象征,导致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这样的恶性循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序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要认识它的爆发原因及其对于中国所产生的意义,必须首先了解它爆发的大背景,即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中国传统社会特征: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统一性的社会,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构成。首先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民主要通过辛勤的田间劳动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承担着供养政府、军队和城市居民的重任。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封建经济,在性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说,人们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并不会拿来做商品交换,跟外界很少发生联系。中国思想家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描述的这种状态。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土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为了维持温饱,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精耕细作的水平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技术革命和商业革命。 官僚政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它主要靠科举制度来支撑。根据科举制度,在原则上,无论出身于哪一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尽管普通百姓要参加科举,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政治上的社会流通渠道。即使考不了状元,得一个秀才或者读书识字,即可成为地方的士绅,帮助维持基层的秩序,属于底端的统治层。科举制度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上下流通渠道,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是一套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尽管不断地改朝换代,这套制度依旧持续存在。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皇权合法性的辩护者。第一,它提出了天道观念,说皇权是天赋的,皇帝又是天子,是替天执掌政权,管理人世的,因此具有不可违抗的权威。第二,它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即权力应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分裂也是不合法的。第三,它制定了社会的纲常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要服从家庭,家庭服从朝廷,而皇帝就像一个慈父一样管理着国家。这样,整个国家从下到上,都按照儒家规范行事,就像一个大家庭,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王朝循环。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王朝的循环。最初的帝王总会励精图治、休养生息,通过宽松的政策来换取民心,建立权威。社会发展良好,到了后期,通常是腐化堕落,捐税沉重,社会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旧王朝被推翻。但是任何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会引发革命,不过是更换统治者的家族,建立新的王朝罢了。即使是蒙古族和满族的入主中原,也是必须利用这一套制度维持统治,因此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评价: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中世纪及之前的中国在技术和财富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马可波罗游记》夸张地描述了中国的富丽堂皇,英国人李约瑟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则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古代科技文明。1687年儒家经典被翻译成拉丁文在巴黎出版,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论中国哲学》)深受中国影响,称赞中国的社会组织和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其爆发前,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方面,存在着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的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终于拉开了纷繁复杂、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同时,这些问题的处理对于处理今日中国在有关方面的问题也起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之一,曾以自己的勤奋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她却一直是在一种孤立、封闭与和谐的“亚西亚”的状态中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建立在东方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主义的体制下遵循着一种富足而又少嫌宁静祥和的生活理念。她虽也几度浮沉,历经沧桑,但她终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而在这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她又太过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执迷于“万世一系”、“为天下共主” 、“君临万国” 的美梦,而不能感觉她身边世界正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了解中国是如何进入近代社会的,那么就要知道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前的历史背景,即国内环境与国际背景。这是我们确切定位近代中国的客观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分析国内的环境。 一、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经济的特征是:一方面,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直接结合,节省了巨大的物力并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贵族和皇室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因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两大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斗争之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根源,即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总是利用其掌握的经济或政治上的特权谋求对生产资料的最大占有,大搞土地兼并,从而使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贵族权贵手中,而广大的农民则更多的失去其赖以为生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代,较之前朝,而是更加突出、更加严重、更加尖锐了。正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绞所说:“今日田之归于富户者,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011级历史教育2班蔡亚平 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使小农经济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本文就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鸦片战争,近代化,双重作用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正在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危害到了清王朝的统治,道光帝命林则徐禁烟,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对中国使用了坚船利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鸦片战争动摇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环境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清朝的文教政策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 1.清朝书院的发展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②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所谓制艺,通称八股文,亦称制义、时艺、时文。 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书院。 ④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在上述这四类书院中,第一、二类设置最普遍,尤以第二类为甚,但一般学术地位不高;第三类书院反映了当时书院发展的新趋势,但社会影响并不很大;第四类书院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影响较大,对清朝文化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最为著名。 2.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答:一方面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走上世界近代史舞台的契机。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碎了当时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人当时发展的程度,让当时的一些人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这就促使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有识人士的改革运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及封建体制的衰落。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中国,让中国开始与世界融合,它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屈辱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辱权丧国,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 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存在的,有坏的一面必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因此不能片面的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1.试述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1)主要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鸦片战争以前,清朝贯彻“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读经; ②笼络、利用汉族文人; ③提倡理学和编纂书籍; ④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⑤严订“学规”。 (2)教育制度基本内容 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承袭明代旧制。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此外还有书院。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2.书院在清代有何发展? 答: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当时,清朝虽已定都北京,但是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虽然地方上仍有一些书院经修复后恢复讲学,对于一些著名书院,清政府也允许重新修复。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清代科举会试制度和办法。 答:清朝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科举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式考试之前尚有童试。第三步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基础知识: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衰败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受到的损失和巨大影响。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人类历史步入近代后,中国社会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冲击,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蹂躏,最后远远落在了世界的后面。这一切的一切,就要从那次鸦片战争说起了··········· 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原料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的欲望之手慢慢的伸向了中国,这个正处于晚清,也即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上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的腐朽落后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不断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距离。 然而这样的世界格局,如此甜美的梦定然是做不到天明了。 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始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民族矛盾也越发的显现尖锐,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纵然这一切的事情都已成为,但却时刻给我们长鸣着“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我们也应当看到像林则徐那样的英雄,心中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计科B131 钟鹤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鸦片战争,英军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四千多年封建帝国,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状态。让一直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清帝国从梦中醒来,让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的与世界相连。 鸦片战争除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情的战争,使中华百姓深受战火屠戮之余,鸦片战争还使当时的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中国社会被迫的受到了从本质上的变化。 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王朝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这就使中国领海的独立主权受到了侵略,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样积弱不堪的中国就成为了西方各个国家倾销商品的目标。之后,洋人和中国百姓的通商交流越来越多,当时的中国百姓的礼仪,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的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洋货大量涌入,使当时中国手工业受到影响,产生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买办”阶级,领土问题中突出的影响是被迫割让英国的香港岛,这样,香港岛就成为了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开放口岸,通商越来越多,因为《南京条约》进出口关税的损失和巨额赔款,使得清朝廷流失了大量的白银,使得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受到了冲击,这样,中国大量的农民成为了清朝廷的剥削对象,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也为之后的太平天国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埋下伏笔。 鸦片战争之后,持续的非法交易加剧了鸦片问题,白银大量外流,国民积弱加深,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中华名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的开端,它使得与世隔绝的中国与世界相连,但是之后,由于英国成功的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抽取关税,割地赔款,这就开了一个给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例子,这使得之后西方列强狼狈为奸,侵略中国,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屈辱的时代。中国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倾销影响,农民受到通商口岸,赔款的影响,鸦片的影响,使得中国越加积弱,让中国四万万民众走向一个屈辱时代。

鸦片战争中清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分析

鸦片战争中清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分析 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转型期,腐败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制度使得中国在战争中惨败,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政治制度是影响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含有政治体制、方针、政策方面的规定,还与国家的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皇权专制制度达到了极致的程度,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仍以“地大物博”自诩,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已经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地来看,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内的政治状况是造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一清廷的皇权专制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独权和专断在鸦片战争前后发挥到了最大程度。各大机构相互分立,互不影响,都各自受命于皇帝,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其中内阁、军机处已违背其最初的设立目的,逐渐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室”.官吏的封免等权利也归皇帝掌控,且不受任何部门的制约,皇帝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绝对执行的命令,所以皇帝的决策水平和统治能力直接决定整个国家的前程。 鸦片战争期间,皇帝的决策和命令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出现偏差,决策的正确性无法得到保证,错误的命令和决定也不能在监督中得到改正,所以在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对战争进行了两次错误的决策,命令军队两次大撤兵,其主要原因是道光皇帝得到了错误的军事情报,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了战争的局面。清廷的君主更加专断独行,要求官吏在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任何决定都要上奏请示皇帝,即使是在鸦片战争期间紧急的战况中,也要求军队领导在粮草采购和供应、发放军饷的数额、军用物资的调用和武器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汇报和奏请,并且严格按照皇帝的旨意进行。 鸦片战争期间,交通依然落后,战况主要依靠驿马进行传递,在皇帝进行决策研究时,往往已经贻误了战争的最好时机。由于封建王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皇室家族的专有性,政治制度对整个国家都具有重大影响。在皇帝一再专断的过程中,官吏对朝廷上的事物更加不闻不问,即使自身怀有谋略,也不会忤逆皇帝的旨意。所以,鸦片战争期间错误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使得清政府的军队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被动[1]. 二清廷为维护天朝尊严而推行的外交政策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称,在“闭关锁国”的世界里具有很强的优越感,在自负的民族意识中,一直无知地将外交关系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以自高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

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有中央的行政体制,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军机处等形式;此外,还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 (一)中央行政体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早期的中枢机构,始创于努尔哈赤。凡有关军国大事,一般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向皇帝具奏之后,再交职能部门执行。随着皇权的日益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权日渐被侵夺,结束于康熙时代。 内阁 清朝内阁源于入关前设立的文馆,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式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并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中枢机构。清代内阁仿效明代,主要任务是票拟或票签。清初官员奏事,公事共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票拟就是代替皇帝预约官员的题本、奏本,并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呈给皇帝裁定。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书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广揽文士,有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叶方霭、王士祯、查慎行、张廷玉等,更有方苞“白衣入直南书房”。 军机处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被取消。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等各部长官兼任,初设三人,后增至四或五人。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副手协助处理军政要务。军机处职权甚重,包括撰拟皇帝谕旨,处理官员奏折,办理重大狱案,侍从皇帝出巡等等,凡是国家军政要务及皇帝个人事务均在军机处的职责范围之内。 相关行政机关 清朝沿袭明制设立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为“三法司”,重大案件要有三法司会勘。六部长官分设满汉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第7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未能真正实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 (3)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4)终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济南月考)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解析:B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这场战争是由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造成的,即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清政府不愿意与英国进行平等的商贸往来,这从根本上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从战争的本质角度分析,排除。 2.(2014北京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解析:D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向美国出口货物需缴纳高额关税,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却仅需缴纳极少关税甚至免税,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条款获得这一侵略权益的,故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洋人在中国犯罪按照其本国法律判决,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显然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3.(2014年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解析:D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