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化简答题

药化简答题

药化简答题
药化简答题

2-47、巴比妥药物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答:①呈弱酸性,巴比妥类药物因能形成内酰亚氨醇一内酰胺互变异构,故呈弱酸性。②水解性,巴比妥类药物因含环酰脲结构,其钠盐水溶液,不够稳定,甚至在吸湿情况下,也能水解。③与银盐的反应,这类药物的碳酸钠的碱性溶液中与硝酸银溶液作用,先生成可溶性的一银盐,继而则生成不溶性的二银盐白色沉淀。④与铜吡啶试液的反应,这类药物分子中含有-CONHCONHCO-的结构,能与重金属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可供鉴别。

2-48、为什么巴比妥C5位次甲基上的两个氢原子必须全被取代,才有镇静催眠作用?

答:未解离的巴比妥类药物分子较其离子易于透过细胞膜而发挥作用。巴比妥酸和一取代巴比妥酸的PKa值较小,酸性较强,在生理pH时,几乎全部解离,均无疗效。如5位上引入两个基团,生成的5,5位双取代物,则酸性大大降低,在生理pH时,未解离的药物分子比例较大,这些分子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

2-50、合成类镇痛药的按结构可以分成几类?各举一例。

答:合成类镇痛药按结构可分为:哌啶类、氨基酮类和苯吗喃类。

1、吗啡喃类:布托啡诺

2、苯并吗喃类:喷他佐辛

3、哌啶类:哌替啶

4、氨基酮类:美沙酮。

4-42. 简述钙通道阻滞剂的概念及其分类。

答: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类能在通道水平上选择性地阻滞Ca2+经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细胞内Ca2+浓度,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的药物。根据WTO对钙通道阻滞剂的划分,钙通道阻滞剂可分为两大类:一、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包括:1.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2、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

3、苯并硫氮卓类,如地尔硫卓。二、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包括:

4、氟桂利嗪类,如桂利嗪。

5、普尼拉明类,如普尼拉明。

5-43、为什么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选择性好?

答:胃酸分泌的过程有三步。第一步,组胺、乙酰胆碱或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底一边膜上相应的受体,引起第二信使cAMP或钙离子的增加;第二步,经第二信使cAMP或钙离子的介导,刺激由细胞内向细胞顶端传递;第三步,在刺激下细胞内的管状泡与顶端膜内陷形成的分泌性微管融合,原位于管状泡处的胃质子泵—H/K—ATP酶移至分泌性胃管,将氢离子从胞浆泵向胃腔,与从胃腔进入胞浆的钾离子交换,氢离子与顶膜转运至胃腔的氯离子形成盐酸(即胃酸的主要成分)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是胃酸分泌必经的最后一步,可完全阻断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且因质子泵抑制剂是以共价键的方式与酶结合,不可逆的抑制质子泵的作用,故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很强。而且质子泵仅存在于胃壁细胞表面,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在口服后,经十二指肠吸收,可选择性地浓缩在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中,在胃壁细胞中可存留24小时,因而其作用持久。即使血药浓度水平低到不能被检出,仍能发挥作用。故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专一,选择性高,副作用较小。

5-45、试从化学结构上分析多潘立酮比甲氧氯普胺较少中枢副作用的原因。

答:作为促动力药物的多潘立酮和甲氧氯普胺,是希望作用于消化系统的多巴胺D 2受体,如促进胃肠道的蠕动等起作用。但这两个药物都能进入中枢,影响中枢的多巴胺D2受体,导致中枢神经的副作用。从结构上看多潘立酮比甲氧氯普胺含有较多的极性基团,极性较甲氧氯普胺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相比之下,进人中枢的多潘立酮的量较少,故多潘立酮比甲氧氯普胺较少中枢的副作用。

6-41、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将阿司匹林制成钙盐,是否能降低胃肠道的副作用?

答:阿司匹林的作用靶点为环氧酶,其钙盐不改变其作用靶点,只能改变其溶解度。而胃肠道副作用产生的机制是抑制胃壁的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钙盐不能降低该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

(附加)写出布洛芬的化学结构,哪个光学异构体活性比较强?临床上为何使用布洛芬的消旋体?

答:结构:

S(+)布洛芬活性强

因为R(-)布洛芬在体内可代谢转化为S(+)构型,所以临床上布洛芬使用外消旋体。

7-46、为什么环磷酰胺的毒性比其它氮芥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小?

答:环磷酰胺是利用潜效化原理设计出来的药物。由于氮原子上连有吸电子的磷酰基,降低了氮原子的亲核性,因此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无效。进入体内后,由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所含的酶的不同,导致代谢产物不同。在正常组织中的代谢产物是无毒的4-酮基环磷酰胺和羧基化合物,而肿瘤组织中缺乏正常组织所具有的酶,代谢途径不同,经非酶促反应β-消除(逆Michael加成反应)生成丙烯醛和磷酰氮芥,后者经非酶水解生成去甲氮芥,这三个代谢产物都是较强的烷化剂。因此环磷酰胺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较小,其毒性比其他氮芥类药物小。

7-49、氮芥类抗肿瘤药物结构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并简述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答:氮芥类药物结构通式:

氮芥类药物分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烷基化部分及载体部分。烷基化部分(双-β-氯乙氨基)是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基,载体部分主要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药代动力学性质,也会影响药物的选择性、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8-48、奥格门汀由哪两种药物组成?试说明两者合用起增效作用的机制。

答:奥格门汀是由克拉维酸钾和阿莫西林所组成的复方制剂。阿莫西林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但会被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而失活。克拉维酸是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多数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可使阿莫西林免受β-内酰胺酶的钝化,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

8-49、为什么青霉素G不能口服?为什么其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型?

答:由于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重排而失活,因此不能口服。通常将其做成钠盐或钾盐注射使用,但其钠盐或钾盐的水溶液碱性较强,β-内酰胺环会发生开环生成青霉胺,失去抗菌活性。因此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使用前新鲜配置。

8-52、为什么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和牛奶等富含金属离子的食物一起使用?

答:四环素类药物分子中含有许多羟基、烯醇羟基及羰基,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如与钙或镁离子形成不溶性的钙盐或镁盐,与铁离子形成红色络合物;与铝离子形成黄色络合物等。因此,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和牛奶等富含金属离子的食物一起使用。

9-53、喹诺酮类药物是否可以干扰骨骼的生长?

答:喹诺酮类药物结构通式:

喹诺酮3位的羧基和4位的羰基可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影响钙离子的吸收,因而造成对骨骼生长的影响,所以在此类药物的说明书注明,16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9-54、怎样才能解决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的毒副作用?

答: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中枢毒性主要是由哌嗪基团与GABA受体结合所致,因此应对此部分结构进行修饰,使极性增大,使药物不进入血-脑脊液屏障。

9-58、为何在化学治疗药物中,对细菌及真菌的药物研究领先于对病毒药物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抗病毒药物研究的速度

答: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都选择细菌与人体细菌和人体细胞代谢的不同之处,因此对人体的毒性相对较小。而病毒是利用人体的宿主细胞。自身没有其代谢复制途径。因而发展速度较慢。抗病毒药物的发展依赖于找到病毒与人体细胞的差异。

9-59、从抗代谢角度叙述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答:磺胺类药物作为抗代谢物替代对氨基苯甲酸参与细菌的四氢叶酸的合成,磺胺类药物在结构和电性上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如果改变其相似性则抗菌活性降低,反之保护其相似性则保护抗菌活性。

10-47、比较第一代和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体内代谢过程(388、 391)

答: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具有苯磺酰脲的基本结构,不同药物的苯环及脲基末端带有不同取代基。这些取代基导致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不同。如第一代磺酰脲类的苯环对位多带有甲基、氯、乙酰基等基团,主要代谢方式是这些基团的氧化。甲苯磺丁脲分子中的对位甲基,易氧化失活,持续作用时间为6~12小时,属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甲磺氮草脲也是二步氧化成羧酸失活,但其代谢中间体羟基和甲氧基衍生物仍具一定降血糖活性,因此甲磺氮草脲的作用时间较长,甲苯磺丁脲为6~18小时。氯磺丙脲的对位氯原子不易代谢失活,半衰期较长,持效时间可达24~60小时。乙酰苯磺酰环己脲的代谢方式有所不同,其对位羰基首先在肝脏被还原成仲醇,使降糖作用增强2.5倍,作用时间也较长。甲苯磺丁脲而大部分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化学结构中,苯环上磺酰基的对位引入了较大的结构侧链,脲基末端都带有脂环或含氮脂环。这些药物的体内代谢方式与第一代有很大不同,其主要方式是脂环的氧化羟基化而失活。以格列苯脲为例,其主要代谢产物是仍具有15%活性的反式-4-羟基格列本脲和顺式-3-羟基格列本脲。

10-49、从螺内酯的结构出发,简述其理化性质、体内代谢特点和副作用(407)

答:螺内酯的结构是以孕甾为母核,7a-位为乙酰巯基,21-位甲酸与17-βOH形成内酯而产生螺环结构。螺内酯为略黄白色结晶粉末,有少许硫醇气味,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乙醇;有旋光性。在空气中稳定。螺内酯可被浓硫酸氧化,呈现红色,并产生特臭气体(H2S)。在甲酸中和盐酸羟胺、三氯化铁反应产生红色络合物(与乙酰巯基结构有关)。

螺内酯口服后,大约有70%立即被吸收,但在肝脏易被代谢,脱去乙酰巯基,生成坎利酮和坎利酮酸。坎利酮为活性代谢物,而坎利酮酸为坎利酮的内酯水解产物,无活性,但易酯化为坎利酮。

螺内酯为醛固酮的完全拮抗剂,有抑制排钾和钠离子重吸收的作用。因为其抑制排钾,长期使用易产生高血钾症(可与氢氯噻嗪合用);并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和微弱的孕激素作用。

10-51、简述呋塞米、氢氯噻嗪、乙酰唑胺、螺内酯的利尿机制,并简要说明为什么长期使用利尿药一般都要求联合用药?

答:呋塞米属磺胺类利尿药,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髓质部和皮质部对Na+、Cl-再吸收而发挥药效;氢氯噻嗪主要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远曲小管前段对Na+、Cl-和H2O的再吸收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乙酰唑胺可抑制近曲小管处的碳酸酐酶活性,促进Na+、HCO3-和H2O的排出量增加;螺内酯是盐皮质激素的完全拮抗剂,阻止受体向活性构象翻转,从而抑制了Na+、Cl-和H2O的再吸收,作用部位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尿管。

利尿药主要通过影响体内电解质的代谢来发挥作用,这样就会引起体内电解质和盐类的流失或潴留。有些药物是排钠排钾药,有些属于排钠保钾药,采取联合用药,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一方面增加利尿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副作用。

12-51、为使用维生素A制剂不被破坏,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至少举出三种)?

答:采取方法:1.溶于含维生素E的油中;2.加入稳定剂如对羟基叔丁基茴香醚;3.贮存于铝制容器,充氮气密封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12-52、维生素C在贮存中变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原因是去氢维生素C在无氧条件下就容易发生脱水和水解反应。在酸性介质中受质子催化,反应速度比在碱性介质中快,进而脱羧生成呋喃甲醛,呋喃甲醛易于聚合而呈现黄色斑点。

12-53、为何维生素C具有酸性?

答:维生素C结构式:P471

本品分子中含有连二烯醇结构,由于两个烯醇羟基极易游离,释放出H+,虽不含羟基,水溶液仍显酸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